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三历史知识点(详细)
第一章 第一、二节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中国状况:——封建制度衰落(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政治腐败;(3)外交闭关政策:含义—限制交往。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最早完成工业革命,发动侵略战争根本原因——市场、原料
2、正当中英贸易中国出超原因——自然经济;英鸦片走私目的——扭转贸易逆差。道光帝派林则徐禁烟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林则徐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
3、战争经过(1840—1842)1840珠江口—天津附近白河口;1841英点香港岛、三元里人民抗英;1842南京江面,清求和。
4、不平等条约:1842年《南京条约》(1)割香港岛——领土主权;(2)五口通商(上海、宁波、厦门、福州、广州)(3)赔款(4)协定关税—最能反映英侵略要求。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1)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2)“片面最惠国待遇”—列强相互援引(3)“租地、造屋、居住”—租界。1844年《望厦条约》:“巡查贸易”—领海航运权;“教堂、医院”;1844年《黄埔条约》—自由传教。
5、鸦片战争影响:——近代史开端(1)社会性质变化——最重要标志(2)主要矛盾变化(3)革命任务及革命性质变化(4)思想界变化。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工业革命进展是侵略内在驱动力)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拒;导火线—英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借口“马神甫事件”
2、经过:1856年英袭击广州—开始;1857年英法占广州,出现第一个傀儡政权(柏贵);1858年占天津,签定《天津条约》(四国—俄美英法)。1860年再占天津,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定。
3、结果—不平等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1)公使(2)十口通商—沿海最北:营口;最南:琼州;长江沿岸:南京、汉口(3)军舰航行—内河航运权(4)内地经商、传教(5)赔款
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谐音:准许天天赔酒。沙俄:1858《爱珲条约》割六十万(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1860《北京条约》割四十万(乌苏里江以东);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四十多万(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沙俄获利最大。
4、影响——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1)政治:领土、主权;清开始沦为工具;中外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经济:外国侵略势力扩展至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答案:(1)政治上,战前中国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贸易、关税、司法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经济上,战前,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所以说……(2)19世纪5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英法等不满足于原来取得的特权,为了扩大侵略权益(或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就加紧寻找借口,对中国以动新的侵略战争。其目的和性质与鸦片战争相似。因此说……
第四、五节 太平天国运动
1、兴起原因:主要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激化
2、准备: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目的—推翻清政府;思想——西方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理论实质——要求平等自由。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区传教。
3、进军天京:爆发—金田起义;初步建立政权—永安建制;正式建立政权—定都天京。
4、《天朝田亩制度》:——完整的革命纲领(标志——太平天国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心思想——平均主义。主要内容——分田和产品的原则及方法。评价:革命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封建性。空想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落后性—维护小农经济。(没有真正实施不等于一点都没有实施)
5、前期军事斗争;北伐(失败—孤军深入)、西征、东征(成功—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领导人、目的。
6、转折:天京变化: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影响—由盛而衰。
7、后期领导集团: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总理朝政)—《资政新篇》
8、后期军事防御战:1858后陈、李合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1860合破江北大营。李至上海近效—英法撕下“中立”伪装,开始镇压。
9、失败: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原因:(1)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教训——受时代、阶级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10、功绩:性质:反侵略反封建农民运动。(1)打击了清王朝。(2)打破了外国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3)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最高峰(4)新特点:反侵略和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5)是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依据(列出)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情况,并据此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些方面的具体体现。
答案:中国社会变化:(1)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3)人民革命任务由以前的反封建变为反封建和反侵略的斗争,中国进入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4)中国近代思想界也发生了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爆发时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民族矛盾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阶级矛盾;革命任务既反封建又反侵略;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洪秀全、洪仁玕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真理。
第七节 新思想的萌发
1、旧思想:政治思想——程朱理学(儒家思想);学术思想——乾嘉学派(考据);新思想——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原因:—封建统治危机加重、民族危机出现、鸦片战争(英船坚炮利——直接原因);
思想基础——经世致用;
3、代表人物及思想:林则徐——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最详实历史地理著作)“师夷长技<军事技术>以制夷”。姚《康……》、徐《瀛……》。新思想的核心和实质:抵抗外国侵略,寻求强国之道。
4、《资政新篇》目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振兴太平天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缺乏可行社会条件。
第二章 第二节 洋务运动
1、洋务派和顽固派:出现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清政府出现分化。相同点:都要维护清王朝统治;不同点:要不要向西方学习。
2、洋务运动:(一)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二)机构:总理衙门 (三)代表人物:奕、曾、左、李 (四)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五)内容(活动)(1)、军事企业(安庆……江南……福州……天津……)(2)、民用企业(李—轮船……开平……张—汉阳……湖北……)(3)、近代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4)、新式学堂;(5)、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六)破产:标志—甲午战争惨败。原因:(1)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2)缺乏有力的领导核心(3)顽固派阻挠(4)没有变革封建制度(没有触动封建生产关系等)——失败根本原因。 (七)作用:积极—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对外资本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客观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军事工业主要用来镇压人民反抗;民用企业主要为了满足军事工业需要;依附洋人;经营管理腐败等。
回答有关洋务运动方面的内容:(1)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如何?(2)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他们进行了哪些重大的活动? (3)洋务运动的开展有何积极作用? (4)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什么?造成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围绕如何解决内忧外问题出现分歧,形成洋务派和顽固派。慈禧暂时支持洋务派。(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内容:举办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创办近代海军,培养各种人才(或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3)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御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起到促进作用。(4)标志: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根本原因:洋务派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变更封建制度。
第三节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原因:(1)外资侵略一方面扼杀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方面瓦解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客观条件。(2)外商企业的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
2、产生:(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创办者:一些地主官僚、商人、地主(3)早期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4)主要特点:民族工业受外资和本国封势力压迫——民族资产阶级有反抗、革命性;民族工业对它们有依赖——民族资产阶级有软弱、妥协性。
3、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主要指机器生产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队伍增多)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5、初步发展:(1)时间:19世纪末(或甲午战争后)(2)原因A、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导致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创造了条件B、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限制。(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重大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6、进一步发展(1)时间:“一战”期间(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客观创造有利条件。B、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扩大市场)D、“实业救国”思潮和利润的驱使,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役资近代工业。(3)影响: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共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7、无产阶级产生:(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2)最早产生地——外商企业。后随着洋务企业、民族工业的产生也产生了一批无产阶级。(3)特点:A比资产阶级产生早(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造成)B、身受三重压迫(外资、封建势力、资本主义),革命性最强。C、来源于破产的农民,便于结成工农联盟。D、集中程度高,便于组织、宣传。
第五节 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1)日本制定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战争,来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问题。——侵华的必然性。(2)西方列强默放或纵容态度。英想利用日本牵制俄。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3)1894年,日本利用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蓄意挑起战争。(4)清腐败,不认真备战,奇希望于各国“调停”。
2、经过:(1)爆发:丰岛海战。清宣战,但奉行避战自保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2)战役:A、平壤战役:左宝贵(回族)牺牲,叶志超逃跑B、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牺牲。C、辽东战役:聂士诚抵抗,日本旅顺大屠杀。D、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履没。
3、结果:1895年《马关条约》——反映帝国主义侵略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李鸿章——伊藤博文)内容:(1)割台湾、辽东半岛——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反映帝国主义间的矛盾。俄企图侵占东北和朝鲜、德想借机侵华、法履行与俄同盟义务。(2)口岸——苏州、杭州、沙市、重庆——内地最深<远>(3)赔款:二亿两。(4)工厂,免收内地税。
最大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化程度。
4、反割台斗争:(略)
第七节 戊戌变法
1、背景:(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4年“公车上书”)(4)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代表人物:王蹈、郑观应。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展开商战;文化上学习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2、康有为思想特点: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动摇顽固派恪守祖训基础、《孔子改制考》——论证变法合理性(寻找历史根据)
3、梁启超主笔《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抨击顽固派因循守旧,阐述变法道理。
4、维新活动:(1)1895“公车上书”——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2)强学会——第一个维新政治团体。(3)1898年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维新派施政政纲领(4)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5、近代史上几次论战(1)洋务派与顽固派围绕要不要向西方学习而论战。
(2)19世纪末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内容A要不要维新变法B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焦点C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性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作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高涨。
(3)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之争)内容: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要实行民主政治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作用: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是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4)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最主要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6、百日维新:促使光绪帝变法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严重;他变法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法令内容及意义:(1)政治: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材料)—有利于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政。(2)经济(内容略)—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3)军事(略)(4)文化教育:京师大学堂、废八股(即改革科举)—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戊戌变法变法的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新政内容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特别要注意的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是康、梁。他们不反君主统治,但反君主专制统治,不主张推翻清王朝,但反对清封建专制统治。
7、失败:标志:慈禧发动戊戌政变(袁世凯出卖)——囚光绪、废法令(只保留京师大学堂)杀害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不在)。 原因:主观: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妥协(表现为改良、依靠无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寄希望于袁和外国侵略者);客观: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和镇压。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帝国主义不允许、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软弱)
8、意义:(1)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要发展资本主义和实行君主立宪,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是进步的。(2)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变法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3)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最大的意义。
简要说明19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新的经济成份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答案: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产阶级随之诞生。90年代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并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不同之处:第一:思想基础不同:太……是带有宗教色彩的人间天国的革命理想;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第二:经济基础不同:太……是落后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戊戌变法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第三:领导阶级不同:太……是农民阶级;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第四:运动的任务不同:太……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平等的理想社会;戊戌变法是改革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国家。第五:运动的作用不同:太……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兴起: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直接原因:洋教活动猖狂
标志:1898年赵三多 口号分析:“扶清灭洋”——反映民族矛盾为最主要矛盾,朴素爱国意识。“扶清”——有利争取官军,但易放松对清警惕。“灭洋”——能动员民众反帝,但带有笼统排外(说明对帝国主义没有科学认识) 袁世凯在山东对义和团镇压。
2、1900年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高潮;清改镇压为“招抚”:目的——企图控制利用
3、八国联军侵华:1900,英法德意 俄日奥美 廊坊、杨村;天津—聂士诚阵亡(都统衙门)北京—义和团抗击:东交民巷、西什库教堂。(联军司令部)
4、1901《辛丑条约》八国加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内容:(1)赔款(最多)(2)“使馆界”——“国中之国”“太上皇”(3)“拆炮台”、驻兵——武装监督清政府(4)严禁反帝——最能反映清沦为列强工具。(5)外务部——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标志(6)修商约——便于资本输出。 危害: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5、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双半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加深双半社会程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双半社会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以下简称前者)和义和团运动(以下简称后者)的异同点:
答案:同:(1)背景:列强侵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参加力量和斗争形式:农民阶级;武装斗争(3)斗争规模:声势浩大,发展迅猛(4)历史作用:均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5)失败原因和教训: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镇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革命胜利。 异:(1)组织领导水平:前者有统一领导、革命纲领、建立政权;而后者没有。(2)斗争目标和性质:前者始终反封建斗争,同时抗击外国侵略者,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运动。后者斗争主要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是反帝农民爱国运动。(3)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前者领袖主张与外国通商,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后者则笼统排外。
第三章 第二节 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1、同盟会成立条件:可能性(1)革命思想传播(2)革命团体建立(3)各地革命活动开展必要性:各革命团体分散起义失败。
2、成立概况:1905年东京 三个团体(兴、华、光)组成 孙中山为总理《民报》机关报
3、同盟会纲领
同盟会纲领 三民主义 三次革命 内容及局限 说明
“驱…恢” 民族 民族革命 革命推翻清政府(含反帝)未明确反帝 前提
“创立民国” 民权 政治革命 推翻帝制 建立共和国 未反地主阶级 核心
“平均地权” 民生 社会革命 核定地价 土地国有 不彻底的土地纲领 补充
评 价 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比较完整革命纲领。反映资政治、经济要求,反映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推动革命发展。局限:未明确反帝,不彻底土地纲领,决定不能发动人民,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见前)
5、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刘道一)——第一次大规模起义;秋瑾(浙)徐锡麟(皖);孙中山、黄兴——镇南关;1911孙中山、赵声、黄兴(直接领导)——黄花岗起义(加速革命进程) 起义失败共同原因——未发动人民(反映资产阶级软弱性)
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1、武昌起义发生成功原因:(1)革命党骨干(2)群众基础(3)文学社、共进会在湖北新军的工作(4)革命党人的主动精神——最主要原因。
2、武昌起义:1911、10、10 熊秉坤、金兆龙 湖北军政府成立(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联合政权)黎元洪为都督——当时革命党人的最大失误 革命政权潜伏失败危机——立宪派、旧官僚控制大部分政权
第四节 中华民国成立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原因——革命形势发展迅猛。实际——扶植袁世凯为新代理人。目的——维护在华利益。“南北和谈”代表:南方——伍廷芳;北方——唐绍仪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元旦 孙中山为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五色旗为国旗。
民国纪年(问公元多少年是民国几年时,则用减1911得出。如问1917年为民国几年时,则为1917-1911=6年,反之则为加1911) 性质: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颁布 参议院制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质意义:否定君主专制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规定实行内阁制 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根本目的——维护共和制度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原因:(1)帝国主义的帮助(帝对南京临时政府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2)立宪派、旧官僚的进攻(3)袁世凯权术和阴谋(4)孙中山妥协退让。 标志: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政府从南京迁往北京
5、辛亥革命功绩:性质: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帝制(或君主专制政体<制度>)(不能说推翻封建制度或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大功绩。(2)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3)为资本主义发展客观创造条件。(4)是当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6、失败原因:(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如纲领不彻底;政党不坚强;没有建立自己的军队;没有发动人民)。(2)客观: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袁世凯有实力和耍阴谋。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失败的实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的原因。对此中国各阶级、各阶层的态度和反映如何?你从中有何认识? 答案: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反动统治。态度(反映)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进行反帝爱国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地主阶级:镇压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进行自救运动。认识: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最凶恶的敌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论是农民、资产阶级,还是地主阶级都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
第四章 第一节 袁世凯的统治
1、袁世凯专权:(1)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
(2)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2、二次革命(1913年):(1)背景: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目的:组成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权力。(辛亥革命后初期,革命派主要进行议会斗争)—袁刺宋(暴露袁世凯专制独裁,镇压革命的真面目)
(2)概况:领导人: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江西湖口)政党——国民党领导。(3)失败:主观——国民党力量涣散;客观——北洋军强大。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袁世凯称帝:开始步伐——镇压二次革命后,强当大总统;过程:1913年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代之《中华民国约法》(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暴露他想当皇帝野心——将民主制度破坏殆尽,民国名存实亡)——1915年底,改民国为帝国——1916年当皇帝。
4、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五九国耻)
5、护国运动(1915—1916年):1915年孙中山《讨袁宣言》,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领导人:孙中山、蔡锷、李烈钧、唐继尧。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袁称帝胜利——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
回答下列有关北洋军阀统治方面的问题:(1)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2)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功绩是什么?说它失败,实质指什么?(3)北洋军阀统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统治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立宪派、旧官僚的进攻;袁世凯掌握实权,玩弄权术。(2)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2)对内专制独裁、镇压革命;对外出卖主权,投靠列强。(3)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说明:反对称帝胜利,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未能改变中国现状,说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革命派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
Ⅱ 初三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很急
根据这三个法案性质,作用和意义进行比较
1689年10月,议会通过了“权利宣言”并制订为法律,是为《权利法案》。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它的内容一共有13条,他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二、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从它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权利法案主要强调的是限制王权和确立议会的地位,但它却忽略了人民在革命中发挥的作用和革命后的政治地位和权利,从这我们可以看到权利法案的局限性和革命的不成熟性.不过从进步的角度看它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参照物.后来的《独立宣言》的起草是深受18世纪末期自由主义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它主要体现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和人民革命权利这四个方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独立宣言》已经开始注意人民的地位和权利.比起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很显然是进步的,这主要体现在它对人权的重视.而紧跟着发生在独立战争之后的法国大革命深受独立战争的影响,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在前者的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和人民革命权利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延伸和发展.
《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内容的共同点:这三个文件主要是为了在其所在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英法美三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对本国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和发展,具有世界意义。英法美三个国家的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必然有其共同点,但是国情的不同也决定了它们具有各自的特色,因此我们从各个方面分析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
先谈谈它们之间的相同点,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都是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导致矛盾激化,资产阶级为了掌握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进行革命,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最终带资产阶级的带领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欧美各国的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三个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
第一,革命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的航路要冲得有利条件,积极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圈地运动积累了巨额资本,使得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国王查理一世的专制与资产阶级利益相抵触,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成为革命任务。美国: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掠夺压迫使得北美人民奋起反抗。法国:国王占绝对统治地位,王权至上和法国严密的等级制度与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工匠,城市,平民,农民)所处的最低的位置{主要是资产阶级}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推翻波旁王朝统治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第二,革命领导阶级不完全是资产阶级。除资产阶级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法国则有自由派贵族。
第三,特点不同。英国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第四,意义不同。英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美国摧毁了英国殖民枷锁,蠃得了国家独立,建立起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法国则扫荡了国内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另外,法国的革命要比英国的光荣革命更加彻底,完全废除了君主制度。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它是资产阶级内部对发展方式的矛盾,旧的农场主与新兴工厂主之间的矛盾。
总而言之,尽管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有诸多不同的地方,但是它们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在三个国家中确立发展起来,对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改良蒸汽机的作用
【改良蒸汽机,即瓦特蒸汽机。瓦特并不是蒸汽机的发明者,在他之前,早就出现了蒸汽机,即纽科门蒸汽机,但它的耗煤量大、效率低。瓦特运用科学理论,逐渐发现了这种蒸汽机的毛病所在。从1765年到1790年,他进行了一系列发明,比如分离式冷凝器、汽缸外设置绝热层、用油润滑润滑活塞、行星式齿轮、平行运动连杆机构、离心式调速器、节气阀、压力计等等,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原来纽科门机的3倍多,最终发明出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
瓦特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意义深远:首先,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蒸汽动力的出现,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工业化速度回忆,工业城市兴起。第三,蒸汽动力的使用,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铁路运输出现,铁路时代到来;汽轮问世,加强了洲际之间的联系。
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争取独立战争的胜利。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获得二届连任后,坚决不参加第三次总统竞选,开创了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制及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及其民主制度的形成做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被誉为“美国之父”。
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发动雾月政变夺权;1804年,废除法兰西共和制度,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史称拿破仑帝国),实行军事独裁。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不断,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扩大了法国的疆域,同时也将法国大革命的某些成果通过暴力推广到他所征服的欧洲国家。1815年6月,在欧洲联军的打击下,法军在滑铁卢会战中大败,拿破仑再次被迫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的一个岛上。拿破仑帝国最终覆灭。
拿破仑执政时期为巩固革命成果采取了哪些措施?
以实现稳定为首要目标,顺应了克服混乱,巩固大革命成果的客观历史潮流。
内容:①采取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②法制建设:颁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将革命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我的英名并非建立在四十次胜利的战役上,也不是由于我使得万邦臣服。滑铁卢战役就足以抹煞对那么多胜利的回忆… … 永不湮没的是我的法典… … 由于条文简明扼要,我的法典远比以往任何法典更可行,更有效。”———拿破仑
正因为如此,拿破仑法典至今仍在使用。200年来,法国经历了王朝复辟,四次共和国和一次帝国的动荡,城头变幻大王旗,但是,《拿破仑法典》却始终屹立不倒。这充分表明了《拿破仑法典》的生命力。《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效仿。
华盛顿和拿破仑的共同点
都是雄才大略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都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程。
P.S.:不好意思,只找到了这些,不晓得对你有没有用!
Ⅲ 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详细点的 人教版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内容标准】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学活动建议】
举办故事会,讲述列宁的故事,学习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内容标准】
(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3)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4)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教学活动建议】
(1)就罗斯福新政的作用进行课堂讨论。
(2)观看《辛德勒名单》等电影,加深了解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法西斯暴行。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内容标准】
(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3)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4)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建议】
(1)观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巴顿将军》等影片,树立正义一定战胜邪恶的信念。
(2)就"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进行辩论,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内容标准】
(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知道欧洲联盟。
(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教学活动建议】
用表格的形式列出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学会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的能力。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内容标准】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教学活动建议】
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六)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内容标准】
(1)以印度等国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
(2)简述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
(3)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教学活动建议】
(1)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历史地图的变化,了解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概况,学习判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针对当前中东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出一期黑板报。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内容标准】
(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3)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活动建议】
(1)就某一国际热点问题,举办"时事溯源"专栏。
(2)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如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等,写出调查报告,学习从事社会调查的方法。
(八)科学技术和文化
【内容标准】
(1)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2)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
(3)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
(4)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Ⅳ 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6.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经济陷于全面崩溃,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用武力镇压革命群众.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亲自领导下,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推出”一战”,颁布了没收地主,寺院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的<土地法令>.
苏联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28年和1933年的两国五年计划,其重点都是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1937年苏联基本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同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7.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1919年1-6月,参加国有27个,英国,法国,美国三国成为和会的主宰.其主要内容有: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分别和德国盟国签订一系列和约,它们和对德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决定成立制裁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1920年成立,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和约内容见初三<世界历史>第二册35页)
8.华盛顿会议
在美国倡议下召开,共有九国国家参加,美,英,日三国起主要作用.英,法,日,美签订了<四国条约>,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属地的权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了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实际上成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9.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是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有三大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其内容有:金融方面,首先从金融业开始,使私人现款重新流通;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耕牛,由政府拨款补偿;工业方面,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1933年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社会赈济方面,新建许多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
评价:a.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
b.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改变,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10.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德意日三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
希特勒的上台执政,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到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成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
11.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a.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建立和强化了法西斯专政,疯狂对外侵略;
b.英法美的纵容侵略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联军民英勇捍卫国土,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1942年初,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年9月意大利新政府投降;
1943年中,美,英在埃及召开开罗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依据;美,英,苏在伊朗德黑兰举行了会议,确定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达成重大协议:德国由美苏英分区占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初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12.二战后苏联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措施和影响
从1946年起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在斯大林领导下,集中精力恢复并发展经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是苏联工业的发展重点.苏联人民取得了经济振兴的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教育文化事业有较大发展,加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13.”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1967年,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互相间的合作,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发起建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欧共体”建立后,成员国数目不断增加,相互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欧共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14.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
美国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抵挡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冲击,控制西欧各国.
为了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包围,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0世纪50.60年代,发动了侵略朝鲜和越南战争.
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立的增强,苏联也走上了霸权主义的道路;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70年代末,苏联出兵占领了阿富汗,企图建立在南亚和波斯湾地区的霸权;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美苏争霸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也给两国本身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苏联力不从心,80年代中期被迫改变称霸政策.
15.第三世界的兴起
二战后亚洲人民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
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