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陕西历史博物馆虎符

陕西历史博物馆虎符

发布时间:2021-02-22 04:11:07

① “虎符”是什么意思

【释义】: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② 阳陵虎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到底有多少字

阳陵虎符原为罗振玉先生多藏,罗先生认为阳陵虎符为秦虎符,然根据梁思成先生所考,阳陵地名,实汉景帝改戈阳后始有之,故阳陵虎符应当是汉景帝时物。

③ 大开眼界!陕西十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分别是什么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刻有历史铭文的何尊,法门寺博物馆的四股十二环锡杖,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跪射俑,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的秦封泥,汉阳陵博物馆的微笑俑,西安博物院的三彩腾空马,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彩绘釉陶戏狮纹扁壶,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开成石经》。


陕西的十大博物馆都有自己独特之处,他们的镇馆之宝也有着自己的特色,这些基本上都是国宝级的代表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传唱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可谓珍贵至极。

④ 秦的虎符总共发现了几个

截止至2019年7月,发现的秦国虎符共三件,分别是:秦新虎符、秦杜虎符回、秦阳陵虎符。

秦新虎符,1975年一农民在西安答市西南郊沈家桥村东北500米处平整土地时发现,该地是秦国杜县所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新虎符,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阳陵虎符,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虎符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4)陕西历史博物馆虎符扩展阅读

它清晰的展现了秦国虎符的功用,由此可以大致看出秦国的兵制:军队统一,军权高度集中,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体制严密,兵役制度也较为完善,这些都表明秦王朝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军事制度的已经基本成型。

杜虎符的虎作直立行走状,昂首,尾端蜷曲,背面有卯槽,颈上有小孔。身上有错金铭文9行文字。但是,如果遇到紧急情况,看到烽火台燃起烽烟,将军不等到君王的右符来到,也可以自作主张出兵救驾。

杜虎符铭文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且保存完好,特别是错金字,精致优美。

⑤ 兵虎符是文物吗

是啊,我国发现最早的虎符是杜虎符,战国杜虎符,通称“杜虎符”,是战国晚期秦国兵符。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1978年入藏陕西省博物馆(即今陕西历史博物馆)。

⑥ 历史上的虎符是这样给的吗

符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回、银、玉、角、竹答、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秦杜虎符便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调兵凭证,一符剖为左右两半,右边留存于朝廷,左半交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保管,使用时两半相合,即为“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
秦杜虎符为铜质,器物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符作虎走形,虎昂首,尾端卷曲,背面有凹槽,颈有一穿孔。身上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字体绝大部分是小篆,规整挺秀。
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这说的是杜虎符的来历和用途,用威猛的虎来鼓舞战士的斗志,可见古人的兵法远不仅仅只在书上。该器1973年于西安郊区发现,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⑦ 虎符是做什么用的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
战国时秦相吕不韦掌握着大批军队,对秦王(嬴)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嬴政亲政后,于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用虎符收编了吕不韦的军队,使得吕不韦空有相国之名而无实权。
公元前257年,秦军进攻赵国,兵临邯郸城下,赵国求救于魏楚两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这时秦国向魏国施加压力,魏王屈服令晋鄙按兵不动。赵国相国见魏不肯进兵,就写了一封告急信给魏国相国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通过魏王妃子如姬的帮助,盗出魏王亲自掌握的半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然后率兵8万,会同楚军一起救赵,遂解邯郸之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1942年郭沫若先生曾以此故事为题写了著名的历史剧《虎符》。由此故事也可看出当时虎符制度的严密。
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长9.5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国杜县)。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上队下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殹。”据此可知,当时用兵时,50人以上,必须出示会符。但如遇烽火,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此符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阳陵虎符,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虎符,出土于山东枣庄,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贵在谨慎严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于藏匿,不易被人发现。

⑧ 阳陵虎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到底有多少字

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⑨ 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二中出现哪三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宝物

《葡萄花纹银香囊》,《杜虎符》《阙楼仪仗图》

⑩ 清朝有虎符吗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编辑本段
从“窃符救赵”看虎符

窃符救赵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
战国时秦相吕不韦掌握着大批军队,对秦王(嬴)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嬴政亲政后,于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用虎符收编了吕不韦的军队,使得吕不韦空有相国之名而无实权。
公元前257年,秦军进攻赵国,兵临邯郸城下,赵国求救于魏楚两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这时秦国向魏国施加压力,魏王屈服令晋鄙按兵不动。赵国相国见魏不肯进兵,就写了一封告急信给魏国相国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通过魏王妃子如姬的帮助,盗出魏王亲自掌握的半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然后率兵8万,会同楚军一起救赵,遂解邯郸之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1942年郭沫若先生曾以此故事为题写了著名的历史剧《虎符》。由此故事也可看出当时虎符制度的严密。
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长9.5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国杜县)。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上队下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殹。”据此可知,当时用兵时,50人以上,必须出示会符。但如遇烽火,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此符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阳陵虎符,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虎符,出土于山东枣庄,上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贵在谨慎严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于藏匿,不易被人发现。
汉代兵符上承秦制,略有变化。秦代虎符铭文,铭于符左右两侧,两侧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读。汉代虎符则不同,铭文刻于虎脊之上,骑于中缝,只有合符之后,方可通读。1989年在陕西咸阳秦都区沣西乡李家村出土了一合完整的汉代铜质虎符,虎符长5.8厘米,错银、篆书,脊文8字:“与齐郡太守为虎符。”魏晋南北朝时期,虎符沿用不衰。唐代将虎符改为鱼符,宋代以后皆用牌
编辑本段
虎符与虎文化

在我国古代,为了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需要借助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信物便称“兵符”。据说它最早是周朝军事家 姜子牙发明的。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在丛林争斗中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于是常将这种兵符铸刻成虎的形状,因此它也被称之为虎符。虎形兵符并非唯一的形状,在秦代就有鹰符和龙符等等。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多用的是青铜,也有用金、玉和竹做材料的。虎符内部中空,然后被一剖为二,右半(虎头方向朝前)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兵将领或地方长官。虎符的剖面有齿相嵌合,背上大多有文字,文字分书在两边,内容相同。也有将文字对剖的。这些文字大多是错金书,即便历经千年,也依然熠熠生辉。
虎符在调动军队的时候便有了大用场。中央调兵时,会派遣使臣带着剩下的半符前去,待左右验合,命令才能生效。
虎符到了隋代被改为麟符,而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又将其改为鱼符或兔符,甚至龟符。而后这些原本用于军事调动的信物甚至成了某种身份的象征。到了宋代,它虽然作为调兵的信物,但仍配合书面文件一起使用。到了后世它逐渐演变成令牌等物,于是这种动物形状的兵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注(1):错金是指将字或图案刻成后,将金丝嵌入,再将其打磨平滑。
注(2):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称王的是楚国国君熊通。公元前704年,周天子拒绝提高楚君的名号,熊通闻之大怒,便自立为“楚武王”。接下来称王的是魏国的国君。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举行了登基大典,正式称王。到了公元前334年,两次大败魏军的齐侯田因齐称王,史称齐威王。
编辑本段
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

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都是秦国的,共4件:
杜虎符· 杜虎符: 据称于1973年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杜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呈站立状,虎身有错金铭文9行40字,绝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意思是:“右半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存于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 新郪虎符: 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上有错金铭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殴。”
秦国的国君在秦孝公以前皆称“公”,惠文君即位时才称“君”,而在他即位的第13年(公元前325年)里,更在秦相张仪的怂恿下,紧随魏、齐两国国君的脚步,进一步称王注(2)。因此杜虎 阳陵虎符展览图片符应是秦惠文君称王前使用的信物。而新郭虎符则可能是在秦惠文王称王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间制作的了。
· 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呈卧虎状,高3.14厘米,长8.9厘米。相传在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虎符上刻有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是秦时的郡名,即今陕西省高陵县。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才自称“皇帝”,此件虎符应该是秦始皇统治时代的用品,并被中央政府授予驻守阳陵的将领。可惜因年代久远,它的对合处已生锈,现在左右不能分开了。
东郡虎符· 东郡虎符: 1953年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征集所得,现藏于周至县文物管理所。东郡虎符呈卧虎状,虎符长9.5厘米,高4.3厘米。虎背有错金铭文,字体为小篆,左右两半铭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东君。”从铭文上看,东郡虎符应该合阳陵虎符一样都是秦始皇时代的用品。但也有人认为东郡虎符是后人伪造的。
陕西省凤翔县还曾出土过金虎符。这件虎符没有铭文,且体型较小,高仅2.3厘米,长仅4.8厘米,重 金虎符35.6克,为金制。虎符也为卧虎状,但造型夸张: 虎巨目大耳,张口露齿,四腿曲卧,长尾上卷,通身纹饰为凸雕和阴刻,背面还有扣槽。可惜仅存半符。此件虎符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用品,而秦国首都最早在雍(今陕西凤翔东),有可能它也是秦国所制。 此件虎符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铜鎏金虎符战国时期的虎符还有玉虎符和铜鎏金虎符,可惜这两件虎符都没有太多的资料。见下图:
玉虎符汉代在兵符上承袭秦制,但不同的是,汉代虎符上的铭文大多刻于虎背上,采用错银书,用篆书刻写“一、二、三、四、五”等字样。同时字由中间剖开,因此只有两个半符的字完全相合才可发兵。但在汉代,要发兵除了对验虎符,还要需要有玺书或诏书。虎符是发兵信物,诏书则是为了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当然,汉代的军队调动并非只靠诏书和虎符作为信物,同时作为信物的还有“节”和“羽檄”,不过本文不再详述。

阅读全文

与陕西历史博物馆虎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