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色列博物馆中有什么必看的东西
由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比扎莱尔工艺美术博物馆;
犹太人与人种史展馆,这里的展品反映了回散居世界各地各种犹太答社团典型的风格;
美术陈列馆,既有按时期划分的展室,也有综合性展厅,收藏了来自非洲、北美、南美、大洋洲和远东的艺术精品;
考古文物厅,陈列了从史前时期到公元15世纪的展品
雕塑公园,展出了60多件作品;
"圣书之殿"馆,收藏了珍贵的《圣经》手稿,包括《死海古卷》;
青年馆,设有美术陈列室、教室、制作室,并有广泛的教育项目;
在东耶路撒冷的洛克菲勒展馆,收藏着这个地区的考古文物;
在东耶路撒冷的培利艺术中心,专门为阿拉伯少年儿童开办各种项目;
蒂奇奥屋,这是在耶路撒冷市中心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古宅开设的画廊兼大众咖啡厅。博物馆中所展示的珍品文物中多为各个时代里样式各异的圣经,包括先知以赛亚书最古老最完整的版本,所以也可称得上是座圣经博物馆。另外还有珍贵的死海古卷,1947年,一位居住在死海附近的阿拉伯青少年为寻找失踪的羊只,进入荒凉峡谷的隐窟里,发现了装于陶罐内的希伯来文羊皮卷轴。这些手抄圣经年代可溯至两千年前,是目前人类发现年代最早的圣经抄卷。
2. 柏林犹太博物馆的介绍
柏林犹太博物馆,抄也称袭柏林犹太(人)纪念馆、柏林犹太(人)历史博物馆等,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第五大道和92街交界处,现在已经成为柏林的代表性建筑物。柏林犹太博物馆 Jüdisches Museum, Berlin是欧洲最大的犹太人历史博物馆,其目的是要记录与展示犹太人在德国前后共约两千年的历史,包括德国纳粹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历史,而后者是展览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包括对于大屠杀(Holocaust)的追念,其展品以历史文物与生活记录为主,多达3900件,其中1600多件是原件。博物馆多边、曲折的锯齿造型像是建筑形式的匕首,为人们打开了时光隧道,全面展示了德国犹太人两千年的生活历程,他们对德国艺术、政治、科学和商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及在20世纪经历的那段悲惨历史。
3. 柏林犹太博物馆的设计
激发里柏斯金构思的是犹太人与柏林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历史。柏林市政府给他送去了两大捆档案,里面有柏林犹太人的名字、出生日期、驱逐日期及地址。他亲自考察了这些历史遗迹,并在城市图上描绘出来,相互之间还连上线,得到了他称之为“一个非理性的原型”:一系列三角形,看上去有点像纳粹时期强迫犹太人带上的六角的大卫之星的标志。他的另一灵感来源于现代音乐史上一位著名作曲家阿·舜勒贝格。当年,由于希特勒的上台,他未能完成自己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他的前两个乐章“华丽辉煌”,第三乐章只是重复演奏,然后是持续的停顿。这部歌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未完成”,里柏斯金深深地为这种“空缺”所打动。
里柏斯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柏林犹太人的悲惨历史远非艺术所能容纳,这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他决心将这些令人沉重的东西转变成一座历史性的建筑。 建筑平面呈曲折蜿蜒状,走势则极具爆炸性,墙体倾斜,就像是把“六角星”立体化后又破开的样子,将犹太人在柏林所受的痛苦、曲折,表现于以六角的大卫之星切割后、解构后再重组的结果,展现在建筑上,使建筑形体呈现极度乖张、扭曲而卷伏的线条。但是建筑中依然潜伏着与思想、组织关系有关的二条脉络,即充满无数的破碎断片的直线脉络和无限连续的曲折脉络。建筑折叠多次、连贯的锯齿形平面线条被一组排列成直线的空白空间打断,航空俯视照片让人清楚地看到锯齿状的建筑平面和与之交切的、由空白空间组成的直线,这些空白空间代表了真空,不仅仅是在隐喻大屠杀中消失的不计其数的犹太生命,也意喻犹太人民及文化在德国和欧洲被摧残后留下的、永远无法消亡的空白。陈列着犹太人档案的展廊沿着像锯齿型的建筑展开下去,而穿过展廊的空空的、混凝土原色的空间没有任何装饰,只是从裂缝似的窗户和天窗透出模糊的光亮。
博物馆外墙以镀锌铁皮构成不规则的形状,带有棱角尖的透光缝,由表及里,所有的线条、面和空间都是破碎而不规则的,人一走进去,便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一个扭曲的时空,馆内几乎找不到任何水平和垂直的结构,所有通道、墙壁、窗户都带有一定的角度,可以说没有一处是平直的。设计者以此隐喻出犹太人在德国不同寻常的历史和所遭受的苦难,展品中虽然没有直观的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展品或场景,但馆内曲折的通道、沉重的色调和灯光无不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撞击。 当然,那些穿过展廊的裂缝似的玻璃窗、狭窄的通道及锐角的房间,都增加了陈列上的复杂性。但该馆馆长布鲁门塔尔认为,“这个建筑本身对一个新博物馆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许多博物馆要费很多功夫发展参观者,我们却立马有了很多。因为这座建筑是那样的不同寻常,没有一天人们不是恳求着要进来看一眼。”
4. 求柏林犹太博物馆建筑设计方面的资料。
作为解构主义的经典代表作,这部作品外观的创作灵感就充满了解构意味:看似随意折叠弯曲的外形实则为解构变形的大卫之星(Star of David,图1)--这一著名的犹太符号,它曾经是深植于每个犹太人身心的印记,而现在扭曲变形后,深深地留在了柏林的土地上,像一道伤疤一样难以磨灭。
图3,柏林犹太博物馆建筑外墙
整个建筑的外墙由镀锌铁皮组成各种不规则形状(图3),这些造型由表及里,一直渗透到博物馆内部,以至于整座建筑所有的线、空间都是琐碎而不规则的,犹如一道道伤痕刻在了建筑上。虽然参观者在建筑中看不到有关于犹太人受难的场景和资料,但从对建筑的处理上也可见一斑。
而立面上的灵感一方面是来自于当时一些犹太人在柏林的住址分布,他们曾真切的活在这座城市,之后又经历磨难。李伯斯金将这些人的住址分布于建筑立面,用线及几何图形相结合,相互牵连,留在墙上变成斑驳参差的窗洞,而这种非理性的阵列也是犹太人在这座城市中存在过的印记。
另一方面,熟谙音乐哲学的李伯斯金,将作曲家阿诺德·格未完成的歌剧《摩西与亚伦》的脚本解构处理,以歌剧为例证--表达歌曲的存在导致歌词意思不明,相反,歌曲不存在,歌词意思逐渐清晰明了的非理性意味,并最终融入立面表达。
若要深层次的探讨李伯斯金的设计思想,则不得不说他从康德的“二律背反”以及本雅明的《单行街》中提取到更加晦涩难懂、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并最终运用到了博物馆外立面之中,这也使整个建筑由内而外充满了独特的哲学意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字内容来源于:设计师 RYAN志阳
引用原文:博物馆中的空间情节化表达
5. 以色列博物馆除了历史展品,还有什么可以看的吗
比扎莱尔工艺美术博物馆;
犹太人与人种史展馆,这里的展品反映了散居世界专各地各种犹太社属团典型的风格;
美术陈列馆,既有按时期划分的展室,也有综合性展厅,收藏了来自非洲、北美、南美、大洋洲和远东的艺术精品;
考古文物厅,陈列了从史前时期到公元15世纪的展品
雕塑公园,展出了60多件作品;
"圣书之殿"馆,收藏了珍贵的《圣经》手稿,包括《死海古卷》;
青年馆,设有美术陈列室、教室、制作室,并有广泛的教育项目;
在东耶路撒冷的洛克菲勒展馆,收藏着这个地区的考古文物;
在东耶路撒冷的培利艺术中心,专门为阿拉伯少年儿童开办各种项目;
蒂奇奥屋,这是在耶路撒冷市中心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古宅开设的画廊兼大众咖啡厅。博物馆中所展示的珍品文物中多为各个时代里样式各异的圣经,包括先知以赛亚书最古老最完整的版本,所以也可称得上是座圣经博物馆。另外还有珍贵的死海古卷,1947年,一位居住在死海附近的阿拉伯青少年为寻找失踪的羊只,进入荒凉峡谷的隐窟里,发现了装于陶罐内的希伯来文羊皮卷轴。这些手抄圣经年代可溯至两千年前,是目前人类发现年代最早的圣经抄卷。
6. Jewish museum(犹太人博物馆)和Daniel.Libeskind(建筑师)英文介绍
1、Introction:(犹太人博物馆 )
Jewish Museum was built in 1993 to 1995, show there are Jews in Germany, nearly two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rchitect Daniel Libeskind said his design for the "Between the Lines" (two lines / lines). Building collapse on many occasions, consistent planar zigzag lines arranged in a straight line by a group of blank space ( "voids") interrupt. These blank space on behalf of the vacuumthe Jewish people and culture in Germany and Europe after the devastation left behind, the gaps will never be able to extinction.
2、
Daniel Libeskind(丹尼尔·里伯斯金)1946年出生于波兰一个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犹太人家庭。他的双亲以及10名兄弟姐妹都经历过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迫害,最后只有其父和一个姑妈熬过苦难,得以幸存。1959年,当时年仅13岁的利贝斯金德跟随家人迁往以色列,以后又乘船移民美国,来到纽约。利贝斯金德在纽约读完中学后,进入大学先学习音乐,后来转到建筑系。毕业后,利贝斯金德以德国柏林为基地,组建了自己的建筑设计所。
他曾于北美、欧洲、日本、澳洲及南美各大学教书与演讲, 1986年他曾指导位于意大利米兰的私人公益建筑机构「Architecture Intermundium」, 曾任教于哈佛、耶鲁、伊利诺、南加大、德国汉堡学院等大学。
Daniel Libeskind的创作不仅是建筑, 亦被视为艺术, 其展览遍及欧洲、以色列、日本与美国, 轰动一时的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所展示的「解构主义建筑展」中, 他是其中重要的展览者之一。现居于柏林, 并积极的参与国际竞图。
Libeskind现年57岁,满头银发,戴一副厚框眼镜。他的作品向来以反偶像崇拜风格见长,特别是他的博物馆设计备受青睐。他的主要设计有柏林的犹太人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犹太人博物馆、英国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伦敦城市大学的研究生中心、瑞士的一家购物中心和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展览中心等。2001年,他成为第一位荣获“广岛艺术奖”的建筑师,以表扬其作品“对推动谅解与和平”的贡献。
英文如下:
Daniel Libeskind (Daniel Libeskind) was born in 1946, a Polish Holocaust survivors, Jewish family. His parents and 10 brothers and sisters have all gone through the Auschwitz persecution, and finally only his father and an aunt to go through suffering, survived. In 1959, the then 13-year-old his family moved to follow Liebeskind Israel, and later emigrated to the U.S. by boat, to New York. Liebeskind finished secondary school in New York after studying music before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and later transferred to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fter graation, Liebeskind based in Berlin, Germany, formed by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ir own.
He was in North America, Europe, Japan, Australia and South American universities to teach and lecture in 1986 he had the guidance of the private sector is located in Milan, Italy, public construction firms "Architecture Intermundium", has been teaching at Harvard, Yale, Illinoi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Hamburg, Germany.
Daniel Libeskind's creation is not only a construction, is regarded as art, the exhibition throughout Europe, Israel,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hit by the 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 show, "Building Deconstruction Exhibition", he is one of the major exhibition one. Now residing in Berlin,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win.
Libeskind, 57, gray-haired, wearing a pair of thick glasses. His work has always been a good style of anti-idolatry, in particular the design of his popular museums. His main design of Berlin's Jewish Museum, San Francisco Jewish Museum, Manchester Imperial War Museum, London City University Graate Center, a shopping center in Switzerland and Israel such as Tel Aviv's Exhibition Center. In 2001, he became the first won the "Hiroshima Art Prize," the architect, in recognition of their work "to promote understanding and peace" contribution.
记得加分喔~~
7.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历史意义
其一是内容。该博物馆共有4个隐喻情结。
其二是根据作曲家阿诺德。施昂拜格未完成的歌剧“摩西和阿龙”的脚本而构成的。在此处,表现了由于歌的存在,而歌词不清,相反,歌不存在,而能帮助对歌词的理解的不合情理性。
其三,在大屠杀年代被驱逐出柏林,在里加和乌其的强制收容所中死亡人的名字和死亡地名。第四,是以瓦特。本杰明的“一侧通行路”形成的。沿着曲折型建筑,引入了60个连续的断面。如此一览“犹太人博物馆”的话,正如街谈巷议所说,里伯斯金充满晦涩的形而上学的超俗的思考,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是难以接近的。
其四,存在与不存在的概念,他从自身的体验,给予了非常明确的解释。
双重自相矛盾的逻辑,是符合“犹太人博物馆”所体现的观点。一种艺术,由于作为其核心的主体的丧失,例如像没有情节的文学,没有旋律的音乐那样的没有展示品的博物馆,其不存在性、非在的存在性的缘由,好像已是新型文化形式的一种倾向。
充满被驱逐、遭受屠杀的(成为不存在)犹太人的悲痛与苦恼的“犹太人博物馆”,仅仅超越了设计的特异性和观念的前卫性,将作为一个民族的悲惨命运的历史封印。同是一个犹太系的音乐家古斯塔瓦·马勒,所内含的如在第九交响曲所奏出的旋律那样深沉暗淡的精神才是杰出的。
墙面上的折线线条不仅是采光作用,立面效果作用,而且更是设计者与整个建筑的一种呼应,为了表现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后给犹太民族造成的那种恐怖印象,犹如在光亮建筑外表面上那几道折痕一样然人感觉难受,就好比心灵上的疤痕。
8. 犹太离散博物馆和犹太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一家吗
犹太老会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82号,从19世纪末它在专哈尔滨奠基开始,属它的历史就同犹太人的定居联系在一起。犹太人当时在哈尔滨建有四座犹太会堂,这里便是犹太总会堂,又称老会堂、老教堂。犹太会堂,由建筑设计师卡兹-基列依设计,1907年5月3日奠基,1909年1月15日落成,1931年6月遭遇一场大火后于当年年底修复竣工。[1]
9. 犹太博物馆的建筑布局
犹太博物馆的新建筑是相当不同于其他博物馆的,因为它并不反应任何功能需求,空间设计的诉求不是为了展出文献、绘画或是播放纪录等,而是将空间本身视做德国犹太人的历史故事来铨释。因此整个博物馆建筑可说是一个介于建筑学和雕塑间的艺术作品。
此博物馆的基地图,从上方看是线型的闪电状,呈之字形(图片),这也是其绰号“闪电战”(blitz)的由来。外观则由镀锌金属片覆盖,窗口都是斜线状,不规则的横割建物本体,这些窗口线是依据柏林地图上的一些犹太历史地点而被连起的,它们也被视为连结德国犹太人不同时期的破碎象征,此建物本身没有对外的出入口,唯一一个出入口在隔壁的大楼,也就是德国历史博物馆里。这个出入通道的楼梯和走廊被设计的相当狭窄,并连到新建物的高塔里,经由高塔才能通到新建物的各个楼层。此塔与通道象征著德国和犹太人历史是不能分离的,也是猛烈而隐密的。
此高塔通往不同楼层的走廊,被称做轴线(Axis),主要有三个走廊通道,则被称为三轴线。其中死亡之轴,通往高塔的中空之处,该塔亦有“浩劫塔”之称。另一个轴线为流亡轴,经过展示犹太人生活文献的走廊后,通往一个名为“流亡之院”的户外庭院,庭院中竖立许多方型高柱。最后一个轴,则被称为“连贯轴”,此走廊串起前两个轴向,在走道间展示与犹太屠杀和流亡之外的历史。带有前两轴之组合循环的隐喻,然而访客也可透过此轴走向原先的出入口离开柏林犹太博物馆。
此馆犹如迷宫般压缩、狭闭的空间设计,还有切割状、阴暗的照明完全是馆方刻意安排的,主要目的是透过空间使访客感受到犹太人在德国充满艰难与挑战的历史感。
10. 柏林犹太博物馆的展览
该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10点-20点,周一10点-22点,9月30日、10月1日,9月10日和12月24日闭馆(内注:该开放时间有容可能会发生变动,以上为翻译自其官方网站的当前时间,请参见参考资料一,该网站主要语言为德语)。其基本展览主要叙述了两百年来德国与犹太人的历史,以及德国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之间最紧密地联系。
除了平常的展览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展示交替更换,另外也会有特展,如2008年9月18日“掠夺与归还”(Raub und Restitution)的特别展览,展出1933年以来纳粹分子从犹太人手中夺走的艺术品,介绍这些艺术品从1933年到今天流落辗转于多人之手的命运。展览一直持续到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