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宋代的八大学府有哪八大
宋代八大学府
石鼓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龙门书院,徂徕书院
石鼓书院:
位于中南重镇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
唐代处士李宽步李泌后尘奔南岳而来,见石鼓山林木葱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环绕,遂结庐读书其上,创建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是谓石鼓书院之始建。
宋太宗赵匡胤赐名“石鼓书院”。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
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
石鼓书院主要建筑有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
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6年,衡阳市人民政府恢复清代格局,重建石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都学舍”。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升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
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
书院内主要景点有:崇圣殿、大成殿、前讲堂、书院大门、御书楼、状元桥、教官宅、明伦堂、廊房等。
岳麓书院:
位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最后一峰的岳麓山脚。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湖南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南宋淳熙七年(1180),张木式去世后,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岳麓书院曾两度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清初。书院被禁。后康熙为了表彰理学,放宽书院政策。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湘水校经堂”,专以研习汉学为主。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经学家。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议的呼声中,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中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
白鹿洞书院:
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人,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后李渤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 有朝廷重视,地方官史予以重视,书院得以发展。
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志,划拨田产,苦心经营。当时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过学。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嵩阳书院:
位于河南省郑州登封市,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圣地。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
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
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奉天宫”。
五代后周时(公元951-960年),改为太乙书院。
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登封是尧、舜、禹、周公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名儒景冬,曾就读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从此嵩阳书院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1] 嵩阳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司马光、范仲淹曾在嵩阳书院讲学,且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的一部分是在嵩阳书院撰写。明末书院毁于兵火,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如《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日讲四书》九经等。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科举历程。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录取名额一县不足一人,但登封就中了五个。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一日游嵩阳书院时曾赋诗以赞。
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由五进院落组成,院中有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敬文斋、三益斋等建筑。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
茅山书院:
又名金山书院,由处士侯遗创建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地点位于现在的江苏句容的茅山,现已无存。
宋仁宗时处士侯遗所建,院址在江宁府三茅山后侧,故称茅山书院。侯氏在此教授生徒十余年。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经江宁知府王随奏请,朝廷赐给田亩,充书院经费。王随死后,书院逐渐废弛,居空徒散,其地为道教崇禧观所占用。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迁至金坛县顾龙山之麓。
茅山书院在宋初很有影响。范成大在《衡山记》中将茅山(金山)书院与徂徕、石鼓、岳麓书院并列为天下四书院。
徂徕书院:
位于山东泰山,
曾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南宋宰相范成大《骖鸾录》首举徂徕书院,在历史上,范成大最早的提出了古代四大书院之说:“诸郡未命教时,天下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说法,即起源于此。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曾言:“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1]
孙复、石介是泰山徂徕书院的创始人。泰山徂徕书院是北宋初年山东境内最早、最著名的书院。山东徂徕书院,开启了宋代古文运动的序幕,代表了儒家的一种积极入世的文化,流动着儒家文化的风骨,它在齐鲁文化中,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有这些,不仅对于中国古代书院史的考察,而且对于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泰山徂徕书院也成为泰山文化史上富有理性光辉的篇章。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自景祐、明道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胡瑗)、泰山孙明复(孙复)、石守道(石介)三人。”朱熹所说的以上三个人,就是和泰山徂徕书院有紧密联系的当时著名的学者孙复、石介和胡瑗。也就是,当时著名的“宋初三先生”。
徂徕书院的创始人孙复、石介二人以儒家理学精神为先导,培养了一批富有成就的人才,树立了一代严谨学风,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泰山学派”,泰山徂徕书院门生弟子云集,著名的有姜潜、刘牧、张洞、李蕴、祖择之、杜默、张续、李常、李堂、徐遁等人。金代的党怀英、清代的赵国麟都曾读书于此。
❷ 古时中国最高学府叫什么
从西汉开始的。辟雍,相传即西周的太学nbsp;史料记载nbsp;《礼记·王制》:“王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辟雍,相传即西周的太学。《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直称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为博士置弟子员。汉太学始此。博士弟子经考试合格,可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为郎中。后科目及人数渐增,东汉桓帝时达三万人。汉末丧乱,魏、蜀、吴仍立学。晋武帝立国子学,自此既有太学。又有国子学,晋国子学隶属太学,祭酒只设国子祭酒一人,博士则分国子博士与太学博士。南朝太学,无废无常。北魏立太学。隋国子监(先称寺,继称学,炀帝定为监)所统有太学。唐制以国子监领太学等七学。太学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公、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宋熙宁新政,分太学为上舍、内舍、外舍,确立太学生依年限等条件,由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再经考核,定其出身并授官职,绍圣中,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辽南京(今北京)学有南京太学之称。金亦有太学及太学博士。元、明、汪只设国子学(国子监)。nbsp;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nbsp;历史渊源nbsp;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nbsp;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汉灵帝熹平四年(175),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于途。两汉时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政治的腐败,太学生开始参与政治。西汉哀帝时,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学生千余,以图解救执法不阿的司隶校尉鲍宣。东汉晚期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太学生也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见党锢),不少与党人有牵连的人遭到禁锢。熹平元年,太学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达一千余人。nbsp;魏文帝曹丕黄初中恢复了洛阳的太学,有博士十九人。太学生在魏明帝时增至千余。时依汉制设五经策试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西晋武帝时太学生三千人(一说七千余人),依《晋令》规定,试经及格者可拜郎中。西晋时教育体制的重大变化,是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专设了国子学,形成了贵族与下层士人分途教育,国子学、太学并立的双轨制。东晋学校教育相当衰微,南朝则有所复兴,国子生多为士族高官子弟,称之“国胄”或“世胄”,可以经明经策试入仕,而太学则往往仅存博士而无生员。nbsp;十六国时期,一些少数族政权亦曾设立太学以及四门学、郡国学、律学,生员身份有所限定,一般限公卿大臣子弟充当。然各政权兴废不定,学校也时设时罢。至北魏道武帝,设立学校,称国子太学。后又
❸ 中国最古老的学府是那所
创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内等学府,在容世界上它仅晚于摩洛哥的加鲁因大学。 岳麓书院经历过几十次战火洗礼和十余次办学结构的调整,在书院办学期间曾历经七毁七建,但文脉尤在,弦歌未绝。1926年,以岳麓书院旧址为校址成立了湖南大学,如今书院作为湖南大学的二级办学机构,拥有4个硕士点和3个博士点,向海内外招收硕士、博士生,并时常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举办讲座、研讨会,给学生讲学。
❹ 历代学府规制是怎样的
在我国上千年的历史中,官学的兴衰始终与朝代的兴替相伴而行。每一个政权的创建,统治者总是从前代统治者那里继承并发展成为巩固政权而服务的学校教育。
在原始氏族公社后期,氏族的规模逐渐扩大,并组成了部落联盟。社会生活也趋向复杂化,除家庭生活、生产劳动和与外敌作战的军事行动外,还有各种祭祀、庆典等集体性的礼仪活动。
氏族部落成员间便开始有了等级地位的区分,产生了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
为了保持和强化氏族部落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对人们的教育和宣传就成了重中之重,于是氏族首领舜开始设置成均。遇上举行各种典礼仪式,召开会议,宣讲告示、规定、要求等,以及采取某项行动前的动员时,就会在成均举行集会,成均也叫上痒,是大学最初的形式。
至夏商周时期,夏将这种教育形式称为东序,殷称为右学;在周为东胶,并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
西汉早期,黄帝和老子的学说盛行,社会上只有私家教学,并没有由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思想家董仲舒的建议,开始在长安建立太学。
西晋武帝时期设国子学,并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负责教导学子。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又废国子学,改立太学,设太学博士,总管学府的大小事宜。
隋炀帝继位之后,改为国子监,为国家的教育机构,并重新恢复了祭酒的官职。唐朝沿袭了隋朝的这种制度,并在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
国子监是自隋以后我国官方的最高学府,历代王朝都在都城建有国子监。国子监也是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是历代培养学子成为治国贤良之才的地方,古称成贤街。
到了宋朝时期,国子监归为礼部下属机构,是宋朝最高的学府,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为学生,但这些学生仅是挂名而已,数量很少,平日前来听课的也只是寥寥数人。
自在全国开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凡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小学、州县学等都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的职能。
元初设置的国子监属集贤院管理,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来掌管国子学的教令,初步形成国子监街的规模。
❺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
北洋大学堂(1895年)
现在的天津大学
❻ 中国现代有超过800年历史的高级学府吗,比如古代的太学。如果没有,为什么 下面还有问题
就太学来说,中国不可能有超过一千年的高级学府。
因为太学是朝廷设立的最高学府,版明朝灭亡后,权清朝肯定要建立自己的太学,不可能保留明朝的太学并将之延续。而清朝不过260多年的历史,即使清太学被留下来,也不过三百多年而已。
事实上,中华民国也不可能保留清朝的太学,将之改建为自己的高等学府。民国的高等官家学府,是中央大学。
那么新中国也不可能用中央大学作为自己的官方最高学府。他们设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后来又有党校。
可想而知,这个党校,今后也不可能存在一千年的。
❼ 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顶级学府
上海交通大学其前身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之一。清末洋务派政治家、实业家和福利事业家盛宣怀于1896年创建的南洋公学,后曾易名南洋大学、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后期称为国立交通大学。
❽ 历史学大学排名
世界历史学排名前十的大学
1.哈佛大学
2.牛津大学
3.剑桥大学
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5.斯坦福大学
6.耶鲁大学
7.伦敦政经学院
8.哥伦比亚大学
9.普林斯顿大学
10.艺加哥大学
1.哈佛大学
创办时间:1636年
哈佛大学,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它是美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也是世界最顶尖的十所大学之一,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系统,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史学等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2.牛津大学
创办时间:1096年
牛津大学,位于英国牛津,是世界顶尖级公立研究型大学之一。它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数学、物理、史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
3.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位于英国剑桥,是一所世界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它在历史与考古学、语言学、数学、机械工程等专业领域都居世界大学的前列。知名校友包括牛顿、达尔文、凯恩斯、图灵、麦克斯韦、玻尔、狄拉克、霍金等
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创办时间:1868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的伯克利市,它是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也是世界最重要的研究及教学中心之一,在物理、化学、工程学、经济学、史学、文学等领域均位世界前列。知名校友包括厄尔沃伦、麦克纳马拉、施密特、安迪葛洛等。
5.斯坦福大学
创办时间:1885年
斯坦福大学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南部帕罗奥多市境内,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它为硅谷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众多高科技公司的领导者,其中包括惠普、谷歌、雅虎、耐克等公司的创办人。
❾ 形容百年历史,长久古老的学府 的成语
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
[释义]
博:广,多。
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另外还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才济济,交流广泛,树大根深,功盖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