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上哪个皇帝最好,最爱民!
历史上最好的皇帝,没有超过宋仁宗的,宋仁宗的为人,不像是一个皇帝,对属下什么的非常好,他死了之后,连对手都为他痛哭。
❷ 历届总理的爱民的感人事迹即后人评价
周恩来
1 非洲有个国家总统差点被刺杀`总统叫他先不要去 他毅然去了
2 在非洲那天下着大雨 他站在那演讲 助手给他打伞 他不要 非洲人民全掉下眼泪
3 万隆会议 也是本来有人要刺杀他 他还是去了
4 在万隆会议的几天 他只是睡了几个小时
5 最感人的是 他把中国外交搞活动
1 你所不知道的周恩来总理
文章编辑: 山贼
风华正茂舒剑眉
侠骨仁心济世危
慈目纯良爱民众
万夜辛劳身已碎
旧日荣辱记犹新
智才超绝扫尘悲
形神消瘦病苦去
至今苍生有垂泪
很久以来,我就想写一篇剖析自己对周总理感情的文字,不仅仅是为了怀念,而且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在提起和想起周总理时,不要如此轻易就落泪。不要误会,承认这么一个事实,事实上并不太难堪,但是,毕竟是这么一把年纪的男人了,理智应该更多些。
我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可是在今天夜里,没有任何准备的我,开始了这样艰难的尝试。
我知道写这样的文字很艰难,我只是想尝试一下。
周总理,是对周恩来的尊称。我并不认为直接称呼他的名字有任何的不恭,同样,不论如何称呼,周恩来,这个名字,都有一股神奇的魔力。让我颤栗,让我哭。
答案只有一个:是周总理无与伦比、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一个心里没有自我的人。
一切都和宿命有着不可言表的神奇。
长期以来,他在我平凡而又短暂的生命中蛰伏。从小受到的任何教育中,世界上所有的领导人,似乎都是同一个高度、同一个体重的个头,没有任何人的形象可以突出他人。
可是在1997年3月的一天深夜,这样的均势改变了。这一天,我忽然在夜里哭泣。这一天对于我来说,毫无征兆,毫无特别的含义,我没有在入睡,按照通常的规律,我在上网。仅仅是上网而已,当时我并没有在网上看见任何和周总理有关的文字。上网了一会,我将由于一点小事在本地联邦软件专卖店中奖的200元奖券,自己又添了100元买回来的《周恩来》纪念CDR放进了光驱。
看着一张一张窄小的图片,一个在某份报纸上看见的,尘封已久的故事神差鬼使般出现在脑海:
周总理出访柬埔寨,年轻的西哈努克亲王没有按照事先的安排,邀请周总理参观他心爱的小飞机。周总理去了。突然,西哈努克又请求他总理乘坐他驾驶的飞机起飞浏览。望着周围阻止的目光,周总理还是答应了西哈努克的邀请。
飞机上天了,盘旋了几圈后,终于平安地降落了下来。等离开现场后,有人提出周总理不应该同意西哈努克提出事先安排外的要求,这不符合国际惯例。
周总理说的话是,西哈努克虽然年轻,可也是一个国家元首,对于他提出的要求,我们应当尊重。总理话锋一转,又说,你们是不是在心理还觉得柬埔寨是一个小国,我们就可以忽视了呢?在国际交往中,中国更应该尊重小国!
又有一次,西哈努克来北京访问,众所周知,他来北京,无非是向中国要援助。可是当他离开北京时,总理和陈毅把他送到了机场。时值冬天,机场上风很大,等西哈努克一进机舱,很多随行人员就钻进了汽车。而周总理和陈毅,一直等到飞机起飞,消失。
飞机一消失,总理立即将所有的人召集起来,严厉批评他们:机场上这么大的风,是很辛苦,可是我和陈毅这么大的年纪,都能坚持,你们就不能坚持麻?这是起码的外交礼节!
多年以后,这些被严厉批评过的人们,仍然是心服口服。
很难想起这个故事是哪一年在我心里留下的根,刹那间,眼泪就涌出了我的眼眶。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我只是想起,这么好的总理,他考虑到了这么仔细的问题,他竟然如此关注一个人的尊严!我就是想哭,我的眼泪无法停止!
我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我当时的记忆中,我亲身经历的最亲的亲人,我的启蒙老师,我的外公去世时,我也没有这么哭过!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当我终于勉强抹干了泪水,我看了看时间,3月5日,凌晨1点许。
现在我已经知道,为了总理,无数的人哭了20多年!为了总理,而不是自己的任何一个亲人!!自己的亲生父母,都很难让我们产生如此的悲情!。
在总理逝世20年以后,有一群人,为了拍摄《百年恩来》而采访和接触了许多人。
摄制组采访天津宝邸县副县长侯隽(当年知识青年的先进典型周恩来接见过她)时,面对镜头,侯隽一句话未说完,哇的一声嚎啕起来。摄制组制片段文兵走上前想安慰几句,他安慰的话未讲完,自己也泣不成声。侯隽也知道摄制组有采访任务,她想控制自己,她说:“对不起,我不该这样,你们……可是,没办法,一想到总理,我……我心里就……”话未讲完,又大哭起来。 第二天,摄制组决定把原来的室内采访换成野外采访,这样也许大家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他们选择了一个蔬菜基地作为场景。然而,面对摄像机,侯隽依然止不住眼泪,她泣不成声地说:“父母死了二十多年,不会想起来就哭,可是我们的总理呢?就不一样了,直到今天,家人也好,同事也好,谁也不敢在我面前提总理,一提总理我这心里就难受,就想哭……”这时,摄像张世君鼻子发酸,眼泪哗地涌出眼窝,扛起的摄像机也颤抖起来。
--------------------------------------------------------------------------------
2 你所不知道的周恩来总理
原周恩来专机机长刘崇福时说:“总理逝世后,我四天吃不下饭,心脏都弄坏了。说老实话,父母死了我也没这样……”
八宝山革命公墓当年火化周总理的火化工。这位火化工当年在火化总理时,跪着把总理的遗体送进火化炉,火化结束,他一边捧着总理的骨灰,一边哭喊着总理……这位火化工在火化炉前工作了近四十年,火化了不知多少遗体,而跪着火化的只有周总理一个人。20年以后,当摄制组出现在他的面前,请他叙述当年火化总理的情景时,他竟又扑通跪了下来,哭喊着总理……
20年后,拍摄电影<周恩来>时,扮演恩来的演员进入小电梯时,曾经为总理服务过的女服务员,仅仅是看见扮演的总理,便立即痛哭的不能自己,不能参加拍摄.
现在我已经知道,我在夜里人生第一次失声痛苦的这一天,是总理的诞辰!
从这一天,1997年3月5日起,我开始关注周总理。
同其他任何一个人物不一样,我对总理的了解越多,我就越为总理哭泣。
我知道了,他并不为任何虚浮的主义所蒙蔽,他所关注的,是每一个普通的人。
美国乒乓球代表队在1971年,中国革命高潮中来到中国,嬉皮士科恩对周恩来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总理先生,我想知道您对美国嬉皮士的看法。”
周恩来客气地微笑着打量了科恩一眼,瞄了瞄那蓬松飘垂的长发,说:“看样子,你也是个嬉皮士罗。”继而把眼光转向大家:“世界的青年们对现状不满,正在寻求真理。在思想发生变比的过程中,在这种变化成型以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物。这些变化也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可以容许的。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为寻求真理尝试过各种 各样的途径。”
这个科恩是大学二年级学生,学的是历史和政治学。他原以为在这个最革命的国家,听它的总理评价嬉皮土,一定会听到那种“资产阶级的”、“颓废的”、“没落的生活方式”之类的训词,结果,出人意料。周恩来并没有用革命的大道理训人,还表示出十分理解当代青年的思想。
这不仅仅是某一个人感到惊奇!
周恩来又将眼光转向科恩:“要是经过自己做了以后,发现这样做不正确,那就应该改变。你说是么?”周恩来略略停顿,又补充了一句:“这是我的意见。只是一个建议而已。”
周恩来这番话,在第二天,几乎被所有的世界大报与通讯社报道。四月十六日,科恩的母亲从美国加州威斯沃德托人通过香港,将一束深红色的玫瑰花送给周恩来总理,这位母亲,感谢周恩来对她的儿子讲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总理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对外国人!
周总理是唯一一个(迄今)以普通乘客的身份乘坐过普通公共汽车的(人)。
1966年邢台发生6.8级地震,他在第二天时间就赶赴现场,一下飞机悲痛万分,几乎哭出声来。在慰问一个临时医院时,总理坚持和100多位(134?)一一握手,一一安慰,方才离开。
在一张照片上,我们可以看见,总理站着,周围的群众多是坐着。总理既没穿大衣,也没戴帽子。为了不使群众受冷,他让大家背风,自己顶风讲话。临时改变地点,没有讲台,放上两个给灾区送食品的包装木箱,让总理站了上去。
总理对一个老人是这么说的:“我是您的儿子!”
总理端过一个普通农妇给他舀的一碗生水,说声谢谢,喝了一口。这时身边的保健医生看见瓷碗边上有未洗净的玉米面,碗边有多个破损缺口,当时灾区各种疾病正在流行,他坚持要吃普通群众吃的伙食——窝窝头和面糊。 我们的总理,用细致的观察力,重视每一个细节。
1949年,开国大典上,摄影记者侯波还记得拍摄检阅游行队伍那张照片时,周恩来正好站在侯波面前,忙过来拉住侯波的衣角,还不住叮嘱她,别紧张,小心一点。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有许多人都看见过,但却极少有人知道有这样一个使侯波终生难忘的情节?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一日大雪,他要去八达岭长城访问,路上他注意到,几十公里的山路,全部是扫了雪的。这是头一天下雪时,在陪同尼克松观看表演的总理出来布置人力清扫的。 我们的总理,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上,都严于律已。
3 你所不知道的周恩来总理
作为一个孝子,总理在他母亲去世时,亲自回家奔丧,并在报纸上发表布告,可是1965年春,他作为“任务”交待侄子,把原在淮安城郊闸北的祖坟全部平毁,棺木就地下沉,坟地交生产队耕种。事后他还寄来70元钱,作为平坟工资和青苗赔偿费。
总理从贴身内衣背心汗衫到外衣、外裤、鞋袜、手表、睡衣、手绢、牙具等所有物品,都是表现中国的国货,而且全部照市场价付钱。总理去世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经过“共同回忆,向全国人民保证。” 总理没有吃拿公家一分钱的便宜,无论是有意和无意之间。
有多少人知道,周总理从1949年以后,只添过5次衣服,总数不到10套!只有过一件睡衣。有多少人在洗他的衣服时,掉过眼泪。在工作时,总理还要使用工作袖套!
总理所住的中南海西花厅平房年久破旧,却以国家仍贫困为理由坚持不许装修。一次记者来采访时遇到下雨,看见秘书正拿旧脸盆在漏处接水,对一国总理竟住这样的地方感到真难以置信。
总理长年只能睡四个小时或更少,到点了必须叫醒他。为了叫醒他,有的时候,身边的随同竟然要把总理从床上架起来走几圈,总理才能醒来!在许多时候,他甚至不能睡觉,万隆会议开了7天,他只睡了13个小时!在去世前的最后日子里,多数时间他是处于昏睡中。是的,让他好好睡一睡吧,他这一生实在睡得太少了,,,可是,他不能一睡不醒啊!
他心里总是装着别人,从来为自己考虑过!
在他病重之际,还在坚持工作,实在无法坚持了,他道歉说,我真的是无法坚持了,请让我休息十分钟。随后昏迷过去。
1976年1月7日晚11时,处于弥留之际的周恩来从昏迷中醒来,认出了医生,他说:我这里已经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就是他生前所说的最后几句话!
我们的周总理,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毫无让步!
当尼克松访华时,需要向全世界进行电视转播。为此,需要向美国方面租用一颗通信卫星,由于租金比较贵,美国方面的工作人员建议由相对富裕的美国政府负责全部租金。总理得知此事后,严肃说道,事关国家尊严,由我国政府负责所有相关租金,具体费用,我国再专门与美国结算。美国人对此十分钦佩。
我崇敬的周总理,也是非常幽默的人。
一位犹太文人访问中国,总理邀请他吃中国菜。发现宴席上有一道烤乳猪,总理对客人说道,来,尝一尝中国的烤鸭,这是中国的特产。文人大笑而食之,回头挥笔写道,我的祖先,请饶恕我吧,我无法抗拒那魅力的总理,何况还有那样的美味。
又一日,以传统菜招待外国友人。汤中有万寿符号,汤水翻滚之中,万寿符号变成了纳粹的党徽。食客愕然,总理简单解释后,又道,即使是纳粹也不要紧,来,我们一起把它消灭掉!宾主尽欢!
我崇敬的周总理,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人。
在一个夏季的傍晚,总理默默地坐在外散步。天慢慢黑了下来,身边的人请他回去休息,他反问道,你今天是什么日子麻?周围的人想了想,真想不出来这天是个什么日子。总理说道,今天是老舍先生的祭日!。又问,你知道老舍是怎么死的麻?答不知。总理说道,我知道!总理口气很坚定地说,“我详详细细地讲给你听。”这一天,8月24日。
60年代初期,周总理访问当时尚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外交关系的斯里兰卡。正好是斯里兰卡独立日(国庆日),他应邀参加了当地的群众集会。集会进行时,突然下起大雨,众官员纷纷打起伞来。他毅然伫立,不愿意躲在伞下。他说,我要和所有没有伞的群众一起....在在场数千名群众无不感动,齐声高呼“周恩来!周恩来!”次日,斯里兰卡当即宣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在欢迎志愿军的舞会上,英雄黄继光的母亲围着许多人,他们表达自己英雄的崇仰之情,反而勾起了母亲的伤心事,泪水洒落在那母亲的脸上。总理赶快走过来,拉开众人,自己拉起老母亲的手,在她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又搽去母亲的泪水,对周围的人说:“好,不说啦,跳舞去!”然后,扶起老人,陪她慢慢地走着,直到母亲的脸上笑了。
4 你所不知道的周恩来总理
众所周知的故事是,在飞机即将失事时,飞机上13个人,仅有12个降落伞,这时候,是周恩来,将自己的降落伞让给了一个小女孩!
我认识的周恩来,也是感情丰富的人!
在开国大典上,在他宣布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在他出席万象会议时,在他出访非洲14国时,他笑的是那么爽朗,那么开心,那么的有感染力!
当他赶到机场,张学良的飞机已经起飞时,当他在以后的岁月里,思念起少帅时,当他听见自己引为挚友的民主文艺人士去世时,当他得知自己的同志去世时,他哭过。在他在知道自己的父母去世时,在他知道自己的亲密战友胡志明去世时,急忙赶赴河内,当着摄像机,他毫无忌讳地失声痛哭。
我崇敬的周总理,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最高领导人之一,周总理在50多年里,为过操劳,鞠躬尽瘁,忍辱负重。忍辱负重!
他从来为自己提过任何要求。在他的最后岁月里,他的亲密战友,叶剑英元帅安排了人带着纸和笔,在总理身边守候,无论总理提出任何要求或有任何怨言,都要立即纪录下来,并马上送报,可是一直到去世,几个月下来,这纸,仍然是一张白纸。
你能想象吗,一个国家的总理,在自己的国度里,在执政党内外8000人大会上反复做检讨的滋味?你能想象吗,当尿血严重时,不能小便,痛的总理在沙发里直打滚吗?一个身上插满13条医疗管道,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和事业,承受巨大生理和心理痛苦来艰苦延续自己的生命吗?在他去世时,1.69米的身高,仅有40公斤的体重,整个下半身,都溃烂了,这需要怎么的意志!人的意志,极限是否是在这里?
我知道,总理万世楷模的人格力量,不仅仅折服了我,更折服了无数的人。
1974年9月30日晚,周恩来在重病中一一发出邀请,在大会堂举行盛大招待会,庆祝国庆25周年。当他步入宴会大厅时,出现了令人十分难以置信的场面:全场沸腾,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坐在前面的中外来宾一拥而上,紧紧地围簇在他身边问候致意。坐在后面的来宾,不分中外,纷纷站在椅子上,遥望祝愿。短短4分钟的祝酒词,被全场热烈的掌声打断了10多次。
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人们,在总理昏迷时,进来默默看一看。出门后个个放声大哭,有昏倒在地者。许多亲密战友,叶剑英、李先念等每次看望总理后,出病房后都会掉眼泪。为了安慰总理,他们当面从不流泪,李先念有几次离开病房就边抹眼泪边加快脚步前行,泪越流越急,步越走越快,走出楼道,忍不住了,呜地一声,号陶大哭。
总理逝世第二天,联合国总部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其余所有会员国的国旗都不升起,这在联合国从无先例(自此,始有联合国降半旗之仪),有的国家提出质问:“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联合国大旗依然升起,中国的第二首脑去世,联合国不仅降半旗,还把其他国家的国旗收起来,这是为什么?”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我来回答你们,这是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中国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在国际银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一个国家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去世时,联合国总部也可以为他降半旗。”
我也知道,就在他为之献身的国家,也有许多人不能理解他,认为他过于软弱。
这是历史的必然,如果他坚强着倒下去,他可以少受很多苦(至少,请想一想,为了能让他起床,他的秘书不得不架着他在房间里行走的情景吧!),也不会少去任何一份荣誉,我的这篇文字,也一样草就。可是,在那样一个时代的中国,他的缺席,会给我们国家带来怎么样的缺口和漏洞!我们怎么能少一个这样的“人民的好总理!”?
周总理,您硬是为了中国人民累死的啊!
无论是哪一个人,他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有些人的人格的魅力是无穷尽的!!
面对这样一个灵魂,我以自己的民族自豪!
旧日荣辱记犹新
智才超绝扫尘悲
形神消瘦病苦去
至今苍生有垂泪
❸ 从七年级历史书上选一个人物予以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加个人分析要结合所学知识和相关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在位23年,享年50岁。唐太宗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生于开皇十八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权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开疆拓土,在国内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史书评论
《新唐书》评价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7]
《旧唐书》评价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全唐诗》太宗小传:贞观之治,庶几成康,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而锐情经术,初建秦邸,即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间,则与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诗笔草隶,卓越前古。至于天文秀发,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贞观政要》赞贞观之治:官吏多自清谨,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犯死者仅二十九人。又频致丰稔,米斗三钱,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北狄列传》!
个人评价
吴澄:“三代以后享国之久唯汉与唐,唐之可称者三君而已。太宗文皇帝身兼创业守成之事,纳谏求治励精不倦,其效至于米三钱,外户不闭,故贞观之盛有非开元元和之所可及,而太宗卓然为唐三宗之冠。”。
郭思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顺人之道,尽乎仁义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资,克敌人如拉朽,所向无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戈直:“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然屈己以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人之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浚仪国史修文志:“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以来,未之有也。”
欧阳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日本的清和天皇也给自己起了一个贞观年号(859-877)。
吕祖谦评价唐太宗:“当时之治,不唯贞观而已,虽并隆于尧、舜可也。”
胡寅:“两汉盛时,太宗所可及也。禹、汤、文、武之业,岂不在所希慕乎!”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及其成功,复归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曾巩:“法度之行,礼乐之盛,田畴之制,详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近人曾有学案争议,最后多方核实,此段是说太宗超越前王,而非不及)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后人评价唐初拨乱反正之功:“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以夫子为先圣实始于太宗,遂为万世之定制庙祀遍天下,名物度数之详,字义音释之备,毫分缕析,是后世有考。”
范成(宋朝诗人):“汝不及生在贞观中,粟米数钱无兵戍!”
苏辙:“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陆九渊也赞道:“太宗富有天下,贵为天子,功业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所恶之臣。呜呼!此其所以致贞观之治,庶几于三代之王者乎?”
明宪宗:“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也,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有治未纯也。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为行远登高之助也。”
戈直:“禹以本固邦宁为难,汤以时沈克终为难,太宗身兼创业、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满,而以其未能者为惧,其致贞观之治也哉!”
理学家真德秀赞:“后世人主好学者莫如唐太宗,贞观之规模不可以不复。”
明季历代论书汇编,有评价唐太宗:“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谦虚纳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俭爱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白居易《七德舞》赞唐太宗曰:圣人有作垂无极!
张绪通:“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监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自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Z.F达到了礼制与正义Z.F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赵弼:“ [太宗]传三百载之唐柞哉,太宗在位朝有贤良之宰辅,内有长孙之贤后,致治之美庶乎? 成康秦汉以来皆莫及也.实天之时四夷入仕及朝贡者数百人皆痛哭剪发势面割耳流血洒地,非有得于华夷之心而能然乎. 史臣曰:秦汉以来功德兼隆一人而已.”。
格鲁塞:“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并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草原帝国)
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柏杨:“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中国人史纲》
李敖:“唐太宗是历史上最有“奇情”气质的英雄人物,柔情侠骨,一应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争中,当然他有和人一样的霹雳手段,但在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许多“奇情”,使江山多彩,为人类增辉。”
雪域桃源赞曰:仆观贞观之政,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房、杜良相,高、马干臣。魏征忠骨,马周贤达。兼以李英公、李卫公之雄略,安可不成雄烈之基哉!北擒突厥之酋,南平粤桂之地。扬威西垂,德靖东宇。何其盛也!文皇之功烈,后几莫追也。是以叹之,太宗文皇帝,临朝二十三年,放权纳言,知人善任。功业辉灿,政治之清明,官吏之廉洁,百姓之安居乐业。壮哉!千古一人而已。
据我所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不仅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也让其他少数民族服服帖帖,是一位难得的仁君,不过他在晚年的时候也挥霍过一些东西,没有善始善终自己的政治生涯。纵观唐太宗,他仍然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君王! 希望对你有帮助,祝楼主学习愉快!
❹ 毛泽东爱民的故事(长的)
1942年8月,一天下抄大雨,陕袭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在开征粮会议。忽然一声雷响,礼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断了,出席会议的延川县长李彩云同志不幸触电而死。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有劈毛主席?这话传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没有叫人去追查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向干部了解“骂”的原因。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一事发泄不满。毛主席知道原委后,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二十万担(每担三百斤)减至十六万担。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加亲近,毛主席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❺ 一个历史好的人才回答得了的问题,有关中国历史的!
韩子高
韩子高,梁朝会稽山阴人,身世微贱,以做鞋为生。据说他“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妇人。螓首膏发,自然娥眉,见者靡不啧啧”。韩子高他貌美,美过中国少年瑰宝周小史(晋代有名的娈童),处于乱军之中,敌人挥舞长枪白刃疯狂砍杀,可一旦遇到韩子高,竟然会抛掉手中的兵刃,竟然没有一个人舍得伤害他的一根毛发,史说:“乱卒挥白刃,纵挥间,噤不忍下,更引而出之数矣”。可见此君貌美到了什么程度?他绝非仅有漂亮的脸蛋,他的两臂修长,善于骑射,形体俊美,肌肤诱人,实在是英武异常,令人痴迷而不能自拔。多少纯情少女,包括陈朝公主,都疯狂暗恋子高,竟然因为日夜思念而咳血身亡。
但韩子高却甘愿委身于南朝陈文帝陈茜(是个Gay佬),他们同食共寝,日夜不离。更因为子高的一段绯闻,而导致陈茜一怒之下感情用事灭了王司马一族,最终造成了梁朝的灭亡和陈朝的建立。这种因为同性恋而导致王朝颠覆的史实,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韩子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提出了男皇后的概念,虽然最终誓言未能兑现,但是韩子高貌美倾国的事实是不容辩驳的。陈茜病故以前,子高端水送药,片刻不离,给弥留之际的陈茜以极大的安慰。偌大的皇宫,一切人等均被拒之门外,只有陈茜子高两人病榻厮守,度过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陈茜死后,子高被冤狱赐死,年仅三十岁。
周小史是晋朝美男子,晋张翰《周小史》诗曰:“翩翩周生,婉娈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东。香肤柔泽,素质参红。团辅圆颐,菡萏芙蓉。尔形既淑,尔服亦鲜。轻车随风,飞雾流烟。转侧绮靡,顾盼便妍。和颜善笑,美口善言。”
梁刘遵《繁华诗》曰:“可怜周小童,微笑摘兰丛。鲜肤胜粉白,(月十曼)脸若桃红。挟弹雕陵下,垂钩莲叶东。腕动飘香麝,衣轻任好风。幸承拂枕选,侍奉华堂中。金屏障翠被,蓝帕覆薰笼。本知伤轻薄,含词羞自通。剪袖恩虽重,残桃爱未终。蛾眉讵须嫉,新妆近如宫。”所谓周小童者,已即周小史,古有其人,擅美名如子都宋朝者,而诗人竞咏之耳
董贤(前22年—前1年),是汉哀帝的男宠,汉朝御史董恭之子,是一个美男子。他和汉哀帝有同性恋关系,哀帝很是宠爱他,甚至拜他为黄门郎、大司马,汉哀帝与董贤同起同坐,同睡在龙榻上。据说有一次,哀帝睡觉醒时董贤尚未醒,哀帝乃命人割裂衣袖起身,以免惊醒董贤,这就是成语——“断袖之癖”的由来。西汉在汉哀帝和一个没有能力的董贤的统治下国势更加衰弱。哀帝死后,董贤失去了靠山。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外戚王莽以董贤年轻为由将董贤赶出皇宫,并废黜哀帝时赏赐给他的金银官爵。同日董贤上吊自尽,终年仅22岁。
西汉皇帝好男色是有传统的。汉哀帝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将后宫佳丽弃诸一旁,独宠董贤一人。建平二年(前5年),有一天,哀帝下朝回宫,看到殿前站着一个人,正在传漏报时,哀帝随口问:“那不是舍人董贤吗?”那人忙叩头道:“正是小臣董贤。”董贤是御史董恭的儿子,在汉哀帝刘欣还是太子时他就曾当过太子舍人。就是这一瞥,哀帝忽然发现,几年不见,董贤越长越俊俏了,比六宫粉黛还要绝色,他不禁大为喜爱,命他随身侍候。从此对他日益宠爱,同辇而坐,同车而乘,同塌而眠。
董贤不仅长得象个美女,言谈举止也十足象个女人,“性柔和”、“善为媚”。哀帝对董贤的爱之深,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次午睡,董贤枕着哀帝的袖子睡着了。哀帝想起身,却又不忍惊醒董贤,随手拔剑割断了衣袖。后人将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便是源出于此。
董贤受宠日胜一日,不久升为附马都尉。他家的人也跟着占光;父亲董恭升为光禄大夫,妹妹进宫封为昭仪(也是一个活寡)岳父封作大臣,妻子也被特许进宫居住。于是董贤的家与哀帝的家合二为一了,却苦了傅皇后,一个人孤寂度日。
哀帝还下令在自己的陵旁为董贤建一墓,生则同床,死则同穴。董贤的宅邸也极尽奢华,收有四方珍宝。这些引起了大臣们的反对,批评皇上对董贤的封赏太过分。哀帝根本不听。
元寿二年六月,二十六岁的哀帝突然病死。太皇太后让王莽出来支持朝政。王莽极力弹劾董贤,不许他进宫。董贤知道大祸临头,与妻子自杀,也是为哀帝殉情。董贤死后,王莽疑心其假死,命人开棺验尸,没收其财产,将其家属全部充军流放。
董贤(前22年—前1年),字圣卿,云阳人。董贤是汉哀帝的男宠,因此扶摇直上,官至大司马。哀帝死后,董贤随即失势,自杀死去。
生平
董贤是西汉御史董恭之子,是一个美男子。董贤初任太子舍人,汉哀帝即位后改任他职,二年后,哀帝有一天在宫中望见董贤,被他的仪貌吸引,拜他为黄门郎,自此汉哀帝和董贤有同性恋关系。
哀帝很宠爱董贤,甚至升他为大司马,也纳他的妹妹做昭仪,并让董贤与其妻一同入宫侍奉。汉哀帝与董贤同起同坐,同睡在龙榻上。据说有一次,哀帝睡觉醒时董贤尚未醒,哀帝乃命人割裂衣袖起身,以免惊醒董贤,这就是成语——“断袖之癖”的由来。汉哀帝赏赐了董贤很多财物,又升他的父亲为少府,赐爵关内侯,董贤妻子的家人亦获任官职,甚至董贤家的僮仆亦受到哀帝赏赐。哀帝欲封董贤为侯,丞相王嘉反对无效,王嘉其后获罪,死于狱中。元寿二年,匈奴单于来朝,出席宴会,看见群臣中的董贤年轻,觉得奇怪,便询问传译,哀帝令传译回报:「大司马年少,以大贤居位。」单于信以为真,恭贺朝廷得贤臣。哀帝后来在一次宴会中笑望董贤,曰「吾欲法尧禅舜,何如?」中常侍王闳劝谏哀帝不宜有此想法,哀帝默然不语,从此冷落王闳,但以后也没有再公开提及禅位予董贤的事。
西汉在汉哀帝和一个没有能力的董贤的统治下,国势更加衰弱。哀帝死后,董贤失去了靠山。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外戚王莽以太后名义把董贤赶出皇宫,又以董贤年轻为由,罢去他的大司马官职,同日董贤与妻自尽,董贤终年仅22岁。董贤死后,朝廷没收董家财产,家人被徙往远处。
潘岳(公元247年—300年),字安仁,俗称潘安,西晋文学家,祖籍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
另附一篇:
潘岳、字安仁,世称美男子潘安。城关镇大潘庄人,西晋文学家。
潘岳自幼聪颖过人,乡人称为“奇童”。早年得到司空太尉赏识,荐举为秀才。后任河阳(今河南孟县)令,勤于政事,倡导人民多植果木,全县林木丛丛,桃李处处,人称“花县”。后转任怀县(今河南武陟)令,勤政爱民,政绩显著,擢升尚书度支郎,又迁升廷尉评(掌管朝廷司法)。
晋武帝死后,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任潘岳为太傅主簿。惠帝之妻贾后与杨骏争权,杀杨骏。潘岳被株连,贬为平民。后任长安令,继而征补为博士。因母病,辞官奉亲。居洛阳城南洛河旁,养花植柳,结庐闲居,驾车奉母悠游,博得孝名。朝廷召潘岳入朝,任著作郎(编修国史),转任散骑侍郎,后又升任给事黄门侍郎。
潘岳丰姿秀美,容貌出众,少年居都城洛阳时,每乘车出游,总有一些女子携手绕车,投花掷果,以示爱慕之意,后人以“美男子”、“掷果潘郎”称赞他。
与其叔潘勖、侄儿潘尼并称文学史上的“三潘”,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称道。他20岁作《藉田赋》以歌颂晋武帝司马炎躬耕之事,词藻清艳,声震朝野,但也因此遭人排斥。《晋书·潘岳传》中有:“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哀诔之文”。他一生写过许多好诗赋,其《西征赋》、《秋兴赋》、《寡妇赋》、《闲居赋》、《悼亡诗》等都是诗赋中的名篇,至今仍为文学史家所重视。流传后世的有《潘黄门集》。
潘安在何处
多少年来,提起我国古代美男子潘安,可以说是妇孺 皆知,“貌似潘安”一语流传至今。潘安,名潘岳,字安仁,世称潘安,我国晋代著名文学家,中牟县大潘庄人。他少年时即以才颖见称乡里,十二岁即能行文作诗,被乡里称为奇童。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往往与陆机并称,古语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潘安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他善缀词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究形式美的特点。他“善为哀谏之文”,今存的作品《寡妇赋》、《袁永逝文》、《悼亡诗》等名篇都以善叙哀请著称。
公元265年,潘安19岁,其父潘芘为琅耶内史,岳即随父赴任。潘安曾任河阳、怀县县令,后又任太常博士、尚书度支郎,最后官至黄门侍郎。
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被赵王司马伦、中书令孙秀诬陷,在洛阳被杀,并“夷三族”,时年54岁。为了纪念这位历史名人,今人于1996年在潘安故里建起了“潘安故里游乐园”,总投资600多万元,十月一日正式向游人开放。园内游乐项目达30多个。游乐园开业后的第二天,潘家古坟上的四棵棠梨树,未到开花季节却突然开出满树白花,令人称奇,也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观看。
潘安到底有多美?《晋书》没详细的描写,但有比详细描写更高明的表现方法:“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这就是“掷果盈车”的故事,不堆砌辞藻,不乱戴桂冠,却十分到位地凸现了这位“大众情人”的民间地位、容貌标准和受欢迎的程度。潘安貌美,却不利用这个个人优势胡来,用情专一,与夫人杨氏感情很好,杨氏去世,潘安悲痛欲绝,作悼亡诗文,不经意之间成为名制,这些故事,对他当时在妇女界树立美好形象得到一致认同一定起到了关键作用。也许以庙堂的观点和话语很难对潘安
这个历史人物有什么不得了的评价,但是从江湖从街巷从民间的观点来看,潘安是一个应当认真回眸端详重新描摹图绘的形象。
1. 掷果盈车——潘岳
此君即大名鼎鼎的潘安是也。西晋时河南人氏。表字安仁,小字檀奴,多好听!以至后世文学中“檀奴”或“檀郎”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词。潘岳年轻时,拿着弹弓到洛阳城外游玩,姑娘们争相向他丢水果,每每满载而归。常吃水果,补充维生素,皮肤更好,形成良性循环。MM们愈发狂热,干脆手牵手将他围起来,看个够。可惜照相术还没有发明,否则檀奴出本写真集一定很赚。有个人也学着潘岳的样子郊游,不幸他长得很丑,被人家吐唾沫。男性版的东施效颦!那是著名丑男左思,和潘安一起出游,结果回来的时候,潘安车上的水果够开水果店了,左思车上的烂砖破瓦头连盖间房子都有赢余.
潘岳不仅长了张锦绣皮囊还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很小就显露出文学天赋,被乡里称为"奇童”。二十来岁时,晋武帝司马炎一天兴趣来了,下乡耕田作秀,大伙纷纷写马屁文章颂扬其事。结果潘岳的赋作得最好。大臣们一看,这小白脸,算什么东西,马屁敢拍得比我们好!嫉妒得那个死。立马赶出朝廷。赋闲十年后,潘岳终于被重新录用。先后当了河阳,还令县太爷。颇有政绩。风雅县令在河阳县种遍桃树,时人号为“一县花”。此后在政坛屡升屡降,只到元康六年(296)前后,回洛阳任京官。几曾持才傲物的翩翩少年如今鬓发花白,饱尝宦海艰辛,学会了趋炎附势。时掌权的是丑八怪皇后贾南风。她外孙贾谧好结交宾客,组织了个文人团"二十四友",为贾氏外戚集团进行文字煽惑。潘岳是其中最卖力的一位。精彩之笔,当数搞垮太子的阴谋。具体过程如下:潘岳写了一篇狂草,贾南风派手下的宫人将太子灌醉,哄他抄写。太子醉眼模糊,根本辨不清纸上啥内容。照着笔画胡乱描了一遍。太子的墨宝别人当然也看不懂,何况当时皇帝还是个白痴。这难不倒才子潘岳,他模仿笔迹的工夫了得,在太子的纸头上照原来风格添置笔画,成为反迹昭著的逆书。以笔为刀,杀人不流血!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借口报仇,兵变入宫除尽贾氏一党。潘岳从前就得罪过赵王伦的boyfrend孙秀,这会儿当然死翘翘,还是满门抄斩。他一生孝顺,却连累老母丧命于东市。不亦哀哉!
八王之乱中政治一塌糊涂,潘岳偏要凑热闹,落了个为虎作伥的恶名。好歹在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这辈子过得不算太衰。其文风华美不却不失于雕琢;描写细致,尚不致于繁芜。善写清绮哀艳的悲情文章,很忧郁的一个美男子。在生活中潘岳绝对是个好男人,十余岁定婚,对发妻杨氏一往情深。杨氏不幸于元康八年(298)去世(死得是时候,幸与不幸,很难说),潘岳的悼亡词写得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是中国此类题材中最早的名篇。卿本佳人,可惜功名心太重,躁急干进,不知满足,终落得身首分离。当年洛阳城外的那些热情奔放的姑娘们想必都为人母了,有为青葱岁月的热情流一把泪的吗?
安陵君是战国时候的小国安陵国的国王,这个国家是魏国的附属国,
千古绝妙人物——龙阳君
龙阳君是中国正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同性恋,龙阳之癖也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
《寻秦记》中龙阳君一出场着实让我恶心了一把,我可以接受一个男人爱男人,但接受不了一个男人像一个女人——一个很肉麻的女人。
项少龙假扮董匡重遇龙阳君,首先龙阳君表现出他的心细如发(发现纪嫣然对项少龙的感情),眼光独到(欣赏董匡领兵出城时的魄力),在马场遇刺时毫无平时柔弱的形象,表现出魏国第三剑手气魄。
《战国策·魏策》载:“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泣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之凶恶,而为王拂枕席;今臣爵志人君,专人于庭,避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王也,必亲上而趋大王,臣亦犹恐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误,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给见历史上真正的龙阳君与《寻秦记》中是龙阳君都是一个很有魅力和手段的人。
龙阳君爱上了项少龙,项少龙至少把龙阳君当成半个女人,我却慢慢的把龙阳君当成完整的女人,对她自称“奴家”倍感亲切。
当项少龙被李牧打败逃亡魏国,龙阳君含泪害少龙,龙阳君把秘密告诉他并不信任的韩创一解苦闷,让我彻底爱上了这个人物。
《寻秦记》让我对龙阳君还留下了一个迷,就是项少龙在龙阳君寝室中看到的那些身着男装的美女?各位黄迷可否帮我一解心中谜团?
秦宫者,汉大将军梁冀之嬖奴也。宫年少而兼有龙阳、文信之资,冀与妻孙寿争幸之。李长吉为诗云:“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楼头曲宴仙人语,账底吹笙香雾浓。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飞窗复道传筹饮,午夜铜盘腻烛黄。秃衿袖调鹦鹉,紫绣麻霞踏孝虎。折桂销待晓筵,白鹿青苏半夜煮。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凉屏生色画。开门烂用衡线,卷起黄河向身泻。皇天厄运犹缯裂,春宫一生花底活。鸾篦夺得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
评价:单看李长吉诗句,就已经让人魂绕梦牵。如此俊美少年,常伴大将军身侧,自然骁勇善射,英姿飒,难怪连大将军妻子都深为迷恋,但妒忌,还要争着与其销魂,就算王昭君,也见得有如此魅力。
张幼文与张千仞,俱世家子。幼文美如女,弱胜衣,而尤善修饰,经坐出,如荀令之留香也。千仞与之交甚密,出入比目。及院试案,二人连名,人咸异之。既娶,欢无倦。而妇人之端者,见幼文,无狂惑失志,百计求合。幼文竟以犯血症。千仞日侍汤药,衣解带。疾革,目视千仞,能言。千仞曰:“吾当终身无外交,以此报汝。如违誓,亦效汝死法。”幼文点头,含泪而逝,时年未二十也。千仞哀毁,过于伉俪。
评价:此君与述诸君同,出身乡里,百姓,名副其实大众情人,跟前面所说帝王专宠有本质区别。这样少年能够占据史书一角,足可见其俊美可以惊动全国。其弱胜衣状,看比起那病施还要略胜一筹。
弥子瑕是卫君的男宠,“分桃”典故的主角。年轻美貌时,他为了看望病重的母亲,私自驾国君的车,国君却认为弥子瑕十分孝顺;弥子瑕将咬过一口的桃子分给国君吃,国君也觉得弥子瑕是将好吃的分给他吃而大加赞赏。后来,弥子瑕“色衰而爱弛”,不再受到宠幸,国君便说他私驾君车是犯上行为,还把吃剩的桃子给自己吃,更是大不敬。
❻ 近代中华屈辱的历史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爱国爱民的故事
一、屈辱条约
1、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清廷原称“万年和约” ,后世又称“江宁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约于1842年8月29日,由清朝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割让香港岛;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
此外,也规定双方官吏平等往来、释放对方军民以及英国撤军等事宜。
《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便利了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并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
2、天津条约
清咸丰八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特权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爆发于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结束。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3、北京条约
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委任钦差大臣奕䜣作为谈判及签约代表。
三个条约约文现存于台湾地区,典藏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该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4、瑷珲条约
又称《瑷珲城和约》,是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5月28日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当时清政府拒绝批准该条约。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
5、《马关条约》
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中华儿女奋力抗争
1、刘胡兰
1946年秋, 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2、杨靖宇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3、张自忠
在日军以重兵对张自忠将军进行合围后,为牵制日军主力造成外线我军对日军实施反包围,张将军力战不退,与敌搏杀,最后身中7弹。弥留之际,张自忠将军留下最后一句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
旋即被日军杀害,一代名将张自忠壮烈殉国。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后,重庆成千上万的人们哭拜英灵,为其送葬。他的部下悲愤地唱着复仇之歌:“海可枯,石可烂,死也忘不了南瓜店!”表示要坚决为张自忠将军报仇。翌年5月,其部在当阳地区将围攻张自忠将军的日军酋首横山武彦击毙。
4、狼牙山五壮士
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5、赵登禹
为了有效消灭进攻阵地的敌军,赵登禹要求部队待敌进至百米之内,再突然出击,以手榴弹炸,用大刀砍。由于两军混杂,使敌飞机、大炮、坦克无法发挥作用。入夜,赵登禹又利用敌军警戒疏忽,率部从两翼迂回敌人侧后,进行包抄袭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死伤甚众。
战斗中,赵登禹腿部被炸弹击伤,但仍裹伤出击率部众与敌肉搏相拼。激战数日,敌人多次攻击不果,锐气尽挫,中国军队取得喜峰口战役胜利。喜峰口战役,共歼灭日军五六千人,狠狠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❼ 有谁提供一下有关“历史的选择”小学生讲故事最好的演讲稿十分感谢!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急送鸡毛信。
太行山里有一位少年抗日英雄,他就是白家庄儿童团的团长李爱民。
这天,八路军的钟营长急匆匆来到白家庄,找到爱民交给他一封信,说:“爱民,这封信很重要,你马上闯过敌人的封锁线,送去给东沟的民兵。”
爱民接过信一看,哎,信上插着一根鸡毛。他知道,插着鸡毛的信叫做鸡毛信,说明情况非常紧急,必须马上送达。爱民说:“营长叔叔,您放心吧!我保证完成任务!”说完,他把鸡毛信藏在鞋子里,赶着毛驴儿出发了。
爱民来到敌人的封锁区,前面两个扛着枪的鬼子立刻发现了他。赶紧躲起来?来不及了,可逃跑又怕鬼子生疑心。怎么办?
爱民急中生智,使劲踩了踩前面的一滩驴粪,臭烘烘的驴粪溅了他一身。他装出一副傻呼呼的样子继续往前走。
两个鬼子跑过来,其中一个叫道:“八格牙路,举起手来!干什么滴家伙?”
“俺…俺…俺是放驴儿的!”
“嗯?八路滴探子!死啦死啦地!”
“太、太君,饶命啊!俺真是,放、放驴儿的。不信,你们搜搜看嘛!”
鬼子将爱民从上到下搜了一遍,什么也没搜出来,驴粪的臭味薰得他们直捂鼻子。“呸!小孩,毛驴,大大滴臭!”
这时,鬼子的营地传来集合的号声,鬼子踢了爱民一脚,吼道:“臭小子,臭毛驴!快滚,这里,放驴滴不准!”
爱民忍着疼,赶起小毛驴儿,迅速通过了敌人的封锁区,往东沟跑去。
东沟的民兵得到了情报,第二天,顺利配合八路军打下了鬼子的据点。
嘿!机智勇敢的儿童团长李爱民,为抗日斗争的胜利,又立了一功。
❽ 周代到东汉的史学和文学成就
旧文献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 二、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从此,史书从官书中解放出来,私人著述的风气随之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对战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 ,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如同样写战争,就有伐、侵、战、围、入、灭、救、取、败等不同的字眼: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环其城邑曰围,造其国都曰入,毁其宗庙社稷曰灭„„。同样杀人,又有杀、诛、弑等区别: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曰弑。孔子借此以表达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褒贬。
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孔子将242年之事,逐年加以记述排比,有条而不紊。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孔子对鬼神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他虽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但也不去宣扬。《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他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孔子是中国奴隶社会史学的结束者,又是中国封建史学的开创者。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但《春秋》作为一部史书,还存在许多弱点和问题。首先是记事太简单,每条最少一个字,一般十个字,最多45字(定公四年春三月),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八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使人无法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其次是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第五节 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题材,原有的那些专记王室、诸侯诰命和大事记之类的《尚书》、《春秋》等史书形式,显然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新型的历史著作。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的作者:《史记》和《汉书》均以为是左丘明;南宋郑樵认为应是战国时楚国左史倚相的后代;清姚鼐认为是战国初的吴起;清末刘逢禄、康有为认为是西汉刘歆采摭《国语》,依《春秋》纪年而精心伪造的作品。现代学者认为是孔子门徒或孔子后学根据左丘明的口诵并加以补充在战国初年写成的。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东汉时班固才使用《春秋左氏传》这一名称。《史记》称它为《左氏春秋》。原本是一本独立的著作。在汉代尊经的情况下,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西汉刘歆“治《左氏》,引经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汉书楚元王传》)可见《左传》原本不象《公羊传》、《谷梁传》那样“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晋书王接传》),何况《左传》与《春秋》记事断限不同,《左传》所记的时间范围远远超过《春秋》。今天的《左传》之所以与《春秋》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是与刘歆的重新整
理有关。
《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它记事简单,如同大事记。《左传》记事则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给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
《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比如全书共记录了37次目蚀,记录了陨石的降落、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水旱虫灾等,这些记载是研究自然科学史的宝贵资料。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如记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等,都写得有声有色、雄壮激烈。作者在描写战争的过程中,并不单纯地叙述战争的过程,他总是把军事与政治联系起来一并考虑,并且往往把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看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 《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在书中,冠以“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者,约80余条,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后来《史记》的“太史公曰”,《汉书》的“赞曰”,无不受其影响。 《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左传》对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城濮之战中认为晋文公称霸的主要原因是教化人民的结果。在对待“卫人出其君”这一事件时,作者引用师旷之语称:“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纵其淫,以弃天地之性?必不然也”。明确指出象卫君这样的“困民之主”,“弗去何为?”(襄十四年)并多次指出:“众怒难犯”,“违民不祥”。
《左传》的局限性: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很多处记载了关于卜筮、星占、星气等预断人间祝福的事,并且没有一处不得到验证。说明作者没有完全冲破天命和鬼神观念的束缚。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
A、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排史实的史体。 ①《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或作二年(280年或281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完整的68篇),共10万余字。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体裁采用编年,记事简短如同《春秋》。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用该书,称作“《竹书纪年》”,后人又称《汲冢纪年》或《汲冢书》。作者可能是魏国史官。
该书唐以后就不见于著录,约宋代亡佚。明嘉靖年间出现一本《竹书纪年》二卷,为伪作。近代称之为《今本竹书纪年》。
清末朱右曾始辑原书佚文为《汲冢纪年存真》二卷,王国维据以撰《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二卷,可资参考。 ②《穆天子传》:汲郡魏墓发现的竹书之一。内容记周穆王西巡之事,有日月或寻,并详记所行里数。名虽曰传,其体裁实属编年,晋郭璞曾为本书作注。该书有助于了解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周穆王西行所到之处,各部落或献良马、牛羊,或献美酒,而穆王赐给他们黄金之鹿、白银之麇等物,这说明远在张骞之前,中原和中亚间早有个人和团体的交往接触。
B、谱牒类: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等。 《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春秋。从今所见佚文看,实际已记到战国末年,并称赵王迁为“今王迁”。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商务印书馆《世本八种》为清代八家的辑本,可资参考。 C、语类:以记语为主的史著。 ①《国语》:作者:司马迁《报任书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晋韦昭在作《国语解叙》时说,左丘明作完《左传》,又作《国语》,因此《国语》又称为《左氏外传》。清代的康有为、崔适又武断地说《国语》、《左传》原为一书,至西汉末刘歆“从《国语》分出《左传》来”,改为编年,引传解经。这些说法都是不可信的。现代的史学界认为,该书成书在战国初年,其中有左丘明传诵的篇章。
《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它与《左传》的区别在于:《左传》采用编年,而《国语》则按国别编写;《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左传》详载事件的过程,《国语》则侧重于对事件发表议论。 全书21篇,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记录了上起周穆王征犬戎(前967)下迄智伯灭亡(前453)前后约500年各国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
②《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策》是战国时各国纵横家游说诸侯国君或互相辩论时所发表政治见解等言论的辑录。原称作《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后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33篇。记事起讫: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5年的历史。 《战国策》里,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进行兼并的政治斗争,特别是对“士”阶层的人物,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如对苏秦、张仪的描写)。
《战国纵横家书》也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说客辩士言论的史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部内容性质与《战国策》相同的帛书,共27章,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有11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另外16章为久已失传的古佚书。可以校正《战国策》和《史记》记载的错误,并补充其不足。 D、其他史著: ①《逸周书》:连序共71篇,今缺11篇,尚存六十篇。与《尚书》性质相类。包括了西周至春秋间约600年左右的事迹。 郭沫若认为其中的《世俘》、《史殷》、《商誓》等为西周初所作。我们认为除少数篇章外,多数是出于战国时代摹拟周代诰誓辞命之作。该书夸耀武功,崇尚武德,这正是战国时代的思想。
②《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士相见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的史料。其中记载的冠、婚、丧、祭各种礼节一般为后世所承袭。 ③《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下设360个官。所记各种政治制度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④《山海经》:性质相当于地理志。全书共18篇,三万零八百字。全书通过神话形式,记录了全国的山川矿藏共226处,现在可以得到证实。还记载了260多种动物,130多种植物。还记载了古代的一些社会情况。对研究自然科学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❾ 有关西周历史的书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首都宗周(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部)和[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幽王末年,宗周地区因战乱而衰败,周平王东迁成周。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
西周从约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左右。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王,平王弃宗周而只以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为都,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周族是一个后起姬姓部族,与夏族同源。他们认为后稷是他们的祖先,并把他尊为农神,西周的农官之长便以“后稷”命名。《尚书·吕刑》中写道,上帝由于蚩尤作乱危害百姓,命令伯夷、禹、稷“三伯”来造福人间,其中“稷降播种,农殖嘉谷”。据传说,稷是帝喾的妃子、有邰氏女姜原在野外踩到“大人之迹”(巨人的脚印)而生,幼时就掌握了播种百谷的技术,后来在有邰建立了家室。从后稷到到文王中间有若干个王,《史记》、《世本》记载有十五代,《汉书》记载有十八代。然而自后稷至文王千余年,只经过十几代是不可能的,后人多对此表示怀疑。
《史记·周本纪》所载十五王世系: 后稷(名弃)→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公亶父→季历→文王
周人在公刘之前已发展农业,但尚未转化为定居的农业民,由于社会的动乱,不得不数次迁徙。公刘时期,周族创建了早期国家,为了发展农业而迁都到自然环境优异的豳。到达豳地以后,周人开垦田地、营建房屋、并确立了一套举行祭祀、宴会的礼仪。“京”、“京师”就是源自公刘时代对国都的称谓。周人在公刘的带领下渡过渭水,获取了可以生产工具、建筑房屋的石材、金属。这一时期,周族发展了早期的历法,建立了军队,得以兴旺起来。
商王武丁时期,周成为商的封国。公亶父(后来被追尊为周太王)时期,为了避免西北戎狄部落的滋扰,周国再次迁都至歧阳周原。周人的政治设施有了长足发展,王宫设皋门、应门,国都设宗庙、社稷即始于此时。公亶父时期,生产力大幅发展,歧阳的人口竟在一年之内增加了五倍。
公亶父与妃子太姜育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季历娶了任姓女子(太任),生子昌,姬昌幼时就很聪慧,深得太王喜爱。相传太伯、仲雍看到太王有意把君位传给昌,不愿争位,便长途跋涉来到南方。太伯、仲雍由于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当地土著推为首领,并依当地口音将自己的国家称为“句吴”。周武王克商之后,得知吴君周章是他们的后代,就把周章和他弟弟都封为诸侯。
太王死后,季历继位。由于与太伯所建吴国、任姓诸侯保持友好,加之商朝国力衰微,周的力量不断壮大。商王武乙时期,周开始武力开拓领土,首先花了三年时间征服鬼方。之后,季历继续进攻山西地区的戎狄,在攻打燕京戎时受挫,然而接着还是攻克了余无戎。打败余无戎后,季历被商王文丁任命为牧师(一种相当于方伯的职位)。由于季历将周国的领土大大向西北扩展,受到了文丁的猜忌,终于被文丁害死。
季历死后,其长子继位,是为周文王,他曾被商王册命为西伯。崇侯虎向纣报告了西伯对处死九侯的不满,西伯因此被囚禁于羑里,直到西伯的属下进贡美女和财物才被赦免。周文王一面殷勤侍奉殷王纣,一面借口征讨叛国四处开拓领土,周的势力得以大幅度扩张。文王团结诸侯,解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先后征服了犬戎、密(密须)。之后又灭掉了山西地区的黎,并攻克盂(又作于、邗)。崇侯虎所在的崇是当时的东方强国,也在激烈的攻城战之后被周攻占。文王在克崇后迁都到丰,仁政爱民,并建立了一套以卿士为首的官制,健全了政治机构,积聚了一大批有才能的贵族,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基础。
文王死后,其子姬发继承了他开创的基业,这就是后来的周武王。武王继位后第二年,即统帅大军在盟津与诸侯结盟,两年后在此誓师,准备北伐克商。武王统帅的精锐部队(据说只有“戍车三百乘,虎蕡三百人”)于盟津渡河后,经历六天到达牧野。参加决战的除了周人的锐兵,还有不少西南部族的军队以及一些盟国的国君、将领。在最高将领吕尚的指挥下,周国军队与数量远高于己的商朝军队展开决战,当天即获得全胜。纣被迫自焚,殷朝中央政权被推翻。占有京畿之后,周军兵分四路南下,彻底消灭了南方归属商的诸侯国。克商之后,武王分别在牧野举行了告捷礼、在殷都举行了社祭、在宗周举行了献俘礼,并迁都于镐京(即宗周),周朝建立。
武王克商后,开始分封诸侯,这些诸侯有先代之后、有功的异姓贵族,也有姬姓亲属。武王还留下商代王畿北部继续作武庚(殷纣之子)的封国、对投诚者保留原有封邑。武王克商后两年便去世了。他最有才能的弟弟周公旦称摄政王,代年幼的成王治理天下。
周公摄政后不久,管叔、蔡叔等人散布周公将对成王不利的谣言,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武庚、东夷也随之发动了叛乱。周公兴师东征,战线北至梁山、南至淮上,最终将管、蔡、武庚之叛各个击破。周公把殷民分别交于明保(周公之子)、康叔(周公之弟)等人统治并颁布训诫;让微子启代替武庚典承殷祀,封至宋国;另外的殷人迁至伊洛地区,由周公亲自管辖。至此,周王朝才得以巩固。
叛乱平定后,周公作《多方》、《多士》来告诫殷人,对殷贵族采取思想、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安抚政策。周公摄政五年,开始在洛邑营建东都成周,以便更有效的统治东方地区,成王到成周开始亲政。召公召集各方首领,教导成王以德治国、重用老成人。成周建成后,成王回镐京即君位,周公则留下治理东都。
成王处理事情很慎重,善于为将来作打算。他曾在岐山之阳举行诸侯盟会,以加强各诸侯之间的合作,尤其对齐国和鲁国给予特别关注,让齐国的太公与鲁国的周公订立盟约。成王二十岁正式登位,到五十岁因病逝世,临终前将长子钊托付给群臣。太子姬钊继承了王位,是为周康王。在成王和康王统治期间,国家安定、繁荣昌盛,可为中国第一个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成康之治”。
周康王(钊)死后,子周昭王(瑕)继位。昭王十六年,他亲率大军南征楚荆,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经3年,昭王还师渡过汉水时溺死,军队也遭覆没。继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满),在位长达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穆王好游行,致使朝政松弛。东方的徐国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过联合楚国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削弱。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周懿王时,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为所苦。
到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给民间带来深重的疾苦。与此同时,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为压制国人的不满,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起义。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励精图治,朝政有明显起色。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遭败绩。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惨败。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前771年,西周覆亡。
幽王死后,申侯、缯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于携(今地不详),形成两王并立。宜臼为避犬戎,舍弃镐京,以洛邑成周为唯一都,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
❿ 历史杰出人物的评价
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人们常常说,“时势造英雄”。那么是什么样的时势才能造英雄呢?一般地说,要具备这样两个特点:即宜人之势和逼人之势。秦始皇善于在这样的风浪中游泳,他在宜人的形势中善采其“宜”,在逼人的形势下善克其“逼”,表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品格。
第一,他敢于作出灭亡六国的战略决策。当时,秦始皇面临着两种抉择:有人建议他勿灭六国,免盛极而败;有的则建议他一鼓作气,统一天下。他自己也提出过“山东之建国,可兼与”[42]的疑问。历史上常常有成熟的时机而被决策人物放走的事例,造成历史性的错误,人们为此而长叹。例如长平之战后,秦本可以一举而灭赵,白起就曾这样主张过,但是由于秦昭王的犹豫,这个时机悄悄从秦国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身旁溜走了。秦始皇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即像李斯所说的那样:“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纵,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43]我们决不能把李斯的话视为危言耸听之论,因为当时的确是胜负未卜的。在这样的历史转折关头,处于决策地位的人物决而不决或决而不当,常会使历史走一段或长或短的曲折之路,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秦始皇在进行统一这个问题上英明果断,当决而决,正表现了他的雄才
大略。
第二,军事进攻与政治上的分化瓦解配合得巧妙得当。我们纵观秦灭六国的过程,秦始皇采取了远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后难,中间突破,后扫两翼,最后灭齐的方针,在执行中又及时抓住可乘之机。灵活机动地变通主攻方向,在军事进攻的同时,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两者结合,得心应手,加速了统一的进程。
第三,善于和敢于竭尽全力进行决战。秦灭韩、赵、魏、燕,有过艰苦的战斗,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总的说来,秦军是一种势如破竹的格局。可是在秦楚战场上,情况就迥然不同了。秦始皇在灭掉韩、赵、魏、燕之后,想一口吞下楚国这块肥肉,召集满朝文武,计议灭楚大计。他认为王翦所说灭楚需要六十万人的主张,是人老怯敌之论,而轻信了那位年轻后生李信自吹自擂的话,让李信只带着二十万人去打楚国,结果几乎全军覆没。之后,秦始皇亲躬王翦乡里,请老将出征,并答应王翦提出的全部条件。在这两强决战的关键时刻,秦始皇信任部将压倒了猜忌,全力以赴的决心取代了侥幸取胜的心理,毅然倾全秦之兵交由王翦指挥,进行了这场非胜即亡的战争。老实说,没有气吞海内的气概,是不敢作出这种决断的。
第四,善于用人,博采众议,从谏如流,落落大方。在统一期间,秦始皇身上这种杰出人物的品质表现得相当突出,他之对李斯、尉缭、姚贾等人的态度就是明证。
李斯到秦国,为秦始皇所赏识,拜为客卿的时候,正遇上韩国派郑国到秦国搞间谍活动案被发觉,秦始皇听从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了一道逐客令,驱逐包括李斯在内的全部“诸侯人来事秦者”[44]。对此,李斯上谏逐客书,以秦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批评了秦始皇准备实行的锁国政策。这时,秦始皇能以理智代替感情,毅然决然除去逐客令,派人追回李斯,官复原职。
尉缭在与秦始皇交谈之后,辱骂过秦始皇,说:“秦王为人,隆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45]。可是,秦始皇依然觉得尉缭是一个人材,在当时的形势下,尉缭的计策,对于秦国之必要,如同一个人对于衣服和食物那样不可缺少,所以秦始皇不但没有因此而恼怒,反而拜他为国尉,委以重任。
总之,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秦始皇能认清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朝廷上,亦能允许大臣们对问题进行反复议论,达到了这个英雄人物的最高峰。
但是,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战争的胜利,统一的成功,至高无上的皇权,使他陶醉了,迅速从英雄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向孤家寡人的境地涌去。
在新的形势下,秦始皇对防止六国贵族死灰复燃,倒是颇有警觉性。但是形势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刚刚脱离战国之苦的人民,嗷嗷待哺,极需休养生息这一点,秦始皇非但没有觉察到,反而是作了完全相反的估计。他到处吹嘘“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功盖五帝,泽及牛马”,“黎庶无徭,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用这种虚伪的文字来掩盖男离田亩,红女赴戍的惨景。在秦始皇看来,他已泽及牛马,何况人乎?人民的一切都是他给予的,所以他也就有权向人民索取一切,不给就是负恩,负恩是应该受到惩罚的。横征暴敛与严刑苛法相佐,形成了恶性循环。人民对他所抱的一切希望都统统破灭了,秦始皇的存在完全成了那个时代和人民的对立物。
在皇权神圣的封建时代,王本来就是超群而独立,称孤道寡的。秦始皇做了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当然就更加神气和威风。有一帮大臣不断制造神化秦始皇的舆论,这点只要看看议帝号那场戏和刻石上的肉麻的颂词,就一目了然了。而秦始皇本人也欣然接受了这样的恭维。当然,造成这样一个绝对权威对统治人民是有用的,但对统治集团来讲并不总是一件好事情。战国时期那种君臣相对性消失了,秦始皇在一片神化声浪中,越来越觉得自己神圣不可侵犯,当年允许臣下亢礼的风度、深听异见的作风完全消失了,再也听不进不同意见,更容不得批评。李斯曾建议他勿攻匈奴,他拒不采纳。“坑儒”之后,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对他的做法提出异议,认为“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颂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扶苏的劝告,根本无顶撞无冒犯之词,而秦始皇却勃然大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实际上就是施以流放罪。《吕氏春秋·骄恣篇》在总结亡国经验时指出:“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雍塞。”秦始皇晚年不正是这样一位把秦国推到亡国边缘的君主吗?
问题还不止如此。他为了能永居帝位,幻想成神成仙。最初他想皇帝的宝座由他一家独坐,要“传之万世”,但传之万世还不如他自己坐万世更惬意,于是他便迷信成仙,妄想长生不死。始皇二十八年,他东巡琅邪,齐人徐?说海中有三座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上面住着仙人。秦始皇居然信以为真,派徐?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到碣石,又派燕人卢生寻找仙子羡门、高誓。茫茫天穹,仙人何在?就在这一年,秦始皇觉得即使求得仙人,自己毕竟还不是仙人,于是“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他要亲自尝一尝不食人间烟火、做一个仙人的滋味了。不久,燕人卢生入海回来,献上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五个大字的图书,胡诌了一通鬼神的事。仙迷心窍的秦始皇误认为“亡秦”的“胡”是胡人匈奴,因而便大事进攻匈奴。更为可怜的是,从此以后,秦始皇对迷信占卜更加深信不疑。始皇三十六年,发生了一件所谓鬼神的事。秦始皇求人占卜,“卦得游徙吉”[46],于是他便迁北河榆中三万家,翌年十月遵卦出游。这一年,秦始皇再至琅邪,方士徐?根本没有找到神仙的影子,十年光阴不算短,仙人未得,耗资巨万,秦始皇应该清醒了。可是,他却继续执迷不悟,被徐?编造的另一套神话所欺骗。
秦始皇晚年,疑神疑鬼,怀疑一切,只相信自己,结果自我禁锢,与世隔绝,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韩非说过:“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47]秦始皇又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者。始皇三十五年,卢生求仙人不得,对秦始皇胡编了一套谎言,说什么“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48]。大约是方士们摸透了秦始皇贵独的心理,所以就步步紧逼,结果在秦始皇身上,神仙学和法家“贵独”达到了高度结合。他自称“真人”,连“朕”也不称了。命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49]。秦始皇到梁山宫,从山上看到丞相李斯车骑甚众,大有自惭形秽之感。有人将此告诉了李斯,李斯便减少了随从人马。秦始皇大怒,认为是犯了他的禁忌,把在场的人全部杀死。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迹了。韩非主张“贞信之士不盈于十”[50],秦始皇到了晚年所相信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始皇三十七年十月最后一次出游,重要的随从人员也只有“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51]。出游不似深居皇宫,该是君臣朝夕相处,然而秦始皇病死沙丘,除了上面那几个人以外,其余群臣竟然一无所知。可见即便在出巡的情况下,能接近秦始皇的人也是很少很少的了。
历史事实表明,君主越是神秘,权力越是集中,这个君主就越是容易被人愚弄和操纵,他的权力也就越是容易被奸臣所篡夺。《吕氏春秋·君守篇》在评述奸臣的产生时指出:“凡奸邪险陂之人必有因也。何因哉?因主之为。人主好以己为,则守职者舍职而阿主之为矣。阿主之为有过,则主无以责之,则人主日侵,而人臣日得,是宜动者静,宜静者动也。尊之为卑,卑之为尊,从此生矣。此国之所以衰,而敌之所以攻之者也。”奸臣一类人物任何时候都有,这样的毒蘑菇能否冒出来,关键是“人主所为”。赵高这个毒蘑菇应该说是由秦始皇培育出来的。
四、法家与秦胜秦亡的关系
秦始皇是终生信奉法家的,统一后尽管他还崇尚五德终始说与神学迷信,可是这两种理论在秦始皇那里都巧妙地成了尊法的一种补充。五德终始证明他代周的必然性和行苛法的合理性,秦为水德,水德主阴,阴在政治上就表现为残酷的刑罚。神仙迷信同法家的“贵独”相衔接,更加神化了皇权。秦始皇对儒家总起来说不感兴趣,但对其中的封禅说,把皇帝和上帝联系在一起,他还是感到津津有味的。他是第一个搞封禅的帝王。
法家思想在秦始皇统一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这是大家都公认的。但秦亡同法家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曾有人说秦亡于尊法黜儒。可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此说被定为大禁,他们规定秦只能亡于儒。可是谁都知道,儒家在秦朝连个合法的地位都没保住,又何谈秦亡于儒呢?此说纯粹是“四人帮”为篡党夺权、搞影射的产物。
关于秦亡于尊法黜儒,最早是由陆贾的《新语》,特别是贾谊的鸿篇《过秦论》中提出来的。两千年来,人们陈陈相因,在封建社会几乎成为定论,对今天的史学界也有相当深的影响。这种说法对吗?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像秦朝灭亡这样重大历史事变的终极原因,不应当从思想中去寻找,而应当从经济条件中去寻找。从这个意义上讲,秦亡于法的提法也是不对的。至于说秦亡于尊法黜儒,则包含着很大的扬儒抑法的成分在内,当然错误更多。但是,一种思想,特别是把它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思想的时候,对加快或者迟缓社会发展的速度和王朝存在的长短是有重大作用的。秦朝的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农民和地主之间矛盾的激化,是农民起义推翻的。但秦朝何以速亡?这同秦始皇所奉行的法家思想有重大关系。
为什么帮助秦始皇取得胜利的法家思想又迅速地把他引向失败?我们可以从统一前后历史条件变化的对比中寻找答案。
法家是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和耕战的。在统一之后,秦始皇所采取的各项政策与措施,十分明显,是他争取实现统一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例如在行分封还是行郡县这个问题上,他讲得很清楚:“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52]征匈奴、戍五岭,从本质与主流上看,应该说是他兼并六国政策的继续。不过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这个行动所带来的后果与除灭六国有明显的不同。六国均属富饶之地,对六国用兵虽然花去许多许多军资,但可以做到以战养战,获得不可胜数的战利品。但征匈奴与戍五岭,非但不能以战养战,反而蚀了不少老本。这一点李斯当时就指出过。汉初晁错批评秦始皇“贪戾而欲广大”,“功未立而天下乱”,是有一定根据的。其后主父偃、严安等又详论了得不偿失,引起天下大叛的经验教训。
在处理君臣关系上,法家的主张本来就很成问题。他只讲君,不讲臣,主张主尊臣卑,把君臣关系完全对立起来。韩非就赤裸裸地宣称:“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53]又说:“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54]还说:“有道之主,不求清洁之吏,而务必知之术也。”[55]一句话,“上法而不上贤”[56]。在统一之前,由于形势所迫,秦始皇采取了招揽人才、虚心纳谏的态度,可是,在统一之后,秦始皇就死死按照韩非这些主张行事了。侯生、卢生说的“丞相诸大臣皆多成事,倚办于上”,是基本上符合事实的。特别是在他的晚年,不察民情,不知实底,不听异见,闭目塞听,完全陷入了昏昏然、蒙蒙然的状态;然而他又要说一不二,这种有令无议的紧张局面大大削弱了秦朝进行统治的能力。
在处理君民关系上,法家,特别是韩非,完全不理睬当时有关“贵民”、“爱民”、“为民”、民水君舟等思想,在他们看来,民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供君主役使。韩非公开讲:“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用其力。”[57]在统一之前,由于秦与六国相争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又可以在同六国的交锋中做到以战养战,用“良田大宅”、“爵禄”等实际利益来“易民死命”。但统一之后,这种条件基本上消失了。正如晁错所指出的,“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天下明知祸烈及己也”[58]。而秦始皇要用民戍边,用民大兴土木,用民作奴隶,总之,要无偿地“用其力”。怎么办?秦始皇还是那一套,苛法在其前,刀剑随其后,法家的残酷性得到空前的发挥。
本来,如贾谊《过秦论》所说,春秋以后,“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疲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然而,秦始皇却“怀含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故其亡可立而待”。我们仔细推敲贾谊的议论,某些具体情节或许不当,但从总体上讲,实在是一番入木三分的总结。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不但不改弦更张,而是变本加厉,所以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显赫一时的秦王朝随之崩溃了。
“四人帮”及其御用史学家说什么秦亡于儒,企图为秦始皇的罪恶辩护,那是徒劳的。
秦始皇依靠法家所取得的胜利,决不能代替地依靠法家的所犯下的罪恶!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怎样在复杂的矛盾变化中陈述他的功过是非,是我们远未解决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正因为复杂,对他的评价历来差距悬殊,甚至大相径庭,其中蕴含的理论分歧也较多。再加上“四人帮”借吹捧秦始皇宣扬封建专制主义,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对秦始皇进行再评价,对促进历史研究、批判封建专制主义,都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