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国家历史知识

国家历史知识

发布时间:2021-02-23 02:15:02

① 通过什么办法我知道了国家的历史知识

上学时有一门课叫历史。

中国历史常识

有本书叫中国历史常识
《中国历史常识》为向青少年介绍中国历史,吴晗于1963年至回1965年间组织了一批答专家学者,包括著名历史学家汪篯、白寿彝、邓广铭、郑天挺、翁独健、胡厚宣、阴法鲁、何兹全、戴逸、等人编写了这部《中国历史常识》,从北京猿人一直写到北伐战争,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重要事件和文史常识、典章制度,是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经典读物。

③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字体:大▼ 小 中 大 更多▼ 设置置顶 权限设置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删除 编辑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北宋书》、《南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巍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旧唐书》、《引五代史》、《新五代史》、《宋书》、《辽书》、《金书》、《元书》、《明书》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汉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寒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谷】稻、黍、稷、麦、豆

【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④ 中国历史知识复习资料

你去看看简略的《中国通史简编》,书店都有卖的!

历史溯源

“历史”一词的由来
在古代,历史只称“史”。记载史的人称史官,当时的史官,除记录统治者办的事外,对于大文、地理、人事、灾祸也加以记录。可见,古代的“史”的范因比现在更为广泛。 “历史”这一名称出现于近代。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学堂里最初开设“史学”课,第二年即改名为“历史”。有人考证说“历史”是外来词,来自日文,因为日本人早称“史”为“历史”了。

古代、近代、现代
古代:世界古代史,一般认为是从地球上出现“完全形成的人”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中国古代史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
近代:世界近代史,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终于1917年10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世界现代史,始于1917年10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现代史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之例,毕竟还算不得是真正指称国家的“中国”的出现。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楚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之所谓“中国”者,即指后世之“中原”也。但又有不同于“中原”的地方,即地域不及后世中原之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为什么我们的古人把这一带地区称作“中国”呢?
这一带地区的四周分布着夷、翟、戎、蛮诸族及其所建国,而将这一带包围在中间,故称这一带地区及所建国家为“中国”。

“中华”小考
古代的中国亦称华夏,又称中原。华夏,是我国古代人民对祖国的美称。是说我国疆土广大、中华民族是有文化、讲文明的礼仪之邦。据《左传》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中”是指中土、中心。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以它为天下中心,故称为“中土”,“夏”。是大的意想,由“华夏”、“中夏”二辞又衍出生“中华”一辞。这个辞开始见于《三国志·蜀志》中“游步中华”一语。

“支那”的原意是什么?
“支那”本来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称呼,中国人一般不用。由于近代日本称中国为支那,人们便感到是一种蔑称。其实它的本源是英文china的音译。china又一译意为瓷器,有人便以为是以瓷器(china)作为中国的代称。据英文《韦氏大辞典》诠释,瓷器(china)一词来源于支那(chi—na)。由此可见,在西方先有中国之名,后有瓷器之称。

“文那”
“文那”一词,最早见于印度古诗《摩河婆罗》中,是古代印度人加给中国的一种尊称,包含着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一种友好感情。

为什么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民族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人中原,与以虽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得黄帝族援助,攻杀虽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炎帝族,由西北进人了中原地区。
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炎黄二帝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王位世袭”始于何时?
在中国历史上,王位世袭相传最早发生在古代的夏启,商周因之,日益使之完善。周文王的祖父古公宜父是周族的第一个首领,他有三个儿子,在率领族人迁居山下的周(今陕西岐山北)时,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虞仲没跟随迁徒,古公檀父临死时,把其首领地位传给了他的幼子季历,即周文王的父亲。
季历是个很能干的首领,使周族的社会地位起了很大变化,从过去受压迫的地位一下跃入显赫的奴隶主贵族大家庭的行列。伐戎的胜利,对当时商朝的安全是有利的,因此季历被封为商朝的“牧师”(一种职司畜牧的官)。但是,随着周族统治者力量日益强大,加剧了周族和商朝的矛盾,商王文丁便把季历杀掉了。
季历被杀后,其子昌世袭了王位,即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文王在位五十年,由其子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率诸侯东征灭掉商,建立了西周王朝。王位的世袭制度,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春秋”、“战国”
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这三百多年间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已经徒有虚名,无力控制各诸侯了。这一完整的历史时期恰好与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公元前722年一前481年)所记载的历史大致吻合,所以,历史上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
春秋后期,各诸侯兼并吞食的结果,只剩下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诸侯国。此后,七国间的兼并征伐更加剧烈、频繁,直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而最后统一,战争才逐渐停止。因此,后人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为“战国”时期。

《史记》并非司马迁定名
在先秦两汉时代,许多书是没有书名的,《史记》也是这样。司马迁在这部巨著完成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看后非常钦佩司马迁所取得的成就,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这也仅仅表明是谁的著作而已。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东汉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也只写《太史公百三十篇》,这就是此书在两汉时期正式流行的名称。一些学者在引用这部著作时常嫌《太史公百三十篇》这个书名过于繁复,经常省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这样的字样。“史记”二字是从“太史公记”这四个字里省略出来的,汉末以后才称为《史记》。

百家姓、千家姓、万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的总集,相传是宋初钱塘一位老儒所编,共取姓氏四百六十八个,远没有包括中国人的全部姓氏。据宋人郑樵统计,宋代姓氏一千七百四十三个,比《百家姓》多三倍。到了明初,有个叫吴沈的人,编了一部《千家姓》,共收姓氏一千九百六十八个。但这部《千家姓》仍然没把中国人的姓氏都包括进去。于是万历年间又有人编了一本《万家姓》——《古今万姓统谱》。然而,中国人的姓氏毕竟不到一万,所谓“万姓”,无非是言其多而已。
那么,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氏呢?据统计,见于文献的姓氏(包括少数民族和元清时代蒙满两族译改的姓氏)就有六千三百六十二个,其中单姓三千七百三十个,双字姓二千四百九十八个,三字姓一百二十七个,四字姓二个,五字姓五个。

《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头?
《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四百多个姓氏。四百多个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放在前面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儒编的。宋朝的皇帝姓赵,赵便为国姓。钱塘属浙江,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口吴王钱似,孙是他正纪的姓。李是南唐李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为头一句。

“皇帝”一词的由来
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等。
秦王赢政一统天下后,自认为这是自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议改称号。李斯等人和众博士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秦皇,秦皇最贵,可改“王”为“秦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并自号始皇帝。从此,“皇帝”的称号为历代君主所袭用。

“太上皇”的由来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登上金龙宝座后。万事皆吉祥如意。却有一事,使得他犯了愁肠,这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事情的由来是:有一天,他和前几次一样,又去参拜太公,寻思太公此时当端坐堂前,等待着儿子。谁知刚到门前,只见太公着旧袄,执行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这突然之举,使他大吃i惊,急问因何事竞至如此。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是您父亲,也不过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杀头的啊!”刘邦好说歹说,太公只是不听。
事后,有人讲到秦始皇曾尊死父为太上皇,建议封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求之不得,马上举行大典,将太公扶上太上皇位。

皇帝拾趣
中国历史上最早称皇帝的是秦始皇,他姓赢名政,在位时间是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
最后的一个皇帝是清朝的宣统,即爱新觉罗·博仪,他在位的时间是1909年至1911年。
在位时间最长的的皇帝是清朝的康熙,名玄烨,从公元1662年至1722年,共做了六十一年皇帝。
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汉朝的刘贺,他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废除了。
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是唐朝的武则天,她即位时已六十一岁,她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终年八十一岁,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是汉朝的殇帝,名刘隆,生下来一百多天就当了皇帝。他又是寿命最短的皇帝,死时不足一周岁。
十岁以下的小娃娃就当了皇帝的,在中国历史上共有二十九个。
慈僖太后虽然没有称帝,但权力比皇帝还大。她当政四十八年,为所欲为,皇帝成了傀儡。

古代君主的称谓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中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今,朕皇考日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古代人们对帝王的称呼更显示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的淫威。
或呼帝王为“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称国君为“万岁”,约始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援替孟尝君烧掉债卷,“民称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或对“陛下”称呼国君。“陛下”本指待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
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转达。“陛下”遂成为国君的尊称。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县官为何称“知县”?
知,就是管理、主持的意思。知县就是管县,管理、主持一县的政事。
知,解为管理、主持,古诗文中常常遇到。《左传》“子产其将知政矣”,就是说子产将要主持政事了。宋朝魏了翁《读书杂钞》指出:后世官职上加“知”字,就是从这里开始。韩愈《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就是说,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何必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宋史·苏拭传》说苏拭“知徐州”、“知湖州”、“知杭州”,就是说派苏拭去主持徐州,湖州,杭州的政事,即任这些州的知州。唐宋以后的知府、知州、知县、知事(知县又称县知事),都是这种意思。古诗词中,知也解为管。杜甫“翠襟浑短尽,红嘴漫多知”。多知即多管,意谓鹦鹉能学人语,多管闲事。王维“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不知即不管,是说为看红树而不管路远。

“唐人衔”的由来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代。国外的华侨往往被人称为“唐人”,华侨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唐人街”,按英文的字义是“中国城”的意思。
美国“唐人街”是当年开发美国西海岸的一些城市的中国人——华工和华商创立和建设起来的。开始,他们在旧金山、纽约市等地的某些街道,开设中国式的小茶馆、小饭铺、豆腐坊等,逐渐形成了华人生活区(也称中国镇)。后来,商店目益增多,除饮食业外,刺绣、中国古玩等,也都在那里享有。
如今,“唐人街”成了繁华的街道。那里有华侨学校、同乡会、俱乐部、影剧院等。每逢新春佳节,在唐人街上耍龙灯、舞狮子、放爆竹……保留着中国传统的辞旧迎新的风俗。

何谓“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或称“尚方剑”),就是“尚方”铸的宝剑,“尚方”是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刀剑等器物的一个部门。秦朝始设置。
“尚方宝剑”是指皇帝所用的剑,是一种最高权利的象征。它究竟有没有“先斩后奏”之权呢?从历史的记载来看,皇帝是不大把这样大的权交给别人的。

“使节”释源
在古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凭证。卿大夫聘于诸侯时,国君要授给任职凭证,这种凭证就叫使节,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国时。国君也要给予他出使凭证,这种凭证也叫使节、符节。那种叫做符信的使节大多用铜铸成,并根据任职地区的不同,分别铸成不同的动物图像。在山区任职的,授给他虎节;在平原任职的,授给他人节;在湖泽地任职的,授给他龙节。出使凭证一般都是用竹子为柄,上面缀些耗牛尾等装饰品,亦称旄节。张骞、苏武等出使匈奴时,持的就是这种使节。
现在,“使节”的含义有了变化,指一国常驻他国的外交官,或派驻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代表。

古代皇帝用的“金牌”
抗金英雄岳飞在宋高宗绍兴十年,准备“直捣黄龙府”之时,被秦桧在一日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并秘密处死。这一故事已家喻户晓,但“金牌”究竟是何物,却众说纷坛。许多人都说是黄金铸成,其源皆出于清朝俞正燮所著的《癸已存稿》中所说“截金为牌”
《梦溪笔谈》谈到古时邮递是这样说的:“驿传旧有三等。日步递、马递、急脚递。”“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如过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至五百余里”。可见金牌是皇帝处理紧急、机密军事事务时所用的一种朱漆黄金字木牌,并非如上所说的黄金所铸。

“娘子军”的由来
隋朝末年,李世民推动他的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李渊的三女儿李氏回到陕西雩县故乡,散发家产,招募了大批士l兵,又联络了当地农民武装,合并了几支零散的起义军,兵力扩充到七万。公元617年,李氏率领着这支队伍和李世民在渭北会师,宣布了隋王朝的末日。李渊称帝后,李氏被封为平阳公主。这以后,李氏统领的军队号称“娘子军”。
至于女子为基本成员,又有严密组织的娘子军,则是从太平天国的女军开始的。太平天国的女军是在男女平等的政治纲领指导下成立的,以前、后、左、中、右和数字一至八来编排番号,共四十军,每军二干五百人,总计十万之众。

何谓“哨棒”?
《水浒全传》第二十三回写武松打虎:“武松双手抡起哨棒,一棒劈不着大虫(老虎),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捧折做两截。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哨棒这样不济事呢?原来,哨捧不是打虎用的,是为了驱狼的。过去,山东道上狼群极多,过往客商习惯带一根哨棒。哨棒的一头是空心的,可以吹,吹起来真有点龙吟虎啸的劲头,狼群听了,以为是什么猛兽来了,惊慌逃窜,附近的百姓听到哨声也会出来帮助追赶。
武松从沧州回家探望哥哥,想不到有虎,也没有想到要打虎,所以他随便带了一根哨棒。另外,哨捧也可用作登山的拄杖,也可用来挑起小件行李,是有多种用途的。

单于、可汗、天可汗
在古代,我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对他们的首领有不同的专用称呼。如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匈奴族,称首领为“单于”;北朝时期的柔然族,唐朝时期的回汔族、突厥族和宋元时期的蒙古族,称首领为“可汗”。回汔、突厥族为了表示服从唐朝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还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这些称呼都有特殊含义。像“单于”一词,本是“撑梨孤涂单于”的简称。在匈奴语中,“撑梨”是“天”,“孤涂”是“子”,“单于”含有“广大”的意思。

我国古代的博士、硕士、学士

“博士”、“硕士”、“学士”这些名称,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不过和现在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就说明,博士在那时是一种官职,又是一些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人。
硕土,我国五代时期就有。《五代史》记载:“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宋代著名散文家曾巩在《与杜相公书》中说:“当今内自京师,外至岩野,宿师硕土,杰立相望。”可见,硕士在古代通常指那些品节高尚、博学多识的人。
学士,最早出于周代。《周礼·春官》:“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史记·儒林传序》:“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这说明,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人,后来逐渐变成文入学者。

“庙号”与“谥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祭祀时由大臣们商议定的名号。一般地说,都是把当朝的第一个皇帝称为高祖、世祖或太祖;把第二个皇帝称为某宗。唐朝之前的皇帝,不全都有庙号。唐朝至清朝的皇帝多数都有庙号。
溢号是皇帝、王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了后,朝廷或后人按其生前的功绩,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谥号起于周朝末年东汉、宋朝较为盛行,惟有秦朝不许后人用褒贬的字眼来议论先皇的善恶。所以,秦始皇、秦二世这样的称呼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明清两代六部的职能
古代的六部是国家管理各方面事物的机构。六部初建于隋朝,正式定制于唐初。下面是明清两代六部的职能:
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组织部的职能。
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弹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
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
工部:主管兴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水利部和建设部。
各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相当于现代的部长;副长官称“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垂帘听政”始于何时?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亲临宝座,处理政务大事。但是,由于特殊的情况,皇帝不能上朝亲政了。这时,由皇后或太后临朝听政,此类事在东汉便不乏其例,至于太后在大殿皇帝御座后面,用帘子遮挡的方式听政,则是从唐代武则天开始的。
《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唐高宗)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巡抚、总督
总督、巡抚是明清时期地方军政首长。总督的地位声望约高于巡抚。但就其设置而言,却是先有巡抚,后有总督。
巡抚之名,始于明太祖令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后来每年都要派中央官员巡抚地方。这一时期,巡抚性质问于“钦差”,本身不是官号,没有品级,可兼中央监察、组织部门的都御史和吏部尚书、传郎等官衔,以便主掌地方官吏考察和军民安抚。因为属中央官,所以有事派出,事毕返京。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以后,由于地方动乱,开始常设巡抚,并开始了以省为管辖单位的巡抚制。巡抚职权不断扩大,不仅掌政,而且掌军,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军政首长,但其中央官性质未变,还必须经常上京汇报地方军政事务。清代康熙(1662—1722年)以后,全国除直隶、四川外,每省都设一员巡抚,规定了巡抚品级。至此,巡抚才正式成为地方官。但仍遵行旧的兼衔制。
战乱时期,各地巡抚互不统属,往往贻误军机。为统一调度,就设立了专管军事的总督。总督性质同于前期的巡抚,兼衔一样,也不常置。自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常设两广总督以后,才开始了正规的跨省总督制。从此,总督职权日益扩大,兼掌民政,实际上也成为地方军政首长。但其获得品级,正式成为地方官,也是清康熙以后的事。其时全国共设直隶、四川、两江、湖广、闽浙、两广、云贵、陕甘八员总督。
我国封建官制的发展有一个特点,即中央监察官容易演变为地方军政首长。这是因为,历代封建王朝为强化中央集权,经常派出中央监察官巡视地方,这些官代表皇帝,挟制地方,逐渐夺取地方军政大权。如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假都是由中央监察官演变为地方军政首长的。巡抚、总督由中央监察官演变为地方军政首长,则是这一特点在明清官制中的反映。

何谓“凌迟”?
凌迟,又叫“陵迟”,是封建社会一种最残酷的死刑,始于五代。行刑时执刑人把犯人身上的肉用刀一块一块地割光,十分野蛮。
在封建社会里,有两种人常处以凌迟,一种是反对朝廷的所谓谋反大逆的人;另一种是“罪在十恶”的人。
“凌迟”在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被废除。

何谓“刺配”?
“刺配”这种刑罚,始于五代的后晋,后晋以前的流配,限于远徒,而不刺面。据有关史料记载:“(后)晋天福(高祖石敬瑭年号)中始创刺面之法”,到了宋代,还把刺面与脊杖、流配等刑罚并施于“罪犯”一身,并美其名曰“打金印”。《水济传》第八回即有“犯人徒流迁徒的,都脸上刺字”的描写。
刺在犯人脸上的字,有大小之别,当时负责审判的官员认为罪情严重或“性情凶恶”者,则刺上大体字;次之,则刺上小体字。所刺的字,除了“迭配某州(府)牢城”外,有些也把犯罪情由、服役种类刺在脸上。如“配某州(府)屯驻军重役”等,南宋时规定犯强盗罪免死流配者,“额上刺强盗二字,余字分刺两脸”。对罪犯人身污辱更加残酷。
受刺配刑罚的人被押送边疆从事名目繁多的劳役或充l军,重者终身不释。

“签字画押”的由来
在文书、字画、契约上署名或作私记,占时谓之作“押”,今则称“签名”、“签字”,这在王国时就有了。
唐初,由于唐太宗曾下令不许群臣在奏折上以草书署名,而其他文书上多有草书的。草书形体花哨,谓之“花押”。到了宋代,人们在进呈公文或与人书牍时,文末多不署名,仅书本人的字,谓之“押字”或曰“草字”。
签名或押字对目不识丁的人,是个难题,于是人们便以画圆圈代之,这就是“画押”,或曰“画花押”。画押的创始人,应推宋代的王安石。王安石署名的习惯只书“石”字,而且写了一横一撇之后,于撇中腰画一圆圈,由于他性急,“作圈多不圆,往往窝扁,又多带过”,因而听到有入私下议论,说他所署实力“反”字,他于是便“加意作圈”,后人效以为式而废去横撇,这就是画押的由来。

清代七大藏书阁
北京的文渊阁和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的文溯阁、镇汇金山寺内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和杭州的文测司为清代七大藏书阎,是珍藏《四库全书》的书库。
七大藏书阁,皆以文为首,第二个字多从水旁,象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二百多年来,七大藏书阁在帝国主义的躁躏下,有的已遭厄运。文源阁于1900年随着中外罕见的园林杰作——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抢掠一空之后,被付之一炬。文宗阁和文汇阁在19世纪中叶毁于火。

“考勤”始于何时?
我国的考勤制度起源甚早,但当时所谓考勤,主要是对国家官吏而言。至于考勤表的使用,根据文献记载,当不早于清代。清初,国家官吏实行坐班制,每日办公皆在衙署。至乾隆中,此制渐弛。清人昭涟《啸亭杂录·卷十》记载,军机大臣和砷擅权时,曾经自立私寓,“不与诸大臣同堂办事,而命诸司员传语其间”。后来,有许多官吏也呆在家里办公,不坐班。清人震钧在《天咫偶闻·卷七》中写道:“自乾隆以后,重臣兼职者多,遂不恒入署。而阅折判牍,移于私宅”。为此,清政府在国家机构中设置“画到簿”专司考勤。画到簿为官吏考勤的重要凭据之一,与红本一起存入内阁大库,以备查验。但由于它反映不出迟到、早退等情况,所以没有多大约束力。
咸丰年间,成立了总理衙门,为了防止画到溜号的弊端,提高办事效率,就规定对其官吏“核其勤惰”,分别给予“请奖”或者“参劫”,这便是历史上考勤与奖惩相结合的开始。

古代的假日
我国的假日制度始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当时官员休息那天,都要沐浴更衣,所以称假日为“休沐”。汉代规”定了朝官每五日返家休沐,故称之为“五日休”。唐朝改为“旬休”,官员每十日可休息一天。
古代除定期的休息日外,还有节假日,唐代中秋节给假三日,寒食清明四日。明代冬至放假三日,元宵十日。为鼓励臣下尽心国事,晋代定有“急假”,官吏用以处置紧急家事一年以六十日为限。后晋时,家居外地的官吏探亲时还给路程假。清政府对有功的文武大臣

⑤ 中国最全十大历史知识

十大贤君

汉高祖刘帮、汉光武帝刘秀、魏孝文帝元宏、唐太宗李世民、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圣祖玄烨。

十大昏君

蜀后主刘禅、吴末帝孙皓、宋前废帝刘子业、北齐文宣帝高洋、陈后主陈元秀、隋炀帝杨广、宋徽宗赵佶、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明熹宗朱由校

十大忠臣

诸葛亮、魏征、寇准、包拯、文天祥、于谦、海瑞、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

十大奸臣

吕不韦、董卓、司马昭、侯景、李林脯、安禄山、蔡京、秦会、严嵩、吴三贵

十大名将

孙武、吴起、孙膑、项羽、韩信、李广、郭子仪、岳飞、戚继光、袁崇焕

十大太监

姥暧、赵高、蔡伦、高力士、李辅国、童贯、郑和、刘瑾、魏忠贤、李连英

十大美人

妲己、褒姒、西施、卓文君、王昭君、赵飞燕、张丽华、杨贵妃、花蕊夫人、香妃

十大名妓

绿珠、关盼盼、薛涛、李师师、苏三(玉堂春)、李香君、陈圆圆、董小宛、傅彩云(赛金花)、小凤仙

十大侠客

专诸、豫让、聂政、鲁仲连、侯赢、荆轲、朱家、郭解、王著、王五

十大辩士

晏婴、邹忌、淳于髡、张仪、苏秦、郦食其、蒯通、陆贾、纪晓岚、曾纪泽

中国历史十大名医

1、扁鹊:战国时医学家,真名为秦越人,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

2、华佗: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炙各科,外科尤为擅长,“麻沸散”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还发明了“五禽戏”。

3、张仲景: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

4、皇甫谧:魏晋医学家。著有《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炙学成就,另著有《帝王世纪》等。

5、葛洪:西晋思想家、医药学家,著有《抱朴子》,内篇论丹方药术。

6、孙思邈:唐初医学家,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7、钱乙:北宋医学家,始以儿科著名,后擢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名声大著,有《伤寒指徵》、《婴孩论》等。

8、朱震亨:元朝医学家,主张“因病以制方”,有《格致余论》、《伤寒辩疑》等。

9、李时珍:明朝医学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

10、叶天士:清医学家。著《温热论》,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

中国历史十大经典战役

1.牧野之战 “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现代人根据史书记载的天象,甚至推算出了具体时间是公元前1106年2月4日。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汇集各部落的兵力,大破商军的共约17万人于牧野。

2.城濮之战 面对锋芒必露的楚军,晋文公选择“退避三舍”,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对于楚军3路兵马实行各个击破,最后战斗以晋文公在践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结束.

3.长平之战 秦赵为了上党的归属展开了3年的拉锯战.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出现了百万人大战的局面.赵王"临阵换将",派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相对应的秦派上了战神级人物白起.白起创造了一个兵力接近而围杀对手的奇迹,45W赵军全军覆没.

4.巨鹿之战 项羽破釜沉舟,以三万之众带三天的口粮打败秦将章酣率领的三十万大军.此一役消灭了秦主力军队,为汉朝的统一奠定基础,也成就了“霸王”之赫赫威名.

5.韩信破赵之背水一战 韩信率领3万汉军,面对号称20万的赵军,以"背水一战,致之死地而后生",开创了中国历史战争的一场新典范.

6.官渡之战 曹操以两万之众击败原绍十万大军,奠定了曹操同意整个北方的基础.

7.赤壁之战 没什么好说了,人人皆知,只是兵力大概为3万:20万,没有演义说的那么多。

8.淝水之战 什么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还有“投鞭断江”,皆来源于此.东晋谢玄以8万对前秦苻坚80万.

9.朱仙镇大捷 狄雷、岳云、严成方、何元庆4员小将主动请缨攻打金军重镇朱仙镇。金银铜铁8柄大锤左挥右抡,上挡下砸,骁勇无比,直杀得金兵鬼哭狼嚎。岳家军大获全胜.“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在河南取得顺昌、郾城大捷,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

10.淮海战役60万对80万,历史以来在中原大地上最辉煌宏大的战斗,堪称大兵团运动战的教科书,共产党勉强凑足的60万人马战胜了国齤民党80万精锐部队并歼灭了其中的55万。

中国历史上十大地震

排名 地震名称 震级 地点 时间 死亡人数

1 秦晋大地震 - 陕西/山西 1556年 83万

2 洪洞大地震 - 山西 1303年 28万

3 唐山大地震 7.8 河北 1976年 24万

4 海原大地震 8.0 宁夏 1920年 23万

5 直隶大地震 - 河北 1290年 10万

6 康定大地震 7.5 四川 1786年 10万

7 汶川大地震 8.0 四川 2008年 8.7万

8 昌马大地震 7.6 甘肃 1932年 7万

9 郯城大地震 8.5 山东 1668年 5.5万

10 平罗大地震 - 宁夏 1739年 5.4万

中国历代十大奸臣

1.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赵高(秦朝)

2.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董卓(汉朝)

3.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黄皓(三国)

4.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阮佃夫(南北朝)

5.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杨素(隋朝)

6.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李林甫(唐朝)

7.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秦桧(宋朝)

8.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哈麻(元朝)

9.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魏忠贤(明朝)

10.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和珅(清朝)

中国古典十大喜剧

1.《救风尘》(杂剧)──元代关汉卿

2.《西厢记》(杂剧)──元代王实甫

3.《看钱奴》(杂剧)──元代郑廷

4.《墙头马上》(杂剧)──元代白朴

5.《李逵负荆》(杂剧)──元代康进

6.《绿牡丹》(传奇)──,明代吴炳

7.《幽闺记》(传奇)──元代施君美根据《拜月亭》改编

8.《中山狼》(杂剧)──明代康海

9.《玉簪记》(传奇)──明朝高濂

10.《风筝误》(传奇)──清代李渔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1.《窦娥冤》(杂剧)──又名《六月雪》元代关汉卿

2.《赵氏孤儿》(杂剧)──元代纪君祥

3.《精忠报国》(传奇)──明代冯梦龙

4.《桃花扇》(传奇)──清代孔尚任

5.《汉宫秋》(杂剧)──元代马致远

6.《琵琶记》(南戏)──元末高则诚

7.《娇红记》(杂剧)──元末明初刘东生

8.《长生殿》(传奇)──清代洪升

9.《雷峰塔》(传奇)──清代方成培

10.《清忠谱》(传奇)──清代李玉

中国古代十大名将

1、 孙武

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中国乃至东亚军事学之父,率三万卒入郢(ying,楚国的都城,今湖北江陵县北),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2、 吴起

亚圣,其治军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战国第一名将。军政两道奇才,战国早期改革家之一。

3、 李靖

唐初第一名将,《李卫公兵法》与《唐太宗李靖问对》的作者。骑兵战天才,其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间接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瓦解与罗马帝国的灭亡。

4、 孙膑

5、 韩信

6、 李世民

7、 岳飞

8、 曹操

9、 陈庆之

南北朝第一名将。带七千骑兵杀入洛阳,期间陷城四十七,北魏数十万大军皆溃。晚节不保,但考虑到纯属不可抗拒力(发洪水),且回到粱朝便以一万兵全歼侯景七万大军,只剩他老哥一个,列为第九当之无愧(小陈和岳圣一样摊上这么个主子,功业不济,命也)。

10、 项羽

中国历史上十大儒将

1.孙武春秋吴国将军,可谓世界级的军事鼻祖人物,一部《孙子兵法》已开全世界军事理论之先河。

2.李靖唐初开国名将,正统文人出身,有军事理论著作《李卫公问对》传世

3.周瑜三国吴名将,史传“妙通音律,时人谚曰:曲有误,周郎顾”仅凭弹着古琴“谈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儒雅劲头

4.左宗棠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战绩是入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之战

5.岳飞南宋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

6.袁崇焕其辉煌战绩当属著名的宁远大捷,一战击毙悍酋努尔哈赤

7.孙膑有军事理论著作《孙膑兵法》传世

8.曾国藩战绩当然就是镇齤压太平天国起义了

9.吴起有军事著作《吴子兵法》传世

10.陆逊 三国吴名将,出身“奶油书生”,经典战例当然是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夷陵之战

中国古籍十次厄运

1.秦始皇焚书坑儒 2.项羽纵火攻秦宫 3.汉王莽焚典籍 4.董卓发乱燔荡洛阳 5.刘石乱华洛阳再燔 6. 梁元帝悉焚天府书 7.安史叛乱掠长安 8.靖康之乱,金人劫典籍 9.清帝大兴文字狱 10.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中国十大图书馆

1.北京图书馆 2.上海图书馆 3.南京图书馆 4.科学图书馆(北京) 5.北京大学图书馆 6.重庆图书馆 7.山东省图书馆 8.四川省图书馆 9.天津人民图书馆 10.中山图书馆(广州)

⑥ 中国人必知的历史知识...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 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30年 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东晋灭吴
316年 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 元灭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73年 三藩叛乱开始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860年 《北京条约》的签订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运动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四、 近代史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
1928年 井冈山会师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4年 红军长征开始
1936年 西安事变
1937年 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1年 皖南事变
1947年 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
五、 现代史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6年 四五运动,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 改革开放
1992年 邓小平讲话,加快改革开放
1997年 香港回归
1999年 澳门回归

⑦ 历史知识

先给你个历史知识结构复习纲要

历史知识结构复习纲要

一、 中国古代史:

朝代: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的更替(在春秋战国时),国家统一或分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中央、在地方,军权、财权、行政权、司法权,选拔官吏制,思想控制),积极性和消极性;改革(背景、目的、性质、内容、作用、结果及原因),朝代兴衰。

经济:背景、措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分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3)工具的改进。(4)水利工程的建设。(5)人民的辛勤劳动。(6)中外间,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7)耕作技术的提高、推广。(8)人口迁移。

影响: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文化教育的发展、赋税的增加、促进民族间和对外的交流、战争的胜利、国家的强盛。

农业发展的原因:以上原因。表现: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建设、土地的开垦、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和引进、产量的提高、专业化和商品化、著作。影响:

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赋税的增加、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好转、民族间和对外的友好交流。手工业:原因: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技术的提高、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手工业者的勤劳。表现:部门、产量、分工、技术水平、著作。影响: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最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丰富人民的生活、促进民族间和对外的交流。商业: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赋税政策的调整(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政府重视(管理和税收)、交通便利、开明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表现:商品多、货币、城市的繁荣、店铺和旅店众多、政府的管理、市(城市中)和集市(农村)、商人多、夜市。影响: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丰富人民生活、加强了民族间和中外间的经济交流、市民文学的产生、到明清时期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民族关系:民族间的友好交流是主流。少数民族的兴起和发展、如何管理少数民族、民族间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移、接受汉文化(接受先进的制度等)、民族融合的程度。意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对外关系:开放或闭关锁国。原因:经济发达、科技文化高度繁荣、世界领先、陆路和海路交通发达、造船技术发达、政府重视(管理或鼓励)、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的途径:官方和民间的贸易、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宗教传播、战争。

古代贸易的特点:(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回族的形成。

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1)范围:东达朝鲜、日本、西至西亚、欧洲。(2)内容: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也有战争与侵略。(3)路线:有陆路,还有海路,还有海陆并举。(4)地位:明清以前中国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外是开放的;明清开始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欧各国,对外是闭关锁国的。(5)影响:不仅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回族。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出现的新特点:(1)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西方殖民者开始对中国殖民扩张和掠夺。如荷兰入侵台湾。(2)我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如戚继光抗倭寇。(3)封建统治阶级对外政策由开放交往趋向闭关保守。如清朝的禁海令。(4)但也有友好往来,如郑和下西洋,西方传教士来华,出现“西学东渐”,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到西方。

思想文化:条件:政治稳定,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民族间和中外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工作者或人民的开创精神、勤奋和实践精神,选官制的影响,政府的重视。

表现:思想(百家争鸣、唯物思想、唯心思想、民主思想),科技(四大发明、中医学、自然科学如数学、天文历法、建筑、物理、地理,农学著作,手工著作等),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特点:科技发达、世界领先,思想活跃,文学艺术繁荣等。

世界史

生产力

政治 民主政治,无产阶级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 调整生产关系, 经济发展情况

各国经济实力在国际上的变化(经济格局)

国际关系体系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资本主义列强与亚非拉国家间(经济、政治格局)

发展状况(政治、经济、外交、各种矛盾)及原因

亚非拉地区 民族解放运动情况

存在的问题

如何走上人民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

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情况

存在问题及其改革、成效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教训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理性主义(启蒙运动)

思想、科技 自由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

三次科技革命:原因(生产关系的调整、科技自身的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政府的重视)、标志、内容、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世界经济格局、世界政治格局、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工业布局、城市化、价值观、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各国经济依赖程度加深:出现区域集团化、全球一体化、知识经济)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科技的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确立、出现垄断和垄断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颁布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二战后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资产阶级革命: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旧的体制阻碍它的发展),过程,结果确立资本主义基本原则(建立民主制、颁布文件和法律或措施):民主制、以法治国、权力制衡机制、政党政治、人权规定、代议制。

原发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英、法、美,后发性的国家是德、意、俄、日

国际关系体系:背景、概念、实质、操纵者、组织、内容、影响(积极和消极)、瓦解。

中国近现代史

政治:执政者、社会性质、革命性质主要矛盾、统治者自身的改革、农民运动、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

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原因、地点、表现、人物、特点、影响)

外交: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被迫开放、“以华治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思想:新思想的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以法治国、民主政治、设新闻官和听取社会舆论、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兴办新式学堂、平等往来),“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求富”,拜上帝教,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顽固派和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思想,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科学思想、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政治:主要矛盾、国共关系、工人运动、学生运动、中共的建立及不断完善和成熟、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策略,最终取得胜利

经济:官僚资本的出现与发展、民族资本发展艰难、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外交:列强侵略的方式

思想: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共的思想错误与纠正

政治:政治制度、巩固政权、党风建设、制度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

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 经济:恢复经济的措施、工业化的建设、成就、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逐渐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外交:国际形势、国内形势、政策、方针、成就。

科技:如何重视

政治:自身建设、“左”倾错误

经济:正确的指导方针、出现了失误、困难、取得的成就、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曲折发展时期: 外交:50年代中到6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方针、成就。7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成就

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农业和工业成就

外交: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外交政策的调整、取得的成就

思想:真理标准的讨论,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

科技:认识:科技为第一生产力,成就

⑧ 我们国家的历史知识3种

1、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2、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3、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4、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5、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6、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7、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8、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9、约公元前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出现一位最早的天才人物叫伏曦氏(又叫包牺氏或庖牺氏),根据天象地理变化规律,制出八卦,造书契,并教导人民进行佃作、畜牧、渔狩,且有“味百药而制九针”传说,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10、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1、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12、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13、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14、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盛起来。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新盟主。

15、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骄奢淫逸,残暴无道。约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16、周朝建立后,施行“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政策,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魏、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被称作诸侯。

17、公元前841年,周朝出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认为中国最准确的历史纪年时间。

18、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许多大型乐舞。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武舞是《大武》舞。

19、至公元前771年,宣王之子周幽王被犬戎人谋杀于骊山之下。公元前770年,幽王太子宣臼,即周平王,将都城由东迁于洛邑,史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0、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相互征讨,胜者成为霸主,出现“春秋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⑨ 历史知识如何归纳

一、归纳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历史学,不外乎由历史事实与历史现象、史学评价与史学结论两大部分内容组成。而将中学历史教学与高校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工作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如下两大特征。

首先,在历史事实与历史现象方面,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是相对确定的,即在量的方面具有限定性的特征。不管是日常的课堂教学,高考试题的命定,都不可能游离《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范围。

其次,在史学评价与史学结论方面,中学历史教学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即在质的方面具有意向性的特征。教材中,对某一历史事件、现象的评价与结论往往是先定的。教师可以在教材、教参、教学大纲中找出明确的结论,因此,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识记那些已经界定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归纳法,一则能对教材中有限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起立体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后史实的内在联系,提炼出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两大特征,决定了归纳的方法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最主要的方法。

下面谈谈笔者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运用归纳法进行教学和复习的具体探索。

二、用归纳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与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

《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教学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阐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时也要阐明个人对历史进程的促进或延缓作用”。适应上述要求,笔者在进行《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归纳为应需现象和不虞现象两大类,力图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本质上把握历史、理解历史。

(一)应需现象

即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必然地发生某些事件的现象。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史,是由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所推动的。决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的最核心条件,是生产力的水平、经济基础达到的水平。因此,历史教材就是对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应需现象和不虞现象的汇编。历史学的产生和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应需现象。下面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出四种应需现象,以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史实。

类型1:新的生产关系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

属于此类情况的有: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父系氏族公社的产生,禅让制,井田制,私田的产生和井田制的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等。

以上七个问题均属于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类型2:旧的生产关系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进行调整

这种调整不是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而是在一种生产关系内部进行。教材中有两种情况:

①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例如王莽改制,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两税法,王安石变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

②统治阶级在阶级斗争打击下被迫调整生产关系:阶级的存在和阶级斗争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所决定的,当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如表现为政治黑暗、赋税、徭役和兵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等),就会爆发农民起义。而当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往往都要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类情况有: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唐初的贞观之治,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等。

类型3:政治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而产生和发展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社会的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大部分。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制度那部分内容就是政治上层建筑。不管是政治上层建筑,或是思想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教材属于此类情况的有: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和民族分化政策,明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制度,清初设军机处和兴文字狱。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在隋唐完善,在明清强化都是适应封建经济基础需要的必然结果。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虽然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后果,但都无法否定其存在的必然性。

类型4:思想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观点的观念体系。

教材中此类情况有: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的产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王充、范缜的无神论思想,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唐代传奇的产生。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关汉卿的剧本,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明清小说的内容等。

思想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抓住了这个主题,就能理解上述种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例如,决定明清时期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是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

(二)不虞现象

在社会发展史上,与上述种种应需现象相对应的,还有一种不虞现象,即是指事物的发展游离人们的主观愿望,在客观上产生出与主观愿望相异的结果。历史是由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创造的,但有时是人们没有料到,至少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及创造物具有什么性质和将引起什么结果。

例如,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在客观上使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这就是个不虞的结果。依此思路,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地分析下列历史事件的不虞结果,如:秦朝时焚书坑儒,刘邦分封同姓王,王莽改制。唐朝设置藩镇,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宦官专权现象的产生。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那些不虞现象,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用归纳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归纳出一些题型,引导和启发学生据此题型去分析同类问题,下面介绍三个题型。

题型1: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

笔者认为,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势的主客观条件。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可以归纳出这样的思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历史因素方面:是否历史发展的需要。

②现实因素方面:是否社会现实的需要。

③主观因素方面:是否当事者主观愿望的需要。

例如,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

从历史因素方面分析,北宋面临解决唐和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从现实因素方面分析,北宋建立后,面临着天下分裂割据的现实。它要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制;从主观因素方面分析,宋太祖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他要巩固赵家天下,杜绝“兵变”再发生,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上述思路和技巧可用于分析下列事件的历史背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贞观之治,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和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而其中像王莽改制,贞观之治,孝文帝改革都有其当事人鲜明的个性特征。

题型2: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

笔者认为,原因是指作用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历史条件。原因和背景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概念。从质上区别,原因是作用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产生,背景则是影响,预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势;从量上区别,原因是作用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的那些主客观历史条件,属于原因的那些条件往往也是历史背景中的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通常没有要求分析哪些是背景条件,哪些是原因,在很多地方两者是被作为同一概念看待的。

分析原因,可以归纳出这样的思路,从以下二方面着手:

①从范围上着手:分析内因和外因,或者是分析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②从层次上着手:分析主要原因(或者是根本原因)和次要原因。

例如,分析岳飞抗金为什么长期受到人民尊敬。

从内因方面分析:①当时金兵南下,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是符合人民利益、反抗女真贵族掠夺的战争,是正义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战争,这是其受尊敬的根本原因。②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破强敌,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从外因方面分析:岳飞抗金有功,却遭到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这种冤屈和悲剧更使其得到人民的同情和拥护。

上述思路和技巧可用于分析教材中如下一些问题: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秦末农民战争为什么会爆发?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什么能够战胜项羽?汉武帝为什么能打败匈奴?为什么说王充是东汉杰出的思想家?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李自成农民军“均田免粮”口号为什么得到人民的拥护?

题型3:分析某一历史时期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

综合归纳教材中各个时期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后,可以得出以下思路,从五个方面着手解决这类问题:①社会环境因素:分析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②政治因素: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③经济因素:分析经济是否发展和繁荣。④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促进文化的发展。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经济文化的交流。

例如,分析唐朝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

①社会环境方面:南北统一,疆域辽阔。唐前期社会安定,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创造了高度繁荣的文化成就。②政治因素方面: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③经济因素方面:唐朝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④文化政策方面:唐朝完善科举制度。对外来文化态度开明,统治者重视文化发展。⑤文化交往方面: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文化交往频繁。唐朝长安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分析其他朝代或时期的文化繁荣,可以借鉴上述思路和技巧。

四、用归纳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

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总的思路是:分层次、多角度地归纳正、反两方面的论点。这里的层次和角度通常是三个:①从现实需要的角度立论评价:论其是否解决了现实问题,满足现实需要程度如何。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立论评价:论其在历史上的地位。③从阶级立场的角度立论评价:论其阶级实质和阶级局限。

题型1: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影响

影响通常要求分析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其中积极影响即是通常所说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作用。综合起来,解决这类问题就是从上述三个角度分析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例如,评价唐朝的两税法。

①从现实需要角度评价:两税法使唐政府收入增多一些。(这是从它部分满足了解决财政困难的现实需要的角度得出的论点)②从历史发展角度评价: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这是从与历史上的编户制度、租庸调制度的对比中得出的论点)③从阶级立场的角度评价:由于地主阶级千方百计把新增加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所受剥削仍然很重。唐朝的阶级矛盾从根本上并未解决。(这是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必然结果)

用上述思路和技巧可以评价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和一条鞭法,还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八股取士制度等等。

题型2:评价历史人物

就是从上述三个角度分析评论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其中评价政治人物,在分析归纳其满足现实需要时,要注意从以下六个方面去综合分析。①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②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③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④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⑤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⑥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例如,评价秦始皇(采用分正面内容、反面内容、总评三方面的形式回答问题)。

正面内容:①当政时期,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②规定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开创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③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便利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④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⑤派兵出击匈奴,修筑长城,保护了中原农业生产的发展。派兵攻打越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上述六个方面,他有五个方面的政绩)

反面内容:①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封建帝王,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方式巩固政权,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其统治残暴,赋税、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严酷。秦始皇奢侈腐化,滥用民力。这些都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总评:综其一生,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统一,开创了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其统治过于残暴。因此,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而又功过分明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依照上述思路和技巧可以评价:汉高祖,汉武帝,曹操,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太祖,明太祖,明成祖,康熙帝和乾隆帝等。

阅读全文

与国家历史知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