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必修一的历史的知识

必修一的历史的知识

发布时间:2021-02-21 06:49:11

㈠ 高中必修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太多了。
鸦片战争的意义,南京条约内容历史意义给社会带来哪些变革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意义
辛丑条约,内容历史意义及影响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及缺陷。北伐的历史意义。还有建党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及胜利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柏坡会议内容及历史意义(这个很迎合事实啊),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意义。
历史考试很活,很联系实际,建议全面撒网,重点捕鱼。

㈡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回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答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

㈢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概括

注:杜绝抄袭,如若抄袭,请注明出处与作者。谢谢。
楼主,你要是不看,我就诅咒你,因为我花了半个多钟头,写成的。
多少看下。是我自个写的。
殷商内服与外服、姬周宗法分封礼乐制。
秦有三公九卿制,三分职位各不同。
汉代监察最进步,宋时地方全无权。
唐有三省道府制,元有行省宣政司。
明无丞相有内阁,清有军机皇帝高。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希腊文明西方源,兴于爱琴与克理。
梭伦开辟民主道,克里斯提尼发明陶片发逐法,伯里克里达到顶锋。
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公民大会的职权。

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罗马法、查士丁尼法典的意义和作用。
这是西方古代的。。。。。
浓缩成一句话:“希腊的民主,罗马的法律”。

近代的。。。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法国的半总统半共和制。美国的总统制。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
。。。。大概就这些,自己一个一个去学。

鸦片战争,没啥好记的,就记个南京条约和时间。
太平天国运动,记这场的特点和时间与他们颁布的《天朝。。》和《资政。。》就OK了。
中日甲午,记个时间和结果(当然是失败,实际上是日本人先跑)。最重要的是《马关条约》的影响。。。在华设X是危害最大的,是继南京以来最大的危害。
辛亥革命,三民主义和时间和意义。
五四运动,记个口号、时间、标志、意义。
这是中国近代史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和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时间和经过以及意义,意义相当重要。还有二月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共党创立的时间,新三民主义,双十二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战争中,共党的角色与国党的角色。
这是第五单元的。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临时宪法的名字的全称和它的作用,何时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宪法叫什么?我国的根本制度与根本的政治制度以及基本的政治制度。就这些。
22课,记个文革的危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绝对重要,请务必看),现代史有考,也就考这个可能性最大。
23课,记个一国两制。
24课,记个两大阵营,美苏是老大,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与《华沙条约》。
26课,记个《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创立时间,后来发展成什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尼克松访华的时间与意义。
27课,德国的统一。

完毕!

㈣ 必修一 历史 知识点框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存在的朝代、目的、对象、受封者的权利和义务、影响、崩溃)
2、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朝代、核心内容、纽带、宗法等级、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时间、过程、意义)
2、皇帝制度的创立:(创立者、特点)
3、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机构、地方机构、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央机构:(汉、唐、宋、元如何解决君相矛盾)
2、监察机构:(秦、汉、元监察机构、评价)
3、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4、地方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目的、概况、影响)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内阁制形成(背景、形成、性质、特点、影响)
2、清朝的军机处(目的、皇帝、性质、特点、作用)
3、密折制(皇帝、目的、作用)
4、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参考P24“知识链接”)
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时间,内容、影响)
3、瓜分狂潮(直接原因,瓜分开端,形式,门户开放)
4、列强侵华的几种形式: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意义)
2、左宗棠收复新疆(重要时间、事件)
3、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时间,人物,事件)
4、义和团运动:(背景,清政府态度变化,主要斗争,失败原因,意义)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原因,罪行)
2、关内关外的局部抗日(共产党、东北人民、国民党、工人学生)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5、抗日战争的胜利(背景,时间,根本原因,意义)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原因,过程,革命纲领,意义,失败原因或教训)
二、辛亥革命(准备,爆发,成立政权,颁布宪法,历史功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原因,过程,性质,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条件,一大,二大)
3、国民革命(开始标志,过程,失败,教训)
4、“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重要事件)
5、解放战争(爆发,反攻,决战)
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条件,标志,意义)
2、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曲折历程:(“文化大革命”导火线,标志,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2、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内容,意义)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过程)
2、实践(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3、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政策,外交方针,外交成就)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恢复联合国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背景,时间,意义)
2、中美关系正常化(重要过程)
3、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标志)
2、外交成就: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
1、外交政策:(不结盟,对外开放,五项原则)
2、外交成就:(联合国,区域性国际组织)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1、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环境,影响)
2、古代希腊城邦(城邦出现,城邦特点)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三次改革的内容,意义)
2、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主要内容,作用)
1、主要内容:(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2、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权利法案》:(背景,制定时间机构,内容,目的,意义)
2、责任内阁制形成:(过程,结果,影响)
3、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二、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意义,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异同)
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2、1787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异同、代议制作用)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通过,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P116)
3、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内容,意义)
1、《共产党宣言》(1848年发表)的主要内容:(P124-125)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P122课前提示)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1、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革命时间,政权建立,革命措施)
2、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史实(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政权建立,颁布法令)
2、历史意义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局面)(背景,揭开序幕,冷战表现,冷战的影响)
1、背景:
2、揭开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时间,内容,标志)
3、冷战表现:(政治,经济,军事)
4、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冷战的影响)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兴起的原因,发展表现,经济地位)
3、中国:(建设成就,国际地位)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概念,兴起标志,主张,影响)
三、走向多极化
1、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结束标志,多极化表现)
2、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㈤ 高中必修一 历史知识点

看看我给你的资料怎么样?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社会政治制度:
1、 夏朝:(1)国家政权的出现,标志:国家机器的建立(注意夏代出现凌驾于社会之 上的公共权利的相关史实)。
(2)夏朝的建立是我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 商朝:(1)内外服制度:①内服是指( );②外服是指( )。③二者关系:( )
(2)政权特点:①充满神权色彩(注意商王垄断神权的目的);②商王对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3、西周:
▲(1)分封制:①目的:巩固统治;②内容:略;③作用:巩固了统治,拓展了疆域;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注意对课本分封形势图的解读)
▲(2)宗法制:①目的:(见课本);②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是周人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a、内容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大特点;b、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c、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即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d、 作用:(见课本);
(3)礼乐制度:要注意它与宗法制的关系及其实质。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背景:(1)春秋时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大国进行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
(2)战国时,各国竞争激烈,促使各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
(3)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强大起来的秦国结束割据混战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注意其有哪些体现)。
▲(2)措施:①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
②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制(注意三公的各自职责及其这种设置的作用)
③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
▲(3)巩固或保障措施:①政治方面: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严苛细密的法律;②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③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加强思想控制;④军事方面: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3、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见课本。
☆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汉武帝的集权
(1)背景:①汉初分封诸侯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②汉景帝采取强制削藩的措施引发“七国之乱”;③汉武帝时,国力逐渐强盛,中央有能力加强中央集权
(2)目的:强化王权,巩固国家统一。
▲(3)措施:置中朝,设刺史,颁行“推恩令”。
▲(4)作用:① 积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消极:权力过于集中带来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局面,导致政局的动荡。
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背景: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吸取前代历史的教训。
▲(2)措施:①收精兵:a、设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掌统军权;b、设枢密院掌调兵权;c、设禁军,实行更戍法,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削弱地方势力,达到“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目的。
②削实权:a、在中央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政权;b、地方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削弱藩镇的权力;c、设通判,代表皇帝监察地方;d、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州郡长官;e、由中央派文官主持地方司法,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中央。
③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收归到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作用(或影响):
①积极: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a、过分集权带来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b、军队战斗力下降;c、地方财政困难,失去拱卫中央的作用;d、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四、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及其演变
(1)隋唐时期:①三省:中书省——决策机关;门下省——审议机关;尚书省——执行机关(要注意政令的从制定到最后执行所经历的部门的顺序,并要明确政令不论决策还是最后的执行都秉承皇帝在意愿,从而体现出皇权的加强)。
②作用:三省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2)宋代:
①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政权;
②设副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③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3)元朝时期:①废三省,行一省(中书省)。
②特点:相权得到重新的扩大。
③相权扩大的影响:宰相权势过重,不时卷入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引起政局的动荡不安。
(4)明朝:①裁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归六部:a、原因:吸取元代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b、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②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③设立内阁(明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注意内各大臣权力的变化)。
(5)清朝:①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皇权受限制;
③设南书房(康熙帝时)——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中央中书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④设军机处(雍正帝时):a、军机大臣开始只参与处理军务,跪奏笔录;b、后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c、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或特点)
1、在中央: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2、与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遭到削弱(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爱琴文明:
(1)含义:是指分布在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青铜器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文明的特点:产生君主制国家,出现象形文字和宏大的王宫建筑。
(3) 迈锡尼文明的特点:一系列新的君主国兴起,伴之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及众多的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尚武好战。
2、古希腊城邦:
(1)含义:是指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2)地理环境:
① 多山少地,三面环水,港湾众多。
② 影响:a、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发达,海军力量强大;b、大规模向外进行殖民扩张,形成多中心的古希腊世界。
(3)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4)政体类型:
①划分依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力的大小。
②类型: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③古希腊城邦的实质:是城邦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5)意义: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形成过程:
(1) 公元前8----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为政体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注意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
(2)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引向民主的轨道。
(3)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政体(注意其改革中的一项措施——陶片放逐法)。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注意该特点的具体体现——通过城邦的三大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
▲3、意义及局限:
(1)意义:
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和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调动了雅典人的能动性,促进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局限:
①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不同,它仅仅是对公民集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则不能享受民主权利;
②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它残忍地窒息和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三、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古罗马政体的演变:君主制——共和制——元首制——帝制(注意古罗马政体的演变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2、罗马法的发展:
(1)起源:早期的习惯法:它存在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损害了平民的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
①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是过去习惯法的汇编。
②目的: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③作用:内容广泛、条文明晰,使审判、量刑都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3)完善——查士丁尼法典(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①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
②意义: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它对人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成为维护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4)注意:在复习本课内容时,要联系本节教材后面的“知识链接”,并与近代社会有关知识相联系,以明确罗马法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
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它是一种间接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较之封建专制具有历史进步性,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调整了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保障人民能够享受民主和自由。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经济和谐,但它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很少享受到真正民主自由的权利。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建立 基础:议会制度的形成 《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开始
13世纪 议会制度基本形成
过程 1640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背景(见下)
1688 “光荣革命”
1689 《权利法案》——议会主权,君主立宪制(一切都要由法律决定,君主没有实权,本身也要遵循法令)
意义:统治方式由人治转向法治
发展 责任内阁制 形成:18世纪前期 乔治一世
(核心) 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波尔
内容 国王退出内阁,内阁掌握实际行政权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两党制形成P36,首相与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产生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基础——代议制民主 P36
1832年议会改革 背景: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内容:a、降低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b、增加新兴工业区席位
影响:a、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b、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与选举权,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然受到种种限制)
英国议会的形成
英国议会是资产阶级议会的鼻祖,起源于中世纪,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14世纪以后逐渐分为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又称贵族院,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又称平民院。国王是议会的召集人,议会政体由此三部分组成。以后下院权力不断扩大,英国议会是在王权衰落过程中产生,对王权有着限制性作用,英国资产积极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
①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发展壮大,同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② 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根本)
《权利法案》的作用
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立法、司法、税收、军权等),约束国王的作为,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增强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有利于英国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枢密院。“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经常召集重要枢密大臣在一个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故被人们称为内阁会议。后来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乔治一世时,不懂英语,经常不主持、不参加国务会议,开创了内政首席大臣(后来称为首相)主持内阁会议、领导内阁的先例。第一位受命主持内阁会议的是罗伯特•沃波尔。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并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到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小结:从《大宪章》到责任内阁制的最终确立,英国的民主化具有连续性、渐进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民主化的实现实质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势力力量转换的结果,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完成是民主化最终实现的最有力的保障,而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反过来又为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 北美大路上的新体制
1787年宪法 背景:松散的邦联无法满足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理论来源:欧洲启蒙思想的精华
原则: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制原则
发展:27条宪法修正案 前10条: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13、14条修正案(1861年内战)——废除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
评价(意义、局限性)
联邦制 建立:1787年,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作用
巩固:内战平定南方叛乱,维护统一,战后通过13、14条修正案
两党制 形成:联邦成立初
代表:民主党——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
地位: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两党竞争表现在政治选举上
发展:内战后基础发生变化,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实质: 两党交替上台执政至今,虽然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党逐渐去掉了最初所代表的不同阶级利益这一差别,自19世纪末以来,两党都演变为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执政的本质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两党制的形成:萌芽于联邦成立之初,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的政治舞台上虽然有了民主派和保守派之分,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华盛顿就是以无党派人士身份被推选为第一任总统的。
1787年宪法背景: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各州作为独立主权之邦建立起松散的联盟,保留了许多重要权力,国家没有元首,中央最高权力机构邦联国会的权力及其有限,面对一些重大问题,常常力不从心。
“分权与制衡”原则:
(1)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法律需要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才能奏效。国会拥有宣战权,对总统任命的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有审批权,在职的联邦政府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2)行政权: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还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宣战权虽属国会,但在一些情况下总统往往越过国会不宣而战,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有权提名政府高级官员,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可以2/3票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由于不经国会选出,总统及其内阁不向国会负责,内阁只对总统负责,美国总统的权力使联邦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美国总统是全世界最有权力的职位之一,美国政治制度被称为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3)司法权:归联邦法院,监督和解释宪法,拥有最高裁判权。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经参议院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各州“自治”,拥有较大权力,州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联邦政府相同,也由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分权与制衡,州的行政首脑是州长,州议会实行两院制。
1787年宪法评价
意义:(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性质),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示范作用;
(3)使美国建立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4)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和谐统一,避免邦联的松散,又防止中央权力的过分集中,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5)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
局限性: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妇女、印地安人、黑奴没有选举权。
联邦制的作用
(1)美国不再是一个松散的众多主权州之间的联盟,成为一个真正的统一的国家:既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又有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统治秩序,应对外来威胁,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
(2)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的程度的自治地位,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的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三、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法国大革命 背景: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森严
1789年《人权宣言》——制宪会议
1791年宪法 政体: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
最高权力机关:立法会议
性质: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第一共和国(1792-1804)
第一帝国(1804-1815) 拿破仑
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
共和制与君主制之争 七月王朝(1830-1848) 君主立宪制
第二共和国(1848-1852) 路易•波拿巴
第二帝国(1852-1870)
第三共和国(1870-1940)
民主共和制度建立 建立:1875年宪法 背景:帝制与共和制反复斗争的结果
政体:总统制共和国
内容:立法权——参议院和众议院
行政权——总统和内阁 P44
意义:共和体制的最终确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巩固:议会对宪法修正和补充 P44
三、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背景解说:
统一前的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中世纪以来就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在拿破仑横扫欧洲大陆时代,曾经建立起莱茵联盟,后根据维也纳会议决议建立邦联,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
统一问题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害怕革命手段自下而上推翻封建势力会把无产阶级卷入革命,不敢承担统一的领导任务,决定靠现成的封建王朝来完成统一任务。
德意志统一 背景 ①维也纳会议维持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政治分裂阻碍经济发展 (没有统一的市场,商品输出没有强大国家力量保护)
②19世纪中期经济基本连成一体
③普鲁士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④俾斯麦个人的才干和努力
过程:三次王朝战争(普奥对丹麦,普奥,普法战争)
结果:统一,但保留专制主义等封建残余
性质:民主主义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见下)
影响:P46,结束四分五裂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为扩张铺平道路
建立:1871
德意志帝国 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 政体—君主立宪制(与英国比较)
的统治 内容 P47
特点—专制主义色彩
评价
军国主义 原因:武力在统一中起决定作用
影响:在社会上影响深远,为侵略战争提供社会基础
魏玛共和国 成立:1919,魏玛宪法
特征:给予人民一些民主自由权利,但保留大量残余,民主共和基础薄弱
背景:a、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历史因素;b、经济危机打击——直接;c、纳粹党的欺骗宣传
法西斯专政 建立:希特勒上台(1932年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出任总理)
影响:形成二战欧洲策源地
启示: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民主改革(魏玛共和国之所以被成为“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和法西斯的上台,根源在于没有摧毁专制主义的基础,说明需要一场彻底的民主改革)
德意志统一的性质
具有双重性质:结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实现民族的统一和振兴——民主主义运动;顺应资本主义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资产阶级革命
对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评价
(1)局限性
确立了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它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完成。
(2)进步性
标志着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在其保护下,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 同: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国家元首都是君主,世袭和终身制。
(2) 异: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拥有实权,体现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英国的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德意志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英国的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掌握国家主权,限制王权,德意志议会只拥有制定法律和批准预算的权力,对政府及皇帝没有监督权。

㈥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要知识点

第一课考点

重点抄: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㈦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汉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
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
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

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结构: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年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 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结构:
1. 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 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结构:
一、政制发展
1. 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一条线索: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从英国到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议会的设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把握四个重点:一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诞生与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四是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尽管英、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并且议会的权力在不断发展。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知识结构: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
2.《权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
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
2.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3. 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
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
知识结构: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
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
二、联邦制的巩固
1. 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
2. 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
3.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知识结构:
一、共和国的建立
1.法国大革命
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二、政体的曲折发展
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知识结构: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
2.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
3.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4.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1. 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
2. 1919年8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 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13课 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清政府的变化
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结构:
一、 运动的兴起
1. 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
2. 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
3. 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二、 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2. 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3. 《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会
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
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三、 天国的衰败
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第15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结构: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爆发及经过
3.影响
4.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

第16课 辛亥革命
知识结构: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 兴起的背景
2. 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
3.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4. 发动武装起义
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1.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2.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17课 五四运动
知识结构:
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
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
三、意义(五四精神)
第五单元
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权的性质

第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结构: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
2.四月提纲
三、十月革命的过程
1.开始
2.结果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

第21课 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线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1.中国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昌起义(建军)、井冈山道路(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第六单元
把握一条线索: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从巩固新生政权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构成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设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总之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突出三个重点: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制度;三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解放台湾问题的意义。理解一个重要观点:政权的巩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祖国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线索:
一、新中国的成
1. 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
2. 新中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 《1954年宪法》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规定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 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线索: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曲折)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发展)
1.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2. 基层民主选举

第24课 祖国统一的潮流
线索: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含义)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第七单元
理清一条线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把握三个重点: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过程及其主要对抗形成“冷战”兴起的原因和表现;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欧的联合自强、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使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当今的世界格局正处在新旧交替之中,多极化趋势加强。
形成三个观点和认识:20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三次大的变动,每次新旧格局的交替,都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当今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渐明朗,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

第25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结构:
一、“冷战”的兴起
1.“冷战”兴起的背景
2.“冷战”的表现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兴起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时期的“热战”
1.朝鲜战争
2.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线索: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过程
3.影响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日本经济迅速腾飞的原因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含义及宗旨
4.意义
四、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2.缓和与动荡并存
3.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意义)
第27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时间 主要对手 外交政策 外交活动

50年代
美国
三大政策,一边倒 1.中苏友好
2.独立自主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实践)
60年代 苏、美 争取两个中间地带
70年代 苏 三个世界,一条线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 霸权主义 两个重要转变 加强与世界各国及组织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参加各种经济组织(WTO、APEC)
90年代以后 霸权主义 多边外交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65316968.html?

㈧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阅读全文

与必修一的历史的知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