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推荐一些有真实历史的小说
首先问一下您是要看真实历史还是要看小说呢?小说都含有文学手法,其中会内有真实历史的偏容差和夸大,
如果要真实历史那就读24史和清史稿,这是学历史的主干,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看这些需要耐心,当然有时候可以穿插的看些评论和小说,比如明代的《万历十五年》清代的《雍正皇帝 》《康熙大帝》《爝火五羊城 》《光绪皇帝 》《乾隆皇帝 》《乾隆十二大贪案》
『贰』 “澜”字是什么意思
“澜”【lán】
本意指波浪,大波为澜。组词波澜、狂澜、巨澜、澜倒波随(犹言随波逐流,比喻言行无标准)、澜澳(水曲)、推波助澜。
造句:
1、逆境中,力挽狂澜使强者更强,随波逐流使弱者更弱。
2、中流砥柱,力挽狂澜,具天才,立大业,拯斯民于衽席,奠国运如磐石,非大英雄无以任之。
3、毛泽东同志力挽狂澜,挽救了中国命。
4、在比赛的危急时刻,小兵力挽狂澜,取得了最终胜利。
5、关键时刻,他力挽狂澜,挽救了企业。
『叁』 历史中有董建昌这个人物吗为什么有的人说‘有’ 有的人说‘没有’
没有。董建抄昌是电视剧虚袭构人物。
董建昌,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人物,在剧中是国民革命的元老级人物,深谋远虑、既智慧又多变;他在多变的时局中屡次转换阵营,被楚材评价为“一个专买政治期货的投机分子”。
然而,他对民族前途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他对立华的爱是忠诚不渝的,他对立青的支持是付诸行动的,他最终认清了历史的方向,响应中共的号召,率部和平起义。
(3)历史学家澜扩展阅读:
人物出处: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剧,由张黎执导,孙红雷、黄志忠、柯蓝、张恒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杨家兄妹三人分别加入国民党和共产党,他们因政治信仰不同,而从手足情深,变成水火不容,最后天各一方的故事。
《人间正道是沧桑》通过1925年至1949年间杨氏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脉络,融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于一体,将重大主题与生动的人物、丰富的故事巧妙相融。
集中展现了从黄埔时期的国共合作到共产党战胜国民党、国民党退逃台湾这一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政治历史画卷,生动再现了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取代国民党,建立新中国的必然历史命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董建昌
『肆』 开国大典的真实历史照上有司徒美堂吗哪位是(急)
大型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是董希文。画里有两个美髯公,一为张澜一为司徒美堂,张澜穿深色长袍,带眼镜,另一位就是司徒美堂。
1949年10月1日举办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上,有一位银须飘动、精神矍铄的八旬老者,鲜为人知的是,他竟然是一位“洪门大佬”,名字叫司徒美堂,此时他已经是名扬海内外的华侨领袖。
司徒美堂(1868年4月3日—1955年5月8日),原名司徒羡意,字基赞,广东开平人。著名旅美侨领,中国洪门致公党创始人。
1882年3月赴美谋生,加入“洪门致公堂”。富兰克林·罗斯福任总统前,在该堂当法律顾问。1904年,孙中山赴美活动,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后,司徒美堂多次发动筹款,支持国内的革命。
(4)历史学家澜扩展阅读:
“洪门元老,一生爱国”的华侨老人司徒美堂。
抗战胜利后,司徒美堂过问政治的热情日增,表示要回沪召开五洲洪门恳亲大会。回国前他分别致电中共、民盟和蒋介石,中共和民盟当即复电欢迎,惟蒋不予答复。1946年4月,司徒美堂率众抵沪。
6月21日,司徒美堂晤蒋,话不投机,悻悻而去。两天后,他亲赴南京梅园30号拜会中共代表周恩来,旋又参加中共代表和上海民主人士为他举行的欢迎茶会。此后,周恩来代表中共亲自到司徒美堂寓所两次访谈,并邀他到解放区参观。两相对比,使司徒美堂开始疏离国民党而接近共产党。
1947年在南京和上海,司徒美堂拒当国大代表,杜月笙替蒋恐吓:“蒋叫你当,你就要当,他不是好惹的人。”司徒美堂挥杖拍案而起,大吼:“我司徒美堂不当就不当,告诉蒋某人,司徒美堂难道就好惹吗!”声裂金石,多年后,仍然可闻其声。
1948年,他公开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组建人民民主政府的主张。翌年1月20日,毛泽东发函,邀请司徒美堂回国参加会议。
回到祖国的司徒美堂,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热情欢迎。他作为美洲华侨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并参加了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结束后,司徒美堂又一次要功成身退。但经过毛泽东、周恩来的挽留,司徒美堂终于留了下来。1955年5月8日,司徒美堂因脑溢血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9岁。
10日,公祭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人士七百多人出席公祭。灵前摆着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送的花圈。周恩来亲自主持公祭大会,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如此隆重的公祭仪式,解放后罕见。
『伍』 《万历十五年》是本什么样的书呢
《万历十五年》主要内容是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专牙舰队全部属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必备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陆』 《唐砖》中李世民的长女安阳公主李安澜,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李世民的长女安阳公主李安澜,历史上确有其人叫做襄城公主。电视剧当中李世民的长女,从小和母亲生活在大漠,性格非常坚韧,一心为母亲讨个公道,但在国家利益面前又能牺牲自己。实际上李世民的长女在历史上非常低调,谨小慎微的过了一辈子,与电视剧当中的高阳公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襄城公主却拒绝了这个要求。襄城公主觉得对待公婆就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如果分开居住的话,这些礼节也会缺失。李世民也只好让襄城公主住在萧锐家。一个公主不管她受不受宠,在婚后还能这样谦逊是很难得的。
襄城公主最后在杭州去世,当时的李治知道后也令为襄城公主举哀。总而言之,李世民的这个长女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很低,一生并没有太大的大起大落,也算幸福。
『柒』 为什么学历史的人都对郭沫若很不屑
我个人对郭沫若的评价:学贯古今,才识可堪师表;风摆杨柳,为人不足效法。
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
就才而言,郭沫若无疑是现代文学、考古研究等领域不世出的领军人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朋友,不研究郭老、不研读郭老的著作,显然是不全面的。但就为人而言,郭在私生活上的放任和政治上的墙头草作风则颇受世人诟病。
私生活方面混乱:除三位相对正式的妻子外,郭有多位情人,包括第三位妻子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他对于立忱的始乱终弃,导致其堕胎后自杀,为不少世人所不耻。而于立群在郭死后次年不明原因自杀,有一种说法就是得知其姐的真实死因后羞愧自缢。
但这毕竟是郭个人私生活方面的东西,他人无权干涉。但他在政治人格方面所显示出来的种种,则让稍微懂点历史又有些骨气的人都难以苟同。
郭沫若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即接受马克思主义,一度出任南昌起义总政治部主任,可起义失败后即行旅日避难。抗战暴发后,他投奔南京政府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朋友笑说这是为了象余则成一样战斗在敌人心脏中,我无语。
如果说解放前郭沫若还能以笔为枪表现自己的政治人格的话,解放后他已经只剩下一副媚骨了。
郭是大诗人,但解放后几乎篇篇是颂歌,
1966年 文革爆发,郭沫若发表谈话:“在一般的朋友、同志们看来,我是一个文化人,甚至于好些人都说我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什么历史学家。几十年来,一直拿着笔杆子在写东西,也翻译了些东西。按字数来讲,恐怕有几百万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这段谈话常被后人指责:郭沫若只顾自保,为全盘否定历史的极“左”思潮推波助澜。谈话内容流传到国外后,对郭沫若在各国的声誉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郭沫若以毛泽东的诗友著称,和毛时有诗词唱和。他曾高度赞颂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也曾赋诗赞美斯大林。郭沫若在文革初期被批判,很快就得到了特别保护;他写了许多赞美文化大革命的诗作,包括直接赞美江青的诗,在整个70年代基本安然无恙。1976年5月12日,郭沫若写了《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但过了仅仅五个月零九天,四人帮被逮捕之后,他立即又赋一首《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抨击“四人帮”;这也是后来他的政治人格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
『捌』 李济深与 张澜政治道路的异同,求历史爱好者回答。急,谢谢。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当晚,李济深为阻止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和同寝室的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等同学一起自发行动起来,破坏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成功阻止了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为革命党人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1911年底,他闻知广东军政府组织北伐军讨伐清政府后,满腔热情地到上海,找到军长姚雨平,要求参加战斗。此时,姚雨平正为部队缺乏军事人才而着急,李济深的到来恰似雪中送炭,立即被姚雨平委任为作战参谋,直接参与全军作战计划的制定和指挥工作。姚雨平率领的广东军是北伐军中的主力部队,奉孙中山令,沿津浦铁路向北进攻。在北伐过程中,李济深初步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积极协助姚雨平整编军队,认真制定作战计划。为了使作战计划更加详细与周全,他亲自到前线侦察地形,选择行军路线。他主动请缨,直接到前线指挥作战,在固镇、宿州、徐州三次大败清军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津浦线主战场的节节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各路北伐军,迫使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袁世凯实行南北议和。李济深因为在作战中有勇有谋,战功卓著,被姚雨平破格提拔为第22师参谋长。1914年,李济深以优异成绩在陆军大学毕业后,不但被留校任教,还在陆军部军学司担任职务。在任教期间,李济深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悉心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军事人才。许多人后来成为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高级将官。如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的徐永昌,广西省主席、集团军司令的黄旭初等,都是他的学生。因此,李济深在军政界声望极高,有“全国陆军皆后学,两粤名将尽门生”的声誉。
四川人民称其为“川北圣人”:护国讨袁的功臣蔡锷莅成都就任四川督军兼省长,不久电荐张澜为嘉陵道道尹。8月14日张澜正式受命道尹之职,走马上任。他努力收编安置散兵游勇;采取有力措施,肃清盗匪,惩治贪污;并严禁鸦片,整饬社会风纪。当时,川北浚川源银行曾发行200万元兑换券,因军饷挪用,无法兑换,致使人心不安。张澜到任后,经与地方人士商议,妥善解决了兑换问题。经过大力整顿,川北很快便形成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奋,道不拾遗,风化肃然”的风气。张澜因此更受人民尊敬,被称为“川北圣人”。
『玖』 有个历史学家写的关于长生不老药的帖子;就是罗列了秦始皇,雍正,还有明朝的一个皇帝,都没死的分析。
参考资料:http://bbs.tianya.cn/post-no05-204591-1.shtml
『拾』 名字中带澜的文学家
有一个历史学家范文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