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

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1-02-19 22:54:31

❶ 求八年级历史第一章第一节的知识点

历史八年级上册知来识点
第一课源
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1、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2、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导致白银外流,物价上涨;军队战斗力削弱;威胁到清政府统治。
3、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从鸦片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5、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关天培死守虎门炮台)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1842年8月2、《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
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❷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 归纳知识点

第1课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鸦片走私带来的危害:白银大量外流,影响清政府财政,加重农民负担;大批官僚、地主、军管、士兵吸食鸦片,事情政府更加腐败,军对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3.林则徐虎门硝烟:时间:1839年6月 地点:广州虎门 意义: 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 .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原因: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鸦片贸易。

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道光帝忽战忽和。

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南京条约》的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允许英国派驻领事;中国征收英国货物进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

6.附件的内容: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7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办殖民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1856-1860年 原因:英、法两国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经过:1856年10月 英国首先挑起战争,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次出兵,攻占天津,进逼北京,10月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五个勘界议定书

4.太平军大败洋枪队: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1860年8月,李秀成在青浦大败华尔的洋枪队,1862年,在慈溪击毙华尔,1864年在金坛大败洋枪队头目戈登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1.左宗棠收复新疆:1876年左宗棠在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下,痛歼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

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敌舰同归于尽,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失败后,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性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

2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加上利息共9.8亿两;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拆回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3.危害: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❸ 上海高一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第11课奥斯曼帝国的笔记整理,要求如下!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文字、国家、金属工具
2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3 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随后,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继在此建立过形式相似而规模不一的王国。其中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发明者:苏美尔人。
5《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
6《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7 促使大河流域国家产生的原因:大河灌溉农业的需要
第 2 课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罗河的赠礼
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复杂难懂 (2)受到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第 3 课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于恒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因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而得名。
3 种姓制度:
产生原因:雅利安人为了更好地统治被征服者
四大种姓:婆罗门 祭司阶层
刹地利 军事贵族 (国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农民、商人)
首陀罗 奴隶
特点: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与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前6世纪,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创立者:悉达多 (释迦牟尼、佛祖)
佛教经典:三藏经(大藏经):经藏、律藏、论藏
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公元前3世纪佛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史诗的内容虽然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以及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 4 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玛雅人从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玛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筑,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兹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阳之子,今乌拉圭、阿根廷)
第 5 课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东北非:麦罗埃文明、阿克苏姆文明;南非:大津巴布韦文明
2麦罗埃文明代表了库施文明鼎盛阶段的成就。
3 阿克苏姆文明是在多种文明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苏姆王国是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
4 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杰出代表:石头城。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第 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发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腊形成数以百计的城邦,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希腊地理环境影响与制约的结果。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氏族社会解体,以地域为基础的国家应运而生,由于希腊的地理环境山地多,岛屿多等特点,希腊形成了200多个城邦。
时间: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是古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全盛的时期。
特点: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伯里克利时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积极: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消极: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课 希腊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腊史诗:《荷马史诗》,其中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的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还涉及迈锡尼时代的一些社会风尚。
2 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多利亚柱式建筑。
4 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5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历史》(《希波战争史》)
6 实物史料:帕特农神庙 口传史料:《荷马史诗》 文献史料:《历史》
第 8 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 罗马政体的演变: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2 罗马人确立其在地中海地区霸权的三次战争: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
3 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的标志: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4 “罗马和平”的标志:政治上: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繁荣和发展;文化上:昌盛和发达;城市的涌现和繁荣。
5 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1 罗马法系的形成:习惯法- 成文法-公民法 -万民法
(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2 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3 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颁布赦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5 罗马法体系的影响: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罗马法的历史局限性: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1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创立者:穆罕默德 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 经典:《古兰经》
2 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 阿拉伯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保存并传播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印度的数字、十进位制等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都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这不仅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阿拉伯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欧洲古代文化遗产,许多古代希腊典籍都是经阿拉伯文再转译为拉丁文,才为中世纪欧洲人所熟知的,这为他们学习和研究欧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启示:科学知识源于生活,人们必须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坚持探究,敢于创新,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1 1299年,奥斯曼一世宣布独立建国;1453年,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16世纪后,奥斯曼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奥斯曼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原因:
主观上:(1)新生产方式的活力:立国前后,奥斯曼土耳其在周边先进制度影响下,氏族制度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制度刚刚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对外扩张的内驱力。内部分化带来的矛盾,奥斯曼人热衷对外扩张,摆脱困境。(3)正确的外交策略。对突厥和蒙古采取守势,集中进攻拜占庭帝国。
客观上:周边国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已日薄西山。
3 奥斯曼帝国崛起后,控制了亚欧商路,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五单元 中世纪欧洲
1 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基本特征:庄园经济、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兰克王国是西欧日耳曼国家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国家。
2 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罗马因素(隶农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经济制度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
4 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采邑改革”: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须对分封者服兵役;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但也导致王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5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6 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等级君主制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权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英法等级君主制形成的标志: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1 王权:世俗权利;教权:宗教权力
2 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纪时,教会仍受王权控制。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成同盟,已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植。王权则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强化王权。于是双方相互利用,互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丕平献土(把罗马周围的土地交给教皇统治)——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
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
3 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的例子
从11世纪开始,由于教会权势的膨胀和世俗权力的软弱,一度携手的王权和教权冲突时起。这一矛盾在德意志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
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告终,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
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第 14 课 庄园和城市
1 庄园是欧洲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特点:自给自足 劳动者:农奴
庄园衰败的原因:14世纪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渗透,导致领主自营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
2 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城市复兴的原因和时间:从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城市复兴的地点:意大利北部地区、法兰西南部地区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区的中世纪城市,兴起最早,发展最快。
争取自治(司法权、行政权)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3 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1 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的封建经济制度。
2 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君主制
3 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和斗争的状况成为西欧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
4 庄园制度。14世纪后,城市复兴。
第15课 中世纪文化
1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
经院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服务神学,这是历史的局限,应该扬弃;经院哲学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神学信条,这种思维方式对西欧思想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哲学思想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该给予肯定。
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学大全》被奉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网络全书。
2 世俗文化
法国的《罗兰之歌》是骑士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学的兴起:
原因: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由此而兴起。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
作用: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因此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二 列举题
1 列举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中国甲骨文。
2 史诗
两河流域:《吉尔伽美什》、印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希腊:《荷马史诗》
3 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
4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
秦始皇的主流价值观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汉初期是黄老学说,崇尚清静无为;汉武帝时代独尊儒学,通经致用。
5 列举西汉的两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6 列举与“楚汉相争”有关的成语
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7 列举在今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
孙吴(建业)、东晋(建康)、宋(建康)、齐(建康)、梁(建康)、陈(建康)

历史知识点的重点是什么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
1、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约70——20万年前,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四肢),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头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使用打制石器(被称 为“旧石器”)。食物来源于打猎和采集,住山洞,会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3、山顶洞人:约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已经掌握磨制、钻孔技术,能人工取火,缝制兽皮衣服。
二、 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1、河姆渡遗址: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耒、耜,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水稻,饲养水牛,定居(干栏式建筑)。
2、半坡遗址:约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麻、蔬菜,纺麻织布,制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
3、大汶口遗址,有随葬物,出现贫富分化。
三、 远古的传说
1、黄河流域两大部落: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黄帝打败炎帝,结成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它是汉族的前身,所以中华民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2、禅让制: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有尧、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导的方法。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奴隶制)。禹的儿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一个夏王是桀(暴君)。
2、商: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在鸣条打败桀,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商东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长江流域,北达辽河。最后一个王商纣(暴君)。
五、 西周的兴亡
1、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都于镐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统治者叫国君,或诸侯),叫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的统治。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财物,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3、西周结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六、春秋争霸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即洛阳)——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齐桓公首霸的原因:①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齐桓公称霸的标志:葵丘会盟。
4、晋楚争霸: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败,晋文公成为霸主。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5、吴越争霸:吴王阖闾任用孙武打败楚,成为霸主。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
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七、战国争雄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由晋分裂而成。
2、战国时著名战役:围魏救赵(齐国孙膑)、长平之战(秦将白起)
3、合纵与连横: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以苏秦为代表,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以张仪为代表。
八、商鞅变法:
1、背景:①战国时生产力发展,标志为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②秦国相对落后。③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2、变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有: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农抑商。③奖励军功。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3、性质:商鞅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影响:①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②秦国战斗力提高。③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4、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
九、秦朝的统一:
1、“秦王扫六合”(统一全国)的原因:①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②秦王赢政制定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
2、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都咸阳。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②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皇帝制度的建立:内容:①确立皇帝的称号,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起来。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货币(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铜钱)。②统一度(长度)量(容量)衡(重量)。③统一文字(小篆,后来是隶书)。
十、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秦的暴政。表现在:①“焚书坑儒”(这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②残酷地剥削。③严酷的刑罚。④秦二世更加昏庸残暴。
2、开始: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曾攻到咸阳附近的戏。
3、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4、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刘邦进入关中,逼近咸阳,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十一、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都长安(西安)。汉武帝(刘彻)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汉武帝的文治武功:①思想方面:尊儒术兴太学。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③经济方面: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军事方面:北方打败匈奴,设置“河西四郡”,管辖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南方控制海南岛和“西南夷”。
十二、张骞通西域
1、 西域的范围: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
2、 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是联络乌孙国。意义: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
3、 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十三、两汉时期的外交
1、“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另有“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铁器制造技术传到朝鲜,在平壤出土有汉朝蜀郡制造的漆器。公元57年,汉光武帝赠给日本倭奴国使者“汉委奴国王” 金印。
3、汉与欧洲的往来: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公元166年,大秦人从海路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十四、三国鼎立
1、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之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2、 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之后,三分天下局面实际形成。
3、 三国鼎立:①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②221年,刘备建汉(蜀汉或蜀),都成都。③229年,孙权建吴,都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十五、南方的初步开发
1、 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工具、技术和种子。
2、 吴国的经济: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织造麻布(越布),青瓷,三大造船中心(侯官、临海、番禺)。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过夷洲(今台湾)。
3、 诸葛亮治蜀:堰官,锦官,平定南中地区(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一带)。
4、 西晋都洛阳,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都建康(南京)。江南经济发展原因:①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②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③社会相对安定。④自然条件优越。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十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少数民族内迁: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内迁到黄河流域。
2、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民族融合趋势增强。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人民。③北魏政权面临危机。
内容:①借鉴汉族政治经济制度。②迁都洛阳。③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推行汉族教育制度)。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十七、青铜工艺
1、 青铜:是以铜为主要成分(铜、锡、铅)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青铜时代:是指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2、 主要青铜器:①司母戊大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商朝后期铸造,特点是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朝残品的典型风格。②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③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立人、青铜人头像和青铜树:造型奇异,风格独特,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十八、卓越的工程包括:
1、 都江堰:战国后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位于成都附近岷江上。特点: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2、 郑国渠:战国后期秦国建于咸阳附近,由郑国主持修建,灌溉了关中平原。
3、 秦长城:秦朝为防御匈奴,在秦、赵、燕三国北方防御工程基础上修筑而成,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
4、 灵渠。秦朝修建,联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十九、科技成果
1、 造纸术:发明于西汉(世界最早),用麻造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产量增加,成本降低,取代竹木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意义: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2、 数学:①《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初期,书中关于负数的概念、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以及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②“圆周率”:南朝时,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比欧洲早1100年。
3、 医学:①“医圣”张仲景,东汉人,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②华佗,东汉人,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麻沸散),编制了五禽戏。
4、 农学:贾思勰,北魏时期,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
5、 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著有《水经注》。
二十、汉字的演变
1、 文字的起源: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2、 甲骨文:商朝时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意义: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情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从商朝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3、 金文:商朝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铭文和钟鼎文。为后人研究商周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4、 小篆和隶书: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流行于秦。后发展为隶书,汉时广泛使用。
5、 草书、楷书和行书:出现于汉朝后期,三国两晋时趋向成熟。
二十一、学术思想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①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统治者体贴人民,人民敬重和服从统治者。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②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扩大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编订了《诗》、《书》、《春秋》作教材,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③孔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里。
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①原因:战国时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众多的学派,历史上称为“诸子百家”。②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还有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和农家。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轲(邹国,《孟子》)、荀况(赵国,《荀子》)。道家:庄周(宋国,《庄子》)。墨家:墨翟(鲁国,《墨子》)。法家:韩非(韩国,《韩非子》)。兵家:孙膑(齐国,《孙膑兵法》)。
二十二、文学、史学与宗教
1、 诗歌:屈原,战国时楚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作品《离骚》、《天问》。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
2、 史学:司马迁,西汉汉武帝时期,我国古代伟大史学家,著有《史记》,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等,它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影响。
3、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对我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4、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正式创立,尊老子为教主。
二十三、艺术
1、 战国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制作于战国时期,说明当时我国音乐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2、 秦始皇陵兵马俑:在秦汉时期的美术中,雕塑的成就最为突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堪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大型陈列馆。
3、 王羲之:“书圣”王羲之,东晋,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 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❺ 上海高一历史(华师大出版)知识点概要

你给我20悬赏分我给你复习提纲……好不好?求你了……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文字、国家、金属工具
2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3 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随后,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继在此建立过形式相似而规模不一的王国。其中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发明者:苏美尔人。
5《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
6《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7 促使大河流域国家产生的原因:大河灌溉农业的需要
第 2 课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罗河的赠礼
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复杂难懂 (2)受到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第 3 课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于恒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因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而得名。
3 种姓制度:
产生原因:雅利安人为了更好地统治被征服者
四大种姓:婆罗门 祭司阶层
刹地利 军事贵族 (国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农民、商人)
首陀罗 奴隶
特点: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与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前6世纪,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创立者:悉达多 (释迦牟尼、佛祖)
佛教经典:三藏经(大藏经):经藏、律藏、论藏
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公元前3世纪佛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史诗的内容虽然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以及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 4 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玛雅人从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玛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筑,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兹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阳之子,今乌拉圭、阿根廷)
第 5 课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东北非:麦罗埃文明、阿克苏姆文明;南非:大津巴布韦文明
2麦罗埃文明代表了库施文明鼎盛阶段的成就。
3 阿克苏姆文明是在多种文明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苏姆王国是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
4 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杰出代表:石头城。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第 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发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腊形成数以百计的城邦,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希腊地理环境影响与制约的结果。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氏族社会解体,以地域为基础的国家应运而生,由于希腊的地理环境山地多,岛屿多等特点,希腊形成了200多个城邦。
时间: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是古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全盛的时期。
特点: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伯里克利时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积极: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消极: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课 希腊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腊史诗:《荷马史诗》,其中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的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还涉及迈锡尼时代的一些社会风尚。
2 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多利亚柱式建筑。
4 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5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历史》(《希波战争史》)
6 实物史料:帕特农神庙 口传史料:《荷马史诗》 文献史料:《历史》
第 8 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 罗马政体的演变: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2 罗马人确立其在地中海地区霸权的三次战争: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
3 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的标志: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4 “罗马和平”的标志:政治上: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繁荣和发展;文化上:昌盛和发达;城市的涌现和繁荣。
5 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1 罗马法系的形成:习惯法- 成文法-公民法 -万民法
(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2 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3 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颁布赦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5 罗马法体系的影响: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罗马法的历史局限性: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1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创立者:穆罕默德 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 经典:《古兰经》
2 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 阿拉伯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保存并传播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印度的数字、十进位制等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都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这不仅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阿拉伯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欧洲古代文化遗产,许多古代希腊典籍都是经阿拉伯文再转译为拉丁文,才为中世纪欧洲人所熟知的,这为他们学习和研究欧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启示:科学知识源于生活,人们必须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坚持探究,敢于创新,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1 1299年,奥斯曼一世宣布独立建国;1453年,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16世纪后,奥斯曼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奥斯曼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原因:
主观上:(1)新生产方式的活力:立国前后,奥斯曼土耳其在周边先进制度影响下,氏族制度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制度刚刚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对外扩张的内驱力。内部分化带来的矛盾,奥斯曼人热衷对外扩张,摆脱困境。(3)正确的外交策略。对突厥和蒙古采取守势,集中进攻拜占庭帝国。
客观上:周边国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已日薄西山。
3 奥斯曼帝国崛起后,控制了亚欧商路,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五单元 中世纪欧洲
1 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基本特征:庄园经济、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兰克王国是西欧日耳曼国家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国家。
2 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罗马因素(隶农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经济制度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
4 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采邑改革”: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须对分封者服兵役;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但也导致王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5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6 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等级君主制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权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英法等级君主制形成的标志: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1 王权:世俗权利;教权:宗教权力
2 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纪时,教会仍受王权控制。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成同盟,已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植。王权则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强化王权。于是双方相互利用,互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丕平献土(把罗马周围的土地交给教皇统治)——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
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
3 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的例子
从11世纪开始,由于教会权势的膨胀和世俗权力的软弱,一度携手的王权和教权冲突时起。这一矛盾在德意志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
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告终,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
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第 14 课 庄园和城市
1 庄园是欧洲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特点:自给自足 劳动者:农奴
庄园衰败的原因:14世纪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渗透,导致领主自营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
2 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城市复兴的原因和时间:从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城市复兴的地点:意大利北部地区、法兰西南部地区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区的中世纪城市,兴起最早,发展最快。
争取自治(司法权、行政权)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3 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1 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的封建经济制度。
2 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君主制
3 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和斗争的状况成为西欧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
4 庄园制度。14世纪后,城市复兴。
第15课 中世纪文化
1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
经院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服务神学,这是历史的局限,应该扬弃;经院哲学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神学信条,这种思维方式对西欧思想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哲学思想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该给予肯定。
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学大全》被奉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网络全书。
2 世俗文化
法国的《罗兰之歌》是骑士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学的兴起:
原因: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由此而兴起。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
作用: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因此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二 列举题
1 列举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中国甲骨文。
2 史诗
两河流域:《吉尔伽美什》、印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希腊:《荷马史诗》
3 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
4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
秦始皇的主流价值观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汉初期是黄老学说,崇尚清静无为;汉武帝时代独尊儒学,通经致用。
5 列举西汉的两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6 列举与“楚汉相争”有关的成语
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7 列举在今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
孙吴(建业)、东晋(建康)、宋(建康)、齐(建康)、梁(建康)、陈(建康)

❻ 上海高一历史教材第一分册提纲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1.国家生产的根源:生产力;国家职能:保障国家安全;调节国内矛盾;管理社会公共事。

2.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

3.《吉尔伽美什》的史学价值: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和文化的第1手文献.

4.《汉穆拉比法典》的价值与地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1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1手文献.

5.《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汉穆拉比法典》的目的:管理国家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 苏美尔人建立城市国家
公元前18世纪中叶 汉穆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公元前1792年 汉穆拉比继位古巴比伦国王

第2课:古代埃及: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亚历山大征服

1.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 尼罗河与两河流域一样,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发祥地。

6.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7. 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1.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动荡和紧张 埃及文明:稳定而安宁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3.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4.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5.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文字复杂难懂。

6.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公元639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

第3课:古代印度:
公元前14世纪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6世纪 吠陀时代
公元前6世纪 佛教产生
公元前3世纪 佛教开始外传

1.种姓制度:祭司阶层——婆罗门,世俗统治者——刹地利,雅利安自由民——吠舍,被征服的土著——首陀罗

1. 约公元前14世纪,一批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征服土著部落。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雅利安人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恒河流域。

3. 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4. 公元6世纪,政局动荡,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相传佛教创始人为悉达多。

5. 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是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6.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

1.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的梵书,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因此约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

3.佛教的创立和发展: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美洲印第安文明一览表:
(1)玛雅文化:区域范围: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今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一带
存在时间:公元前2500开始,公元16世纪上半叶毁灭
主要成果:培养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建立了金字塔式神庙,20进制,会使用0和象形文字
(2)阿兹特克文化:区域范围:今墨西哥一带
存在时间:公元12世纪开始,公元15世纪强盛
主要成果: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城,金字塔式神庙,掌握原始麻痹术,织布刺绣,灌溉农业
(3)印加文化:区域范围:安第斯高原一带
存在时间:公元15世纪向外扩张,公元16世纪30年代消亡
主要成果:培植了马铃薯,灌溉农业,擅长建筑,使用多种植物治病

1.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玛雅文化: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忽然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玛雅人发明和使用了“0”的概念;玛雅人就创造了约有850个字符的象形文字体系;最能体现玛雅人建筑成就的是金字塔式的台庙和圆塔式天文观象台。

3.阿兹特克文化:阿兹特克人掌握了高超的农业生产技术;他们擅长棉织,刺绣和和制作彩绘陶器。

4.印加文化:从南美安第斯高原兴起;15世纪初~16世纪30年代。

主要成果(举典型例子)
玛雅文化 :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使用了“0”的概念;创造了约有850个字符的象形文字体系;筑成金字塔式的台庙和圆塔式天文观象台;20进制。
阿兹特克文化:建立特诺奇蒂特兰城.建立金字塔式神庙.掌握原始麻醉术.织布刺绣.灌溉农业
印加文化:培育了马铃薯.灌溉农业.擅长建筑.使用多种植物治病

[第5课]古代黑非洲:
公元前590年~~公元前4世纪中叶 麦罗埃文明兴起
公元前后 阿克苏姆文明兴起
公元4世纪~~公元5世纪 大津巴布韦文化兴起
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 大津巴布韦文化衰落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一般称为“黑非洲”。

位于东北非的麦罗埃文明,它始于公元前590年,终于

公元4世纪中叶,属于库施文明的麦罗埃时期。

麦罗埃是当地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铁中心。

在麦罗埃的物产中,陶器是最著名的。

麦罗埃文字是一种简化了的象形文字。

阿克苏姆王国兴起于公元前后,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

阿克苏姆人随外贸易高度繁荣,阿克苏姆王国堪称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巨石建筑也堪称一绝。

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大约始建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

大津巴布韦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今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南部、博茨瓦纳东部和南非北部一带。

麦罗埃文明、阿克苏姆文明:(1)麦罗埃文明:公元前11世纪初以后,库施王国发展;公元前730年征服埃及;公元前656年,在埃及统治结束;公元前590年,库施王国迁都麦罗埃,库施王国进入麦罗埃文明.(2)阿克苏姆文明;东北非的另一古代文明,在今埃塞俄比亚境内

第六课:1.希腊城邦制度形成,发展和作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200多个)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它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与希腊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2.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目的在于打破血缘门第、重新调整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3.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 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4.雅典民主政治评价:进步性:雅典民主政治,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部(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局限性: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5.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公元前508年:里斯提尼改革

第七课: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希腊古典时代

史诗体裁特征: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

戏剧体裁: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着重于描写人与命运的抗争,塑造崇高的英雄人物。 主题:具有严肃、悲壮、崇高的特征,不着意于悲,而重在严肃事件。 结构形式:完整而严肃。

古代希腊的戏剧代表了古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分为悲剧和喜剧两种类型。

1.荷马史诗: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2.列举世界历史上四大文学名著:《吉尔伽美什》;《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荷马史诗》

3.三大悲剧家及喜剧家:(1)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2)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4.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5.希罗多德《历史》;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 希罗多德有“史学之父”的美誉.
修昔底德是与希罗多德齐名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撰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埃斯库罗斯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最出色的作品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代表作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等。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主要代表作是《蛙》、《马蜂》、《鸟》等。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柱式建筑,也是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哲学”一词就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爱好知识之学”。

苏格拉底强调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主张灵魂不灭和灵魂轮回,并首次提出勒逻辑学中归纳和定义的方法。

柏拉图创建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理想国”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代表作:《理想国》、《辩诉篇》、《法律篇》等。 *1)精神恋爱 2)苏格拉底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主要代表作是《政治学》、《诗学》等。

第八课:前8世纪中叶~~前509年:罗马王政时代

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

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起,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罗马人确立了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罗马共和国概括: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帝国的建立及扩张: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的繁荣和发展,文化的昌盛和发达,城市的涌现和繁荣,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标志。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罗马帝国的分裂: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4.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标志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也是欧洲古代史终结的标志,也标志着奴隶社会在西欧结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9。罗马法体系: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勒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

什么是罗马法:它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十二铜表法”的评价:1“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结实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利,规范了社会生活。成为罗马发体系的渊源。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民法”: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文献。包括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告示和审判案例、公民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各项决议,执政官发布的各种行政命令等。

公民法特点: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

什么是“万民法”: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
万民法特点:这些法令和决议经过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

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公元6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罗马帝国的法律大全《民法大全》

10。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公元6世纪前后,阿拉伯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处于国家形成前夜,伊斯兰教产.

公元622年,默罕默德被迫离开麦加,前往麦地那

公元661年,穆阿维亚建立倭马亚王朝,国家进入帝国时代

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推翻倭马亚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后迁都巴格达

公元8世纪至公元9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

穆罕穆德创立了一神教--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愿意为“皈服”

7世纪30年代初,阿拉伯统一国家初具形态。阿拉伯帝国到8世纪中叶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额封建军事大帝国。

9世纪中叶以后,阿拔斯王朝由盛转衰。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悉达多,经典:《大藏经》
基督教:产生与亚洲,产生时间:公元1世纪,创始人:耶稣,经典:《圣经》特点:上帝是唯一的神。
伊斯兰教:产生时间:公元6世纪前后,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古兰经》,特点;一神教。

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❼ 上海二期课改高一历史第一、二分册的知识梳理!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1.国家生产的根源:生产力;国家职能:保障国家安全;调节国内矛盾;管理社会公共事。

2.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

3.《吉尔伽美什》的史学价值: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和文化的第1手文献.

4.《汉穆拉比法典》的价值与地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1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1手文献.

5.《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汉穆拉比法典》的目的:管理国家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 苏美尔人建立城市国家
公元前18世纪中叶 汉穆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公元前1792年 汉穆拉比继位古巴比伦国王

第2课:古代埃及: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亚历山大征服

1.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 尼罗河与两河流域一样,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发祥地。

6.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7. 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1.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动荡和紧张 埃及文明:稳定而安宁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3.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4.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5.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文字复杂难懂。

6.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公元639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

第3课:古代印度:
公元前14世纪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6世纪 吠陀时代
公元前6世纪 佛教产生
公元前3世纪 佛教开始外传

1.种姓制度:祭司阶层——婆罗门,世俗统治者——刹地利,雅利安自由民——吠舍,被征服的土著——首陀罗

1. 约公元前14世纪,一批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征服土著部落。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雅利安人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恒河流域。

3. 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4. 公元6世纪,政局动荡,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相传佛教创始人为悉达多。

5. 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是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6.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

1.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的梵书,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因此约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

3.佛教的创立和发展: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美洲印第安文明一览表:
(1)玛雅文化:区域范围: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今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一带
存在时间:公元前2500开始,公元16世纪上半叶毁灭
主要成果:培养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建立了金字塔式神庙,20进制,会使用0和象形文字
(2)阿兹特克文化:区域范围:今墨西哥一带
存在时间:公元12世纪开始,公元15世纪强盛
主要成果: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城,金字塔式神庙,掌握原始麻痹术,织布刺绣,灌溉农业
(3)印加文化:区域范围:安第斯高原一带
存在时间:公元15世纪向外扩张,公元16世纪30年代消亡
主要成果:培植了马铃薯,灌溉农业,擅长建筑,使用多种植物治病

1.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玛雅文化: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忽然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玛雅人发明和使用了“0”的概念;玛雅人就创造了约有850个字符的象形文字体系;最能体现玛雅人建筑成就的是金字塔式的台庙和圆塔式天文观象台。

3.阿兹特克文化:阿兹特克人掌握了高超的农业生产技术;他们擅长棉织,刺绣和和制作彩绘陶器。

4.印加文化:从南美安第斯高原兴起;15世纪初~16世纪30年代。

主要成果(举典型例子)
玛雅文化 :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使用了“0”的概念;创造了约有850个字符的象形文字体系;筑成金字塔式的台庙和圆塔式天文观象台;20进制。
阿兹特克文化:建立特诺奇蒂特兰城.建立金字塔式神庙.掌握原始麻醉术.织布刺绣.灌溉农业
印加文化:培育了马铃薯.灌溉农业.擅长建筑.使用多种植物治病

[第5课]古代黑非洲:
公元前590年~~公元前4世纪中叶 麦罗埃文明兴起
公元前后 阿克苏姆文明兴起
公元4世纪~~公元5世纪 大津巴布韦文化兴起
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 大津巴布韦文化衰落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一般称为“黑非洲”。

位于东北非的麦罗埃文明,它始于公元前590年,终于

公元4世纪中叶,属于库施文明的麦罗埃时期。

麦罗埃是当地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铁中心。

在麦罗埃的物产中,陶器是最著名的。

麦罗埃文字是一种简化了的象形文字。

阿克苏姆王国兴起于公元前后,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

阿克苏姆人随外贸易高度繁荣,阿克苏姆王国堪称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巨石建筑也堪称一绝。

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大约始建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

大津巴布韦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今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南部、博茨瓦纳东部和南非北部一带。

麦罗埃文明、阿克苏姆文明:(1)麦罗埃文明:公元前11世纪初以后,库施王国发展;公元前730年征服埃及;公元前656年,在埃及统治结束;公元前590年,库施王国迁都麦罗埃,库施王国进入麦罗埃文明.(2)阿克苏姆文明;东北非的另一古代文明,在今埃塞俄比亚境内

第六课:1.希腊城邦制度形成,发展和作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200多个)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它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与希腊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2.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目的在于打破血缘门第、重新调整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3.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 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4.雅典民主政治评价:进步性:雅典民主政治,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部(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局限性: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5.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公元前508年:里斯提尼改革

第七课: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希腊古典时代

史诗体裁特征: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

戏剧体裁: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着重于描写人与命运的抗争,塑造崇高的英雄人物。 主题:具有严肃、悲壮、崇高的特征,不着意于悲,而重在严肃事件。 结构形式:完整而严肃。

古代希腊的戏剧代表了古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分为悲剧和喜剧两种类型。

1.荷马史诗: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2.列举世界历史上四大文学名著:《吉尔伽美什》;《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荷马史诗》

3.三大悲剧家及喜剧家:(1)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2)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4.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5.希罗多德《历史》;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 希罗多德有“史学之父”的美誉.
修昔底德是与希罗多德齐名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撰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埃斯库罗斯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最出色的作品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代表作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等。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主要代表作是《蛙》、《马蜂》、《鸟》等。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柱式建筑,也是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哲学”一词就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爱好知识之学”。

苏格拉底强调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主张灵魂不灭和灵魂轮回,并首次提出勒逻辑学中归纳和定义的方法。

柏拉图创建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理想国”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代表作:《理想国》、《辩诉篇》、《法律篇》等。 *1)精神恋爱 2)苏格拉底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主要代表作是《政治学》、《诗学》等。

第八课:前8世纪中叶~~前509年:罗马王政时代

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

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起,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罗马人确立了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罗马共和国概括: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帝国的建立及扩张: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的繁荣和发展,文化的昌盛和发达,城市的涌现和繁荣,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标志。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罗马帝国的分裂: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4.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标志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也是欧洲古代史终结的标志,也标志着奴隶社会在西欧结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9。罗马法体系: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勒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

什么是罗马法:它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十二铜表法”的评价:1“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结实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利,规范了社会生活。成为罗马发体系的渊源。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民法”: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文献。包括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告示和审判案例、公民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各项决议,执政官发布的各种行政命令等。

公民法特点: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

什么是“万民法”: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
万民法特点:这些法令和决议经过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

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公元6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罗马帝国的法律大全《民法大全》

10。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公元6世纪前后,阿拉伯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处于国家形成前夜,伊斯兰教产.

公元622年,默罕默德被迫离开麦加,前往麦地那

公元661年,穆阿维亚建立倭马亚王朝,国家进入帝国时代

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推翻倭马亚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后迁都巴格达

公元8世纪至公元9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

穆罕穆德创立了一神教--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愿意为“皈服”

7世纪30年代初,阿拉伯统一国家初具形态。阿拉伯帝国到8世纪中叶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额封建军事大帝国。

9世纪中叶以后,阿拔斯王朝由盛转衰。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悉达多,经典:《大藏经》
基督教:产生与亚洲,产生时间:公元1世纪,创始人:耶稣,经典:《圣经》特点:上帝是唯一的神。
伊斯兰教:产生时间:公元6世纪前后,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古兰经》,特点;一神教。

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❽ 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章1~4课知识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夏 → 商 → 西周 → 东周(春秋、战国) ]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夏朝统治维持了四百多年。
(2)后来商灭夏,商朝统治历时六百年左右。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A西周分封制
(1)开始实施者:周武王
(2)基本内容:
①分封对象: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等,成为诸侯。
②权利义务:享有世袭统治权;拱卫王室,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③主要封国:鲁、齐、燕、宋、吴
(3)影响:
积极作用: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它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性: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量日盛,王权衰落,分封制被破坏。(春秋:楚王问鼎)
B西周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3)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最主要特点)。
周王称“天子”,世代以嫡长子相传,余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类似的关系。
②大、小宗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最高领袖。 (政治上,上下级关系; 血缘上,兄弟关系。)
③宗法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宗法等级。
④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
(4)意义: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后来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内涵体现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尊宗敬祖,重男轻女观念、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等)。
★3.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1)神权与王权结合(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二、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朝的统一
(1)原因:
①商鞅变法奠定秦统一的基础; ②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③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时间、策略: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远交近攻”策略
(3)顺序: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4)秦朝疆域:东临东海,西到陇西;北达长城,南到南海;东北到辽东。
(5)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6)意义: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了解“始皇帝”的来历
(1)名称来源:
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为了加强统治,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希望从自己开始,子孙传承,永掌政权,创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
①皇权独尊——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
②皇位世袭——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
③皇权至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3)影响:被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前221年,秦始皇;1912年,清宣统帝(溥仪)]
3.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史称“三公”。
(1)“三公”职能:
①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
②太尉——主管军事(虚职)
③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等。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三公九卿”通过“朝议”的方式参与朝政。
(2)“三公”制的实质:三公相互牵制,从而集权于皇帝。
4.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1)建立过程:春秋、战国,开始出现 秦朝时,在全国推行。
(2)概况:
①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
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
③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3)特点:
①实行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③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深远)。
5.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1)建立:秦始皇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2)核心:君主专制
(3)影响:
A.积极方面: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对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推动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初步统治,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④秦朝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消极方面:
①皇权至高无上,容易导致暴政。
②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
③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失误。
④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县制、封国制并行。
郡国并行制,一度影响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大一统局面。
2.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执行政令)。
(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特点: ①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②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4)影响:
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被历代王朝所沿用。
(5)示意图:
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为了制约相权,又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权。
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概况:
①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共设10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归中书省直辖,称之为“腹里”;
③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3)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地方省制的开端。
4.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世官制:
我国夏、商、周时期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根据爵位的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职,由于爵位可以世袭,这样就形成世官。
(2)察举制:
汉武帝时开始实施、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
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标准是门第、出身,不注重才能。它使世家大族子弟垄断高级官职。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该制度无法继续下去。
(4)科举制:
①建立: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明清时期,演变成“八股取士”;清末“新政”时(1905年),科举制废除。
②意义:
积极性:①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该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局限性:
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创造意识的人,制约科技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
①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行使,正式废除丞相制。
②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③过程:明太祖朱元璋时,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秦以来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④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中国的宰相制度设立于秦代秦始皇时期,废除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2)设内阁:
①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导致皇帝丛杂政务集于一身。
②经过: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明永乐帝)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 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③职能: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④影响: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置军机处
(1)设置:清朝雍正皇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
(2)职责: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诏令。
(3)特点:简(机构简单)、速(效率高)、密(决策封闭性)。
(4)评价:
不仅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而且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性:
①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多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2)消极性:
妨碍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压制民主思想的产生,阻碍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
★ 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脉络和特点:
1.概念:
(1)含义: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部分。前者指:皇权至上,专制独裁;后者指:地方无权,必须无条件服从中央。
(2)基础:
①经济:封建自然经济 ②思想:(最初)法家思想,(后来)儒家思想
(3)发展历程:
战国,萌芽 → 秦朝,开创 → 汉、唐、元发展和完善 → 明清 顶峰
(4)两大矛盾: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脉络:
(1)中央政治制度:秦朝三公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
3.演变特点:
(1)中央:君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2)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阅读全文

与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