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网上历史知识

网上历史知识

发布时间:2021-02-23 10:24:49

1. 《中国历史知识入门》

亚马逊中国购物网上这个网可以找到的
\

2. 中国历史知识复习资料

你去看看简略的《中国通史简编》,书店都有卖的!

历史溯源

“历史”一词的由来
在古代,历史只称“史”。记载史的人称史官,当时的史官,除记录统治者办的事外,对于大文、地理、人事、灾祸也加以记录。可见,古代的“史”的范因比现在更为广泛。 “历史”这一名称出现于近代。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学堂里最初开设“史学”课,第二年即改名为“历史”。有人考证说“历史”是外来词,来自日文,因为日本人早称“史”为“历史”了。

古代、近代、现代
古代:世界古代史,一般认为是从地球上出现“完全形成的人”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中国古代史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
近代:世界近代史,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终于1917年10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世界现代史,始于1917年10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现代史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之例,毕竟还算不得是真正指称国家的“中国”的出现。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楚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之所谓“中国”者,即指后世之“中原”也。但又有不同于“中原”的地方,即地域不及后世中原之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为什么我们的古人把这一带地区称作“中国”呢?
这一带地区的四周分布着夷、翟、戎、蛮诸族及其所建国,而将这一带包围在中间,故称这一带地区及所建国家为“中国”。

“中华”小考
古代的中国亦称华夏,又称中原。华夏,是我国古代人民对祖国的美称。是说我国疆土广大、中华民族是有文化、讲文明的礼仪之邦。据《左传》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中”是指中土、中心。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以它为天下中心,故称为“中土”,“夏”。是大的意想,由“华夏”、“中夏”二辞又衍出生“中华”一辞。这个辞开始见于《三国志·蜀志》中“游步中华”一语。

“支那”的原意是什么?
“支那”本来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称呼,中国人一般不用。由于近代日本称中国为支那,人们便感到是一种蔑称。其实它的本源是英文china的音译。china又一译意为瓷器,有人便以为是以瓷器(china)作为中国的代称。据英文《韦氏大辞典》诠释,瓷器(china)一词来源于支那(chi—na)。由此可见,在西方先有中国之名,后有瓷器之称。

“文那”
“文那”一词,最早见于印度古诗《摩河婆罗》中,是古代印度人加给中国的一种尊称,包含着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一种友好感情。

为什么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民族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人中原,与以虽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得黄帝族援助,攻杀虽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炎帝族,由西北进人了中原地区。
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炎黄二帝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王位世袭”始于何时?
在中国历史上,王位世袭相传最早发生在古代的夏启,商周因之,日益使之完善。周文王的祖父古公宜父是周族的第一个首领,他有三个儿子,在率领族人迁居山下的周(今陕西岐山北)时,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虞仲没跟随迁徒,古公檀父临死时,把其首领地位传给了他的幼子季历,即周文王的父亲。
季历是个很能干的首领,使周族的社会地位起了很大变化,从过去受压迫的地位一下跃入显赫的奴隶主贵族大家庭的行列。伐戎的胜利,对当时商朝的安全是有利的,因此季历被封为商朝的“牧师”(一种职司畜牧的官)。但是,随着周族统治者力量日益强大,加剧了周族和商朝的矛盾,商王文丁便把季历杀掉了。
季历被杀后,其子昌世袭了王位,即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文王在位五十年,由其子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率诸侯东征灭掉商,建立了西周王朝。王位的世袭制度,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春秋”、“战国”
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这三百多年间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已经徒有虚名,无力控制各诸侯了。这一完整的历史时期恰好与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公元前722年一前481年)所记载的历史大致吻合,所以,历史上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
春秋后期,各诸侯兼并吞食的结果,只剩下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诸侯国。此后,七国间的兼并征伐更加剧烈、频繁,直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而最后统一,战争才逐渐停止。因此,后人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为“战国”时期。

《史记》并非司马迁定名
在先秦两汉时代,许多书是没有书名的,《史记》也是这样。司马迁在这部巨著完成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看后非常钦佩司马迁所取得的成就,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这也仅仅表明是谁的著作而已。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东汉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也只写《太史公百三十篇》,这就是此书在两汉时期正式流行的名称。一些学者在引用这部著作时常嫌《太史公百三十篇》这个书名过于繁复,经常省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这样的字样。“史记”二字是从“太史公记”这四个字里省略出来的,汉末以后才称为《史记》。

百家姓、千家姓、万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的总集,相传是宋初钱塘一位老儒所编,共取姓氏四百六十八个,远没有包括中国人的全部姓氏。据宋人郑樵统计,宋代姓氏一千七百四十三个,比《百家姓》多三倍。到了明初,有个叫吴沈的人,编了一部《千家姓》,共收姓氏一千九百六十八个。但这部《千家姓》仍然没把中国人的姓氏都包括进去。于是万历年间又有人编了一本《万家姓》——《古今万姓统谱》。然而,中国人的姓氏毕竟不到一万,所谓“万姓”,无非是言其多而已。
那么,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氏呢?据统计,见于文献的姓氏(包括少数民族和元清时代蒙满两族译改的姓氏)就有六千三百六十二个,其中单姓三千七百三十个,双字姓二千四百九十八个,三字姓一百二十七个,四字姓二个,五字姓五个。

《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头?
《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四百多个姓氏。四百多个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放在前面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儒编的。宋朝的皇帝姓赵,赵便为国姓。钱塘属浙江,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口吴王钱似,孙是他正纪的姓。李是南唐李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为头一句。

“皇帝”一词的由来
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等。
秦王赢政一统天下后,自认为这是自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议改称号。李斯等人和众博士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秦皇,秦皇最贵,可改“王”为“秦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并自号始皇帝。从此,“皇帝”的称号为历代君主所袭用。

“太上皇”的由来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登上金龙宝座后。万事皆吉祥如意。却有一事,使得他犯了愁肠,这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事情的由来是:有一天,他和前几次一样,又去参拜太公,寻思太公此时当端坐堂前,等待着儿子。谁知刚到门前,只见太公着旧袄,执行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这突然之举,使他大吃i惊,急问因何事竞至如此。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是您父亲,也不过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杀头的啊!”刘邦好说歹说,太公只是不听。
事后,有人讲到秦始皇曾尊死父为太上皇,建议封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求之不得,马上举行大典,将太公扶上太上皇位。

皇帝拾趣
中国历史上最早称皇帝的是秦始皇,他姓赢名政,在位时间是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
最后的一个皇帝是清朝的宣统,即爱新觉罗·博仪,他在位的时间是1909年至1911年。
在位时间最长的的皇帝是清朝的康熙,名玄烨,从公元1662年至1722年,共做了六十一年皇帝。
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汉朝的刘贺,他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废除了。
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是唐朝的武则天,她即位时已六十一岁,她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终年八十一岁,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是汉朝的殇帝,名刘隆,生下来一百多天就当了皇帝。他又是寿命最短的皇帝,死时不足一周岁。
十岁以下的小娃娃就当了皇帝的,在中国历史上共有二十九个。
慈僖太后虽然没有称帝,但权力比皇帝还大。她当政四十八年,为所欲为,皇帝成了傀儡。

古代君主的称谓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中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今,朕皇考日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古代人们对帝王的称呼更显示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的淫威。
或呼帝王为“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称国君为“万岁”,约始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援替孟尝君烧掉债卷,“民称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或对“陛下”称呼国君。“陛下”本指待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
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转达。“陛下”遂成为国君的尊称。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县官为何称“知县”?
知,就是管理、主持的意思。知县就是管县,管理、主持一县的政事。
知,解为管理、主持,古诗文中常常遇到。《左传》“子产其将知政矣”,就是说子产将要主持政事了。宋朝魏了翁《读书杂钞》指出:后世官职上加“知”字,就是从这里开始。韩愈《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就是说,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何必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宋史·苏拭传》说苏拭“知徐州”、“知湖州”、“知杭州”,就是说派苏拭去主持徐州,湖州,杭州的政事,即任这些州的知州。唐宋以后的知府、知州、知县、知事(知县又称县知事),都是这种意思。古诗词中,知也解为管。杜甫“翠襟浑短尽,红嘴漫多知”。多知即多管,意谓鹦鹉能学人语,多管闲事。王维“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不知即不管,是说为看红树而不管路远。

“唐人衔”的由来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代。国外的华侨往往被人称为“唐人”,华侨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唐人街”,按英文的字义是“中国城”的意思。
美国“唐人街”是当年开发美国西海岸的一些城市的中国人——华工和华商创立和建设起来的。开始,他们在旧金山、纽约市等地的某些街道,开设中国式的小茶馆、小饭铺、豆腐坊等,逐渐形成了华人生活区(也称中国镇)。后来,商店目益增多,除饮食业外,刺绣、中国古玩等,也都在那里享有。
如今,“唐人街”成了繁华的街道。那里有华侨学校、同乡会、俱乐部、影剧院等。每逢新春佳节,在唐人街上耍龙灯、舞狮子、放爆竹……保留着中国传统的辞旧迎新的风俗。

何谓“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或称“尚方剑”),就是“尚方”铸的宝剑,“尚方”是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刀剑等器物的一个部门。秦朝始设置。
“尚方宝剑”是指皇帝所用的剑,是一种最高权利的象征。它究竟有没有“先斩后奏”之权呢?从历史的记载来看,皇帝是不大把这样大的权交给别人的。

“使节”释源
在古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凭证。卿大夫聘于诸侯时,国君要授给任职凭证,这种凭证就叫使节,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国时。国君也要给予他出使凭证,这种凭证也叫使节、符节。那种叫做符信的使节大多用铜铸成,并根据任职地区的不同,分别铸成不同的动物图像。在山区任职的,授给他虎节;在平原任职的,授给他人节;在湖泽地任职的,授给他龙节。出使凭证一般都是用竹子为柄,上面缀些耗牛尾等装饰品,亦称旄节。张骞、苏武等出使匈奴时,持的就是这种使节。
现在,“使节”的含义有了变化,指一国常驻他国的外交官,或派驻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代表。

古代皇帝用的“金牌”
抗金英雄岳飞在宋高宗绍兴十年,准备“直捣黄龙府”之时,被秦桧在一日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并秘密处死。这一故事已家喻户晓,但“金牌”究竟是何物,却众说纷坛。许多人都说是黄金铸成,其源皆出于清朝俞正燮所著的《癸已存稿》中所说“截金为牌”
《梦溪笔谈》谈到古时邮递是这样说的:“驿传旧有三等。日步递、马递、急脚递。”“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如过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至五百余里”。可见金牌是皇帝处理紧急、机密军事事务时所用的一种朱漆黄金字木牌,并非如上所说的黄金所铸。

“娘子军”的由来
隋朝末年,李世民推动他的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李渊的三女儿李氏回到陕西雩县故乡,散发家产,招募了大批士l兵,又联络了当地农民武装,合并了几支零散的起义军,兵力扩充到七万。公元617年,李氏率领着这支队伍和李世民在渭北会师,宣布了隋王朝的末日。李渊称帝后,李氏被封为平阳公主。这以后,李氏统领的军队号称“娘子军”。
至于女子为基本成员,又有严密组织的娘子军,则是从太平天国的女军开始的。太平天国的女军是在男女平等的政治纲领指导下成立的,以前、后、左、中、右和数字一至八来编排番号,共四十军,每军二干五百人,总计十万之众。

何谓“哨棒”?
《水浒全传》第二十三回写武松打虎:“武松双手抡起哨棒,一棒劈不着大虫(老虎),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捧折做两截。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哨棒这样不济事呢?原来,哨捧不是打虎用的,是为了驱狼的。过去,山东道上狼群极多,过往客商习惯带一根哨棒。哨棒的一头是空心的,可以吹,吹起来真有点龙吟虎啸的劲头,狼群听了,以为是什么猛兽来了,惊慌逃窜,附近的百姓听到哨声也会出来帮助追赶。
武松从沧州回家探望哥哥,想不到有虎,也没有想到要打虎,所以他随便带了一根哨棒。另外,哨捧也可用作登山的拄杖,也可用来挑起小件行李,是有多种用途的。

单于、可汗、天可汗
在古代,我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对他们的首领有不同的专用称呼。如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匈奴族,称首领为“单于”;北朝时期的柔然族,唐朝时期的回汔族、突厥族和宋元时期的蒙古族,称首领为“可汗”。回汔、突厥族为了表示服从唐朝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还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这些称呼都有特殊含义。像“单于”一词,本是“撑梨孤涂单于”的简称。在匈奴语中,“撑梨”是“天”,“孤涂”是“子”,“单于”含有“广大”的意思。

我国古代的博士、硕士、学士

“博士”、“硕士”、“学士”这些名称,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不过和现在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就说明,博士在那时是一种官职,又是一些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人。
硕土,我国五代时期就有。《五代史》记载:“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宋代著名散文家曾巩在《与杜相公书》中说:“当今内自京师,外至岩野,宿师硕土,杰立相望。”可见,硕士在古代通常指那些品节高尚、博学多识的人。
学士,最早出于周代。《周礼·春官》:“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史记·儒林传序》:“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这说明,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人,后来逐渐变成文入学者。

“庙号”与“谥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祭祀时由大臣们商议定的名号。一般地说,都是把当朝的第一个皇帝称为高祖、世祖或太祖;把第二个皇帝称为某宗。唐朝之前的皇帝,不全都有庙号。唐朝至清朝的皇帝多数都有庙号。
溢号是皇帝、王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了后,朝廷或后人按其生前的功绩,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谥号起于周朝末年东汉、宋朝较为盛行,惟有秦朝不许后人用褒贬的字眼来议论先皇的善恶。所以,秦始皇、秦二世这样的称呼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明清两代六部的职能
古代的六部是国家管理各方面事物的机构。六部初建于隋朝,正式定制于唐初。下面是明清两代六部的职能:
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组织部的职能。
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弹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
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
工部:主管兴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水利部和建设部。
各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相当于现代的部长;副长官称“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垂帘听政”始于何时?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亲临宝座,处理政务大事。但是,由于特殊的情况,皇帝不能上朝亲政了。这时,由皇后或太后临朝听政,此类事在东汉便不乏其例,至于太后在大殿皇帝御座后面,用帘子遮挡的方式听政,则是从唐代武则天开始的。
《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唐高宗)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巡抚、总督
总督、巡抚是明清时期地方军政首长。总督的地位声望约高于巡抚。但就其设置而言,却是先有巡抚,后有总督。
巡抚之名,始于明太祖令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后来每年都要派中央官员巡抚地方。这一时期,巡抚性质问于“钦差”,本身不是官号,没有品级,可兼中央监察、组织部门的都御史和吏部尚书、传郎等官衔,以便主掌地方官吏考察和军民安抚。因为属中央官,所以有事派出,事毕返京。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以后,由于地方动乱,开始常设巡抚,并开始了以省为管辖单位的巡抚制。巡抚职权不断扩大,不仅掌政,而且掌军,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军政首长,但其中央官性质未变,还必须经常上京汇报地方军政事务。清代康熙(1662—1722年)以后,全国除直隶、四川外,每省都设一员巡抚,规定了巡抚品级。至此,巡抚才正式成为地方官。但仍遵行旧的兼衔制。
战乱时期,各地巡抚互不统属,往往贻误军机。为统一调度,就设立了专管军事的总督。总督性质同于前期的巡抚,兼衔一样,也不常置。自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常设两广总督以后,才开始了正规的跨省总督制。从此,总督职权日益扩大,兼掌民政,实际上也成为地方军政首长。但其获得品级,正式成为地方官,也是清康熙以后的事。其时全国共设直隶、四川、两江、湖广、闽浙、两广、云贵、陕甘八员总督。
我国封建官制的发展有一个特点,即中央监察官容易演变为地方军政首长。这是因为,历代封建王朝为强化中央集权,经常派出中央监察官巡视地方,这些官代表皇帝,挟制地方,逐渐夺取地方军政大权。如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假都是由中央监察官演变为地方军政首长的。巡抚、总督由中央监察官演变为地方军政首长,则是这一特点在明清官制中的反映。

何谓“凌迟”?
凌迟,又叫“陵迟”,是封建社会一种最残酷的死刑,始于五代。行刑时执刑人把犯人身上的肉用刀一块一块地割光,十分野蛮。
在封建社会里,有两种人常处以凌迟,一种是反对朝廷的所谓谋反大逆的人;另一种是“罪在十恶”的人。
“凌迟”在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被废除。

何谓“刺配”?
“刺配”这种刑罚,始于五代的后晋,后晋以前的流配,限于远徒,而不刺面。据有关史料记载:“(后)晋天福(高祖石敬瑭年号)中始创刺面之法”,到了宋代,还把刺面与脊杖、流配等刑罚并施于“罪犯”一身,并美其名曰“打金印”。《水济传》第八回即有“犯人徒流迁徒的,都脸上刺字”的描写。
刺在犯人脸上的字,有大小之别,当时负责审判的官员认为罪情严重或“性情凶恶”者,则刺上大体字;次之,则刺上小体字。所刺的字,除了“迭配某州(府)牢城”外,有些也把犯罪情由、服役种类刺在脸上。如“配某州(府)屯驻军重役”等,南宋时规定犯强盗罪免死流配者,“额上刺强盗二字,余字分刺两脸”。对罪犯人身污辱更加残酷。
受刺配刑罚的人被押送边疆从事名目繁多的劳役或充l军,重者终身不释。

“签字画押”的由来
在文书、字画、契约上署名或作私记,占时谓之作“押”,今则称“签名”、“签字”,这在王国时就有了。
唐初,由于唐太宗曾下令不许群臣在奏折上以草书署名,而其他文书上多有草书的。草书形体花哨,谓之“花押”。到了宋代,人们在进呈公文或与人书牍时,文末多不署名,仅书本人的字,谓之“押字”或曰“草字”。
签名或押字对目不识丁的人,是个难题,于是人们便以画圆圈代之,这就是“画押”,或曰“画花押”。画押的创始人,应推宋代的王安石。王安石署名的习惯只书“石”字,而且写了一横一撇之后,于撇中腰画一圆圈,由于他性急,“作圈多不圆,往往窝扁,又多带过”,因而听到有入私下议论,说他所署实力“反”字,他于是便“加意作圈”,后人效以为式而废去横撇,这就是画押的由来。

清代七大藏书阁
北京的文渊阁和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的文溯阁、镇汇金山寺内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和杭州的文测司为清代七大藏书阎,是珍藏《四库全书》的书库。
七大藏书阁,皆以文为首,第二个字多从水旁,象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二百多年来,七大藏书阁在帝国主义的躁躏下,有的已遭厄运。文源阁于1900年随着中外罕见的园林杰作——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抢掠一空之后,被付之一炬。文宗阁和文汇阁在19世纪中叶毁于火。

“考勤”始于何时?
我国的考勤制度起源甚早,但当时所谓考勤,主要是对国家官吏而言。至于考勤表的使用,根据文献记载,当不早于清代。清初,国家官吏实行坐班制,每日办公皆在衙署。至乾隆中,此制渐弛。清人昭涟《啸亭杂录·卷十》记载,军机大臣和砷擅权时,曾经自立私寓,“不与诸大臣同堂办事,而命诸司员传语其间”。后来,有许多官吏也呆在家里办公,不坐班。清人震钧在《天咫偶闻·卷七》中写道:“自乾隆以后,重臣兼职者多,遂不恒入署。而阅折判牍,移于私宅”。为此,清政府在国家机构中设置“画到簿”专司考勤。画到簿为官吏考勤的重要凭据之一,与红本一起存入内阁大库,以备查验。但由于它反映不出迟到、早退等情况,所以没有多大约束力。
咸丰年间,成立了总理衙门,为了防止画到溜号的弊端,提高办事效率,就规定对其官吏“核其勤惰”,分别给予“请奖”或者“参劫”,这便是历史上考勤与奖惩相结合的开始。

古代的假日
我国的假日制度始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当时官员休息那天,都要沐浴更衣,所以称假日为“休沐”。汉代规”定了朝官每五日返家休沐,故称之为“五日休”。唐朝改为“旬休”,官员每十日可休息一天。
古代除定期的休息日外,还有节假日,唐代中秋节给假三日,寒食清明四日。明代冬至放假三日,元宵十日。为鼓励臣下尽心国事,晋代定有“急假”,官吏用以处置紧急家事一年以六十日为限。后晋时,家居外地的官吏探亲时还给路程假。清政府对有功的文武大臣

3. 高中历史知识网络

你好!你要的是高中历史课本的知识网络?第几册的啊?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能不全尽请见谅
必考部分·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二讲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讲 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联邦
第二讲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一讲 近代列强的武装侵略
第二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第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
第二讲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
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第一讲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历程
第二讲 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讲 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和打开外交新局面
第二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二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必考部分·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
第一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及领先
第二讲 古代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二讲 伟大的历史转折和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讲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讲 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
市场的拓展
第二讲 工业革命
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一讲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第二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第一讲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及“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第二讲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讲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二讲 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
必考部分·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第一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二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一讲 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第二讲 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

4. 历史知识

1虽然他们都象征太阳神,但却不是一个神。
2拉神是古埃及赫里奥波里斯的回太阳神.从第五答王朝开始,他被与底比斯神阿蒙结合在一起,成为埃及神系中最重要的神.十多个世纪以来,拉一直是埃及的最高神。
3阿吞神是第十八王朝的埃赫那吞法老又将其奉为绝对的,唯一的神。阿吞神普降恩德,以太阳圆盘和手型阳光形象出现。
4关系,与埃及宗教改革有关。
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在位时进行宗教改革,立阿吞神为新主神。
阿蒙荷太普四世索性创立了一个崇拜“阿吞”的一神教。他先是颁布法令,禁止信仰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只允许信仰宇宙间唯一的太阳神阿吞。接着,他封闭了阿蒙神庙,没收了庙产,清除了所有公共场所和神庙墙壁上的阿蒙字样。他原来的名字阿蒙何太普,意思是“阿蒙的满意者”,他用“阿吞”取代了自己名字中的“阿蒙”,起了一个新名字——“埃赫那吞”,意思是“阿吞的光辉”。

5. 历史知识。

“千牛卫”的前身可以追抄溯到北朝。 “千牛卫”这个名字,始于唐代,正式名称为“左右千牛卫”。当时,“左右千牛卫”是大唐南衙“十六卫”中的两“卫”,不领府兵,专责“掌执御刀宿卫侍从”,是皇帝内围贴身卫兵。 晚唐以后,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南衙十六卫”的衰败,“左右千牛卫”也逐渐变得徒有虚名,变成了虚衔的一部分。五代、宋、辽、金,皆是如此。

6. 如何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我是我们班的历史课代表,每次历史考试成绩可以达到年级前两名。
在我看来,历史版学习就是把当时发生这件事权情归纳好,你可以每次听完一次课(当然,也可以自己复习一课时)就将这节课总结一下,为什么它会出现这件事,这件事的发展是什么,这件事的出现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在一单元一总结,因为它每个单元其实每一个都是有串联的,总结清楚这个单元的事件的性质,然后它会呈现出哪一个是起因,哪一个是过程,哪一个是结果,哪一个是影响。把这些理清楚,历史的知识网络就建立了。

7. 历史知识是什么

小学上学的时候就有一门科目叫做历史,他讲的是国家事实,咱们中国在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

8. 初中历史知识网络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七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八单元 古代科学文化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七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八单元 古代科学文化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第四部分 世界古代史
第五部分 世界近代史
第六部分 世界现代史
附录

9. 历史知识

朝代歌
1. 原来正统版本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2.[香港版本]
摘自 品牌谷 太子河2004-04-19 12:33
http://www.renye-ad.com/bs/ccb/index.cgi
第一首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3.第二首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三首
夏、商、周,
春秋、战国、秦。
西汉、新
公元界线平帝分,
东汉、三国、西东晋,
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
元、明、清。
民国寿命短,
社会主义气象新。
以上约计四千二百春。

第四首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阅读全文

与网上历史知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