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易经》的作者
周文王姬昌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在位四十二年后,正式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农业生产。
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制定军国大计,收服虞国和芮国,攻灭黎国(今山西长治市)、邘国(今河南沁阳市)等国,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市),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基础;演绎《周易》,创立周礼,得到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称为“三代之英”。
(1)历史学家易经扩展阅读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据说文王善演周易,现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从中可以看出文王的一些政治理念。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
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
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B. 易经原作者是哪位古人 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凡是有成就的学者,无不研究过它并得它的启示。然而,《周易》这部煌煌巨著的作者是谁呢?这是数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
《周易》三圣说的人认为,《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
以伏羲作《易经》本身为证,其《系辞下》自称庖牲氏王天下,仰观俯家,始作八卦。《史记一·太史公自序》也说:伏羲纯厚,作易八卦”。在《曰者列传》中则进一阐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周本纪》则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前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孔子世家》却抬出孔圣人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仲尼弟子列传》则进一步佐证曰:“孔子传易于瞿”。
继承和拓展这一说法的是马融和陆续,他们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这是定论。只是他们把传说中的伏羲剔除了。与其稍有不同的是朱熹,他认为《易经》里面有伏羲的易,有文王的易,有孔子的易,在读易的时候,必须把这三个人的易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孔说与非孔说。持这一说法的人,长期以来,围绕着《周易》究竟是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且十分激烈。一派认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
这种争论起源于汉代。根据《周礼》记载,周初,《易经》有三种本子,一名曰《连山》,二名称《归藏》,三名为《周易》。前两种在汉代已经失传,只有《周易》在民间流传。汉武帝时,政府曾设置以调易》为首的五经学馆,一些“五经”博士用当时通行的隶书重新整理撰写经书,使得新版《周易》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下,孔门传人认定《易经》为孔圣人所著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所以,都在此书中冠以“子曰”字样。这一派即是后人所称的“今文学家”。
但是,以先秦时代留下的篆书书写的经本为正宗经典的“古文学家”,他们则认为,《易经》居首的五经皆周旧典,一是先王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的汇编,孔子未出,何以作经?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易意子问》,文中说。,《易经》中的《文言》、《系辞》《杂卦》等篇与孔子根本毫无关系。清代学者龚自珍则进一步论说:“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
近代以来,这种争论愈演愈烈。坚持孔说“今文学家”观点的学者皮锡瑞认定:“一当知经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二当知汉初会古未远,以为孔子作经说必有据”。康有为更是一锤定音:“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康圣人连孔子是《周易》的合著都概不承认。
持非孔说的古文学家也不甘示弱,以钱玄同为旗帜,奋起反击,他精心考据,层层批驳,结论说:“孔丘无删或制作‘六经’之事。”针锋相对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郭沫若先生在这场争论中,独树一帜。他认为,孔子不但不是《周易》的作者,而且连读也没有读过《周易》。他说,《论语》中关于孔子“五十以学易” 的话,鲁语“易”字也作“亦”,不足为信;而《周易》中多次出现的“子曰”非孔子而为荀子。由此郭先生推断《周易》大多出于荀子门人之手,并认为《周易》可能是战国前楚人馯臂弓汇编成册的。
此外,还有些学者根据《周易》的思想观念来争论《周易》作者。冯友兰先生著文说,《周易》与《论语》的哲学观点截然不同,从而否定《周易》为孔子所作。苏渊雷教授则认为,冯先生的论说,就事论事,综观两部著作就不难看出《周易》与《论语》的思想如出一辙,因此很难说孔说派的论点没有道理,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研讨易经的情况。
非孔说的学者仍不同意孔说学者的意见。黄永年先生认为《周易》属既非文又非史也非哲的一类杂著,其作者诚如顾颉刚先生所说:“著作人无考,当出于那时掌卜筮的官”。他还说,“十翼讲点哲理,可算哲,上下经则本是蓍占用的卦辞、爻辞,严格地讲已涉及民俗学而并非全是哲,当然更不能算文史”。结论是《周易》非一人之作。李镜池同意这一观点,他说:“《易经》卦,爻辞是编纂而成的”,“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与筮人”。《易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宫哲兵的观点与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用逻辑研究的方法,从其传授路线和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周易》是以邹鲁文化和荆楚文化为背景,同时承受三晋与燕齐文化的乳汁,是晚周各思想的汇流与结晶。
《周易》的作者究竟是何人?至今尚未有定论
【伏羲】
关于伏羲氏,又有叫“伏牺”、“包牺”等七八种名称的,也是一个有名的大神。传说他是人的头,蛇的身子。又说他妹妹女蜗也是人头蛇身。当初因为他父亲捉拿雷公,惹得雷公发怒,发来洪水淹没了世界,所有的人都死光了,只剩下他兄妹二人躲在一只大葫芦中活了下来。后来,他们兄妹结了婚,地球上才又有了人类。他的本领可大了,据说,他常常拉着他妹妹的手,一起爬着天梯到天上玩耍,耍够了再回来,就像幼儿园小朋友玩滑梯一样好玩。他对于人类的贡献也很大。据说是他把绳子编织起来,做成渔网,教人们打鱼,又是他取来火种,教人们将肉烤熟了再吃,以免伤胃、闹肚子。此外,他还教人们养猪、养羊、养鸡等等。似乎是他发明了渔猎,又似乎是他发明了畜牧,二者兼而有之,但那详情我们了解得很少。这大约是因为后来畜牧业的地位不如农业那样重要,所以人们不大关心的缘故。
人类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洪荒时期和母系氏族社会,大约在6500年前,开始进入父系社会。先祖伏羲氏正是处在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即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并存的社会中。古书记载“先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道,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帝王世纪》引《新语》)。这个先圣就是伏羲氏。而在伏羲氏之前,“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原始人打来鸟兽,就连毛带血地吃,吃不完就扔,打不着鸟兽,就挨饿,男女无别,穴居群婚,结绳记事,极其愚昧(《绎史》引《白虎通论》)。考古为这一时期提供了证据。约在8000 年前,黄淮海大平原西南的淮河流域已经出现了从事原始农业,家畜饲养,并进行渔猎和采集的人类生活,同时出现了使用单个符号记事和在陶器上刻画的汉字雏形(贾湖人)(李学勤,朱大渭《中国通史图说》)。大约同时期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部落也开始先后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林耀华《原始社会史》)。这就是我们古书上多次提到的伏羲氏时代。
每当提及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人们总是会怀念炎黄二帝,这是因为当今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姓氏绝大多数的寻根可以追溯到炎黄两帝。所以不管是大陆、港澳台人民,还是海外华人均自称为“炎黄子孙”。其实还有比炎黄二帝更早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被誉为“人文始祖”的伏羲氏。由于伏羲氏时代以龙纪官,以龙为尊,因此全体中国人又都自视为“龙的传人”。伏羲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对此,先秦文献中已有记述:造六书,作甲历,伏制牺牲,冶金成器,教民炮食。易九头为九牧,因尊事为礼仪,因龙出而纪官,因凤来而作乐。命降龙氏倡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冶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天下之民号曰天皇(《绎史》引《三坟》)。汉晋时代史书把伏羲氏举为“三皇”之首,“五帝”之先。特别是唐朝司马贞为《史记》补写的《三皇本纪》,确立了伏羲氏在中国文明史上的首席地位。伏羲氏时代最重要的事件是经历了从存在血缘婚到基本排除血缘婚的过程,最终使人类的体质和智力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中国人的进化过程中,伏羲氏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伏羲氏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根。
【周文王】
中国商代末年西方诸侯之长。姬姓 ,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相传西伯在位五十年,已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周人谥西伯为文王。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他就是日后著名的周文王。他在位50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个“方伯”的面目出现,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却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争取与国,成功地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在虞、芮归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接着向东发展,过黄河进攻耆、邗等国。沿渭水东进,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扫除了周在东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并且据有关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周人对商朝已经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势。课本上的周武王、周公旦的画像,都来自汉代-山东武氏祠画像石。
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周文王,商末诸侯首领,史称西北侯,追封为周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使其领地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与其子姬发在宝鸡蟠溪钓鱼台聘姜尚为军师,自岐山起兵率军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开创者。发明“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流传于世,《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在位50年。
武则天改唐国号为周时,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
《史记·周本纪》说他能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父古公直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在治岐期间,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着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姬昌自己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西周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他在囚禁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搜求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大喜:“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之多!”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狱。并赏给他弓、矢、斧、钺,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这就是史书中说的文王“羑里之厄”。
文王出狱后下决心灭商。一面向纣王献地,请求免除酷刑,取得信任,一面访贤任能,壮大国力。他出猎在渭水河边巧遇年已垂老、怀才不遇的姜尚在水边钓鱼。文王同他谈话,相互谈得很投机,文王了解姜尚确有真才,便让姜尚与他同车而归,立以为师,共同筹划灭商策略。据《尚书大传》说文王在位的最后七年中干了六件大事。头一年调解虞芮两国纠纷。虞(山西平陆县)芮(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西方属国;可是他们不找商王裁决,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王审断。据《诗经·大雅·绵》篇注说:虞芮两国看到周国是“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 “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两相对比,内心羞愧,回国之后虞芮两国都主动将所争之地做了闲田处理,纠纷从此解决。第二年出兵伐犬戎,战败西戎诸夷,灭了几个小国。第三年攻打密须(在今甘肃灵台县),解除了北边和西边后顾之忧。第四年“西伯戡黎(在今山西黎城县)”,第五年伐邗(在今河南沁阳县)。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第六年灭崇国(在今陕西户县境)。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建立沣京(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诗经·大雅》:“既伐于崇、作邑于沣。”接着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论语·泰伯》讲的这句话,即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就在这大功即将垂成之际,姬昌不幸死去。《尚书·无逸》和《吕氏春秋·制乐》都说他享国50年,称王前立国43年。死后葬于毕(指陕西长安县与咸阳之间渭水南北岸,境域较广)。
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被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诗经·大雅》中有颂诗。
C. 易经作者是谁
易经》(“易”,音同“亦”)又称《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广义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偏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数学、物理、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亦在西方流传。
名字的由来
《周易》一名有几种不同解释。
“周”,一种学说依据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
“易”,有几种解释:
易由蜥蜴而得名,出自许慎《说文解字》
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日出为易。
易是占卜之名。
简易,指宇宙的事物虽然繁多,但根本的原理是简单容易的。
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
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著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
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亦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易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易学,“归藏”是殷商的易学,“周易”是周朝的易学。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的基本原理是简单容易的,万物虽然变幻无常,其基本原理却不变。
而《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
历史
传统的说法
周易的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论。传说远古的伏羲创八卦、夏禹将其扩充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记载在《连山》一书,《连山》以“艮”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记载在《归藏》一书,以“坤”为第一卦。
依据司马迁《史记》的记“文王拘而演周易”,后人因此认为《易经》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时候确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经》以“干”为第一卦,并为每一卦写下“卦辞”(卦象的解释)。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则被认为是“爻辞”(每一爻的解释)的创立者。卦辞和爻辞的内容不单影响周朝的历史,也影响到“诗经”的文学风格。
春秋时期的孔子被认为是《十翼》的创作者。《十翼》是对《易经》的诠释,有十篇,包括:一、彖上传,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到了汉武帝以后,《十翼》被称为《易传》,并被视为《周易》的一部分。
现代的说法
在近五十年,出现了新的《易经》历史研究,西方和中国的学者根据商、周朝的占卜用的兽骨和龟甲上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1970年代,湖南长沙的西汉马王堆出土了将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纪的《易经》、《道德经》和其它书藉,是现存《易经》的最早版本,并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孔子所著的《易传》。
当代的学者怀疑周文王、孔子并非《易经》的作者,部分学者更认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学者比较过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易经》和周朝的钟鼎文之后,认为《易经》不可能是周文王所著,最可能的成书日期应是西周后期,大约公元前九世纪末。现时一般认为《易经》并非任何一个传说或历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时期占筮用的文字编纂而成。
至于《易传》,宋代的欧阳修即已怀疑《易传》不是同一人所作,当代的学者认为《易传》里面的篇章最早出现于中国战国时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汉年代所著。
流传与学派
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D. 易经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文王周易是最早的。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
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1)、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2)、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3)、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下面我们再来追溯它的起源及历史。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
《易》事实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阴阳一元论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4)历史学家易经扩展阅读
《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是元素论五行文化和阴阳文化结合的典范,解决了大易“医病”的问题;思孟学派的《五行》是德性论五行文化与阴阳文化融汇的渊薮,解决了大易“医人”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大易医国、医人、医病。
《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三易》在周朝不是随便可以见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后爱不释手,《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
《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E.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名人精通《易经》呀
易经传承 在中国文化的领域中,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之后,由他编著了六经,赞述《周易》以来,关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以下的易学传承的系统。但自诏、宋以后,我们所读的《周易》,关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实上,大多都是根据汉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两卦的文言,拿来放在本卦下面。同时把《系列》的中间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等于我们现在读的《大学》一书,那是经过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学》的次序。现在对于研究《周易》来计,这点应当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战国末期的易学: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此其一。又,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夫太准确的资料。唯所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真伪难辩,但确具有古代“易学”思想上的价值。此其二。西汉的易学: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梁)丁宽、(齐)服生,四人皆著《易传》数篇,但后世已散佚。其次,自[东武]王同子中一系,再传杨何,字元敬。元敬传京房。房传梁丘贺。贺传子临。临传王骏·丁宽一系,又再传田王孙,王孙传施,传张禹,禹传彭宣。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主阴阳、卦气之说的,由王孙孟喜。喜再传焦赣,字延寿。著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又另一京房,承传焦延寿的易学,著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学,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友谊赛,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郑玄的易学,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才舍离京学,专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脚跟而转,愈来愈加没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来别走一途,专从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说《易》了。最为遗憾的,后世的易学,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不能上穷碧落,下极黄泉,直迭羲皇之室。
F. 易经大师排名
苏州道燚风水--玄明老师八宅派风水世家传承人,自幼研习周易五行八卦要版术,一生研易用易权,通晓家传绝学,精通八字命理与事业、姻缘、阴阳宅风水要术关联,并将其融合现代家居设计,传到授业四十余载,走遍了大江南北,多年来坚持推进易学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有缘人指点风水、解惑人生;
G. 中国历史上有几人懂得《易经》
古代儒学大家一般都会的,数不胜数。毛泽东可能学过,但绝对说不上懂。
H. 《易经》的创始人是谁
《周易》三圣说认为,《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或专孔子)三人合属著。
以伏羲作《易经》本身为证,其《系辞下》自称庖牲氏王天下,仰观俯家,始作八卦。《史记一·太史公自序》也说:伏羲纯厚,作易八卦”。在《曰者列传》中则进一阐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周本纪》则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前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孔子世家》却抬出孔圣人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仲尼弟子列传》则进一步佐证曰:“孔子传易于瞿”。
顾颉刚先生所说:“著作人无考,当出于那时掌卜筮的官”。他还说,“十翼讲点哲理,可算哲,上下经则本是蓍占用的卦辞、爻辞,严格地讲已涉及民俗学而并非全是哲,当然更不能算文史”。结论是《周易》非一人之作。
I. 历史上哪些人学习易经风水
追求平安、渴望吉祥、趋吉避凶、迎祥纳福,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追求,也是中国风水学的主旨。也许有人会说,先天的“命”早已决定了每个人后天的“运”,但自古以来,风水大师的实践经验却都指向一个结论:阴宅风水的好坏影响着葬者后世子孙的福荫吉凶,阳宅风水的优劣更是直接关系着居住者的现世贫贵。正如一句谚语所说“一命二运三风水”,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命”和“运”,所幸还有风水这道补救命运的良药。
在中国古代居民的生活中,无论婚丧嫁娶、居家经商,都离不开风水的运用。上到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风水充满了敬意。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建都择址、皇陵修建、册封大典、祭天之礼都离不开风水,因此历代朝廷都设立了专门的风水机构,将风水大师安排到司天监。他们不仅负责为朝廷及皇家查看各种建筑和陵墓的风水,还管理天文历法、农事气象,真可谓是当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精英人士。
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不懂《周易》,不能做将相。不懂《周易》不能为良医。要想当一个好的将军,好的军师,好的宰相,必须明白《周易》的道理,会运用《周易》的方法。要想当一个好的医生,更必须懂得《周易》,因为中医最古老的经书《黄帝内经》就是按《周易》的原理撰写的。中医讲阴阳,讲五行的生克制化,讲望闻问切,辩证施治。这些都离不开《周易》。所以懂了《周易》才能懂《黄帝内经》,才能懂《难经》和《伤寒论》,也才能从根源上弄清楚中医的来龙去脉。
还有中国的风水理论,所秉承的也是《周易》这本书。风水在过去叫堪舆学,现在叫环境科学。堪舆是什么意思呵?就是勘察地理状况,根据地理的阴阳和五行来寻找适宜的居住环境,来分析决定城市和住宅的构建。咱们老祖宗多聪明,多有智慧呵,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了这方面的文字记载。《诗经·公刘》里面,说周的先人公刘,在为其氏族部落选择居住地时,“既景南岗,相其阴阳,观其流泉,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登上南面的山岗,观察其阴阳和流水的方向,发现京师这个地方,土壤肥沃,雨水丰沛,于是在这里建设新的家园。于是才有了后来周族的发展壮大。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有白虎。古人选择居住环境的时候,讲究背山面水,讲究左右有扶,讲究遇水而居,这些与现代人的居住理念也是一致的。风水的三大原则:天地人合一原则,阴阳和谐原则,五行生克原则,代表了最高的居住环境理念。西方人一直到最近,才认识到这三大原则的伟大和神圣,所以纷纷向咱们的老祖宗学习。现在美国以及欧洲很多国家的大学都专门设立了风水专业,研究和学习的就是咱们中国的传统风水理论。由此可以看出,《周易》这本书是多么的了不起,多么的值得学习和研究。由此也可以看出,咱们的领导是多么具有非凡的眼光,组织大家来结识《周易》这本书,来学习和认识《周易》这本书所传达出的知识和信息。毫无疑问,在座的诸位学了这本书之后,肯定都会得到一些启迪和教益,都会受益无穷。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周易》的用处,不光是上面我说的这些,这些才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它更大的作用是可以帮助每个人修养德性,开启智慧,增长才干,帮助每个人养成良好的心态,端正人生的态度,争取快乐幸福的生活。
《周易》除了那些大的哲学道理之外,更多的是讲的咱们普通老百姓看的见用的着的做人做事的学问。包括怎么修德行善,怎么与人相处,怎么学习干事,怎么创业经营,怎么遵纪守法,怎么孝敬父母、怎样夫妻亲爱、怎样养育儿女等等。这些都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都可以使我们每个人学习借鉴。所以才说是受用无穷。
J. 为什么自古以来很多人学习易经,真懂的没几个人
《易经》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智慧经典,为什么自古以来很多人学习易经,真懂的没几个人?
回答这个问题,涉及几个方面,首先是学习《易经》有难度。难度之一在于远古历史缺少详细的记载,《易经》引据很多流传在远古中故事,比如屯卦的即鹿无虞、需卦的利涉大川,泰卦中的帝乙归妹、旅卦的丧牛于易等等,都是以古代的故事来论述智慧的哲理或做事方法。因为这些故事,缺少详细的记载,理解起来就增加了难度。之二是商朝的语法,表达法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改变,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书籍的书写工具没有纸张,竹简的刻写以及保存运输都是问题,不可能用全部口语书写,而需要精练的语言,能省略的,绝不多写一字,因此要还原成现代的语言,就需要补充省略的部分,而当时省略的部分现在还原起来也是难度之一。之三是汉字语言表达的内容,历经几千年的变迁,不容易找到当初汉字代表的原意。能找到的权威汉字解释,只有说文解字,读懂说文解字,也需要一定的功力和时间。之四,易经表达意思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文字,还有阴阳相对的卦画,这些卦画经过排列组合,代表的意思复杂,需要用辩证的、联系的方法给与全面的解读,而解读卦画的难度更甚于语言。从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来看,难度大。
其次《易经》在表面上就是一部算卦的书,人们遇到难处需要选择时,根据所得卦名,找到相应爻辞,来解读吉凶即可。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的人,大部分都不读书,上学读书是上层社会的专利,能够有人来解读易经,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再次《易经》是一部网络全书,里面的64卦和384爻,再加上两个用爻,一共是386爻,其爻辞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少有人能够有这样全面的接触或者是阅历,更谈不上经验和体会了,能够一知半解,得其皮毛,都已经很难,更何说登堂入室。即使是研究《易经》的专家,也有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未必全部都懂。如果按照现在的学校给学生判卷,60分算做及格,我觉得能达到80分以上的都是高手,因为人活一辈子,很少有人能够用到《易经》的全部思想和方法。
再次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学习《易经》因为没有什么人生经验,只能看书,很多书中给与的解释理解的错误很多,又因为缺少实际经验,难以辨别,而等到知道了道理,却无心去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些也影响了对《易经》的懂得。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易经》的特点之一,因为记录的文字少而精,它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比如在乾卦中,卦辞就讲了“元亨利贞”四个字,原本是指种子从发芽、开花、结果、然后保持到再一次发芽需要的这段时间的坚持。却可以引申到人生中的很多方面,比如品德的修养,技艺的提高,身体的锻炼等等很多方面都可以引用“元亨利贞”这个自然现象来解读做人做事的智慧。所以学习好《易经》还要更多的感悟。
以上这些,都是很多人都在学习《易经》真懂却没有几个人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