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二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中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二、科技:
1、天文:汉武帝时,“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首;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2、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3、造纸: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蔡伦发明“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1)历史必记知识点扩展阅读
三省六部制
1、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史、户、礼、兵、刑、工六部。
2、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3、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4、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5、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2.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点。我要把它全背起来!
专题一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
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西汉:空前加强 (汉承秦制、有因有革);
(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
(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
(9)、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10)、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功能和作用:
(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
(2)、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 B、消极性: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它还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认识:A、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B、产生根源: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
二、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
2、郡县制:
(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 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 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
(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C、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
(2)、北宋时:发展:①、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
(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五、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职能)
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1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
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6、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负责辑捕、刑狱之事,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它直接则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东厂和西厂则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专题二 重大的变法与改革
一、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1、变法与改革
(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内容:作用:
(2)、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4)、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
(5)、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原因)
2、综述:
(1)、分类: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
B、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
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
(2)、变法的原因:
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B、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其它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变法成功的原因: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B、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C、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D、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5)、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启示: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二、中国近现代的重大改革:
1、洋务运动: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失败的标志及原因、历史作用。
2、戊戌变法:时间、标志事件、主要内容、失败的标志及原因、性质、历史意义
3、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开端、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其他方面改革、重大成就、邓小平理论等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原因、时间、人物、主要内容、性质、意义、不足。
2、日本明治维新:原因、时间、主要内容、性质、意义、不足、结果及原因。
3、美国罗斯福新政:原因、时间、人物、主要内容、典型特点、意义。
4、二战后德国、日本的社会改革:主要内容、取得成功的原因、给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二战前的苏俄(联):A、十月革命后,苏俄巩固新生政权所采取的措施;B、新经济政策;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策体制的形成、特点、弊端;
2、二战后的苏联改革:A、赫鲁晓夫改革:重点、结果及原因;B、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结果及原因;C、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及其内容、结果及原因。
3、东欧国家的变革:①、原因: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②特点:A、南斯拉夫:B、波兰;C、匈牙利;D、捷克斯洛伐克:③、结果及原因。
五、重要改革之间的比较
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富国强兵;②、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性质相同;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前者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处于严重的社会危机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前者是建立新制度,后者是巩固封建统治;③、效果不同:前者使秦国逐步强大起来,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后者使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2、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
(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②、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巩固统治;③、影响相同:都是从西方引进了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2)、不同点:①、结果不同:前者失败;后者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后者则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戊戌变法与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原因比较
项目 日本 中国
社会背景 人民反抗持续且猛烈,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较大分化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改革派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较小 改良派没有发动群众,而是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新法根本无法实行
国际环境 西方列强正抓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急需原料产地和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专题三 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时期 主要内容 名称
三国 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达台湾 夷洲
隋唐 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 流求
元朝 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澎湖及琉球 琉球
明朝 前期称小琉球 小琉球
清朝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打败郑军,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台湾省;1895年,中国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及附近岛屿、澎湖列岛等。 台湾
南京国民政府 1945年10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大陆解放后,形成了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1979年至今,我国政府坚持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为内容的祖国统一政策;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分裂活动; 台湾
一、中国古代的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1、基本情况:
自进入封建社会以来,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三次大的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四次统一(秦、西晋、隋和元)和三次大的统一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
2、秦、隋、元三朝能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
(1)、长期的战乱纷争,广大人民渴望统一;(2)、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3)、完成统一的一方力量强大,分裂割据的一方衰弱腐朽;(4)、杰出人物采取正确的统一方针策略。
3、统一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权巩固、民族融合、文化进步、边疆开发、赈济灾荒、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4、我国古代出现分裂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分裂割据的经济原因;(2)、地方势力膨胀是分裂割据的政治根源;(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是造成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4)、中央集权不力是分裂割据的直接原因;(5)、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割据的原因之一。
5、分裂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分裂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缓、国弱民穷等。
(2)、分裂时期,历史仍然在发展,如各民族不断融合,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等,同时,分裂时期也孕育着诸多统一的因素。
二、朝鲜半岛问题
1、古代:中朝亲善:①、两汉:三韩多次派人觐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②、隋朝:隋炀帝三征高丽,以和议而终;③、唐朝:与朝鲜关系密切,有人员、技术文化、经济贸易往来等。
2、近代:屈辱抗争:①、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四个环节:A、《江华条约》,打开朝鲜的门户;B、甲午战争,控制朝鲜;C、日俄战争,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D、《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②、抗争:20世纪30年代,反对日本法西斯,最终赢得民族独立。
3、现代:统一曲折:①、朝韩分裂:②、朝鲜内战:③、朝韩会晤,2000年6月,金大中和金正日发表共同宣言,进一步推动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④、朝鲜统一,一波三折,原因:A、严重的军事对抗的存在;B、政治分歧很大;C、双方经济实力悬殊;D、双方有效沟通明显不足;⑤、中、日、美、俄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和力量的角逐。
3. 高中必修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太多了。
鸦片战争的意义,南京条约内容历史意义给社会带来哪些变革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意义
辛丑条约,内容历史意义及影响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及缺陷。北伐的历史意义。还有建党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及胜利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柏坡会议内容及历史意义(这个很迎合事实啊),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意义。
历史考试很活,很联系实际,建议全面撒网,重点捕鱼。
4. 如何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点
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识记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例如,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实在太多,我们可以通过浓缩归纳,并巧妙地记忆它的知识框架:一种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三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四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五股思潮(封建****、平均主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六国列强(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八个人物(林则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毛泽东、蒋介石),九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十场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护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浓缩记忆法的优势是增加大脑对知识信息的容量,减轻学习的负担,而且适用的范围较广。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
5. 如何记历史知识点
倘若你能吃苦的话,平时就努力一点,把重要的知识点抄写在小纸片上,放在口袋里、书桌上、床头前......(一切你平时经常接触的地方),然后你有空就去看看、念念、记记,这样的话到考试的时候就不会紧张了,而且记得牢,使得知识真正为自己所用......如果你是迫切要用那些知识,最好拿一张稿纸,将历史事件用时间串起来,抄写列在纸上,一边看历史事件表一边记,效果会好些......一定要专心了噢~因为你都知道时间紧迫了,在短时间之内,克服一下不去想其他的事,认真掌握知识点......越是时间紧迫越不要慌张,记住多少算多少,不然紧张得全忘了更亏......一定要适量地写一写,手脑配合很重要~ 希望可以帮助您~呵呵...... 学习历史,记历史年代算是最基本的内容了。但是如何才能有效的记忆历史年代呢?这似乎也是令许多同学头疼的问题。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只要方法得当、用心去记这便不是什么难题了。要说方法,其实很简单,概括的说,主要有三点:第一,必须大量的阅读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已掌握其大体的历史脉络。了解的知识多了,自然会对历史产生兴趣,记忆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了。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们能够了解许多历史知识,虽然当时不能完全必须大量地阅读关于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掌握大体记住它,但或多或少也会对其有所印象。当你再读别的书籍时你也许会再次遇到它,此时,你对它的印象就不会那么陌生了,无意中,你又对它记忆了一遍。久而久之,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记清了、记牢了。第二,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记忆。在学习、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与历史年代多多少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通过学习哲学我们知道,“联系”的思想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这里所说的联系就是把年代与历史事实、年代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东西联系起来。例如:公元1673年,清政府下诏撤藩,三藩举兵作乱。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清政府一举平定了三藩,最终迫使尚可喜投降。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清政府最终荡平三藩是在1681年。这样三藩叛乱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很容易就记住了。并且,结合史实我们知道,靖南王尚可喜在三番作乱前就已经告老还乡,所以说清政府迫使尚可喜投降就是不符合史实的。再如: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先灭掉韩国,开始了兼并六国的战争。同时我们又可以想到,公元230年,吴王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出使胰洲。当我们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时,我们又该想到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正式建立了蜀汉政权。同样看到公元前200的“白登之围”,我们就想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这样举一反三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有时候当时回忆不起来或不是很确定,可以立即查找资料,以加深记忆的印象。我们在实际的学习中,还可以把世界史实与中国史实用年代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例如:公元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时,我们可以想到,同年,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也于同年在彼得堡即位称帝。这样记忆的效果也是很好的。虽然说中外历史不可混为一谈,但适当地联系也未尝不可。第三,善于推理,层层推进。历史年代就如同一个大的包围圈,要想消灭圈中的敌人,就必须学会推理,以达到知己知彼,层层推进,缩小包围圈,从而取得胜利。例如:我想知道“黄巢起义”发生在什么时间。首先,我们想。黄巢起义应该发生在唐朝,而唐朝存在的时间大约是公元618年——907年,这样我们应该就不会把这次起义回答在618年之前或者907年之后了;经过这次推进,回答此题便又容易了一些。然后我们再想,“黄巢起义”发生在“安史之乱”以后,而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763年,因此我们又把时间的范围缩小在了公元763——907年之间,解答此问题就又容易了些,最后经过多次推理和推进之后,我们可以顺利得出结论:黄巢起义发生在875年。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但深刻的记住了这个问题,而且还顺便巩固记忆其它一些相关的东西,这岂不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吗?掌握这些记忆方法对于我们记忆历史年代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同学们不妨借鉴一下。其实,记忆历史年代的关键就是方法和技巧,同时还需要用心想用心记。做到了这些,你就会渐渐对历史产生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为你喜爱它,看到它就觉得亲切、愉快,记住它当然没有问题。如果你看着它就皱眉,情绪低落,记忆的效果就比较差了。一个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怎么会做好呢?这与记忆历史年代是完全相通的。同学们,道路就在你们脚下,只要大家用心去思考、去探索,掌握最佳的方法,一定会胜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6
6.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第一部分: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商
西周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文字:甲骨文→金文
春秋战国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
儒家诞生:孔子创立(仁、礼、《论语》);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楚辞(《离骚》)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儒学成为正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汉赋
魏晋南北朝 “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隋朝
唐朝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唐诗
两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两大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瓷器:景德镇
“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宋词
元朝 地方设行省(即行中书省)
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制度结束,明成祖设立内阁,专制主义加强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帮出现(晋商、徽商,会馆产生)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批判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清朝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京剧: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秦朝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隋唐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北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元朝 行省制度
明朝 废丞相,设立内阁
清朝 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 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
农业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 格局: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官营为主
冶炼业: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制瓷业:中国最早;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朝景德镇
商业 秦代:商品买卖明码标价
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
六朝:“草市”形成
唐代:“夜市”繁荣
宋代:“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明清:商帮(徽商、晋商)
萌芽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缚
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重视保护农业。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对商业征收重税 都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海禁 明清时期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儒家:孔子(仁、礼);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最重视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汉代儒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
影响: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也”
明清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宋明理学)
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火药(唐朝末年用于军事)
雕版印刷术(唐朝《金刚经》)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
指南针
汉字书画 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唐)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北宋以后文人画占主流
文学成就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楚辞,代表作《离骚》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京剧 京剧: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
专题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
民主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打击反民主势力。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保障民主,雅典民主制顶峰时期——“黄金时代”
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少数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直接民主
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和罗马的基本法
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古代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