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高三,想要必修一到必修五的历史知识点,我们高考是新课标全国卷,需要的知识点越详细越好,谢谢了
说实话,你没有必要在这儿问,去书店花五块钱买一个小本子的书,又方便又实用
2. 高考全国卷的实行历史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从未停止。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全国多份试卷,从单一选拔到多元录取,回溯37年间高考制度演变,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昨天,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新世纪高考改革的各项思路已逐渐清晰,一项更为全方位、系统的高考改革正在渐次展开。
70年代重新恢复高考众人争过独木桥
1952年,我国的高考制度创立,“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复。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当年共录取了27.297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1978年,又有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仅为7%。两次总计1180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
1979、1980两年,高考录取率依然低于10%。直到1981年,高考录取率才达到11%。
1984年,我国开始保送生的试点,即由中学推荐,高等学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
1984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后的几十年里,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我国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
1985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区),涉及100万考生,经过由点到面的改革实践,上海、浙江先行试点普通高中毕业会考。
1989年7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并在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当时,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突出,一些学生偏科严重,高考客观上承担了对高中教育教学有偏颇导向的责任。
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90年代保送计划实施考试科目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初,保送生计划人数曾一度扩大。但保送过程中出现了中学为了提高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出现了申报作假、干部和教师子女保送比例过高等现象。
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于1991年进行了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
199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组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1999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
1999年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广东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X”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2科。此后,各省陆续实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部分省市实施的是“3+大综合(或)+1”方案。
“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21世纪各地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开始推广
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上海、北京率先单独组织高考命题工作。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区市试行春季高考改革,一年举行两次高考,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但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实行春季高考后,由于参与招生的学校和专业都不理想,以致考生积极性不高。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著名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
2004年内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后,安徽、北京也相继选择退出。与此同时,参与自主命题的省份也在逐年扩大,已有16个省市区全部或部分实现了自主命题。统一考试的格局被打破,统一招生方式也在试图破冰。在连续两年多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
2005年夏天,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批示下,由教育部、中宣部等多个部委牵头组织启动了素质教育大调研。其中,由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牵头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调研内容,最终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提出:高考改革“应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分离高考承担的高中毕业水平考试功能;将社会化的水平考试纳入高考体系;建立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服务记录,逐步实行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元录取制度。”并将这一目标最终实现的时间定位在2020年。[13]
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53所大学。这项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扩大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操作空间,同时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至此,“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考试格局已初步形成。[13]
2010年方案搁置
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点,高考改革正式进入“窗口期”。
从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内容涵盖16个议题,包括考试科目、备考选考、异地高考、分省还是统一命题等,并形成了16个专题、共计80万字的专题报告。专家组在此基础上又起草了一个高考改革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方案在教育部党组会议讨论后被搁置,原因在于“分歧太大”。
2013年箭在弦上
2013年,在教育部的牵头下,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在“文理分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重大改革措施上,各方争论很多,迟迟难以通过。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出台,高考改革被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
2014年正式发布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将力争在2014年7月底之前出台。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份重要文件。这次会议也将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这在中国当代高考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而在过去,考试改革方案基本由教育部牵头出台,采取单项推进,这次改革注定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2014年9月3日,《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摘自网络
3. 求高考历史全面的知识点
这个,我敢说没有人能总结出来。即使是命题人,全国最优秀的历史特级教师也不行。你要回知道现在的高考历答史教学和考试大纲,只要不脱离大纲,任何方面的题都有可能出。知识点其实就是大纲延伸出来的具体的内容。但延伸到哪个方面,就看命题人的兴趣了。
考生不仅要熟记教材,还要掌握海量的历史知识,具备较高的历史素养,拥有较强的分析解答能力。“想要囊括教材内和非教材的知识点,” 难难难! 只能靠考生自己的逐步学习积累。想要仅在高中三年把历史学好,不可能的! 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兴趣和自身努力学习有效结合。
我的建议是你把教学和考试大纲找出来。根据上边列举的范围,把它延伸化,只要与之沾边的内容你都要了解掌握,看的越多越好。再加上一定规模的系统的答题方法的联系,经过时间的积累,我相信你在高考中能够把历史答出好成绩的。
4. 2011高考历史、政治、地理必背知识点、重点啥的、我们考全国卷的。
.历史:
(1)关键看时间,时间是历史答题的依据,是历史的重中之重,也版许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时间权,但你可以从一些历史事件中推断出时间。
(2)分门别类的答,可以分为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风俗这几方面,这样拿分面广,也不会让老师漏给得分点。
政治:
(1)分段分行作答,条理清晰,把重点语句写在最前面,并且不同模块有不同的作答方法和格式。(哲学题目的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
(2)看清楚题目的问法,弄清楚是问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这个很重要决定你作答的方向和内容。
(3)政治模块的题目重要看主语,是说人大,政府还是党,不同主语的职能权利不同。
(4)有材料的一定要结合材料,因为有一个得分点。
(5)辨析题要两面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要找出表述正确和错误的地方方可作答。
(6)经济模块的重点是看清楚图,如果是条形图或其他统计图,要看横纵坐标,这个表的名称也是关键,答题一定会用上,还有懂得对比,如上年和今年的数据对比,城市和农村的对比,最后在对比中揭露问题所在。
(7)哲学模块最容易得分,只要熟记书上的概念,再看清楚问题问的内容用哲学固定的答题格式就事半功倍。
5. 我要必修一道必修五的历史知识点,我们是新课标全国卷,关于高考有关的知识点越详细越好,谢谢了
网络文库里的 你自己下载来看看 都很详细
6. 如何做高考全国卷历史的"评析"题
一.审题
即阅读问题,掌握问题的具体要求,如背景、原因、过程、本质含义、真实目的、主张、评价、危害、历史意义(影响)等,弄清楚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答问题,省时省力.
二.读材料
审题结束后,明确了设问的具体要求,就可带着“问题信息”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在阅读材料时,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抓住关键词、关键句,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尤其要注意主体材料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这开头和结尾,往往是为答题服务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阅读材料时,除了正文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如“摘自……”“注释……”这些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信息.有的史料题文字难懂,或知识面广,或无出处和注释.遇到此类题,可以暂时抛开原文,注意阅读题后的问答项,从这方面入手,以捕获有效信息.
三.链接(过滤、筛选知识点)
阅读完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课本或学案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链接,将课本或学案上的知识点与材料结合,进行知识迁移.这是解答分析材料题的关键.“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分析材料题的重要特征.尽管分析材料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只要将提供的材料确定范围,放入课本的单元、课、标题,就能从教材中找到痕迹和突破口,抓住突破口顺藤摸瓜,从而找到答案.
四.答题
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落脚点.概括答案时,要进一步审清、审准设问,根据设问联系课本知识,找到材料与课本知识的关联点,并以此为切入点组织答案.
7. 求高考历史知识点,要全面一点的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3万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7000年前 河姆渡
约五六年前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四五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前119年为情霍去病抗击匈奴
东汉(25年到220年)班超出使西域; 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避之战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30年 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西晋(266~ 316年)316年 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420年)383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 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 618)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唐(618~907年) 贞观之治;武则天创设武举殿试;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10世纪初,契丹族阿保机建立辽
北宋(960~1127年) 宋、辽澶渊之盟(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景德镇兴起
11世纪,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
12世纪,女真族阿骨打建立金,先灭辽,1127年灭北宋
南宋(1127~1276年)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元(1271~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灭南宋
明(1368~1644年)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戚继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清(1636~1911年)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61~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772年设驻藏大臣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
1851年 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853年定都天京
1856 -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俄《爱珲条约》《北京条约》
19世纪60~ 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5年公车上书,1898年 戊戌变法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894年兴中会在美国檀香山成立1905年 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1915年 新文化运动,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1924年黄埔军校在广州黄埔建立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8月1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1928年 井冈山会师
1931年 九•一八事变(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红军长征
1936年 西安事变
1937年7月 卢沟桥事变,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1937年12月,日军南京大屠杀
1938年 台儿庄战役;1940年 百团大战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定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8月双十协定,1946年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地区战略反攻开始
1949年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
1971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召开,改革开放
1979 中美建交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讲话,十四大召开
1997年 香港回归
1999年 澳门回归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3500年左右 埃及出现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35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25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国家种姓制
公元前18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建立《汉莫拉比法典》
公元前世纪乔达摩 悉达多创建佛教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东征
公元前二三世纪罗马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8世纪雅典是当时最重要的城邦,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里时代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
公元一世纪 基督教产生
公元三世纪 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 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八世纪中叶 阿拉伯帝国形成
646年 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罗统一朝鲜
九世纪早期 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 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
九世纪 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十四世纪 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年 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年 法国农民起义
1381年 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53年 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1487年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 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 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
十六世纪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美强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农民起义
1588年 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592-1598年 朝鲜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卫国战争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纪初 法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 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 沙俄在西伯利亚修建侵略扩张的基地—雅库次克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年 英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1660年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 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689年 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
十八世纪中期 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十八世纪 罪恶的奴隶贸易达到最猖獗的地步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 北美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美国成立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作为纺纱机的动力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年9月 国民公会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9年11月9日 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年 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十九世纪早期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宣传空想社会主义
1807年 富尔敦制造第一艘汽船试航
1810-1826 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
1818年5月5日 卡儿•马克思出生
1820年11月28日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1825年 史蒂芬孙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行
1836-1848年 英国宪章运动
1847-1852年 共产主义者同盟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起义
1858年 “中俄爱晖条约”签定,沙俄占领我国领土60多万平方公里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签定,沙俄又强占我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年 美国内战
十九世纪60-80年代 沙俄侵占我国西北地区40万平方公里
1864年9月28日 第一国际成立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1年3月21日-5月28日 巴黎公社
1882年 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1883年3月14日 马克思逝世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 十月革命胜利
1918-1920年 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1919年3月 共产国际成立
1919年1月-6月 巴黎和会
1921年 新经济政策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帝国主义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华盛顿会议
1922年10月 意大利墨索里尼上台
1922年12月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9年-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东北地区
1932年4月 朝鲜抗日游击队诞生
1933年1月 德国希特勒上台
1933年3月 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
1937年七月七日 中国全面抗日
1938年9月 英法德意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3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 法国投降
1940年9月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定
1941年6月22日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1942年7月-1943年2月 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3年12月1日 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4年6月6日 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年2月 苏英美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8日 德国签定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定无条件投降书
1945.10 联合国建立
1948 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0--1953 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959 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20世纪60年代初--1973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67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91 苏联解体
1992 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1993 欧洲联盟建立
8. 高考历史有什么考点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能力要求
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
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2.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二、材料处理
3.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4.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5.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三、历史阐释
6.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
7.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8.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9.史论结合。
四、文字表达
10.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Ⅲ.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基[2002]5号文件;考虑到中学教学实际并为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制订2007年历史科考试内容。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的兴衰
(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
(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2)民族融合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4.先秦时期的文化
(1)老子和孔子
(2)百家争鸣
(3)文学和艺术
(4)天文和物理
(5)扁鹊
二、秦汉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1)秦朝的统一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秦末农民战争
3.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2)察举制
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1)匈奴的兴衰
(2)张骞通西域
(3)西南夷与百越
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1)与朝鲜的关系
(2)与日本的关系
(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4)丝绸之路
6.秦汉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2)哲学与宗教
(3)史学与文学
(4)雕塑与绘画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江南经济的发展
(2)均田制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2)道教与佛教
(3)唯物论思想家
(4)文学和艺术
四、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4)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5)武则天的统治
(6)“开元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1)三省六部制
(2)科举制
(3)租庸调制
(4)两税法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和城市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突厥
(2)回纥
(3)靺鞨
(4)南诏
(5)吐蕃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1)和新罗的交往
(2)和日本的交往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6.隋唐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2)文学和艺术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2)中央集权的强化
(3)科举制的发展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王安石变法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2)宋辽的和战
(3)西夏的建立
(4)宋夏的和战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1)金的建立
(2)辽和北宋的灭亡
(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蒙古的兴起
(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6.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元朝的灭亡
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2)理学
(3)文学
六、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3)八股取士
(4)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2.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
(4)文字狱
3.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2)农业
(3)手工业
(4)商业
(5)资本主义萌芽
(6)对外贸易
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
(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
(3)改土归流
(4)台湾府的设置
(5)清朝的疆域
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郑和下西洋
(2)华侨与南洋的开发
(3)戚继光抗倭
(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5)郑成功收复台湾
(6)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6.明清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2)进步的思想家
(3)明清小说
(4)类书、丛书的编纂
(5)西学东渐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2)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3)鸦片战争的过程
2.鸦片战争的影响
(1)《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4.太平天国运动
(1)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2)《天朝田亩制度》
(3)北伐和西征
(4)《资政新篇》
(5)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5.新思想的萌发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3)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背景
(2)黄海、辽东、威海之战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4)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3.戊戌变法
(1)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2)百日维新
(3)戊戌政变
(4)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4.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1)同盟会的成立
(2)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
(3)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2.辛亥革命的爆发
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
(1)“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2)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四、北洋军阀的统治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
(1)北洋军阀政权
(2)“二次革命”
(3)“二十一条”
(4)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五、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1.新文化运动
2.五四运动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4)工人运动的高潮
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2)五卅运动
(3)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5.北伐战争
(1)北伐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
(2)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帝国主义的干涉
(2)“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3)“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六、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工农武装起义
(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土地革命
2.日本大举侵华
(1)九一八事变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3.红军的战略转移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2)“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1)七七事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1)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2)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
(3)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皖南事变
(2)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1)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2)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3)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
(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八、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1)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
(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
(3)全面内战的爆发;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九、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1)新中国的诞生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1)严峻的经济形势
(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2)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3)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3)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4)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十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关于真理标准同题的讨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3)改革开放的成就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的构想
(2)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
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世界近代、现代史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2.文艺复兴
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革命的背景与进程
(2)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2.欧洲启蒙运动
3.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1)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
(2)革命的进程
(3)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
4.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英国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第一国际
(3)巴黎公社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
(2)美国内战
(3)德意志统一
(4)意大利统一
(5)日本明治维新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5.亚洲革命风暴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
(2)垄断组织的出现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
2.亚洲的觉醒
3.列宁主义的诞生
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2.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的建立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巴黎和会的召开
(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3)国际联盟的成立
(4)华盛顿会议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美国罗斯福新政
(3)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4)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3.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1)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
(2)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
(3)西班牙内战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1)慕尼黑阴谋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
(3)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战后的国际关系
(1)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2)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
(3)两极格局的形成
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美国
(2)西欧
(3)日本
(4)矛盾与问题
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1)战后初期的苏联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3)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4)东欧的变革
(5)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美苏争霸
(1)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
(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5.亚洲经济的发展
(1)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
(2)印度经济的发展
(3)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十、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2)苏联解体
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
(1)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2)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3.世界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
(2)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十一、现代科学技术
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 约25%
中国近代、现代史 约40%
世界近代、现代史 约35%
三、题型
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题型。
9. 高考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一、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1、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2、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臸,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二、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1842年8月29日签订。条约规定: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割让中国领土香港;中国赔偿二千一百万。
2、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7月3日签订。又称《五口通商章程》。条约使美国取得了英国《南京条约》同样的特权,并又规定:扩大领事裁判权,允许美国兵船自由出入中国通商港口。
3、中法《黄浦条约》:1844年10月24日签订。即《五口贸易章程》,使法国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国的同样特权外,还增加允许和保护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坟地;取消清政府对天主教的禁令,发还教堂。
4、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6月26日签订。主要内容是:英国公使得驻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设领事馆。增开南京、台南、汉口、九江等九个通商口岸。
三、 文艺复兴:
1、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
2、发源地:意大利。
3、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4、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5、成就: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6、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四、新航路的开辟:
1、过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麦哲伦最终完成环球航行。
2、意义: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作用: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臸度。
五、中国近现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 中国近代史。
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