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全部)北师大 谁有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提纲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内容:确定新中国的名称和新中国的性质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3、确定国旗、代国歌、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开国大典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三、西藏和平解放
1、目的: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实现祖国统一
2、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稳定物价(米棉之战)
1、目的:巩固新生的政权
2、特点:运用经济力量
3、意义
二、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10月
2、标志:《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3、结果:1952年底基本完成
4、意义
三、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
2、1950年10月 彭德怀
3、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
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签定《朝鲜停战协定》
5、意义
思考:为什么要抗美援朝?
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北京
2、内容
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
2、倡导:中、印、缅
3、内容
4、影响
三、亚非万隆会议
1、1955年、印度尼西亚、周恩来
2、“求同存异”方针
思考:什么是“求同存异”?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1、什么是过渡时期?
2、内容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内容: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三大改造
3、结果:超额完成
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内容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途径 合作化 合作化 公私合营
结果及历史意义 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八大(1956年9月)
1、内容: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规定人民主要任务
2、地位: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重大失误
1、探索时期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特点: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
(2)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
3、教训:经济发展要符合国情,尊重经济规律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1、措施:1961年提出八字方针
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
2、效果: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复苏
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一、发动
1、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2、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炮打司令——我的一张大字报》
二、全面内乱
1、红卫兵运动
2、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3、最大冤案:刘少奇含冤病逝
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四、评价
1、性质
2、危害
3、教训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一、1964年10月原子弹爆炸成功 掌握核技术
二、1966年导弹核实验成功
三、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 第四个自行研制的国家
四、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 掌握人造卫星技术
五、1949年组建海军和空军
六、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联合国
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
2、提议者: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
3、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英、法、苏
二、中美建交
1、1972年尼克松访华
2、在上海签定《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建交公报》
3、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其他关系
中日、中英、与西方国家、与亚非拉国家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开始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
3、意义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
2、意义
三、对外开放
1、广东、福建开放区
2、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3、沿海开放城市
4、经济开放区
5、上海浦东新区
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
二、教育
1、科教兴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2、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1977年底恢复高考(停顿12年)
三、文体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篇小说:
《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
2、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4、奥运会夺金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一国两制
1、《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涉及台湾的解决
2、提出:针对台湾问题
3、运用:首先运用在香港问题
4、意义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三、两岸交流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法律体系框架:
1982年新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
二、市场经济体制
1、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2、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3、社会保障制度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1、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提出区域经济合作原则
3、积极加入WTO
四、“邓小平理论”
1、提出: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
2、地位
世界古代史
第16课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一、人类的起源
1、人类起源于猿
2、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
3、现代意义上的人——晚期智人
二、种族
1、 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2、 形成的原因——自然环境的不同
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
1、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该亚)
2、一万年前出现农业,父系氏族开始
思考: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特点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1、公元前3100年 尼罗河流域
2、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二、巴比伦
1、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
2、世界上体系完备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印度
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2、佛教:
①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②教义: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
③传入中国:汉朝
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一、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二、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
三、雅典(全希腊的学校)的民主政治
1、由来: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及梭伦改革。
2、表现
3、局限: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罗马
1、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10年)
2、帝国(公元前31年 屋大维)
第19课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时间:646年
2、内容:经济、政治
3、作用
二、阿拉伯
1、伊斯兰教的创立(政教合一)
①公元570年报 麦加
②创立者:穆罕默德
③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④信奉的主:安拉
⑤经典——《古兰经》
2、穆罕默德建立和统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继承者
思考:日本是怎样对待他国先进文化的?
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1、建立:查理•马特改革
2、内容
①基础:封土制
②核心:封君封臣制
③等级制: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二、基督教
1、公元1世纪 巴勒斯坦地区 耶稣 教义: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2、教皇国的形成:丕平献土
3、影响: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世纪的花朵——城市
1、 琅城(争取自治权)
2、 城市兴起的意义
思考:中古西欧城市与古代中国城市的不同。
第21课古老帝国的悲剧
一、强盛的帝国走向灭亡
1、罗马帝国分为西罗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又称)
2、拜占廷帝国灭亡
①1453年
②土耳其 穆罕默德二世
3、启示
思考:拜占廷帝国灭亡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1、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
2、表现: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亚历山大东征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表现: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马可•波罗来华(元朝)
思考:和平往来和暴力冲突,哪个更有利文明的发展?
第24课昔日的辉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创(最早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创
二、文学的基石
1、史诗:《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2、悲剧
①地位: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代表
②代表: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期《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3、民间故事:《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三、建筑
埃及金字塔;希腊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麦加清真寺
Ⅱ 历史的知识体系怎么写呀八年级上册的历史知识体系.如果有的话,最好给我.
这上面有人回答很完备了,还有http://..com/q?word=%B0%CB%C4%EA%BC%B6%C9%CF%B2%E1%B5%C4%C0%FA%CA%B7%D6%AA%CA%B6%CC%E5%CF%B5&lm=0&fr=search&ct=17&pn=0&tn=ikaslist&rn=10,你没说是哪回个版答的……
Ⅲ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知识结构体系 着急啊,一共四个单元,每课的+每个单元的
你看看网络文库的资料适合么——
八上历回史知识点总结答
http://wenku..com/view/a44b94d8d15abe23482f4dce.html
Ⅳ 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知识结构图
http://wenku..com/link?url=pXUwu8aXLZ7giSFJQ5EuXzRy-wvVYP06qBlIul9--p5tVVmDmozBisq_3VMpUbuEcRG6ciQZcW2dG
Ⅳ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体系图. 不需要太详细,求快。 谢谢了。
买一本近代史看一看
Ⅵ 八年级历史知识总结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属于该套教材中“我们传承的文明”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则属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即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了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本册教材规定的时间范围是16世纪初至20世纪上半期,涵盖工业文明历程的前三个阶段。因此,教材设立了三个单元与之对应。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教材对以往的历史教学的知识结构进行了筛选、重新评价和重新编排。
二、中外历史混编
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做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初中学生不需要那么深入细致地分别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2.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缺少了中国历史,难以看清世界历史的全貌。3.单独学习中国历史,只从中国内部自身的发展考察历史,不利于正确了解世界发展与中国发展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工业社会来临之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整体世界的制约。采取中外混编的方式,可以把中国的文明进程放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历史。
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
作为工业文明,它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产生途径,因此各国的发展道路也有很大区别。一般认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有两种类型,即内发型和传导型。西欧是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是由内部因素逐渐积累自发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称为内发型现代化。北美也属于这一类型。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是在内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受到以欧美为代表的工业文明的冲击,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开始改革,向西方学习,从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这称为传导型现代化。中国属于这一类型。
从社会制度来看,在进入20世纪以前,已经步入工业文明阶段的国家无一例外的都确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传导型现代化国家也模仿的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可以说,一直到19世纪末,工业文明表现为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俄国十月革命创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土耳其经过凯末尔革命和改革创立了落后民族的现代化模式。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期摸索之后,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并取得了成功。
因此,本册教材划分的和工业文明进程相一致的三个单元中,分别有机地融入了中国历史的部分。第一单元描述了工业文明兴起于西欧时,中国仍然在农业文明的轨道上运行,达到了相当高的农业文明的水平。第二单元描述了欧美经过工业革命,中国明显落后,在西方的冲击下,一边反抗侵略,一边开始探索现代化道路。第三单元描述了中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的过程。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每一个民族在这一转变中采取的具体类型不同,选择的社会制度不同,则显示出了文明的多样性。
三、工业文明中的全球化进程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工业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封闭孤立发展的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即全球化。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刻理解现实是十分必要的,也构成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本册教材涉及的历史时期内,与工业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第二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第三单元叙述了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历史的进步。人员的流动,物种的传播,商品的交换,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欧兴起的工业文明传播到世界,使亚非拉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伴随着侵略与掠夺。全球化过程,特别是早期全球化过程,又是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的过程。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体系瓦解,发达国家依然居于全球化进程的中心主导位置,建立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本教材力图全面把握全球化的这两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中分别做了叙述,既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四、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
1.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关系。
在工业文明的历程中,物质文明起到决定性作用,物质文明的变迁带动了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建设。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分别叙述了工场手工业阶段和大机器生产阶段的物质文明及其带来的全面社会变迁。
2.工业革命。
以往历史教学中把工业革命分为两次,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工业文明的宏观历史进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仅仅是工业文明全面到来的开始,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才完成。因此,本教材把两次工业革命作为整个工业革命来处理。
3.社会变迁问题。
与农业文明相比,工业文明意味着全面的社会变迁,而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迁。与以往历史教学体系不同,本教材增加了工业文明全面到来后,全球范围和中国的工厂制、社会结构、都市化、社会生活等内容,以便全面反映工业文明的面貌,同时也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4.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问题。
以往的教学体系中,给俄国十月革命的定位是开辟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纪元。按照本教材的主题,从工业文明的角度来看,俄国十月革命还有另一个伟大的历史意义,那就是在此前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一统天下局面下,十月革命开辟了新型的发展道路,即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而也证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Ⅶ 八年级上册的历史知识体系(人教版)
你可以买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