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学考据法

历史学考据法

发布时间:2021-02-21 11:01:00

1. 历史研究方法有七种

历史研究方法有七种历史是一门可研究性较强,同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学科。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1,进行一定研究历史理论的学习,了解研究历史的一定方法和技巧。

70-80年代以前,均以重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派别和艺术风格作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到80年代,把美术品放在社会,经济,思想史的大环境中区观察,。

一,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 古往今来的历史学著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点,即:具有丰富的内容,这种丰富的内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

历史研究有其独特的魅力。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哲学研究止于思辨和教训,容易“徒托空言”,而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著明”的效应。历史。

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

一,科学理论报价 二,基多少础研究 三,价格责任感与现实感 多少钱 四,日记描述法 五,费用比率测量 六,访谈调查 价格 七,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 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 D。.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孙铭宇 1,历史性:表现在贝弗利研究对象上,研究过程上。 2,具体性:在丰富而具体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寻规律。 3,以逻辑方法为主。

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

教育科学研究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时期 又称直觉观察时期。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是从古希腊持续到16世纪。这一时期,人们还不能对。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

本文地址:生活知识频道,楚汉网—湖北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捕捉湖北武汉生活大小事件动态,时时分享热点资讯,以及提供湖北各地吃喝玩乐,相亲交友,人才招聘,房产买卖,农产品批发,团购旅游门票,热点娱乐事件等一站式资讯。让您了解湖北的方方面面;另外,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本站资讯请保留本文地址。

2. 什么叫历史考证

研究历史语言等的一种方法。根据事实的考核和例证的归纳,提供可信的材料,作出一定的结论,考据的方法主要是训诂、校勘和资料蒐辑整理。 考据的范围与内容主要有二:一是考订古书;二是考证史事。此外,文字校勘与注释,其中也有年订内容。所谓考订古15,主要是指考证古书的作者、年代、卷次以及文字的异向;至于古书的真伪,将出辨伪学去专门进行。古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清朝学者土呜盛在大量的史料中考证出<楚汉春秋)一书的作者与卷册(《十七史商榷》);清朝学者赵买通过众多的典籍考证出新旧《唐书》中若:F的文字互异之外(《防余丛考》)。所谓考证史事,主要指考证史事的是非、有无,以及时间的先后等等。例如在《咳余丛考》一书中,作者考证了左右袒是否始于周勃一事。赵冀以诸多史实证实厂《史记》中记载的周动人北军,令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但,并非由汉初周勃首创.它本为古制,实早于周勃之先。
[考据的方法3 陈垣先生在《遏鉴A6注表微·考认篇》里,按照考据中证据形式的不同分其为三种:理证。肋E、物证。不论哪种方法,都要具有确实与丰富的材料。所谓考据,就是拿出证据,这与沦述有本质的区别。
理证 有些史料,从道理上讲值得怀疑,但是又元确凿的证据,只得根据逻辑推理来判断其正误.这便是理证。运用理证时,必须多讲道理,最好还能摆一些事实,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论点站得住脚。比如《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条史事:晋孝武帝太元七年.。是岁,秦大熟,上田亩收七L石,下者三十石。蝗不出幽州之境,4;食席克,上田亩收百石,下者五十‘石。”南宋学者胡三省为之作注时,以理证的方法指出了这条史料的虚妄:第一* “蝗之为火尚矣v蝗生而不食五谷,妖之大者也。”胡三省指出蝗虫不吃粮食是一个极为反常的现象v他石敢相信有这样的事情v他称其为“妖”c第二, “自古以来,未有卤收百石、七十石之理;而百收五十石、二十石,亦未之闻也。”他凭借事实说话,认为这如此之高的亩产数字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胡三省最终总结道:“使其诚有之,又岂非反常之大者平!使其元之,则州县与诬饰以阁亡.亦不样之考也。秦亡宜矣I”这就是以常理来证实史实的虏假、以逻辑推断出史事记载错误的一个例子。
理证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考据方法,要想掌握好它,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外,还要有卓越的识别与判断能力,正如陈垣先生所说: “考证贵能疑*疑而后能致其思,思而后能得期。”(《通监胡注表敝·考证篇》)否则,不是发现不了问题,就是会犯主观武断的错误。因此,动用理证方法时必须要小心谨慎。

3. 请老师们荐绍一些历史学的分析方法

我可以告诉你历史的评判价值没有统一的标准。
理伦主要有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例:岳说,他抗金是民族英雄;他镇压农民起义,是地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2.联系地看问题(横向和纵向都要联系就是时代前后要联系,同一时代的领域也要联系)
3.辩证地看问题,要看到它的两面
判断真伪二、 史书的辨伪
在我国汗牛充栋地古文献中,有不少伪书。如仅据近人张心澄在《伪书通考》中的统计,伪书计有经部73部,史部93部,子部317部,集部129部。伪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内容全伪者,如《孔子家语》、《鬼谷子》;有部分伪者,如《列子》、《竹书纪年》;有内容不全为伪而书名伪或书名、著者全为伪,如《春秋左氏传》、《商君书》;也有内容虽真,但时代为伪者等。伪书的出现,使史料真假难辨,是逮不清,这些都为研究者征引史料带来了种种问题,不能不加以注意。
辨别伪书的工作早在汉代已经开时,人们在长期的辨伪工作中也积累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经验与方法。明代胡应麟[链接:胡应麟(1551-1602),明代学者。字元瑞,后更名明瑞。浙江兰溪人。藏书丰富,达四万余卷。在史学方面,主要从事对史书、史家及史事的评论,间或对某些史实做出考订。他认为,史家除具备才、学、识三长外,还必须做到“公正”和“直笔”,五者兼备]在前人辨伪成果和经验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见解,在《四部真伪》内,把辨别真伪书的方法归总为八点:
<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即检查最早目录书是否著录过;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即检查历代《经籍志》或《文艺志》,验明此书何时见于著录,考其流传的线索;
<3>“核治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即考察与作者同时代的著作中,有无谈到或称引者部书的地方;
<4>“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即考察后世的著作有没有引用或发挥着这部书中某些言论、观点的地方;
<5>“核之文,以观其体”。即核查这部书的问题是否符合当时的语言文字习惯;
<6>“核之事,以观其时”。即考查书中所记述之事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即检查所标作者姓名,是否出于托名;
<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即考查传播书的是什么人。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胡应麟八点辨伪方法,给与充分肯定的同时,又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挥,提出了鉴别伪书的十二条公例,内容更为详备适用。概述如下。
(1) 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突然出现者,什有九伪;
(2) 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3) 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4) 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明确者;
(5) 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义者,则今本必伪;
(6) 其书题某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
(7) 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需慎加选择;
(8) 书中所言,却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9) 两书同载一事绝无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二俱伪;
(10) 各时代之问题,盖有天然界画,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正,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
(11) 各时代之社会状况,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推见其崖略。若其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
(12) 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
以上十二法,举事证、物证、理证,其本概括了如何辨伪的各方面内容,值得今人认真借鉴。
辨伪史书是为了去伪存真,弄清史料的可靠性,加以利用。但经考证为伪书的,又该如何处理呢?著名史学家陈寅恪[链接:陈寅恪 (1890-1969),著名历史学家。江西修水人。长于版本校勘、音韵训诂,又善作语言比较,诗作互证。在历史考据上造诣精深,开创了新的考据学风格。他考据的方法包括:(1)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书相互辩证;(2)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3)取外来之观点与固有之材料相互考证。而对经考证为伪的材料的价值,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陈寅恪并不仅仅拘泥于材料和实施的考证,而且认为研究历史的目的“在史中求史论”。代表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柳如是别传》等。论文辑入《寒柳堂集》和《金明馆从稿》初编、二编中。]对此有独到的见解:“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样可靠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以为某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所以,对于这样的材料,“重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与作者而利用之”(《金明馆丛稿二编》),而不是一旦确定为伪,则简单地弃之不用或束之高阁。真伪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应客观地衡量伪书的价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其可取的一面。
三、史料的校勘
书籍在流传过程中,免不了出现错误。雕版印刷为广泛应用前,书多系手抄,容易以讹传讹。有了雕版印刷后,“摹刻以市易者滋多,彼此沿袭,校雠稍疏,辗转失真,‘乌’、‘焉’称 ‘马’”。书中字体缺谬,语句脱落,衍文增句,文字、篇章前后错位,甚至改易原文等现象,不一而足,均影响了史料的真实可靠性。史料的校勘供需同样非常重要。
所谓校勘,就是核对勘误的意思,指用不同古书版本和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某一本书进行校对勘误,目的在于校订古书中存在的字辞、语句上的错误。在校勘时,“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曰雠 。(刘想:《别录》),所以,校勘也被称为“校雠 ”。
如何做校勘工作呢?清人钱大昕[链接:钱大昕(1728-1804),清代史学家、考据家。字晓征。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曾参加修撰《大清统一志》、《序文献通考》、《续通志》等。《廿二史考异》集中了他在考据学上的成就。]总结校勘工作所依据的资料时说:“凡所校订,必考稽善本,整以它书,即有朋后进之片言,亦则善而从之”。说明校勘基本依据有三:“善本”[链接:所谓善本,按清人张之洞的解释,“非指白版新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伪不阙之本也”(《 轩语•语学篇》)。现在理解的善本,一是宋、元刻本,或称旧本、古本。宋、元刻本保留下来的不多,而且人们“以其误字皆出于无心,或可寻绎而辨之,且为后世所克制祖本也”(陈乃乾:《与胡朴安书》,见《国学汇编》第一集),故视之为善本;二是清代学者的精校精注本。清代学者特别讲求校勘,精校精注,取得了很大成绩,多为后人称引,故此也被称为善本。]“它书”与“他人意见”。著名史学家陈垣[链接:陈元(1880-1971),著名史学家。字援庵。广东新会人。在考据学、宗教史、元史和史论史法等方面,有精深的造诣。主要著作有《元西域人华化考》、《元也里可温教考》、《火袄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等。“校法四则”反映了陈垣在校勘学上的成就。《史讳举例》介绍了秦到清历朝的避讳制度和讳例,使辨别古文书文句校勘及史事真伪的考证多了一条途径。]在前人校勘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校勘实践的经验,在所著《校勘学释例》中提出了“校法四则”,可供我们参考和采用。现节录如下。
(1) 对校法。这是校勘中最简单、稳当的方法。即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读。遇有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此法目的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2) 本校法。采用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互证,选摘异同处,进行比较判定,以求之其中谬误之处。此法在未得到祖本或别本之前,最适宜采用。
(3) 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凡是本书采自前人版本的,可用前人之书校定;入本书曾为后人引用,可用后人之书校定;其史料如同时被两本或两本以上的书所载,可同时用转载之书校之。他校法涉及书的范围较广,耗费功力也较多,但有时非此法不能证明其讹误。
(4) 理校法。这是根据书文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色,对书的内容加以校勘的一种方法。如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原本中“经”和“注”混在一起,很难释读。戴震潜心研究该书体例和行文特色,归纳出分“经”和“注”的若干原则,终于使该书易于释读。当无古本可据,或书本互异,因而无所适从时,只能运用此法。
以上所举四种方法,第一、二种是以本书的不同版本或本书内部进行校勘,故也称“内校法”;第三种是以要校对的书以外的各种有关较为可靠的记载来校勘,故又称“外校法”;第四种方法是在以上三种方法均不能校证的情况下,根据上下文并联系当时各种历史发展的背景和线索,运用逻辑思维来考证的一种方法,这对校勘者的学识有很高的要求,是最高级也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方法。
四、史事的考证
历代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史事与历史事实之间经常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背离关系,出现伪事。伪事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主要的根源在于史学家的历史观和所处的阶级、社会地位的局限性,使他在史料的取舍、记载的方法和史事的评价上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利益倾向折射到历史记述之中,因而其中掺杂了各种偏见和歪曲。史家著述旨趣、品德、学识等方面也与伪事的产生有直接关系。史家道德品质的高尚或卑劣往往是史家能否写出信史的一个基本条件。历史上因史家缺乏高尚的史德,而或为名利所诱,或为权势所屈,或枉情使性,或挟个人恩怨,虚美溢恶,肆行曲笔的例子位数不少。此外,人因传闻异词、史籍难稽和记忆失真,将文学形象的艺术真实误认为历史真实等,也会造成伪事的产生。
对于伪事,显然不是如辨伪、校勘的外考证工作所能解决的。鉴别史实的真伪,要求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进行一番内考证工作。
考证伪事的方法很多,其中基本的有如下几种。
(1) 求源法。考证史事,就要追寻事奥的来源。一般说来,同样内容的事奥,就要有选择的用时代最早的记载。相对来说,原始史料比较准确,史事比较真实;以后辗转传抄的第二、三手资料,容易出错,史事也因而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陈垣很重视求源法。他曾在大学开设“史源学”课,教导学生追寻史源。“如果研究唐以前的历史,学生引了《资治通鉴》,他一定要问为什么不引正史,是否只见于《资治通鉴》而正史中没有?即使研究唐史,引《通鉴》而不捡寻两《唐书》及别的书,又不能说明那段材料确不见于两《唐书》、《唐会要》、《唐大昭令》、《册府元龟》等书,也不能通过”(牟润孙:《励耕书屋问学记》)。因为《资治通鉴》是北宋时编成的书,其中讲述唐朝及唐以前的历史,都是根据前代的各种典籍编成的。相比之下,两《唐书》、《唐会要》、《唐大昭令》、《册府元龟》等书记录的资料是更为原始的。
(2) 反证法。即举出有力的反证,以判断是非。梁启超把反证法形象地比喻为“以矛陷盾”。如《唐书•玄奘篇》称玄奘57岁卒,《玄奘塔铭》则记为69岁。经考证,有人发现玄奘于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九月三十日上表之事,内有“六十之年,飒焉已至”之语,证明玄奘卒年应在六十以外,则《唐书》所记可能有误。再如,《汉书•艺文志》载:“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预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对书中所载孔安国献书一事,后人多有怀疑。清初阎若璩用荀悦《汉纪•成帝纪》校读《汉书》时,发现于“孔安国”下脱以“家”字,原文应为“按国家献之”,解决了人们的疑问。如果运用反证法,可以进一步说明《汉纪•成帝纪》所载可信。其一,《景十三王传》载,鲁共王刘馀以孝景前二年立,……二十八年去世,其子安王肆位。景帝在位十六年,则鲁共王应死于武帝即位的第十三年,即元朔元年。武帝在位凡五十四年,《汉书》记载鲁共王坏孔子宅的时间在武帝末年,显然是错误的。其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早卒”,如是,孔安国不可能看到征和二十年的“遭巫蛊之难”。也证明《汉书》所记有误,孔安国本人之事显然不能成立。
(3) 旁证法。即利用本书以外的资料作为依据,对某一史事加以他证或补证,达到考订史事的目的。考据当中有“孤证不立”的原则,如果一个历史论断只有一项证据支持,而没有旁证,则该项论断不能成立。例如《尚书•无逸篇》有殷代高宗“亮阴三年不言”的记载。孔子把这句话的含义解释为殷代实行“三年守丧制”。此说历代相沿,无人提出疑问。但郭沫若发现,把“亮阴”解为“居庐守丧”缺乏根据,“三年不言”也不合情理。由此对旧解提出怀疑。郭沫若搜集和参考甲骨文种的有关资料,皆无相关旁证,反而发现了与旧说矛盾的记载,得出“亮阴三年不言”不能证明殷代实行“三年守丧制”的结论。他又根据医学知识断定,“三年不言”应是一种不言症。郭沫若的论断最后从甲骨文卜辞中“今夕王言”,“今夕王乃言”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郭沫若用旁证法对长期未置可疑的结论提出了大胆的挑战。
最后,还可以适当地运用理证法。前代史事未必皆有记载,或原本有记载而现在亡佚或销毁,或找不到任何证据,需要以学理作为判定是非的标准,这就是理证法。梁启超又称之为“高度的推论法”,主要是正确运用逻辑推理;达到考证出史实真伪的目的。
总之,考证史事要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真假不分,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曲解材料,是历史研究的大忌。

4. 简述考证方法的专长与局限;如何看待“历史事实”试述历史学求真与致用的冲突及其解决办法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问,编写历史也是一种悠久的艺术。谁都知道历史是什么,回也就是说,人人都熟悉历史答这个词,对它的含义都有明确的概念。而当我们说我们“认真考虑事实”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当历史学家与事实打交道时,感到很有把握。我们常常谈到“硬邦邦的事实”、“冷冰冰的事实”,谈到“无法查明事实”,并谈到把我们的叙述建立在“牢固的事实基础”上的必要性。通过这样谈论,历史事实似乎终于会成为某种象物质那样坚固的有实体的东西(我是指常识所说的物质,而不是指定义为“太空中一系列事件”的物质),象砖头和木块那样具有一定形状和明显固定轮廓的东西;

5. 哪本书详细介绍了考据学的方法

有一本书叫《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陈引驰编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书中版的下权辑是“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一的第四章是“辨别伪书及考证年代的方法”。大概适合你。如果找不到这本书,可以找梁启超文集之类的。就找“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6. 如何评价乾嘉考据之学的历史意义

乾嘉考据学的产生虽然说与清代文化专制有关,但是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做出的贡献版应该说是巨大的权。
一是具有比较踏实的科学态度,发展了客观而精密的研究方法,即考据法;
二是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儒家经典进行了整理训释;
三是诞生了一大批训诂名著。
当然乾嘉考据学也有其缺点:他们的研究领域狭小,局限在儒家经典的范围内,不接触现实,不研究自然科学、生产技术,也不敢谈论政治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方法陷于孤立、静止,注意微观研究,忽视宏观研究。因此,虽然对古代典籍爬梳考证,做出了成绩,却不能提供新鲜理论和有系统的思想体系,也不易接受、消化西方刚传来的科学技术。

7. 陈寅恪是怎么发展我国的历史考据学的

陈寅恪这种掌握多国语言的能力,为他从汉文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中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结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了乾嘉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8. 考据、考证、考订、考究。分别是什么意思

1、考据:指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2、考证:根据资内料来考核、容证实和说明文献或历史问题。

3、考订:考据订正,考核订正。如此文首次对这些交往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爬梳与考订。

4、考究:是指通过严谨的考证或者查询,表现出来的重视与讲究。亦可指穿衣做事比较端正、得体、讲究。

(8)历史学考据法扩展阅读

考证还能够表示通过参加某种考试获取某类资格证书。如:学车的人越来越多,考证很难。

考据可分为三种:

1、理证:

一种难度较大的考据方法,要想掌握好它,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外,还要有卓越的识别与判断能力。

2、书证:

利用谓书、上书等各类档案资料以及各种书籍为依据,考证史料正误。

3、物证:

以出土的龟甲、金石以及其他考古器物为依据,刻在甲骨上的L辞、青银器上的文字,以及石婢上的婢铭等等,与竹帛、写卷,以及雕版书籍相比,更能耐久不损,流传久远,成为考据工作中不叮多得的证据。

9. "考据、考证、考订、考究"分别是什么意思

"考据、考证、考订、考究"意思分别是:

考据:即“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考证 :

1. 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2.现代专指考取某种证书。

考订:考据订正。

考究:

1.动词,考索研究。

2、动词,讲求,重视。

3、形容词,精美,精致。

10.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1、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计量史学,通常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计量,然后得出一些结论

3、口述史学方法,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口述历史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4、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

6、跨学科史学方法,跨学科学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技术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科。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解决日益复杂的许多重大问题又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不断涌现与传统学科分类迥异的新学科。

(10)历史学考据法扩展阅读:

历史研究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人们通常对过去的事情感到有兴趣,而兴趣对于研究者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历史研究有弹性,也就是说,它无需固定的时间,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

它能充分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因而有利于研究的开展。但是,历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为历史具有不可复验性。因而无法确定在新的情况下是否会有同样的结果发生,是否会得出与旧情况下相同的结论。此外,历史资料往往难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难以判断。这些局限性恐怕是与人自身的局限性相关的。

参考资料:历史研究法-网络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考据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