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乡土历史知识

乡土历史知识

发布时间:2021-02-04 02:36:32

1. 求广东乡土历史资料

广东历史源远流长,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早在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岭南这片土地上就有居民居住。现在韶关境内的曲江马坝人遗址,就是考古发现的最早在南粤大地上生活的人类的遗址。现在的广东人,很多都是马坝人的后代。

广东简称粤,相传是由于古代这里百越民族的居住地而得名。古代的广东,远离中原,相隔万重山林,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人称之为“南蛮”。周朝时,统治者为了促进南越地区与中原的交流,在广州地区设置了“楚庭”。这里面还有一个优美动人的传说,至今还为人乐道。话说周朝时,广东一带连年饥荒,周夷王时,有五位仙人骑着口含谷穗的五头羊飞临楚庭(即当今的广州),把谷穗赠给当地人,祝愿当地永无饥荒,言毕仙人腾空而去,羊化为石,故现在广州又叫羊城、穗城。人们为了纪念五位仙人,在他们当年降临的地方建造了五仙观,这个五仙观现在就座落在广州市的惠福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大批的军民到广东来开发居住,为广东的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秦汉时期开始,广东省的广州市就已经成为了繁华的商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东境地一直是历代皇帝流放囚犯的边境之地,那些流放来的罪臣、囚犯们,在这里开发、生活,把他们从中原学到的先进文化带给广东的人民,促进了这里的生产经济的发展。

宋代以后日趋发展,明清之际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历史的沉积形成了岭南文化。在近代史上,广东这片土地上更是上演了一幕幕的民族英雄血泪史,是中国维新运动和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涌现出无数杰出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许多令人缅怀的史迹。
三朝十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发五十万军民平定南蛮(即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统一了岭南,设南海、桂林和象郡三个郡来管治,增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岭南的发展。其中,南海郡就在现在的广东省境内,郡所在番禺(即当今的广州市)。

当时秦始皇委派任嚣为南海郡尉,任嚣在今广州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筑了最早的广州城——番禺城,俗称“任嚣城”。今仓边路一带,古时是源自白云山的甘溪下游(又名文溪)的古溪道。任嚣城依山傍水,既可防御外敌入侵和免遭水淹,又便于取得甘溪的淡水。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临终前嘱咐手下得力干将赵佗继位,并要他趁中原战乱之机拥兵自立。赵佗于公元前206年建南越国,自命为南越武王。赵佗去世后,因儿子及长孙已逝,遂由次子赵昧继承王位,为第二代南越王,即今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墓主。赵昧在位十多年后病逝,婴齐回国继位,他在位仅七八年,死前嘱立次子赵兴为王,但赵兴后被丞相吕嘉杀害。吕嘉拥立婴齐大儿子赵建德为王,并发兵叛汉。后来汉武帝派路博和杨仆二位将军统领10万水陆大军征讨南越国,南越国随之灭亡。

秦末汉初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兵荒马乱,数十万中原人大规模南迁,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发展。汉朝时的丝绸之路,广东省的广州市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另一个重要出发点。当时往来广州进行交易的有十多个国家,广州成了海外贸易的中心。

唐末,公元917年清海、靖海两军节度使刘岩在两广地区立国,定都广州,国号初名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这是广东地区继南越国后出现的第二个封建王朝,历四个皇帝共五十五年。当今广东首府广州市的流花湖,就是当时南汉统治者修筑的芳春园,宫女们梳妆时掷花于湖中,飘浮无数而得此名。

明末清初,广东地区出现了两个反清复明的南明政权。1646年,明朝大学士苏观生拥立唐王朱聿钅粤(左为钅,右为粤)称帝,年号绍武,史称南明绍武政权。同年,明朝桂王朱由榔也在广东肇庆称帝,改元永历,史称南明永历政权。这是继南越、南汉之后在广东地区出现的第三个封建割据王朝。绍武政权只存活了四十四天,而永历皇帝朱由榔也被清军追逼逃入广西。

虎门销烟

清末,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入鸦片,使中国的白银不断外流,吸食者的身心的极度受到摧残。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东查禁鸦片。他在两广总督邓延祯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支持下,查封所有烟馆,并收缴全部鸦片。最后把收缴来的164万多公斤的鸦片,连续20多天,在虎门两个销烟池内当众销毁。现在,东莞虎门的鸦片战争纪念馆内的销烟池遗迹尚存,供人们参观凭吊。

鸦片战争-广东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

虎门销烟后,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英国远征军封锁珠江口,对虎门炮台发起攻击,溯珠江直逼广州城。1841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以身殉国,英军攻入广州,在三元里一带实行抢劫,并侮辱妇女,引起三元里人民的强烈反抗,经过一天激战,打死英军两百多人,大获全胜。今天,三元里人发誓师抗英的三元古庙遗址,是广东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的丰碑。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今广州花都市),他领导发动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革命,强烈地冲击了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入侵,为中国近代史写下光辉一页。解放后他的故乡花都市的洪氏宗祠辟为纪念馆,陈列洪秀全早期革命活动和领导太平天国革命的史迹。
辛亥革命

广东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孙中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曾在广州发动起义,并三次建立革命政权,创办黄埔军校,与共产党合作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广东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广东虽然开发较晚,但商品性生产却出现比较早。据历史记载,在六世纪南北朝时,广东的甘蔗已分出糖蔗和果蔗,糖蔗取汁制成沙糖在市场销售。到鸦片战争后,在西方资本和技术的影响下,清同治五年(1866年),广州筹办了枪炮厂(汉阳兵工厂前身);1873年又开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工业南禾昌隆缫丝厂,广东成为中国现代工业和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面貌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1984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跃居全国第一位后,出口总额、利用外资、固定资产资、国内生产总值、地方税收等经济指标,也先后跃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位。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显著成绩。

在近百年的革命斗争中,广东涌现出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中国人民的杰出代表和民主革命先行者,以及叶剑英等一批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许多重大活动也在此进行,并留下许多令人缅怀的史迹。

2. 谁知道山西的乡土知识啊历史的

民俗风情婚嫁: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样,一般都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尽管时代变迁,移风易俗,但大体仍沿旧习,特别是农村,重要礼仪程式,墨守成规,至今未变,大致都须经相亲、订婚、结婚、回门四个步骤。 相亲:媒人为男女提亲,介绍双方的情况,如年龄、属相、生辰、人品、长相,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为人等。两家权衡条件,集众人商议后,有意结亲者,男子随媒人到女家相看。双方同意,即约时间,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饭,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离去。 订婚:经媒人在男女两家之间多次说合,确定彩礼和嫁妆,妇方交换儿女生辰八字,择吉日行订婚礼,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礼给女方,并设宴庆贺。次日女方设宴请男方。之后,择日领取结婚证,有的还出外旅游,成婚后,男女互赠些服装,称换夏或换冬。 结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礼,俗称“下茶”,男方使媒人将“新娘”出聘时所穿衣物(内衣)及“水礼”(米、面、肉)送至女家,并通知娶期。之后,男女方的至亲各自请未来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饭,谓之“吃喜头饭”。娶亲的前一日,亲朋皆来,俗称“待人”,有的请“鼓匠”助兴,所以又称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饼”。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称“吃喜糕”。早饭后,男方奏鼓乐、抬花轿(有的用马车或骡驮轿,现在基本上用汽车)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亲。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根红裤带,名曰:"喜结良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插一棵葱,谓之"生根立后";带五根肋骨的猪肉或羊肉一块,叫做"离娘肉"、"五方喜庆",娶亲回来时,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带回,表示婚后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离".女方设茶水、糖果、糕点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换上男方带来的衣服(一般为红绵衣、绵裤),向父母拜别后,由胞妹掺扶上轿(车).同行人有送新的,开箱子的,后有“贺堂”(又称圆饭)者随行,按事先择好的时辰进入男家。到男家后,新娘由搀亲者搀引,踏"红毡"进入新房,并为"贺堂"者"烧茶",吃"进门饭".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礼毕即开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间新郎新娘要向来宾敬酒,行礼,认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闹洞房仪式,俗称“倒宝壶”,让新郎新娘说绕口令,猜谜语,说笑话取笑,后夫妻吃对面饭,深夜方毕。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亲戚朋友行礼,称:“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后举行),并由受拜方出礼钱表示祝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朔州的婚礼风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礼节从简。 丧葬:古代朔州的丧葬礼仪程序极其繁琐,一般可分为小敛、大敛、烧纸、送灯、辞灵、出殡、复二等。 人亡后着寿衣,打破一孔窗户纸,扶户门板上,停于后杭,杀"倒头鸡",头下烧纸、点灯、上香致祭,子女放声号哭,此为小敛。然后贴"殃状"并挂"告天纸"于街门外,讣告乡里。晚辈披麻戴孝,孝子戴重孝到人主(死者至亲)家稽首报丧。次日晚移尸入棺,俗称"入敛",尸体蒙红布,虚掩棺盖,停柩于堂屋,置供品,点长明灯,朝夕奠。亲友、族人、乡邻前往灵前烧纸吊唁。 2006年,“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在柳林县孟门镇隆重举行,与百名民俗专家、学者一致通过《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孟门宣言》。 山西民居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华丽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 祁县在山西太原南面,位于晋中。祁县城中竟有40多个多进豪华院落留存,而这里民居之所以品质高,是因为从明朝起,许多祁县人便外出经商,致富返乡后,便在自己的故里纷纷大兴土木,营造住宅。 祁县城里的民居完全具备山西民居的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外墙高,从宅院外面看,砖砌的不开窗户的实墙有4、5层楼那么高,有很强的防御性。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无论厢房还是正房、楼房还是平房,双坡顶不多。由于都是采用单坡顶,外墙又高大,雨水都向院子里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三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 给个好评吧

3. 乡土历史小论文怎么写

举例:
潮汕民居的传承与变迁
衣、食、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起码需求,即便是在原始社会阶段的人也是不能缺少的。住,也即民居,是建筑之起源,它是用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所构建的,以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活动空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项活动《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民居即在这种历史背境中产生,而随着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而逐渐发展,它既是一种科学技术的生产活动,又是一种具有精神性的文化行为,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建筑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生活于不同区域的人们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都会尽量地利用当地的天然建材,创造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建筑形式,它包含着某一区域的历史、文化积淀,思想潮流和审美观念,反映了某一区域的地方文化特征,民居是最能体现区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建筑之一,它把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和人们的精神、物质追求用技术和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潮州民居由于潮人的民系特点属福佬民居,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早在清初就引起外界的注意。康熙·林杭学《潮州府志》(下称《林志》)和乾隆·周硕勋《潮州府志》(下称《周志》)曾对潮州民居作如下描述:

营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重祀田,比屋诗书经诵之声相闻,彬彬乎文物甲于岭表。(《林志》)

望族营造屋庐,必立家庙,尤加壮丽。其村坊市集,虽多茅舍竹篱,而城廓中,强半皆高闰闳,厚墙垣者。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闾阎饶裕,虽市镇也多鸟革瀈飞。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民居辄用蜃灰和沙土筑墙,地亦如之,坚如金石。即是飓风摧扑,烈火焚会,而墙垣卓立无崩塌者。界过惠州、嘉应,虽间有之,然不及潮远甚。(《周志》)

林杭学、周硕勋简明地介绍了清初潮州城乡之民居建筑大势、环境、工艺、材料、质量和体现出来的潮州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由于有这些观念和意识,才使潮州民居建筑成了一种具有自已区域特色的传统形式。

潮州民居的发展轨迹

潮州民居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期,潮州原住民的居住方式今己渺不可考,澄海汉代龟山遗址,是一处占地近2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其中f1建筑基址的建筑平面为长方形,中间为夯土隔墙和柱础,似乎是条状排屋;f2建筑基址平面为圆形,垒石墙;f3建筑基址已破坏,但依然可辨出是一处三合院式建筑,后部为一堂二室,隔着过道,前部两侧是廊房,中间是庭院,整座建筑夯土作墙,出土柱础石较多,内部似多出使用柱子承托梁架;f4建筑基址长方形,用隔墙分成东西2间,建筑的外墙和隔墙都是夯土墙,同时还出土有地砖、瓦当、瓦顶、筒瓦等。上述出土建筑基址表明了汉代的建筑水平和中原建筑文化已向粤东传播,其中的三合院式建筑可以说是后期潮州民居发展的雏形;同时从出土的瓦当、瓦顶可以证明宋代苏东坡《与吴子野书》言瓦屋始于宋广平之说不成立。
晋代的建筑遗构,今也难见实物,揭阳新亨镇九肚山发现的晋代全木构房屋,坐北朝南,平面方形,室内长宽各为7.5米,高3.5米,竖木为墙,屋顶盖木板覆以粘土。这可说明这一时期潮州民居建筑形式和用料工艺已不亚于岭北地区。
唐宋代是潮州建筑迅速发展的时期,民居用料方面,在潮州发现的多座唐窑中,仅春光窑上埔就有26座,窑址出土了建筑陶瓷印纹砖、瓦当、筒瓦、板瓦。出土的印花瓦当有椭圆形和圆形两类,表面模印莲花瓣和菊花瓣纹,图案规整,手法熟炼,竟与西安大明宫出土的瓦当一样。潮州唐墓曾出丈一块莲花纪年砖,刻有“仪凤四年”(639)铭文。北宋苏东坡《与吴子野书》云:“岭外瓦屋始于宋广平,自迩延及支郡,而潮尤盛,鱼鳞鸟翼,信如张燕公之言也。”从唐窑出土和东坡的描述,虽宋广平之说不能成立,但也可知民居已普遍采用砖瓦,且烧制水平已不亚于中原。可见该时频潮州民居建筑风格逐渐形成,为时人所关注。 宋代能见到实物且得到保护的最早期潮州民居建筑要数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许驸府,它位于中山路萄巷东府埕4号,为北宋许珏府第。因许珏尚宋太宗曾孙女德安公主,故潮人称之为“驸马府”。该府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历代屡有维修,但至今仍然较好地保留原建年代的布局、构造特点型制和建筑风格。其平面布局明显是明清时期驷马拖车的雏形。
明清时期,由于大量的八闽、江西移民迁居潮州;东南各省的游宦;活跃于全国各地的潮商带来了各地的建筑文化,使潮州民居建筑走向成熟,民居建筑也已形成了保留古制 、 形式趋同、 恪守礼制,重视教育。讲究实用,突出兼容、 轻巧通透、 工艺精致等自已的诸多风格(另文)。这个时期的实例在潮州遍处皆有,从这个时期的实例可以看出潮州民居建筑己形成自已的风格,成为中华建筑文化一颗璀灿明珠。清代后期,因潮州濒临东南亚,跨国商贸活跃,潮州是著名侨乡,侨民甚众,且旅外潮人有于外创业,回乡建屋之习惯,在回乡建屋同时他们带来了侨居地的建筑文化,民居的建筑风格又融入了东南亚和西方建筑的因素并逐步趋向现代化。这个时期的民居大量保存至今,且基本完好,是我们研究潮州民居建筑文化的证例。
潮州民居的类型和风格特色
潮州民居的类型很多,最基本的形式为“下山虎”和“四点金”,其它的民居形式如:“百凤朝阳”、“驷马拖车”、“三壁连”等规制多以“四点金”、“下山虎”为基本单元组合衍生。在一些山区、乡镇尚有不少堡寨形式和带有客家特色的民居。

潮州民居在早期较多地受到中原文化的渗透,后期较多地受到八闽、江西文化的浸润和江南、广府文化的影响,加上自身地域的自然、经济、人文特征,使之成为既是中华建筑文化之一脉相承;又既有别于中原和北方民居建筑的凝重、鲜艳;又区别于江南民居建筑的俊逸、清纯,逐渐地形成自身的民居风格。

1、保留古制 形式趋同

潮州开发迟于中原,而民间工匠的建筑技术主要是靠师徒相承的私授形式。因此,在古代信息传播迟慢的条件下,对中原的先进技术有着传播过程之时差。一些珍存之民居在细部结构上至为难得地保留了前代的古制,一些几经重修之民居因格守原则而较好地保留古制,如“斗栱之斗底皆刻皿板”,是见之中唐之前,远者可溯至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中山国铜方案上的斗栱模型,斗底即刻有皿板),这种做法在中原地区宋代遗构已为鲜见,而在潮州民居中自宋至清如许驸马府、猷巷黄府尚存此唐代之前古风。

自然环境与民系文化的同一性,使潮人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具有许多共通点,反映于民居上就有风格的趋同性。同全国大部分民居建筑一样,潮州民居均恪守对称的布局,它们都有明确的中轴线,以厅堂为中心组织空间,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规模大时则纵向延伸或横向发展,规模更大时则多厅堂组合,或并列数条轴线,形成多院落组成的大型民居,因为带有祭祖、敬神的功能,因而厅堂的中心地位在空间组合中处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2、轻巧通透 工艺精致

轻巧通透是潮州民居的重要特色之一。

所谓轻巧,一是单体体量较小,普遍不及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宏敞高大;二是外表视觉效果不及中原地区之威严,也不及江南地区之俊逸。无论是屋顶的曲线、檐角的举翘、门面的布局、颜色的涂饰只要作一比较,就可以感受到潮州民居的特色。以色彩为例,北方喜上下均重彩,金碧辉煌,团花簇锦,显得雍容华贵;江南喜用素色和黑色,颜色清纯,与水乡之环境协调。而潮州民居的色调较之偏灰浊,着重于屋脊、梁架、墙头、檐下等重点部位加强装饰,而这些装饰构件往往同建筑构件的实用功能有关。在潮州民居中,通常是灰麻石或灰面勒脚,贝灰墙面,灰瓦屋面,唯有屋脊和山墙、大门口才饰以较为鲜艳悦目的灰塑、嵌瓷、彩画、木雕、石雕,在屋檐与屋面交界处常施以黑色边线,画上彩色(有的黑色)卷草、悬鱼、夔纹,使轮廓醒目,在强烈的日光下,丰富了立面的变化,表现出传统建筑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所谓通透,是指建筑从整体上注意透风,既有利于建筑材料去潮防朽、延长寿命。更着眼于地处亚热带地区的潮州长夏无冬的自然气候条件下,使居住活动舒适凉快。潮州民居注重整体环境设计达到室内降温效应,形成一个适宜人居的冬暖夏凉的建筑环境。为使空气流通,采用前低后高,巷里对直以兜风入室,此所谓之“露白”,加强了室内的穿堂风和足够的日照。在民居向大型化组合发展的情况下,横纵之间以火巷、屏风、槅扇等相隔,既通风、又防火、便交通、达到形式上的分隔。就是照壁、砌砖窗花、厅堂、门口采用的门罩、拦干门、闪门、博古等空间分隔构件,都以不同材料做成通雕,以利空气对流,达到分而不隔,更使石雕木雕等传统工艺有用武之地。木结构多采用彻上露明造,让所有之建筑构件通风透气,木材尽量外露以防白蚁、防腐朽,庭院内多为敞厅,门窗多朝天井,一般人的天井都设有花圃、水池、花木、莲缸、四季常青、静谧幽雅、更有利于调节室内温度。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潮州民居的通透特点。

3、恪守礼制,重视教育。

嘉庆《澄海县志》曰:“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因为宗祠是联系族人、举行宗族活动之纽带,也是衡量宗族实力之窗口。它在强化封建礼制上的作用与影响不言而喻。在民居中,礼制秩序对其建筑格局和使用功能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如百凤朝阳式宅院、门厅会客、后厅设龛祭祖、中厅可行各种大礼;中厅西侧大房,乃家长之居室,前院为客房,后院为内眷,火巷排屋则为族人、佣人之住所,这种格局,切实地体现了父权统治,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的伦理秩序,即便是最基本的“下山虎”、“四点金”,上厅正屋,一定要高于下厅,大房的纵深长度也一定要超过下房,上下的尊卑等级绝不能越雷池半步。

在装饰题材中,二十四孝、忠义戏曲故事、以及英雄神话故事、渔、耕、樵、读等传统题材使用频率最高,学为民居之彩画、木雕、石雕用于大门、闪门、隔断等构件之上,这无不体现其建造者敦敦之教诲。

又“家有千金,必构书斋”(《周志》),简单8个字刻画出潮州文风之盛,从此更可看出潮人对教育重视之程度。

4、讲究实用,突出兼容。

潮州地处亚热带,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境内河海交汇,雨水多、台风多,洪患多,建筑物须立足于实用、牢固上。又因潮州森林资源不丰,故建筑材料以石材、泥沙、贝灰为主,《周志》称“民居辄用蜃灰和沙土筑墙,地也如之,坚如金石。即遇飓风推扑、列火焚馀,而墙垣卓立无崩塌者”贝灰沙的广泛应用,是潮州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潮州民居屋顶多采用硬山式,因为它所有的屋顶形式中有更好的搞风防火性能,而且出椽不长,不易受淋,为了防风,屋顶偏于平缓,又适当降低高度。檐口加封檐板以阻挡气流进入;屋瓦铺双层,以利隔热,瓦面交接处抺灰做成瓦垅,以增加屋面重量以及前述的轻巧造型、通透石雕、木雕构件等等无不体现潮州民居讲究实用的特色。

至于突出兼容,明中叶以前,潮州民居建筑多受八闽文化和中原文化辐射,此后由于潮商在江南一带活动频繁,则受到江南文化较大影响,近代则较早吸纳了一些海外文化因素,正是这种海纳百川式的兼容,才使潮州民居的不断发展,显得绚丽多彩又风格独具,近代以来,海外的建材、模式以强劲的势头进入本土,许多民宅纷纷使用“红毛灰”、玻璃、瓷砖、如蒪园之建玻璃厅(民谚有“起大厝,激玻璃”之句),澄海陈慈黉故居的拱门、檐梁内容中甚至用了英文字母,门窗饰件兼用嵌瓷与石膏构件、地板用马赛克。顺德居的书斋装饰,以及遍处皆是的古城区沿街骑楼等……。但是这些居宅、园林的总体布局和外观大都以潮州建筑传统风格为基调,反映了潮州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外来文化的善于融合吸收的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客家民居作为中国五大民居之一,客家土楼和围龙屋已经被新一代的客家人彻底抛弃。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民居如果不加强保护力度,有可能会成为历史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潮汕民居的传承与发展,为保护潮汕艺术精品寻找到更好的天地。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应用,潮汕民居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代的磁砖和大理石等在潮汕民居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潮汕民居的艺术风格,使得原来守旧落俗的潮汕民居又焕发了新的风采。当然,这种以生活功能为主潮汕民居的发展并不能从整体上说明潮汕民居的发展与创新。
作为潮汕文化中的代表之一,潮汕民居的传承体现的是一个地域文化的特征。在这一个传承中,我们看到了中原汉文化的身影,同时我们也看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精华。而潮汕民居在吸收这些精华的时候,无疑会对潮汕民居的发展与创新产生影响。潮汕民居的兼容并蓄不仅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和广博,也体现了潮汕文化的海纳百川。我们有理由相信,潮汕民居以及整个潮汕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朝着这条路继续延伸。

4. 求一份乡土历史资料

广东历史源远流长,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早在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岭南这片土地上就有居民居住。现在韶关境内的曲江马坝人遗址,就是考古发现的最早在南粤大地上生活的人类的遗址。现在的广东人,很多都是马坝人的后代。 广东简称粤,相传是由于古代这里百越民族的居住地而得名。古代的广东,远离中原,相隔万重山林,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人称之为“南蛮”。周朝时,统治者为了促进南越地区与中原的交流,在广州地区设置了“楚庭”。这里面还有一个优美动人的传说,至今还为人乐道。话说周朝时,广东一带连年饥荒,周夷王时,有五位仙人骑着口含谷穗的五头羊飞临楚庭(即当今的广州),把谷穗赠给当地人,祝愿当地永无饥荒,言毕仙人腾空而去,羊化为石,故现在广州又叫羊城、穗城。人们为了纪念五位仙人,在他们当年降临的地方建造了五仙观,这个五仙观现在就座落在广州市的惠福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大批的军民到广东来开发居住,为广东的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秦汉时期开始,广东省的广州市就已经成为了繁华的商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东境地一直是历代皇帝流放囚犯的边境之地,那些流放来的罪臣、囚犯们,在这里开发、生活,把他们从中原学到的先进文化带给广东的人民,促进了这里的生产经济的发展。 宋代以后日趋发展,明清之际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历史的沉积形成了岭南文化。在近代史上,广东这片土地上更是上演了一幕幕的民族英雄血泪史,是中国维新运动和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涌现出无数杰出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许多令人缅怀的史迹。 三朝十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发五十万军民平定南蛮(即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统一了岭南,设南海、桂林和象郡三个郡来管治,增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岭南的发展。其中,南海郡就在现在的广东省境内,郡所在番禺(即当今的广州市)。 当时秦始皇委派任嚣为南海郡尉,任嚣在今广州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筑了最早的广州城——番禺城,俗称“任嚣城”。今仓边路一带,古时是源自白云山的甘溪下游(又名文溪)的古溪道。任嚣城依山傍水,既可防御外敌入侵和免遭水淹,又便于取得甘溪的淡水。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临终前嘱咐手下得力干将赵佗继位,并要他趁中原战乱之机拥兵自立。赵佗于公元前206年建南越国,自命为南越武王。赵佗去世后,因儿子及长孙已逝,遂由次子赵昧继承王位,为第二代南越王,即今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墓主。赵昧在位十多年后病逝,婴齐回国继位,他在位仅七八年,死前嘱立次子赵兴为王,但赵兴后被丞相吕嘉杀害。吕嘉拥立婴齐大儿子赵建德为王,并发兵叛汉。后来汉武帝派路博和杨仆二位将军统领10万水陆大军征讨南越国,南越国随之灭亡。 秦末汉初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兵荒马乱,数十万中原人大规模南迁,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发展。汉朝时的丝绸之路,广东省的广州市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另一个重要出发点。当时往来广州进行交易的有十多个国家,广州成了海外贸易的中心。 唐末,公元917年清海、靖海两军节度使刘岩在两广地区立国,定都广州,国号初名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这是广东地区继南越国后出现的第二个封建王朝,历四个皇帝共五十五年。当今广东首府广州市的流花湖,就是当时南汉统治者修筑的芳春园,宫女们梳妆时掷花于湖中,飘浮无数而得此名。 明末清初,广东地区出现了两个反清复明的南明政权。1646年,明朝大学士苏观生拥立唐王朱聿钅粤(左为钅,右为粤)称帝,年号绍武,史称南明绍武政权。同年,明朝桂王朱由榔也在广东肇庆称帝,改元永历,史称南明永历政权。这是继南越、南汉之后在广东地区出现的第三个封建割据王朝。绍武政权只存活了四十四天,而永历皇帝朱由榔也被清军追逼逃入广西。 虎门销烟 清末,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入鸦片,使中国的白银不断外流,吸食者的身心的极度受到摧残。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东查禁鸦片。他在两广总督邓延祯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支持下,查封所有烟馆,并收缴全部鸦片。最后把收缴来的164万多公斤的鸦片,连续20多天,在虎门两个销烟池内当众销毁。现在,东莞虎门的鸦片战争纪念馆内的销烟池遗迹尚存,供人们参观凭吊。 鸦片战争-广东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 虎门销烟后,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英国远征军封锁珠江口,对虎门炮台发起攻击,溯珠江直逼广州城。1841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以身殉国,英军攻入广州,在三元里一带实行抢劫,并侮辱妇女,引起三元里人民的强烈反抗,经过一天激战,打死英军两百多人,大获全胜。今天,三元里人发誓师抗英的三元古庙遗址,是广东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的丰碑。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今广州花都市),他领导发动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革命,强烈地冲击了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入侵,为中国近代史写下光辉一页。解放后他的故乡花都市的洪氏宗祠辟为纪念馆,陈列洪秀全早期革命活动和领导太平天国革命的史迹。 辛亥革命 广东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孙中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曾在广州发动起义,并三次建立革命政权,创办黄埔军校,与共产党合作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广东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广东虽然开发较晚,但商品性生产却出现比较早。据历史记载,在六世纪南北朝时,广东的甘蔗已分出糖蔗和果蔗,糖蔗取汁制成沙糖在市场销售。到鸦片战争后,在西方资本和技术的影响下,清同治五年(1866年),广州筹办了枪炮厂(汉阳兵工厂前身);1873年又开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工业南禾昌隆缫丝厂,广东成为中国现代工业和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面貌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1984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跃居全国第一位后,出口总额、利用外资、固定资产资、国内生产总值、地方税收等经济指标,也先后跃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位。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显著成绩。 在近百年的革命斗争中,广东涌现出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中国人民的杰出代表和民主革命先行者,以及叶剑英等一批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许多重大活动也在此进行,并留下许多令人缅怀的史迹。

求采纳

5.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乡土史教学

“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就要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的前提是了解家乡历史,要使学生体会家乡的可爱,感受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乡土历史教学也就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正因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历史教学要“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当前教育部门相当重视乡土历史资源的运用,倡导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结合,这给乡土历史的应用预留出很大的空间。
笔者所在的河南省驻马店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素有“豫州腹地,天下之中”的美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些年的历史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如何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知识,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对乡土历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进行了归纳,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知识
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所以乡土历史知识主要也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的。学生们最熟悉的社会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在历史教学中,有机渗透乡土资源,可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适当补充一些乡土史。如在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可以顺便向学生介绍在本区分布的大量原始社会遗址及流传的远古时代神话传说,如有关盘古氏、伏羲氏以及黄帝妻子嫘祖的传说。在学习秦朝的历史时,可以联系到我区历史文化名人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助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被秦始皇任命为丞相,教材里讲到的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李斯密不可分。通过这些乡土史的补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家乡悠久的历史,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二、教师进行乡土历史教学的专题讲座
因课堂时间有限,不容易渗透太丰富的乡土历史知识,所以教师还可以开设乡土历史知识专题讲座。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课余闲暇时间,分历史时期收集相关的乡土史资料并归类整理,制成乡土历史教学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向学生集中展示、讲解相关的史料,为学生提供本地历史的真实故事,有效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增加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量。如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教师马上就会想到本区名镇竹沟,这样就应收集有关历史: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党组织在此长期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这里成为共产党与新四军合法的抗日基地,甚至一度成为华中地区抗日斗争的指挥部;但是在抗战的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全国的“竹沟惨案”,掀起反共高潮。从这一段历史中同学们知道了家乡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家乡人民为国家民族的独立做出了卓越贡献和巨大牺牲。于是在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爱祖国、爱家乡的德育教育。这样一个学期大约只需要4个课时左右,就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乡土历史知识。

6. 湖南乡土历史资料

湖南地理环境
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处于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之间。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称“湘”。
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境内山地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约占一半。主要山脉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罗霄山及南岭山脉。省内最高峰为炎陵县的酃峰,海拔2122米;最低点为临湘市的黄盖镇,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汇聚洞庭湖,经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湖南气候属大陆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18°,降水量1200—1500毫米。
全省有耕地391.26万公顷。有林地957.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2.8%。林木蓄积量3.06亿立方米。有淡水面积135.38万公顷。天然水资源总量1640.4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达1532.45万千瓦,为南方各省之冠。
动、植物资源丰富,覆盖面广。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40多种;植物70多种。特别是尚存世界罕见的植物“活化石”—银杉、水杉、水松、银杏和珙桐。
矿产资源种类甚多。世界已发现的160多种矿藏中,湖南有140多种。其中钨、锑储量居全国之首。铋、锌、铅、锡及莹石、重晶石、海泡石、石墨等储量也在全国前列。故有“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之乡”美称。
http://www.chncr.com/geography/show.asp?nid=119

湖 南 省 概 况
地理位置
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全省土地面积 21.18万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称“湘”。 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境内山地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约占一半。主要山脉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罗霄山及南岭山脉。省内最高峰为炎陵县的酃峰,海拔 2122米;最低点为临湘市的黄盖镇,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汇聚洞庭湖,经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历史文化
湖南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距今 8000多年前。在唐末五代时曾由马殷建立的楚国是以湖南为中心所建立的国家政权。经济发展,文化昌明,在历史条件下,湖南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人物:蔡伦、欧阳询、周敦颐、王夫之、曾国藩、齐白石、谭嗣同、黄兴、田汉、毛泽东、刘少奇和彭德怀等等。
湖南的文化生活相当丰富,年末全省艺术表演团体 88个,文化馆124个,群众艺术馆15个,博物馆、纪念馆68个,公共图书馆115个,档案馆199个。

行政区划
1949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当年设置长沙、衡阳2市,长沙、衡阳、郴县、常德、益阳、邵阳、永州7直属专区,湘西行政区及所辖永顺、沅陵、会同3专区。此后行政区划多次调整变更,至2001年末,全省设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72个县、16个县级市和34个市辖区。
省会为 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湘江下游,具有 3000多年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市区风景秀丽,人文荟萃。有爱晚亭、岳麓书院、开福寺、桔子洲等名胜古迹。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着重调整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3年,全省GDP为4633.73亿元,比上年增长9.6%,为1998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人口民族
湖南是我国人口众多的省份之一, 2001年末全省总人口6595.85万人,在全国31个省市中,仅低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广东、四川,排名第7位。湖南又是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11人,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高1倍多。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全国 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少数民族分布在全省14个市州,但多数在湘西、湘南一带,呈小聚居、大分散态势。

旅游资源
湖南是我国旅游大省之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极为丰富,素以名山名水、名楼名寺、名城名人著称于世。旅游胜地星罗棋布,遍及全省。主要有: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岳阳、凤凰;省历史文化名城永州、衡阳、郴州等6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岳衡山、武陵源、岳阳—洞庭湖、韶山、岳麓山、崀山6处;省风景名胜区桃花源、苏仙岭、猛洞河、吉首德夯等22处。
国家森林公园莽山、云山、九疑山等22处;国家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湿地〕、壶瓶山、八大公山等6处;省自然保护区洛塔、大围山、八面山等17处。
全国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炎帝陵、舜帝陵、蔡侯祠、屈子祠、三绝碑、浯溪石刻、杜甫墓、铜官窑、张谷英村、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彭德怀故居等古陵,古碑,古建筑,古遗址及近现代重要史迹200多处。
http://tvtour.avl.com.cn/mudidi_hunan/about.htm

湖南出版社地理频道/湘教地理
http://www.hahszx.com:6666/dl/images/xiang.htm

2006年中考地理复习提纲
http://dili.hneph.com/UploadFiles/20064392816161.doc

7. 怎样利用乡土资源,优化历史教学呢

怎样才能进行有效地挖掘乡土资源,优化历史教学呢?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乡土史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乡土史教学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少数历史教师的个人所为。多数学生虽然有乡土史教材,但很少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甚至没有进行过任何这方面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乡土史的了解,不是通过教学,而是通过自学或其他途径获得的。而且乡土史知识和乡土意识普遍缺乏。 究其原因,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课处于辅课地位,更不要说乡土史教学了。二是乡土史教学的规范不严,因而很难真正落实教学的效果。 怎样才能进行有效地挖掘乡土资源,优化历史教学呢?我的乡土资源在历史学科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首先,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知识内容选择及教学要求、思想品德及能力培养等理念。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精神,才能使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落到实处。譬如:首先要了解乡土教学有哪一些内容?其次还要掌握乡土教学目标是什么?再次还要熟悉乡土教学要求。其次,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意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的功能的要求,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再次,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中国历史悠久,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对此有亲切感、认同感,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自豪感。在枯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书育人,“教书”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育人”在于培训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经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和总结,我认为融“乡土历史”于历史教学中,在教书育人上都能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利用“乡土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现行中学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主要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较少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因而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与鲜活性。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不太喜欢历史课,但每当谈到与本地历史密切相关的话题时,学生情绪激昂,有时争论不休。教学中,教师把课程知识点与家乡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勾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对家乡史事的亲切感,用已感知的家乡史事去感悟课程中的知识点,激发其学习兴趣;或点明课程知识点与某个家乡历史遗产的具体联系,使学生在今后接触地方文化遗产时,联想课程相关知识点,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激发其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科的学习主动性。初中生喜欢表现自我,如能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对具体的家乡历史事件作诠释、辨识、解说,在人群中展示其学识,博得人们的赞许,满足其成就感,自然会激发其探索欲望,产生对历史学科的情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利用“乡土史”拓展课程资源。“新课标”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新的初中历史课程加大了课程内容的革新,基本消除了传统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细”现象,较大幅度地减少繁杂的知识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课程的难度,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这给课堂教学渗透乡土历史知识提供了平台。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宝贵的乡土历史遗产,无疑是拓展课程资源的重要史料(包括历史遗迹资源和口碑资源)。同时,也扩大课堂教育教学的范围。 三、“乡土史”有利于巩固课程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地方历史故事、历史传说世代口耳相传。这些口碑资源深入人心,有的家喻户晓。学生从小接触乡土历史遗迹资源和口碑资源的机会较多,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如果能把学生已感知的乡土史知识作为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基础,引导学生在这些基础上去探索、研究、联想、追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加深理解和识记。 四、“乡土史”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提高学史能力。 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化古迹,大部分因地域的距离遥远而制约着学生亲临其境去考察、去探究、去感受。书上的文字远没有实际的事物那样直观。地方历史文化遗迹近在身边,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灵活地处理教材,尽量发掘利用地方历史遗迹资源,引导学生实地考察探究,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 五、“乡土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家乡都漠不关心,也就很难想象他会对国家乃至人类怀有爱心和责任心。只有当学生对地方的历史文化有了足够的认识才有可能对家乡产生一种“温情与敬意”;同样,也只有当学生对先贤们为振兴家乡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时,才有可能对他们产生“同情的理解”,树立爱我中华,兴我会泽的理想。会泽历史上众多人物显示出的爱国精神,本土意识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无疑是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素材。乡土史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就必能进一步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任何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家乡毫无感情可言,那是绝对谈不上爱国的。 教师要善于搜集、积累乡土史的资料,发掘乡土史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乡土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8. 什么是历史乡土教材

作为本土文化本身,包括了宗教、风土民情、众生群像、民间俚曲、礼俗好尚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我们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一个省市区都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如何看待这些文化历史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是美术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新问题。在贯彻实施《美术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有三种认识应当澄清,一个是:是不是许多地区没有美术馆、博物馆,就不存在课程资源了呢?不是。比如当地的民居、老街、木雕、砖雕、泥塑、织绣、服饰、拴马桩、桥梁、牌坊、庙会、集市,甚至一些民俗活动,都是非常生动的美术资源。
另一种认识是只有那些非常著名的民间艺术,像山东高密的泥玩具,河北蔚县的剪纸,无锡的大阿福等“经典”的艺术品才能被称为课程资源,没有名气的文化历史资源不能算是课程资源。这种认识会使一些人看不到身边的课程资源,那课程资源不是一下子就少了许多了吗?
第三种认识是:一谈本土文化资源就是带“老”字的东西,老房子、老字号、老玩具。其实,本土文化资源不一定都是老的,还有许多现代的文化资源也是美术课程资源,有时还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北京的西单文化广场,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是现代雕塑,已为广大群众接受。广州市前几年编了一套乡土美术教材,就把许多现代的东西列为美术课程资源,本土文化资源不一定就都是老的。
台湾在前几年就乡土教材问题进行过一番研究,应该对我们认识本土文化资源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屏东师范学院的陈朝平把乡土美劳教材分为四类:
1.风土民情类——特殊的自然景观、名胜、公园、游乐场所、重要建筑、市场、田园、工厂、交通等。
2.生活应用类——校园美化设计、造景、立体模型设计与制作。
3.传统民俗类——帮助儿童认识社区传统艺术生活必需品的题材。这类题材以民俗艺术为主。居民宗族、祖籍、宗教的不同,如高山族的山胞、客家、闽南、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等,而有较大的差异,与地区关系较小。寺庙、教堂建筑、装饰及礼器、古迹、旧建筑物,以及传统农、工具、家具等。
4.当代艺术类——帮助儿童认识艺术对社区生活之贡献的题材,这类教材以当前社区的纯艺术及应用艺术为主。社区的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社区人士收藏的艺术品,公共场所的雕像、壁画、具特色的建筑、牌楼、纪念碑,游息场所、商店、百货公司的橱窗、招牌、商品陈列及包装、灯光设备等。
人物资源很重要,许多人谈起文化资源总是忘掉人。其实,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人也就没有了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本土文化中要突出人。古代人谈起浙江时,总是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他们就是把天地与人联系起来看问题。像乌镇是一个有名的旅游点,那里出了作家茅盾,附近还有丰子凯。说起绍兴,自然首当其冲的要说鲁迅、秋瑾、徐青藤等人。在名人资源里,特别要关照民间艺人,他们是一笔特别的文化财富,当地的文化与他们密不可分。我们要了解这些名人的创作环境,了解他们是如何走上艺术道路的,如果有条件最好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

9. 什么是乡土历史资源

所谓“乡土历史抄”,顾名思义袭,它是指家乡或故乡的历史,其范围是可大可小的。大而言之,是指本市、本省以至邻省的地区(如东北、华北、西南等的历史)。小而言之,可指本村(屯)、本乡(镇)、本县(区)的历史。乡土乡情,常常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春恋之情。乡土历史资源,在历史教育中,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向导,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题材。在历史教学中能较好地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更可以扩展历史教学的外延,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其热爱乡土的情怀,最终达到传承社会方明,凸显乡土文化特征,真正实现历史科学的教育价值的课程目标。

阅读全文

与乡土历史知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