A. 历史剧的史实和虚构
谈谈历史剧的史实与虚构
艺术真实应是历史真实和文学虚构融为一体的真实
历史剧主要有两种真实,一种是历史真实,一种是艺术真实。我认为历史真实应包括历史记载的真实、或历史大框架的真实、或历史大背景的真实、或历史发展趋势的真实,甚至是在特定条件下历史可能性的真实。实际上这是很宽松的历史真实,如果连这样的“真实”都做不到的话,那就是存心不让历史剧真实,势必滑到调侃的“戏说”的泥潭。艺术真实应是包括历史真实和文学虚构为一体的真实,中间经过表演、音乐、舞美、灯光、服饰等手段的融入,使艺术真实比历史真实成为更高氛围的真实。文学虚构是艺术真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认识到没有历史根据的虚构就脱离了历史剧的轨道,反之,没有文学虚构的历史就谈不上是文艺作品,它们应当是“史诗的客观原则和抒情诗的主观原则这二者的统一” 黑格尔《美学》第3卷。历史剧作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才能张开虚构的翅膀飞翔。曹禺的话剧《王昭君》是根据历史记载创作的历史剧,昭君自愿嫁给匈奴单于,一辈子不能回故乡,再也见不到父母,并且还要克服社会上普遍歧视匈奴野蛮愚昧的思想障碍,昭君跨出这一步既艰难又果敢,那么,她的心理依据和现实判断是什么,史缺有间。这个问题如果交待和描写得不充分,观众则难以信服。于是曹禺在戏中就虚构一个孙美人的形象她19岁入宫,幕启时已经60岁了。40多年过去,孙美人还没有见到过皇帝。老皇帝已经驾崩,她也满头白发,但孙美人仍时刻盼望着皇帝的召见。忽然当朝皇帝汉元帝传旨召见孙美人,她大喜过望,却原来是死去的老皇帝给当朝皇帝托梦,说他在坟墓里孤独寂寞,想念孙美人,要她伴驾,于是当朝皇帝赐死孙美人。这件事使王昭君受到强烈的刺激,她从孙美人的悲剧命运中看到汉宫的可怕和凄凉,于是毅然“请行”。观众对孙美人的形象是接受的,因为殉葬惨剧封建时代常有,尤其是宫廷,而红颜一生不得见御也大量存在。可见孙美人的虚构不但为昭君远嫁匈奴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历史剧应有对野史和民间传说的包容和运用
正史与野史相比,当然正史要相对真实。但是作家为了达到自己的创作意图,即使正史没有记载的事件,也可以从野史中获取素材。姚雪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就描写了李自成到谷城会见另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的故事。作家的目的是要表现李自成全军覆灭后仍然想方设法推动时局的发展,并从中展示李、张对当时形势的观察和判断,以及二人水平的差别。于是作家便采自野史绘声绘色的描写正史不曾发生的“双雄会”,让读者感知这二虎谁能最终夺取天下,同样达到了“历史真实”的效果。正史与民间传说相比,也同样更具有历史真实性,但是,田汉在创作话剧《文成公主》时,翻阅和研究了大量的唐蕃史料,可是缺少文成公主入藏路上的思乡情结,于是,田汉就撷取民间传说入戏,描写文成公主在西行途中进入玉树边境时,为抑制诀别故乡的悲戚情怀,索性丢掷手中的日月宝镜。日月宝镜是文成公主临行前父母赠给她的纪念品,文成公主一路上每每照镜总是思念父母,眷恋长安。但是她为了远嫁吐蕃,完成汉藏和睦的大业,必须克服儿女情长的困忧,于是下决心扔掉日月宝镜,让观众看到一个高瞻远瞩、顾全大局的可敬可爱的公主形象。观众之所以接受这个民间传说为可信,正是因为一个皇室少女远去她既陌生且又风俗迥异的吐蕃必会产生思念家乡、思念父母的普遍的人之常情。大凡在历史剧中,使观众动容并为之震憾之处,常常不在历史真实的自身,而在艺术真实的呈现。
缺少合理的想象也就缺少“史味”“史趣”
艺术真实以文学虚构为其重要环节,而文学虚构又以想象为其主轴。这方面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合理的想象,一种是不合理的想象,一种是原来想象合理后来又被否定。合理的想象如滇剧《瘦马御史》,乾隆皇帝根据一身正气的钱南园的弹劾,责成以宰相和珅为首的专案组赴山东调查巡抚国泰贪污案,钱也随同勘察。国泰贪污的国库银将其中的一大笔贿赂给后台和珅,和珅为了庇佑国泰,也为了保护自己,登门拜访钱南园。和珅爱画,南园善画,和珅为笼络收买钱南园,要用5000两银买下钱的“瘦马图”,钱知其险恶用心而婉拒。尽管正史乃至野史均无此事记载,但这是古今贪官惯用的迂回乖巧的类似手段之一,这个情节属于剧作合理的想象。不合理的想象如电视连续剧《曹操与蔡文姬》的某些处理,按史载,曹操与文姬之父、大儒蔡伯喈是好朋友,曹操是文姬的长辈;文姬是大家闺秀,很有修养。但剧中却渲染蔡文姬狂热追求曹操,曹操也深爱蔡文姬,文姬为了爱,甘愿做曹操的小妾,并且二人不时地热烈狂吻。这纯属于脱离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不合理的想象,严重的歪曲了曹操和蔡文姬的形象,并且在观众中造成误导。原来属于合理的想象后来又被推翻,以《史记·项羽本纪》所载的项军进入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为例,唐代诗人杜牧据此发挥了合理的想象作《阿房宫赋》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推想秦宫室必包括阿房宫。其实,秦始皇和秦二世相继修筑阿房宫,只建了全部工程的微小部分前殿,实未成宫。最近,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经过地层挖掘,发现阿房宫遗址并没有火烧的痕迹,也没有成为“焦土” 《江南时报》2004年11月21日《揭开阿房宫“身世”之谜当年未曾付之一炬》。因此,杜牧当日的合理想象今日就消失了。但不管想象的长期合理或当日合理,历史剧的合理想像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一些历史剧由于缺少合理的想象,也就缺少“史味”、“史趣”,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就减弱了。
越是具有当代的思想高度,越能体认出历史的深度;越是开掘出历史的深度,才越具有时代的高度
再谈谈历史剧的历史与戏剧的关系。目前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剧中的戏剧应当是历史化的戏剧,戏剧要服从历史的调控;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剧中的历史应当是戏剧化的历史,历史要服从戏剧的安排。我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甚至互为壁垒。历史化的戏剧就是我称之为的“严格意义的历史剧”,戏剧化的历史就是我称之为的“非严格意义的历史剧”,两者都是历史剧,不能认为只有严格意义的历史剧才是历史剧,而非严格意义的历史剧就不是历史剧。从古今历史剧的创作实践来看,非严格意义的历史剧占绝大多数,可见历史和戏剧的关系应以戏剧化而非历史化为主。史学家和戏剧家的区别在于,史学家把历史当作追求的目标,而戏剧家则把历史当作表现的手段。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旦进入到文艺作品中,就要受到假定性的规范。历史真实是相对的,因为“舞台是幻觉的领域,过分的逼真就会变成不真实” 威廉·阿契尔《剧作法》。例如清康熙年间的清官于成龙,廉洁清正,身为总督已是封疆大吏,可是出差办事常常便服自费雇驴车,自己掏腰包住小旅店,以节省公家开支。近由梁波等编剧、上海京剧院演出的京剧《廉吏于成龙》,就没有采用这个情节,因为看似真实,但今天的观众用“现实感”来反观“历史感”而产生的思维很可能认为不真实,说不定以为剧作家在编造“廉洁”。任何一部历史剧,一旦进入当代剧作家的创作视野,势必受到当代意识的观照,甚至是重塑。历史剧作家是当代人,他们只能以当代的思想来感悟历史,以当代的意识来透视历史,因此,对于历史剧作家来说,越是具有当代的思想高度,才能越体认出历史的深度;越是开掘出历史的深度,才能越具有时代的高度。
B. 历史上有哪些大将是虚构出来的
第一个想到的是《隋唐演义》里的武功天下第一的李元霸,另外一个就是排行第二的宇文成都,还有杨家将里面杨延昭的儿子杨宗保。
小说里还说杨文广是杨宗保的儿子。但是真正的历史上记载,杨文广才是杨延昭的儿子,本来他应该是杨宗保,却变成了杨宗保的儿子,也不知道是不是作者记错了,或者是刻意安排,总之这个人物,和穆桂英一样,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C. 写小说能不能把历史虚构
写小说可以把历史虚构,写成架空历史小说
架空历史顾名思义就是凭借着少量的历史资料为根据,创造出虚构的新的历史世界。关于架空历史因为网络小说的架空历史穿越类,有很多人认为是带有穿越的是人物(或者其他)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自己的时空(姑且叫A时空)到了另一个时空(称为B时空)的事件。例如架空历史小说《浮生萦云》。
架空历史小说,也就是历史类的架空小说。架空历史小说可以描写虚拟人物存在于真实历史之中的半架空,也可以是由完全虚构的历史人物、历史时代构成的完全架空。架空历史小说属于架空小说中的一种,分为半架空历史小说和架空历史小说。
架空历史小说因存在一定的戏说性,所以不能与历史小说归为一类,仅供阅读娱乐。
D.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有多少是虚构的
都了去,小学寓言故事,童话故事不都是吗!我觉得最真的还是文言文了
E. 历史上有唐朝吗唐宋元明清是虚构的
唐宋元明清是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总称,中国古代最后五个王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
元朝(1271年-1368年),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北京市)。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国祚267年。
——————————————————————
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唐高祖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并且设东都洛阳,武周时期洛阳神都。还设有太原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以周代唐,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雄厚,军事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败。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从此中国了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唐朝共历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6]。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7]。
宋朝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北宋初期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造成了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迁建立了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时中国GDP占世界比重60%,为各朝代第一,期间出现了宋明理学,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人口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1亿1275万。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人不在少数。[5]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元朝
元朝(1271年-1368年),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北京市)。
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随后逐步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国,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覆亡。1279年经崖山海战后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全面占领中国,结束了自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后对外扩张,但在侵略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经济也未恢复到宋朝时期的水平,但是仍有发展。
后期因统治腐败,宰相专权和内乱频发和民族矛盾过深,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各地人民纷纷起兵反抗元朝暴政,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南京,改国号为大明,正式建元称帝,随后明军北伐,占领元大都。元朝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元政权退居漠北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在澎湖列岛设置巡检司。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政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盛世,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天灾导致国力下降,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满清趁乱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南明灭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明郑结束。
明朝疆域囊括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初年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诸部落有宗主权,后缩为辽河流域;初年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撤今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改为嘉峪关;并曾在今满洲、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成祖时期曾短暂收复安南,1424年,明朝领土面积达到约1100万平方公里。
明朝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人口方面,《明实录》所载明朝人口有7000余万,但许多学者认为实际上逾亿,也有人指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
明朝是继汉唐宋后又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清朝官修史书《明史》中评价明朝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清朝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国祚267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末农民将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覆亡。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占领中国。然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到鼎峰。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但是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始进行戊戌变法,但是变法失败。1900年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F. 有多少虚构成为历史
去年新版的电视剧,也再次受到观众的喜爱。 据《乌龙山剿匪记》的作者水运宪自己说,他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乌龙山”三个字只是一个虚拟的地名,作品也写得极其恣肆无羁。后来随着电视连续剧的反复热播,“乌龙山”这个莫须有的地名居然名扬天下。湘西的龙山县因为有“龙山”两个字,便自诩是道中正脉。该县有个很长的峡谷,原名“皮渡河”,索性挂牌改成了“乌龙山大峡谷”。20多年来,湘西老乡十分看好这个虚假地名,当地烟厂出“乌龙山牌”香烟,酒厂生产“乌龙山牌”苞谷酒。有一家颇有特色的餐饮企业,取名“乌龙山寨”,若干连锁店开到了省城。 《乌龙山剿匪记》剧组的一个成员,20多年后到湘西古城旅游。发现当年剧组所住的县武装部招待所依然还在,只是已改名为“乌龙山宾馆”。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演员申军谊当年住过的房间,门口赫然挂着一块招牌——钻山豹旧居。有一年水运宪到湘西某县参加会议,县委书记、宣传部长陪同参观旅游景点。旅游局长点了一名熟悉情况的女导游沿途讲解。穿过一个山洞时,导游指着对面的悬崖,认真地讲解:“上头有几间木屋子,那就是榜爷的故居。湘西剿匪之前,钻山豹、四丫头他们经常聚集在那里开会。那里面摆放的全是实物,珍贵得很呢,一般是不对外开放的。”县领导知道水运宪是《乌龙山剿匪记》的作者,一听导游这么说,不免有些尴尬,赶紧打断她说:“莫乱讲,那些人物都是作家编出来的。哪里有什么榜爷嘛。”没想到导游非常执著,反驳领导说:“这您就不知道了。那个作家小时候也是从我们这里读书出去的。他们家的祖屋紧挨着榜爷,三代以前跟榜爷家还有血缘关系呢。” 在《中国青年报》读到作家水运宪撰写的这篇文章后,感觉很好笑,笑过之后又感觉很荒唐。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乌龙山剿匪记》作者说出了真相,如果他没有说出真相呢?我作为一个不知情的游客到了该地旅游,或者是我们的青少年到了该地旅游,听导游的生动介绍,看陈列的“实物”,肯定会信以为真。 像这样把虚构的东西演绎成现实,或者说演变成历史的相信还有很多。借助某一部文学作品或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发展当地旅游业,确实是一种促销手段,无可厚非,但如若以假乱真,甚至以讹传讹,不免有失分寸。这很容易让人想到现在的电视剧,从宫廷戏到间谍戏,战争戏,层出不穷的戏说、歪说到穿越。过去对一些虚构的影视作品还标有“纯属虚构”等提示,生怕观众误解,现在全省略了。一次,一位中学历史老师对我说,现在给学生讲历史课费劲儿多了,一些学生老拿虚构的影视作品往里套,讲半天学生们都不信,现在的影视作品如果是虚构为什么就不能提示清楚呢?这样肆无惮忌地发展下去,与篡改历史有什么区别呢?
G. 论历史著作或史传文学能否虚构
如果是史书正史是不可以虚构的,因为史传要求直书其事,无隐无讳,如汉回书等,但是答以历史为骨,或七实三虚的,如三国演义,明朝那些事,李自成等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部分虚构。判定的关键在于它是否是小说,因为小说的性质注定了它不是写实,而是生活历史的再创造,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种虚构和再创造才赋予这小说生命。
H. 作文中历史可以虚构吗
可以的.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内动进程的历史事容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I. 历史上有哪些家喻户晓,但其实是虚构出来的人或者事呢
从小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学习过“尧舜禹”三代帝王的禅让,权力的继承极为和谐,充满脉脉的温情,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史记》也这样记录。但是,这是谎言。
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不允许的盗掘贼挖掘了战国魏襄王的陵墓。记载了中国历史的古书出土了。也就是“竹书纪年”。他的很多记录和传统的正史不一样。关于第三代,写着“以前尧德衰,舜被囚禁”。舜囚犯尧在平阳,取得帝位。舜把尧放在平阳。尧被舜拘留,再次堵住丹朱,不想让他见父亲。
赵氏的孤儿在中国家喻户晓。通过同名电影的普及,更广为人知。但是,这也是一个长达千年的谎言故事。
史上,晋景公不满赵氏的专横跋扈,指示宠臣屠杀岸贾发动“下宫之难”,赵氏的大人们被彻底杀害。只有赵朔妻先逃,生下了遗孤赵武。为了保持这股血流,赵家的两个门人程升和公孙杵臼决定了对策。程婴把自己刚生下来的孩子变成赵武,又卖公孙杵臼,晋景公的宠臣把程婴的孩子屠杀了。程婴带着真正的赵氏孤儿隐遁了。几年后,心理上很内疚的晋景公得知有赵氏和后人,恢复了赵氏家族的地位。又毁灭了屠宰岸贾,为赵氏家族报仇。
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实际上有很多漏洞。首先,赵氏的孤儿是震撼诸侯各国的大事,但是《春秋》《左传》中却没有这样的记录。程婴和公孙杵臼这样的情谊应该是儒家大为宣传的,但孔门的言论不仅是只言片语,还很异常。在《左传》中没有发现他的事迹,很有可能是塑造出来的人物。另外,根据《赵世家》的记录,赵武的诞生比父亲的死晚了7年。
J. 文学允许虚构,历史不允许虚构,为什么
历史来再虚构了,那要史官自干什么?历史就是要真实性。这样当大领导的,比如皇帝 ,就不敢胡作非为了。因为有史官记载啊。而且是真实的。文学是文人们,写些在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感罢了。文学在写真实了,那古代的那些文学家还怎么活啊。不早被杀头了吗?那么腐败,文人敢直言吗?所以文学可以虚构,历史不可以虚构。历史不可以虚构,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