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知识点框架

历史知识点框架

发布时间:2021-02-22 09:37:23

❶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图

书后面那个绿绿的只是年代表吧。因为新课标,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同,所以必修1历史又分了内人教版、人民版等容,不知道你要哪一本的。你可以找本同步类的教辅,像什么《教材完全解读》之类的,最前面一个版块就是知识结构图(点击可以看大图的)先给你看看人教版的吧,这个用得范围比较大一点,如果是其他版本的,因为网络知道里不能贴链接说网址,不能给你看电子书,你只能自己搜一下或去书店看一下了,封面是这样的:

❷ 历史知识结构表

先给你个历史知识结构复习纲要

历史知识结构复习纲要

一、 中国古代史:

朝代: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的更替(在春秋战国时),国家统一或分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中央、在地方,军权、财权、行政权、司法权,选拔官吏制,思想控制),积极性和消极性;改革(背景、目的、性质、内容、作用、结果及原因),朝代兴衰。

经济:背景、措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分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3)工具的改进。(4)水利工程的建设。(5)人民的辛勤劳动。(6)中外间,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7)耕作技术的提高、推广。(8)人口迁移。

影响: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文化教育的发展、赋税的增加、促进民族间和对外的交流、战争的胜利、国家的强盛。

农业发展的原因:以上原因。表现: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建设、土地的开垦、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和引进、产量的提高、专业化和商品化、著作。影响:

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赋税的增加、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好转、民族间和对外的友好交流。手工业:原因: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技术的提高、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手工业者的勤劳。表现:部门、产量、分工、技术水平、著作。影响: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最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丰富人民的生活、促进民族间和对外的交流。商业: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赋税政策的调整(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政府重视(管理和税收)、交通便利、开明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表现:商品多、货币、城市的繁荣、店铺和旅店众多、政府的管理、市(城市中)和集市(农村)、商人多、夜市。影响: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丰富人民生活、加强了民族间和中外间的经济交流、市民文学的产生、到明清时期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民族关系:民族间的友好交流是主流。少数民族的兴起和发展、如何管理少数民族、民族间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移、接受汉文化(接受先进的制度等)、民族融合的程度。意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对外关系:开放或闭关锁国。原因:经济发达、科技文化高度繁荣、世界领先、陆路和海路交通发达、造船技术发达、政府重视(管理或鼓励)、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的途径:官方和民间的贸易、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宗教传播、战争。

古代贸易的特点:(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回族的形成。

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1)范围:东达朝鲜、日本、西至西亚、欧洲。(2)内容: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也有战争与侵略。(3)路线:有陆路,还有海路,还有海陆并举。(4)地位:明清以前中国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外是开放的;明清开始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欧各国,对外是闭关锁国的。(5)影响:不仅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回族。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出现的新特点:(1)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西方殖民者开始对中国殖民扩张和掠夺。如荷兰入侵台湾。(2)我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如戚继光抗倭寇。(3)封建统治阶级对外政策由开放交往趋向闭关保守。如清朝的禁海令。(4)但也有友好往来,如郑和下西洋,西方传教士来华,出现“西学东渐”,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到西方。

思想文化:条件:政治稳定,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民族间和中外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工作者或人民的开创精神、勤奋和实践精神,选官制的影响,政府的重视。

表现:思想(百家争鸣、唯物思想、唯心思想、民主思想),科技(四大发明、中医学、自然科学如数学、天文历法、建筑、物理、地理,农学著作,手工著作等),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特点:科技发达、世界领先,思想活跃,文学艺术繁荣等。

世界史

生产力

政治 民主政治,无产阶级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 调整生产关系, 经济发展情况

各国经济实力在国际上的变化(经济格局)

国际关系体系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资本主义列强与亚非拉国家间(经济、政治格局)

发展状况(政治、经济、外交、各种矛盾)及原因

亚非拉地区 民族解放运动情况

存在的问题

如何走上人民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

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情况

存在问题及其改革、成效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教训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理性主义(启蒙运动)

思想、科技 自由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

三次科技革命:原因(生产关系的调整、科技自身的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政府的重视)、标志、内容、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世界经济格局、世界政治格局、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工业布局、城市化、价值观、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各国经济依赖程度加深:出现区域集团化、全球一体化、知识经济)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科技的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确立、出现垄断和垄断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颁布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二战后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资产阶级革命: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旧的体制阻碍它的发展),过程,结果确立资本主义基本原则(建立民主制、颁布文件和法律或措施):民主制、以法治国、权力制衡机制、政党政治、人权规定、代议制。

原发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英、法、美,后发性的国家是德、意、俄、日

国际关系体系:背景、概念、实质、操纵者、组织、内容、影响(积极和消极)、瓦解。

中国近现代史

政治:执政者、社会性质、革命性质主要矛盾、统治者自身的改革、农民运动、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

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原因、地点、表现、人物、特点、影响)

外交: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被迫开放、“以华治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思想:新思想的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以法治国、民主政治、设新闻官和听取社会舆论、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兴办新式学堂、平等往来),“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求富”,拜上帝教,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顽固派和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思想,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科学思想、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政治:主要矛盾、国共关系、工人运动、学生运动、中共的建立及不断完善和成熟、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策略,最终取得胜利

经济:官僚资本的出现与发展、民族资本发展艰难、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外交:列强侵略的方式

思想: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共的思想错误与纠正

政治:政治制度、巩固政权、党风建设、制度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

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 经济:恢复经济的措施、工业化的建设、成就、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逐渐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外交:国际形势、国内形势、政策、方针、成就。

科技:如何重视

政治:自身建设、“左”倾错误

经济:正确的指导方针、出现了失误、困难、取得的成就、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曲折发展时期: 外交:50年代中到6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方针、成就。7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成就

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农业和工业成就

外交: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外交政策的调整、取得的成就

思想:真理标准的讨论,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

科技:认识:科技为第一生产力,成就

❸ 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 记住是框架 不是知识点

保证全是框架啊 优点是较为简洁 嗯...有一些太简洁,你适当补充一下就行了。不过全部要点里面都有了,还算全吧。望采纳!

专题一

❹ 高考历史知识点框架图

答:去买本辅导书吧。。。。再说每次考试的知识点都不一样啊。。。我劝你还是看最新的考试大纲吧。。。。。。

❺ 必修一 历史 知识点框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存在的朝代、目的、对象、受封者的权利和义务、影响、崩溃)
2、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朝代、核心内容、纽带、宗法等级、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时间、过程、意义)
2、皇帝制度的创立:(创立者、特点)
3、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机构、地方机构、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央机构:(汉、唐、宋、元如何解决君相矛盾)
2、监察机构:(秦、汉、元监察机构、评价)
3、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4、地方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目的、概况、影响)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内阁制形成(背景、形成、性质、特点、影响)
2、清朝的军机处(目的、皇帝、性质、特点、作用)
3、密折制(皇帝、目的、作用)
4、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参考P24“知识链接”)
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时间,内容、影响)
3、瓜分狂潮(直接原因,瓜分开端,形式,门户开放)
4、列强侵华的几种形式: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意义)
2、左宗棠收复新疆(重要时间、事件)
3、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时间,人物,事件)
4、义和团运动:(背景,清政府态度变化,主要斗争,失败原因,意义)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原因,罪行)
2、关内关外的局部抗日(共产党、东北人民、国民党、工人学生)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5、抗日战争的胜利(背景,时间,根本原因,意义)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原因,过程,革命纲领,意义,失败原因或教训)
二、辛亥革命(准备,爆发,成立政权,颁布宪法,历史功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原因,过程,性质,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条件,一大,二大)
3、国民革命(开始标志,过程,失败,教训)
4、“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重要事件)
5、解放战争(爆发,反攻,决战)
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条件,标志,意义)
2、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曲折历程:(“文化大革命”导火线,标志,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2、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内容,意义)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过程)
2、实践(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3、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政策,外交方针,外交成就)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恢复联合国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背景,时间,意义)
2、中美关系正常化(重要过程)
3、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标志)
2、外交成就: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
1、外交政策:(不结盟,对外开放,五项原则)
2、外交成就:(联合国,区域性国际组织)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1、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环境,影响)
2、古代希腊城邦(城邦出现,城邦特点)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三次改革的内容,意义)
2、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主要内容,作用)
1、主要内容:(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2、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权利法案》:(背景,制定时间机构,内容,目的,意义)
2、责任内阁制形成:(过程,结果,影响)
3、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二、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意义,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异同)
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2、1787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异同、代议制作用)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通过,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P116)
3、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内容,意义)
1、《共产党宣言》(1848年发表)的主要内容:(P124-125)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P122课前提示)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1、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革命时间,政权建立,革命措施)
2、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史实(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政权建立,颁布法令)
2、历史意义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局面)(背景,揭开序幕,冷战表现,冷战的影响)
1、背景:
2、揭开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时间,内容,标志)
3、冷战表现:(政治,经济,军事)
4、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冷战的影响)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兴起的原因,发展表现,经济地位)
3、中国:(建设成就,国际地位)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概念,兴起标志,主张,影响)
三、走向多极化
1、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结束标志,多极化表现)
2、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❻ 初中历史总结框架图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2.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
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建都在亳。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罕
见的青铜器。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
骨文发展来的。

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

5.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五霸”: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齐桓公最先称霸,因为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
革,还提出了“尊王攘夷”口号。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改革,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编制
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
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7.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孔子提
倡“为政以德”。他的教育思想有: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注意“因材施教”。)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8.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9.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10.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
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嬴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度量衡;修长城、御匈奴;修驰道,凿灵渠;焚书坑儒。

1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发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着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马俑,这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12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且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将西汉统治推向鼎盛。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著名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郡国学。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
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
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13.▲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到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14.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龙亭候)改进了造纸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它的出现标志者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15.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写的《史记》是我国
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秦汉时期,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生动地展现出开拓进
取的精神风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6.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赤壁,大败而回。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
17.386年,拓拔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
5世纪末,北魏统治者顺应当时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接受汉族的先文化,同时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施。例如,他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8.生活在南朝的祖冲之,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
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北朝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
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
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19.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以行书《兰亭序》最出色,人称“书圣”。东晋人顾恺之流传至今的有
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北魏石窟艺术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
的龙门石窟等。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
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
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
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3

618
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4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贞观新政;恢复和发展生
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
魏征
)
;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
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增
强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贞观新政:
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⑴改革赋役制度⑵沿袭和完善隋代的
“三省六部制”
⑶修订法令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唐律疏议》⑷完善科举制。

5

武则天:
重用酷吏、
引用庶族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
勋贵旧族;

《贞观氏族志》

《姓
史录》
;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如姚崇、宋璟、狄仁杰;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
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长
,
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贞观遗风”
,为唐朝全省时期的到来奠
定了基础。郭沫若称她“政启贞观,治宏开元。


6
.★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开元
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⑵玄宗个人很有才能,他重用贤能,
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7
.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定义即特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
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内容
: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P.20
作用: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
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
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
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8

吐蕃:
今天藏族的祖先。
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
唐中宗把
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尺带珠丹,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汉藏
两族之间的交往。

9
.▲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
其中著名的有晁衡。
P.32
唐玄宗时,
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P.33
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
国后口述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
p.34-36
10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
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路交通。

11
.赵州桥(平拱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设计者隋朝李春。

12
.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的风格:雄奇飘逸,想象丰
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称“诗仙”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的风
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代主义精神。诗的内容多位反映社会
现实生活。
后人称他为
“诗圣”

称他的诗为
“诗史”

代表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

“三别”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13

1127
年,
北宋皇族赵构
(宋高宗)
在南京
(今河南商丘)
称帝,
后来定都临安
(今杭州)

史称南宋。南宋抗金英雄有岳飞等。
1141
年,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
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P.61
14.
魏晋南北朝以来,
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南宋时,
南方经济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了南方。

15
.成吉思汗的功绩:完成蒙古统一大业,建立蒙古政权,创制蒙古文字,建立一支强大的
军队。


1271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2
年定都大都。他仿效中原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推行
重农政策。

元代黄道婆在制棉工具和制造方法上作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她的故乡松江地区逐渐上升为
江南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16

北宋司马光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杂剧作家重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17
.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延续了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使皇权达到空前强化
的程度。主要措施:⑴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廷杖制度。⑵清朝增设了军
机处
(雍正)

并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推行,
加强了思想控制,
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
发展。

18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有:明朝戚继光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清初郑成功
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康熙率清军两次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并签署了《尼布
楚条约》保卫了东北边境。这些斗争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权益,而且为经济的发展创
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

1689
年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的主权。

19

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有:
1690
年康熙平定准噶尔部;
18
世纪中期平
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在伊犁等地设立将军,在西北各地设立参赞大臣,使清朝中央加
强对新疆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进行册封;
1727
年,清
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0
.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

21

1368
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
1421
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1644
年,清军入关,顺治
帝迁都北京。北京城的构造:有三重,由外往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旧称紫禁城
现叫故宫)


22
.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犯,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
嘉峪关。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城就是明朝时修筑的。长城时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22
.明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
,此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宋
应星著《天工开物》
,此书被誉为“
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网络全书”


在明朝以叙事为主的通俗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有罗贯中的《三国
演义》
(明)

施耐庵的
《水浒传》
(明)

吴承恩的
《西游记》
(明)
和曹雪芹的
《红楼梦》
(清)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步长篇历史小说,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

23

1405
年-
1433
年,
明政府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
到西洋
“取宝”

评价: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而且推动
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P.128
24
.★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限制上。影响:清朝实施闭关政策
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
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时期


1949
年新中国建立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1956
年八大


1978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56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1.

1949

10

1
日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
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篇章。

2

1951

10
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新中国建立初,
政府为巩固新中国政权的措施:
①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
“米粮之战”

全国
物价开始稳定。②
1950

6
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
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
1952
年底,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
P.9

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4
.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
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6.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标志着
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
.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跃进和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失误的原因是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后果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8
.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开始的标志:
“五一六通知”


结束的标志: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响:

见教材
p.39

启示: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们懂得,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
的悲剧,必须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的历史转折。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全会内容:
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
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
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❼ 历史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点框架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1、早期“国家”的出现:

(1)时间与地区: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2)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3)政治形势:传说中的黄帝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又分置官员,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

2、夏商政治文化:

(1)夏朝:王位世袭制的形成,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礼记》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其大意是:往古的“大同”时代,“天下为公”;现在的“小康时代”,则是“天下为家”。这说明了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大致演化过程。)

(2)商朝: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二、西周分封制

1、前提:在牧野一战中,周击败了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建立了西周。

2、内容:

(1)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2)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国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分封对象:子弟、功臣和亲周的商朝旧贵族。

4、评价: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5、瓦解:受封的诸侯权力较大,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实力的不断增强,王权衰弱,分封制走向崩溃。

三、西周的宗法制

1、渊源:有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实质: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等级制度。

4、核心:嫡长子继承

5、内容:

(1)同宗族内部最高权力地位的传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2)确立大宗、小宗的体系;

(3)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6、特点:

(1)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

(2)将血缘关系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国”和“家”的统一。

7、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8、影响(评价):

(1)积极:在当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有利于政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孝悌观念,利于培养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消极:对中国封建社会来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的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倾向等。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条件:

客观上:

(1)政治:长期割据战乱,百姓渴望安定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

(2)经济: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实力最强。

(3)思想:法家的思想强调统一和中央集权,对秦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

主观上:

个人: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统一经过: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了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3、版图拓展:

(1)北方: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了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2)南方:开凿了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统一岭南,设置郡。

(3)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4、意义: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

1、实行: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结构(内容):

(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郡”设郡守、郡尉、监狱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2)“县”隶属于郡。

(3)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4)“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5)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3、特征: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5、汉代地方制度: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三、百官公卿

1、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

(1)皇帝制: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并世代相传。

(2)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②“九卿”: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舆马;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

(3)朝议制度:“三公”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这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是秦始皇晚年,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2、历史影响:

(1)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2)消极:秦王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统治十几年后土崩瓦解。

3、西汉的官僚制度:

(1)继承: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此为“汉承秦制”。

(2)发展: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对国家政权的巩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法令出一

1、创立: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与演变:

(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2)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封建国家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决策。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

(3)后来,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4)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

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2、历代限制相权的措施:

(1)汉:

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②汉武帝特意从身份地位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让他们能够随侍左右,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于是,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得以形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

(2)唐:措施: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议会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3)宋: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利,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元: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3、历代帝王限制相权的目的:

(1)防范宰相擅权。

(2)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演变:

(1)秦朝:监察机构的设置,在秦代已经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4)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5)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邢狱的官员。

(6)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

2、评价: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

2、主要选官制度: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❽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框架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抬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抬制度

1、 夏商政抬制度的内容:

中央:〇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〇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 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抬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抬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 西周的分封:被封的请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〇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抬;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择月般的政抬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舂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〇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杈

3、西周的宗法制:

〇1内容:用父系的血缧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抬等级,巩固国家政抬的制度。 〇2特点:嫡长子继本制

〇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杈地位,有利于统抬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杈制度的形成

1、 中央集杈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荨;呈权至上;皇位世袈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杈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抬取代贵族政抬的重要标志。

2、 中央集杈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 中央集杈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ol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c_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〇3莫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抬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杈烕,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眉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镜芰:

汉朝汉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抬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莩拟和颁发呈帝诏令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杈烕,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眉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镜芰:

汉朝汉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抬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莩拟和颁发呈帝诏令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杈烕,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眉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镜芰:

汉朝汉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抬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莩拟和颁发呈帝诏令
1、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呈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仕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抬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政抬民主政抬

1、 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贡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抬时期

2、 特征:人民主杈、轮番而抬、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 积极作用:促迸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抬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 《十二铜表法》标志看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M查士丁尼组织编暴)标志看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 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沽、经济统抬;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抬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 〇1光荣革命:1688年

〇2《杈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杈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杈力;国会逐渐处于“同 而不抬”的地位

〇3责任内阁制:苜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抬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 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人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苜,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〇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冲;总统和国 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❾ 高中历史知识点框架结构


高中历史知识点框架结回构:答http://wenku..com/link?url=sHJqwulm3Uc6kIO6e0KIpAX6p__lfdZkPEkGCQlxsuLhcQ9O

❿ 高中历史知识点框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5ad9a0100bxpk.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5ad9a0100d03k.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5ad9a0100bxpn.html
从本人博客扒下来的。回。答。

阅读全文

与历史知识点框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