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桐城的文化
桐城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质的资源,也是桐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资源。桐城有各种不可移动文物500多处,其中重点地面文物130多处。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很丰富。
以“六尺巷”为代表的众多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数千首民间歌谣,多彩多姿的民俗,《高拨子》、《十番锣鼓》等民间音乐作品,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谚语,以及彩绘、编织、雕刻、刺绣、纸扎等民间工艺等。
诗歌方面,仅明清时期桐城能诗者便达千余人,其中女诗人近百家。再如书画,仅安徽省博物馆编辑的《安徽书画家》一书,便收录桐城历代书画家130多人。方以智、胡宗绪等更是才华横溢,在文史哲、自然科学以及书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1)桐城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地形地貌:桐城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形分布。西北部山区为大别山东段余脉,重峦叠嶂,挺秀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倾降平缓;东南部平原阡陌纵横。
水文:桐城境内河道交织,形成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汇入菜子湖,经枞阳闸注入长江。地表径流量年均9.7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约1.3亿立方米。
气候:桐城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由于地形差异和季风活动的影响,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物候反映明显。
㈡ 安庆有什么历史故事
1、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
2、安庆振风塔是为振兴安庆文风而建。在明代以前,安庆没有出过状元,文风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详安庆地形后,煞有其事地认为,安庆一带江水滔滔,文采难以在此扎根,须建塔镇之,才不能让文采东流。
此说虽然荒诞,但安庆自建成振风塔之后,境内文风果然昌盛,才人辈出,明清两代,不仅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状元赵文楷和书法大家邓石如等。文人、作家更是数不胜数,以桐城籍文人为开创者和主要作家的散文流派——桐城派。
3、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迎江寺被赐予的匾额不少,明光宗赐“护国永昌禅寺”匾额,乾隆皇帝赐“善狮子吼”匾额,慈禧太后赐“妙明园”匾额,光绪皇帝赐“迎江寺”匾额。正是在光绪皇帝赐的匾额——“迎江寺”中,“寺”字少了下面那一个点。这自然是逃不过老百姓的眼睛的。
4、据说,莲湖的前身是明朝邑人黄某开辟的花园,名“黄家园”。到清代,“郡人治以为园,种莲蓄鱼,游钓其中。湖水以凿渠出水门入州河(丹江)”
《直隶商州志》载: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秋和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两次暴雨,丹江溢涨,洪水进水门入城,洼地莲湖屡遭水淹,汪洋一片,水面扩大,鱼雁生栖,荷红鱼跃,为一天然湖泊。
5、关于小南门,历史上有段传奇故事。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长江大水,“江潮入郭,漂溺民居”,安徽巡抚托庸先以礼相待,百般求祈,但没有效果。
万不得已,便亲自率官兵出康济门,“命隶迎潮头抛铁索,杖之三十”,这江水也属“打”的,居然老老实实向下退了数尺。事闻天子,龙颜大悦,当即赐题“江国风清”为康济门城楼匾额。此事虽为传说,但老《怀宁县志》有载,也不由人不信。
㈢ 安徽桐城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1、曹松,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桐城(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2、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江郡舒城县(今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李龙眠即李公麟,字伯时,祖籍安徽舒城。
因安庆桐城城北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曾长居于山下,所以又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维摩居士像》、《免胄图》等。
3、何如宠(1569年~1641年),字康侯,号芝岳,南直隶桐城(今安徽省枞阳县枞阳镇何家青山)人,先世自徽州府婺源县何田坑(今属江西)徙。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如宠博学多才,被选入翰林院,授庶吉士。
闻父病,归家探视;父殁,守孝3年。回京后,授编修。母老,告假回家奉养。他和兄如申相约,兄弟二人不同时外出,如外出必留一人在母亲身旁。
万历三十九年,如申督征军饷,事完回家,如宠才再赴京城,升中允,迁右庶子。时某中书得皇帝宠幸,大权在握,如宠和左庶子赵师圣皆当迁官,不少人都劝他俩去拜望中书,而遭拒绝。
4、方以智(1611年-1671年),字密之,汉人,江南省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桐城)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人方学渐之曾孙,明末四公子(复社四公子、金陵四公子)之一。
方以智一生正当明清交替之际,时局动荡,政权更迭。使得他个人的际遇也十分坎坷。一生可分三个时期。
早期从青年时代到三十三岁,由于仰仗祖上的余荫,尚能过着“衣纨縠,饰驺骑,鸣笳叠吹,闲雅甚都”的富贵文人的生活。中期自明朝灭亡后,从北京逃返南京,又经浙江、福建辗转到两广,从三十四岁到四十二岁,艰苦的十几年流亡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5、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拱之、共之,号浮丘,又号苍屿。先世为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东乡(今安徽省枞阳县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移居桐城县城。汉族,著名水利专家,明末东林党的重要成员,累官至左佥都御史,万历“六君子”之一。
左光斗自小勤奋好学,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成进士,授中书舍人。万历四十七(1619年)年被举任为浙江道监察御史。
是史可法的座师。为挽救明王朝做出了许多努力,在出任屯田监察御史在天津实施“三因十四议”的屯田方案,结果“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3]还主持了西北水利空间范围内的京东、畿辅的水利屯田实践。
㈣ 桐城历史杰出人物
方苞(1668——1749),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年号望溪,籍贯安徽桐城人,生于江苏六合之留稼村。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成桐城三祖。官至礼部右侍郎。
方苞自幼聪明,4岁能作对联,5岁能背诵经文章句,6岁随家由六合迁到江宁旧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16岁随父回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取进士第四名。时母病回乡,未应殿试。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被株连下江宁县监狱。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
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以平民身份入南书房作皇帝的文学侍从,后来又移到养蒙斋编修《乐律》。康熙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九年(1731年)解除旗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次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雍正十一年,提升为内阁学士,任礼部侍郎,充《一统志》总裁。雍正十三年,充《皇清文颖》副总裁。清乾隆元年(1736),再次入南书房,充《三礼书》副总裁。乾隆四年,被谴革职,仍留三礼馆修书。乾隆七年,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帝赐翰林院侍讲衔。从此,他在家闭门谢客著书,乾隆十四年病逝。年82岁,葬于江苏六合。
轶事趣闻
一:
方苞幼年时聪颖过人,四五岁能对对子、诵章句,七岁读《史记》,十岁开始读经书古文,皆能背诵。一天,方苞在野外玩耍,时值乡村五月农忙时节,男女老少在田野拔秧、插秧。田头一个拔秧的农夫一边用稻草捆秧,一边念道:
“稻草扎秧父抱子。”
方苞听了,伫足田头。农夫见是一小孩站在这里,口里又念了刚才的一句,笑着问方苞:“你能对出下联吗?”方苞认真寻思,自言自语道:稻草,父也;秧,子也。他举目前望,见不远处的竹林里,几个妇女正把竹笋投入竹篮里,他眉毛一扬,自信地点点头,高声对道:
“竹篮装笋母搂儿。”
农夫惊喜不已,夸方苞真是个“神童”。
二:
康熙微服私访,在骆马湖镇上的茶馆里结识了欧阳宏,引入驿馆里吃酒倾谈。聊至“东宫洗马”的笑话,聪明过人的欧阳宏马上就敏锐地觉察到面前这位慈祥和善的老者,可能就是当今皇上。
康熙见其神色,大惊,想到“这个面目丑陋的老人天分极高,怕再顺着这个“洗马”的题目说下去,会暴露自己的身份。”康熙连忙把张廷玉叫来,把话岔开了。康熙和张廷玉通过聊天方式,考察这个欧阳宏的学问,发现其“学问渊博,才思敏捷,不管是什么事都有独到的甚至是惊人的见解。”康熙心中暗赞:“好一个鸿学大儒啊,比起高士奇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年龄大了点儿,不然的话,朕倒要启用他了。”
后来还是启用了。康熙发现,这个欧阳宏原来就是方苞。方因戴名世的《南山集》获罪,废为平民,流落民间。康熙发现后,不拘一格,将其以布衣身份录入上书房。能在上书房行走的人,屈指可数,人以宰相身份待之。
㈤ 桐城的历史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郊区。全市国土面积16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万亩,其中水田47万亩,旱地5.3万亩,湖泊水面16.7万亩桐城地处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境内矿藏丰富,初步探明的有石墨、矾、花岗石、大理石、铜、铁等10余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穿山甲、水灵猫、水獭、江豚、白鹤、巨晰等,珍稀植物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杜仲等,药用植物多达200余种。
桐城市系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市)和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市,市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设有国家星火密集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桐城日益成为海内外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热土。
桐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发祥地,著名黄梅戏表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故乡。历代英杰名士群星璀璨,素称文化之乡。
桐城境内,绵延百余里的龙眠山,峰峦叠翠,风光旖旎。历史胜迹,瑰丽多姿。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交通便利,合(肥)九(江)铁路,206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纵贯全境。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的,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加灿灿明珠,烘初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文庙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件,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㈥ 桐城的历史沿革
原始社会即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胼手胝足,刀耕火种。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
夏,属扬州之域。
商,属扬州之域。
周,置桐国,为楚附庸;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叛楚,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
秦,为舒县,隶九江郡。
西汉,初为枞阳县,隶庐江郡;文帝十六年(前164)改称舒县。
东汉,属舒和龙舒侯国,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刺史部。
晋,属舒县,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道,又隶晋熙郡。
南北朝,宋初为舒县,隶庐江郡;后为阴安县、吕亭左县,隶晋熙郡。齐,属晋熙郡阴安县,庐江郡舒县、吕亭左县(建元二年割晋熙属)。梁、陈,为枞阳郡枞阳县。
隋,初为枞阳县,属熙州;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同安县,隶同安郡。
唐,初仍为同安县,属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因忌安禄山叛唐,去郡县名称中的“安”字,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后复为同安郡)、同安县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沿用至今。
宋,北宋初年属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属淮南西路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属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属安庆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属江淮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一年属江浙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三年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
明,初属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属安庆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安庆府。
民国元年(1912)直隶安徽省,民国3年属安徽省安庆道,民国17年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1952年改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区,1968年始隶安徽省安庆地区。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
㈦ 桐城派是历史上著名的( )
b
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内物戴名世、方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今桐城文化圈包括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部分地区),故名。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
这个在网络中有
㈧ 关于桐城的历史故事400字作文
今天,学校里举行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升旗仪式。同学们穿着统一的蓝白相间的校服,显得很严肃。而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与紧张,手心不断地出汗。我们猜为什么?因为,今天我是升旗手!“出旗!”广播员用清脆又响亮的声音叫道。八个护旗手紧紧抓着国旗一角,步伐坚定,每个人都把升国旗当成是一件庄严而神圣的事情。“一二一,一二一,……”口令员喊着。
八个护旗手向升旗台走去。“立定!”我的同伴(也是前辈)尤红莉向台下走去,迅速从护旗手手中拿起国旗走到台上,向我敬了一个标准的队礼,把国旗递给了我。我也回敬了一个队礼,然后和她配合系好扣子,等待着升国旗的那一刻到来。“升国旗,敬礼!”雄伟的国歌在我们耳畔响起。尤红莉戴着白手套的手用尽全力把国旗一甩,我按中速上升国旗。在太阳光柔和的照射下,在全校几百名同学目光的期盼下,国旗缓缓上升。国歌戛然而止,国旗也顺利上升到顶端。“礼毕,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同学们忘情地唱着,我的脑中浮现出了当年红军攻打侵略者的情景:他们为了保卫祖国,浴血奋战,不惜献出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国旗,是用他们的鲜血染成的呀!升旗仪式结束,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要对得起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作出过努力的前辈们!
㈨ 安徽桐城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发展史
现代桐城
桐城1996年撤县设市,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桐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已连续五年县级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前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亿元,财政收入3.32亿元。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78亿元,2008年成功成为安徽省首批省管县(市)之一,该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9亿元。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印刷包装、机械加工、羽绒制品等行业优势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青草香"大米、“桐城小花"茶、桐城水芹等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科技、文化、体育、民政等社会事业均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桐城拥有安徽省最多的院士(8人)
桐城拥有安徽省最多的大学生(16%)
桐城拥有安徽省最多的硕士/博士,最多的教授/博导
桐城的院士/博导/教授/大学生/出国留学的占全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近2000个县级区域是最高的之一,不但过去,即使是今天,也无愧于文都的称号
桐城拥有全国最年轻的博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段路明教授,28岁时当博导,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桐城唐湾人,14岁毕业于桐城中学,保送科大,他和导师在量子领域的一个成果被国际称为段-郭界限,其导师郭光灿为中科院士。
桐城为全国第三大包装印刷基地
桐城——同丽江、凤凰等一起被称为中国最值得去的十个小城
桐城——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市
㈩ 谁知道安徽桐城的历史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经济协作区腹地,全市总人口75万,市区常住人口12万。国土面积14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万亩,其中水田47万亩,旱地5.3万亩,湖泊水面16.7万亩。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分布,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宜林、宜农、宜牧、宜渔。境内矿藏丰富,初步探明的有石墨、矾、花岗石、大理石、铜、铁等10余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穿山甲、水灵猫、水獭、江豚、白鹤、巨蜥等,珍稀植物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杜仲等,药用植物多达200余种。
人 文 历 史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县,公元1996年撤县设市,历时1200余年。其间人文勃兴, 代有英才。唐宋两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清时期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其中,明末大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堪称“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网络全书式”的大学者;特别是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拥有作家1200余人,创作传世作品2000余种,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近现代桐城名人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创办的桐城中学已是百年名校,目前全市每年向高校输送新生2000多人,高考达线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桐城是黄梅戏之乡,孕育了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桐城也因此而成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
行 政 区 划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桐城市现辖12个镇、2个街道。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 成为中国城市家族中一个年轻的成员。
其他
桐城最早得名于唐至德二年〈757〉,因忌安禄山叛唐改当时的同安县为桐城县。
桐城最高山峰为华崖山,海拔1065米。
桐城最大河是大沙河。境内长74.79公里。
桐城最大湖泊是与枞阳共有的菜子湖,东西长22公里,南北平均宽约8公里。
桐城最大水库是牯牛背水库,建于1965年4月,总库容8180万立方米。
桐城最早的户口记载是明洪武十六年〈1383〉,当时居民10427户,58562人。
桐城最早记载的地震发生在明建文元年〈1399〉三月。
桐城最早的水电站是1958年3月建成发电的麻山嘴儿冲水电站。
桐城最早的小学是光绪三十年春〈1904〉在县城建成的崇实学堂。
桐城最早创办的报纸是民国元年的〈投子晓钟报〉
桐城最早进入中国文学史册的是唐著名诗人曹松,著有〈曹梦征诗集〉
清乾隆年间桐城人方观承绘制的〈御题棉花图〉是我国最早的棉作学图谱。
桐城派称雄清代文坛200多年。拥有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作家群体。“天下文章,归于桐城”。上过学的人,都知道桐城派,从中学到大学,都要讲述桐城派。
北宋桐城画家李公麟被誉为宋画第一。
1958年9月,桐城气候站开始进行气象预报,这是境内最早的天气预报。
桐城最久远的古遗址是鲁王墩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桐城拥有安徽省最多的院士(5人,安徽省院士一共只有十几人)
桐城拥有安徽省最多的大学生(16%)
桐城拥有安徽省最多的硕士/博士,最多的教授/博导
桐城的院士/博导/教授/大学生/出国留学的占全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近2000个县级区域是最高的之一,不但过去,即使是今天,也无愧于"文都"的称号
桐城拥有全国最年轻的博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段路明教授,28岁时当博岛,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桐城唐湾人,14岁毕业于桐城中学,保送科大,他和导师在量子领域的一个成果被国际称为段-郭界限,其导师郭光灿为中科院士(段路明的介绍中只说他是Anhui,China,不会忘记了他应该是Tongcheng,China吧。)
桐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桥——石湖桥
桐城为全国第三大包装印刷基地
桐城——同丽江、凤凰等一起被称为中国最值得去的十个小城
桐城——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市
桐城八景——桐梓晴岚练潭秋月投子晓钟 孔城暮雪 浮山夕照枞川夜雨竹湖落雁荻埠归帆
桐城小花——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明代,产于桐城市,主产区位于龙眠山。
六尺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桐城文庙——桐城文化的象征
关于桐城的名人
方以智
姚范 (清代著名文学家)
戴名世(桐城派)
刘大櫆(桐城派)
方苞 (桐城派)
姚鼐 (桐城派)
曾国藩(非桐城人,但自称师从上面两位,并公开亮出“桐城派”的招牌)
陈独秀
胡适
张英 (父子宰相-父)
张廷玉(父子宰相-子)
左光斗
姚莹
吴樾 (“投向清廷第一弹”)
朱光潜(美学大师)
吴汝纶(著名教育家,创办桐城学堂-进桐城中学前身)
方维仪
李公麟(宋画第一)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女侠)
黄镇 (外交家)
艾雯 (著名作家)
费玉清(本名张彦亭,祖籍安徽桐城,出生在台北。)
张菲 (综艺大哥大)
胡一虎(凤凰卫视的著名节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