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灾情历史事件

灾情历史事件

发布时间:2021-02-22 21:51:21

㈠ 中国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和近况

自然过程的变异是原来就有的,它之所以成为灾害,是由于人类的出现及人类对自然过程变异的不适应,因此,有了人类,自然过程变异就成为自然灾害。

中国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与中国文明历史记录并存,如公元前2598年,黄帝时期发生的地裂;世界最早期的地震记录是公元前2221年舜帝时期“夏冰、地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

中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地震、干旱、台风、严寒、饥荒和瘟疫最为严重,自公元前l80年到1949年,死亡人数过万的就有近230次,如1876~1878年,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同时特大旱灾,约1300万人死亡。

1556年l月23日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82万人。

从公元前221年到1949年的217a间,我国发生大旱灾1026次,小旱灾1013次、地震686次、风灾512次。由于自然灾害集中群发,加上社会动乱,出现了几次全国总人口减少一半的悲惨局面:

1)西汉向东汉过渡时期,即公元元年前后l00a,全国连年多灾,加上战乱,人口由接近6000万人降至2000多万人;

2)东汉末年到西晋期间(三国时代),公元157~280年,全国连年多灾,人口由接近6000万人降至不足2000万人;

3)唐天宝末年乾元初的安史之乱,加上连年大旱、瘟疫,人口由5000万人降为1700万人左右;

4)明末清初,连年重灾,人口由6000多万人降到不足3000万人;

5)晚清早期(即19世纪早中期),灾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如1810年死亡8000万人、1811年死亡2000万人、1846年死亡28万人、1849年死亡1500万人、1857年死亡500万人、1876~1878年死亡1000万人等。

20世纪20~30年代,多年出现灾民2000~3000万人及以上的自然灾害(杨达源等, 1993)。

1949年前灾情特点是重大灾害伴随社会动乱,造成大量人员伤亡。1949年后灾情特点是人员死亡比过去大大减少,但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举例如下:

1984年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大水,死亡3.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0亿元;

1959~1961年连年大旱,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000万人;

1975年河南大水,受灾人数1100万人,直接灾损约100亿元;

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24.2万人,伤16万人,全年国民经济收入比上年减少2.7%;

1986年东北洪涝、沿海三次台风、数省雹灾、旱灾,全国损失500亿元;

1988年浙江台风、全国大灾220起,损失470.63亿元;

1990年湖南、江西洪灾,损失36亿元,全国616亿元;

1991年淮河和太湖地区大水,损失近120亿元;

1994年华南特大洪灾,仅广东省直接经济损失达180亿元,广西达362亿元;

1998年长江中游特大洪灾,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2013年芦山地震等都造成了重大损失。

据初步统计,1949年以来,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 1/6,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每年粮食生产灾损约390亿~425亿kg,32.5%的地区和 45%的大中城市处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平均每年地震灾损 10亿~20亿元,70 多个县城受崩滑、泥石流威胁,30 多个城市出现明显地面沉降,水土流失面积150万km2,沙漠化危害15.8万km2,而且自然灾害有逐年加剧的趋势,如20世纪60年代洪灾受灾人数约520万人,70年代猛增至1540万人。

㈡ 关于中国自然灾害的历史文献

找《灾异志》
《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集》是一部大型专业性资料专集。包括三个内容:建置沿革志、灾异志、金石志。本书广收全国各地旧地方志资料,包括台湾省的能其每县收一种,近三千种。方志截至民国时期止。
地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区域性资料 , 它记述一个行政区划的 建制沿革 、政治经济、军事战争、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自然灾害、民风民俗等地方性的历史文献资料,内容广博,记述翔实,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地方 志书最大功能在于为社会所用。本书以三年之力,借旧方志涉及两千余府、县等区划单位,与当今市、县等区划单位对照编辑索引,目的也是以历史资料为基础,方便读者之翻检专项文献,提供精读、浏览、翻检之需,使之有源可考,有学术可辩。
《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集·灾异志》已编辑完成,付梓在即。其它两种专集也将于 2010 年上半年完成。
自《汉书》列“五行志”有比较准确的灾荒记录出现以来,以后正史均效仿其体例记录各种灾荒事件。地方志多也按其例,对本地各种自然灾害的记载都极为重视,专列灾异志。它们不仅 资料数量大,连续性也好 , 收录地方各种文献中有关灾害的资料, 内容 尤为丰富、详实。 其实 地方志中对天灾人祸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称谓繁多,如:五行、祥瑞、灵征、祥异等。饥荒、兵燹、匪患,甚至将自然界中怪异现象不加区分也列入此类,故本专集统称为《灾异志》。

早在公元前19世纪,中国古人的开始了对地震的记载。《竹书纪年》写道:“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载,距今已有3800多年了。在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我国已开始详细描述地震。当年陕西发生一次大地震,《诗经》上作了详尽的描述,其大意是:闪闪的电光,轰轰的雷鸣,这种不祥的描象,多么叫人不能安宁。千百条河流在沸腾,巍峨的山顶在塌崩,高岸变成了低谷,深谷变成了丘陵。《春秋》、《国语》和《左传》等先秦古籍中都有关于地震的记述,保存了不少古老地震记录。从汉代开始,地震就作为灾异记入各断代史的“五行志”中了。宋元以后地方志发达起来,地震也被作为灾异记入志中,地震史料大大增加。除了这些官修的正史,方志外,许多私人写的笔记、杂录、小说和诗文集中也有地震的记载,而且往往附有生动的描述。历代的一些“类书”,如宋代编的《太平御览》、清代编的《古今图书集成》等,还按分类收集了不少地震资料。此外,碑文中也有历史地震的记载。

没有完,你自己看吧
http://blog.tom.com/wencaifeng/article/3158.html

在我国3000多年的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地震至少有近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近3000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约18次。这些记载的时间之久远,内容之详尽,都是举世无双的,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完整的地震历史资料。但是就是这么多的震灾也给古代人们带了巨大的损失。在这里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地震进行分析,以明我国古代的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的破坏和人们在抗震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两汉的震灾——天灾与人祸交织的腰斩王朝

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群发期,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两汉宇宙期”。其重要表征就是地震频率明显增多。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说:“秦汉四百四十年中,灾害发生了三百七十五次之多。计旱灾八十一次,水灾七十六次,地震六十八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时期共发生两次地震,分别在秦王嬴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和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都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因此,邓云特所统计的68次地震皆在两汉时期。另据王会安、闻黎明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卷中的统计数字,两汉时期共发生地震118次,平均不到四年就发生一次,足见两汉时期地震之频繁。

在这些众多的地震中,较为严重的是以下几次。公元前70年6月1日,在山东的诸城昌乐一带发生了7级的大地震,当时的《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北海邪坏祖宗庙城廓,杀六千余人”。143年10月后,在甘肃甘谷西发生了7级的地震,伤亡惨重,在《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饬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180年秋,甘肃高台西发生了7.5级的地震,损害极大,根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灵帝光和三年秋-四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两汉时期的地震发生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地震的次数东汉较西汉大为增加,区域以长江以北为主。在68次地震中,其中西汉(含新莽天凤三年)17次,占地震总数的1/4;东汉51次,占总数的3/4,次数明显增多。尤其是和帝、安帝、顺帝和桓帝时期,地震更为频繁。从地震发生的区域范围来看,绝大多数是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北方地区。长安、洛阳作为两汉的都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比较集中,地震造成的危害较大,对地震的记载自然就十分详细。在68次地震中,其中京师地区就达42次,占总数的61%以上,有些年份中记载只有地震两字,并未指出具体地点,但一般来说,凡此“往往为国都之事”。而江南及其他地区记载极少,但并不说明这些地区在这一时期就未发生过地震,只不过是没有被人记载下来而起。

叠溪海子--1933年地震遗址

再者,伴随地震这一主灾害,还连锁发生着一系列次生灾害。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往往具有群发性的特征。两汉时期地震后主要的次生灾害有以下几种:(1)地震引起山崩。这是伴随地震产生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如高后二年,“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文帝元年,“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2)地震引起地表水激荡。因“地震震动破坏了地震现场的地下水水平面,使一些地方地下水上升涌出地面,多则泛滥成灾”。如文帝元年,“大水溃出”。安帝元初六年,“京都、郡国四十二地震”,“涌水”。汉顺帝建康元年,“京师及太原、雁北地震,三郡水涌地裂”。汉桓帝建和四年,“夏四月,京师地震。郡国六地裂,水涌井溢。”汉灵帝光和三年秋至四年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动,“涌水出”。(3)地震引起河道壅塞。如汉成帝河平三年,“犍为地震。雍江水,水逆流。”(4)地震引起海啸。汉灵帝建宁四年,“地震,海水溢”。熹平二年,“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5)地震引起疫病爆发。景帝后元二年,“地震。民大疫死,棺贵,至秋止。”地震之后的疫病流行,使民众大量死亡,以至棺材也为之涨价。这些伴随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其危害程度有时甚至超过地震本身,尤其是几种灾害相互作用,其破坏性更大。汉元帝时的京房曾说:“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水旱螟螽,民人饥疫。”

最后,地震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条件都造成巨大的损失。首先是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其中伤亡人数比较多的地震有:高后二年地震,“杀七百六十人”。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杀六千余人”。成帝绥和二年地震,“杀四百一十五人”。其次,对人民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地震及伴随而来的山崩地裂、水灾泛滥等灾害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如汉元帝建昭四年,“蓝田地震,山崩,拥灞水。安阳(陵)岸崩。壅泾水,泾水逆流”。汉灵帝光和三年秋至四年春,酒泉表氏一带多次发生地震,导致地表水涌出,泛滥成灾,使城中的官衙和民房全部倒塌,以致不得不“县易处,更筑城郭”。再次是对人民的家庭私有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两汉时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居民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抗震能力极差,一旦稍有震动,就房倒屋塌,人民流离失所。如汉惠帝二年,“地震陇西,压四百余家。”汉成帝绥和二年,“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廓”。汉安帝元初六年,“京都、郡国四十二地震……坏败城郭、民室屋”。汉顺帝永和三年,“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室屋多坏”。损失都十分惨重。

康熙罪己诏——英明皇帝震灾后的补救措施

康熙十八年的北京大地震,首先是地域的特殊性,北京作为当时的政治问黄中心,人口众多,各种建筑物也是数不胜数,在这样的地区里面发生地震造成的伤害必然是非常的惨重,再者这次地震是该地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最后处于康乾盛世的时代,面对着这样的一次大地震,作为统治者和百姓是怎么进行震后救灾的,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的震级为 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震中在今北京、平谷、河北三河一带,“东至辽宁之沈阳,西至河南之安阳,凡数千里,而三河、平谷最惨”。地震所及范围至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等省,共计 200 多个县市, 最远记录达 700 百多公里。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庚申巳时,从京城的东方的地下发出响声,顷刻之间,只见尘沙飞扬,黑雾弥漫,不见天日。而地面上的人们也被震得东倒西歪,如同坐在船上一半,随后,私下里巨声响起,地面上的所有的东西都在震动,动物到处的乱窜,人们更是无头脑的乱跑,但是已经迈不开步了,这场爆发力极强的地震给京师及周围的州县带来深重劫难。蓟州地区,根据史料记载“地内声响如奔车,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地裂深沟,缝涌黑水甚臭,日夜之间频震,人不敢家居”。宛平县城也没有逃过此劫,“一响摧塌五城门,城中裂碎万间屋。万七千人屋下死,骨肉泥糊知是谁?……西门向北有劈面酸风乱滚之黄沙,东门至南有扑鼻膻水泛滥之黑沟”。良乡县倒塌瓦房10余间,土房40余间;损伤土房、瓦房近百间;街道震裂,水涌高三四尺。二十九日、三十日复大震,良乡、通县等城俱陷,裂地成渠,黄黑水溢出,黑气蔽天。作为震中之一的三河县的惨状更是无法描述,当时的县令对此作了详细的记录,“四远有声,俨如数十万军马飒沓而至”,“有骑驴道中者,随裂而堕,了无形影”,“扶伤出抚循,茫然不得街巷故道,但见土砾成丘, 尸骸枕籍,……号哭呻吟,耳不忍闻,目不忍睹。”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使得北京地区顿时陷入生存危机的严 重深渊。地震强烈的破坏力使地表建筑遭到极大损毁,“城垣坍 毁无数,自宫殿以及官廨、民居,十倒七八”。据统计,仅仅京城即倒房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二间,坏房一万八千二十二间,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

京城也是震中之一,很多的建筑物遭到了严重的损坏,据统 计,仅仅京城即倒房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二间,坏房一万八千二十二间,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京城的各宫殿、城 楼、寺院、庙宇、会馆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宫殿类如养 心殿、永寿宫、乾清宫、慈宁宫、武英殿、保和殿等;寺院、庙宇、塔阁类如长椿寺、文昌阁、善果庙、广济寺、白塔等;会馆类如京师芜湖会馆、都门南陵会馆、都门云龙会馆、襄 陵会馆、中州会馆、华州会馆等。除了为数众多的老百姓在这次地震中死去外,还有很多的官员也死在了这次地震中,包括内阁学士王敷政、大学士勒得宏、掌春坊右庶子翰林侍读庄炯生、原任总理河道工部尚书王光裕。

康熙十八年地震记载

面对着如此严重的灾情,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正确的救灾措施,这显示了康熙皇帝的英明之处。首先,他发了“罪己诏”,言道:“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 他还遣官告祭天坛,并数次率诸王、 文武官员诣天坛亲行祈祷。这些形式在客观上也促使了整个统治阶级关心民情。接着,康熙又令户部和工部拨款震灾,由于 地震房屋倾倒而无力修葺者,旗人每间给银四两,民间房屋则每间给银二两。地震中有死亡人口的家庭,不能棺殓者,每人给银二两。还有,对于受灾地区的百姓,减免赋税,以利赈灾,并且发放粮食,解决灾后饥荒问题。最后,除了官方的赈灾之外,民间也是互相帮助,成为重要的补充手段了。
参考资料: http://blog.tom.com/wencaifeng/article/3158.html

㈢ 近30年来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自然灾害

1、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

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2、汶川大地震

5·12汶川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 里氏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地震烈度达到11度。

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已确认共环绕了地球6圈。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3、玉树地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生6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发生在7点49分,地震震中位于市区附近。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0日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截至2010年5月30日18时,经青海省民政厅、公安厅和玉树州政府按相关程序规定核准,玉树地震已造成2698人遇难,其中已确认身份2687人,无名尸体11具,失踪270人。

已确认身份的遇难人员:男性1290人,女性1397人;青海玉树籍2537人,省内非玉树籍54人,外省籍96人(含香港籍贯1人);遇难学生199人。

4、1998特大洪水

1998年洪水,包括长江、嫩江、松花江等。长江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样是150年来最严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据初步统计,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

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

5、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

1975年8月,由于超强台风莲娜导致的特大暴雨引发淮河上游大洪水,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包括两座大型水库在内的数十座水库漫顶垮坝。

石漫滩、田岗水库垮坝,澧河决口,流域内洪峰齐压驻马店全区,老王坡蓄洪区相继决口。

8月8日1时,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漫溢垮坝,六亿多立方洪水,五丈多高的洪峰咆哮而下,同期竹沟中型水库垮坝,薄山水库漫溢,及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

河南省有29个县市、1100万人受灾,伤亡惨重,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猪72万头。

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史称“75.8”大洪水。

㈣ 潮灾的灾害历史

风暴潮灾害居海洋灾害之首位,世界上绝大多数因强风暴引起的特大海岸灾害都是由风暴潮造成的。在孟加拉湾沿岸,1970年11月13日发生了一次震惊世界的热带气旋风暴潮灾害。这次风暴增水超过6米的风暴潮夺去了恒河三角洲一带30万人的生命,溺死牲畜50万头,使100多万人无家可归。1991年4月的又一次特大风暴潮,在有了热带气旋及风暴潮警报的情况下,仍然夺去了13万人的生命。1959年9月26日,日本伊势湾顶的名古屋一带地区,遭受了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最大风暴增水曾达3.45米,最高潮位达5.81米。当时,伊势湾一带沿岸水位猛增,暴潮激起千层浪,汹涌地扑向堤岸,防潮海堤短时间内即被冲毁。造成了5180人死亡,伤亡合计7万余人,受灾人口达150万,直接经济损失852亿日元(当年价)。
美国也是一个频繁遭受风暴潮袭击的国家,并且和中国一样,既有飓(台)风风暴潮又有温带大风风暴潮。1969年登陆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卡米尔-Camille”飓风风暴潮曾引起了7.5米的风暴潮,这是迄今为止世界第一位的风暴潮记录。历史上,荷兰曾不止一次被海水淹没,又不止一次地从海洋里夺回被淹没的土地。这些被防潮大堤保护的土地约占荷兰全部国土的3/4。荷兰、英国、原苏联的波罗的海沿岸、美国东北部海岸和中国的渤海,都是温带风暴潮的易发区域。

中国历史上,由于风暴潮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触目惊心。1782年清代的一次强温带风暴潮,曾使山东无棣至潍县等7个县受害。1895年4月28、29日,渤海湾发生风暴潮,毁掉了大沽口几乎全部建筑物,整个地区变成一片“泽国”,“海防各营死者2000余人”。1922年8月2日一次强台风风暴潮袭击了汕头地区,造成特大风暴潮灾。
上海地区在历史上也曾发生多起非常严重的特大风暴潮灾。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六月初一日,大风暴雨如注,时方值亢旱,顷刻沟渠皆溢,欢呼载道。二更余,忽海啸,飓风复大作,潮挟风威,声势汹涌,冲入沿海一带地方几数百里。宝山纵亘六里,横亘十八里,水面高于城丈许;嘉定、崇明及吴淞、川沙、柘林八、九团等处,漂没千丈,灶户一万八千户,淹死者共十万余人。黑夜惊涛猝至,居人不复相顾,奔窜无路,至天明水退,而积尸如山,惨不忍言”。这是中国风暴潮灾害历史的文字记载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汉代至公元1946年的二千年间,中国沿海共发生特大潮灾576次,一次潮灾的死亡人数少则成百上千,多则上万及至十万之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中,中国曾多次遭到风暴潮的袭击,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1956年第12号(Wanda)强台风引起的特大风暴潮,使浙江省淹没农田40万亩,死亡人数4629人。
1969年第3号(Viola)强台风登陆广东惠来,造成汕头地区特大风暴潮灾,汕头市进水,街道漫水1.5-2米,牛田洋大堤被冲垮。在当地政府及军队奋力抢救下,仍有1554人丧生。但较1922年同一地区相同强度的风暴潮,死亡人数减少了98%。

1964年4月5日发生在渤海的温带气旋风暴潮,使海水涌入陆地20至30公里,造成了1949年以来渤海沿岸最严重的风暴潮灾。黄河入海口受潮水顶托,浸溢为患,加重了灾情,莱州湾地区及黄河口一带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另一次是1969年4月23日,同一地区的温带风暴潮使无棣至昌邑、莱州的沿海一带海水内侵达30至40公里。
据统计,1949—1993年的45年中,中国共发生过程最大增水超过1米的台风风暴潮269次,其中风暴潮位超过2米的49次,超过3米的10次。共造成了特大潮灾14次,严重潮灾33次,较大潮灾17次和轻度潮灾36次。另外,中国渤、黄海沿岸1950—1993年共发生最大增水超过1米的温带风暴潮547次,其中风暴潮位超过2米的57次,超过3米的3次。造成严重潮灾4次,较大潮灾6次和轻度潮灾61次。尽管沿海人口急剧增加,但死于潮灾的人数已明显减少,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和风暴潮预报警报的成功。但随着濒海城乡工农业的发展和沿海基础设施的增加,承灾体的日趋庞大,每次风暴潮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却正在加重。据统计,中国风暴潮的年均经济损失已由50年代的1亿元左右,增至80年代后期的平均每年约20亿元,90年代前期的每年平均76亿元,1992和1994年分别达到93.2和157.9亿元,风暴潮正成为沿海对外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㈤ 历史上有那些严重到影响人类历史的自然灾害

唐朝开元三年,发生过一起特大蝗灾事件,使得整个现在山东地区几乎颗粒无收,导致面积饥荒,饿死的人到处都是,路边卖儿卖女都是常事,最后饿的不行了,甚至有些开始吃人肉。

有本书专门写的就是当时山东河南交界地带的灾情。

但好景不长,开元四年春天,蝗虫再次席卷而来,甚至比之前更加严重。经过上次的事,当地愚昧的刺史,更加认为是上天的惩罚,山东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㈥ 中国历史上其他重大自然灾害有哪些

华州大地震
华州是古地名,在今陕西华县一带,嘉靖三十四年(公元年)十二月这里发生一场八级大地震,史称“华州大地震”。
公元1556年1月23日,华州发生8.0级强烈地震。全国101个州县遭受了地震的破坏,分布于陕、甘、宁、晋、豫5省约28万平方公里。根据各县州府志记载,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83万人。
据华阴县志记载:1556年1月23日午夜(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华岳山鸣,天摇地动,四处塌陷,地面涌水,房倒屋塌,同(现大荔县)、华(现华阴市)之民死者十数有六。重灾面积28万平方公里。有名者死83万,未名者不可计。西岳庙毁,华阴所有庙寺尽倾,自古灾伤无此惨也,为世界震灾之最。此次地震在我国历史记载中是灾害极端严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罕见。
震灾损失极其严重。民房、官署、庙宇、书院荡为废墟;较坚固的高大建筑物城楼、宝塔、宫殿全部倒塌。地震造成华阴县城西驻马桥断裂,城北大员村地裂数丈,水涌数尺。大荔县南的紫微观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在震后干涸。黄河南岸的大庆关和蒲州河堤尽数崩塌。华县凤谷山石泉废为干泉。
据史料记载,死亡人口上万的县,西起径阳,东至安邑;死亡人口上千的县,西起平凉,北至庆阳,东至降县。震时正值隆冬,灾民冻死、饿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后其它次生灾害造成的死者无数可计。地表出现大规模形变,如山崩、滑坡、地裂缝、地陷、地隆、喷水、冒砂等。历史文献记载地震裂缝“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坠于穴而复出者。有附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
华州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人们没有丝毫准备有关;加之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能力。

㈦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大的自然灾害

早在公元前世纪,中国古人的开始了对地震的记载。《竹书纪年》写道:“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载,距今已有3800多年了。在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我国已开始详细描述地震。当年陕西发生一次大地震,《诗经》上作了详尽的描述,其大意是:闪闪的电光,轰轰的雷鸣,这种不祥的描象,多么叫人不能安宁。千百条河流在沸腾,巍峨的山顶在塌崩,高岸变成了低谷,深谷变成了丘陵。《春秋》、《国语》和《左传》等先秦古籍中都有关于地震的记述,保存了不少古老地震记录。从汉代开始,地震就作为灾异记入各断代史的“五行志”中了。宋元以后地方志发达起来,地震也被作为灾异记入志中,地震史料大大增加。除了这些官修的正史,方志外,许多私人写的笔记、杂录、小说和诗文集中也有地震的记载,而且往往附有生动的描述。历代的一些“类书”,如宋代编的《太平御览》、清代编的《古今图书集成》等,还按分类收集了不少地震资料。此外,碑文中也有历史地震的记载。

没有完,你自己看吧
http://blog.tom.com/wencaifeng/article/3158.html

在我国3000多年的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地震至少有近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近3000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约18次。这些记载的时间之久远,内容之详尽,都是举世无双的,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完整的地震历史资料。但是就是这么多的震灾也给古代人们带了巨大的损失。在这里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地震进行分析,以明我国古代的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的破坏和人们在抗震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两汉的震灾——天灾与人祸交织的腰斩王朝

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群发期,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两汉宇宙期”。其重要表征就是地震频率明显增多。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说:“秦汉四百四十年中,灾害发生了三百七十五次之多。计旱灾八十一次,水灾七十六次,地震六十八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时期共发生两次地震,分别在秦王嬴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和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都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因此,邓云特所统计的68次地震皆在两汉时期。另据王会安、闻黎明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卷中的统计数字,两汉时期共发生地震118次,平均不到四年就发生一次,足见两汉时期地震之频繁。

在这些众多的地震中,较为严重的是以下几次。公元前70年6月1日,在山东的诸城昌乐一带发生了7级的大地震,当时的《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北海邪坏祖宗庙城廓,杀六千余人”。143年10月后,在甘肃甘谷西发生了7级的地震,伤亡惨重,在《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饬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180年秋,甘肃高台西发生了7.5级的地震,损害极大,根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灵帝光和三年秋-四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两汉时期的地震发生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地震的次数东汉较西汉大为增加,区域以长江以北为主。在68次地震中,其中西汉(含新莽天凤三年)17次,占地震总数的1/4;东汉51次,占总数的3/4,次数明显增多。尤其是和帝、安帝、顺帝和桓帝时期,地震更为频繁。从地震发生的区域范围来看,绝大多数是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北方地区。长安、洛阳作为两汉的都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比较集中,地震造成的危害较大,对地震的记载自然就十分详细。在68次地震中,其中京师地区就达42次,占总数的61%以上,有些年份中记载只有地震两字,并未指出具体地点,但一般来说,凡此“往往为国都之事”。而江南及其他地区记载极少,但并不说明这些地区在这一时期就未发生过地震,只不过是没有被人记载下来而起。

叠溪海子--1933年地震遗址

再者,伴随地震这一主灾害,还连锁发生着一系列次生灾害。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往往具有群发性的特征。两汉时期地震后主要的次生灾害有以下几种:(1)地震引起山崩。这是伴随地震产生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如高后二年,“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文帝元年,“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2)地震引起地表水激荡。因“地震震动破坏了地震现场的地下水水平面,使一些地方地下水上升涌出地面,多则泛滥成灾”。如文帝元年,“大水溃出”。安帝元初六年,“京都、郡国四十二地震”,“涌水”。汉顺帝建康元年,“京师及太原、雁北地震,三郡水涌地裂”。汉桓帝建和四年,“夏四月,京师地震。郡国六地裂,水涌井溢。”汉灵帝光和三年秋至四年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动,“涌水出”。(3)地震引起河道壅塞。如汉成帝河平三年,“犍为地震。雍江水,水逆流。”(4)地震引起海啸。汉灵帝建宁四年,“地震,海水溢”。熹平二年,“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5)地震引起疫病爆发。景帝后元二年,“地震。民大疫死,棺贵,至秋止。”地震之后的疫病流行,使民众大量死亡,以至棺材也为之涨价。这些伴随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其危害程度有时甚至超过地震本身,尤其是几种灾害相互作用,其破坏性更大。汉元帝时的京房曾说:“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水旱螟螽,民人饥疫。”

最后,地震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条件都造成巨大的损失。首先是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其中伤亡人数比较多的地震有:高后二年地震,“杀七百六十人”。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杀六千余人”。成帝绥和二年地震,“杀四百一十五人”。其次,对人民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地震及伴随而来的山崩地裂、水灾泛滥等灾害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如汉元帝建昭四年,“蓝田地震,山崩,拥灞水。安阳(陵)岸崩。壅泾水,泾水逆流”。汉灵帝光和三年秋至四年春,酒泉表氏一带多次发生地震,导致地表水涌出,泛滥成灾,使城中的官衙和民房全部倒塌,以致不得不“县易处,更筑城郭”。再次是对人民的家庭私有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两汉时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居民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抗震能力极差,一旦稍有震动,就房倒屋塌,人民流离失所。如汉惠帝二年,“地震陇西,压四百余家。”汉成帝绥和二年,“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廓”。汉安帝元初六年,“京都、郡国四十二地震……坏败城郭、民室屋”。汉顺帝永和三年,“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室屋多坏”。损失都十分惨重。

康熙罪己诏——英明皇帝震灾后的补救措施

康熙十八年的北京大地震,首先是地域的特殊性,北京作为当时的政治问黄中心,人口众多,各种建筑物也是数不胜数,在这样的地区里面发生地震造成的伤害必然是非常的惨重,再者这次地震是该地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最后处于康乾盛世的时代,面对着这样的一次大地震,作为统治者和百姓是怎么进行震后救灾的,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的震级为 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震中在今北京、平谷、河北三河一带,“东至辽宁之沈阳,西至河南之安阳,凡数千里,而三河、平谷最惨”。地震所及范围至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等省,共计 200 多个县市, 最远记录达 700 百多公里。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庚申巳时,从京城的东方的地下发出响声,顷刻之间,只见尘沙飞扬,黑雾弥漫,不见天日。而地面上的人们也被震得东倒西歪,如同坐在船上一半,随后,私下里巨声响起,地面上的所有的东西都在震动,动物到处的乱窜,人们更是无头脑的乱跑,但是已经迈不开步了,这场爆发力极强的地震给京师及周围的州县带来深重劫难。蓟州地区,根据史料记载“地内声响如奔车,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地裂深沟,缝涌黑水甚臭,日夜之间频震,人不敢家居”。宛平县城也没有逃过此劫,“一响摧塌五城门,城中裂碎万间屋。万七千人屋下死,骨肉泥糊知是谁?……西门向北有劈面酸风乱滚之黄沙,东门至南有扑鼻膻水泛滥之黑沟”。良乡县倒塌瓦房10余间,土房40余间;损伤土房、瓦房近百间;街道震裂,水涌高三四尺。二十九日、三十日复大震,良乡、通县等城俱陷,裂地成渠,黄黑水溢出,黑气蔽天。作为震中之一的三河县的惨状更是无法描述,当时的县令对此作了详细的记录,“四远有声,俨如数十万军马飒沓而至”,“有骑驴道中者,随裂而堕,了无形影”,“扶伤出抚循,茫然不得街巷故道,但见土砾成丘, 尸骸枕籍,……号哭呻吟,耳不忍闻,目不忍睹。”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使得北京地区顿时陷入生存危机的严 重深渊。地震强烈的破坏力使地表建筑遭到极大损毁,“城垣坍 毁无数,自宫殿以及官廨、民居,十倒七八”。据统计,仅仅京城即倒房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二间,坏房一万八千二十二间,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

京城也是震中之一,很多的建筑物遭到了严重的损坏,据统 计,仅仅京城即倒房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二间,坏房一万八千二十二间,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京城的各宫殿、城 楼、寺院、庙宇、会馆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宫殿类如养 心殿、永寿宫、乾清宫、慈宁宫、武英殿、保和殿等;寺院、庙宇、塔阁类如长椿寺、文昌阁、善果庙、广济寺、白塔等;会馆类如京师芜湖会馆、都门南陵会馆、都门云龙会馆、襄 陵会馆、中州会馆、华州会馆等。除了为数众多的老百姓在这次地震中死去外,还有很多的官员也死在了这次地震中,包括内阁学士王敷政、大学士勒得宏、掌春坊右庶子翰林侍读庄炯生、原任总理河道工部尚书王光裕。

康熙十八年地震记载

面对着如此严重的灾情,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正确的救灾措施,这显示了康熙皇帝的英明之处。首先,他发了“罪己诏”,言道:“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 他还遣官告祭天坛,并数次率诸王、 文武官员诣天坛亲行祈祷。这些形式在客观上也促使了整个统治阶级关心民情。接着,康熙又令户部和工部拨款震灾,由于 地震房屋倾倒而无力修葺者,旗人每间给银四两,民间房屋则每间给银二两。地震中有死亡人口的家庭,不能棺殓者,每人给银二两。还有,对于受灾地区的百姓,减免赋税,以利赈灾,并且发放粮食,解决灾后饥荒问题。最后,除了官方的赈灾之外,民间也是互相帮助,成为重要的补充手段了。
参考资料: http://blog.tom.com/wencaifeng/article/3158.html

㈧ 中国历史上的抗击自然灾害简述

这里说的是大灾难,即每次涂炭的生灵都在百万以上,不是个别灾难事件,比如一次地震,一次海啸什么的。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大的自然灾害还没有造成百万人口以上的伤亡(最严重的邢台大地震死了81万人,已为历史之最),但是,当碰到连绵的战火,错误的政治决策,以及腐朽残酷的统治时,就会对百姓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动辄伤害生灵数以百万计...... 看看历史,我们发现每次严重的生灵涂炭都是人祸!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日子都在血雨腥风中飘摇,每一个心灵在皮鞭和饥饿的恐惧中颤抖——于是,每一个救世主先后揭干而起了。中国的专制主义诞生于中国的灾乱之中。
仅以战争为例,在商朝的《卜辞》中就记载了各种战争61次。而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242年间各种战争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222次。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岂止春秋!2500年来,哪一场自相残杀,谈得上正义?哪一次改朝换代,不是人口死亡过半?
秦人嗜好战争,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司马迁记载:秦国攻魏杀8万人,战五国联军杀8万2千人,伐韩杀1万人,击楚杀8万人,攻韩杀6万人,伐楚杀2万人,伐韩,魏杀24万人,攻魏杀4万人,击魏杀10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前262年击赵白起杀尽42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又攻赵杀9万人……前207年项羽坑秦降兵20万。
战国末中国人口2千万人。可中国军队却远远超过欧洲:秦始皇守五岭用兵50万,防匈奴30万人,修长成50万,造阿房宫秦皇陵的130万人(其中受宫刑者达70多万人)。以至于“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
秦始皇三十六年,有一颗流星落下,有人在陨石上刻字:“始皇死土地分”。秦始皇就把陨石周围居住的人,全部杀了。
秦始皇的后宫姬妾,凡没有儿子的,全部殉葬。修造墓地的工匠,在葬礼完毕之後,20多万役卒全部封在墓里,死于非命;以后凡修皇陵的民工都是同样悲惨的下场。
到胡亥时,赋税甚至增加到超过农民收入的2/3。

㈨ 近十年来全球的重大灾害事件汇总

1998年10月至11月,飓风“米奇”登陆中美洲,导致9000多人死亡,其中洪都拉版斯和尼加拉瓜受权灾最为严重。

1999年8月,土耳其西部发生里氏7.4级地震,致死1.7万人。

1999年10月,热带风暴袭击印度东部奥里萨邦,导致至少1万人死亡。

2003年12月,伊朗东南部发生里氏6.5级地震,2.6万人死亡。

2004年4月,热带风暴“珍妮”袭击海地,造成3000多人死亡。

2004年12月,由里氏9.0级地震引发的印度洋海啸导致南亚10多个国家23万人死亡。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在美国南部沿海地区登陆,造成1300多人死亡,100多万人流离失所和巨大物质财产损失。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北部发生里氏7.6级地震,大约7.8万人死亡。

2007年11月,热带风暴“锡德”在孟加拉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登陆,导致800多万人受灾,4000多人死亡或失踪,经济损失逾23亿美元。

2008年2月,中国的大雪灾.

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

㈩ 历史上自然灾害

1556年1月,陕西华县发生8级地震,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受灾,死难者83万以上。

*1876-1879年,晋专豫陕属冀鲁北方5省发生特大旱灾,时称“丁戊奇荒”,死难者1000万以上。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2000万人受灾,死难人数达50万。

*1920年12月16日夜,宁夏海原地区发生里氏8.5级地震,死难者23.6万。

*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旱灾、霜冻、洪涝、风雹、蝗灾、鼠灾等自然灾害在部分地区持续、轮番发生。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至丰南一带发生里氏7.6级地震,死难者24万。

*1998年6月中旬,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公顷,4150人遇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涉及10个省、区、市,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69227人遇难。

阅读全文

与灾情历史事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