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②实现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
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①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 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②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被后世称为“第一位老师”、“万世师表”;②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使学术下移等;③总结出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④整理六经,保存了典籍,传播了文化。
8、孔子的历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当时虽未受到重视,但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深渊远影响;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③孔子本人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规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论盛行的春秋时期,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事物都会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比如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生和死、贵和贱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规律,人们遵道而行,顺其自然。所以主张“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治大国如烹小鲜”等;②面对春秋乱世,老子消极避世,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4、老子的历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论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第1课相同)
落实课标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①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②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①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
2、评价: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四.庄子和道家
1、3个思想要点:①哲学观点:齐物(任何事物本质相同);②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③天人关系:不相胜(人必然顺从自然)。
2、评价:①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
五.韩非和法家
1、5个思想要点:①法、术、势相结合;②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③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④主张变法革新;⑤以法为本,主张法治。
2、影响:①韩非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吴起:文德与武备兼重的战略思想
2、孙膑:①强调把握战争规律,取得桂陵之战胜利;②重视人的作用;③创造利己形势;④著有《孙膑兵法》,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落实课标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 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③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 内容:①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3、 作用: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原因:
①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③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实行仁政;④三纲五常学说;⑤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
3、巩固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政;②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思想。
4、历史影响: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③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④消极影响是禁锢了思想,扼杀了才智。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落实课标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3、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
二、程朱理学
1、概念: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服务于治理国家的学说,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3、主张:①世界观: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会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是人性;②方法论:格物致知;
4、影响: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朝成为科举考试内容;②明初程朱理学确定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③流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产生很大影响。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①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代替理学;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学影响:
1、理学从哲学上发展了儒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方面影响深远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其了积极作用。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落实课标
一、历史背景
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学走向极端,八股科举使思想界出现陈腐习气,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窠臼,冲破传统儒学束缚。
二、李贽主张
1、有《焚书》和《藏书》等多种著作;
2、鞭鞑程朱理学,批判纲常伦理,反对绝对权威,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3、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尊重个性解放;
4、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二气,根本否定天理,摇撼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三、经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②士大夫面对危局,寻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顾炎武、黄宗羲、顾炎开
3、主张: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致力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②提出拯救时弊主张;③主张工商皆本(黄宗羲)。
4、影响:
①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据学术之风;
②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专制
1、主张:
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专制是社会许多弊端的根源(黄宗羲);②区分亡国与亡天下(顾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保证清正廉洁等;
2、影响:
①对君主专制造成强烈冲击;②对后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启蒙和启迪作用。
五、整体认识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继承批判了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抨击纲常伦理;
3、提倡经世致用,追求个性解放,构建起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但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实践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落实课标
一、天文学
1、天象观测:
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还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体测量:
①秦汉:发明浑仪;②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证明浑天说,其地圆见解比欧洲早1000年,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③ 唐朝:僧一行与梁令瓒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实测子午线;制水运浑象仪;④元朝:郭守敬制简仪;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推崇。
3、历法: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4、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领先的原因:
①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②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乾地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
二、数学
1、计算方法:
①春秋出现九九乘法口诀;②春秋时发明度量;③春秋战国出现算筹
2、数学专著:
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有面积、容积、正负、数加减、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进的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3、圆周率:
三国刘徽精确到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七位,领先世界1000余年。
4、数学思想:
明朱载育提出“理由数显,数由理出”,以计算为基础,构筑韵律体系。
三、农学----四大农书
1、《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介绍北方生产经验,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农桑辑要》:由元代大司农司主编,最早官修农书;
3、《农书》:
元朝王祯,综合南北经验,涉及农林牧副渔,附有《农器图谱》(有水排、 木活字等记载)
4、《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经验,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创作,达到传统农业科学顶峰。
四、医学
1、《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提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论,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论述“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3、《神农本草经》:东汉出现,较早的药物学著作。
4、《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创立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五、四大发明
1、造纸: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魏晋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2、印刷:
最早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是唐代《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3、火药:
最早记载于唐孙思邈的《丹经》;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广泛使用;14世纪阿拉伯人传往欧洲。
4、指南针:
战国司南;北宋航海;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地理大发现。
六、中国古代科技小结
1、主要特点:
①在内容上,实用性很强,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探讨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学科体系;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缺少观察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
③在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缺乏进一步促进科技发展的动力。
2、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①经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了农耕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重视和支持科技发展; ③对外、民族:民族融合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民族间、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吸取我国少数民族和外来的优秀文化;④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进步培养了大量人才;⑤人民: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⑥科学家:古代科学家们不懈的探索精神和个人努力。
内容太多,如果你确实想要,麻烦发QQ或邮箱过来吧。
②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考知识点总结 急 急!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③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岳麓版
一、“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3.意义: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教育思想:办私学。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5)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伦理观——“人性本善”。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影响:①荀子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原来的儒家思想,使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在很长的时期里,他的学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四.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受到严峻挑战。但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兼收并蓄,开创了新局面。②隋唐时期,儒学发展更辉煌。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在融会的趋势中向理学发展。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是《五经正义》。③到宋代出现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宋明理学的代表和思想主张
(1)理学概念:理学是儒、道、佛三家学说思想融合的产物,以“理”和“天理”为核心,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2)程朱理学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张:①“理气论”。认为理和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②“心性论”。认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③“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
影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3)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
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他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通史版
到这个网站看一看,可以专参属考http://hist.cersp.com/kcjs/kcyj/200912/11485.html
⑤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http://wenku..com/view/912cfc135f0e7cd184253644.html
⑥ 高中历史必修三14课理性之光 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第十四课 理性之光——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指导思想
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政治: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科技: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2、启蒙运动的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文化的解放运动
3、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理性主义
含义:理性是与感性相对而言的,感性是停留在表面的、是肤浅的;理性是指人的思考与判断,是指不用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不再信奉传统与教条。它是深刻的、是挖掘事物内在本质的。
二、启蒙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1、孟德斯鸠生平及其作品
(1)孟德斯鸠生平及代表作
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杰出思想家,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制理论的奠基人。 出身贵族,曾担任波尔多法院的院长,用27年时间完成《论法的精神》
(2)孟德斯鸠的思想: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之手,自由就不复存在”。
三权分立:防止君主专制,确保公民政治自由
(3)孟德斯鸠的思想影响: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原则
2、伏尔泰及其思想主张: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因猛烈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封建统治者的腐败,他曾两次被投入巴士底狱
(1)伏尔泰的思想:自由平等
①自由是人人享有的一种天赋权利,不应受到任何侵犯,这种天赋人权只受法律支配;
②平等则依味着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人人生而平等。而政府只不过是从法律上来保护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国家政治制度攻权力结构;
③建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的开明君主制,让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选举等自由。
(2)伏尔泰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卢梭及其思想主张
(1)卢梭的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2)卢梭的思想主张:主张创立民族共和国
①天赋人权;②人民主权(主权在民);③社会契约;④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在于私有制
(3)卢梭思想的影响:批判封建制度、宣传理性至上的启蒙思想家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3、康德及其思想主张
(1)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2)康德的思想主张:①人非工具;②尊重他人;人应该尊重别人的感受,而不是视他为便利自己的工具。
(3)康德思想的影响:
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三、启蒙运动的影响
1、是欧洲资产阶级掀起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内涵,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3、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而且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4、对近代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⑦ 历史高二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四、五单元重点详细整理 最好是专业人士自己整理
第一单元 复习资料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一、 孔子
1、 生平著述:
生平:“三家一创”。 著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和《乐》、《语》2、 学说:
①、政治学说:
A、“仁”:仁者爱人;对统治者而言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对所有人而言,要理解体贴他人,以此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爱人途径是“忠恕”,其内容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克己复礼”:做人要克制自己,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礼”就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实现礼的重要标准是“正名”,从而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评价:体现了保守一面。
C、“为政以德”: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仁”、“礼”是其思想核心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能事人,焉能事鬼”。把探讨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③、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 历史地位: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其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其本人的历史价值:被推崇为圣人,受后人景仰。
二、 老子:
1、 生平著述:后人整理:《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人
2、 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抽象的概念,是凌驾于天之上的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辩证法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并可互相转化;这种转化是通过“守静”来实现的,不需要条件。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过分威逼百姓-—积极
愚民政策---消极
3、 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老子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
一)、孟子和《孟子》
1、孟子的思想:
①、仁政学说: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民贵君轻;尊王贱霸
②、性善说:仁、义、礼、智与生俱来---性善的理由;“慎独”是其最高境界
③、利义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 孟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②、他被称为“亚圣”
二)、荀子、《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①、天命观:“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性恶论:人性本恶;后天教育可使人由恶向善
③、政治思想:“礼法并施”、“王霸兼用”
2、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被视作儒家异端 ②、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
三、 墨家—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思想
1、 墨子与墨家:有严密的组织,领导人称巨子
2、 墨家思想
①、兼爱:与孔子仁爱不同,是没有血缘关系和等级差别 的爱
②、非攻:主张各国平等,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尚贤、尚同:不分等级,举用贤才;最高职位由贤者担任,推崇权威
尚力、节用、节葬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
四、 道家
1、 庄子与道家
2、 庄子的思想:
①、“齐物”:世间万物本质是相同的
②、“逍遥”:含义:对事物的变化采取旁观超然态度;方法:无所恃
③、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④、在文学、美学方面的建树
五、 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 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 兵家
1、《孙子兵法》
2、吴起与《吴子》:文德与武备并重、教戒为先
3、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造势、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 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民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在理论上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在实践上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已儒家路线为宜。
三者之间表现了互相融合吹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附一:百家天命观的对比:
儒家
孔子
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
天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荀子
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前民有道
庄子
天与人“不相胜”人不能改造自然
墨家
墨子
上天有意志,鬼神也存在,崇信鬼神
附二:百家共同点:理想主义;对天、地、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对现况的暴露与批评。
第三课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 汉初的黄老之学
1、 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兴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2、 盛行时间:汉初到汉武帝即位约70年间
3、 社会地位: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处于统治地位
4、 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5、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6、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7、汉武帝时衰落原因:
①、主观上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即董仲书的新儒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2、新儒学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①、君权神授,“屈民而伸君” ②、要实行仁政,“屈君而伸天”
4、新儒学的影响: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 董仲舒对新儒学的改造
(1) 形成背景:经历了六七十年的休生养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土地兼并、商贾膨胀、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于是,董仲舒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
(2) 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同则大治,与开异则大乱。“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
(3) 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4) 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5) 对当时的影响:为维护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6) 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而先秦儒学宣扬“礼”“仁”“仁政”“民本”也为新儒学继承,并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新儒学正是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到汉武帝以后成为官方学说。
从内容上看,既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同时兼采众家思想之长。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第四课 宋明理学
一、 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在家思想互相渗透。
3志存高远的儒学志士吸收儒、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 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开创:二程;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认为“理”是离开事物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知先行后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明中期失去“匡时济世”的追求。
二)、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即通过内心的反省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 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三)、宋明理学的评价:
1、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2、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第五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 异端思想家李贽
1、 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 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②、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③、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 经世致用思想:
背景:
①、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②、八股取士 ③、士大夫主张以史为鉴,学术与现实相结合
内容:
①、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②、顾炎武:按土地肥瘠定税,减轻人民负担,因地制宜,振兴工商。
③、王夫之:严以治吏,宽以养民;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④、黄宗羲:“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 背景:明朝后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内容:
①、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黄 ②、关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顾
③、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顾、黄
2、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主张
(1)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为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
(2)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为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应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
(3) 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 中国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这两种思想都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深刻批判,也就是说都是反封建的。
2)不同点: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有限。法国启蒙思想,彻底批判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神学,提出了三权分力等资产阶级国家蓝图,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 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事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惊惧。
2)反对封建专制。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第六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长期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1)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2)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文化进步。
(3) 个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4) 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5) 清朝之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不断,中国人民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精华。
(6)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一、 天文学
1、 观测天象
①、商朝最早的日食记录
②、春秋最早的慧星、哈雷慧星的记录
③、战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
④、战国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⑤汉代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
2、天文仪器:
①、秦汉时期已发明了“浑仪”,是观察天象的仪器。
②、张衡:水力浑象仪,是观察和演示天象的仪器;地圆学比欧洲早1000年;地动仪
③、僧一行:黄道游仪,确实恒星位置;测出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郭守敬:简仪,比欧洲早300年;黄赤交角;地球绕太阳公转时间比实际只差26秒;《授历》
二、 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田亩面积、谷仓容积、正负加减、二次方程元代:珠算法
④、三国:刘徽,计算圆周率的方法,精确到3.1416
⑤、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⑥、旷世奇才朱载堉,第一次以精密的计算为基础,构筑起一套科学的音律体系。
三、四大农书:
①、《齐民要求》南朝,贾思勰,第一部完整农书
②、《农桑辑要》元代,最早的官修农书
③、《农书》元代,王祯,重点在生产工具的改革
④、《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介绍西方水利技术
四、医学:
①、春秋战国,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②、西汉《黄帝内经》:现存的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③、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辩证施治的医疗原则。
④、东汉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创“五禽戏”
⑤、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药物学发展基础
⑥、《唐本草》第一部由政府篇写的药物学专著
⑦、唐药王孙思邈《千金方》方剂
⑧、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最高成就
五、工程建筑成就:
①、秦国蜀守李冰,都江堰水利工程(防洪灌溉),使川西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②、秦长城(秦赵燕)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③、隋朝开凿大运河
六、四大发明:
一)、造纸术:
①、西汉纤维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作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传播
二)、印刷术
①、现存最最的印刷品,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欧洲
④、作用:对欧洲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火药:
①、唐孙思邈《丹经》硫磺伏火法 ②、唐末用于战争宋用于狩猎、采矿等
④、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⑤、作用:为欧洲资产阶级确立统治产生巨大影响
四)、指南针:
①、战国的司南 ②、北宋人工磁体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④、作用:对地理大发现起了重要作用
⑧ 高中历史必修三 岳麓版 第五单元 知识点 详细点
第20课复 西学东渐 主要内制容:开眼看世界(主要掌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以及严复进入的进化论思想——社会达尔文主义)。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主要内容:陈独秀思想的转变(资产阶级激进派——接受马克思主义);民主与科学思想;全盘西化与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主要内容: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变化(这是重点,主要掌握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相同与不同)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成熟,及其个各阶段的代表作品和主要内容,这些都需要掌握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主要掌握改革开放的背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真理;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掌握就可以了;科学发展观了解就行。这一课中邓小平理论是重点。
⑨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一、三单元每课知识点汇集,不少于500字。谢~
必修三复习提纲(1)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网络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文艺
一、书法艺术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 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 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