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学人性

历史学人性

发布时间:2021-02-21 16:17:09

A. 关于议论文,讲历史与人性

人性的历史和历史的人性1.什么是人性和人性是怎样产生的 在辞海里,人性的定义是:指人类的共性。同“神性”、“兽性”、“非人性”、“反人性”等概念相对立。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先别急着对“御制”的工具书嗤之以鼻,我觉得这个定义基本还是准确的。它说明了人性的自然归属和社会归属。要深入的说明这一问题,还是先来看看人性的起源吧。 在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前,人性起源的问题是不需要讨论的,因为人是上帝(或其他类似上帝的神灵)造的,而且是按照上帝的模样造的。这样以来,人本身就
带有些许“神性”,但相对于上帝的完美,人总是显得贪婪、自私和残暴,但又没有道理把这些归结于“兽性”(因为人和兽是毫无关系的),所以撒旦应运而生,
魔性的诱惑成了人类不能自拔的根源。这样,人性似乎就是永恒或近似永恒的了。这样的理论维持了至少一千多年。本来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的,可惜有个名叫达尔
文的人终于诞生了。 达尔文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揭示了人的动物本质,神学的基础-上帝造世界-一下子变得缥缈了,人性的本质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
先,人性是不可能恒古不变的,而且连变化缓慢都很难做到(当然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因为人类的遥远祖先--古猿是谈不上“人性”的,人性必然存在一个从无
到有的激变。而且由于人和猿的决对界限的相对模糊,使这个激变过程变得很难追溯。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人性的最终表现,不是决定于人类日益聪明的大
脑,而是决定于人类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性也只能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充分的表现出来。这就是人性中所谓的“社会属性”。 但是,因为人类的生物本质,人类不可避免的带有生物的共同属性。至少是在人类起源后非常漫长的时间里,人性的另一方面-自然或者说生物属性里,必然是带有极大程度的动物性,所得难听点,就是“兽性”。兽性中,包含这生物天生的贪婪、自私和残暴。 随
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逐步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的进步,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社会关系越来说复杂,或者说人类之间的相互越来越密切,人类之间相互的需要程度
也越来越明显,人的社会属性在人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人类自然属性中的消极因素也逐步被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的积极因素所取代。终于有一天,人性中的积极
因素战胜了消极因素,荒蛮时代结束,文明,降临了。2.从“吃人”看人性的历史变化过程 鲁迅先生说过,人性是有阶级性的,鉴于广大网友们对鲁迅的崇拜程度,我相信这一点不需要我多作解释了。但我以为,从根本上看,人性所表现的是历史性,阶级性只是历史性的一个具体表现罢了。 世
界上最残忍最没有“人性”的事情是什么?我想大概算是“吃人”了吧。在我们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少爷小姐的眼里,似乎是“此事只应兽里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但我们却偏偏知道,世界上有些部落还有吃人的习惯,毛利人虽然这些年来文明化了,可能不怎么吃人了,可是最少我还知道有个部落(忘了叫什么)还有“食葬”
的风俗,也就是把死人葬在自己的肚子里。有些网友可能觉得挺恶心,属“暴民”所为,“没有人性”,“令人发指”,可是在人家那里,不把尸体吃掉简直就是对
死者的侮辱,虽然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得经济文化灌输,这种习俗一定会消声匿迹,但在目前得情况下,我们似乎不能对人家有太多得指责,因为人家根本就没有
“吃人是没有人性”的概念,或者说,这个部落的经济文化水平还没有发展到把吃人当作不文明。 其实在中国,古代每次饥荒,都有民众“易子而
食”的记载,就是自己生的实在下不了口,咱们换儿子吃吧。残忍吗?是没有办法,也是人性中“生存”的本能反应。儿子吃了还可以再生,大人死了,小孩也活不
成,不吃人,就要灭种了。也就是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允许人类把吃人当作可为的事情。后来虽然文化发展,吃人的确被看成丑事,但在大灾年,还是会发
生,这说明经济发展是人性发展的主导因素。但文化的发展在人性的发展中也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唐代名将张巡,以数千人力拒安禄山叛军十万于睢阳,最终弹尽粮
绝,他杀了一名侍妾和几名仆童,给将士们当粮食吃了,后来就屡遭非议,说明文化已经在人性问题上起作用了。 中国是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只怕也强不了多少。欧洲稍微好点,由于是游牧民族出生,人口又相对较少,食物不致于大缺,更主要有希腊和罗马民
主文明的熏陶,吃人好像没听过,但其他的“暴民”行为也不见得少。比如对所谓“女巫”,比如十字军对伊斯兰教徒的残害。其实西方的上帝-耶和华本人也该归
入本论坛所谓的“暴民”之流:为让以色列摆脱“异教徒”埃及人的统治,他老人家一夜之间就击杀了所有埃及人家的长子,还变态到连头一个出生的牲口(长畜)
都没放过,后来又在红海“宏法”,淹死了二十余万埃及追兵。如此教义下熏陶的教民,比孔夫子的“仁义道德”下熏陶的顺民,只怕也未必会强很多。但是随着文
艺复兴的人性解放运动和人文科学的大发展,以及其后的资本主义资本积累带来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的突飞猛进,一下子把世界都抛在了脑后,从此什么
博爱平等,什么民主自由蜂拥而至,“人性”的水平也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被广泛接受的人性观。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人性的发展始终是为经济文化发展所制约。抛开经济文化基础的人性,只能是空中楼阁。 3.用历史的人性看历史 现代的人性观是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上、民主法制条件下的人性观。古代的人性观是建立在当时的文明基础上和当时的社会关系条件下的人性观。我们即不能认为古代的人性观是真理,同时也不能有现代的人性观去要求和评价古人。 以
前看历史书,最反感的是什么都要加上个“由于历史的局限”。比如岳飞,总不忘提他的愚忠。当时觉得很好笑,难道我们还要岳飞讲民主吗?但后来我终于想通
了,所谓历史的局限,并不是用来(至少是不应该用来)批评岳飞,而是提醒观史的我们,注意古代道德与现代道德的区别,在借鉴历史时注意摒除古代道德,古代
人性中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部分。 另外,我们看古人的行为,可能觉得很愚昧。可是要知道,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明,不过才几千年,而不出意
外的话,人类至少还有几十亿年的发展时间,相比之下人类文明简直还在襁褓之中。后世的公子哥看我们今天所谓的民主科学,也一定会觉得幼稚可笑,而我们可能
觉得自己的民主思想是多么完美正确。所以,对于古人,他们也一样觉得自己的“圣贤之理”是完美的,在批评古人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在他们所处的特定的社
会和思想条件下,是不是真有更好的方法供他们选择,如果没有,对此我们就不应以我们现代的思想对他们横加指责。当然,同时我们也应了解他们思想中不符合现
代社会的东西并抛弃之。 我们知
道,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每一个王朝都经历这这样一个经济的循环过程: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兼并-土地所有权高度集中-农民战争(或外来侵略)-土地重新分
配。一旦到了土地所有权高度集中的阶段,政治腐败、经济停滞的现象必然发生。对于当时生活的农民来说,每一样都足以让他
们无法生存。所以,只有当“暴民”。如果大家
承认这是历史的必然结果,那么,我们就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批评这种似乎是残暴的做法。 当然,我们同样不能用以前的人性观来解决现在的社会问题。很多在当时看事无可厚非的事情,放到今天却是社会不能接受的,比如食葬。我们既不能因为人性观的不同就对古人横加指责,也不能认为不指责古人,就是要把他们的做法搬至今时今日。要消除“暴民”的土壤,唯一的途径是发展经济、民主和法制,以使中国人的人性观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
应。而不是舍本求末的去打击古代人民运动。 罗嗦了这么多,由于理论水平有限,词不达意之处,还请网友多多包涵。

B. 为什么说历史学就是史料学

因为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近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致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傅斯年正式提出“史学只是史料学”的概念,始于1928 年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原文为:“历史学和语言学在欧洲都是很近才发达的。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近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致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这一表达,傅斯年先后还使用过“便是”、“本是”、“即”等等,意思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傅斯年所认为“只是史料学”的史学,并非泛泛而言,而是指近代的历史学。这种近代的历史学不同于古典的史学,确切地说,是分科治学以后的史学。

这样的史学虽然以近代以来的欧洲为典范,在中国历史上却早已出现过。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史学也发达较早。所以,所谓“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绝不是故作大言,而是傅斯年对于中西史学历史变迁的理解与把握的浓缩。

(2)历史学人性扩展阅读:

要想完整理解“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最重要的文本是《史学方法导论》。该书不仅是傅斯年系统阐述其史学观念的主要体现,也是其一生教学讲授的基本教材。可惜全本迄未得见,目前各家引述的只是残篇。

据傅斯年所拟目录,这份讲义共分七讲,依次为:第一讲,论史学非求结论之学问;论史学在“叙述科学”中之位置; 论历史的知识与艺术的手段。第二讲,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第三讲,统计方法与史学。第四讲,史料略论。

第五讲,古代史与近代史。第六讲,史学的逻辑。第七讲,所谓“史观”。台湾联经版的《傅斯年全集》出版时,编者说明这是傅斯年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义,仅存第四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傅斯年全集》,照联经版录入。

C. 为什么人性-理性史观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孔德、密尔为例)

因为历史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而社会学的基础又是心理和意识学范畴内,但是目前心理学容还无法像遗传基因学那样与现代自然科学(如生物分子学)接轨,如心理元素的本质是什么目前还搞不清楚,所以历史学最终不能成为现代意义自然科学。
又或者说,除非将来心理学被真正纳入现代科学的范畴,否则,历史学、文学、艺术、价值学之类的学科永远都不会成为真正意义的、像生物、医学一样的科学

D. 为什么人性-理性史观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孔德、密尔为例)

科学是固有的规律。而我认为历史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历史学根本不能成为科学

E. 人学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人学就是文学。 文学所记载的是人的行为,以行为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人的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石器时代

文学记载的是人的所有行为!
文学所记载的是人的行为,以行为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人的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石器时代!
人学理念与概念
1、理念:人学是通过反思人自身,通过思维边界来反求诸己进而重新认识内外的一种学问,分广义人学与狭义人学两种,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向两个方向进展,一个向内反求诸己之狭义人学,另一个向外探求主客体一致性的科学,狭义人学与科学通过活生态的人完成的主观唯心之狭义人学与客观唯物之科学的联动性归一,通过人的不断实践与反思,使得人学与科学可续不断进步。人学是什么样的学问? 笼统的讲,人学即为当代人类对人性的真实的透视学. 它所探讨的问题很多. 其中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为什么市场化社会(实即资本主义社会)首先在西方新教地区发生?" 和李约瑟提出的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人类近代科学理论会在中世纪时期科学技术比之东方,尤其是中国相对落后的西方首先发生?" 都属人学问题. 人学是面向个体和世界,反思自我并提升自身。它关注人的心灵世界,追寻生命的意义,要为个体找到最适合的存在方式。如果你对人生有过哲学上的思考,喜爱东西方传统文化,或对精神分析学感兴趣,那么,你就是一位现代人学的探索者! 2、概念: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及其产生、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兴科学。人学首先以人自身为研究对象,并将人纳入自然界和宇宙之中予以通观。人是肉体和精神的物质辩证统一体。精神的实质也是物质。人与自然界物质存在形态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与宇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之中。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时空观和发展观的确立,将会使人走上真正彻底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在研究实质上,人学 , 是横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边缘学科。是对人类的社会属性、生理、心理属性和综合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 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狭义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主要以人性(人的本质)、人生意义及人的行为准则为思考对象,是以人性论为核心,兼含人生观(人生价值论和行为准则论)、人治论(自治的修养论和他治的政治论)、人的社会理想论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思想体系。 3、广义人学三元认识论:狭义人学/科学/人三者的联动关系,下面谈三元认识论中的人学均是狭义人学。 首先真理是完备性认识体系,在某个阶段而言, 世界上只有好理论,而没有“真理”理论,人学也不是“真理”,“只是研究人与内外关系的理论.本质上所有研究者都是一个大宗教就是真理教,我们坚信有一种理念存在那就是真理。 科学与人学是不同两个方面的偏执性知识积累,是人对外与内探寻的知识构架,他们都是导向不断推进真理的偏执性演化,而能融合人学与科学的恰恰不是什么理论而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不存在什么人学高过科学,或是科学高过人学的事情,它们是两个不同方面的探寻,没有那个学科高过谁的问题,对内与外两个领域,不能彼此使用彼此的标准去打压对方,科学发展不可能否定人学,人学发展不可以否定科学,人学只能为了活的人去引导与约束科学,科学也只能通过活的人去支持与修正人学。 他们之间有着联动性归一的关系,人学是人对内反求诸己,科学是对外的主客体一致性体验,人学是主观唯心,科学是客观唯物,当然在人的纽带下主客观将归一为存在。人学的主观唯心需要客观唯物来实践与拓展,而科学的客观唯物需要人学的主观唯心去验证与体验。能统领人学与科学的只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某个理论。人是变化动态的活的生命,所以科学与人学也将在这个纽带之下联动性归一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需要人学约束与体验,人学需要科学去拓展与支持,这便是唯物与唯心通过人完成的联动性归一的动态整体过程。 本质上讲科学与人学分别是对外与对内的偏执表述,这些固化偏执恰恰需要活生生的人的推动才能不断地突破偏执,正所谓为万法唯心,实相无相。人学与科学一样只是纽带人之下的不断演化的偏执。最高的不什么是理论而是活生生的人。
人学的重要性
关于人学的重要性,中国当代哲学家黎鸣甚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结晶. 西方哲学界称16世纪为‘冒险的时代’,称17世纪为‘理性的时代’,称18世纪为‘启蒙的时代’,称19世纪为‘意识形态的时代’,称20世纪为‘分析的时代’。实际上,从16世纪到20世纪,在这五百年中,西方文化模式及其向全世界的扩张,整体上即显示了人类理性和理性主义从其诞生,成长,壮大,真到僵死的全过程。这也是西方哲学从它的古希腊形态的复兴、成长、壮大,直到最后终结的全过程。到了20世纪末,西方哲学也就完成了它对于人类历史的全部使命。在人类的思想界,它将不得不清出自己曾经占据过的中心地盘,而让位于在21世纪必将兴起的‘人学’" ,也就是说人学是高居于整个西方哲学之上的。
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
张荣寰先生在2008年3月发表了《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提出人学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新命题: “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 ,在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上升!” “以人为本是人学的基本观点,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立体思维理念的发展观。它着眼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仅体现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特征,而且有效地提升了人的生态思维,确立了生态思维方式的现代意蕴,并且说明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在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上升!” “从理性的角度来关照社会秩序的方法是人学研究的新视角,为新世纪我国的人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人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直接关注当代人类的真实的存在状态和生存状态,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途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双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的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这为新世纪我国的人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只有在人格生态中反思才能得出真理般的方法和智慧” “当反思在科学与哲学中丧失了发展原本的确然性的环境。要想找回这种区分后的确然性的环境就只有将人归正到生命中的第一位的存在地位才能拥有出发的本源,那就是要在人格生态中反思,用东方的一个术语“养生”来说明他的作用和意义,如果丧失养生的作用,现象学方法将变得毫无意义!脱离人格生态的纯粹现象学是关于纯粹意识的科学,它仅仅来源于纯粹“反思”,是没有意义的“科学”。这就需要人学的基本观点来复生这种僵尸学科的的生命,那就是将注意力关注于“人类社会”“生活世界”“交互主体”和“人格生态”的同时,对科学和哲学提出反思性的要求。” “只有人学能整体反映和把握人的存在和意义” “人学的立足点不是完全重走近现代西方人学发展之路,也不是顺着中国传统文化之路继续走下去,而是立足于人的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修养,在人类自身和环境的变化的趋势中研究人和提升人和世界环境的整体质量!人学的历史使命是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洞察现实人的生存体验,关注人、尊重人、塑造人,为人类发展实践提供人文精神、核心的文化理念、合理方式和观察方法。人学能从人的整体认识上来确定人文精神之内涵,从根本上是基于对人及其本质(人性)、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把握和时代诠释,这离不开人学的研究,而人学之最高功能和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为当代人类发展实践提供核心的文化理念即核心的人文精神。所以,人学是探究人文精神的深层理论基础,人文精神体现着人学的时代功能。因此,人学是一项事关人类发展和哲学发展之命运的、具有根本性和建设性的“人格及其生态修养的实践工程”。”
面临的问题
广义上的人学是一个学科群。在当前的人学研究中,有几个重要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是人学研究中各特殊学科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出现了相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角度讲相同的内容,导致了人学上的所谓“怪圈”。其次是人学研究中各特殊学科的内容没有提升为人学的内容,即没有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导致了人学什么问题都研究的虚假性。人学不能脱离对人研究的各特殊学科的内容。 从各特殊学科的内容中概括出人的本质属性,构建出人的完整图像,才是人学的研究内容。 从科学、人学、人这三者的关系研究哲学,是三点论研究思维。这也是哲学上客体研究、主体研究、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化。古代哲学以客体研究为主(本体论),近代哲学以研究主客关系为主(认识论),而现代后现代哲学则研究人为主。人学的研究,是当代哲学的前沿。人学之内外,是以思维原理为界的。思维原理的应用是对外,思维原理的本质探讨是对内。 广义人学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神学阶段,二、物学阶段,三、人学阶段,四、存在学阶段。存在学包括神学、物学及人学,包括了所有一切的互动学问。可以说:科学为一,人学为二,生命态的活人为三.世界上只有好理论,而没有真理,人学也不是真理,只是研究人与内外关系的理论。科学与人学是不同两个方面,是人对外与内探寻的东东,他们都是导向不断推进真理的偏执性演化,而能融合人学与科学的恰恰不是什么理论而是活生生的人。 昭其然,了其悟,唯其实,践其道,无欲则刚,禅悟则慧;拈花之指非明月。

这里的“重要性”和“应用”就是人学的进步性(意义),“面临的问题”就是局限

不知道你问的是不是“仁”学?
仁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F.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人性实验

很多
定时炸弹(Ticking time bomb scenario)
伦理学上的思想实验,跟Trolly Problem一样是道德上的难题。
有人在你所在的城市埋了一枚具有强大杀伤力的定时炸弹,知情者只有一个人,假如能够找到这个人,应不应该用酷刑逼供他?
升级版:当他始终保持沉默,是否应该通过对其家人的酷刑来让他开口?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酷刑什么样的情况不可以使用酷刑,清晰的界限该如何划分?是以一人的痛苦来换取大多数人的平安还是无论何时都必须平等尊重每一个人?
小阿尔伯特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的著名实验,这一实验对这个小婴儿来说是极为不人道的。为了搞清楚阿尔伯特是否害怕某种特定刺激,向他展示了小白鼠、白棉花之类的东西,并无异常。然后为了判断他是否会对巨大的声音产生恐惧,就在他身后敲铁棒。实验者向阿尔伯特展现出小白鼠与铁棒的声音是配对出现的,导致他对小白鼠也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对小白鼠从不恐惧到恐惧只用了一周时间。后来发现阿尔伯特对白兔、棉花、甚至白头发都产生了恐惧情绪。实验结束后华生试图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消除阿尔伯特的恐惧,但却没能实施。
作者:如也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655405/answer/5210213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Jane Elliott's Blue Eyes/Brown Eyes Exercise
一个关于反人种歧视的实验。检验了人性更致力于纠正人性。
1968年,作为一名小学老师的Jane Elliott在美国北西部的一所小学里,把班上的同学以眼睛的颜色是蓝色的还是棕色的为标准分成了两组。一开始规定蓝眼睛的都是好孩子,可以多玩五分钟,吃饭享受优先顺序;棕色眼睛的孩子都是笨蛋,不可以使用饮水池,不被允许和蓝眼睛的孩子玩,还要在衣领上别上标记。
这种印象形成之后很快蓝眼睛组对棕眼睛组的称呼就变成了:喂,棕眼睛的!就像叫黑人nigger一样。Jane Elliot说她一直在观察着这些孩子,令人惊讶的是在短短15分钟之内他们就开始了充满恶意的差别对待行为。
第二天,规律反了过来。其实棕眼睛的才是好孩子,蓝眼睛的都是坏小孩,并设定了一些相对的规定。作为附属实验,分别在实验的两周之前、实验的两天之间、实验的两周之后,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国语和算数的考试。
实验结果:
孩子们成功理解了被差别对待者的心情,并对人种歧视有了思考。
根据考试结果,被判定为好孩子的时候得点更高,被判定为坏孩子的时候得点最低。
实验后班级整体的成绩提高。
这个实验证明了:
某个环境下权威者一人的发言能够轻而易举地导致差别对待局面的形成。也就是说,权威者能够左右一个人的能力甚至认知。
以及,人倾向于把对对方的恶意归结于对方某一方面的责任。

拉绳实验
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做的一个关于一个人拉绳、两个人拉绳、三个人拉绳、以此类推,每个人的作业量如何发展的实验。
实验结果:
如果一人拉绳时的出力是100%的话,两个人时只有93%,三个人时85%,而到八个人时只有49%。

这一现象称做“林格曼效应”,也叫“社会性逃逸”。就像一群人围观需要某个帮助的人,却很少人真正伸出援手一样。这是因为人一多,责任感就分散了,不由自主地产生“这么多人在,即使我不帮忙,也会有别人帮忙”的想法。俗话说的“鸡多不下蛋,人多瞎胡乱”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合作时,最好将任务细化,每人明确负责自己的部分,谁也替代不了,避免这一效应。
与之相关的旁观者效应的实验另外也有答主提到了。

Moscovitch关于集团内少数派影响的实验
4名被实验者和2名实验协助者为一组,回答6枚幻灯片呈现的颜色(全部是蓝色),实验重复36次。实验分为3个模式:
1. 实验协助者从头到尾回答“绿色”;
2. 实验协助者其中24次回答“绿”,12次回答“蓝”;
3. 创建一个没有实验协助者的小组。
实验结果:
模式1下回答“绿”的被实验者占8.42%,模式2下占1.25%,模式3下占0.25%。
结论:
少数派的意见可以影响多数派的意见。(推荐电影 十二怒汉)
在什么情况下少数派能够具有影响力?
1. 少数派的意见具有一贯性;
2. 少数派的意见具有逻辑性;
3. 少数派所处的社会属性和其他成员相似却不具有利害关系。
还有电影里出现过的一些关于人性的非常有意思的实验,譬如:

EXAM、EXPERIMENT、ES、TEST 10、THE WAVE、BOUND 9等等,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G. 历史和历史学有区别吗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回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答。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区别:
历史学:是对过去事件的研究;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历史:是指过去的事件和对过去事件的系统阐述。
举个例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历史事件,属于历史。而对"玄武门之变"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影响等的研究就是历史学范畴。

H. 喜欢历史 文学的人是什么性情

有点傲 有点狂 比较古典怀旧 具有完美主义倾向 喜欢一切没的事物 感性 敏感 容易受伤
需要一个全心全意保护她(他)的人

I. 喜欢学习历史的人大概都有什么性格

我觉得由于历史本身是人性学科,所以喜欢历史的人往往会洞察人性强弱点。同时,针对中国专历史属来讲,中国历史重人际,所以对人际的把握比较熟悉,显得城府很深。总体上可能比较内向吧,毕竟是接触了太多的已死的人和事,有时候会显得很沉重。

J. 考验人性要慎重,历史上有哪些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考验人性

历史上考验人性的事情可多了,但是基本上都是记载在野史里面的,仅有少量比较正面的事会被记录在正史里,所以如今我们看到的都比较片面,但可谓是真正的人性。

后燕皇帝慕容熙,在他最宠爱的苻皇后去世后,在灵前哭了一通,哭着哭着,看到苻皇后和生前一样面容娇美,竟然爬进棺材里和死人啪啪。这可真是男人的本质,连死人都不放过。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干也干过这事。这货在自己的爱妾死后根本就不下葬,藏在一个屋子里,想起来了就去啪啪,直到后来被人发现,才葬了这个女人。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人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