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上海高一下历史知识点

上海高一下历史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1-02-19 03:43:33

Ⅰ 上海二期课改高一历史第一、二分册的知识梳理!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1.国家生产的根源:生产力;国家职能:保障国家安全;调节国内矛盾;管理社会公共事。

2.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

3.《吉尔伽美什》的史学价值: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和文化的第1手文献.

4.《汉穆拉比法典》的价值与地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1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1手文献.

5.《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汉穆拉比法典》的目的:管理国家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 苏美尔人建立城市国家
公元前18世纪中叶 汉穆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公元前1792年 汉穆拉比继位古巴比伦国王

第2课:古代埃及: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亚历山大征服

1.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 尼罗河与两河流域一样,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发祥地。

6.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7. 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1.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动荡和紧张 埃及文明:稳定而安宁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3.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4.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5.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文字复杂难懂。

6.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公元639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

第3课:古代印度:
公元前14世纪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6世纪 吠陀时代
公元前6世纪 佛教产生
公元前3世纪 佛教开始外传

1.种姓制度:祭司阶层——婆罗门,世俗统治者——刹地利,雅利安自由民——吠舍,被征服的土著——首陀罗

1. 约公元前14世纪,一批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征服土著部落。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雅利安人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恒河流域。

3. 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4. 公元6世纪,政局动荡,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相传佛教创始人为悉达多。

5. 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是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6.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

1.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的梵书,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因此约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

3.佛教的创立和发展: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美洲印第安文明一览表:
(1)玛雅文化:区域范围: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今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一带
存在时间:公元前2500开始,公元16世纪上半叶毁灭
主要成果:培养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建立了金字塔式神庙,20进制,会使用0和象形文字
(2)阿兹特克文化:区域范围:今墨西哥一带
存在时间:公元12世纪开始,公元15世纪强盛
主要成果: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城,金字塔式神庙,掌握原始麻痹术,织布刺绣,灌溉农业
(3)印加文化:区域范围:安第斯高原一带
存在时间:公元15世纪向外扩张,公元16世纪30年代消亡
主要成果:培植了马铃薯,灌溉农业,擅长建筑,使用多种植物治病

1.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玛雅文化: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忽然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玛雅人发明和使用了“0”的概念;玛雅人就创造了约有850个字符的象形文字体系;最能体现玛雅人建筑成就的是金字塔式的台庙和圆塔式天文观象台。

3.阿兹特克文化:阿兹特克人掌握了高超的农业生产技术;他们擅长棉织,刺绣和和制作彩绘陶器。

4.印加文化:从南美安第斯高原兴起;15世纪初~16世纪30年代。

主要成果(举典型例子)
玛雅文化 :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使用了“0”的概念;创造了约有850个字符的象形文字体系;筑成金字塔式的台庙和圆塔式天文观象台;20进制。
阿兹特克文化:建立特诺奇蒂特兰城.建立金字塔式神庙.掌握原始麻醉术.织布刺绣.灌溉农业
印加文化:培育了马铃薯.灌溉农业.擅长建筑.使用多种植物治病

[第5课]古代黑非洲:
公元前590年~~公元前4世纪中叶 麦罗埃文明兴起
公元前后 阿克苏姆文明兴起
公元4世纪~~公元5世纪 大津巴布韦文化兴起
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 大津巴布韦文化衰落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一般称为“黑非洲”。

位于东北非的麦罗埃文明,它始于公元前590年,终于

公元4世纪中叶,属于库施文明的麦罗埃时期。

麦罗埃是当地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铁中心。

在麦罗埃的物产中,陶器是最著名的。

麦罗埃文字是一种简化了的象形文字。

阿克苏姆王国兴起于公元前后,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

阿克苏姆人随外贸易高度繁荣,阿克苏姆王国堪称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巨石建筑也堪称一绝。

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大约始建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

大津巴布韦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今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南部、博茨瓦纳东部和南非北部一带。

麦罗埃文明、阿克苏姆文明:(1)麦罗埃文明:公元前11世纪初以后,库施王国发展;公元前730年征服埃及;公元前656年,在埃及统治结束;公元前590年,库施王国迁都麦罗埃,库施王国进入麦罗埃文明.(2)阿克苏姆文明;东北非的另一古代文明,在今埃塞俄比亚境内

第六课:1.希腊城邦制度形成,发展和作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200多个)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它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与希腊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2.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目的在于打破血缘门第、重新调整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3.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 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4.雅典民主政治评价:进步性:雅典民主政治,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部(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局限性: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5.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公元前508年:里斯提尼改革

第七课: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希腊古典时代

史诗体裁特征: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

戏剧体裁: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着重于描写人与命运的抗争,塑造崇高的英雄人物。 主题:具有严肃、悲壮、崇高的特征,不着意于悲,而重在严肃事件。 结构形式:完整而严肃。

古代希腊的戏剧代表了古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分为悲剧和喜剧两种类型。

1.荷马史诗: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2.列举世界历史上四大文学名著:《吉尔伽美什》;《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荷马史诗》

3.三大悲剧家及喜剧家:(1)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2)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4.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5.希罗多德《历史》;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 希罗多德有“史学之父”的美誉.
修昔底德是与希罗多德齐名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撰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埃斯库罗斯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最出色的作品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代表作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等。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主要代表作是《蛙》、《马蜂》、《鸟》等。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柱式建筑,也是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哲学”一词就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爱好知识之学”。

苏格拉底强调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主张灵魂不灭和灵魂轮回,并首次提出勒逻辑学中归纳和定义的方法。

柏拉图创建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理想国”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代表作:《理想国》、《辩诉篇》、《法律篇》等。 *1)精神恋爱 2)苏格拉底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主要代表作是《政治学》、《诗学》等。

第八课:前8世纪中叶~~前509年:罗马王政时代

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

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起,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罗马人确立了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罗马共和国概括: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帝国的建立及扩张: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的繁荣和发展,文化的昌盛和发达,城市的涌现和繁荣,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标志。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罗马帝国的分裂: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4.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标志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也是欧洲古代史终结的标志,也标志着奴隶社会在西欧结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9。罗马法体系: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勒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

什么是罗马法:它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十二铜表法”的评价:1“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结实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利,规范了社会生活。成为罗马发体系的渊源。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民法”: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文献。包括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告示和审判案例、公民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各项决议,执政官发布的各种行政命令等。

公民法特点: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

什么是“万民法”: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
万民法特点:这些法令和决议经过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

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公元6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罗马帝国的法律大全《民法大全》

10。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公元6世纪前后,阿拉伯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处于国家形成前夜,伊斯兰教产.

公元622年,默罕默德被迫离开麦加,前往麦地那

公元661年,穆阿维亚建立倭马亚王朝,国家进入帝国时代

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推翻倭马亚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后迁都巴格达

公元8世纪至公元9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

穆罕穆德创立了一神教--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愿意为“皈服”

7世纪30年代初,阿拉伯统一国家初具形态。阿拉伯帝国到8世纪中叶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额封建军事大帝国。

9世纪中叶以后,阿拔斯王朝由盛转衰。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悉达多,经典:《大藏经》
基督教:产生与亚洲,产生时间:公元1世纪,创始人:耶稣,经典:《圣经》特点:上帝是唯一的神。
伊斯兰教:产生时间:公元6世纪前后,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古兰经》,特点;一神教。

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Ⅱ 求:上海市高一全学年历史,地理的复习资料。

你好:
你所需要的内容太多,建议你到网络文库依据你的学校所使用的教材版本,检索,下载相关资料(如,人教九年级英语 知识点) 网络文库内容丰富,权威性高。

Ⅲ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你是天津的吗?我是天津南开中学的,这是我们老师给我们总结的。这里只是几个单元的复习提纲,如果你想要更多,请给我发网络信息与我联系,我可以把其他的资料与你共享。

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鸦片战争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防废弛、矛盾尖锐;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紧对外扩张
2、鸦片走私:原因; 闭关锁国、英国入超、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3、禁烟运动;:原因:鸦片走私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
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6)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夺取 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5、过程(理解即可):第一阶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第二阶段:( 1841年——1842年),攻占虎门炮台——强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
军民抗战: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云飞重炮牺牲
鸦片战争
6、结果:清政府战备求和,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美《 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 ;(破坏 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受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
7、影响; 社会性质: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
革命任务:反侵略 反封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过程:1856年广州(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柏贵)→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烧 圆明园 )
第一阶段(1856_——1860)签订《天津条约》(内容)、
第二阶段(1859——1860)签订《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埠天津)、中俄《北京条约》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侵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三、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使阶级矛盾激化
思想基础: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结合)
2、兴起: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同清朝对峙
3、发展(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
北伐(推翻清王朝):失败原因孤军深入,供给困难;意义深入清朝统治中心,牵制清大量兵力
西征(巩固天京):先是遇曾国藩湘军失利,后石达开在鄱阳湖打败湘军
东征 (断绝清朝财源);攻破江北、江南大营
4、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5、防御战:攻破江北、江南大营,取得三河镇大捷
在上海遭到英法联军的袭击,退守苏州,安庆陷落
6、失败:标志天京陷落
7、《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区别与联系 (不用背,看明白即可,掌握红字)
答:相同点:①都是以反封建为目的,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中国几千年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天国而写,以使更好的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更是对封建秩序猛烈冲击。
②两者都不能或没有付诸实施。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具有空想性,同时发展小农经济与当时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不适应的,具有一定的落后性。《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香港游历的经验总结与农民战争没有任何渊源,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因此没有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同时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已经解体,但过程极其缓慢,还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资金、劳动力等条件,紧张的军事斗争也是两者未能实施的重要客观原因。
不同点:①产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治国方案,经过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②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主要分为“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即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③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规范化,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由于这一纲领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④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行。
⑤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其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19世纪末资本主义强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侵略的扩张野心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导火线:东学党起义)
2、 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邓世昌)→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3、 结果: 失败,原因是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严重破坏,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赔款:2亿两白银(清政府开始政治大借款)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日本在中国投资设厂(列强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 影响: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中国人民的抗争(反割台斗争)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
2、导火线:义和团 运动
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结果:遭中外共同镇压而亡 意义: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过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3、八国联军侵华 过程:天津→廊坊阻击→天津→北京→建立联军司令部
4、结果:《辛丑条约》
赔款:4.5亿两白银
设立“使馆界”(破坏领土 主权)
拆毁炮台,准许外国驻兵
惩办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5、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六、辛亥革命
(一)酝酿和暴发
1、背景: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的发展
2、条件: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组织上革命团体和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政治上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发动
3、爆发:武昌起义(两个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主体力量:湖北新军)
(二)中华民国成立(1912、1、1)
1、标志:孙中山在南京就职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力、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
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失败表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得以成功的原因:玩弄两面手法、立宪派支持、帝国主义的支持、革命党人的妥协
中国社会性质未得到根本改变
2、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功绩: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打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最大功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给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以鼓舞和推动
(四)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民族主义(前提):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民权主义(核心):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继承和发展):平均地权(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
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局限性: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⑴爆发的背景
①国际: 一战期间,美日加紧侵华——反帝情绪高涨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②国内 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根本原因)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经济、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思想基础
③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⑵经过:
时间 中 心 主力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6月初 北 京 学 生
第二阶段 6月初-6月底 上 海 工 人
⑶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⑷胜利关键: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⑸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群众基础——更广泛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⑴历史条件
①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
②无产阶级的队伍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阶级基础
③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组织基础
④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⑵过程:
①中共“一大”:(1921、上海)——标志共产党诞生

②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内容——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推翻……统一……
⑶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 新的前途——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最低纲领
群众基础更为广泛——工人运动、农民运动
革命力量开始建立革命联盟——国共合作

3、 国民大革命(1924——1927)
⑴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①历史条件:
a共产党:工人运动受挫教训
b国民党:孙中山的转变(原因)
c共产国际指导
②合作开始的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 (1924)
③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⑵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运动高潮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⑶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①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开始破裂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完全破裂
②原因:客观: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主观: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⑷意义:性质、功绩: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⑸教训: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4、“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⑴探索:①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枪。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起义中建立)
②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秘密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
③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失败)
教训:走城市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①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27 .10 毛泽东 )
全国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夏)
②土地革命
a范围:在革命根据地内
b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③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931、11
④武装斗争:反“围剿”,(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被迫长征)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武装起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
★红军的长征 (1934.10——1936.10)
⑴原因:①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②根本:“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
⑵重要事件:
遵义会议1935.1
背景:长征初期由于王明等人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红军损失惨重
意义:A、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C、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⑶长征的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⑴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⑵解放战争经过
①防御阶段(1946年夏—1947年6月)国民党全面进攻
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解放区土地改革(1947年)
②全面反攻( 1947年6月—1948年8月)
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
③ 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
④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1949年4月)
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新政协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⑷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总结
①历史意义:国内、国际
②经验总结
⑸新民主义革命为什么最终获得胜利?
①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理论指导”是灵魂)
②是走经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革命“道路”是方向)
③有广大群众的支持( “群众支持”是基础)
④(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革命军队”是中坚)
⑤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统一战线”是保障)

资产阶级代议制
一、“光荣革命”
1、到13世纪,英国的议会制度基本确立。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新贵族
3、对象:斯图亚特王朝(宣扬“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4、过程:
(1) 开始:1640年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 曲折: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3) 结束:1688年,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联合发动“光荣革命”。
5、成果: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二、《权利法案》与责任制内阁
1、《权利法案 》
a时间:1689年
b颁布机构:英国议会
c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后来,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D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制内阁
a、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b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即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府”。手中握有行政和立法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看我课上的结构图即可)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特点: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

第二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分权与制衡”
1、背景: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它既是一次独立的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2、1787年宪法:1787年,来自北美各州的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习惯上称为美国1787年宪法。
a理论来源:这部宪法吸收了英法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精髓。
b 原则: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C内容:①国家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只有国会拥有宣战权。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行使独裁大权。美国的内阁只对总统负责。美国的总统权力使联邦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成为美国政治制度的一种特点,称为总统制。
③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他们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D作用:
(1)进步性: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在美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局限性:它承认了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第三课 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
1、法兰西共和的历程:第一共和国(1792——1804);第一帝国(1804——1814);第二共和国(1848——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第三共和国(1870——1940)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制度
(1)、时间:1875年
(2)、内容:
a行政权: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b立法权: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选民实际上受财产资格和在法国居住时期的限制。
3、意义: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各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得到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一)德意志的统一
1条件:四分五裂的政治状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普鲁士强大的经济实力;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
2、王朝战争
3结果;: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
德国为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制国家
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中央帝国政府控制各邦的军事、外交、海关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权,各邦只保留教育、卫生、地方行政权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议会。(理解即可)
2、权利分配
①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作为国家元首,可以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权力;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
②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他由“皇帝任命”,而不由议会选举。因此,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而且任期长短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愿。
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两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别
a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权力巨大。联邦议会议长由帝国宰相担任。
b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具有较小权力。宪法虽规定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但是任何法案都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帝国议会也不拥有任何行政监督权
(三)评价(见笔记)
1、代议制的确立标志着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挤身世界强国之列。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3、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色彩,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最终将德国和别国人民推入战争的深渊。
本章归纳
学习过的法律文献英国《权利法案》(君主立宪)、美国《1787年宪法》(总统共和制)、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785年)、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1781年)(君主立宪制)

法国与德国的对比

政体 法国民主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及其产生方式 总统;选举 皇帝;世袭
元首、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总统有权解散议会,任命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制约 皇帝主宰议会和内阁;宰相对皇帝负责
行政机关控制立法机关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皇帝
相同点 都具有和国内反民主实力妥协的因素

Ⅳ 高一历史人教版知识点总结(上下册)

打不下给我你的邮箱,我发给你
高一上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形势。
国内: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政府财政困难。②政治上,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买官鬻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法律败坏。③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
国外:①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发展起来。②他们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③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对中国输出鸦片。
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不能抵抗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具体原因,A、请政府统治腐败,综合国力衰落,经济落后,军事力量和装备落后;B、掌握清朝战争大权的清政府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①社会性质的变化:A、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等开始遭严重破坏。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B、经济上,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 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③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人民由反本国封建统治变为肩负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率,须同英国商定。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危害:(主要从领土、领海、关税、司法、贸易主权的丧失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香港岛被割占,不但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而且使它成为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②巨额赔款,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无耻掠夺,而且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③五口的被迫开放,使我国东南沿海的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④协定关税的规定,使中国开始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⑤附件的签订,使英国获得了更多的特权,并为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从原因上看:A、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攫取侵略权益,打开中国市场。B、英法等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是由于不满足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获得的侵略权益。
从性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从结果上看: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夏条约》和《黄浦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外国侵略势力不仅扩大到沿海各省,而且还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深了。
5、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早期资本输出的主要表现。
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但早期的资本输出也已经开始了,主要表现是:①办洋行②开银行③经营轮船公司④设工厂
6、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客观原因是什么?(P26)
主观上: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自私、狭隘、落后)。②战略上的失误(偏师、深入等)。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
7、鸦片战争期间萌发的新思想有何特点?
①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想,主要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②《资政新篇》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主张学习西方,而且在政治制度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提出效法西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它是近代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建设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张: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内容: ①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③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④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影响(评价):第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第二,洋务运动的进步性表现为: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失败的原因: ①西方列强的制约和洋匠的敲诈,企业发展困难。 ②清政府内部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③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督抚去搞,难成大业。 ④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或没有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产生的根源。
特点:具有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妥协软弱性。(既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根源:①革命性: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②妥协性: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对其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⑴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⑵影响: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加剧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并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④投资设厂,进一步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维新变法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
历史条件:①社会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③思想准备: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④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5、19世纪末维新派同顽固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意义:论战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6、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和失败原因。它给人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⑴进步意义:①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⑵失败原因: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用改良的办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②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⑶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7、《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⑴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⑥修订商约。
⑵影响:①巨额赔款使中国和中国人民更加贫困;②在北京设立“使馆界”,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③外务部居六部之上,便于清政府按侵略者旨意推行卖国政策。④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⑤修订商约扩大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总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灭亡
1、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A、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B、清政府实施“新政”;C、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D、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风起云涌。
2、简述及正确评价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创立民国”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评价三民主义: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而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3、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
态度:A、调集军队,准备干涉中国革命。B、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镇压中国革命。C、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防止落入革命党人之手。D、在公开的武装干涉无法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的情况下,列强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
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失败教训。
功绩:①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②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③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第四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
1、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及其意义。
原因:A、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和企业利润的刺激,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式工业的热情,实业救国成为当时主要的社会进步思潮之一。C、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有所减少。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高涨,主张提倡国货,抵制外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意义: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无产阶级的壮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有关史实,评论“实业救国”的主张和实践。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中国并存的两大思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在形式上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奖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激发了他们投资新式工业的积极性;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来的有识之士也大力提倡发展实业,“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热潮,这一思潮的流行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完成,民族不独立,单纯地依靠“实业救国”是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
3、孙中山为捍卫共和制所作的努力。
①为捍卫共和制,在“宋案”发生后,孙中山首先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掀起了“二次革命”;②在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掀起了“护国运动”;③在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时,孙中山毅然举起“护法”旗帜,开展护法运动。不久,孙中山又号召北伐。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初期的主要内容及后期的新内容、意义。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初期的主要内容: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后期的新内容:随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③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④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2、简述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口号和三大成果。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三大成果: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卖国贼职务。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伟大意义。
历史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②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④外因:共产国际的援助。
历史意义: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②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③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④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六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1、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国民党合作的原因和两党合作的意义。
原因:①必要性: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分化孤立敌人。② 可能性: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有威信,又有革命根据地;孙中山屡遭革命挫折,愿意接受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意义:对国共两党的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为大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2、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⑴原因: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破坏。主观方面,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⑵教训: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②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Ⅳ 上海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

你要留邮箱

Ⅵ 求上海教材历史高一上的详细复习资料(要重点中学的)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知识要点
由刘忆洲整理 1 部分资料节选自网络知道和
http://blog.sina.com.cn/lshjx
第1 课 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即古希腊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2.古代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最辉煌的时期。
3.大约公元前3500 年至前3100 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
4.国家生产的根源:生产力。国家职能:保障国家安全,调节国内矛盾,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等(修建水
利工程)。
5.楔形文字、泥板
6.史诗《吉尔伽美什》的史学价值: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和文化的第1 手文献。
公元前1792 年,汉穆拉比继位古巴比伦国王。
7.《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汉
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汉穆拉比法典》的目
的:管理国家。
第2 课 古代埃及
1.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尼罗河与两河流域一样,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发祥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2.公元前3100 年左右,埃及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3.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
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
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
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4.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狮身人面像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
5.公元前3500 年以前,象形文字、纸草。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 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纸草
的使用最为普遍。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动荡和紧张。埃及文明:稳定而安宁
公元前3100 年左右,埃及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332 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埃及受到了
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公元639 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
第3 课 古代印度
1.位于南亚、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古印度早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2.公元前14 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雅利安人”部落从印度河流域征战到恒河流域。
约公元前14 世纪,一批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征服土著部落。公元前10 世纪上半叶,雅利安人将势力
范围扩展到整个恒河流域。
3.公元前14 世纪至公元前6 世纪被称为“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的梵书,是这一时期最
主要的历史文献。
4.种姓制度:婆罗门(雅利安人的祭祀阶层)、刹帝利(世俗统治者,雅利安人中的军事贵族,包括国
王)、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
5.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
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6.公元前6 世纪,佛教产生。悉达多创立佛教。公元前3 世纪,佛教开始外传。汉代传入中国。
公元6 世纪,政局动荡,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
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相传佛教创始人为悉达
多。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知识要点
由刘忆洲整理 2 部分资料节选自网络知道和
http://blog.sina.com.cn/lshjx
佛教的创立和发展: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
7.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内容主要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因此又称为三藏(经)。
8.史诗: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多为神话传说。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土著:印第安人。
(1)玛雅文化:中美洲,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今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一带。“美洲的希腊”。
存在时间:公元前2500开始,公元16世纪上半叶毁灭
主要成果: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建立了金字塔式台庙和圆塔式天文观象台,二十进位计数法,发明和使用了0的概念,创造了约有850个字符的象形文字体系。
(2)阿兹特克文化:今墨西哥一带。印第安文明的一朵奇葩。
存在时间:公元12世纪开始,公元15世纪强盛
主要成果: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城,金字塔式神庙,掌握原始麻痹术,织布刺绣,灌溉农业。掌握了高超的农业生产技术;擅长棉织,和制作彩绘陶器。
(3)印加文化: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一带。“印加帝国”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
存在时间:从南美安第斯高原兴起。公元15世纪向外扩张,公元16世纪30年代消亡
主要成果:培植了马铃薯,灌溉农业,擅长建筑,使用多种植物治病
第5课 古代黑非洲
1.“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2.麦罗埃文明:位于东北非,代表了库施文明鼎盛阶段的成就;(库施王国,曾征服埃及)。
始于公元前590年,终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麦罗埃是当地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铁中心。在麦罗埃的物产中,陶器是最著名的。麦罗埃文字是一种简化了的象形文字。
公元前11世纪初以后,库施王国发展;公元前730年征服埃及;公元前656年,在埃及统治结束;公元前590年,库施王国迁都麦罗埃,库施王国进入麦罗埃文明。
3.阿克苏姆文明:位于东北非,阿克苏姆王国堪称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混合型文明。
阿克苏姆王国兴起于公元前后,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
阿克苏姆人随外贸易高度繁荣,阿克苏姆王国堪称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巨石建筑也堪称一绝。
东北非的另一古代文明,在今埃塞俄比亚境内。
4.大津巴布韦文明:南部黑非洲,得名于一组古代巨石建筑群遗址。
公元4世纪~公元5世纪,大津巴布韦文化兴起。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大津巴布韦文化衰落。
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大约始建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
大津巴布韦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今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南部、博茨瓦纳东部和南非北部一带。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区域: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诸岛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带。
1.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形成,发展和作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200多个)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
古代希腊城邦一般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特征。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与希腊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古典时代”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知识要点
由刘忆洲整理 3 部分资料节选自网络知道和
http://blog.sina.com.cn/lshjx
2.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目的在于打破血缘门第、重新调整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3.公元前5世纪以后,“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4.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雅典民主政治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结果。
进步性:雅典民主政治,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部。
局限性: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希腊古典时代
史诗体裁特征: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
戏剧体裁: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着重于描写人与命运的抗争,塑造崇高的英雄人物。 主题:具有严肃、悲壮、崇高的特征,不着意于悲,而重在严肃事件。 结构形式:完整而严肃。
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式结构型为基本特点。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柱式建筑,也是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
古代希腊的戏剧代表了古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分为悲剧和喜剧两种类型。
1.荷马史诗: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2.世界历史上四大文学名著:《吉尔伽美什》;《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荷马史诗》
3.戏剧是古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分为悲剧和喜剧。雅典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4.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5.希罗多德《历史》;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 希罗多德有“史学之父”的美誉。
修昔底德是与希罗多德齐名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撰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埃斯库罗斯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最出色的作品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代表作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等。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主要代表作是《蛙》、《马蜂》、《鸟》等。
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哲学”一词就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爱好知识之学”。
苏格拉底强调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主张灵魂不灭和灵魂轮回,并首次提出勒逻辑学中归纳和定义的方法。
柏拉图以所谓的“理念论”为核心,创建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理想国”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代表作:《理想国》、《辩诉篇》、《法律篇》等。 *1)精神恋爱 2)苏格拉底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主要代表作是《政治学》、《诗学》等。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前8世纪中叶~~前509年:罗马王政时代。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起,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知识要点
由刘忆洲整理 4 部分资料节选自网络知道和
http://blog.sina.com.cn/lshjx
罗马人确立了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王政”,进入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行贵族寡头政治。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征服意大利半岛。从公元前3世纪起,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罗马确立了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实行元首政治。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的繁荣和发展,文化的昌盛和发达,城市的涌现和繁荣,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标志。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标志了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代历史终结,也标志着奴隶社会在西欧结束,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勒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
什么是罗马法:它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十二铜表法”的评价:“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结实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利,规范了社会生活。成为罗马发体系的渊源。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民法”: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文献。包括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告示和审判案例、公民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各项决议,执政官发布的各种行政命令等。
公民法特点: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
万民法: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
万民法特点:这些法令和决议经过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
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时期,“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公元6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罗马帝国的法律大全《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兴起于西亚阿拉伯半岛。创始人——穆罕默德,产生于公元7世纪,宗教经典为《古兰经》。
穆罕穆德创立了一神教——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愿意为“皈服”。
公元6世纪前后,阿拉伯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处于国家形成时期,伊斯兰教产生。公元622年,默罕默德被迫离开麦加,前往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661年,穆阿维亚出任哈里发,建立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国家进入帝国时代。750年,阿布·阿拔斯推翻倭马亚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后迁都巴格达。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是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
7世纪30年代初,阿拉伯统一国家初具形态。到8世纪中叶成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9世纪中叶以后,阿拔斯王朝由盛转衰。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创始人:悉达多,经典:《大藏经》。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在西亚,耶稣,《圣经》,特点:上帝是唯一的神。
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初在西亚,穆罕默德,《古兰经》,特点:一神教。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知识要点
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和印度的数字、十进制,古希腊典籍等都是阿拉伯人传播的。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1.奥斯曼土耳其人,原为西突厥的一支。
2.1299年,奥斯曼一世宣布建国。
3.145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4.16世纪后,奥斯曼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第12课 封建制度
1.法兰克王国是日耳曼国家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国家。
2.罗马帝国的隶农制和日耳曼的氏族制,催生出西欧封建制度。
3.封建经济制度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
4.496年,克罗维率领亲兵皈依基督教,基督教会成为了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5.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采邑改革”。国王仅仅是名义上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
6.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7.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等级君主制。1265年英国议会和1302年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1.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2.“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3.查理大帝加冕,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原则,王权与教权进一步密切。
4.11世纪末,“卡诺莎觐见”(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斗争)表明教皇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教权于13世纪达到极盛。(13世纪经院哲学趋于全盛)
5.“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
第14课 庄园与城市
1.庄园领主: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
2.庄园的耕地: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份地。
3.14世纪以后,庄园开始衰败。
4.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5.中世纪城市的特点::城市市民不乏逃亡的农奴;市民居留期必须在一年以上;市民必须“照章纳税”;国王在名义上是城市的所有者。
6.最初的城市居民: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
7.争取自治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采用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两种手段。
第15课 中世纪文化
1.经院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服务神学。兴起于9世纪,13世纪趋于全盛。
2.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阿奎那、《神学大全》。
3.骑士文学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法国的《罗兰之歌》是代表作之一。
4.市民文学有强烈的反对封建割据和反对教会的色彩,代表作: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
5.最早的大学出现在意大利
由刘忆洲整理 5 部分资料节选自网络知道和
http://blog.sina.com.cn/lshjx

Ⅶ 上海高一历史(华师大出版)知识点概要

你给我20悬赏分我给你复习提纲……好不好?求你了……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文字、国家、金属工具
2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3 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随后,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继在此建立过形式相似而规模不一的王国。其中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发明者:苏美尔人。
5《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
6《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7 促使大河流域国家产生的原因:大河灌溉农业的需要
第 2 课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罗河的赠礼
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复杂难懂 (2)受到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第 3 课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于恒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因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而得名。
3 种姓制度:
产生原因:雅利安人为了更好地统治被征服者
四大种姓:婆罗门 祭司阶层
刹地利 军事贵族 (国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农民、商人)
首陀罗 奴隶
特点: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与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前6世纪,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创立者:悉达多 (释迦牟尼、佛祖)
佛教经典:三藏经(大藏经):经藏、律藏、论藏
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播迅速,公元前3世纪佛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史诗的内容虽然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以及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 4 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玛雅人从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玛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筑,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兹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阳之子,今乌拉圭、阿根廷)
第 5 课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东北非:麦罗埃文明、阿克苏姆文明;南非:大津巴布韦文明
2麦罗埃文明代表了库施文明鼎盛阶段的成就。
3 阿克苏姆文明是在多种文明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苏姆王国是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
4 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杰出代表:石头城。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第 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发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腊形成数以百计的城邦,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希腊地理环境影响与制约的结果。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氏族社会解体,以地域为基础的国家应运而生,由于希腊的地理环境山地多,岛屿多等特点,希腊形成了200多个城邦。
时间: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是古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全盛的时期。
特点: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伯里克利时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积极: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消极: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课 希腊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腊史诗:《荷马史诗》,其中穿插了许多希腊神话和传说的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至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还涉及迈锡尼时代的一些社会风尚。
2 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多利亚柱式建筑。
4 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5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历史》(《希波战争史》)
6 实物史料:帕特农神庙 口传史料:《荷马史诗》 文献史料:《历史》
第 8 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 罗马政体的演变: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2 罗马人确立其在地中海地区霸权的三次战争: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
3 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的标志: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4 “罗马和平”的标志:政治上:统一和稳定;经济上:繁荣和发展;文化上:昌盛和发达;城市的涌现和繁荣。
5 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1 罗马法系的形成:习惯法- 成文法-公民法 -万民法
(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2 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3 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颁布赦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5 罗马法体系的影响: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罗马法的历史局限性: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1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创立者:穆罕默德 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 经典:《古兰经》
2 阿拉伯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 阿拉伯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保存并传播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印度的数字、十进位制等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都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这不仅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阿拉伯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欧洲古代文化遗产,许多古代希腊典籍都是经阿拉伯文再转译为拉丁文,才为中世纪欧洲人所熟知的,这为他们学习和研究欧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启示:科学知识源于生活,人们必须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坚持探究,敢于创新,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1 1299年,奥斯曼一世宣布独立建国;1453年,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16世纪后,奥斯曼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奥斯曼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原因:
主观上:(1)新生产方式的活力:立国前后,奥斯曼土耳其在周边先进制度影响下,氏族制度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制度刚刚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对外扩张的内驱力。内部分化带来的矛盾,奥斯曼人热衷对外扩张,摆脱困境。(3)正确的外交策略。对突厥和蒙古采取守势,集中进攻拜占庭帝国。
客观上:周边国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已日薄西山。
3 奥斯曼帝国崛起后,控制了亚欧商路,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五单元 中世纪欧洲
1 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基本特征:庄园经济、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兰克王国是西欧日耳曼国家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国家。
2 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罗马因素(隶农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经济制度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
4 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采邑改革”: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须对分封者服兵役;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但也导致王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5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6 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等级君主制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权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英法等级君主制形成的标志: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1 王权:世俗权利;教权:宗教权力
2 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纪时,教会仍受王权控制。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成同盟,已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植。王权则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强化王权。于是双方相互利用,互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丕平献土(把罗马周围的土地交给教皇统治)——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
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
3 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的例子
从11世纪开始,由于教会权势的膨胀和世俗权力的软弱,一度携手的王权和教权冲突时起。这一矛盾在德意志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
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告终,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
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第 14 课 庄园和城市
1 庄园是欧洲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特点:自给自足 劳动者:农奴
庄园衰败的原因:14世纪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渗透,导致领主自营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
2 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城市复兴的原因和时间:从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城市复兴的地点:意大利北部地区、法兰西南部地区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区的中世纪城市,兴起最早,发展最快。
争取自治(司法权、行政权)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3 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1 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的封建经济制度。
2 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君主制
3 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和斗争的状况成为西欧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
4 庄园制度。14世纪后,城市复兴。
第15课 中世纪文化
1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
经院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服务神学,这是历史的局限,应该扬弃;经院哲学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神学信条,这种思维方式对西欧思想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哲学思想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该给予肯定。
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学大全》被奉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网络全书。
2 世俗文化
法国的《罗兰之歌》是骑士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学的兴起:
原因: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由此而兴起。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
作用: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因此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二 列举题
1 列举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中国甲骨文。
2 史诗
两河流域:《吉尔伽美什》、印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希腊:《荷马史诗》
3 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
4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
秦始皇的主流价值观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汉初期是黄老学说,崇尚清静无为;汉武帝时代独尊儒学,通经致用。
5 列举西汉的两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6 列举与“楚汉相争”有关的成语
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7 列举在今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
孙吴(建业)、东晋(建康)、宋(建康)、齐(建康)、梁(建康)、陈(建康)

Ⅷ 高一下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

历史
自己看看http://www.pep.com.cn/gzls/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复习
1、(1)天体系统的级别:

(2)太阳系九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 ;
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 和 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 ,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 条件、大小行星 ;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 距离适中, 适中,原始大洋形成,
即具备 、 、 等条件。
2、(1)太阳主要成分是____和 ,表面温度为___ _,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其能量以 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 。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 。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 和 。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 和 ,其活动周期为 年,
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 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 、 、 。

3、(1)比较自转公转
方向 周期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 向
北 南 一个 日
一个 日 除 外,
都是 规律:

公转 自 向
北 南 一个 年
大约 /d。 大约 km/s
规律:近日点( 月初)较 ,
远日点( 月初)较
(2)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_____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白天走向黑夜叫 。
(3)时间计算:东 西 。(加减)
地方时:因 而不同的时刻。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 。
600E为10时,则800E为 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 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 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 。
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 ,纽约为 。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 偏,北半球 偏。
(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 如 (选填1、2、3)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 。如
黄赤交角为 度。如 (选填a、b)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 度,如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 存在,地球的 (自转或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前后) 直射点位置 移动方向 对应点
春分 月 日 向
夏至 月 日 向
秋分 月 日 向
冬至 月 日 向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
夏至日 冬至日 春分或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由 向南北两侧 由 向南北两侧 由 向南北两侧
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范围 不填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范围 不填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 夜
南半球昼 夜 北半球昼 夜
南半球昼 夜 全球
出现极昼范围
不填

(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 和 季节变化,
气候划分: 月为春季、 月为夏季、 月为秋季、 月为冬季。
4、(1)地震波分为 、 , 波速度较快, 波只能通过固态。
(2)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叫 、 ,分别在地表下的深度 米, 米。
划分这两个不连续面的依据 。
(3)介于两不连续面之间的各层次的名称 , , 。
(4)岩石圈包括 、 ,软流层所在圈层 。
第二单元复习
1(1) 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与 作用有关,
有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与 作用有关。
(3)大气运动
能量来源: ,根本原因: ,形式: 运动和 运动
最简单的形式: ,最常见的形式: 。
(4)热力环流:形成原因:
垂直方向规律:受热的地方 (运动), (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
受冷的地方 (运动), (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
水平方向规律: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 压流向 压。
(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
高空大气风向是 和 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 、 和 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风向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
2、(1)大气环流:
赤道到两极的热力环流形成条件: , , 。
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 、 和 。
(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注:风向指南北半球的风向)
低纬环流: 高气压带- 低气压带: 风带(风向:南 风、北 风)
中纬环流: 高气压带- 低气压带: 风带(风向:南 风、北 风)
高纬环流: 高气压带- 低气压带: 风带(风向:南 风、北 风)
全球共有 个气压带, 个风带,其中有 个低气压带。
由于 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 移,冬季 移。
(3)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 ,大陆上形成 ,切割 气压带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 ,大陆上形成 ,切割 气压带
分别写出名称: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 ;太平洋上形成 ;
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 ;太平洋上形成 。
(4)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冬季 风,夏季 风。
成因: 。
南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冬季 风,夏季 风。
成因:夏季风主要成因: 冬季风主要成因: 。
(5)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以温定带:(最冷月气温为t),
以水定型(气候类型可略写,如热带雨林气候简写为热雨)
t>150C――热带
(年雨为 ,季雨为 (雨季>500mm)或 (雨季<500mm),少雨为 )
00C< t<150C――亚热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年雨为 ,夏雨为亚 ,夏干为 )
t<00C――剩下的温带气候
(夏雨为 ,少雨为 )
每个月都低于150C――寒带气候
(6)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 、 、 、 。
气候类型 成因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热带雨
林气候 受 控制 南北纬 之间 全年
地中海
气候 受 和
交替控制 南北纬 大陆 岸 夏季
冬季
温带海洋
性气候 终年受 控制 南北纬 大陆 岸 夏 冬
全年降水
热带季
风气候 ①
② 北纬 大陆 岸 全年
亚热带
季风气候 南北纬 大陆 岸 夏季
冬季
温带季
风气候 北纬 大陆 岸 夏季
冬季
3、(1)锋面
锋面 概念 表示方法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进攻 、刮风、降温天气。 气压 、气温 、天气转晴。
暖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进攻 连续性降雨,降水在锋 (前、后) 气压 、气温 、天气转晴。
(2)气压系统
中心气压 垂直方向 水平运动方向 天气状况
气旋 北 南
反气旋 北 南
4、(1)气候变化的阶段:地质时期:距今跨度大、周期长的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气候变化是 ,
近代气候变化显著特点是气温 ,
1860年以来,全球气温上升 0C
(2)全球变暖,既有自然原因,
也有人为原因,①燃烧 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 。② ,
危害:(1)引起 ,对沿海低地构成威胁。(2)影响农业生产(3)影响水循环。措施: 控制排放温室气体措施 , , ,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措施 , ,
其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 , 。
第三单元复习
1(1)、地球水体的种类 、 、 ,其中海洋水占地球水体的 %。
冰川水占陆地淡水的 。
(2)、陆地水的最主要的补给水源 ,内流河的最重要的补给水源 ,
东北河流春季汛期主要由 补给,夏季汛期主要由 补给。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存在互补关系。黄河下游 补给 。
(3)认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
组成内陆循环的各环节 (3个)
组成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 (6个)
组成海上内循环的是 (2个)
台风登陆属 环节,江河入海属 环节,它们都属于 循环。
塔里木河只参与 循环。
2(1)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
判定该图所处的 半球。
若为夏季,此图为 (陆地或海洋)
若为洋流影响,该图为 (寒、暖)流的影响。
(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 、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 、 。
a、b、c、d形成是由于 ,
a、d由于 风吹拂,b、c由于 风吹拂。
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 ,性质上属于 。
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 流和 流。
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 流和 流。
(3) 增温增湿, 降温减湿。
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 处往往多雾。
(4)四大渔场的成因。
北海渔场位于 和 交汇处
北海道渔场位于 和 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位于 和 交汇处
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 。
(5)厄尔尼诺:近年来,每隔几年秘鲁沿岸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温暖的海水“杀死”大量的浮游生物,导致(1)秘鲁渔场 ,(2)秘鲁沿岸降水量 ,(3)澳大利亚、印度、非洲出现 。(4)其也会导致我国气候 。
3(1)广义水资源是水量总体,通常所说水资源指 ,
人们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 、 。
(2)水资源分布的总体特点 ,
六大洲而言排列由多到少顺序是 洲、 洲、 洲、 洲、 洲、 洲。
各国而言最多的是 ,其次是 ,我国居第 。
(3)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地区上 ,时间上 。
(4)以色列水资源“由少变多”的原因: , 。
(5)咸海面积缩小的最主要原因 。
(6)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 、 。
第四单元复习
1(1)
作用形式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 、 、
外力作用 、 、 、 、
(2)外力作用的地貌(举例)
流水的侵蚀地貌: 、 ,黄土高原的 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 ,山口 。
风力的侵蚀地貌: 、 。
风力的堆积地貌: 、 的形成。
(3)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2山岳的形成:山岳类型 、 、 。
(1)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 运动、 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 、岩层下凹的称为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现实指导意义: 储油、 储水; 下方建隧道,原因 。
顶部建采石厂,原因: 。
(3)世界著名的两大褶皱山系 、 。
(4)板块构造
(1)岩石圈由 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 (运动或静止)当中,
(2) 板块相向运动,就会 (碰撞或张裂)形成 。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 (碰撞或张裂)形成 。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5)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 运动, 、 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
(6)著名的玄武岩高原 ,长白山主峰属于火山。
火山的组成部分 、 。
火山口中央 ,火山锥上部坡度较 。
(7)山岳地区优先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 ,其线路的选址往往选在 和 。
这里往往人口较为集中,说明选址还受 影响。
3(1)河流侵蚀的种类: 蚀、 蚀、 蚀。
(2)河谷由沟谷发育而来,沟谷由于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常形成 和 蚀河流发育初期横剖面呈 形,获得稳定地下水补给,
之后 蚀作用加强,河流 (凹、凸岸)受侵蚀,出现连续河湾,进入成熟期河谷横剖面呈 形。
(3)在河流堆积地貌中, 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山前形成 平原,
河流中下游 (凹、凸)岸形成 平原
河流入海口常形成 平原。
第五单元复习
1、(1)地理环境是由 、 、 、 、和生物等要素组成。
陆地环境各要素通过 循环、 循环、 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形成相互 、相互 整体。
(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 。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 。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 、 。
(5)植树种草可以 、 、 、 。
2、(1)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更替方向 备注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经、纬)度方向的更替 、 纬度较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纬)度方向的更替 纬度较明显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海拔高度 方向 与向高纬的水平带谱相似
(2)垂直分异规律与 分异规律较相似,山地所在纬度越 ,海拔越 ,垂直带谱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明.

阅读全文

与上海高一下历史知识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