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泰安的历史故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五万年前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六千至四千年前,位河两岸的氏族部落创造了繁盛的"大汶口文化"。夏商为青州、徐州之地。周代分属齐鲁。秦属济北郡、东郡。西汉初设泰山郡,隶兖州刺史部,北齐改为东平郡。隋初分属济北郡、鲁郡、琅琊郡。唐隶兖州、沂州。宋隶兖州袭庆府,隶京东西路。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设泰安军,泰安之名由此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设泰安州,隶山东西路。元隶东平路、中书省。明代隶济南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泰安直隶州。后改设泰安府,隶山东行省。1913年分属济南、济宁、东临3道。1925年,设泰安道,后撤销。1936年泰安、新泰隶第十二行政督察专署,肥城、东平、宁阳分隶第六、第二、第一行政督察专署;后泰安、新泰、宁阳、肥城改隶第十五行政督察专署;东平隶第二行政督察专署。1939年,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同年11月至次年3月,泰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泰山行政专员公署相继诞生。1941年9月成立泰西行政联合办事处,后改为泰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5月,泰山、泰西合并成立泰安专区。1967年,改称泰安地区。1985年3月改泰安市并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市政府驻地位于泰山南麓,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37万
② 泰安县 历史
泰安,是山东省来地级市,国务院批源复确定的中国著名风景旅游城市[1]。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2个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7761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30.7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64.0万人,城镇人口348.95万人,城镇化率61.87%。[2]
泰安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中部,北依省会济南,南连济宁市,东连商城临沂,西滨黄河,北距省会济南市66.8千米,南至三孔圣地曲阜市74.6千米,是鲁中地区中心城市之一。[3][4]
泰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城区位于泰山脚下,依山而建,山城一体。境内的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安市于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③ 泰山的历史故事(短)泰山的故事
泰山风景名胜区(Mount tai scenic spot):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国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书法第一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闻名中外。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自然的泰山,彰显着自然的神奇;文化的泰山,印证着文化的神圣。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④ 泰安历史故事
早在五千年前,在它境内的大汶河畔就有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位于泰山南麓的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是著名的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据考证,这片古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已出土的陶、石、玉、骨等不同质地的用具和祭品都异常精美,晚期的陶尊上还有象形文字样的刻画符号,专家们认为是中国文字的祖源,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这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泰安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反映了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及原始社会解体的整个过程。夏商以后,汶河流域出现了牟、铸、遂、宿等古国,经济文化率先发展,春秋时期,这里又成为齐鲁必争之地,著名的“长勺之战”就发生在泰山东麓,齐国修筑的军事防线齐长城,残墙犹在,在中国历史上,这里曾设置过郡、路、州、府、人员辐辏,是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西汉赤眉,东汉黄巾,唐代黄巢,都曾来这里安营扎寨。
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春秋战国时,泰山南北齐鲁文化泱泱大观。秦汉以来,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康熙、乾隆等12位帝王先后登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祀天地神灵,祈求国泰民安。历代文人墨客也多登临抒怀,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成为千古绝唱。泰山拥有2000多处摩崖石刻,其规模之大,精品之多,时代之久,书体之全,在国内外名山当中是无语伦比的,堪称天然的书法艺术博物馆。岱庙在泰安城中,庙内古木参天,碑刻林立,其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老的泰安城由于帝王封禅、民众礼神、文人骚客的游历渐渐地发展起来,并渐渐地形成了山不压城,城不占山,而又“山城一体”的独特格局
⑤ 泰安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
1937年12月27日 日军侵占济南,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退,擅离济南赴泰安,留第二十师守济南。 12月28日 侵华日军总司令松井宣称,日本将予中国改变态度之机会,并称日军有进攻汉口与重庆之必要。 12月30日 国军党青岛当局实施焦土政策,全城大火,沈鸿烈市长劝市民走避。 12月31日 泰安失陷。
1947年7月泰安战役,王良恩率二十三团主攻嵩里山(今英雄山),配合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
徂徕山起义的参谋长,名字叫赵子樱(相关史料中也被称为赵玉、赵子玉或赵参谋),山东泰安人,黄埔军校毕业,1927年参加中国光产党,曾在上海组织过地下工作,徂徕山起义的重要发起人之一。。。。。。
在徂徕山起义初期曾亲自指挥新泰公路伏击战,亲手引爆地雷炸死日本宪兵40余人、日本大佐1人,其后在攻打莱芜城的战役中,亲手活捉、击毙莱芜城伪县长。我爷爷和洪涛同志一起工作三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直至洪涛同志去世,一直是洪涛同志最忠实的战友。从徂徕山起义革命武装力量建立初期的几十人、直至发展为数万人的山东纵队。立下汗马功劳。
虽然没有井冈山的光辉历史,但是同样雄伟的泰山一样为我军的建设做出了一些贡献,先来说说发生在泰山脚下的两次起义吧,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区内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建立。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领导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泰西武装起义,分别成立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点燃起山东人民武装抗日的烽火。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这可是山东八路军的主要领导,可惜后来上不去)、宣传部长林浩、红军干部洪涛、赵杰,在徂徕山大寺举行起义,以中共泰安县委已掌握的武装民众自卫团和山东省委带来的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以及新争取过来的5名携枪国民党散兵为骨干,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编为第1、第2两个中队至4月,部队发展到4000余人。 这可是山东地区第一个起义,从此4支队也成立了。
1938年1月1日,根据山东省委指示,在泰安夏张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十余日后,泰安、肥城等地数支起义队伍汇集空杏寺,宣布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十一月底,泰西各抗日武装在特委领导下统一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成为一支有四千余人的山东抗战劲旅。
⑥ 关于泰山的历史故事
1、唐玄宗封禅泰山轶事
唐玄宗是唐代的第六位皇帝,在位44年。他即帝位之初,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以至形成了唐朝以来国家兴盛的又一个高潮,出现了“开元盛世”,朝中大臣上书力请玄宗东封泰山。玄宗经过一番谦让之后,欣然首肯,于公元725年12月16日到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
据说,以前的帝王登封泰山,如果是顺承运,功绩显赫,则会出现诸多祥瑞之兆;如果是无德无能,不能顺应天时治理天下,则会出现诸多凶象。而玄宗皇帝登封泰山时,虽有功于天下,天气却屡屡变化,给他带来了诸多的烦恼,这大概是上天对玄宗以后沉迷酒色、荒废朝政的警示。
当时,玄宗皇帝东封泰山,单就仪仗队伍前的马队,就以每种颜色的马1000匹作为一个方队,交错排列,远远望去就像彩云绣锦,可见规模之大,盛况空前。当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来到泰山西侧的时候,突然东北风大作,从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随从人员住的帐篷被风撕破,支撑帐篷的柱子也被吹折。
官员们因此十分恐慌,乱作一团。
封禅使张说本来就为封禅之事忙得焦头烂额,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更使他手足无措。为了稳定人心,他不得不出来打圆场说:“大家不要慌张,皇上是天子,如今御驾出宫,定会惊天动地,这是东海之神来接皇上封禅的。”
张说的搪塞,才使大家的心稍稍平静下来,及至来到泰山脚下,天果然变得丽日晴和。但是,到了玄宗斋戒沐浴的晚上,天空突然又狂风大作,寒气彻骨。天气的再度变故,不禁使玄宗心神不宁。他停止饮食,肃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
他虔诚地向苍天祷告:“我自即帝位以来,得到苍天的佐助,国家昌盛,万民安泰。我来登封泰山,本欲为万民祈福,但是,如果是我本人有什么过失,不配来泰山封禅,请上天来惩罚我本人;如果是随从的人员没有福分参加封禅,亦请上天降罪于我,随从的兵士和骑乘的马匹确实受不了彻骨的寒风,请苍天暂停风寒吧。”
玄宗祈祷之后,果然风静树止,山间的气温随之转暖,天气晴和,微风南来,在缕缕丝竹歌乐声中,玄宗顺利地在山顶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封禅,玄宗还亲自撰写了《纪泰山铭》一文,刻在山顶大观峰,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洋洋千言的唐摩崖碑。
2、岳父为何称“泰山”
我国习俗,丈夫对妻子父母的称谓,一般在口语中称为丈人、丈母。“丈”在古代有“长”的意思。“丈人”原来是对老年人、长辈的尊称。《论语。微子》中说:“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这里“丈人”就是“老汉”之意。
王充《论衡。气寿》中也有“名男子为丈夫,尊公妪为丈人”的说法,也讲“丈”之本意,原是尊敬他人尤其是尊敬老年人的说法。不过,在王充所处的汉代,对老年人不分男女,无论公妪均可称为“丈人”。
那么,对妻父尊称“丈人”源于何时何地?有人以为此说从汉代匈奴那儿传来。班固着《汉书。匈奴传》中有匈奴单于谓汉天子为“我丈人”的说法,当时汉朝历代皇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公主或宗室女(也有以宫女假冒的)嫁于匈奴单于为妻,故有此称。这大概就是对妻父尊称“丈人”说法的起源。
而对妻母尊称为“丈母”,最早的记载大约要算北齐颜之推所着《颜氏家训。风操》,其中有“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的说法,之后对妻子父母尊称为“丈人”“丈母”的记载屡见不鲜。唐代柳宗元祭祀妻杨氏之父母,着有《祭杨詹事丈人独孤氏丈母文》,可见“丈人”、“丈母”之称的来源比较简单,从上面所述之外,至今还没有找到过其他的说法。
书面语中,人们又有称妻父为“泰山”、“岳父”、“岳翁”的。这“泰山”、“岳父”、“岳翁”之称从何而来?却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以为这种称呼源自唐朝,唐段成式《西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禅,由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张说顺便将女婿郑镒充作随从也带去了。按唐代官例,去泰山封禅后,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小官,张说却利用职权,一下子提升他四级,成为五品。
九品、八品小官着浅青色官服,而五品官就可穿浅绯色官服,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的官服突然换了颜色,很觉奇怪,便去问他,郑镒心中有鬼,只得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这时唐玄宗身边有位长于讽刺滑稽的优伶黄幡绰插了一句话:“此泰山之力也!”。
借指封掸泰山之事,隐指张说越级提拔女婿,含意深刻,妙语双关。唐玄宗心中明白,因碍于张说面子,不便发作。此言一下子传遍朝野,听者无不掩面失笑。后人有好事者,因此戏称他人妻父为“泰山”。不料沿袭日久,戏称成为尊称。
因为泰山又是所谓“五岳之首”的东岳,所以又转而把妻父称作“岳翁”、“岳丈”等。从此说可以看出,“泰山”之称虽然雅致,但出典却并不十分光彩。也有许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因而有了第二种说法:称妻父为“泰山”,是由于泰山顶上有丈人峰的缘故。《唐六典》讲:“泰山周一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群峰得名者甚多,而丈人峰在山顶,特出群峰之表。”
宋代晁说之在《晁氏客语》中以为“泰山”成为丈人代称,是因为俗称妻父为“丈人”,而泰山中丈人峰兀然特立,人言泰山必然先想起丈人峰,故而日久天长,“泰山”也成为妻父之尊称。
对这种说法,有人还作过考证。明代萧协中作《泰山小史》说:丈人峰“在岳顶西南,巨石特立,俨然人状,故名。”清代聂剑光着《泰山道里记》说:“泰山绝巅里许为丈人峰,状如老人佝偻。”由泰山顶上一座状如弯腰曲背老翁的石峰,想到“丈人”,又从“丈人峰”联想到“泰山”,渐渐地将妻父之称与泰山联系起来。
但是推其本意,此说的起因却与妻父之称相差甚远。还有一种说法比较干脆,“泰山”之称乃是从传讹转化而来。清代赵翼着《陔余丛考》一书,其卷三十七中说,晋人乐广为卫厘父,卫厘尊其为“乐丈”、“乐”讹为“岳”,“乐丈”讹为“岳丈”,又从“岳丈”变化为“岳翁”、“岳父”。“岳”又使人联想起“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
因而妻父又被称为“泰山”。为了与“岳父”之“父”相应并称,人们将妻子之母尊称为“岳母”,也有一些人,为了与“泰山”相应并称,便将妻子之母尊称为“泰水”。
3、秦刻石与五大夫松
秦始皇登泰山是兴行封禅仪式。按照古人的解释,皇帝乃天帝之子,是奉天命来统治臣民百姓的,天和地早古代价值观念中的高贵象征,因此,在改进换代之后,或者某帝王似为治功显赫时,都可以也应该到泰山封禅,告太平于天地,告成功于天地,以答谢天地的恩泽。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从河南进入山东巨野,由西而东,至今邹县邹峄山,在邹峄山上刻石纪功,随后由南而北,到达泰山。
秦始皇东巡,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方面禁其所异,褒其所同,推行他所制定的新政策,新法式,因此,在加强帝国的统一方面,也起了积极的作用,秦始皇泰山封禅之后,在泰山留下了两件文物,秦刻石和五大夫松。
秦始皇东巡各地,随处刻石以纪功德,如<<会稽刻石>>秦始皇时代,北方已进入高度文明的时代,而南方却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甚至还存在赤发纹身的现象,道德伦理观念大异于北方,所以<<会稽刻石>>中就有“夫为寄,杀之无罪“的话。秦始皇石刻,大都毁废。今天完整保存下来的,有琅牙刻石,藏北京历史博物馆,泰山刻石,只剩数字残片,藏泰安市岱庙内。
五大夫松亦称秦松,现在云步桥与朝阳洞之间,椐史书记载,秦始皇登泰山时,中途遇到大雨,他在“树”下避雨,就封此“树”为“五大夫”。
秦始皇封禅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刚刚建立的秦政权,保持大一统的稳定,但是秦始皇在巩固统一政权的过程中,也犯过一些极严重的错误,把六国的贵族和人民不加区别,视为一体,统统以严弄峻法对待,对知识分子的特殊性没有清醒的认识,朋友,敌人社会寄生力量不加区别,焚书坑儒,破坏文化传统。
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不知爱惜民力,驱使成千上万的劳动力大兴土木工程,残民以逞,竭泽而渔。
所以招致天怨人怒,立国仅十四年,就在农民大起义的怒涛声中灭亡了。由此可见,泰山封禅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一个特殊的登山活动,它不能挽救政策失调,滥用权力的政治腐败,也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使任何人长生不死。
⑦ 我想了解泰安的历史,泰安发生过几次大型的战役,比如解放战争,抗战期间,泰安的抗日武装是八路军,还是
泰安抗日游击战
1937年12月31日日军侵占泰城,旋即沿铁路南进,继而逐步侵占境内农村各地。至1941年日军控制了91个乡镇、1150余村。1942年日军疯狂“扫荡”,控制了80%的地区。我抗日武装时行了一系列的反抗斗争。
战役过程编辑
佟家庄伏击战:1944年3月8日,日伪军汽车沿泰莱公路巡逻。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特务营在佟家庄、梁家林一带伏击,展开肉搏战,毙日伪军44人,俘3人,击毁汽车2辆,缴获机枪、小炮、长短枪33支及望远镜、照相机等物。军分区特务营牺牲3人、负伤7人。
破袭北集坡铁路:1944年7月,泰安(西)县大队破袭北集坡火车站北段,割断电线4公里,拆除路轨5节以及夹板、垫板、道钉等,迫使日军火车停运1天。
拔除夏张据点:1944年8月21日,日军宪兵队在夏张清军清政。当夜,泰西军分区及县大队拔除夏张据点,击溃日军,缴获长短枪144支、马4匹及军用品等。是月,先后拔除了一、二、三、四、五区日伪军据点,残敌逃窜泰城。
宗家林伏击战:1944年秋,日军由邱家店据点出发沿汶河“扫荡”。泰安县独立营在无影山北宗家林伏击,毙敌2人,伤10人。
夜袭王家店:1938年1月24日,日军侵入王家店村,奸淫烧杀无恶不作。羊栏村高相孔、对臼村毕泗云率无极道30余人夜袭日军,杀敌20余人,缴枪4支,高相孔牺牲。
良庄保卫战:1938年1月28日,日军滨野中队100余人闯至东良庄。赵一川率村民以土炮、猎枪与敌激战4小时许。敌炮轰西门,强攻入寨,杀死村民64人,烧毁房屋650余间,抢去大量牲畜、衣物。
夜袭界首:1938年1月28日夜,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张北华、崔子明率60余人奔袭界首日军据点,毙敌20余人,缴获战马10余匹、步枪3支。
山阳保卫战:1938年2月24日,日伪军由泰城和大汶口集中1个大队兵力,“扫荡”徂徕山以南地区。程子元率部在山阳村与敌激战。敌炮猛轰,村成火海,毁房千余间,村民死伤近百人。
破袭黑虎泉铁路和道朗阻击战:1938年2月23~4月6日,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派出3个大队炸毁万德附近铁路桥、公路桥。又由崔子明率60余人夜袭北集坡火车站、黑虎泉,炸毁敌军车1辆,毙伤日军20余人,敌运输中断7天。次日,日军疯狂报复,在庵上村、道洼村、南朱家庄枪杀居民44人,烧毁民房1400余间。自卫团一大队阻击敌人修桥,在万德附近西峪村被日军包围,4月6日突围后,又在道朗村与日军遭遇,在当地红枪会5000余人的配合下,与日军激战于马庄、玄庄、孟家庄、西羊栏岭、王家林等 地,毙敌40余人。自卫团伤亡4人,政治部主任远静沧牺牲;红枪会伤亡20余人。
油房伏击战:1938年7月,日军70余人进犯泰山东部。泰安县独立营马子刚率30余人同国民党六十九军一部在油房村南打伏击,毙敌8人,伤11人,毙马1匹。激战中,六十九军突然撤出战斗,独立营遭敌猛攻,马子刚等2人牺牲,杜华等2人负伤。
起驾店伏击战:1939年3月,日伪军车2辆沿泰肥公路西犯。泰安(西)县独立团一个中队在北大圈至起驾店之间设伏,毙伤日伪军20余人,俘2人,缴获长短枪20余支及子弹、伪币等物。
姚庄伏击战 1939年3月2日,日伪军汽车6辆由泰城沿泰莱公路东犯。泰安县独立营在北?河、吴家庄、姚庄打伏击,毙伤日军36人,缴获武器弹药等物。
鱼池突击战 1939年3月,日军200余人进犯鱼池村。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2个连从石坞东进,在下洼村组成突击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毙敌46人,伤数十人,缴获敌机枪、步枪7支,并炸毁敌炮、毙敌马数匹。
泰莱公路破袭战:1939年6月,日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战术进犯沂蒙山区。四支队第一大队第三中队(原泰安县独立营)及区中队配合群众破袭泰莱公路60里,迫敌10余日未通车。
徂徕山战斗:1939年9月26日,日军400余人“扫荡”徂徕山。四支队第一大队三中队与敌转战于作书坊、黑石埠、葫芦山等地,毙敌70余人,缴获枪支、子弹等物。
夜袭泮河桥:1939年10月,泰安(西)县独立团夜袭泮河桥日军据点,毙日军1人,伪军27人反正,缴枪27支。
袭击茅茨据点:1939年11月,日军由茅茨外出“扫荡”,顾廷臣率一个中队袭击敌据点,缴获步枪2支及手榴弹等物,烧毁敌炮楼。
夜袭黑虎泉:1939年11月,泰安(西)县独立团夜袭黑虎泉日军据点,伪军22人反正,缴枪18支。
无梁店伏击战:1940年2月,泰安(西)县独立营副营长李正华率1个连在无梁店截击日军,毙敌14人,缴枪14支,烧毁敌军车。
袭击茅茨据点:1940年4月13日,泰安县大队赵声余率10余人袭击茅茨日伪军据点,毙伪军小队长和日兵2人,缴获机枪1挺、小炮1门。是年8月,军分区授予赵声余“徂徕山战斗英雄”称号。
朱家庄突围战:1940年4月,安春华率泰安(西)县独立营一部由桃园向香水寺行军,中途与日军激战,转移朱家庄突围,牺牲28人,被俘40余人。
白石岭伏击战:1940年6月,日军汽车6辆由新泰入境,泰安县大队在白石岭设伏阻击,毙伤日军6人,毁敌汽车2辆。次日,泰城日军在白石岭炮轰店子、沙沟、西庄、贾乔二庄及韩家庄、崔家庄等村,将白石岭庙宇建筑群夷为平地,松柏等树2万余株付之一炬。
杨家林伏击战:1940年夏,泰安县大队在泰莱公路杨家林伏击日军汽车6辆,毙伤敌数人。
新庄伏击战:1940年9月,日伪军“扫荡”徂徕山,泰安县独立营在新庄刘家林伏击,毙伤敌5人,缴机枪1挺。日军撤至孙家疃村,杀死村民2人并烧毁民房和庙宇。
馍馍山战斗:1940年10月,蒋家庄据点日伪军绕道南北白楼向鱼池南山一带“扫荡”。安春华率泰安(西)县独立营将日伪军包围于馍馍山,全歼日军佐佐木小队,伪军陈学俭部30余人反正。李正华遂率该营三连及反正伪军奔袭蒋家庄据点,击毙日军全部守兵,缴获机枪、小炮、长短枪50余支及军用物资。
芝田河伏击战:1941年3月,日伪军50余人及硬拳道500余人,由泰安城向东“扫荡”,泰北县大队在芝田河伏击,毙伤敌20余人。
木英山战斗:1941年3月24日,历城县西营据点日伪军80余人窜犯泰山东麓木英南山,被驻大林村的八路军某部十二团包围,毙伤日军30余人,残敌逃窜。 道朗阻击战 1941年4月初,泰安日军协同济南日伪军“扫荡”黄河西区。泰安(西)县独立营在道朗攻敌一路,毙敌10余人,缴获机枪、步枪11支,子弹5000余发。
芝田河伏击战:1941年6月1日,泰北县大队在芝田河公路两侧伏击日伪军汽车8辆。中队长王华牺牲。
拔除常家庄据点:1941年7月初,泰安(西)县崔子明率部将常家庄铁路大桥的日伪军据点拔掉,歼日军1个班,伪军25人反正。
柏子二郎庙战斗:1941年7月,泰安(西)县独立营和区中队围攻伪八区区队于柏子村二郎庙内,敌37人反正,缴获枪38支和其它物资。
中军帐战斗:1941年冬,泰安县独立营炸毁旧县大桥,诱日军至徂徕山中军帐、罗圈崖等地,展开激战,毙伤敌8人,缴获枪10余支。
颜张突围战:1942年2月8日,中共泰安县委和独立营部分武装驻颜张村,遭日军包围。激战2小时许,毙伤敌10余人。县委书记程若晓负重伤。
马蹄峪突围战:1942年4月,泰北县独立营夜宿马蹄峪,遭日伪军三面包围。奋战突围,牺牲3人。
徂徕山突围战:1942年7月1日,日伪军集中4000余兵力“蚕食”徂徕山。首由南麓进攻,继从东、西、北三面分进合击,山区外围30多个村庄被敌占领。党政机关和人民武装突围,转移莲花山。8月29日凌晨,敌跟踪包围莲花山西部肖庄、蒲洼一带。泰安县独立营和八路军四旅十二团一个连与敌激战,除主力连突围外,独立营被摧垮,中共泰安县委代理书记张子云等40余人牺牲,县委秘书张振中等40余人被俘。
花红峪反击战:1942年秋,泰北县独立营1个中队(又称保安队)夜宿花红峪,遭日伪军包围。独立营王队长率部反击,至死不屈,全部壮烈殉国。
茅茨舍战斗:1943年2月15日,泰历县大队驻茅茨舍村,夜间破袭日军通讯联络线,将杨林河至西南圈的电线杆全部砍掉。拂晓,日伪军进攻,县大队迎头痛击,敌疑有八路军主力,仓皇撤退。
攻打茅茨据点:1943年3月23日,鲁中军区二团八连配合民兵攻打茅茨敌据点,炸毁炮楼,日军除被击毙者外,余均被俘。
卧龙峪突围战:1943年5月,中共岱峰区委书记王永坚率区中队在卧龙峪被日伪军500余人包围,激战1小时许,突出重围,毙伤日伪军30余人。区中队牺牲3人。
拔除杏园据点:1943年7月27日,鲁中军区警备二团四连配合岱峰区中队拔掉杏园据点,俘伪军70余人,毙7人,缴获敌据点全部物资。
二王庵突围战:1943年9月,日军组织燕家庄、黄前、上港、下港、猪食槽、范镇等据点日伪军千余人对泰北地区进行“大扫荡”,包围二王庵。泰历县大队伤亡30余人,毙敌百余人,突围转移。
大河峪突围战:1943年秋,泰历县大队大队长柯邦坤、副大队长郝昆率400余人驻大河峪,突遭日伪军4000余人包围,激战4小时多,毙伤日伪军20余人,安全突围。
梁家林伏击战:1944年4月,泰历县大队长柯邦坤率3个中队,在后梁家林伏击泰莱公路上的日军汽车4辆,毙伤日军30余人,缴机枪2挺,长短枪20余支,击毁汽车2辆。县大队伤亡15人。是年秋,柯邦坤又率大队300余人在后梁家林伏击日军,毙伤敌30余人。
东杨庄伏击战:1944年4月,日伪军由大汶口“扫荡”滕村、杨庄一带。区中队30余人在东杨庄南河伏击,毙伤敌10余人,打死日军小队长金之,缴获武器弹药等物。
拔除王家庄子据点:1944年夏,泰安县独立营组织突击装扮民夫潜入敌据点,中午展开激战,除日军小队长和田逃跑外,歼敌16人,缴获据点全部武器弹药,并烧毁敌炮楼。
春阳沟伏击战:1944年冬,日伪军30余人由黄前据点出发“清乡”。泰历县独立营一连在春阳沟伏击,毙敌2人,俘伪军15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5支。
⑧ 在山东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1、长勺之战
长勺(sháo)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
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此次战役是继前685年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2、九合诸侯
九合诸侯,指的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会盟诸侯,成为霸主的盟会。齐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3、堕三都
堕三都,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堕毁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的私邑事件。
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鲁国的大司寇兼摄相事,为了加强君权,派子路堕毁三都。三都即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孟孙氏的郕邑(今山东宁阳)、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
起初,季孙斯和叔孙州仇、仲孙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势力,也支持堕三都。叔孙氏先堕毁郈邑。
费邑宰公山弗扰起兵反鲁,率军攻入鲁国国都曲阜,鲁定公和季孙斯(季桓子)、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叔孙州仇(叔孙武叔)躲在季氏之宫,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须、乐颀率军击败弗扰,弗扰逃到齐国。
之后,郕邑宰公敛处父反对堕毁郕邑,使三桓开始反对堕三都。堕三都最终失败,孔子不久之后,也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4、田单复国
中国战国后期,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
首先是齐宣王趁着燕国内乱,借口替燕国平乱,派兵攻占蓟丘(北平附近),逼死了燕王哙。哙的儿子燕昭王即位,为了报仇雪耻,于是招贤养士,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联军攻伐齐国,由于齐愍王骄傲残暴,失去人心,乐毅在短短的六个月内,竟然攻占了齐国七十几座城池。
齐王不得已退守莒城,不久又被部将所杀,整个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地方。眼看齐国就要灭亡了,在这最紧要的关头,出现了一位反攻复国的英雄,他以这两座城池为根据地,善用各种谋略与战术,一举打败燕兵,光复了故土。
5、宋江起义
宋江起义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变。其事迹被后世不断演绎,成为《水浒传》的历史原型素材。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梁山泺)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今山东青州),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济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
十二月,徽宗纳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阳军(今江苏睢宁),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
南宋之后的一些野史,常记载宋江参与征方腊之事。但《东都事略·徽宗纪》将平宋江列在平方腊之后,《折可存墓志》也称折可存在平方腊之后,参与平宋江的战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九合诸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堕三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田单复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宋江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长勺之战
⑨ 泰安唐朝历史
泰安城位于泰山南麓,岱岳奠其后而为屏障,泮水经其前犹如襟带,蒿里山凸起于西南如虎卧踞,梳洗河、奈河穿流左右似二龙出水,形胜甲于齐鲁。历史上的泰安城到底起源于何地?它在古代是个什么样子?民间曾有“先有故县,后有旧县,三迁泰安”之说。它是何时迁移泰山南麓的?可能有好多人想问个究竟。
春秋时期,泰山一带属于齐鲁两国的领土,设有赢、博二邑。泰山南麓的博邑,秦代称为博阳,长期以来是汶河平原上的一个重要行政中心。汉初曾在此设立过泰山郡。虽然泰山在它的辖境之内,但它还不能算是泰安城的前身,因为当时博邑和泰山还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泰安城的前身应该是汉武帝设立的奉高县。据《汉书地理志补注》记载:“汉武帝封禅,于赢、博共界割置此县以供泰山,故曰奉高。”泰安地方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关于奉高城的位置,前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奉高城在泰安城东北十五华里处的谢过城附近,靠近汉明堂;另一种说法是:奉高城在赢汶河与牟汶河的交汇处,也就是今泰安城东约五十华里处的故县村。比较起来,后一种说法是较为可靠的,它和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所述的奉高的位置颇为吻合。《水经注》中说:“汶水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又西南绕奉高故城西,西南流注于汶。”文中所指的前一条汶水是赢汶,后一条汶水则指牟汶。这里所说的奉高城的位置和今故县村相符合,而且故县村附近至今仍有大量汉代砖瓦残存,也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汉代的奉高城位于今天所称的泰莱平原中部,水、陆交通非常方便,农业也很发达。从汉武帝起到北魏止,这里一直都是泰山郡的郡治。东汉末年,当时泰山一带是青、徐黄巾军的活动范围。他们曾经集兵三十万人攻打泰山郡城。由于屡遭战火,历经沧桑,奉高城逐渐衰落下去。公元605年,隋炀帝迁奉高入博,改名为博城,城址在今邱家店镇旧县村。
唐代将分布于今泰安境内的赢、博、钜平、梁父、柴、蛇丘等县全部划归博城县。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他不仅把这一年的国号改为乾封元年,而且还把博城改为乾封。唐朝的乾封和汉朝的奉高一样,不仅名称和泰山有关,并且在封禅中也与奉高起同样作用。
由于历代帝王不断神化泰山,到了宋代,朝拜泰山的人越来越多。地处泰山南麓的岱岳镇(今城南旧镇村),商埠不断扩大,镇容逐渐繁华。当时镇上已有专职官员驻守。蒿里山出土的五代时后晋的“总持咒幢子”上面记有“岱岳镇使”与“岱岳镇都虞侯”等职官的题名。宋太祖开宝五年,县址由乾封城迁至岱岳镇。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又将县名改为奉符。据清朝人记载,宋初的城址在古岱岳镇,到祥符时又在其东北三里处另筑新城并改名奉符。这是今天的泰安城在历史上成为地方治所的开始。
宋代的奉符和它的前身奉高和乾封的不同之处,是脱离了宽阔的河谷平原而转移到泰山南麓;市镇里集中了较多的商人、手工业者和与宗教活动有关的闲杂人员。它是宋代封建社会市镇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作为封建社会的城堡而言,新城址的选择也很合适,两边有河流(奈河、梳洗河)可以引为城壕,又可以就地取材,建筑土石结构的城墙。
金王朝南侵灭北宋后,于奉符县设立了泰安郡,后改为泰安州,管辖奉符、新泰、莱芜三县。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安由州升府并设县。“泰安”二字取义为“泰山安则四海皆安”。总义是“国泰民安”,此名沿用至今。历史上泰安城址的变动,与民间“泰城三迁”传说基本相符。
由于泰安城地理位置的重要,封建统治者对于泰安城的防务也越来越重视。自宋建城以来,金、元两代又重修城池。在明代多次重修并且建为石城。清初,地方官除了加修城墙外,更“多方招徕,制做房舍于北面及东门外”。后来的铜器行街与青龙街就是从那时逐步发展起来的。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十九年(1774年)对城墙又进行了两次重修并加建敌楼。东、西、南、北、四门也由明代的静封、望封、乾封、登封旧称改为迎喧、岳宴、仰圣、泰安等新名。
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泰安城逐渐繁荣起来。据乾隆四十七年所修订的《泰安县志》记载:城内遥参亭前,酒楼饭庄相挨,货郎掮客错杂其间,中间的广场里,有戏台四、五座,还有斗鸡、蹴鞠、说书、相扑等杂艺。数千人如蜂如蚁,各占一方,锣鼓讴唱,热闹非凡。南门外是通往省城与京师的大道,每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西门外,自旧校场南抵社首(蒿里山东),烟火数千家,大街百货杂陈。沿河一带,粮食、蔬菜、鱼、果、薪炭、器物,无所不具备。北门外,西通新街,东连铜器行,市肆鳞次。每当香客云集,锣鼓喧天,直达红门以上。半夜,灯火如繁星罗布,蔚为壮观。
前人曾说:“泰安之为郡、为州、为县,实以泰山故也。”泰安因泰山而设,泰山又促进了泰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