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学的困惑

历史学的困惑

发布时间:2021-02-19 22:46:11

㈠ 学历史的困惑......

我现在上大学了,以一个过来人的感触说说吧(我历史高考得了144,满分150)。专我觉得历史最属重要的要有自己的思路,我复习的时候一般只看笔记,这样整个框架结果就会很清楚。而到细化必须看书的时候,不妨多看看书上小字部分那些有趣的东西,这样可以强化记忆。而且分析题时也常会用到,我就经常在考试的时候先想到那些有趣的小知识,再联想到他是在书上的哪里,再想到自己笔记上是什么框架,尔后根据框架一条条地去找符合的知识点写上去,就基本没问题了。

㈡ 历史教学的疑惑

历史教学困惑及对策

内容摘要:历史教学就是讲述过去的事实、过时的事物。教材都是对过去事情的记载。该如何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过来?让历史学科带着神秘面纱焕发出盎然生机?

关键词:历史教学困惑 对策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历史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人文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史教材的内容涉及上下五千年,具有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素材和主题可以挖掘,历史教学也应该是充满高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然而,深入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都很困惑:历史课是学生最不愿学的科目之一。学生认为,历史课属常识课——既然是常识,不学也罢。即使关乎中考升学之痛痒,也不把它当回事。

究其原因,学生的回答无外乎两点:一是“内容枯燥”;二是“听天书一般,没意思”。这两个原因,前者是客观的,问题在教材;后者则是主观的,问题的关键在教师。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涵盖面广,但学时不多,故而在内容编排上重事件轻人物,故事性不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重历史知识而轻思辨能力,历史肯定就像一具几千年前的“木乃伊”,历史教学中,老师味同“嚼蜡”,学生如听“天书”。殊不知,教师和学生都是主观能动的,只要方法恰当,教师把远去的历史讲得鲜活精彩,学生也会主动亲近历史,用历史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未来”,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建议如下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它能调动、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历史课堂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深入浅出,更能让教材“活”起来

教材中的内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果不适当的扩充,就是符号,枯燥无味。深入教材,要求教师根据课本中的内容查阅大量资料,弄清前因后果和事件脉络,把教材中蜻蜓点水式的叙述,变为情节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真实可感的历史人物。切不可浅尝辄止照本宣科,用教材中的原话敷衍学生,对历史的评价也不能随随便便将书中的定论硬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

对于现在的学生,让历史教材说“真话”也很重要。史家笔法讲究微言大义,讲求真实。教材中对某些“历史意义”的阐述显得概念化、政治化,初中生不能完全理解,便起逆反心理,对历史心生疑虑,或干脆不相信历史。这是很危险的,教师必须用教材中没有的史料去说明史实,循循善诱,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认识,因为历史观比历史本身更重要!

历史课程的专业性强,对于学生来说,历史教师学识渊博,睿智而神秘。学生自然敬仰一只粉笔一张嘴纵论天下,口若悬河出语不凡的历史教师。但现如今的学生更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历史教师如果像考古工作者,必定要把历史教“死”,把学生教“死”。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这些都是历史课可以变得生动活泼的基础。教师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历史感,在头脑中再现历史画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曾几何时,学习历史的目的似乎就是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重大意义,记住祖宗的各项发明创造,难怪有学生感慨:历史真枯燥,历史真难学!还说,“背”历史最难的是时间。这是本末倒置,不难才怪!学历史干什么?唐太宗早就告诉我们了:以“史”为“镜”。要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活”起来,就应注重学生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讨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时,他们学习内驱力才能增强,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又受思想教育的一门课,需要教师把握好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第一堂课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历史课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比如讲到学历史可以使人明智,教师可以提问: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古代的明君,你知道他明智的原因吗?就是他注重“以史为镜”,注重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使自己很少犯前人犯过的错误。由此,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历史,认识到学习历史的现实作用。

总之,无论运用什么方式方法或手段,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活”教“活”学历史。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历史功底,通过对历史教材的充分挖掘和对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历史可以鲜活起来,《历史》课程的教学也可以生动起来,从而使历史学科焕发出本来具有的盎然生机!

㈢ 高中历史学习的大困惑

在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成为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君主立宪制也称“有限君版主制”,它是资本主权义社会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制约和限制的君主制。与封建君主制的区别表现为后者是专制裁,而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一种形式。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是国家的世袭元首,名义上有很大的权力,如任免包括首相在内的高级官员、法官,也可以召集和解散会议、统帅军队等等。实际上,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通过法律的制定,议会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 在此期间,英国还出现了内阁,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管理国家的的最高行政机关,内阁首相也就成为政府首脑。英国的王权进一步衰落。

㈣ 学历史的困惑

学习历史并不是让你去背下历史那样是没有一点用的,你现在缺乏的是怎么样去了解历史,历内史的容真正含义是让你了解过去,和以前发生的事,然后结合现代他们的不同之处,人类改变了些什么,需要些什么,要怎样去做,而让你去背去考的真正含义就是让你清清楚楚的站在历史与现代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站在这两者之外你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含义,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轻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能认认真真的去看待这个问题我想你以后就会明白,学了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学

㈤ 历史学习的一些困惑

实战心得

历史知识的三要素是时间、空间、人物,由此构成历史事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浩繁的历史年代,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甚至说“只记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记历史年代,岂不省事吗?”历史老师往往会回答:学历史而不知时间,等于骑车上街不看红绿灯,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记忆历史年代,一要目的明确,二要坚定信心,三是方法得当。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同学,无不为记忆历史年代绞尽脑汁。所创立的方法,可分为十几大类计四十七种方法之多。下面依次加以介绍。
第一类,趣味式
所谓“趣味式”,即用感兴趣的方式来帮助记忆历史年代。
(1)谐音法。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可把“1818”谐音为“一巴掌一巴掌”,把“55”谐音为“呜呜”,合起来就把马克思生日说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直哭。”
(2)比喻法。如1900年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时期,可把数字的形状比成义和团群众拿着各种武器,长矛像“1”字,钢叉像“9”,盾牌像“00”,从而记住1900年这个历史年代。
(3)口诀法。也叫顺口溜法。有朝代口诀:“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到共和”;有帝王年代口诀:“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也有公元年代口诀:“960,建北宋;1127年,南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会议,也可编成口诀:“一二三八古,12378;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届二中会,已经到49”。这里概括了党的九次会议,古田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八七会议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9年召开;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
在古代史中,有人把朝代和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简便易记,效果很好。如“从夏至今四千年,公元前后各两千,后汉以后公元后,后汉似前公元前。”这就是把我国历史分成两大段,虽不十分准确,却也大致差不多。又如“夏商周秦前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继两宋,下接元明和清朝。”这一口诀记述了我国朝代兴衰次序,二十八个字活画中国史长河的大体轮廓,再经过具体填充,朝代兴衰演变史的全过程就显得更清楚了。
第二类,对照式
所谓“对照式”,即用中外对照或古今对照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
(4)古今对照法。也称远近对照法。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再如公元前467年我国奴隶制结束,公元后476年西欧奴隶制结束。公元前841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后841年则是唐武宗会昌元年。
(5)中外对照法。把世界史和中国史和年代对照记忆。如我国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在世界史上雅典梭伦改革也是公元前594年。再如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开始,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也是1894年。
再如公元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的崩溃,而我国公元前476年则是春秋时期的结束,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终结。
第三类,比较式
所谓“比较式”,即用互相比较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知道一个历史年代比较另一个历史年代,早几年或晚几年,便可由一个年代比较出另一个年代来。
(6)比早法。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国近代史早200年,中国近代史是1840年,世界近代史便是1640。再如世界现代史比中国现代史早两年,中国现代史是1919年,世界现代史便是1917年。
(7)比晚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晚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1939年。再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晚16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便是1856年。
第四类,推导式
所谓“推导式”,即根据记住的历史年代,经过推导而记住另一个或几个历史年代。这只要有一个基点数,然后通过人物,事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就可推出历史年代来。可从基点数向前推,向后推,同时向前后推。也可互相推。
(8)前推法。从基点数向前推导。例如知道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白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军入关,均在这一年。
(9)后推法。从基点数向后推导。如知道1818年马克思诞生,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即1820年诞生;列宁又比恩格斯小50岁,即是1870年诞生。
(10)双推法。从基点数向前后推导。如记住了抗日战争开始于1937年,往前推,十年内战开始于1927年;往后推,八年抗战结束于1945年。
(11)互推法。几个密切相关的年代可以互相推导。如三国的建立年代,依次相差一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可推导出另外两个。
(12)干支推导法。也称甲子法。用天干地支纪年推算出公元年代。我国古代人一般使用甲子纪年法。近代史上也经常使用甲子法表示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等。学会这种方法,只要记住一个历史事件是公元某某年,就可推算出另一个历史事件的公元年代。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丑条约是倒转去了十个天干地支,应是1901年,庚子赔款接着倒转去了一个天干地支,应是1900年。
第五类,联想式
所谓“联想式”,即用联想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有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对联想等等。
(13)相关联想法。通过相关事物的联想来记住有关历史年代的方法。如记住1927年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而由此联想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同年周恩来,朱德等同志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毛泽东同志于九月八日领导了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同志领导了十二月广州起义。再如现代史的三个重要事件的年代,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1919年我国发生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件事密切相联,每隔两年发生一件,只要记住一件事发生的年代,其它两件事发生的年代也就联想起来了。
(14)相似联想法。通过相似事物的联想来记住历史年代的方法。如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119”这个三位数字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火警的电话号吗,由公元前119年,联想到“119”火警的电话号码便好记了。
(15)相对联想法。通过相对事物的联想记住年代的方法。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过四年,由爆发年代(1914年)可以联想到结束年代(1918年);反之,由结束年代也能联想到爆发年代。

㈥ 关于历史学习的困惑

。。。那作练习时一开始先想,然后直接看答案
说不定这样就把答案的思路记住了。。
主要是记思路 分析要点~~

答题四化:要点化 序号化 条理化 术语化

㈦ 好困惑啊!历史到底该怎么学啊!

1:学习历史第一要把整个大纲弄清楚,即历史的主线。比如说中国历史的古代主线就是君权与版相权,权地方与中央。
2:还有整个历史的发展事件顺序把它列出来(中国历史就是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写完这些朝代的名字,然后在下面写上一些重要的事件)
3:对于历史事件。只要记住人物,时间(可以不要十分详细但是发生的顺序最好弄明白),和评价
4:事件评价的方法:第一,历史地位是什么(比如说秦地统一的评价的地位就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第二:从对思想对经济对政治的影响,(也可以对主体的影响(比如对人民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本国的影响,对外国的影响))

㈧ 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学习的困惑……

因为历史都是人写的,课本上写的不一定就是最客观最真实的历史。

所以历史很多东西没定论,一个人一个看法。

如果真要熟悉记住历史就要总结这些人的看法,形成自己的一套历史观。

㈨ 历史教学中面临着那些困惑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普遍存在一些困惑:
一、中学历史教材:想说爱版你并不容易权
二、高中历史教学:紧跟高考指挥棒
三、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幼稚化倾向
解决这些问题,虽然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但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方法如下:
一、改革传统教育评价体制的束缚
二、突破学科简单分类,深入挖掘历史学科的丰富内涵
三、打破单一的课堂授课制,进行“两结合”的实验
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㈩ 关于历史的困惑

初中历史侧重死记硬背,不知道不理解,背就是。如果高中不读文科,历史好坏无所谓。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的困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