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要简单概括的那种...要包括单元题目,课题目,每课的子目
高中历史
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 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 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五四运 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 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认为的好就给个赞吧~~~~~~~~~~~~~~~~~~~
②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西安事变
1、发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张学良、杨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和影响。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在中共的调解下,和平解决。
【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根本原因:当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为了逼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二、国共合作抗日
1、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实现过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3)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
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两种命运)
(1)中国共产党 1945年召开七大 主张废止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中国国民党 1945年召开六大 主张准备发动内战、坚持一党专政和拒绝成立联合政府。
(3)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①1945年8月,“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②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分定了国民党内战独裁方针。
2、解放战争的过程
(1)中国共产党战略防御阶段
①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1946年6月底,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规模的内战开始。 ②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国民党由全民进攻转入重点进攻。
【注意】与山东有关的重点战役: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
(2)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进攻阶段
1947年夏,依照毛泽东确立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刘伯承、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反攻。
(3)双方决战
①背景:解放军的力量已经超过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时间和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③结果:中国共产党胜利。整个东北全部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除少数据点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战争的结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一、开国大典
1、《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们书上把这次政协会议称之为“新政协”是相对于1946年1月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而言的。从时间背景上来看,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成功,所以这次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国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一个重要文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共同纲领》的作用:“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共同纲领》体现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解析: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时期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呢?这是时期中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成分所决定的,从这一点上大家应该可以得出《共同纲领》之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新中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③新中国的成了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二、1954年宪法(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1、颁布背景:
①政治上:为了保障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经济上: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需要制订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了宪法。
3、特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意义:①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③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③ 急!新课改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重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1课:
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受封对象,诸侯对天子的义务与在封国内享有和权利;分封制实施的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
宗法制:含义、目的、特点、作用。
第2课: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时间、意义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与意义。
第3课:
汉武帝、宋太祖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隋唐实施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什么?三省各自具有怎样的职责?三省六部制的实施有作用?
元朝实施行省制度的原因、目的与意义。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分别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其选官标准又有何不同?隋唐的选官制度实施有何历史意义?
第4课
清朝前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几代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重点是军机处的理解掌握)
第二单元第课:
希腊地理环境有何特点,对其政治制度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简述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与意义。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有何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6课
罗马法包括哪些内容?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原因是什么?罗马法对罗马及后世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第三单元 第7课
英国《权利法案》制定的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英国议会、内阁、首相、国王的各自权利与相互关系如何?
第8课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
美国联邦政府组织结构有何特点?国会、总统之间是如何实现权力的制衡的?
第9课
法兰西共和之路漫长而艰难说明了什么?共和制能在法国最终确立起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德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背景是怎样的?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有何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19世纪70年代,法、德两国都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其各自背景各是什么?两国为何会建立起不同的政治体制?
21. 结合背景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22. 理解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掌握它们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23. 掌握太平天国兴起、失败时间,定都天京意义、理解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24. 辛亥革命:掌握同盟会的成立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理解其纲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临时约法》内容及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5. 五四运动时间、斗争对象、主力、初步胜利的成果,意义。
26. 中共成立的条件、时间、一大主要内容、中共成立的意义。
27. 中共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28.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概况与意义。土地革命的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和意义。
29. 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30. 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四大会战)、百团大战、日军的暴行。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31. 解放战争: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全面内战爆发。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意义。
32.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条件、标志和意义。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时间、意义。
33.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成就。(两个会议、三大制度)新时期是如何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34. 祖国统一大业: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问题能顺利解决的原因、过程、意义。
35. 台湾问题是怎样造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进行了哪些努力?当今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国共两次合作分别给中国社会进步起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两次内战又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36.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什么?到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70年代我国外交又取得了了怎样的新突破?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世界和平发展进行了哪些努力?
37. 什么叫冷战?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38. 美苏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
日本从战败国迅速发展成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近代史上发生在南京的大事,几乎浓缩了一部中国近代史。请举出近代发生在南京的大事并答出每件大事所产生的影响。
④ 跪求!!!高一历史必修一(全本书)每课的知识点归纳!!!!
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
一、 奴隶社会 需要了解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
1、 世袭制 公天下 家天下
2、 宗法制和分封制
二者的区别: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分封制强调诸侯国的建立
宗法制 (大宗和小宗的划分,划分的依据嫡长子继承制,作用:确立奴隶社会的等级关系)
分封制(分封制的对象,内容和作用)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双方互为表里,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前提展开
二 封建社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1、定义、变化的趋势:中央集权指的是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专制主义指的是相权收归皇帝。总之权力最后全收归到皇帝手中
2、权力集中的方法:分权
3、两对基本矛盾 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宋朝解决)
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明朝废丞相的解决)
4、作用、目的: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积极作用)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具体措施
1、秦朝的三公九卿、皇帝制度和地方上的郡县制
2、汉朝的内外朝和郡国制(问题的解决方法:汉武帝的推恩令)
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名称,职能,作用),
4、宋朝的地方制度(军事、行政、财权)
5、元朝的行省制度(中书省的职能),
6、明朝的废丞相(作用:),设内阁
7、清朝的军机处(作用:————)
四、古代的用人制度
汉 察举制(标准:孝和廉)
三国 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高低)
隋唐 科举制
作用:加强专制皇权。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的民主)
第一课 雅典民主政治
一、民主制度形成的原因
原因: 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邦制度的影响
二、民主形成的过程
1、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①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削弱氏族贵族势力。②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3、伯里克利改革
A、除十将军外,所有官职向公民开放B、三大主要权力机关是①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②十将军委员会③陪审法庭C、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三、民主的实质和影响
1、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维护雅典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作用: 推动了希腊文化的繁荣
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民主基础
3、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奴隶制度是城邦体制衰落的根源
直接原因是亚历山大灭亡了希腊
第二课 罗马法
一、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1、《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开始标志,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权利。
2、公民法:指公元前三世纪中期前的罗马法律,仅适用于罗马公民。
3、万民法:在罗马对外扩张过程中公民法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境内一切各族自由民的法律。《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二、认识罗马法极其作用。
1、罗马法的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罗马法的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罗马法的作用:罗马法维护帝国统治。对近代欧美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近代的民主)
本章需要掌握的 A、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革命的目的: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B、各国的政体 君主立宪制(英国和德国)共和制(美国和法国) C、民主制的核心: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
第一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资产阶级统治确立:1688年的光荣革命
2、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标志:《权利法案》 1689年颁布,以法律条文约束王权,议会的权力超过王权。
3、内阁制 内阁、首相和议会的关系
议会选举首相,首相任命内阁,内阁和首相均对议会负责。
第二课 美国的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
1、该宪法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行政、立法和司法相对独立,互相制约。
2、美国联邦的权力结构: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联邦法院。必须了解三者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
3、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4、美国1787年宪法局限性:留下种族歧视的烙印。
第三课 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国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
宪法的内容:了解总统的权力。理解总统和议会的关系:总统由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
二、德国
1、德意志宪法规定统一后的德国为君主立宪制国。
2、宪法内容: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帝国设立两院制的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联邦议会实际上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上议院),帝国议会名义是立法机构,实际上是下议院,权力较小。
3、德意志宪法内容决定了实行是不彻底的代议制(不彻底:保留了军事性和封建性)。但仍有历史进步性。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列强的侵略
时间 侵略国 大事 条约 主要内容 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国 三元里抗英 《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赔款开放:五口通商关税:商定关税 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英法联军 火烧圆明园 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 日本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马关条约》 割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永许日本在华开工厂 大大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略 1900-1901 英法俄德奥意美日 《辛丑条约》 赔款最多。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地
列强的侵略过程和方法: 商品输出(鸦片战争)-----资本输出(中日甲午战争)----扶植代理人(八国联军侵略)
二、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事迹。
二、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民主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判断的依据是从革命任务上看,二者都进行反帝反封斗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起义的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
2、起义的经过 定都天京
天京变乱,太平天国衰落的标志(发生的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864年8月,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失败。
3、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A、《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体现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调动人们劳动积极性,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内容:平均分地和进行产品分配,构建理想社会
B、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原因:由于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未能起到作用)
三、失败的原因:主观上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客观上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客观原因)
二、 辛亥革命
A、了解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1、革命团体和政党 同盟会: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兴中会是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由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策划,熊秉坤、金兆龙率领起义。
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成立。
4、分析革命爆发的原因:政治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军事基础
B、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规定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民族平等,③国民有政治自由和选举被选举的权利、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⑤规定责任内阁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颁布的目的:维护辛亥革命果实,防止袁世凯独裁
C、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结局
1意义、是中国近代史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3、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4、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5、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结局 失败 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3失败的原因: 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1、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北洋军阀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阶级矛盾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2、经过: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讲演,遭反动军阀政府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系舞台,发展成为全国爱国运动。
3、结果:五四运动初步胜利。(释放学生、免除三贼职务、拒绝签约)
4.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二、了解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主要史实
时间 史实
中共一大 1921年 确定名称、制定党纲、中心工作是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宣告中共诞生,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 1922年 建立最高与最低革命纲领。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
讲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北伐战争
1、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与国民党合作。
2、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新三民主义奠定国共合作基础。
3、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
4、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标志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发动“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
失败的原因:中共的不成熟,导致大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务
四、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
(1)、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1927年周恩来朱德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即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2)、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1、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中共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2、理解遵义会议 1935年,贵州遵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独立自主的解决党内问题)。
3、长征的经过 关注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包围计划)和巧渡金沙江(逃出了敌人包围圈)
五、解放战争
简单理解战争的经过 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
1、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方法:和平谈判(重庆谈判和北平和谈)以及解放战争
2、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同时它也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
3、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
六、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历史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课 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2。马克思思想的内容 三个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3.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经济、阶级、思想和个人四个因素(尤其注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其诞生的根源)
二、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
1、1871年巴黎革命爆发,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第一次尝试(判断政权性质主要是看政治和经济措施)。了解巴黎公社起义的原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作用的产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
第二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了解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十月革命和革命爆发的原因
1、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的罗曼诺夫王朝。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现象。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和工农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俄国十月革命的革命纲领,列宁发表,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任务
3、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原因分析:政治因素(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它是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阶级因素、思想因素和国际因素(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1949年制定的《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临时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2 、中国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是人民行使最高权力的机关。
2、共产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建立的新政协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参政议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满足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愿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富裕三原则
第二课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了解文革的破坏和政治建设方向
破坏民主的事件:文化大革命
教训:加强法制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基层机构:村和社区)
第三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1979.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在香港、然后在澳门成功地实践。
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提出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条件下出台的
二、香港回归(1997.7.1)、澳门回归(1999.12.20)
三、“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0)和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1)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外交指的是政府间的对外交往,展开外交活动的目的:维护国家利益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
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独立自主的正确解决问题)。成为世界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大国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成功解决了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
4、万隆会议:1955年,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家会议。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第二课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帮助)
2、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定《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改善是我国外交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分析中美改善外交的原因和影响)
3、1972年,日本当时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建交。日本早于美国与中国建交。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①、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②、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③、2001年中国领导推动的“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对加强中俄及中亚区域性多边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课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了解雅尔塔体制
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框架。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
1、原因: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的分歧导致两国走向对立。
2.形成的过程:美国推行冷战政策、苏联建立华约进行反击(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3、美国的冷战政策
①、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
冷战的定义:尤其注意冷战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
②、马歇尔计划:美国国务卿提出援助欧洲计划,以经济手段扶持控制西欧,帮助美国实现世界霸主地位的重要步骤,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表现。
③、北约:1949年,美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以美国为军事政治集团,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注意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
5、两极格局的结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第二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一、了解欧洲共同体形成和扩大
1、1951年西欧六国(法德意比荷卢)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欧洲共同体。
2、欧盟的发展趋势: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过度。
3、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思想、政治、经济因素和德法两国的和解,其中经济因素最为重要
二、了解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表现
1、经济发展的表现:20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日本现在发展的方向: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日本的民主改革和美国的帮助)
4、日本发展的经验:根据国情指定经济发展战略
三、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的定义:不与大国结盟
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原因: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安全
3、斗争目标: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到现在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四、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实质: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国家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2、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就此瓦解和冷战结束。
苏联解体的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2、当今世界形式:和平与紧张并存,但以和平为主 (影响世界紧张的因素:一些地区和国家冲突的加剧、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泛滥)
五、国际格局的相关理解
国际格局的变化根本原因是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
各国的外交政策受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的影响。
国际政治格局:强调谁主宰世界
⑤ 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章1~4课知识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夏 → 商 → 西周 → 东周(春秋、战国) ]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夏朝统治维持了四百多年。
(2)后来商灭夏,商朝统治历时六百年左右。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A西周分封制
(1)开始实施者:周武王
(2)基本内容:
①分封对象: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等,成为诸侯。
②权利义务:享有世袭统治权;拱卫王室,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③主要封国:鲁、齐、燕、宋、吴
(3)影响:
积极作用: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它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性: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量日盛,王权衰落,分封制被破坏。(春秋:楚王问鼎)
B西周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3)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最主要特点)。
周王称“天子”,世代以嫡长子相传,余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类似的关系。
②大、小宗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最高领袖。 (政治上,上下级关系; 血缘上,兄弟关系。)
③宗法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宗法等级。
④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
(4)意义: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后来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内涵体现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尊宗敬祖,重男轻女观念、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等)。
★3.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1)神权与王权结合(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二、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朝的统一
(1)原因:
①商鞅变法奠定秦统一的基础; ②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③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时间、策略: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远交近攻”策略
(3)顺序: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4)秦朝疆域:东临东海,西到陇西;北达长城,南到南海;东北到辽东。
(5)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6)意义: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了解“始皇帝”的来历
(1)名称来源:
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为了加强统治,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希望从自己开始,子孙传承,永掌政权,创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
①皇权独尊——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
②皇位世袭——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
③皇权至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3)影响:被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前221年,秦始皇;1912年,清宣统帝(溥仪)]
3.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史称“三公”。
(1)“三公”职能:
①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
②太尉——主管军事(虚职)
③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等。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三公九卿”通过“朝议”的方式参与朝政。
(2)“三公”制的实质:三公相互牵制,从而集权于皇帝。
4.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1)建立过程:春秋、战国,开始出现 秦朝时,在全国推行。
(2)概况:
①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
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
③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3)特点:
①实行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③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深远)。
5.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1)建立:秦始皇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2)核心:君主专制
(3)影响:
A.积极方面: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对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推动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初步统治,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④秦朝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消极方面:
①皇权至高无上,容易导致暴政。
②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
③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失误。
④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县制、封国制并行。
郡国并行制,一度影响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大一统局面。
2.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执行政令)。
(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特点: ①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②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4)影响:
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被历代王朝所沿用。
(5)示意图:
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为了制约相权,又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权。
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概况:
①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共设10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归中书省直辖,称之为“腹里”;
③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3)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地方省制的开端。
4.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世官制:
我国夏、商、周时期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根据爵位的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职,由于爵位可以世袭,这样就形成世官。
(2)察举制:
汉武帝时开始实施、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
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标准是门第、出身,不注重才能。它使世家大族子弟垄断高级官职。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该制度无法继续下去。
(4)科举制:
①建立: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明清时期,演变成“八股取士”;清末“新政”时(1905年),科举制废除。
②意义:
积极性:①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该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局限性:
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创造意识的人,制约科技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①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行使,正式废除丞相制。
②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③过程:明太祖朱元璋时,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秦以来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④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中国的宰相制度设立于秦代秦始皇时期,废除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2)设内阁:
①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导致皇帝丛杂政务集于一身。
②经过: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明永乐帝)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 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③职能: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④影响: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置军机处
(1)设置:清朝雍正皇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
(2)职责: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诏令。
(3)特点:简(机构简单)、速(效率高)、密(决策封闭性)。
(4)评价:
不仅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而且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性:
①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多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2)消极性:
妨碍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压制民主思想的产生,阻碍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
★ 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脉络和特点:
1.概念:
(1)含义: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部分。前者指:皇权至上,专制独裁;后者指:地方无权,必须无条件服从中央。
(2)基础:
①经济:封建自然经济 ②思想:(最初)法家思想,(后来)儒家思想
(3)发展历程:
战国,萌芽 → 秦朝,开创 → 汉、唐、元发展和完善 → 明清 顶峰
(4)两大矛盾: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脉络:
(1)中央政治制度:秦朝三公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
3.演变特点:
(1)中央:君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2)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⑥ 谁有高中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整理
第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①概念(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方式。
②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③严格的等级制度;④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③ 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2、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①概念: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②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③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
④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二、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了解汉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汉朝:
中央: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汉武帝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削弱相权(内外朝制度)
地方:郡国并行,后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隋唐: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地方: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经济上控制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武力,往往发展成割据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善
4、宋朝:中央: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
地方: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精兵强将抽调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5、元朝:中央: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明朝内阁:
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③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标志着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①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还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②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③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相继撤消。
④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制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对抵抗外来侵略,加强民族团结和交流等方面起过积极影响。
(2)消极作用: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