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1-02-22 07:30:53

『壹』 高二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中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二、科技:

1、天文:汉武帝时,“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首;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2、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3、造纸: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蔡伦发明“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1)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扩展阅读

三省六部制

1、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史、户、礼、兵、刑、工六部。

2、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3、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4、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5、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贰』 求高中会考历史复习资料!

1、高中文综学习,先给自己定定目标(大、小、长、短),这样学习会有一个方向;然后梳理自身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容易丢分的知识点;再者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任务,一一的去落实。

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叁』 高二会考政史地知识点,急用~~~~

高考考试大纲(课标实验版)——地理

Ⅰ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的内容,确定高考地理科考试内容。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内容的考核由各省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酌定。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课标卷)政治2009-01-22 15:31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考试范围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区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一一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维护劳动者权益

6、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

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商业银行的业务

(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3) 融资

7、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8、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与宏观调整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

纳税人

负税人

依法纳税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l1、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的要求

(2)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我国的政府

(1)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民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4、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体系和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l、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五部分 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课标卷)历史2009-01-22 15:27Ⅰ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肆』 求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完整资料人教版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⑵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如辛亥**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⑶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⑶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伍』 高中历史会考的提纲

必修 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单元概述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经济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组成。由于受重农
抑商政策的影响,农业和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商业发展却曲折艰难。
2、土地制度的演变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演变,而生产关系的演变又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
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在奴隶社会为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
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二、考点整合
1、中国古代早期农业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2、小农经济的含义、形成的条件、基本特征及作用
含义:小农经济是指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
家基本生活的需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特征: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③生产的主要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作用: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
权的安危。
3、中国古代冶铸、制瓷、丝织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① 冶金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春秋战国,铁农具大量推广。西汉时期的高炉炼铁、炒钢技
术,东汉时期的水排以及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
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 制瓷业: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东汉出现成熟的青瓷,北朝出现成熟的白瓷,唐朝南青北
白两大系统形成,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
花的青花瓷,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③ 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
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货品。明清
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丝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
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4、商人、交子、商帮
“商人”:源于商朝人善于经商而得名。
“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北宋。
“商帮” 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的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
① 彻底打破“市”“坊”界限
②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③ 草市更加普遍
④ 出现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6、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①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原因:生产力低下)
② 夏、商、周时期: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实质:国王为代表的贵族阶级土地所有制 )
③ 春秋时期:私有土地出现,土地兼并严重,井田制遭破坏,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
开始建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小农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④ 封建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北魏—唐朝:均田制;明清: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但封建
社会不能摆脱土地兼并的命运。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7、“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及评价
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于战国时期,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为大多数统治
者所奉行的一项基本政策。
目的:为了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评价:
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由于商业的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
权统治,所以重农抑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但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重
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成了主要方面,它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
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8、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根源是封建的自然经济。
影响:
消极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不利于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
阻碍生产力进步,从而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成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
积极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在当时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
第 二 单 元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市 场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一、单元概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时间 相关事件 阶段特征
15、16 世纪 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7、18 世纪 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19 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 世纪末 20 世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起来
20 世纪 90 年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 经济全球化明显加速
二、考点整合
1、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航海家
① 1487--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葡萄牙王室支持);
②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西班牙王室支持);
③ 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经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葡萄牙王室支持);
④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绕过美洲南端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环球航行(西班牙王室支持)
注意:美洲是以航海家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而不是哥伦布
(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地理知识和历史教材上的地图从宏观上和空间上了解新航路的开辟)
2、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地理大发现开始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
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
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
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3、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的时间和标志
18世纪中期,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4、早期殖民侵略带来的后果
积极影响: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等国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一方面为西欧资本
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血腥财富和巨额的原始资本,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宽,也促进
了技术革命的到来。
消极影响:给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由于被
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上亿的人口,巨
额的财富被掠夺。
5、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
6、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积极影响:(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使资本主义经济制
度取得了统治地位。
(2)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们开始懂得享受机器时代的工业文明的成果
(3)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
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
(4)改变了人口的流动方向,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5)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6)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消极影响: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人口猛增
(所以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同时还给广大的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
7、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应用(显著表现):①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②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出现;
内燃机: ① 内燃机、柴油机的诞生,②发明汽车、飞机;③内燃机车、远洋轮船发展;
化学工业:①从煤、石油中提取各种物质作为化工原料,②炸药、塑料、人造纤维等开始使用;
传统工业:炼钢技术的进步;
新型通讯:电话、有线电报、无线电报。
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 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②生产结构:规模扩大,轻重工业比率变化;
③生产关系:垄断组织形成;④国际关系: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⑤生活方式:日常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
消极影响: 环境污染:污染进一步加重。
9、垄断组织的出现: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这些新兴产业生产规模很大,资本需求
日益庞大,因而导致垄断组织产生。
(2)方式:兼并或联合。部门:最先出现在新兴工业部门和钢铁工业。
(3)评价:积极——垄断组织有利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有利于技术改造、有利于
管理的科学性提高、有利于增加生产的计划性。总之,有利于生产力
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消极——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资产阶级
政府也被垄断资本家所控制,垄断资本主义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掀起瓜
分世界的狂潮,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

10.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相同点:① 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们进入了“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们进入了“电气时代”;
② 两次工业革命都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工厂模式的
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
不同点: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来源于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
工业革命来源于科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②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在英国进行,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美德等几个国家同时进行;
③ 两次工业革命的起始行业也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纺织业等轻工业,而第二
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能源等重工业。
第 三 单 元 近 代 中 国 经 济 结 构 的 变 动 与 资 本 主 义 的 曲 折 发 展
一、单元概述
(1)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一览表
主要措施 具体内容
创办军事工业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创办民用工业 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筹划海防 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培养新型人才 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时间 阶段特征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
19 世纪末 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 短暂的春天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较快的发展
二、考点整合
1、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内容: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
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
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第二阶段:19世纪70-90年代 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其中主要有李鸿章
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筹
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举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影响:进步性: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
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局限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机器生产)
特别注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封建社会、手工生产)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 世纪末、一战期间以及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得到发展的原因
在19 世纪末发展的原因: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在一战期间发展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扫除了一些障碍;
(短暂的春天)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④有识之士倡导“实业救国”。
⑤中华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注意: 前期发展较快,后期不断萎缩)
4、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处于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之中,再加上后来官僚资本主义压迫,这三座大山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动荡之中、资金、人才、技术落后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
第 四 单 元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 道 路
一、单元概述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时 间 成就(或失误) 阶段特征
一五计划期间 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社 会 主 义建设 的起步
二十年曲折发展
(1956—1976) 受 1958 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影响,经济出现了严重挫折;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社 会 主 义 探 索 在曲折中前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确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新时期
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 21 世纪初基本建立 进 行 中 国 特 色 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考点整合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主要成就
时间:1953-1957;
主要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 50-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正确探索与失误的主要表现
正确探索:①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1960-1965年进行的国民经济调整,提出了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62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65年国家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取得重大成就。
失误: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并称“三面红旗”。“大跃进”片面要
求大办工业、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
严重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
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
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
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两者的历史教训,很多同学把它们混为一谈。
其实前者是发展生产力,后者是调整生产关系。大跃进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
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它留给我们的教训是发展经济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人民公社化则
是追求所有制越大越公越好,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人民群众建
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它给我们的教训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两者相同的教
训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国情)
3、20 世纪 50—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经验: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
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并且在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
教训:① 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②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⑤ 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
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⑥ 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上: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做出工作重心转移的伟大决策;
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 ①是建国以来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和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③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在这次会议上开始形成。
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5、如何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地位: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实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项制度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仍然
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民集体所有,只是把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交给了农民。
意义: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
经济的发展。
(注意:同学们容易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为由公有制变成了私有制,其实
这项制度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是把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交给了农民而已)
6、“南巡讲话”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2 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 “南巡讲话”,
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和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我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
1980年国家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定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8、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
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 五 单 元 中 国 近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一、考点整合
1、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①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传入中国;
②近代中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和生活方式;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④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⑤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⑥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2、我国航空事业、电影事业开始起步和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
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性事件: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事件: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
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电影比电视出现要早)
3.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它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
活的节奏;当然也带来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影响。总之,它们的影响是全方位、全方面的。
4.互联网的兴起和影响
兴起: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候,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当然互联网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进行犯罪、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影响
第 六 单 元 世 界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政 策 的 调 整
一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

时 间 主 要 政 策
19 世纪 “自由放任”政策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 国家干预经济
二战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二、考点整合
1、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②具体原因: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出现的经济繁荣发展中贫富差距拉大,限制了社会实
际消费能力的增长;美国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
盲目的股票投机活动造成金融市场不稳定
③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即生产能力远超过消费能力
2、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达四年之久;③破坏性大。
影响:①经济危机加深了各国的社会危机,为摆脱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寻找出路,美
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②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美国经济危机席卷全世界的原因:世界市场的作用)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影响
主要内容:①整顿金融体系: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的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
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②工业方面: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
引起生产过剩(核心措施);
③农业方面:调整农业,政府通过补贴等手段来压缩农业产量,调整农产品结构,
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④社会福利方面:加强社会救济,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内
需,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⑤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影响:①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
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时期。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与完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
模式。注意:罗斯福新政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危机,它不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
4、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主张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
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5、美国的“新经济”概念
①含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这种经济中,对创造财富和工作岗位起关键作用的是思想、创新的技术被应用
于经济的各个部门的程度,知识与他们创造价值的大小直接联系在一起。
②影响:这种经济推动了美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长达 10 年的持续增长。美国一
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这一概念由此问世。
第 七 单 元 苏 联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一、单元概述
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

探索过程 背景 主要内容 结果或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不掌握 不掌握 引发了严重的经
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
和政治危机
②1921 年苏俄一个
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私
营经营
③允许自由贸易
④废除实物配给制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
积极性
②促进了经济的迅速
恢复
③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斯大林模式

不掌握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
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见重难透析

赫鲁晓夫改革
(1956-1964) 不掌握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失败

勃列日涅夫改革 不掌握 不掌握 不掌握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掌握 不掌握 导致苏联解体

二、考点整合
1、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主要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
工业方面:由单一的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流通方面: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恢复商品贸易和商品交换;
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影响: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
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实质: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
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2、“斯大林模式”的概念和历史功过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特点: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陆』 高中历史会考范围内涉及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柒』 求高二历史会考笔记,所有知识点,人教的。内容要多

我也是将要会考的学生

都说不难 容易过的 不用太担心

把发的呢本学业考试 看看做做 有帮助, 基本上题都是那本书上的的

『捌』 高中历史文科会考知识点总结(最好按时间顺序,国内外分)

必修一政治史,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等;中国近现代: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各种战争及建国后各种建设;世界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得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冷战,多极化。 必修二经济史,分中国古代:各朝经济政策,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等;中国近现代: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建国后计划经济及市场经济等;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苏联的经济建设;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得发展(孔孟,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清进步思想家),道家思想;中国近现代: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中体西用",康梁维新思想,辛亥革命理论,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世界古代: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力士多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世界近现代:启蒙运动等。 必修三科技文化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数学及天文历法,书法艺术,文学艺术等;中国近现代:两弹一星,袁隆平杂交水稻,信息技术发展,双百方针,现代教育发展;世界:伽利略,牛顿三大定律,相对论,量子力学,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科技成果,文学发展,美术发展,音乐发展。 重点大概就是这些,建议分各个时期记忆,条理比较清晰,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