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发布时间:2021-02-23 14:24:49

A. 社会学理论与历史是讲什么的

我找了很久,你想帮助,记得帮我加分。

默顿,R.K.
罗伯特国王默顿(1910?)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的代表之一。
1910年7月在费城,一个工人家庭出生的生活和工作。收到于1931年从坦普尔大学学士学位程度。进入哈佛大学,他在那里研究的社会学家PA索罗金,T.帕森斯,科学GAL赫萨尔茅盾,博士历史学家在1936年,留校任教三年。杜尔从1939年到1941年因大学,她曾担任副教授,教授,社会学系主任。社会学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教授(1947)1941年,吉丁斯讲座教授(1963)。前行为科学的研究中心主任(1952年至1975年),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研究所哲学,社会学,社会研究协会的成员和主席(1968年),东方社会研究所(1969),主席,美国科学院院院士副主任科学,科学研究理事会(1975年),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社会学主席。他的主要著作包括: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年),”民意“(1946年),”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1949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965),理论社会学“(1967),”科学社会学“(1973年),以及与他人,合作住房社会政策与社会研究(1951),”官僚选择文选“(1952),”现代社会学“(1959), “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1978年)。
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论,在社会人类学默顿吸收BK马林诺夫斯基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功能和E。涂尔干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方法,建立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论。作为社会结构的系统,各部分组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形式各部分之间的某些关系,这些关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表现为功能和社会现象。默顿开发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被称为机能经验,它有三个特点:(1)功能的理性分析,抽象的方式方法级功能分析功能分析结果水平;②改变中间更实证的理论指导;③社会成动态画面的静态图片。
默顿还提出了一个社会功能分析,包括11个领域的典范:(1)确定②主观意图(动机,目的)的原因,各种社会因素(如制度,组织等的作用)的功能;和后果;③社会结构运行的客观效果,来区分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显着的特点和潜在功能;④各部分功能;⑤功能的必要条件;(6),以满足功能的机制⑦功能替代;⑧结构上的限制;⑨社会动态过程中的社会变革;⑩分析,通过比较研究证实的结论;意识形态的功能分析。正功能和负功能是指社会结构的要素及其关系帮助或破坏社会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显着特点是在社会制度的参与者和有兴趣的客观作用,潜在功能不是故意造成社会成员不承认客观作用;功能的替代品,是指某些元素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而同样的功能也可以是系统的不同部分。
中层理论在社会学默顿反对狭隘的经验主义或经验主义和抽象的理论化的实用倾向。帕森斯的抽象倾向的关键,指出,这其中,在理论和观测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革的总体指导是缺乏实际意义相去甚远。默顿不反对建立一套全面的社会学理论作为一个社会学的最终战略目标,但他是不是足够成熟,在这个阶段,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做准备的经验,现在希望建立一个广泛而有效的全面的理论,只有主体的发展误入歧途。在这方面,他提出了一个理论的目标,那就是与当代社会学中层理论概念的具体形式的战术目标兼容。我认为它可以解释的适用范围内的社会现象,有限的概念有限的一部分。典型的中层理论,包括角色冲突,参考群体,社会适应能力,和规格的异常行为和社会控制的形式。
默顿科学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的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他考察了17世纪英国的情况,并获得了两个假设:①新教(尤其是清教徒)的潜在功能的道德精神,以促进科学的兴起;②经济,军事和技术需要,以促进科学发展。后期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子系统内的社会现象,他转过身来讨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农产品标准的客观性和创造力的两个价值标准的科学精神,科学界和社会结构:共无私的兴趣和有条理的怀疑的普遍性。默顿,科学界也有其自身的组织结构。他区分科学交流,评估,预防,和奖励制度,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和马太效应(科学家的威信越高,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条件,它可以有较高的名望)。他认为,社会科学和内部系统,不仅不能从整个社会环境离婚,应该有相对的自主权,这是由科学的认知结构提出了要求。
洛杉矶科斯瑞的学术影响默顿结构功能,而且还建立在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的批判过程中的经验后,他的帕森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最精致和醇香的机能;他的中层理论的桥梁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和认识意义和现实意义,并没有接触沟通的各种派别的理论方法社会学的实际方向之间的差距提供了一个相互衔接的基础上,奠定了他的科学社会学思想基础分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的。他利用负的特点和功能上的官僚主义,事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社会学,医学教育,以及社会的失范和行为异常,根据社会探索的结构分析问题的另一种观点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默顿的“科学精神”是一种科学人文主义的独特点。他的“科学精神”定义为“情绪感受科学家约束的规则,规章,习俗,信仰,价值观和默认,并提出了四套制度规则的普遍性 - ?公开,公正无私,有条理的怀疑 - 构成现代科学的风气。“([4],中国版的前言,pp.5-6)?显然,他关心的不是那么多”科学家准则“或”科学精神“的行为,它更波普尔称为“人类精神的增长。事实上,这种精神不仅与科学,需要遵守这四种规格,和人类的高尚文化活动(如艺术,体育等),有这种精神也需要遵守默顿的科学人文精神与行为的过程。这四个代码,是一个“传统”,并以强烈的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
教授默顿,1910是在费城出生于1931年,大学本科寺大学在哈佛大学师从的科学史创始人乔治·萨顿在1933年学士学位写1博士论文,“十七世纪的英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在1936年获得他的博士学位,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自1941年以来,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教授,但也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社会学等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被当选为美国科学院科学与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美国总统授予他国家科学奖章,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荣誉社会学家。
身体比较难读,因为这本书是很多名称和标题和注释引起一些读者不熟悉科学的诵读困难的社会学,连同回忆录的的赵树理科学社会学的历史渊源,是一个真正的大容量存储器,拉棒博引,然而,这些阅读障碍,但也是一个极好的书。
默顿不谦虚和幽默,无法避免的科学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初建时的窘迫。 “在20世纪30年代,只有少数美国社会学家敢于从事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因素和社会环境的研究,他们敢这样做,部分是因为他们鲁莽的一部分,因为他们将进入这一领域仍是在无知的状态。S.科拉姆吉尔菲兰,发表于1935年,他发明的社会学“(发明社会学),他决定向他的同事在发明的社会因素”的书。在吉尔菲兰列在列表中,总共只有八个同事,在这八个人中,只有三个可以算作为一个正式的社会学家,他们是优秀的奥格,著名的卡尔和研究生默顿。 “
检查默顿教授,英国,17世纪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年),”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1949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965年),”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著作“ (1967年)和科学社会学。“这些著作的名称可能无法完全回答“是科学或社会学问题,只研究科学史,他们真的很喜欢在树上的影响之间的关联和科学社会学两个学科的起源追溯采购的枝叶繁茂的家庭树的根。
当科学史学科尚未建立,既不是科学专业的历史学家,历史计划没有独特而有效的代码,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一直在做科学发展的史学,如奥斯瓦尔德特瓦的形而上学史学,马赫的实证和孔德的实证主义史学,休厄尔的批判史学,科学史“作为第一个全面的历史书”来概括。萨顿的科学史,以人为本的新网络全书全面的一般轮廓科学的父亲。默顿和黑塞在科学研究的历史中,他们提出了一个方案的科学社会学。他们寻求科学的社会根源,使外部的,科学发展的社会学理解。 1938年,发表的科学史的领先杂志默顿,“伊希斯(ISIS),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是1试图来解释的清教徒道德和产业化发展的英格兰英格兰的需求为什么科技的突飞猛进,特别是在17世纪的边界,默顿是致力于科学史 - 探索文化动态,从社会学的功能分析,重点探讨17世纪英国的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科学社会学的代表。此外,邱科学的历史还长在枝头,库恩的范式和柯瓦雷,“伽利略”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思想的科学史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事实上,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常看到科学史的影子,包括初建时,包括在社会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变化也颇为冷清的门庭,在科学史中提到科学和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科学社会学的影响,这里在萨顿,热情和激动的声明文本时,可以看出,默顿,萨顿的感情强烈,甚至钦佩,然而,默顿和萨顿,毕竟有有差别。 “他(萨顿)研究科学的历史,从社会学角度的看法表示同意,举行在人文主义和科学史的兴趣,他甚至可能写道:”科学的历史基本上是等同于心理科学 - 社会学研究, “偶尔提到的”科学社会学“,但是,萨克雷,我必须指出的是:”他的学术著作表明他实际上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什么是不理解,也不知道他们的方法可能有自己的查看进展,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对各学科的科学和人类影响的社会学,默顿花长度从库恩说,朋友突然游荡回到杭州,在体育场出汗,拿着电话,我絮絮叨叨这本书库恩之际,她说,本章谈论库恩关于所带来的影响,默顿所使用的方法本身是社会学的方法。如果几个月的手,这个教练,突然看见了几个月的长期和欣赏美丽的书。
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制度化,他将成为该学科的先驱圣西门,空德国和马克思甚至更早,一些思想家冠。在我看来,是不是这么多谦逊的博学的学者,作为一个学科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即使是在继承活跃的思维,以及关注和学术的角度。掩卷,看的历史,哲学,社会学,科学史,科学学科的社会学,犹如一棵树的枝叶范分支机构,回忆,这是一种家族树,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
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在“17世纪的英国科学与技术和社会”,一本书致力于清教(清教伦理体系)分析,绘制了17世纪的科学家和科技发展的权利指出,许多科学家都是清教徒“,揭示了宗教凝固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思想和感情的表现,这些倾向占主导地位”是英国17世纪科学和技术发展。发展到今天,成为西方宗教精神的不可缺少的东西,寻求人生的道路上,建立理想值,寻找生命的意志,对生活的信心,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因此,当西方人文精神的人文传统,不能被忽略的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西方人文文化生活,精神理念和道德理念在。

B. 写一篇历史论文 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该怎样入手 什么题目 什么内容 不少于2000字

最佳答案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原因,在相当长时间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使得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难能可贵的正确认识没能贯彻和坚持下去,直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悲剧。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千帆竞发,中国落在了时代大潮的后面。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就是围绕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无比生动的、辩证发展的进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13亿中国人民稳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曙光已经照临东方的地平线。

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08年我国GDP已经超过30万亿元,居世界第3位,比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了7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近6%。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较之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0%快3倍多。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我们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

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陷入低潮。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满以为经过短暂“休克”之后就可复苏重生。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有的至今难出低谷。结果证明,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并非济世良方。“新自由主义”不但害了亚洲、拉美、苏联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最终连兜售者自己也自食苦果。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弊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风景这边独好”,展现出勃勃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目光。近几年来,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中国发展道路”的议论十分热烈。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一条光明之路、吉祥之路、希望之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这条路我们找准了,走对了!找到这条路是国之大幸、民之洪福。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而没有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引领中国的发展进步。

C. 如何理解从历史视角重读西方社会学理论

从历史视角重读西方社会学理论

2014年08月20日 18:18:26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张杨波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一群哈佛大学的在校生开展了一项就业服务活动。他们定期召开会议,每次开会时会先向小组成员提供信息,大家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问题。接下来,他们不仅要评价小组任务是否完成,还要保持行动上的一致,等项目顺利结束后,还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来保证群体的团结。这是美国社会学家鲁思·华莱士和英国艾莉森·沃尔夫在《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中举的例子。但是如果不交代背景,也许会很难想象这个事例居然是后来帕森斯发展AGIL模型的最初灵感来源。利用历史资料的丰富性和完备性做衬托,就会使得原本晦涩的理论模型更加生动、易懂。但大多数情况是,在学习西方理论时,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那些与理论相关但不属于理论内容的历史背景“剔除”。只知社会学理论,却不知它们缘何而来,成为理论学界的一种现象。
理论与历史背景脱节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为什么提出价值中立?这要回到他当时所在的社会。20世纪初,韦伯为了回应当时经济学家间的争论,撰写了《价值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与施穆勒、罗雪尔等经济学家展开论战。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在《自杀论》中为什么与心理学家过不去?如果阅读过创立模仿律的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的论著,自然就理解了涂尔干的良苦用心。还有近代的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为什么会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中提出“回飞镖效应”?假如了解了美国政府当时为了提高士兵士气,特意请到了知名导演拍摄了七部反映二战影片的背景,理解默顿发展论点的经验基础就变得十分容易。遗憾的是,我们知道了价值中立,掌握了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的社会学方法准则,记住了“回飞镖效应”的四种情形,但是不知道在这些观点背后有那么丰富的历史细节。在不清楚这些理论背后的历史情况下,就直奔理论的主题,抛弃了经验基础或忽略了历史背景,得到的只是一些干巴巴的概念和理论。
理论体系缺乏整体构建
产生这种情况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过往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科书重在介绍西方社会学家讲了什么内容。这对初涉西方理论的读者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领略不同流派的观点。然而,要完整地讲述理论产生的历史过程还需要做更深入的功课。此外,这种介绍方式还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社会学方法传统中有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之争,尤其是前者将自然科学奉为圭臬。拿物理学来讲,我们在引进西方观点时重在掌握它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论,而文化和区域因素在这里显得不怎么重要。照这样的思路下去,引进西方社会学理论也不必关注它背后的历史。这种研究立场隐含的一个前提是中西方社会的差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因此花时间去介绍西方理论的产生过程显得多此一举。
然而,这样做却产生了不少麻烦。没有交代西方理论的历史背景,阅读起来感到晦涩;没有掌握西方理论的整体面貌,运用起来感到别扭。这样说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西方理论,更不是强调中国社会的独特性,而是要提醒人们尝试换一种视角来重新阅读西方社会学理论,从原来广度上的宽泛介绍向现在深度上的纵向拓展,具体做法要因理论的不同情况来区别对待。例如以某位社会学家的观点为例,既要阐述这个观点与其他观点之间的联系,作者发表的论著是做这种研究的素材,又要挖掘这个观点背后的历史过程,作者的回忆录、日志和口头演讲中能提供这些资源。换言之,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知道了一些概念或思想,而是要将与它相关的其他资料一并掌握领会,这样才能还原理论的全貌。其实,社会学家默顿在《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中就对当时美国流行的理论教材的编写方法提出过含蓄的批评。他认为,逐一介绍每个社会学家的观点对于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贡献是很有限的,围绕社会学家的观点做科学史上的探索才更有价值。
论著变化体现历史化影响
从目前情况看,西方理论论著的发展变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就某位社会学家的生平简介和他的学术观点做全面介绍,不仅强调作者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联系,而且注重探讨作者在什么条件下去发展理论体系。例如,德国社会学家乌塔·格哈特撰写的《帕森斯学术思想评传》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成书背景的介绍让人耳目一新,波兰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撰写的《默顿学术思想评传》也是一个典范。二是选编一些著名的论文和专著,并就这些文献的历史背景做更细致的说明,从更广泛的历史情境来重新解读作品产生的具体历史过程。上面这两种叙述手法已经不只是介绍西方学者的观点,而是从立体的角度去介绍观点产生的完整过程。当我们再去研读这些文献时,得到的就不只是理论陈述,还有它背后丰富的历史情境。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是什么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切划时代的理论体系都是适应于一定时代条件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形成有其客观的时代条件、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的大变动大调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于整个20世纪90年代和发展于本世纪。这前后30年的时间,是整个世界发生大变动大调整的时期,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趋势加速发展,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以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深化,推动着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与时代主题和时代变革相联系,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浪潮,其遍布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改革程度之深刻、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在这一改革浪潮中,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了种种新情况新变化,社会主义则发生了严重挫折。

面对如此深刻巨大的变化与挑战,我们党要解决好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迎接时代提出的新挑战,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思想上必须有新的解放,实践上必须有新的创造,理论上必须有新的发展。如果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停滞不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就不能前进和发展,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正是我们党为不断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迎接世界改革新浪潮、推进中国改革开放新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时代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战略的思维谋划发展,是科学认识和正确应对世界发展变化、时代深刻变革,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创造的产物。


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进改革开放,这是立足中国国情所进行的新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一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使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巨大解放,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取得了新的伟大进步。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是中国人民进行的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也必然是科学理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在这场历史变革的伟大潮流中,我们党始终站在实践的前面,敏锐地发现、热心地支持、悉心地维护、及时地引导人民群众创造新事物、新成就和新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刻总结、科学概括,从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及其宝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而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而又与时俱进,完全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之上,是这一实践所具有的开创性、丰富性、承前启后与继往开来等鲜明特性的能动的反映、科学的体现。

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既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也发生了严重性挫折,这表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还需要进行长期而艰巨的探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这一关系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课题更加突出,也更加引人深思。

在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既在实践中取得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经历了失误和挫折,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严重错误。所有这些,都促使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进行深入思考,从经验教训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党正是在对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进行正确分析、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上升为理论。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借鉴。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反映了时代变化的新特点和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新要求,集中代表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愿望,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我们党勇于探索真理,不断开拓进取,科学把握规律的必然结果。

拓展资料: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删除了“等重大战略思想”这几个字,对这一命题做出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E. “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用英语怎么说

历史与社会学History with Sociology BA

历史与社会科学Histor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s

历史学与回社会理论答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F. 请简要论述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

一、传统史学对史学社会教育功能的误解与认识缺漏

长期以来,我们由于忽略了历史学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即社会教育功能,由此而导致了今日国民对国情和自我认识的严重不足与失误。我们甚至于连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具体包括哪些内容都人言人殊、模糊不清,以致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历史学教育都被整体忽略了。由此而大大阻碍了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不能不说是认识上的一大失误。每当言及现在国民对历史的熟悉程度和社会上泛滥成灾的历史戏说剧,笔者总是忧心不已,感慨良多。
社会教育功能是史学的两大传统功能之一(另一为借鉴功能),古人称之为“教化”功能。对于它的重要性,古往今来的中外史学家都曾有过不少的论述,像中国南宋郑樵、近代梁启超、章太炎,古希腊波里比阿、德国的黑格尔等都曾阐述过。不过,总的来说,传统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仅仅局限于伦理道德和爱国主义两方面,而且都是点到即止,没有专门系统的阐述。即使是在现代历史学中,有关著述也基本上集中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偶尔也有论述人生观、伦理观教育的。应当承认,用历史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仅仅把历史教育局限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则是对历史教育的一种误解。即使是在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上,我们的历史教育也存在着极大的缺漏和偏差,对其具体内涵的理解与论述也是不全面不系统的,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另文阐述。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在新时期里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对市场经济下史学社会教育功能的诠释

在笔者看来,历史有血有肉,它既形象具体又生动有趣,它那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既能感人又能教化人,是进行社会教育独一无二的绝好材料。用历史,特别是用祖国的历史进行社会教育,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而且其内容是相当广泛的,除了传统的爱国主义和伦理道德教育外,它更包括了民族自豪感、民族气节、民族与社会团结、国情、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的教育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建构和谐社会的到来,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第一,在民族自豪感教育方面,祖国辉煌的历史是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扬起奋发向上精神的根本所在。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仅此一点,就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我国历代名人辈出,成就非凡,贡献卓著。孔子是世界级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孔子的《论语》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正日益受到西方社会的重视。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都已被译成了数十种文本,影响遍及全世界。至于文化宝典和古迹遗存以及古代科技发明,那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与法比肩的。举世无双者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湖北擂鼓墩的战国曾侯乙墓编钟、敦煌莫高窟千佛洞、万里长城、浑天仪、水运仪像台、四大发明、圆周率、大衍求一术、《四库全书》《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凡此等等,不胜枚举。诚如毛泽东所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板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的历史是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帮助国民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生动具体和最具说服力的材料。用中华文明史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可以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知道我们祖辈先贤的光辉成就,从中领悟到尧舜亦人、催人奋进的自豪与感慨。中国搞建设求发展,目的是提高综合国力,扬我国家之威名,树我民族之雄风,这就需要利用中国的历史从根本上树立起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这一方面我们作了不少努力,但优秀的普及性读物如凤毛麟角,学者们更愿意从理论上而不是从历史事实上来阐述这个问题。
第二,在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气节教育方面。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民族气节是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之一。对于历史学的这一传统功能,论者颇多,这里只做简单阐述。
在所有学科中,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历史学一样容纳了那么多真实生动、感人肺腑的人物和事件。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为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奋斗、英勇捐躯的历史;一部中国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历史。锥刺股的苏秦、头悬梁的孙敬、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照书的车胤、映雪而读的孙康等这些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历史人物是我们效仿的榜样自不待说,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为了谋求国家的独立与富强,用自己的热血谱写出了一页页可歌可泣的壮烈爱国诗篇!战国的屈原、南宋的岳飞和文天祥、明末的袁崇焕和史可法等,及至近代,外国殖民主义侵略者强占我山河、屠杀中华儿女、盗劫我珍贵文物、践踏我文化遗产和古迹……值此国难当头之际,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与光大,有多少中国人用言行表明了自己的爱国之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魏源、虎门硝烟的林则徐、三元里英勇抗敌的人民群众、镇南关挺身陷阵的冯子材、黄海海战中英勇捐躯的丁汝昌和邓世昌、抗日英雄丘逢甲、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等等,毋庸赘述。丘逢甲的“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洲”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凄然壮烈诗篇,至今读来都让人油然而生一股爱国之情。正是历史上这些仁人志士和他们的壮烈爱国诗篇,激励着中国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以两千一百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为代价赢来了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独立!这样的历史难道不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气节教育和振奋民族精神最生动最具体最感人的材料么?在这里,我们决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祖国的历史!忘记祖国的历史,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丢掉民族的精神,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何在?
第三,在伦理教育方面,历史学一直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一个民族或国家是否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及其道德观念的强弱,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通过历史长河的潜移默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起来的。历史上那些注重个人修养、讲究社会公德、行为品格高尚的人物及其言行,在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不断弘扬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诵和效仿中,便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史学家都特别强调历史学的伦理教化作用。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注重文明礼貌和个人品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孔子的儒家学说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讲究严于律己,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仁、义、礼、爱。在调整人际关系的自律伦理上,倡导忠恕之道,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安邦治国的政治伦理上,主张以德治国,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要求治国者必须先正己、修身,礼贤下士,廉洁奉公,以民为贵,“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并把政治伦理和家庭伦理融为一体,认为“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中庸》),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推而广之为“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人使众也”(《大学》),至使“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如此才能达到“安民”和稳定社会的目的。在为富做人伦理上,主张以正当手段合法致富,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坚持“见利思义”,并要求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等等,而且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领性学说“九经”:“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中庸》第二十章),以求完善理想人格……这些早已成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传统美德,是我们进行伦理教育、提高国民道德素质、确立良好社会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增强领导干部人民公仆意识的最好材料,也是市场经济时代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
第四,在民族和社会团结教育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历史上,统一局面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就有利于民族的自然同化。事实上,不管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经济建设还是在共同反抗民族和阶级压迫的斗争中,各民族之间都建立了利害与共、血肉相连的兄弟情谊。民族团结和友好合作成了中国历史的主流,从而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虽然中国历史上有过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宋辽夏金三个大动荡时期,但中华民族正好是在这三个时期经历了三次民族大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中华各族先民更是为我们树立了无数的榜样。单说清代,就有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平定内乱、土尔扈特人民重返祖国、左宗棠抗击沙俄侵略者,等等。正是由于各民族人民长期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才创造了祖国如此光辉灿烂的历史和绚丽多姿的文化。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上之所以能够持续五千年而连绵不衰、从未中断,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之所以能够战胜一次又一次外来文化的挑战和武力侵扰,最终赢得了在世界东方的崇高地位,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靠的就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奋斗中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而表现出的强大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荣辱与共的团结拼搏精神。特别是各族人民在经过近代百余年共同浴血奋战、力挽民族危亡历史的洗礼之后,这根维系各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已经变得非常坚韧了。诚如近代史学家邓之诚所言:“二千年来,外患未尝一日或息,轩黄胄裔,危而复安,弱而能存,灭而再兴者何?莫非由群力群策得来。其艰难经历,非史事何由征之。故欲知先民缔造之迹,莫如读史。”在此,历史事实也一再表明,何时中华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社会就会发展得快,如汉唐盛世、两次国共合作等时期;何时闹分裂战争,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停滞不前,如三国混战、南北朝分裂、安史之乱、北洋军阀混战等时期。所以,祖国的历史又是进行团结和统一教育、培养团结一致奋斗精神的生动材料。
第五,在国情教育方面,历史学可以帮助国民认识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国策制定的历史依据与现实基础。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基本情况。历史学之所以能够认识国情,是因为国情包括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两大部分,而且,现实条件实际上只是历史条件的延续,我们对国情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历史的认识。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历史学与国情认识》一文中已经有过比较详细的论述。所以,只有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写出了有利于国情认识的史学作品,国策的制订才有据可依,国情教育才有籍可凭。比如,为什么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经济建设和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史学家就应该向国民说明,因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具体的历史特点,是以中国历史为依据、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概括出来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一是中国有几千年来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传统,凡是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扎根,就必须同中国的固有文化相容,这叫因国制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根据自己的国情特点施行不同的政策,这就是特色,中国必须依据自己的历史特点走自己的路。二是中国近代百年救国史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或别的什么道路行不通,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三是建国之初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世界上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创造了举世公认的奇迹。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所以,在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绝对行不通的。再如,为什么要把我国现阶段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很久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发展水平既不高也不平衡、经济不发达和科技文化教育落后的状态之下。这种状态是历史的延续,是现实的反映,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也即国情。又如,为什么不少边远落后地区的老百姓不懂得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呢?因为当地老百姓还普遍地停留在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生产不发达人多好办事的传统宗法家族观念里,所以要想让当地老百姓明白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必须首先把他们从宗法家族传统的束缚中解救出来!像这些基本的国情国策,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启示,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中国历史运动的连续不止性和中国历史传统的相对稳定性对中国当代社会的限定与制约。只有让国民对这种国情有了

比较明晰的认识之后,我们的各项决策才能顺利实施,市场经济的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第六,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商周的甲骨、青铜文化到春秋战国的百家思想,从大一统的秦汉文化到魏晋玄学,从中外交融的隋唐文化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宋元理学,从明清的启蒙思想到观念大更新的近代文化;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从《诗经》《楚辞》到明清小说,从《左传》《史记》到《文史通义》、从《禹贡》到《皇舆全图》,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从《齐民要术》到《农桑辑要》再到《天工开物》,从《九章算术》到《算经十书》再到《测圆海镜》,从《甘石星经》到《授时历》,从《考工记》到《梦溪笔谈》,从《北堂书钞》到《古今图书集成》,等等,无不饱含着中国先民杰出的才能和聪颖的智慧,显示出中国历史内涵的丰富多彩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对国民进行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中国人学习专业知识,必须先打好人文知识基础,这基础就是传统文化。通过对历史学文化教育功能的实施,既可提高国民文化、精神和科学素质,又可帮助国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人文之正确判断标准,引导国民自觉地吸取历史的智慧,高瞻远瞩,鉴往察来,以史观我,认识并完善自身,更可以帮助国民从祖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领悟到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民族精神。
以上六个要点便是笔者对新时期历史学所应具有的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的解释。换句话说,这六个方面就是用历史学所包含的内容在新时期对国民进行社会教育时所能够达到的具体目的。然而,在以上的各个方面我们到底做得怎样了?由于误解和认识上的缺漏等种种原因,现状令人堪忧。

三、在新时期重视并加强历史教育的理由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巨大的,在市场经济时代历史学不能丢。对在新中国的舒适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这位孔方兄的怀抱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进行历史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为什么呢?至少可以列出七大理由。一是我们这代人没有经过亡国的惨痛,就算要爱国,如果不懂历史,也不知从何爱起。二是在当今市场经济下,为富不仁、见利忘义、弄虚作假、行贿受贿、以权谋私、公款吃喝、坑蒙拐骗、嫖娼赌博等等不道德行为和腐败现象充斥其中,物欲横流,腐风滋炽,人情冷漠,传统文化沉沦,国民与干部的整体伦理素质正在不断地下降,社会风气正在被严重污染。三是国民对国情国策不甚了了,在市场竞争和其他工作中处处受到历史的制约和束缚,致使损失惨重。四是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历史意识、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和奉献精神正在不断地淡化。五是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和人文、科学素质更是让人忧心,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封建迷信严重、虐待动物、破坏生态环境、对邪教歪理学说识不破等等,都跟人文与科学素质不高、缺乏是非判断能力有关。六是世界很不平衡。七是中国还不够强大。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更应懂得包括那段血泪斑斑、惨绝人寰的近代史在内的中国历史,从中了解国情、汲取养分,找到中国落后的历史根源,领悟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树立起高尚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良好的道德观念,建立起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自信心,为市场经济建设、为祖国的经济腾飞和繁荣富强、为和谐社会的建构,尽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尽的最大责任。在这里,我们没有理由开口闭口抱怨中国落后,说西方比中国好,也没有理由躺在孔方兄的怀抱里贪图享受,更没有理由抱怨历史学无用。
国耻遗址圆明园又遭破坏,历史的耻辱被人为地抹去,既砍伤了历史,更砍折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将来子孙后代对那段外国殖民主义者奴役中国的历史,就只能去纸上凭吊或全靠想象了。曾几何时,国耻日“九・一八”成了吉祥日“我要发”,文物盗卖猖獗,以日本侵略战舰为模型的玩具、游戏二战史实的日本游戏软件、皇军帽、德国纳粹勋章等都成了商品而堂而皇之地在出售。更有甚者,刘文彩、西门庆、潘金莲、黄金荣、湘西土匪这些遗臭万年的历史垃圾居然也成了商业“题材”!就连思想、文化、艺术乃至史学界也是“钱”字当头,历史人物的籍贯和活动、革命烈士的性别和经历、庄严的革命歌曲等等,可以随意改变或捏造,以致以讹传讹,信以为真;至于历史戏说、宫闱轶事、鬼神术数、封建迷信、乱改成语这类的小说、影视剧和广告,更是比比皆然,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误导力量。什么职业道德和策略,什么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什么历史良知和是非,什么社会责任,什么历史尊严和民族精神,全然没有了,剩下的就一个“钱”字!也难怪青少年一代对历史茫然无知,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谁重视历史教育?在成人、函授、自学乃至普通高等教育中,绝大多数专业连中华文明史、中国文化课的影子都没有!再加上社会的误导,还有几个青少年知道“林则徐是什么人,他为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呢?所以只好问“林则徐唱过什么歌,拍过什么影视片”了。当有演员穿日本海军军旗服做封面广告的时候,当许多理工科博士除了自己的专业对别的一无所知的时候,当《三星堆文化大猜想》这种把中国人种归为耶稣后代的书居然也出版了的时候……难道就跟我们的教育没有关系吗?所有这些,既是市场经济下思想文化的贫困,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坠落,更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缺憾。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正规历史教育,否则,任由历史糟粕继续泛滥,任由学史无用论和史学无用论继续泛滥,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你不学历史就不懂祖国是个什么样子,那就无异于忘了自己的祖宗、背叛了自己的祖国。近代西方一些殖民主义者之所以要宣扬“中国人种西来说”,就是想达到让中国人忘掉自己的历史和祖宗、服从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的目的。近年一些日本政界和商界要人竭力粉饰侵华战争、修改历史教科书中的二战史及游戏二战史实,其目的也是想让世人和后代忘掉日本军国主义者那段惨绝人寰的侵华史。而历史的垃圾和糟粕的继续泛滥则只会比不懂历史更糟糕,它不仅是对自己祖宗和祖国的背叛,更是对祖宗和祖国的践踏,既不利于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自我认识,也不利于当代精神文明的建设,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将遗害无穷。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发展市场经济、建构和谐社会,不仅不能忽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而且还要加强,国人也应更自觉地去学习历史。否则,当历史虚无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四、结语

历史学所从事的研究和价值判断,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有机结合,其生动具体性和说服感染力等优越性,为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用历史学来进行社会教育,在帮助国民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国情国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净化心灵、注重伦理道德、增进团结、振奋精神、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形成健康心态、促进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此,社会和学校学史无用论的流行、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历史意识的淡化以及充斥于社会各个角落的历史垃圾和糟粕的泛滥,都是危险的。所以,真诚希望全社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扶植历史学学科的建设,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历史学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来;也希望我们史学工作者能更多地面对现实,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更希望国人在忙于经济建设时别忘了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养分。章太炎说:“鄙人提倡读史之志,本为忧患而作。顷世学校授课,于史最疏,学者讳其伧陋,转作妄谈,以史为不足读,其祸遂中于国家。”此言极是,谨此作结

G. 历史专业如何留学

一、英国历史学专业概述:
英国历史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英国历史学专业毕业生会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4.了解国内外史学重要的理论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趋势。英国历史专业非常适合文科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申请。英国历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科研单位,党政机关,新闻出版部门等。

二、英国历史学专业录取要求:
英国历史专业要求申请者雅思成绩在6.5分-7.0分之间,名校的要求更高,如伦敦大学学院等,要求申请者的雅思成绩达到7.5分,且各单项成绩不低于6.5分;部分学校的要求较低,如:班戈大学等,申请者的雅思成绩达到6.0分即可申请,单项不低于5.5分。

三、英国历史学专业费用信息:
英国历史专业的学制为一年。英国历史专业的留学费用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不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平均费用在20万-25万人民币左右(学费+生活费)。

四、英国历史专业申请相关:
(一)英国历史学专业申请材料:
1.雅思/托福/PTE成绩
2.个人简历
3.2-3封推荐信
4.个人陈述、Essay
5.成绩单
6.资金证明
(二)英国历史学专业申请注意事项:
1. 请申请者尽量提前考出符合英国学校要求的语言成绩,提前1-2年开始着手准备申请。
2. 为了增加被录取的机会,需要结合自身背景实力,制定高低搭配的申请方案。
3. 一定要认真对待申请材料,推荐信里面至少有一封是由任课教授撰写的学术方面的推荐信;同时要格外重视个人陈述,文书中必须要体现出个人在学习、实习工作当中的独特想法,突出个人特点和未来职业规划方向等。
4. 请申请者密切关注学校官网的申请截止日期,以免错过了最佳申请时间。

五、英国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
1.Research resources and skills for historians历史学家的研究资源和技能
2.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历史研究方法
3.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4.Historical skills and resources历史技能和资源
5.Explorations & Debates in History历史的探索和争论
6.Research Skills研究技能
7.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story历史的理论和实践

H.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怎么样

社会学家罗纳德61多尔说:“不打破几个历史的鸡蛋,就做不成社会学的煎蛋。”如果角色换位,历史学家可能会说:“不打破几个社会的鸡蛋,就做不成历史学的煎蛋。”至于为什么本学科不用本学科的鸡蛋做煎蛋,估计都是跨学科意识在中间起作用,俗白地说,隔壁的草坪更绿,邻家的主妇更美,友人开心农场里的鸡蛋个大各个大。于是大家偷偷越界,去紧邻学科偷概念与方法的金鸡蛋,偷来的东西,就是香。 1962年,25岁的牛津博士候选人彼得61伯克放下手头的学位论文(再就没完成),受新建的苏塞克斯大学邀请,出任该校第一批教师。当时苏塞克斯大学雄心勃勃地预备“重组社会科学”,大行学科交叉之风,而历史领域基本还是爱德华61汤普森所抱怨的状况——“理论的贫困”,似乎“其他学科的研究者比历史学家更经常、更明确、更严格、更自豪地运用概念和理论”,在此情形下,历史学家觊觎社会理论的邻家农场,算是顺应风潮。欲向潮头立的伯克自愿担当了“社会结构及社会变革”这门课的教学。在苏塞克斯的17年,他出版了近10部著作,1979年凭藉丰硕成果,伯克进入剑桥大学,成为伊曼纽尔学院的一名讲师。 1980年,因为他在苏塞克斯大学开设过“社会结构及社会变革”,伯克受邀写作了《社会学与历史学》(Sociology and History)一书。1992年,该书再版,更名为《历史学与社会理论》(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增补了十年中他在剑桥任教的收获,除了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还涵盖了传播学、地理学、国际关系学、法学、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以及宗教研究,一些交叉学科研究诸如批判理论、文化理论、女权理论,也被搅合进了浓稠的蛋液之中。伯克坦言,“本书所用的观察方法是已故的费尔南61布罗代尔所称的‘整体史’(Total History)——不是对历史作事无巨细的叙述,而是强调在人类的不同领域之间的关联。”2004年,该书再度修订,此时的伯克已经是社会文化史学的领军人物,视野更为开阔,目力更为老道。在这一版,理性选择理论、巴赫金、贡布里希、托马斯61库恩、社会资本和后殖民主义等等看似不相干的时兴鸡蛋,都为他的超级煎蛋做出了贡献。回顾本书24年的写作史,伯克感慨说:“本来是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思路的宣言书,现在已经变得像教科书了。” 但是,这是一部多好的教科书啊。中文只有200页的篇幅,涉及500余人物和概念,分为循序渐进的6章,视野恢弘,纵横辟阖,提纲挈领,史论兼顾。假如以煎蛋作譬,这也是一个历史学家所能做出的最好的社会-文化学煎蛋。如果我是史学老师,是一定会向学生鼎力推荐的。 第一章《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厨师上场,卷起袖子,清理场地。伯克劈头指出,“本书试图回答两个貌似简单的问题:社会理论对历史学家有何用处,而历史研究对理论家又有何用处?”历史学和社会学是学术上的近邻,“社会学可以定义为对单数的人类社会的研究,侧重其结构和发展的归纳;历史学则不妨定义为对复数的人类社会的研究,侧重于研究它们之间的差别和各个社会内部基于时间的变化。” “不妨把不同的学科看成是个性分明的职业甚至亚文化。它们有各自的语言、价值、心态和思维方式,并不断被各自的训练进程或‘社会化’所强化。”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学家被训练成着重留意并概括一般规则,因而时常删除例外的东西;历史学家则学习如何以牺牲一般模式为代价去关注具体细节。在伯克看来,社会理论家与历史学家不应是矛盾关系,而应是互补关系。17世纪哲学家弗朗西斯61培根在一篇著名的文章里辛辣地讽刺了只会搜集数据的蚂蚁型经验主义者和作茧自缚的蜘蛛型纯理论家,相反,培根推崇既采集原料又进行加工的蜜蜂。尽管19世纪末期开始,蜘蛛对蚂蚁大加嘲讽,但是蚂蚁却试图结网、甚至长出翅膀,这叫“历史学的社会学转向”。20世纪20年代,斯特拉斯堡大学的两位教授马克61布洛克和吕西安61费弗尔发起了一场旨在倡导“新型历史研究”的运动,创立期刊《社会经济史年鉴》,重“结构”分析甚于事件叙述,从此,“结构”一词成为“年鉴学派”最常用的词汇之一。费弗尔的后继者布罗代尔坚信,社会学和历史学应该互相接近。20世纪60年代后,历史学家的兴趣由传统政治史转向社会史,只不过在这场“巨大转移”中,不仅有相互接近,也有难免的冲突、误解和分歧。 第二章《模式和方法》,相当于厨师预备好锅子,选好炉灶。伯克在这一章里论述对于各学科普遍有用的四种基本研究方法,即:“比较”、“模式和类型”、“计量方法”、“社会显微镜”。当时正是整体史学、计量史学、微观史学此消彼长的时期,伯克本人在这几个领域皆有建树,从此视角入手,堪称捷径。美国历史学家杰克61赫克斯特曾经将知识分子分为“堆砌者”和“分解者”两类,有鉴别力的分解者优于那些将纷繁的现象混为一堆的人,在这方面,伯克充分显示出他的“鉴别力”。比如论述“模式”时,他指出两种对立的社会模式:共识(consensual)模式和冲突(conflictual)模式,涂尔干所倡导的共识模式强调社会关联、社会一致以及社会内聚力的重要性,反之,马克思所倡导的“冲突模式”则强调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无处不在。伯克指出,这两种模式都包含重要的见识,要找出一个没有冲突的社会是徒劳的,同样,一个没有一致性的社会也根本不存在。但是不难发现,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在运用其中一种模式时,都明显地顾此失彼。 第三章《核心概念》是全书最详细的部分,打破19个社会学的鸡蛋——“主要目的是分析历史学家已经使用过的或者将要使用的、由社会理论家所创造的概念工具。”对于历史学门生而言,本章“提供入门的词汇手册,换个说法是提供一套适合解决历史分析中某些最常见故障的基本工具。”这些鸡蛋依次是:“角色和表演”、“性和性别”、“家庭和亲缘关系”、“社区和认同”、“阶级和等级身份”、“社会流动和社会区分”、“消费和交换”、“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庇护人、受庇护人和腐败”、“权力和政治文化”、“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中心和边缘”、“霸权和反抗”、“社会抗议和社会运动”、“心态、意识形态、话语”、“交流和接受”、“后殖民主义和文化杂交”、“口述和书写”、“神话和记忆”。局内人懂得,这一部分几乎将几十年来的“时髦术语”全都收拢了来。要紧的是,“收拢”不算什么——想要面面俱到,伯克指点,不妨去看《历史社会学手册》(Handbook of Historical Sociology,2003)和《欧洲社会史学网络全书》(Encyclopedia of European Social History,2001)——难的是“打破”,三五百字解决一个概念,包括理论缘起、优点和疏漏、具体应用,要深入浅出,更要一语中的,这是难的。比如“心态、意识形态、话语”一节,这三个概念每一个都足以享受一本煌煌巨著的篇幅,伯克用7个页码完成任务,不仅辨析了每一个的复杂内涵,还描述了三者的微妙关系,展示出举重若轻的大师风采。 第四章《核心问题》非常富于挑战性,也是“煎蛋”的过程。“这一章所要探讨的是四个系列的知识对立和争论。首先,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对人的行为做普遍化的解释和强调文化差异的解释之间的冲突。其次,认为社会具有基本共识的观念与认为社会充满冲突之间的观念的对立。第三,认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其他学者给予我们的是关于社会的种种‘事实’的传统假设与那种认为他们提供的是某种虚构的概念之间的对立。最后,强调功能或结构的观念与强调人的能动性(行动者)的观念之间的对立。”在某种意义上,本章讨论的是“社会文化史学的哲学”。从外行的角度看煎蛋,无非是热开了油、倾下蛋液、翻煎成型,可是从内行的角度,煎蛋也是门艺术,那些油温火候的经验来自于知识又超出了知识,会心处往往难以言传。 第五章《社会理论和社会变革》有点像煎蛋的酱汁,阐述的是社会理论家关于社会变革的三套理论模式,为了简便,可称之为马克思的“冲突”模式、斯宾塞的“进化”模式、以及吉登斯等人的超越了马克思和斯宾塞的“第三条道路”模式。后者颇像“炼金术”,也就是“一种对立物的集合”。看伯克另起炉灶,把“综合论”、“人口模式”、“文化模式”、“接触论”、“事件”和“世代”熬炼到一起,有神乎其技的惊艳感。 第六章《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是煎蛋做好了装盘的感觉,这个“后现代”盘子倒是与煎蛋相得益彰。两个孪生运动“去稳定”和“去中心”,成为后现代史学和后现代理论的整体背景,“无论我们使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过去一代历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的心态以及整个文化的确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越来越不那么看重结构,既有一种解放的兴奋,也有一种不确定和不安全的隐忧。” 《结语》里,大师做完小菜,面向食客,侃侃而谈煎蛋的“折衷主义”特色。“折衷主义”的意思是“在不同的地方寻找想法。……对无论来自何方的新思想都持开放态度,有能力让它们为自己所用,并且能找到检验它们的方式,这是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或一个优秀的理论家的标志。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理论的价值,可以这样说,与比较的方法相似,理论家能够让历史学家意识到除了自己所习惯的假设和解释外,还有其他可能的选择,从而扩展了历史学家的想象力。” 大家都明白,看栏目主持人对厨师做菜过程的描述与记录,与大家亲自品尝该厨师的成品,有判若云泥之别。所以每一个耐心看到此处的朋友,还是亲尝一下伯克的这份超级煎蛋吧,你不会后悔的。 我的彼得61伯克豆列:

I.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是一般的社会历史观,而且是包括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各自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占世界人13的大多数的广大东方国家为对象,特别是以印度、俄国和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典型,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虽然这一理论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更多的人所重视,然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都是在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东方社会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
综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阐述的东方社会理论,它的实质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东方社会由于自身历史所形成的特点,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俄国及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结成工农联盟,积极参加并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可以在取得革命胜利后,跨越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提出,涉及到怎样理解人类社会演进的一般规律的问题。
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总结了西方和东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概括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演进的几个时代的一般进程和顺序。否定这个一般演进的秩序,把历史看作是杂乱无章的或可以随意摆布的东西,也就否定了历史的规律性,这显然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但是,马克思也从来反对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去裁剪世界历史,坚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在过程是一般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因此,概括出历史的一般演进秩序,并不是要求每个国家或民族都必须一丝不差的依次经历一番,并且每个时代必须经历同样长的时间,遭受同样多的曲折,不容许有任何的跳跃。
可以说,马克思正是基于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的原则,才创立了他的东方社会理论。所以马克思在提出东方社会理论的同时,就批评了有的人将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括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的观点,批评了那种认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的机械论观点,明确指出,“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页)。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马克思所提出的俄国通过革命,以农村公社作为“俄国社会新支点”的设想未能变成现实,但是他提出的这种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却是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列宁正是根据这种社会发展的辩证法,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