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威县历史事件

威县历史事件

发布时间:2021-02-18 19:48:26

A. 邢台历史故事有哪些

古邢台, 经沧桑。 有历史, 真辉煌。 先商源, 祖乙都, 邢侯国, 载史书。
傍青山, 邻太行。 依碧水, 滨滏阳。 自上古, 石器期, 万年前, 有人居。古百泉, 曾发现, 兽化石, 是史据。 唐尧年, 水滔天, 尧观水, 登尧山。虞舜代, 鲧治水, 堵洪水, 建大堤。 自清河, 至临西, 数十里, 留遗迹。鲧失败, 大禹继, 搞疏导, 开河渠。 邢洪水, 流三县, 隆任宁, 留洼淀。大陆泽, 禹遗踪, 载史书, 千古颂。 水入海, 洪灾息, 舜让贤, 禹称帝。国号夏, 传后裔, 设九州, 邢属冀。 至商代, 传祖乙, 自耿都, 迁邢地。商纣王, 无道君, 置酒池, 筑肉林。 大平台, 一沙丘, 有古迹, 纣王留。周公旦, 四子苴, 封邢侯, 都邢地。 狄犯邢, 齐国助, 避战乱, 迁国都。在浆水, 建新城, 名夷仪, 留史名。 郑国将。 名蔡仲, 率大军, 犯邢境。受重伤, 走末路, 脱锁沟, 放甲铺, 城计头, 埋头颅, 将军墓, 记耻辱。卫灭邢, 邢归晋, 有功臣, 名赵盾, 被冤杀, 灭九族。 其家臣, 救遗孤。赵古庄, 藏赵武, 此古村, 美名著。 晋侯国, 行封赏, 赵襄子, 封邢襄。晋六卿, 起战乱, 赵与智, 结仇怨。 智伯仆, 名予让, 板桥下, 刺赵襄。此板桥, 留古迹, 予让桥, 载史记。 内丘县, 有鹊山, 扁鹊名, 千古传。武灵王, 宫廷乱, 两王子, 刀兵见。 赵主父, 避沙丘, 食雀卵, 把命丢。沙河市, 十里亭, 有苏秦, 是精英, 说六国, 抗秦兵。 赵侯国, 将相和。清河县, 葬廉颇。 始皇帝, 称强秦, 普天下, 设县郡, 古邢台, 置信都,划归属, 隶巨鹿。 秦始皇, 东巡幸, 暴病死, 沙丘宫。 不发丧, 载鲍鱼,邢御路, 飘鱼腥。 秦末年, 楚汉争, 楚项羽, 抗秦兵。 漳河岸, 巨鹿战,破釜灶, 沉渡船, 败秦兵, 降章邯。 立张耳, 常山王, 据襄国, 治邢襄。刘邦胜, 汉室兴, 邢沿用, 襄国名。 古尧山, 柏人城, 汉刘邦, 留行踪。过柏人, 险遭难, 忌迫字, 得平安。 汦河岸, 钓盘山, 汉初年, 起征战,汉韩信, 出奇兵, 斩陈余, 克井陉。 马岭关, 张耳台, 有古迹, 史书载。西汉末, 天下乱, 王郎反, 据邯郸。 汉刘秀, 走邢州, 柏人城, 显身手。光泰冈, 战李育, 古南宫, 避风雨, 麦饭亭, 得温饱, 滹沱河, 传捷报。柏乡县, 汉牡丹, 古寺院, 留诗篇。 古巨鹿, 铜马镇, 又收编, 铜马军。千秋亭, 称皇帝, 汉光武, 东汉立。 巨鹿县, 有张角, 举义旗, 太平道。普天下, 齐响应, 黄巾军, 震朝庭。 凌霄山, 中央寨, 有古迹, 点将台。汉王朝, 调大兵, 破黄巾, 战广宗。 汉时苗, 平乡人, 驾牛车, 赴寿春。离任时, 留牛犊, 史书上, 美名著。 晋末年, 石勒反, 称赵王, 据邢襄。建国都, 称襄国, 建平城, 大城郭。 宽城墙, 可卧牛, 传说中。 卧牛城。有张宾, 内丘人, 扶后赵, 建功勋。 内丘县, 铁顶墓, 葬张宾, 载史书。自隋唐, 称邢州, 数百载, 名依旧。 唐朝初, 划区域, 十二州, 治邢地。巨鹿人, 有魏征, 贞观年, 佐太宗, 偏听暗, 兼听明, 直言谏, 人称颂。南和人, 有宋璟, 建盛唐, 扶玄宗。 沙河市, 梅花亭, 逾千载, 有盛名。唐玄宗, 建唐陵, 今隆尧, 有遗踪。 会昌年, 有征战, 占宣务, 刘祯乱, 王元逵, 攻尧山。 僖宗年, 黄巢反, 有古迹, 黄巢岩。 血流峪, 天明关, 口碑颂, 千古传。 邢州地, 佛教兴, 寺与塔, 甚兴隆。 普彤塔, 在南宫, 普利塔, 在临城。 邢台城, 有名寺, 一开元, 一天宁。 古塔林, 葬佛骨, 此遗址, 传千古。 有郭威, 美名扬, 建后周, 都汴梁。宣务山, 凿佛堂, 古尧山, 是故乡。 周世宗, 名柴荣, 知民苦, 察民情,在巨鹿, 建王城, 柴王村, 有遗踪。 赵匡胤, 陈桥变, 后周亡, 宋朝建。邢改名, 信德府, 复邢州, 隶巨鹿。 庆历年, 王则反, 古贝州, 义旗展。宣抚使, 文彦博, 杀王则, 在清河。 宋王朝, 假恩宥, 将贝州, 改恩州。至元朝, 建府署, 改邢州, 顺德府。 元太保, 刘秉忠, 科学家, 郭守敬,扶元朝, 有盛名。 紫金山, 建书院, 此古迹, 历千年。 朱元璋, 建大明,万历年, 筑长城。 马岭关, 黄榆岭, 路罗川, 有遗踪。 嘉靖年, 遭水患,王本固, 挽狂澜。小黄河, 扬碧波, 流千年, 唱颂歌。 明末年, 清入关,率大兵, 犯中原。 古巨鹿, 贾庄战, 卢象生, 赴国难。 明朝亡, 立大清,康乾朝, 国势盛。

B. 威县乱弹的历史发展

乱弹戏始于明末,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在清河、威县一带。明末清初,内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繁容荣,此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伴之“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枞阳、安庆等地,南北艺人合班,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乾隆年间,“梆子乱弹腔”在威县和山东临清一带广为传播,成为河北乱弹。早年,河北乱弹与昆曲、高腔、丝弦并称为河北的“昆、高、丝、乱”四大剧种。道光至同治年间,乱弹在民间发展并衍变分流,分为东、西两路。东路流行在山东西北部的临清、夏津、聊城一带;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临西、威县、清河、馆陶等地。后来,西路乱弹艺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带传艺,又把乱弹传至藁城、元氏、赞皇。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乱弹的发展时期,班社众多,名伶辈出。1918年和1928年,威县乱弹曾两次赴天津演出。建国后,威县、藁城、隆尧、临清四县先后建主了专业性的乱弹剧团,农村业余剧团也相继出现。乱弹戏剧目计有300多个。威县乱弹戏著名艺人史桂枝,能戏很多,文武老生戏、花脸戏都很有名,如杨家将戏的杨继业,铜锤花脸包拯。

C. 威县乱弹的名字由来

清朝初年,刘献廷(1648——1695)《广阳杂 记》中有“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的记载,这说明“乱弹”在当时已作为一种新腔调出现。这是迄今发现的有关“乱弹”的最早的记述。
康熙时人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谈到弋阳腔演变为四平腔之后,接着说:“甚且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琐哪腔、罗罗腔矣。“可以看出当时已有许多民间地方剧种开始兴起,乱弹便是其中的一种。
清中叶以后,戏曲新老交织,纷呈繁盛,众多戏曲腔名曾有过杂呼混称的过程,所以“乱弹”一词含义,也因历史时期、地域和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异。
清中叶,南方的两淮和扬州的盐商资力雄厚,其家族中,也多为清庭高官,他们为了“迎驾和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彩”的目的,往往都蓄有家班。江村的江鹤亭(名春、字颍长)为乾隆皇帝东巡总办,他组织了两个“内班”“备演大戏”。《扬州画舫录》(乾隆六十年刊)卷五载:“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即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在这里,乱弹一词被作为花部诸腔的统称。由此可见乱弹拥抱力之大,代表性之强。另据苏州戏曲家沈起凤《谐铎》(乾隆五十六年序)卷十二载:“菊部自西蜀魏三儿来吴,淫声妖态,拦入歌台,乱弹部靡然效之,而昆班子弟,亦有背师学者,以至渐染……。”这里说出这样一件事,曾在北京红极一时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被逐离京后,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去扬州,后又到苏州,坚持演出活动,“乱弹部”和昆班子弟都争相学起他来。这里“乱弹部“即指演唱昆腔以外各种腔调的戏班子。其乱弹一词的含义仍为花部诸腔的统称。魏长生所唱的就是李调元《剧话》中所说的那种“蜀谓之‘乱弹’的秦腔”。
乾隆三十四年《缀白裘》六集合刊本凡例云:“梆子秧腔,即昆弋腔,与梆子乱弹腔,俗皆称梆子腔。是编中凡梆子秧腔,则简称梆子腔,梆子乱弹腔,则简称乱弹腔。以防混淆。这里的“乱弹腔”即指的是安庆、句容等戏班子演唱的一种主要曲调,演唱这种乱弹时用弹拨乐器伴奏、敲竹梆子,故有“梆子乱弹腔”之称。
嘉庆三、四年(1798、1799年)清府出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的需要,连续发布禁演花部诸腔的命令。在嘉庆三年的禁令里,直接指明“起自秦、皖,而各处辗转流传”的乱弹、梆子、秦腔、弦索等就是“严行禁止”的对象。规定“嗣后除昆弋两腔仍照旧准其演唱,其外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概不准再行唱演。”(见苏州《老郎庙碑记》)这时,乱弹显然已经是以一个剧种或一种声腔的面目出现了。另据《啸亭杂录》(汲修主人、即礼亲王昭连著)一书记载:“近日有秦腔、宜黄腔、乱弹诸曲名,其词淫亵猥鄙,皆街谈巷议之语,易入市人之耳;又其音靡靡可听,有时可以节忧,故趋附日众,虽屡以明旨禁之,而其调终不能止,亦一时习尚然也。”这里的“乱弹”明显是指一种声腔或剧种了。
在我国的三百多个剧种中,以“乱弹直接命名的剧种只有河北乱弹和浙江的黄岩乱弹。而含有“乱弹”声腔的剧种却有很多。《戏曲曲艺辞典》中“河北乱弹”条目行文中提到的“山东乱弹”与今河北东路乱弹实际是同一剧种。浙江的瓯剧(温州乱弹)、婺剧、绍剧(绍兴乱弹)、浦江乱弹以及黄岩乱弹则大同小异。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现在福建的北路戏、梅林戏;浙江的瓯剧、绍剧、婺剧,秦腔、同州梆子、西秦戏,中路秦腔等都被称为乱弹。在安徽,不但徽戏称乱弹,庐剧如果与京剧同班演出,其戏班便被称为乱弹班。我们威县的西路乱弹,直至民国年间仍旧“诸腔杂陈”,高腔、罗罗、二黄、昆曲,乱弹都唱。浙江的“三下锅”、“二合半”也是非有“乱弹”不可。山东的梆子戏、莱芜梆子、东路梆子、山东梆子都有乱弹腔;柳子戏有的剧目全用乱弹演唱,如,《五台会兄》等;山东梆子的《封相》、《大赐福》也全用乱弹演唱。这些乱弹是保留下来的较早的乱弹形式。
在河北及山东临清一带,狭义的乱弹系指“二鼓头”、“慢乱弹”、“流水板”为主,包括“一鼓头”、“三鼓头”、“扬州调”在内的戏曲声腔;广义的“乱弹”则指以演唱上述声腔为主的东、西路乱弹戏和乱弹班。

D. 请问威县历史名人否有

赵三多(1841-1902) 义和团首领。直隶威县(今河北省邢台威县)沙柳寨人。又名洛珠。字祝盛。人称“赵老祝”。世代务农,少年时家境贫寒,扛过活,青年时曾以贩碗为生,早岁即习“梅花拳”。(后称“义和拳”)为拳教师。在山东直隶两省交界地区各村镇广设拳场,收徒先后达两千余人。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山东冠县(位聊城市西)于;梨园屯发生外国教会势力勾结官府,强拆“玉皇庙”改建为教堂事件,他被当地人民邀请率卒众声援。1896年(德宗光绪二十二年)4月,率徒弟至梨园屯比武“亮拳”三天。周围拳众闻讯前来参加者达三千余人。迫使清军不敢动手拆庙。次年冠县署任曹倜出面谈判,表示放弃拆庙另建教堂。他亦率众撤离梨园屯。1898年清政府又推翻前议偏袒教会势力,10月他再次受梨园屯人民的约请,在冠县蒋家庄(今南宫县蒋庄)集聚三千余人祭旗起义,攻打当地红桃园等教堂武装据点。起义军树“助清灭洋”旗帜,不久遭山东清军五营围攻,起义军突围走散。他带领余部到临清(今冀鲁边界临清市)隐藏多日,潜回老家。1900年5月和7月,又在直隶阜城(位本省武强县西南)和山东临清等地多次带领“义和团”攻打教堂。11月被山东巡抚袁世凯部包围于威县(位今临清市西北)起义军死伤惨重,他仍率残部突围,转移到直隶广宗(位威县西北)。1901年,参加景廷宾起义。次年7月,起义失败后被捕,后在南宫县狱中绝食而死。
1841年5月26日,赵三多出生于威县沙柳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他拜梅花拳传人张如纯为师,学得一身好武艺,好打抱不平,后来当了拳师,很受人拥戴,在各地设厂授徒,先后招收弟子二千多人,成为远近闻名的梅花拳首领。
1897年春,赵三多与阎书勤等二千多人在梨园屯“亮拳”三天,借此向教会势力和官府示威,也是义和拳开始转向武装斗争的标志。此后,梨园屯教会势力寻衅,赵三多则率领义和拳攻打梨园屯教堂,杀死教民2人,使义和拳的声势大振。赵三多加紧联络拳众准备起义,各地拳众纷纷向沙柳寨一带集合,起义遂成一触即发之势。
1898年10月25日赵三多与阎书勤、姚书起、朱九斌、刘化龙、项得胜等人集合义和拳众3000余人,在冠县蒋庄马场祭旗起义,竖起顺清灭洋大旗。接着率领起义队伍先后攻打本村及红桃园、小里固等村教堂,队伍逐渐发展壮大。11月上旬,赵三多率部众在威县侯村、魏村一带迎战清军,拳民队伍严重受挫,赵三多怕造成更大损失,决定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以图再举。
1899年5月17日,赵三多等人决定将义和拳改名为“神助义和团”,增强了迷信色彩。1900年5月2日赵三多、阎书勤等人在直隶枣强县卷子镇再度举起义旗,宋赤子率领的神拳民众也赶来参加,并开展均粮斗争,强令富户将粮食分给农民。无以糊口的广大饥民纷纷参加,队伍迅速发展到万余人。赵三多带领团民攻打景州朱家河教堂,杀死了许多教民。
1901年屈辱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将巨额的赔款负但转稼到了广大劳苦大众身上。人民群众掀起了抗捐斗争。广宗县景廷宾于1902年4月23日在巨鹿县厦头寺宣告起义,提出了“扫清灭洋”,“官逼民反”的口号。赵三多率义和团余部加入起义队伍,被推为主将,攻打威县。袁世凯派段祺瑞率兵前来镇压,赵三多突出重围至巨鹿县姬家屯遭武举范炳纲出卖被俘,在南宫监牢绝食7天而死,终年62岁。由于赵三多最早举起义旗,威县便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

E. 威县的历史文化

乱弹
乱弹是地方戏曲之一,是深受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地方专戏。它分东西两路。在唱属腔板式上,各有千秋。东路乱弹的活动范围是邢台、邯郸以东,石德线以南及鲁西北一带。西路的活动范围是山西上党以东及石家庄地区东北一带,现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起源于直东交界地区的河北东南部与鲁西北兴盛于威县一带。原称“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敲犁铧片,唱农歌而得名。它产生于明代中期,是在“大秧歌”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形式,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书画艺术
威县素有“书画之乡”美誉。威县有威县籍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名;河北省书法家协会、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65名;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17名;河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46名。威县发展书画爱好者近千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被河北省群艺馆定为书画培训地。 威县书画交易的集散地冀南书画城成为威县文化产业的新亮点。

F. 邢台历史名人故事有哪些

元代世界级科学家郭守敬是邢台人,有17项科学成就领先世界几十到几百年,郭回守敬大都(北京)答治水设计了白浮堰24道闸坝和斗闸,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至今北京水系结构依然是当年郭守敬治水时的框架,通过郭守敬博览城。展现其在天文水利上的不朽业绩;邢台西部的凌霄山经考证是当年黄巾起义的大本营,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目的、有纲领的农民起义。史学家给予很高评价,其领导人张角是邢台人,现凌霄山遗存颇丰, 名人名事名山三位一体,开发古兵山寨得天独厚 ,义和团运动在近代三大革全太平王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中承先启后,给辛亥革命起了示范作用.经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证其发源地在邢台威县。流行在山东、河北、河南的梅花拳就是义和团前身, 现在邢台平乡每年二月都要举办梅花拳祭祖大会,拳友来自海内外,人数达数万之众;平乡的沙丘平台,是当年商纣王“酒池肉林”,赵惠文王“沙丘宫一囚龙之地”。秦始皇“平台凉尸”之处;邢台的“太平道乐”源自张角所创的太平道教,是世界道教界、音乐界的一朵奇葩。

G. 威县大赵村到现在多少年历史

威县大赵村到现在的历史应该有四五百年之久了

H. 河北省威县历史上出国什么名人

范质(911~964),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范家营人。生于五版代后梁乾化元年(权911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五朝为官,两朝为相。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登进士第。授忠武军节度推官,迁封丘令。后晋高祖天福间,宰相桑维翰奏为监察御史,随桑维翰为泰宁、晋昌节度从事。出帝天福八年三月,桑维翰入为侍中,荐其为主客员外郎、直史馆。开运元年六月,为翰林学士。二年六月,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后晋亡,为草降表。后汉初,加中书舍人。隐帝乾祐元年四月,为户部侍郎。后周初为枢密副使。太祖广顺元年二月,为兵部侍郎。六月,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周时任宰相九年,先后进位左仆射、门下侍郎、司徒等。周世宗临终时,受顾命辅佐恭帝。恭帝时,封肖国公。陈桥兵变后,率百僚降宋太祖。入宋仍为宰相。乾德二年正月,罢为太子太傅。九月,卒,年五十四。工诗文。

I. 请问河北邢台威县历史。

威县历史悠久,相传大禹之父鲧曾在此筑堤防洪、拯救众生,现存有“鲧堤”遗址,威县曾为元朝威州州治所在地,“威”字源于宋代天威军曾驻扎威州所辖区域,寓意“威武”。夏禹之前,境内已有人群渔猎稼穑,繁衍生息,其建置历代多变。

西汉后期,汉平帝封宗亲刘如意为广宗王,置广宗国,威县地属之,东汉初置经县,属安平国;隋初,在经县废址置经城县,后分置府城县,属贝州;唐朝初年,于宗城县置宗州,宗城县、经城县、府城县属宗州。

宋初,宗城、经城二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1073年降经城县为镇,并入宗城县,威县境为大名府宗城地;元太宗六年,宗城县并入洺水县,仍属洺州。1247年,洺水县遥隶邢洺路威州。

元中统三年(1262年)升邢州为顺德府,威州属之,后改属广平路;民国初年,沿袭清制,威县仍属广平府。

1945年6月,威县解放,临清、冠县、邱县、南宫、曲周、鸡泽等县在境内的“插花地”亦划归威县,属冀南行署四专区;1949年8月,冀南第四专区与太行第一专区合并为邢台专区,威县属之;1993年7月至今,威县属河北省邢台市。

(9)威县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交通优势

威县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地带,位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黄金十字路口”,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均在威县4小时交通半径之内。

威县交通四通八达,大广高速(广州-大庆)、106国道(北京-广州)纵穿南北,青银高速(青岛-银川)、东吕高速(山东东营-山西吕梁)、340国道(山东东营-陕西子长)横贯东西,京广高铁、京广铁路、京九铁路、邯黄铁路、京港澳高速四周环抱,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J. 威县古时候建过都城吗求大神帮助

“运道东开, 鲧堤北障; 地势坦夷, 环顾平旷; 壤连八邑, 衢通四方。” 这首四言古诗,如实记述了位于黑龙港流域的威县地理形势。 威县这地方春秋时属晋国,战国时为赵地,汉朝初年还曾有过一个不寻常的名字-斥章。为何得此称号?溯本求源,才知道是根据地质环境确定的。公元前一九七年,汉朝政府逐渐巩固,刘邦开始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就于现在威县西部和邱县的东北部,建了一个县,按其“地多咸碱”而又紧靠漳水,定名叫斥章县。《风俗通义》说:“漳水出治北,其他斥卤,因曰斥漳”。就是斥章县名的起源。 西汉末年,斥章县南部划归魏郡管辖,而将北部划给了巨鹿郡的堂阳县。东汉时,威县一带为广宗县地。此后,经过魏、晋和南北朝,直到隋朝初年,文帝杨坚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一些州县进行了合并,于公元五八六年,把原来的斥漳城北迁,改称洺水县。唐代史学家杜佑著《通典》说“洺水入境,东合于漳,故以县名”。这是洺水县的来历。 唐武宗李炎,是个仅仅在位五年而小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公元八四五年,他下令禁止佛教,没收寺院财产,强制僧尼二十多万人还俗,并将他们分散到各个州县为民。为了消灭佛教在地方上的势力,于这年七月对僧尼较多的州县进行改置,洺水县被并入曲周县内。 宋朝时洺水县曾两次“置而复废”,到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后期,地方行政区变动频繁,金章宗完颜璟统治时,于公元一二O二年,把宗城纳入洺水县,扩大范围,并在原地设立了一个威州。据《广平府志》记载:“威名始于此”。 元朝是历史上疆域最大的一个封建王朝。元太宗窝阔台做了皇帝,一开始就注意整顿州县,于公元一二三四年,将金朝设立的威州割给邢洺路统领。公元一二五二年,元朝政府又把原在井陉的威州治所,适移到洺水县,使洺水成为州县合一的行政区中心。 明朝初期,为了消除地方上的混乱情况,曾实行丈量土地、普查户口、调整州县政策。在这次整顿中,于公元一三七二年,把威州降低为县,而县名仍用“威”字。威县之名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满意请采纳

阅读全文

与威县历史事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