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历史学专业真的是一个相当不受考生欢迎的专业吗
历史学作为一抄个人文学袭科其实就其作用来说应该算是挺重要的,但如今却越发成为冷门专业。除了一些真的对历史学抱有极大热情的学生会主动选择外,鲜有问津。究其原因,与其说不受考生欢迎不如说就业问题棘手。因为作为文科专业历史学更偏重于研究、教学方向而非技术方向,这也就导致历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像法学、金融学等更具技术性专业的学生那样在就业方面有精准的定位,而且这些专业在如今社会也更能显示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能相对更快的积累财富(貌似如今的中国人对不能迅速变现的东西兴趣不大)。所以历史学如今就处在了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其实不仅仅是历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在当下所有以研究为主要方向的学科热门度都不是很高,比如理学的各类专业的热门程度就不如工学,基础医学就不如临床医学等等。
所以如果你真的对历史学抱有极大热情,而且以后确实想从事历史方面的工作,那么请做好耐得住坐冷板凳一门心思做研究或教学的思想准备再考虑报考历史学。否则最好选择其他热门专业。
『贰』 当代中国教育是从____开始,其历史定位是____
应该是从建国后才开始的吧。历史定位应该是说他的目的和价值标准,我觉得是以人为本吧
『叁』 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是什么
党的十来八大报告鲜明地指出,自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并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创新和历史贡献,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肆』 简述3种基本历史学观,急需!
1、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4、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全球史观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5、(近)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近)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
(近)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
『伍』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万斯,历史定位是什么
万斯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专。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属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陆』 什么是历史概念定位的方法
历史概念是什么?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历史概念有哪些?(分类)
分类(归类)能力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历史学科中的分类总是从现象向本质的分类发展。能够自觉地将历史现象或概念进行合理分类,就能够按照不同的类型对待它们、分析它们,从而为解决历史问题奠定基础。
第一步:了解概念类型。历史概念通常可以分为史实概念与史论概念。史实概念按照历史事物本身的类型可以分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献、历史典章制度与历史物品、遗迹等概念;史论概念也可以按照所涉及的学科性质,分为政治学概念(如革命、国家、民族、国际关系等)、经济学概念(如贸易、关税、生产力、技术等)、文化概念(艺术、文学创作、艺术流派等)、哲学概念(内因与外因、矛盾、必然性、量变与质变等)以及历史哲学概念(历史中的时间与空间、史料、史论等)等。有些概念是综合性的,成为几个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如民族这一概念,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都可以进行研究。
第二步:弄清分类标准。这个过程中可以做一些双向练习,如由类型标准来举例说明,或对列出的概念进行分类,再指出标准。如给上面每一个类型的概念举出3—5个实例,“历史事件: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历史文献:《史记》、《论法的精神》等;历史典章制度: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再讨论分类标准,即了解“什么是历史事件、历史文献、典章制度”。需要说明的是,分类具有多维性与相对性,不要把某一分类看成是绝对的,同一历史事物有不同的侧面、联系与层次,各个子类也并非严格区别、彼此排斥的。
历史概念的逻辑体现
1、确定的时空定位 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虽然逝者如斯,但“故垒仍在”,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生于1977/1978”的快乐,30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
2、历时性和共时性 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
3、结构性 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他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因果的逻辑结构。考查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更能测试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或趋势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拉开其差距。很多考生在这种类型的题目面前丢分。
『柒』 历史必修科目教学如何定位
江苏省大港中学 邓卫忠距离2009年江苏省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正式测试还有27天,由束老牵头组织的这次丹徒区高二历史必修科目教研活动,既及时,又有意义,更有实效性。众所周知,各学校抓学业水平测试就集中在年后的两个月,给我们历史教师复习备考的有效时间非常短,所以要想提高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教学效率。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涉及到三本必修历史教材,个人认为人民版历史新教材编写得不够紧凑,知识点重复现象较多,因此复习时让学生钻进教材,以人民版教材来引领历史复习,显然是错误的选择。目前时间紧,任务重,若想有效提高历史学业水平成绩,必须学会取舍,考试说明不用掌握的坚决不讲,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教师教学也要学会定位,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这里也要研究,束老布置由我来抛一块砖,谈谈历史知识点教学中如何把握难易,我也希望我下面的发言能引起大家共鸣,并产生热烈讨论,进而形成统一认识迅速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第一,我来谈谈教材和考试说明使用。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观由“教教材”逐步过渡到“用教材教”,一标多本使得我们可使用的教材多样化,人民版历史教材只是众多教材中的一种,即便是高考,教师也不能死扣教材,何况目前我们面对的只是小高考,所以更应正确使用教材。我个人认为,在小高考历史复习中,教师要善于整合知识,依据考试说明,把人民版和人教版两种历史教材都涉及到的知识点作为考试复习的重点,如果只是其中一个版本写到的知识点,尤其是死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大胆地舍弃,完全不用讲给学生。例如,人民版必修二冶金技术的发展,讲到西汉汉武帝时,创立了铁业官营制度,另外还提到汉朝用煤作燃料冶铁,但人教版则没有这两个知识点,那教师在课堂上完全不用讲,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同时还可以强化重点。但若是两种版本都涉及到的重要概念,则要作为重点讲,如宋朝的市,两种版本不仅详细介绍了宋朝市的特点,另外还比较了宋朝市与宋以前市的区别,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把这一知识点作为重点讲解,甚至延伸到讲解宋朝市与前代相比变化的原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就这一知识点从不同角度编写题目给学生练习,强化学生的认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理科班学生翻看厚厚的教材,既没有必要,效率也低,我认为教师要学会依据考试说明编一本简明教材,作为学生复习备考的主要学习工具。其实这个工作各个学校都可能做过了,有的地方把简明教材称为复习提纲,不管称呼什么,但简化原教材这个工作必须要做。第二,我结合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以及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两个专题谈谈历史教学如何定位?知识点讲解难易如何把握?准确定位必须要弄清测试说明中的测试能力要求,“了解”、“理解”是测试要求中经常出现的行为动词,大约占95%。“了解”表达的是要学生知道相关历史知识,能力要求侧重于识记,且不必扩展原知识点,而“理解”则不仅要求学生识记相关历史知识,且能叙述和阐述历史事物,有个人的认识。例如“了解雅尔塔体制”,只要让学生知道是美苏主导的并延续了40多年的国际关系格局即可,不必再给学生讲它形成的背景,比如二战末期的国际会议。“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则既要在宏观上给学生讲清它们是美苏冷战的表现,是两极格局形成的重要步骤,又要在微观上让学生理解: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讲,表示要援助自由国家,其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马歇尔计划同样要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美国二战后大规模援助欧洲是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的,培养学生深刻的历史思维能力。我个人认为诸如用“理解”描述的测试内容应是考试重点,尤其是主观题出题的集中区域,所以在讲述这些知识点时稍微延伸一些、扩展一些完全有必要。如可以作如下设问:美国在欧洲帮助西欧各国恢复经济,对抗苏联,遏制共产主义,那么在亚洲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它有没有类似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二战后美国不仅没有削弱日本,反而扶持日本,这样延伸后,也为后面讲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些延伸必须基于与其他知识点关联并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再如“了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表现”,虽然很多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讲述日本二战后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甚至能由日本政府重视教育追溯到日本明治维新时的措施,然后再对比中国感慨一番,但这些教学活动依据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要求评价则是不合格的,既浪费了时间,又冲淡了重点,是无效教学。我个人认为只要讲清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恢复、高速发展、发展放缓三个阶段以及日本在60年代末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就可以了。必修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个测试要求“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学生知道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一五计划成就集中在重工业部门,集中在东北,并要学生识记鞍钢、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注意强调一五计划中国并未实现工业化,让学生对照课本朗读“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等语句。对于一五计划内容则没有必要提及,更不用延伸到成就为什么集中在东北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等内容。“理解三大改造”则有必要让学生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在这个知识点里,理科学生是很难理解私有制和公有制,也很难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三大改造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教学难点,那怕多花时间,也要尽可能帮助学生搞清这一点,甚至可以借助多媒体或者练习题来深化认识,总之对于测试说明中表述为“理解”的知识点应更为关注。
『捌』 历史系(国学)是什么
历史学系是文学院的分科之一,主修人人类各朝朝代以来的政治事件为主,并整理历专史资料以分析属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而培养历史人才以编修文献也为历史学系的主要方向之一。
国学,泛指中国历史以来修身、齐家、治国的学问,涵盖经史子集兵法道等。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 自 “西学东渐”后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指以先秦的经典与诸子学说为根基,并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及同时期的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等各类文化学术及同时期的以二十四史为主的史学。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