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整理

发布时间:2021-02-20 12:56:44

1.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西安事变

1、发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张学良、杨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和影响。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在中共的调解下,和平解决。

【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根本原因:当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为了逼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二、国共合作抗日

1、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实现过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3)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

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两种命运)

(1)中国共产党 1945年召开七大 主张废止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中国国民党 1945年召开六大 主张准备发动内战、坚持一党专政和拒绝成立联合政府。

(3)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①1945年8月,“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②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分定了国民党内战独裁方针。

2、解放战争的过程

(1)中国共产党战略防御阶段

①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1946年6月底,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规模的内战开始。 ②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国民党由全民进攻转入重点进攻。

【注意】与山东有关的重点战役: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

(2)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进攻阶段

1947年夏,依照毛泽东确立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刘伯承、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反攻。

(3)双方决战

①背景:解放军的力量已经超过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时间和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③结果:中国共产党胜利。整个东北全部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除少数据点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战争的结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一、开国大典

1、《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们书上把这次政协会议称之为“新政协”是相对于1946年1月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而言的。从时间背景上来看,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成功,所以这次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国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一个重要文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共同纲领》的作用:“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共同纲领》体现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解析: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时期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呢?这是时期中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成分所决定的,从这一点上大家应该可以得出《共同纲领》之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新中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③新中国的成了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二、1954年宪法(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1、颁布背景:

①政治上:为了保障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经济上: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需要制订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了宪法。

3、特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意义:①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③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 上海高一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第11课奥斯曼帝国的笔记整理,要求如下!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文字、国家、金属工具
2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3 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随后,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继在此建立过形式相似而规模不一的王国。其中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发明者:苏美尔人。
5《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
6《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7 促使大河流域国家产生的原因:大河灌溉农业的需要
第 2 课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罗河的赠礼
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复杂难懂 (2)受到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第 3 课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于恒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因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而得名。
3 种姓制度:
产生原因:雅利安人为了更好地统治被征服者
四大种姓:婆罗门 祭司阶层
刹地利 军事贵族 (国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农民、商人)
首陀罗 奴隶
特点: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与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前6世纪,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创立者:悉达多 (释迦牟尼、佛祖)
佛教经典:三藏经(大藏经):经藏、律藏、论藏
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公元前3世纪佛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史诗的内容虽然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以及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 4 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玛雅人从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玛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筑,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兹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阳之子,今乌拉圭、阿根廷)
第 5 课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东北非:麦罗埃文明、阿克苏姆文明;南非:大津巴布韦文明
2麦罗埃文明代表了库施文明鼎盛阶段的成就。
3 阿克苏姆文明是在多种文明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苏姆王国是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
4 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杰出代表:石头城。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第 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发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腊形成数以百计的城邦,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希腊地理环境影响与制约的结果。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氏族社会解体,以地域为基础的国家应运而生,由于希腊的地理环境山地多,岛屿多等特点,希腊形成了200多个城邦。
时间: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是古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全盛的时期。
特点: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伯里克利时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积极: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消极: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课 希腊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腊史诗:《荷马史诗》,其中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的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还涉及迈锡尼时代的一些社会风尚。
2 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多利亚柱式建筑。
4 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5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历史》(《希波战争史》)
6 实物史料:帕特农神庙 口传史料:《荷马史诗》 文献史料:《历史》
第 8 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 罗马政体的演变: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2 罗马人确立其在地中海地区霸权的三次战争: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
3 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的标志: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4 “罗马和平”的标志:政治上: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繁荣和发展;文化上:昌盛和发达;城市的涌现和繁荣。
5 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1 罗马法系的形成:习惯法- 成文法-公民法 -万民法
(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2 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3 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颁布赦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5 罗马法体系的影响: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罗马法的历史局限性: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1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创立者:穆罕默德 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 经典:《古兰经》
2 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 阿拉伯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保存并传播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印度的数字、十进位制等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都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这不仅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阿拉伯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欧洲古代文化遗产,许多古代希腊典籍都是经阿拉伯文再转译为拉丁文,才为中世纪欧洲人所熟知的,这为他们学习和研究欧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启示:科学知识源于生活,人们必须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坚持探究,敢于创新,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1 1299年,奥斯曼一世宣布独立建国;1453年,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16世纪后,奥斯曼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奥斯曼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原因:
主观上:(1)新生产方式的活力:立国前后,奥斯曼土耳其在周边先进制度影响下,氏族制度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制度刚刚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对外扩张的内驱力。内部分化带来的矛盾,奥斯曼人热衷对外扩张,摆脱困境。(3)正确的外交策略。对突厥和蒙古采取守势,集中进攻拜占庭帝国。
客观上:周边国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已日薄西山。
3 奥斯曼帝国崛起后,控制了亚欧商路,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五单元 中世纪欧洲
1 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基本特征:庄园经济、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兰克王国是西欧日耳曼国家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国家。
2 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罗马因素(隶农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经济制度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
4 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采邑改革”: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须对分封者服兵役;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但也导致王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5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6 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等级君主制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权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英法等级君主制形成的标志: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1 王权:世俗权利;教权:宗教权力
2 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纪时,教会仍受王权控制。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成同盟,已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植。王权则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强化王权。于是双方相互利用,互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丕平献土(把罗马周围的土地交给教皇统治)——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
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
3 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的例子
从11世纪开始,由于教会权势的膨胀和世俗权力的软弱,一度携手的王权和教权冲突时起。这一矛盾在德意志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
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告终,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
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第 14 课 庄园和城市
1 庄园是欧洲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特点:自给自足 劳动者:农奴
庄园衰败的原因:14世纪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渗透,导致领主自营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
2 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城市复兴的原因和时间:从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城市复兴的地点:意大利北部地区、法兰西南部地区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区的中世纪城市,兴起最早,发展最快。
争取自治(司法权、行政权)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3 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1 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的封建经济制度。
2 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君主制
3 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和斗争的状况成为西欧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
4 庄园制度。14世纪后,城市复兴。
第15课 中世纪文化
1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
经院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服务神学,这是历史的局限,应该扬弃;经院哲学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神学信条,这种思维方式对西欧思想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哲学思想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该给予肯定。
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学大全》被奉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网络全书。
2 世俗文化
法国的《罗兰之歌》是骑士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学的兴起:
原因: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由此而兴起。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
作用: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因此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二 列举题
1 列举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中国甲骨文。
2 史诗
两河流域:《吉尔伽美什》、印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希腊:《荷马史诗》
3 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
4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
秦始皇的主流价值观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汉初期是黄老学说,崇尚清静无为;汉武帝时代独尊儒学,通经致用。
5 列举西汉的两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6 列举与“楚汉相争”有关的成语
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7 列举在今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
孙吴(建业)、东晋(建康)、宋(建康)、齐(建康)、梁(建康)、陈(建康)

3. 急!新课改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重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1课:
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受封对象,诸侯对天子的义务与在封国内享有和权利;分封制实施的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
宗法制:含义、目的、特点、作用。
第2课: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时间、意义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与意义。
第3课:
汉武帝、宋太祖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隋唐实施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什么?三省各自具有怎样的职责?三省六部制的实施有作用?
元朝实施行省制度的原因、目的与意义。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分别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其选官标准又有何不同?隋唐的选官制度实施有何历史意义?
第4课
清朝前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几代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重点是军机处的理解掌握)
第二单元第课:
希腊地理环境有何特点,对其政治制度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简述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与意义。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有何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6课
罗马法包括哪些内容?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原因是什么?罗马法对罗马及后世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第三单元 第7课
英国《权利法案》制定的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英国议会、内阁、首相、国王的各自权利与相互关系如何?
第8课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
美国联邦政府组织结构有何特点?国会、总统之间是如何实现权力的制衡的?
第9课
法兰西共和之路漫长而艰难说明了什么?共和制能在法国最终确立起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德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背景是怎样的?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有何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19世纪70年代,法、德两国都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其各自背景各是什么?两国为何会建立起不同的政治体制?

21. 结合背景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22. 理解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掌握它们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23. 掌握太平天国兴起、失败时间,定都天京意义、理解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24. 辛亥革命:掌握同盟会的成立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理解其纲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临时约法》内容及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5. 五四运动时间、斗争对象、主力、初步胜利的成果,意义。
26. 中共成立的条件、时间、一大主要内容、中共成立的意义。
27. 中共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28.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概况与意义。土地革命的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和意义。
29. 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30. 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四大会战)、百团大战、日军的暴行。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31. 解放战争: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全面内战爆发。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意义。
32.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条件、标志和意义。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时间、意义。
33.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成就。(两个会议、三大制度)新时期是如何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34. 祖国统一大业: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问题能顺利解决的原因、过程、意义。
35. 台湾问题是怎样造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进行了哪些努力?当今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国共两次合作分别给中国社会进步起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两次内战又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36.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什么?到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70年代我国外交又取得了了怎样的新突破?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世界和平发展进行了哪些努力?
37. 什么叫冷战?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38. 美苏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
日本从战败国迅速发展成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近代史上发生在南京的大事,几乎浓缩了一部中国近代史。请举出近代发生在南京的大事并答出每件大事所产生的影响。

4. 上海二期课改高一历史第一、二分册的知识梳理!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1.国家生产的根源:生产力;国家职能:保障国家安全;调节国内矛盾;管理社会公共事。

2.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

3.《吉尔伽美什》的史学价值: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和文化的第1手文献.

4.《汉穆拉比法典》的价值与地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1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1手文献.

5.《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汉穆拉比法典》的目的:管理国家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 苏美尔人建立城市国家
公元前18世纪中叶 汉穆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公元前1792年 汉穆拉比继位古巴比伦国王

第2课:古代埃及: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亚历山大征服

1.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 尼罗河与两河流域一样,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发祥地。

6.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7. 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1.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动荡和紧张 埃及文明:稳定而安宁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3.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4.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5.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文字复杂难懂。

6.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公元639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

第3课:古代印度:
公元前14世纪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6世纪 吠陀时代
公元前6世纪 佛教产生
公元前3世纪 佛教开始外传

1.种姓制度:祭司阶层——婆罗门,世俗统治者——刹地利,雅利安自由民——吠舍,被征服的土著——首陀罗

1. 约公元前14世纪,一批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征服土著部落。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雅利安人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恒河流域。

3. 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4. 公元6世纪,政局动荡,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相传佛教创始人为悉达多。

5. 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是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6.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

1.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的梵书,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因此约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

3.佛教的创立和发展: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美洲印第安文明一览表:
(1)玛雅文化:区域范围: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今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一带
存在时间:公元前2500开始,公元16世纪上半叶毁灭
主要成果:培养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建立了金字塔式神庙,20进制,会使用0和象形文字
(2)阿兹特克文化:区域范围:今墨西哥一带
存在时间:公元12世纪开始,公元15世纪强盛
主要成果: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城,金字塔式神庙,掌握原始麻痹术,织布刺绣,灌溉农业
(3)印加文化:区域范围:安第斯高原一带
存在时间:公元15世纪向外扩张,公元16世纪30年代消亡
主要成果:培植了马铃薯,灌溉农业,擅长建筑,使用多种植物治病

1.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玛雅文化: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忽然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玛雅人发明和使用了“0”的概念;玛雅人就创造了约有850个字符的象形文字体系;最能体现玛雅人建筑成就的是金字塔式的台庙和圆塔式天文观象台。

3.阿兹特克文化:阿兹特克人掌握了高超的农业生产技术;他们擅长棉织,刺绣和和制作彩绘陶器。

4.印加文化:从南美安第斯高原兴起;15世纪初~16世纪30年代。

主要成果(举典型例子)
玛雅文化 :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使用了“0”的概念;创造了约有850个字符的象形文字体系;筑成金字塔式的台庙和圆塔式天文观象台;20进制。
阿兹特克文化:建立特诺奇蒂特兰城.建立金字塔式神庙.掌握原始麻醉术.织布刺绣.灌溉农业
印加文化:培育了马铃薯.灌溉农业.擅长建筑.使用多种植物治病

[第5课]古代黑非洲:
公元前590年~~公元前4世纪中叶 麦罗埃文明兴起
公元前后 阿克苏姆文明兴起
公元4世纪~~公元5世纪 大津巴布韦文化兴起
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 大津巴布韦文化衰落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一般称为“黑非洲”。

位于东北非的麦罗埃文明,它始于公元前590年,终于

公元4世纪中叶,属于库施文明的麦罗埃时期。

麦罗埃是当地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铁中心。

在麦罗埃的物产中,陶器是最著名的。

麦罗埃文字是一种简化了的象形文字。

阿克苏姆王国兴起于公元前后,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

阿克苏姆人随外贸易高度繁荣,阿克苏姆王国堪称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巨石建筑也堪称一绝。

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大约始建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

大津巴布韦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今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南部、博茨瓦纳东部和南非北部一带。

麦罗埃文明、阿克苏姆文明:(1)麦罗埃文明:公元前11世纪初以后,库施王国发展;公元前730年征服埃及;公元前656年,在埃及统治结束;公元前590年,库施王国迁都麦罗埃,库施王国进入麦罗埃文明.(2)阿克苏姆文明;东北非的另一古代文明,在今埃塞俄比亚境内

第六课:1.希腊城邦制度形成,发展和作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200多个)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它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与希腊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2.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目的在于打破血缘门第、重新调整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3.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 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4.雅典民主政治评价:进步性:雅典民主政治,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部(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局限性: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5.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公元前508年:里斯提尼改革

第七课: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希腊古典时代

史诗体裁特征: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

戏剧体裁: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着重于描写人与命运的抗争,塑造崇高的英雄人物。 主题:具有严肃、悲壮、崇高的特征,不着意于悲,而重在严肃事件。 结构形式:完整而严肃。

古代希腊的戏剧代表了古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分为悲剧和喜剧两种类型。

1.荷马史诗: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2.列举世界历史上四大文学名著:《吉尔伽美什》;《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荷马史诗》

3.三大悲剧家及喜剧家:(1)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2)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4.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5.希罗多德《历史》;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 希罗多德有“史学之父”的美誉.
修昔底德是与希罗多德齐名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撰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埃斯库罗斯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最出色的作品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代表作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等。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主要代表作是《蛙》、《马蜂》、《鸟》等。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柱式建筑,也是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哲学”一词就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爱好知识之学”。

苏格拉底强调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主张灵魂不灭和灵魂轮回,并首次提出勒逻辑学中归纳和定义的方法。

柏拉图创建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理想国”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代表作:《理想国》、《辩诉篇》、《法律篇》等。 *1)精神恋爱 2)苏格拉底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主要代表作是《政治学》、《诗学》等。

第八课:前8世纪中叶~~前509年:罗马王政时代

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

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起,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罗马人确立了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罗马共和国概括: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帝国的建立及扩张: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的繁荣和发展,文化的昌盛和发达,城市的涌现和繁荣,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标志。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罗马帝国的分裂: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4.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标志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也是欧洲古代史终结的标志,也标志着奴隶社会在西欧结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9。罗马法体系: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勒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

什么是罗马法:它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十二铜表法”的评价:1“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结实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利,规范了社会生活。成为罗马发体系的渊源。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民法”: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文献。包括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告示和审判案例、公民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各项决议,执政官发布的各种行政命令等。

公民法特点: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

什么是“万民法”: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
万民法特点:这些法令和决议经过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

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公元6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罗马帝国的法律大全《民法大全》

10。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公元6世纪前后,阿拉伯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处于国家形成前夜,伊斯兰教产.

公元622年,默罕默德被迫离开麦加,前往麦地那

公元661年,穆阿维亚建立倭马亚王朝,国家进入帝国时代

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推翻倭马亚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后迁都巴格达

公元8世纪至公元9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

穆罕穆德创立了一神教--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愿意为“皈服”

7世纪30年代初,阿拉伯统一国家初具形态。阿拉伯帝国到8世纪中叶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额封建军事大帝国。

9世纪中叶以后,阿拔斯王朝由盛转衰。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悉达多,经典:《大藏经》
基督教:产生与亚洲,产生时间:公元1世纪,创始人:耶稣,经典:《圣经》特点:上帝是唯一的神。
伊斯兰教:产生时间:公元6世纪前后,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古兰经》,特点;一神教。

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总结(按朝代)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4、西周的宗法制

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现)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职能)

地方:郡县制

郡县制实施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

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武帝时,重用尚书令、侍中等,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分化事权):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利,后又枢密使分割军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三司掌管财政削弱相权;

④ 元朝: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代:汉初郡、国制并行,“七国之乱”后王国开始削弱;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王国名存实亡。武帝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③宋代: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察,削减节度使权力。

财政上,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④元代: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 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 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迹。

② 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③ 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④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内阁制

目的: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设立:明成祖

影响: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加强了专制统治。

2、军机处 设置时间:雍正年间

作用: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II.【要点归纳透析】

一、如何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作用: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④两大矛盾: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中央集权过程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强化

⑤发展趋势:从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有三:①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

①秦形成确立: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这成为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汉巩固:西汉政治的重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隋唐完善: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④宋朝加强:中央集中行政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使于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发展: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是实行行省制度,另外对边疆地区也加强了管辖。

⑥明清强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需要强权加以维持。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归六部,集皇权、相权于一身。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

III.【典型例题解析】

一、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根据左图有关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右图有关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它与分封制有何相似之处。

(3)简要分析秦建立郡县制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周天子将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诸侯还要按宗法制对下属的卿大夫进行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2)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相似点:统治体制呈金字塔形,都体现了集权和等级制度。

(3)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准。

三、“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概述汉、唐、北宋、明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办法来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

参考答案:

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

北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权。

明太祖则废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权分属六部.

6.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有哪些

知识点总结 也就是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现阶段关系到社会的热点问题 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4、西周的宗法制

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现)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职能)

地方:郡县制

郡县制实施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

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武帝时,重用尚书令、侍中等,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分化事权):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利,后又枢密使分割军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三司掌管财政削弱相权;

④ 元朝: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代:汉初郡、国制并行,“七国之乱”后王国开始削弱;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王国名存实亡。武帝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③宋代: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察,削减节度使权力。

财政上,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④元代: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 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 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迹。

② 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③ 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④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内阁制

目的: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设立:明成祖

影响: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加强了专制统治。

2、军机处 设置时间:雍正年间

作用: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II.【要点归纳透析】

一、如何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作用: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铜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④两大矛盾: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中央集权过程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强化

⑤发展趋势:从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有三:①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

①秦形成确立: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这成为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汉巩固:西汉政治的重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隋唐完善: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④宋朝加强:中央集中行政权,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使于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发展: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是实行行省制度,另外对边疆地区也加强了管辖。

⑥明清强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需要强权加以维持。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归六部,集皇权、相权于一身。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

III.【典型例题解析】

一、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根据左图有关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右图有关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它与分封制有何相似之处。

(3)简要分析秦建立郡县制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周天子将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后代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诸侯还要按宗法制对下属的卿大夫进行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2)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相似点:统治体制呈金字塔形,都体现了集权和等级制度。

(3)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准。

三、“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概述汉、唐、北宋、明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办法来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

参考答案:

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

北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权。

明太祖则废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权分属六部.

7. 上海高一历史教材第一分册提纲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1.国家生产的根源:生产力;国家职能:保障国家安全;调节国内矛盾;管理社会公共事。

2.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

3.《吉尔伽美什》的史学价值: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和文化的第1手文献.

4.《汉穆拉比法典》的价值与地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1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1手文献.

5.《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汉穆拉比法典》的目的:管理国家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 苏美尔人建立城市国家
公元前18世纪中叶 汉穆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公元前1792年 汉穆拉比继位古巴比伦国王

第2课:古代埃及: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亚历山大征服

1.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 尼罗河与两河流域一样,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发祥地。

6.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7. 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1.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动荡和紧张 埃及文明:稳定而安宁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3.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4.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5.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文字复杂难懂。

6.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公元639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

第3课:古代印度:
公元前14世纪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6世纪 吠陀时代
公元前6世纪 佛教产生
公元前3世纪 佛教开始外传

1.种姓制度:祭司阶层——婆罗门,世俗统治者——刹地利,雅利安自由民——吠舍,被征服的土著——首陀罗

1. 约公元前14世纪,一批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征服土著部落。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雅利安人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恒河流域。

3. 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4. 公元6世纪,政局动荡,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相传佛教创始人为悉达多。

5. 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是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6.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

1.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的梵书,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因此约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

3.佛教的创立和发展: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美洲印第安文明一览表:
(1)玛雅文化:区域范围: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今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一带
存在时间:公元前2500开始,公元16世纪上半叶毁灭
主要成果:培养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建立了金字塔式神庙,20进制,会使用0和象形文字
(2)阿兹特克文化:区域范围:今墨西哥一带
存在时间:公元12世纪开始,公元15世纪强盛
主要成果: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城,金字塔式神庙,掌握原始麻痹术,织布刺绣,灌溉农业
(3)印加文化:区域范围:安第斯高原一带
存在时间:公元15世纪向外扩张,公元16世纪30年代消亡
主要成果:培植了马铃薯,灌溉农业,擅长建筑,使用多种植物治病

1.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玛雅文化: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忽然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玛雅人发明和使用了“0”的概念;玛雅人就创造了约有850个字符的象形文字体系;最能体现玛雅人建筑成就的是金字塔式的台庙和圆塔式天文观象台。

3.阿兹特克文化:阿兹特克人掌握了高超的农业生产技术;他们擅长棉织,刺绣和和制作彩绘陶器。

4.印加文化:从南美安第斯高原兴起;15世纪初~16世纪30年代。

主要成果(举典型例子)
玛雅文化 :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使用了“0”的概念;创造了约有850个字符的象形文字体系;筑成金字塔式的台庙和圆塔式天文观象台;20进制。
阿兹特克文化:建立特诺奇蒂特兰城.建立金字塔式神庙.掌握原始麻醉术.织布刺绣.灌溉农业
印加文化:培育了马铃薯.灌溉农业.擅长建筑.使用多种植物治病

[第5课]古代黑非洲:
公元前590年~~公元前4世纪中叶 麦罗埃文明兴起
公元前后 阿克苏姆文明兴起
公元4世纪~~公元5世纪 大津巴布韦文化兴起
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 大津巴布韦文化衰落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一般称为“黑非洲”。

位于东北非的麦罗埃文明,它始于公元前590年,终于

公元4世纪中叶,属于库施文明的麦罗埃时期。

麦罗埃是当地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铁中心。

在麦罗埃的物产中,陶器是最著名的。

麦罗埃文字是一种简化了的象形文字。

阿克苏姆王国兴起于公元前后,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

阿克苏姆人随外贸易高度繁荣,阿克苏姆王国堪称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巨石建筑也堪称一绝。

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大约始建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

大津巴布韦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今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南部、博茨瓦纳东部和南非北部一带。

麦罗埃文明、阿克苏姆文明:(1)麦罗埃文明:公元前11世纪初以后,库施王国发展;公元前730年征服埃及;公元前656年,在埃及统治结束;公元前590年,库施王国迁都麦罗埃,库施王国进入麦罗埃文明.(2)阿克苏姆文明;东北非的另一古代文明,在今埃塞俄比亚境内

第六课:1.希腊城邦制度形成,发展和作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200多个)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它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与希腊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2.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目的在于打破血缘门第、重新调整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3.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 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4.雅典民主政治评价:进步性:雅典民主政治,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部(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局限性: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5.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公元前508年:里斯提尼改革

第七课: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希腊古典时代

史诗体裁特征: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

戏剧体裁: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着重于描写人与命运的抗争,塑造崇高的英雄人物。 主题:具有严肃、悲壮、崇高的特征,不着意于悲,而重在严肃事件。 结构形式:完整而严肃。

古代希腊的戏剧代表了古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分为悲剧和喜剧两种类型。

1.荷马史诗: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2.列举世界历史上四大文学名著:《吉尔伽美什》;《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荷马史诗》

3.三大悲剧家及喜剧家:(1)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2)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4.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5.希罗多德《历史》;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 希罗多德有“史学之父”的美誉.
修昔底德是与希罗多德齐名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撰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埃斯库罗斯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最出色的作品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代表作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等。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主要代表作是《蛙》、《马蜂》、《鸟》等。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柱式建筑,也是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哲学”一词就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爱好知识之学”。

苏格拉底强调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主张灵魂不灭和灵魂轮回,并首次提出勒逻辑学中归纳和定义的方法。

柏拉图创建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理想国”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代表作:《理想国》、《辩诉篇》、《法律篇》等。 *1)精神恋爱 2)苏格拉底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主要代表作是《政治学》、《诗学》等。

第八课:前8世纪中叶~~前509年:罗马王政时代

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

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起,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罗马人确立了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罗马共和国概括: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帝国的建立及扩张: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的繁荣和发展,文化的昌盛和发达,城市的涌现和繁荣,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标志。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罗马帝国的分裂: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4.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标志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也是欧洲古代史终结的标志,也标志着奴隶社会在西欧结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9。罗马法体系: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勒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

什么是罗马法:它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十二铜表法”的评价:1“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结实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利,规范了社会生活。成为罗马发体系的渊源。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民法”: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文献。包括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告示和审判案例、公民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各项决议,执政官发布的各种行政命令等。

公民法特点: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

什么是“万民法”: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
万民法特点:这些法令和决议经过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

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公元6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罗马帝国的法律大全《民法大全》

10。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公元6世纪前后,阿拉伯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处于国家形成前夜,伊斯兰教产.

公元622年,默罕默德被迫离开麦加,前往麦地那

公元661年,穆阿维亚建立倭马亚王朝,国家进入帝国时代

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推翻倭马亚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后迁都巴格达

公元8世纪至公元9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

穆罕穆德创立了一神教--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愿意为“皈服”

7世纪30年代初,阿拉伯统一国家初具形态。阿拉伯帝国到8世纪中叶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额封建军事大帝国。

9世纪中叶以后,阿拔斯王朝由盛转衰。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悉达多,经典:《大藏经》
基督教:产生与亚洲,产生时间:公元1世纪,创始人:耶稣,经典:《圣经》特点:上帝是唯一的神。
伊斯兰教:产生时间:公元6世纪前后,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古兰经》,特点;一神教。

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阅读全文

与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整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