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四川省历史博物馆

四川省历史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1-02-23 06:50:33

⑴ 四川省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1951年在资阳黄鳝溪发现了“资阳人”古人类头骨化石,后又在汉源富林、资阳鲤鱼桥、铜梁县西廓水库等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和遗物。四川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及全川主采集点已发现300多处,其中以公元前4400-公元前3300年巫山大溪遗址最具代表。该遗址1955年初次发掘,后又经历了两次发掘,从200余座墓葬出土了1250余件石器、陶器、骨器等物。它的发现,使长江中游地区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得以命名,并为认识两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打下了基础。
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取得了较大成果,出土的实物证明,巴蜀地区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区域,同时又与中原及周边地区存在广泛的文化联系。1956年,我馆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新繁水观音商周时代遗址,出土了三角援戈长 矛、空首斧等青铜器是研究早期巴蜀文化与战国的巴蜀文化承接关系的重要物证,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1957年、1959年两次试掘中,出土了陶 、豆形器、钵、平底罐、纺轮及铜戈等物,为研究早期的蜀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1959年和1980年在彭州市蒙阳镇瓦瓦街,两次发现西周早期铜器窖藏,出土了40余件青铜器,其中兽面象首纹铜罍、羊首耳涡纹铜罍、牛纹铜罍不仅形体硕大,造型和纹饰也十分精美,堪称重器。其与北方所出形似而色质有别,应为蜀仿中原器型而造。两件铜觯的内底分别铭有“覃父癸”和“牧正父已”,字体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器铭文相同,应为中原传入。蟠龙盖饕餮纹罍,其形制、纹饰基本与1973年在辽宁喀左出土的1件商周铜罍相同,亦应为中原文化之物。
1965年
在成都百花潭战国墓中出土的“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通体用金属嵌错出丰富的图案,从上至下共四层,第一层为“习射、采桑”、第二层为“宴乐、弋射”;第三层为“水陆攻战”;第四层为“狞猎”及装饰图案,成为战国时期的战争、生产等方面的全景图,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1972年在郫县独柏树出土了一件有代表性的虎纹铜戈,上铸一组铭文,类似符号也见于巴蜀其它铜器,这种尚未被解读符号被称为“巴蜀图语”,可能是甲骨、金文系统以外流行于巴蜀地区一种文字符号。1954年在广元市宝轮镇清理出土9座战国时期的船棺墓,共出土铜器29件及陶器、漆器。在巴式剑上,有“巴蜀图语”,其时代与重庆巴县冬笋坝晚期船棺墓相同。 般棺葬的发掘,从地下证明了“巴蜀文化”的存在。此外在成都白马寺、峨嵋符溪、成都琉璃厂等地也出土大量战国时期的巴蜀青铜器。1972年在涪陵小田溪巴人墓中,出土了铜钲、错锡铜缶、嵌错云水纹铜壶、虎纽錞于等。其中14枚钮钟组成的一套编钟是音乐考古的最大成果。《乐书》载:“倍七音而为十四者,小架所用也”这套编钟各钟的尺寸正是依次递减。其上还有精细错金纹饰,笋 上有巴族常有的符号,文化内涵有楚文化的某些因素。应是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1980年
从新都县马家乡战国木椁墓的腰坑中出土青铜器188件,礼器的形制、纹饰多与楚器相似,说明蜀楚文化的交流。兵器、工具等九件、五件成组并铸有类似族徽的符号。从九器的组合以及铜印上的铎象征王权来看,它又明显具有中原的影响。说明战国中期,蜀文化与其它文化的整合加剧了,1955年在成都羊子山172号战国墓出土鼎、釜、甑、罍等铜器50余件,另还有相当数量的金、银器,其中,铜器上亦有“巴蜀图语”。从工艺来看,它不仅受中原影响,也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秦汉时期,四川自秦并巴蜀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迅速具有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先进的水利工程,形成以成都平原为中心,自流灌溉、沃野千里的“天府”20世纪50年代以来,巴蜀地区已发掘汉墓2000余座,出土的大量文物,成为我们研究汉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思想观念和信仰习俗等方面重要的资料。
四川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石棺)以及陶俑以品种数量多,分布范围广,题材丰富多彩,雕塑精美著称于世,也是四川美术发展史上继三星堆青铜器群后又一座高峰。1974年在都江堰外江水闸附近发现高达2.9米的李冰石像,从纪年可知造成公元168年。
四川省汉代崖墓多,出土的画像石棺占全国像石棺的90%以上。我馆1974年在郫县新胜乡发掘的“宴乐百戏”石棺四面满二,前后档为双阙和伏羲、女娲,左右一则是宴乐、乐舞、杂技,另一侧为漫衍、角抵、水嬉。1974年同在新胜乡出土的龙虎戏璧石棺盖,图中骄龙猛虎极富动感,龙虎上方刻牛郎织女,似为我国已见最早的牛郎织女图。
四川汉代石棺是以杰出的雕刻艺术,成为古代雕塑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画像砖与画像石、石阙并称为四川汉代艺术的三大顶峰。它以分布地域广、时间连续性强以及艺术形式的变化多样闻名于世。我馆从成都彭州市、新都县、大邑县、彭山县、德阳市、什邡市等地发掘和收集各类题材的画像砖数百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它所透示的思想和朴素美。它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为可贵的是把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作为美的事物来表现,从而构成一幅长的汉代的社会风俗画。四川汉代画像砖夸张变形的造型、力量、动感构成了其古拙的美学风貌,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更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
汉代陶俑有灰陶、红陶、釉陶,多为模制,也有捏提塑或两都兼有。其题材广泛,有说唱、庖厨、乐舞、侍者、劳作、部曲,还与车马、楼房、禽兽等,四川东汉陶俑具有单纯、质朴的美,它不求细部的刻划,更多地运用夸张的手法追求神似。
南北朝考古最重要的成果是1953年在成都西郊万佛寺遗址了石刻造像200余件,年代自梁至唐。造像虽多残缺不全,仍为研究这一时期佛像造像和四川石刻艺术发展史的重要资料。如梁普通四年、梁中大同三年石刻造像龛都是南朝佛像造像的精品,从万佛寺石刻艺术表现手法的活泼与隽逸,可以看到它与四川汉代石刻艺术的承传关系。另我馆所藏南齐永明元年造像,为四川造像中有年号之最早者。1957年在广元市宝轮镇清理了32座南北朝墓,出土陶器76件,铜器24件,青瓷器30件及一些铁器、钱币等物。另外,在郫县出土的有铭文的铜弩机以及“成汉”墓出土的陶俑。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实物资料。
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最重要的发现,当推我馆建馆之最,冯汉骥教授于1942年主持发掘的前蜀永陵,出土有玉哀册、谥宝、玉大带和一些银器,王建石像、棺床上所刻24使乐像,为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杰作,也是音乐史研究的重要资料。1971年清理后蜀和陵(孟知祥和妻福庆长公主合葬墓);1974年清理晋晖墓;1977清理张虔钊墓,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文物,为两蜀史提供珍贵物证。
1959年,在德阳孝泉镇窖藏出土银器32件,在万县唐冉常才墓发现青瓷百余件。蜀瓷的遗存的发掘,也是这一时期考古工作的特点。唐宋时期,四川瓷窑星罗棋布,烧造地区极广。1953年广元瓷窑铺古窑,1976年彭州市瓷峰窑以及邛崃市邛窑、成都市琉璃窑的考古成果都反映出宋代四川制瓷发展的水平。
元代文化遗存,有1956年成都保和乡元墓。清理的四座墓中,出土陶俑及瓶香炉等30余件。1974年简阳市东溪园艺场元墓出土青釉、影青、白釉、黑釉等各类瓷器525件,青铜器60余件,砚台17方,从产自不同地方的瓷器,可以看出四川与各地的商贸活动。
明清考古成就主要有1955年在成都白马寺6号明墓出土随葬俑82件,瓷器20余件,部分金、银饰品。1970年在成都北郊凤凰山发掘的明蜀王朱椿长子朱悦廉墓,墓中出土各类彩俑500余件,俨然一个仪仗方阵1974年在平武县古城乡发掘王玺家族墓,出土金器129件,银器49件,其中王瀚妻朱氏墓所出镂雕人物金发式,分三层雕楼台亭阁及40余人的乐舞表演,做工细腻,层次丰富,堪称明代工艺美术中的精品。此外,在成都及其附近地区发掘多处明代太监墓,出土了大量陶、瓷器。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有14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大量珍贵文化遗产,这也是我馆藏品的一大特色。馆藏仅彝、藏、羌族的文物就有6000余件。彝族漆器集彩绘、雕刻、镶嵌、堆漆等工艺,造型和色彩都极具民族特色。藏族的金银器、木板经书、鎏金藏戏面目等,是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我馆收藏的金铜佛像和唐卡不仅数量多,品质亦精,其中《格萨尔王画传》为全国罕见。1978年,我馆茂汶城关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考古发掘,出土各类文物1400余件,为研究羌族的文化渊源提供了依据,此外羌绣、羌笛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
四川省博物馆所藏历代法书名画位居全国前列,宋徽宗的《腊梅双禽图》、刘松年的《秋山行旅图》、唐棣的《携琴远眺图》、文征明的《高人名园图》、唐寅的《虚阁晚凉图》、八大山人、石涛的巨幅山水……,件件珠玑,数百件张大千的画作,更是受世人关注。
此外,四川省博物馆的近现代文物、历代钱币、民俗文物也极具特色。本书所选文物只是馆藏的极小部分,但它已展示出四川历史文化的丰厚和博大。抚卷追昔我们应向为四川文博事业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代考古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四川省博物馆原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现已迁至浣花南路251号,浣花溪公园旁。一期工程已于2008年12月10日通过工程验收,二期修建完成,2009年5月1日对外开放。
1、四川省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创建于1941年3月,馆址在皇城明远楼。
2、1949年改名为“川西人民博物馆”,馆址迁至人民公园内。1952年改为“四川省博物馆”。
3、1965年,由人民公园迁至人民南路四段。1984年5月题,邓小平写了馆标“四川省博物馆”。
4、2001年,四川省博物馆被国家计委列入“十五”发展计划,决定在浣花风景名胜区建新馆。
5、2002年7月,四川省博物馆老馆闭馆。
6、2004年12月30日,四川省博物馆新馆建设破土动工。
7、2007年10月底开始规模庞大的文物搬迁工作。
8、2009年5月1日新馆开馆。

⑵ 位于四川省内的 县级博物馆 有那些

博物馆:复
苍溪红军渡纪念园、制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陈毅纪念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黄继光纪念馆、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朱德铜像纪念园管理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龙泉驿区博物馆、彭州市博物馆、郫县博物馆、大田会议旧址、大渡口十三栋开发建设纪念馆、泸州市博物馆、四川宋瓷博物馆、大英县汉陶博物馆、射洪县书画博物馆、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威远县罗世文烈士史料陈列馆、郭沫若旧居博物馆、峨眉山博物馆、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罗瑞卿纪念馆、张澜纪念馆、张思德纪念馆、宜宾市博物馆、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夕佳山博物馆、渠县历史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巴州区晏阳初博物馆、南江县博物馆、通江银耳博物馆、巴山民俗文化博览馆、平昌县刘伯坚纪念馆、名山县蒙山茶史博物馆、天全县红军纪念馆、芦山县博物馆、宝兴县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馆、石棉县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地、石棉县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三苏纪念馆、洪雅县台会博物馆、巴西会议纪念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冕宁县冕宁红军长征纪念馆。

⑶ 四川省博物馆最近展出的是什么

“四川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30万件,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铜器、张大千绘画作品、四川汉代画像砖和陶塑、书画、佛教造像、少数民族文物民俗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皆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951年
在资阳黄鳝溪发现了“资阳人”古人类头骨化石,后又在汉源富林、资阳鲤鱼桥、铜梁县西廓水库等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和遗物。四川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及全川主采集点已发现300多处,其中以公元前4400-公元前3300年巫山大溪遗址最具代表。该遗址1955年初次发掘,后又经历了两次发掘,从200余座墓葬出土了1250余件石器、陶器、骨器等物。它的发现,使长江中游地区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得以命名,并为认识两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打下了基础。 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取得了较大成果,出土的实物证明,巴蜀地区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区域,同时又与中原及周边地区存在广泛的文化联系。1956年,我馆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新繁水观音商周时代遗址,出土了三角援戈长 矛、空首斧等青铜器是研究早期巴蜀文化与战国的巴蜀文化承接关系的重要物证,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1957年、1959年两次试掘中,出土了陶 、豆形器、钵、平底罐、纺轮及铜戈等物,为研究早期的蜀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1959年和1980年在彭州市蒙阳镇瓦瓦街,两次发现西周早期铜器窖藏,出土了40余件青铜器,其中兽面象首纹铜罍、羊首耳涡纹铜罍、牛纹铜罍不仅形体硕大,造型和纹饰也十分精美,堪称重器。其与北方所出形似而色质有别,应为蜀仿中原器型而造。两件铜觯的内底分别铭有“覃父癸”和“牧正父已”,字体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器铭文相同,应为中原传入。蟠龙盖饕餮纹罍,其形制、纹饰基本与1973年在辽宁喀左出土的1件商周铜罍相同,亦应为中原文化之物。
1965年
在成都百花潭战国墓中出土的“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通体用金属嵌错出丰富的图案,从上至下共四层,第一层为“习射、采桑”、第二层为“宴乐、弋射”;第三层为“水陆攻战”;第四层为“狞猎”及装饰图案,成为战国时期的战争、生产等方面的全景图,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1972年在郫县独柏树出土了一件有代表性的虎纹铜戈,上铸一组铭文,类似符号也见于巴蜀其它铜器,这种尚未被解读符号被称为“巴蜀图语”,可能是甲骨、金文系统以外流行于巴蜀地区一种文字符号。1954年在广元市宝轮镇清理出土9座战国时期的船棺墓,共出土铜器29件及陶器、漆器。在巴式剑上,有“巴蜀图语”,其时代与重庆巴县冬笋坝晚期船棺墓相同。 般棺葬的发掘,从地下证明了“巴蜀文化”的存在。此外在成都白马寺、峨嵋符溪、成都琉璃厂等地也出土大量战国时期的巴蜀青铜器。1972年在涪陵小田溪巴人墓中,出土了铜钲、错锡铜缶、嵌错云水纹铜壶、虎纽錞于等。其中14枚钮钟组成的一套编钟是音乐考古的最大成果。《乐书》载:“倍七音而为十四者,小架所用也”这套编钟各钟的尺寸正是依次递减。其上还有精细错金纹饰,笋 上有巴族常有的符号,文化内涵有楚文化的某些因素。应是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1980年
从新都县马家乡战国木椁墓的腰坑中出土青铜器188件,礼器的形制、纹饰多与楚器相似,说明蜀楚文化的交流。兵器、工具等九件、五件成组并铸有类似族徽的符号。从九器的组合以及铜印上的铎象征王权来看,它又明显具有中原的影响。说明战国中期,蜀文化与其它文化的整合加剧了,1955年在成都羊子山172号战国墓出土鼎、釜、甑、罍等铜器50余件,另还有相当数量的金、银器,其中,铜器上亦有“巴蜀图语”。从工艺来看,它不仅受中原影响,也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秦汉时期,四川自秦并巴蜀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迅速具有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先进的水利工程,形成以成都平原为中心,自流灌溉、沃野千里的“天府”20世纪50年代以来,巴蜀地区已发掘汉墓2000余座,出土的大量文物,成为我们研究汉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思想观念和信仰习俗等方面重要的资料。 四川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石棺)以及陶俑以品种数量多,分布范围广,题材丰富多彩,雕塑精美著称于世,也是四川美术发展史上继三星堆青铜器群后又一座高峰。1974年在都江堰外江水闸附近发现高达2.9米的李冰石像,从纪年可知造成公元168年。 四川省汉代崖墓多,出土的画像石棺占全国像石棺的90%以上。我馆1974年在郫县新胜乡发掘的“宴乐百戏”石棺四面满二,前后档为双阙和伏羲、女娲,左右一则是宴乐、乐舞、杂技,另一侧为漫衍、角抵、水嬉。1974年同在新胜乡出土的龙虎戏璧石棺盖,图中骄龙猛虎极富动感,龙虎上方刻牛郎织女,似为我国已见最早的牛郎织女图。 四川汉代石棺是以杰出的雕刻艺术,成为古代雕塑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画像砖与画像石、石阙并称为四川汉代艺术的三大顶峰。它以分布地域广、时间连续性强以及艺术形式的变化多样闻名于世。我馆从成都彭州市、新都县、大邑县、彭山县、德阳市、什邡市等地发掘和收集各类题材的画像砖数百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它所透示的思想和朴素美。它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为可贵的是把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作为美的事物来表现,从而构成一幅长的汉代的社会风俗画。四川汉代画像砖夸张变形的造型、力量、动感构成了其古拙的美学风貌,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更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 汉代陶俑有灰陶、红陶、釉陶,多为模制,也有捏提塑或两都兼有。其题材广泛,有说唱、庖厨、乐舞、侍者、劳作、部曲,还与车马、楼房、禽兽等,四川东汉陶俑具有单纯、质朴的美,它不求细部的刻划,更多地运用夸张的手法追求神似。 南北朝考古最重要的成果是1953年在成都西郊万佛寺遗址了石刻造像200余件,年代自梁至唐。造像虽多残缺不全,仍为研究这一时期佛像造像和四川石刻艺术发展史的重要资料。如梁普通四年、梁中大同三年石刻造像龛都是南朝佛像造像的精品,从万佛寺石刻艺术表现手法的活泼与隽逸,可以看到它与四川汉代石刻艺术的承传关系。另我馆所藏南齐永明元年造像,为四川造像中有年号之最早者。1957年在广元市宝轮镇清理了32座南北朝墓,出土陶器76件,铜器24件,青瓷器30件及一些铁器、钱币等物。另外,在郫县出土的有铭文的铜弩机以及“成汉”墓出土的陶俑。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实物资料。 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最重要的发现,当推我馆建馆之最,冯汉骥教授于1942年主持发掘的前蜀永陵,出土有玉哀册、谥宝、玉大带和一些银器,王建石像、棺床上所刻24使乐像,为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杰作,也是音乐史研究的重要资料。1971年清理后蜀和陵(孟知祥和妻福庆长公主合葬墓);1974年清理晋晖墓;1977清理张虔钊墓,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文物,为两蜀史提供珍贵物证。
1959年
在德阳孝泉镇窖藏出土银器32件,在万县唐冉常才墓发现青瓷百余件。蜀瓷的遗存的发掘,也是这一时期考古工作的特点。唐宋时期,四川瓷窑星罗棋布,烧造地区极广。1953年广元瓷窑铺古窑,1976年彭州市瓷峰窑以及邛崃市邛窑、成都市琉璃窑的考古成果都反映出宋代四川制瓷发展的水平。 元代文化遗存,有1956年成都保和乡元墓。清理的四座墓中,出土陶俑及瓶香炉等30余件。1974年简阳市东溪园艺场元墓出土青釉、影青、白釉、黑釉等各类瓷器525件,青铜器60余件,砚台17方,从产自不同地方的瓷器,可以看出四川与各地的商贸活动。 明清考古成就主要有1955年在成都白马寺6号明墓出土随葬俑82件,瓷器20余件,部分金、银饰品。1970年在成都北郊凤凰山发掘的明蜀王朱椿长子朱悦廉墓,墓中出土各类彩俑500余件,俨然一个仪仗方阵1974年在平武县古城乡发掘王玺家族墓,出土金器129件,银器49件,其中王瀚妻朱氏墓所出镂雕人物金发式,分三层雕楼台亭阁及40余人的乐舞表演,做工细腻,层次丰富,堪称明代工艺美术中的精品。此外,在成都及其附近地区发掘多处明代太监墓,出土了大量陶、瓷器。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有14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大量珍贵文化遗产,这也是我馆藏品的一大特色。馆藏仅彝、藏、羌族的文物就有6000余件。彝族漆器集彩绘、雕刻、镶嵌、堆漆等工艺,造型和色彩都极具民族特色。藏族的金银器、木板经书、鎏金藏戏面目等,是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我馆收藏的金铜佛像和唐卡不仅数量多,品质亦精,其中《格萨尔王画传》为全国罕见。1978年,我馆茂汶城关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考古发掘,出土各类文物1400余件,为研究羌族的文化渊源提供了依据,此外羌绣、羌笛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 四川省博物馆所藏历代法书名画位居全国前列,宋徽宗的《腊梅双禽图》、刘松年的《秋山行旅图》、唐棣的《携琴远眺图》、文征明的《高人名园图》、唐寅的《虚阁晚凉图》、八大山人、石涛的巨幅山水……,件件珠玑,数百件张大千的画作,更是为世人关注。 此外,四川省博物馆的近现代文物、历代钱币、民俗文物也极具特色。本书所选文物只是馆藏的极小部分,但它已展示出四川历史文化的丰厚和博大。抚卷追昔我们应向为四川文博事业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代考古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四川省博物馆原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现已迁至浣花南路251号,浣花溪公园旁。一期工程已于2008年12月10日通过工程验收,现在二期已修建完成,2009年5月1日已对外开放。

⑷ 四川省博物馆有几个展厅

四川省博物馆是中国省级历史性博物馆。位于成都市人民南路。建于1941年3月,原名四川博物馆,后改名为川西博物馆。1952年定名四川省博物馆。原馆址在原皇城内明远楼。后又迁至成都市人民公园。
1965年迁现址。该馆藏品16万多件,其中,一、二级文物2000多件。藏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其中出土于川东巫山县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人面形石佩,距今5000多年,以一长6厘米、宽3.6厘米的天然椭圆形黑色石块为料,正、背两面均琢雕出人的双目和鼻口,构成一个人型面庞。重庆巴县冬笋坝出土的战国铜剑,全长62厘米,无格、扁茎,剑身和剑柄一次铸成,形如柳,有“柳叶剑”之称。剑的全身铸满纹饰,除剑脊两侧的虎斑纹外,在剑基部位还刻铸出虎纹和花蒂、手臂、手掌等纹饰。这些纹饰、图案是研究巴蜀文化的珍贵资料。汉代画像砖、石刻在该馆藏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该馆的“四川省历史文物陈列”和有关反映四川省革命斗争历史的文物陈列,共展出文物资料约4000件,展厅面积近3000平方米。
“四川省历史文物陈列”有资阳人头骨化石,大溪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玉器和陶器,殷周铜和战国青铜兵器、工具、印章,汉代画像砖和说唱俑等陶塑品,唐、宋时代的蜀瓷等。
在“四川省革命文物陈列”中,有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武器和各种宣传品,红军长征经过四川时留下的遗物,和反映革命先辈光辉业绩的文物资料。该馆编撰的专著有《四川船棺葬》、《王建墓发掘报告》等大型发掘报告和《张大千敦煌临摹画》等画册。
我馆在解放前收藏文物较少,考古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四川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建馆之初,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冯汉骥教授主持发掘了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获得了一批珍贵藏品。经过五十年来的考古发掘、捐赠和广泛征集等,我馆至今已拥有藏品近16万件。四川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具有浓郁的巴蜀地方特色。馆藏文物分为陶瓷类、砖石类、金属类、钱币类、书画类、民族民俗类、碑帖类、近现代史类八大类三十余小类文物。为研究四川古代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军事、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藏品包括上至2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资阳人”头骨化石,下至近几年国内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包罗万象,精彩纷呈。
四川省博物馆
北宋绍兴年间的九域守令图为一级国宝文物,是馆藏石刻砖瓦类文物的精品。该类文物主要包括石器、玉器。石刻、砖瓦等。画像砖、画像石是四川最富特色的汉代文物。石刻主要包括成都万佛寺出土的石刻造像。其中南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造像是全省远今发现的最早的纪年造像,也是全国较早的纪年造像。
错金银铜编钟、西周年纹铜罍、象首纹铜罍为一级国宝文物。是馆藏金属雕刻类文物的有代表性藏品。该类文物以巴蜀青铜器为主,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这类文物中较有代表的文物有巴蜀铜兵器、铜印章、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以及明清竹雕笔筒等,还包括张大千先生的书画印章。其中,明万历年间的江港神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神像。小田溪出土的由14枚钮钟组成的错金银铜编钟,是我省首次发现的一套完整的古代乐器
陶瓷器类
是我馆文物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著名的东汉说唱源、陶座铜摇钱树。巫山大溪彩陶、陶胎漆耳、僻邪俑等。瓷器类藏品包括著名的万县驸马坟出土的唐代青瓷、宋代龙泉青瓷、宋景德镇影青瓷、明青花瓷器及明清官窑瓷器等。
书画类
是我馆文物中较有特色的部分。包括著名的宋徽宗《腊梅双禽图》 、郑板桥《岁寒四友》手卷、唐寅《虚阁晚凉图》、刘松年的大中堂画。其中金龙的《双勾墨竹图》为全国仅有。还收藏有包括石涛、王晖、王元祁、李禅、黄慎、潘天寿、任佰年、徐悲鸿、张大干等一大批名家的作品。我馆收藏的徐悲鸿所作的巨幅《五马图》为全国之最。张大干先生临摹的敦煌壁画也是我馆书画类文物的一大特色。
收藏民族民俗类
文物藏品,我馆也非常重视。民族文物包括唐卡、铜佛像、民族服饰、绣品、民族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民俗文物包括典型墓葬出土文物、古家俱、皮影、文房四宝、剪纸等。其中,王建墓出土的玉大带属国宝级文物,其它的谥宝、铜猪、哀册等为一级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碑帖类
四川省博物馆
文物藏品,包括著名的潭贴、九城宫园拓片、甲骨文、鼎铭文拓片、宋拓修内司十七贴等。
钱币、邮票类
文物藏品,包括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四川建立的“大西”政权发行的钱币“大顺通宝”等钱币中的珍品及清代发行的大清龙票等珍贵邮票、邮品。
近现代类文物包括近代文物、革命文物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物三类。其中,有红军长征时期文物及川陕革命根据地发行的布币、纸币、宣传品等文物。
我馆藏文物中数量较多而又具有特色的,有巴蜀青铜器、汉代画像砖和陶塑、绘画和法书。此外,少数民族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以及一切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遗物,我馆也十分重视收藏。
目前我馆有工作人员132人(其中业务人员占70%),设有保管部、群工部、历史部、美工部和行政办公室等。

⑸ 四川省博物馆的介绍

四川来博物院创建于1941年自3月,1952年由“川西博物馆”更名为“四川博物馆”。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场所。现有馆藏文物30万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铜器、张大千绘画作品、四川汉代画像砖和陶塑等,新馆规划总用地58603.52㎡。建国后,四川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当时担负着四川地区主要考古任务的我馆在几十年的田野工作中获得了大量文物资料,丰富了馆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

⑹ 成都有那些历史博物馆

成都博物馆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蜀都大道大慈寺路23号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市市区西北部金沙遗址路2号,距市中心约5公里,

⑺ 位于四川省的博物馆有哪些

成都永陵博物馆‎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永陵路

武侯祠博物馆‎
四川省成都市市区武侯区浆洗街道武侯祠231号‎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四川省成都市市区青华路38号‎

四川省体育博物馆‎
成都市体育场路‎

成都博物馆‎
成都市蜀都大道大慈寺路23号‎

西南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
成都武侯区一环路南四段12号

四川省建川博物馆‎
成都市清江东路‎

四川大学博物馆‎
四川省成都市市区武侯区望江路街道望江路29号

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
成都市金牛村‎

皮影艺术博物馆‎
成都武侯区和平村六组

四川省美术展览馆‎
四川省成都市市区东城根上街2号‎

神州版画博物馆‎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人民西路20

川剧博物馆‎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

四川省农业展览馆‎
四川省成都市市区青羊宫西一环路‎

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
四川省成都市市区青羊区草堂路街道一环路西二段31号

阅读全文

与四川省历史博物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