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一至四章 知识点归纳
我自己看了 觉得还可以:
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 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2、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
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行政权 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
立法权 国会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权 联邦法院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2、“1787年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Ⅱ 高中历史必修3 前四个单元的知识点整理。急求急求!!
第一块: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知道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
百家争鸣:诸子各家,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历经春秋--战国--秦--至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结束。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老、庄则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社会大动荡是根本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②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
百家争鸣意义: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辩证法);
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诸子百家代表及其思想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兵家:孙膑与《孙膑兵法》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以孔子为尊,经典六经等,政治上:仁礼,注重伦理道德的学派。
1.孔子学说: 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称为“六经”, 思想体现于其弟子著的《论语》。
Ⅰ孔子思想①政治学说( “仁”、“礼”是其思想核心):A、“仁”: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构建和谐社会;B、“礼”:“克己复礼”,“正名”,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其保守一面)C、“为政以德”: 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任意刑杀。
②天道观(哲学观点): “敬鬼神而远之”,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法;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Ⅱ如何评价孔子的思想?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目的:调整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Ⅲ孔子思想影响:
1)孔子学说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2)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3)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尧舜禹,而他为中国思想文化(整理典籍,文化传承)、政治、教育(开创私学,文化下移)、民族精神(中庸、和同、积极向上、乐观)等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使得后来的人们推崇他为圣人。
2.孟子战国儒家思想大师,思想体现于其弟子著的《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Ⅰ孟子:①政治上,仁政思想(核心):以德服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人性问题上,人性本善。
③倡导先义后利的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3、荀子。战国儒学大师。
Ⅰ荀子思想①天道观上,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即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办事。②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所以②政治上,礼法并用。
Ⅱ荀子思想的影响:荀子从儒家到法家的过渡,他的弟子韩非、李斯发展了他的政治思想,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
第二块: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
3.宋明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4.明清儒学继续与变异——李、黄、顾、王的思想
【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1、历史背景:1)汉武帝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主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发展儒家思想: ①.“天人感应”学说: “君权神授”和仁政,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②伦理道德,提出“三纲五常”
3.评价: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宋明儒学的发展——程朱理学
1.概念解析: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儒学新体系,因此被称为 “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2.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1)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2)三教相互渗透,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3)为了振兴儒教,唐宋儒家学者不断探索,深受佛老思想影响,儒学不断丰富。
3.程朱理学: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为集大成者。
①.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源,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
②方法论: “格物致知”。
③ “存天理,灭人欲”。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4.陆王心学:代表南宋的陆九渊,明朝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①世界观: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即理也”。 ②方法论进行内心的反省以求理。
阳明心学 :“致良知”,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Ⅰ共同点:
1、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核心思想都是都是“理”。
2.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3、影响: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Ⅱ不同点:1、对理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 “格物致知”;陆王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四】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批判思想
1.批判思想产生的背景
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缓慢发展(根源);
3)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
4思想——八股取士,因循死板,。
2.李贽《藏书》《焚书》,思想内容:
1、否认孔孟之道,反对绝对思想权威,提倡思想自由。
2、痛斥程朱理学的虚伪,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认可追求物质利益。
3.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
4、提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三纲五常”的“天理”,动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思想影响: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3.三大思想家
Ⅰ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学术思想,治学务实,学以致用,反对空谈;政治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经济上,经世致用。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术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 政治上,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经济上,工商皆本。
王夫之:《读通鉴论》;学术思想,唯物主义;经济上,振兴工商业。
Ⅱ总结: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的进步思想: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主,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3)思想学术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建时代特色新思想体系, 唯物思想。
Ⅲ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1.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2. 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前秦儒家思想,儒学的勃兴 第二阶段:董仲舒的改造,成为正统思想
第三阶段:程朱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第四阶段:对儒学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新思想
一、中国古代主要的科技成就
成就 时间 代表人物 著作或成就 地位
天文学成就 战国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经 》 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东汉 张衡 水运浑象仪、地动仪 地球是圆的,早欧洲1000年
唐代 僧一行 黄道游仪、测量子午线、水运浑象仪 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化;第一次测子午线长度
元朝 郭守敬 简仪、天体测量、《授时历》 中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数学成就 春秋 九九乘法表、度量衡、 算筹
元代 珠算
汉 《周髀算经》 勾股定理早欧洲500年
《九章算术》 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小数点后7位 领先世界1000年
农学 南北朝 贾思勰 《 齐民要术 》 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元代 王祯 《 农书 》 生产工具改革、重要影响
明代 徐光启 《农政全书 》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医学成就 至西汉 《黄帝内经》 中医理论基础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医圣
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 最早的麻醉药和保健操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古代医学最高成就
手工业 明代 宋应星 《天工开物》 17世纪工艺网络全书
四大发明 造纸术 西汉 植物纤维纸 12世纪传入欧洲
东汉蔡伦 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 唐代 雕版印刷术
宋代毕生 泥活字印刷术 13世纪传入欧洲
火药 唐代 制成火药、用于军事 13、14世纪传入欧洲
宋元 军事上广泛使用
指南针 战国 司南
北宋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业 13世纪传入欧洲
3、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的发展:文人画兴起
背景:汉末以来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流离,文人觉醒,知识分子专业画家也登上了历史舞台,文人画产生。
成就: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口号,注重人的精神气质,使绘画艺术从实践到理论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他的名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张僧繇绘画的水平,从成语画龙点睛中可见一斑。
4、唐代的绘画: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背景:国家统一,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兴盛,文化全面辉煌,博大精深。
成就:人物画,吴道子,阎立本。山水画,吴道子,他用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天王送子图》是他的代表作;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卷》,《步辇图》。
5、宋代的绘画:文人画发展。背景:“重文轻武”的国策,理学对个人修养的注重,文人山水画高度成熟,成为主流。
成就:北宋文人山水画体现了国家统一之后的开阔心态;南宋文人山水画表露对南宋偏安一隅的写景照,代表有马远《山径春行图》,夏圭:《山水十二景》。
宋代风俗画。背景:商业的兴盛,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民间文化繁荣。成就:题材相当广泛,市井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最有名的要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6、明清时期:文人画追求个性,不拘成法。背景: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的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异,明清交际的社会动荡。成就:朱耷, 有八大山人别号,他的最高成就是花鸟画。 反映出八大山人孤傲、冷峻的性格特点。清代郑板桥时常以梅兰竹自比,表现他对现实的反抗心情。
明清小说木刻版画,民间年画、门画,布贴画、剪纸。
7、中国画的特点
宫廷画、民间画注重写实;文人画不求形似,注重写意,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第三部分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的主要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最具代表性的。
一.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诸侯国的民歌,《关 雎》、《硕 鼠》是名篇,风的内容,有的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有的反映了人民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反映生产劳动情况,有的是恋爱情歌;雅,是宫廷的宴饮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结构,成熟的诗歌形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
二、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出国方言,创造的新的诗歌体裁,不同于《诗经》的四言体,采用灵活的句式。《离骚》是屈原“楚辞”的代表作,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风骚”。
三. 汉赋
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盛行,一种专事铺陈词藻,文采华丽的韵体散文。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汉赋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四、唐诗——诗歌的黄金时期。
1.诗歌在唐极盛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诗歌繁荣。
2.成就:1)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2)盛唐:①边塞战争频繁,使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助功名的新出路。大漠风光,金戈铁马构成边塞诗雄浑苍凉的艺术境界。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性诗人。
②孟浩然、王维,田园派代表,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体现了超世俗的平和心境。
③诗仙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放荡不羁,蔑视权贵。 李白的非凡气魄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④诗圣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记录了人民的情感痕迹,所以又被被称作诗史。
3)中唐白居易, 白居易以诗代言,为民请命,因此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抱负。
五、宋词,词的句子长短不齐,能配乐演唱,更便于抒发感情。是宋代文学的灵魂,与唐诗并称“双绝”。
1、宋词繁荣的原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成就:1)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代表: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柳永《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如梦令》是名作。
2)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代表:北宋苏轼、南宋的辛弃疾和陆游。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代表作有《菩萨蛮.书 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表达了渴望收复中原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感情。陆游的词思想内容与辛弃疾相似,表达了坚决抗金、反对议和、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
六、元散曲。元代时期,文人吸取了宋金民歌的营养而创造的新题诗。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元散曲的内容,大多抒写汉族知识分子在元蒙统治者重压下的愁苦郁闷,更有把写散曲作为逃避现实的工具者。深刻暴露统治者的罪恶和社会的极端黑暗。
四、明清小说
1、唐传奇:唐朝出现了讲唱故事,标志着中国小说逐渐成熟。
2、宋代话本,说书人所用的底本。1)兴起的原因:宋代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城市市民阶层对于文化娱乐的要求不断提高,坊市制度的崩溃。2)内容:有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等,大部分以城市现实生活为题材,塑造了小市民形象,反映了他们的心声。代表作《碾玉观音》、《错斩崔宁》。
3.明清小说。1)繁荣的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印刷术的空前发达。
2)成就: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3)意义:充分显示小说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是古典文学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第四部分、梨园春秋
1、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傩戏。古代驱除疫鬼的仪式,原始时代:流行的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先秦时期:为国家礼仪吸取,汉唐兴盛。
2、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产生背景: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坊市的限制废弛,出现了许多集市和娱乐场所;各种通俗文化发展,流行区域:浙江温州和福建泉州、福州一带,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劳动人民愿望和要求。
3、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宣泄在戏剧中,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四大家”,即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和王实甫;《窦娥冤》《西厢记》
4、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产生背景:北京是文化中心,四大徽班进京;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融进了北京的语汇。同治、光绪年间出现第一个繁盛期。艺术特征:综合性;写意性;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第五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认识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者如我们所说的一切文化都是以政治、经济等为基础的。每一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以当时现实生活为源泉的,是以那个时代经济和政治为基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的演变;反过来,文化成果无不体现着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1新石器时代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传说;契书;岩画、陶画;傩。
2夏商西周:甲骨文、金文、籀zhòu文;诗经(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傩成为了国家祭祀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3春秋战国: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发展,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学在官府被打破,士大夫阶层崛起,思想活跃,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各国有文字,文字混乱;帛画;诗经(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楚辞。
4秦汉: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秦印,篆为基础;隶书;汉印,具有隶书风格。大一统气象的汉赋;帛画。
5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战争不断,佛教盛行,统治黑暗。士人阶层崛起,对社会危机反思,书法、绘画成为他们表达意境,神韵的理想形式,而且书写,绘画的工具得到改进,便于技巧的创新。草书、行书、楷书逐步成熟,晋人书法崇尚潇洒自然的风韵,文人画兴起,以形写神,注重气韵。
6隋唐:国家统一,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兴盛,文化全面辉煌,博大精深。特别是唐朝文化显露盛唐气象。楷书完善,规范法度;草书狂放不羁。绘画雍容华贵。盛唐诗坛流派纷呈,达到诗歌的顶峰,然而唐后期的衰落和政治黑暗,产生了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如杜甫、白居易的诗作。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数量不断增加,唐传奇出现。
7两宋:“重文轻武”的国策,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对个人修养的注重,书法融入个人意境,追求个性,忽视法度。文人山水画高度成熟,更为注重意境,两宋矛盾尖锐,词更便于表达感情,婉转细腻的婉约派,气势宏伟的豪放派。北宋的文人文艺作品表达统一后开阔心态,而南宋多表达对祖国山河分裂悲痛。
商业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风俗画的题村相当广泛,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坊市制度的崩溃,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 ,产生南戏;说书流行,形成话本。
8元: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知识分子们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表达。
9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印刷术的空前发。明朝书法个性化创造;篆刻明代与书法、绘画合为一体;绘画风格奇特,不拘成法。明清小说繁荣,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赞扬商人聪明才智的小说;木刻版画流行。
人文精神含义: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广义则指公元前5世纪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本单元的主线是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西方奴隶制时代人文精神萌芽——希腊思想家们(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的思想;14至17世纪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体现的思想;17至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而科学理性的发展仍然是人文主义弘扬的结果。
一:古希腊奴隶制时代的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产生
(一)自然哲学时期: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于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特点)。
(二)人本主义和系统哲学时期:讨论的中心集中到人类社会政治伦理方面来,“人”成为研究的中心。代表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智者学派——强调人的决定作用
1)背景①自然哲学的产生,是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
②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 ③奴隶制经济进一步繁荣;
2)主要观点——普罗塔哥拉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A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B世间没有客观的批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C强调人作为认识事物的主体意义。
②重点是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3)评价“智者学派观点”: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树立了人的尊严;但是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2.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知识和道德修养
苏格拉底西方文化史上的圣人,思想被保留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
1)主要观点:
①认识你自己,认为哲学的追求要重点探讨人自身;
②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
2)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相比,在对人,特别是对知识的看法上有何进步?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主体作用,认为人的主观感受就是知识。苏格拉底进一步强调人的道德,强调知识在人的道德中的作用,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善,人道德和知识是合二为一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的认识。
3.亚里斯多德——强调人对真理的不断追求
1)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 。
②强调独立思考,强调对真理的不断追求。
• 2)影响:使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即强调独立思考,强调对真理的不断追求;他还是逻辑学的创始人, 他是古代世界最博学的网络全书式的学者,为现代众多科学门类奠定了基础,并且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把理性发展到顶峰。
Ⅲ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详细一点儿,谢谢啦!!!!
重点符号特殊记忆。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相互关系:(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5、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6、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7、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8、联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等相关知识,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
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10、思考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Ⅳ 高二历史必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整理
http://www.pep.com.cn/
Ⅳ 高一历史必修一前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没全 你可以再去网上找下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复习提纲
一、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的反抗
1、《列强入侵和中国军民的反抗简表》
战争名称 时间 结果 影响 中国军民反抗 反抗的意义
鸦片战争 1840-1842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②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毁坏中华文明遗产;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④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⑤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1年,三元
里人民抗英 P28,第一次自发的……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长期斗争是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甲午中
日战争 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阶段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黄海海战与
反割台斗争 P31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900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义和团运动 P32,重点: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2、三大条约的内容
名 称 时间 内 容
割地 开口 赔款 其他
《南京条约》 1842
《马关条约》 1895
《辛丑条约》 1900
3、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发展:山东-直隶-京津
失败的直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③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没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二、伟大的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罪行
军事罪行:制造侵华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殖民罪行:P34第4自然段。
2、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爱国力量 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东北军民 组织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国民党爱
国官兵 十九路军凇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长城抗战——安德馨营山海关殉国;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长城喜峰口失而复得;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标志(1937年9月……)、意义(P36)。
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台尔庄战役)、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
敌后战场:洛川会议、陕甘宁边区、反扫荡、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4、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七大(毛泽东思想)。1945年8月15日、10月25日。意义(P3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Ⅵ 高二历史必修4知识点
鸦片战争起止时间,南京条约内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专内容。
洋务运属动内容。意义。失败原因(没有变革封建制度)。
甲午战争起止时间,战役地点,马关条约内容(口岸开办工厂,新的侵略形式)。
太平天国运动起止时间,天朝田亩制度意义。(空想)
戊戌变法内容,失败原因(封建势力根深蒂固)。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推翻2000年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反对封建愚昧)
五四运动
国共第一次合作
共产党建党时间。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
九一八事变
遵义会议(毛泽东确立领导权)
洛川会议
瓦窑堡会议
七七事变
Ⅶ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哲学基础
一 哲学的产生与存在
1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实践活动。
2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二 哲学的本义与任务
1哲学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意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 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 世界观与方法论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2方法论: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3二者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四 具体和抽象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生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五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① 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② 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① 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的,就是可知论;
② 否认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的,是不可知论。
六 思维和存在(为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七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①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地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2唯心主义:
①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本原。
②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八 哲学 政治 经济 文化的关系: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九 哲学对社会的变革作用
1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3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十 马克思主义
1产生
①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阶级基础)
②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
③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论来源)
2特征:实践性 科学性 革命性
①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十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就
1毛泽东思想
①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②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
③ 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 邓小平理论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基本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三个代表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 科学发展观
① 第一要义:发展
本质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② 地位: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一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内容:
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因:
① 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二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与意识
① 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② 意识: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内容)
③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原理内容:
① 物质决定意识
②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A能动地认识世界B 能动地改造(促进or阻碍)世界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和起来
2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
4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 运动和物质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四 运动和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五 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客观的
2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六 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实践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唯物辩证法
一 普遍联系的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普遍性)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尊重联系的客观性,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二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 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①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主导地位,统帅部分。
②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Ⅷ 求高中政治必修4重要知识点(必背)的树状图 要简单明了,谢谢 跪求!!! 如果有地理必修2历史必修
必修四哲学生活
一、(辩证)唯物主义
1、唯物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运动与静止规律,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辩证法
(1)联系
特点及其方法论,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
(2)发展
特点、实质,前途光明、道路曲折,量变与质变
(3)矛盾(重点是方法论)
含义,同一性与斗争性,特殊性与普遍性(要细化知识点)
(4)辩证的否定观
含义,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方法论(重点写),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哲学依据,创新的地位
3、认识论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实践,真理,追求真理是个过程(如何追求真理)
二、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同步性和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2)价值观
人的真正价值,价值观是非的判断标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上→国家性质
文化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哲学上→客观物质
必修二1、人口增长模式特点,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断先后顺序2、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以土地为划分标准)3、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利和弊),农民工4、城市形态(空间形态和地域形态)5、不同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及原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示意图,城市的合理规划,生态城市目标(了解)6、城市化的标志、推力与拉力,城市化进程阶段和各自特点7、农业区位选择(气候地形孕土壤,运输机械找市场,旱区水源孕绿洲,劳力政策有影响)8、农业区位含义(了解),影响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比如东北甜菜,新疆棉花江南茶树,以色列无土蔬菜等),城郊农业9、农业地域类型(区位条件,特点,发展措施,典型地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名称及其分布位置,美国本土农业带10、工业区位选择(能源水土地,原料劳动力,市政运输和环境)11、评价我国鞍钢和宝钢的区位条件,既是评价,说明既要说好的,也要说不好的。12、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印刷厂基本上无污染)13、工业集聚的优势,工业分散的优势14、传统工业区以机械、化工、采煤、纺织、钢铁为主(“计(机)划(化)采访钢铁部门”)15、德国鲁尔区工业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以及综合整治措施(类似我国辽中南地工业区)16、意大利新工业区形成条件、特点(小轻同专散)17、美国硅谷区位因素、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类似我国中关村、印度班加罗尔和德国慕尼黑)18、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19、铁路线建设的意义(以南昆铁路为例)(类似青藏铁路)20、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三大基本原则21、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必修三1、三S技术实际应用2、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防治措施3、草方格沙障的优势4、非地带性热带雨林的分布和成因,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如何保护热带雨林5、山西能源开发条件(工业区位选择),能源基地建设措施,如何保护我国能源安全,我国、世界能源消费结构6、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意义以及不利影响(类似三峡、埃及阿斯旺大坝),修水库、大坝应该考虑的因素(自然和社会经济)7、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自然和社会经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了解)8、珠三角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产生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泛珠三角(国家9+2)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比较9、煤炭与天然气比较,西气东输路线图,西气东输对东部、西部和沿线地区的影响(利弊,对沿线和东部可以不说不利影响)10、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11、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的比较,南水北调对调入区的意义,对调出区和沿线的不利影响
Ⅸ 求:高中历史必修四知识总结.
没有必修四,高中阶段只有三本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