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1587年的历史事件

1587年的历史事件

发布时间:2021-02-18 18:28:11

Ⅰ 1587年是什么朝代

1587是一个平年,农历丁亥年(猪年),明万历十五年.属于明朝

Ⅱ 1587年处于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王朝时期

明朝万历十五来年,亦即1587年。

这一源年是24岁的万历皇帝登基的第15个年头,元辅张居正去世的5周年,首辅申时行上任的第4年,南京都察院右督御史海瑞、罢官在家的一代名将戚继光辞世的当年,哲学家李贽削发为僧的前一年

Ⅲ 一九二七年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1、南京惨案

“南京惨案”又叫“三·二四”惨案,也称作“炮轰南京事件”,指的是1927年3月日,英美军舰炮轰南京。这是北伐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罪行之一。

惨案发生后,帝国主义列强又向中国大量增兵,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向中国提出惩凶、通缉、赔偿等无理要求。经过两年多的谈判,南京国民政府向帝国主义列强道歉、赔偿,并答应惩办“骚乱”分子,而对中国人民所遭到的惨重损失却只字不提。

2、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3月21日, 上海工人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武装起义由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江浙区军委书记周恩来任总指挥,同中共江浙区委负责人罗亦农、赵世炎一起负责领导工作。为确保武装起义胜利,上海区委组织5000人的纠察队,秘密进行政治、军事训练。

派一部分工人打入敌人的“保卫团”,掌握一部分武器,借敌人的训练和装备,扩大工人纠察队的武装和军事素质。又在市民、特别是贫苦市民中进行广泛细致的政治工作。

并根据敌人所在地区力量的强弱,划分了七个作战区域,规定了各区工人纠察队的任务,将敌人兵力较强的闸北区作为起义进攻的重点区。起义前十天,铁路工人中断了铁路运输,使北洋军阀在上海的警备司令毕庶澄部3000人和当地警察2000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3、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当时革命的中心武汉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李维汉、毛泽东、张国焘、李立三等82人,代表全国59767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等也出席了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蒋介石集团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半个月,武汉汪精卫集团日趋反动,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召开的。

4、马日事变

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 湖南的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即马日事变),袭击湖南省总工会、省农民协会及其他革命组织,捕杀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这个事变是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党右派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党右派公开合流的信号。

5、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集团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公开化,即所谓“宁汉分裂”。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武汉的国民党在7月亦决定“清党”,即七一五事变。

一方面解聘共产国际中国代表鲍罗廷的顾问职务,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门和军队驱逐共产党人。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与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勾结,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

Ⅳ 1949年以后历史事件表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

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6年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反右倾”斗争

1964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运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Ⅳ 1586~1587年的英西战争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1586~1604年英来西战争,揭开自了两国武装争夺的序幕。西班牙菲利普二世政府力图打倒英国这个竞争对手,决定建立一支为数4万人的远征军入侵英伦三岛。

1587年英国一支分舰队袭击了西班牙加的斯港,使西班牙舰队开往英国海岸的时间推迟了一年。

Ⅵ 1861年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公元1861年
·1月,中国清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中国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杀肃顺,载垣、版端华自尽;权改元同治,两太后垂帘听政(见辛酉政变)
·12月,中国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洋务运动始此
·俄国1861年改革开始,沙皇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自上而下解放农奴
·俄国A.M.布特列洛夫提出化学结构理论
·英国T.格雷姆提出胶体概念

公元1861~1865年
·美国南北战争发生

Ⅶ 一九六七年重大历史事件

文化大革命开始,一月风暴,二月抗争。第一枚氢弹试爆成功。第三次中东战争。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Ⅷ 万历十五年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发生

因为黄仁宇是就读于美国的历史学博士,他的历史观点很大程度上受西方汉学家的影响,在有些中国人看来是观点新颖,但实际上反应了中西方历史思维观的差异。黄仁宇的著作从一些方面反映了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水平,但我个人认为,从了解历史的角度出发,还是看国内著名人士的作品比较好。相比之下,原汁原味的中国史学更能透彻准确的反映中国历史
全新的视点看明末政治,看中国的历史,用作者的话说是"大历史观".
其学术特点在于对历史的宏观把握,虽然从一人一事入手,从一个年份说起,所要说明的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的关键所在。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而又摆脱具体历史事件的束缚,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此谓大历史观。如通过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来表现一个朝代的主要特征在对于人物历史活动的叙述中,他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被史学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现于读者面前。
这种全新的视角不仅仅对于历史观,对于我们日常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是一种启发.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很受推崇的书,所以我在阅读的时候,处于一种很尊敬的心态。事实证明,这种尊敬不是没有来由的,本书的一些思维观念,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我很喜欢认真地阅读一本书的“序”和“跋”,因为如果是作者本人写的,那么本书的一些精华将被提炼在这里。《万历十五年》“自序”中“货币是一种公众的制度,它把原来属于公众的权力授予私人。私人资本积累愈多,它操纵公众生活的权力也愈大”一句,一下子吸引了我。虽然此话被用来反证明代的中国封建经济并没有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但是它将作者的写作思路澄明于读者面前:他不预备以详细的事实叙述来完整地再现万历十五年,而是要将站立在现有文明的高度上,对万历十五年做一番俯瞰。当然,这句话的识见并不仅于此。

如果要俯瞰,当然不能就事论事。黄仁宇先生的思维模式是:“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身为后来人,站立在相较从前更为丰富而且先进的文化成果上,遥追数百年,许多迷雾就可以层层穿透,从而实现一些一针尖见血的根本性分析。这就是黄仁宇先生形成“大历史观”的现实源头。说到底,“大历史观”固然需要写作者自身必须具备开放性思维,还和当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密不可分。如果没有社会文化层面的整体性进步,回头看历史就不会拥有以往作者所不曾拥有的利器。可以崇拜个人的超强能力,但是个人能力永远无法超越特定的历史阶段。就此种大视野来说,绝不会为黄仁宇先生所独有,以万历十五年而看万历一朝,有明一朝,甚至封建社会,乃是许多学者都能够想到和操作的。问题的关键、也是我所认为的本书的真正新意在于,它用西方已经足够成熟的政治学、制度学、军事学甚至哲学的理念,上溯将近400年,来剖析中国明朝的万历十五年。

明朝万历十五年,亦即1587年,这一年是24岁的万历皇帝登基的第15个年头,元辅张居正去世的5周年,首辅申时行上任的第4年,南京都察院右督御史海瑞、罢官在家的一代名将戚继光辞世的当年,哲学家李贽削发为僧的前一年……在这一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黄仁宇先生在结尾部分既然已经如此盖棺定论,那么万历十五年在中国历史上就决不会是简简单单的一年。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万历十五年本来就“无事可记”,在这一年里发生的事件,没有一件影响深远值得长久追忆。如前所述,既然作者是挟现代文明的利器来剖析前人的时代,那么无论选取哪一段历史横切面都注定着相同的意义,而选择一个“四海升平、无事可记”的年代,则更能显出对比的强烈和历史洪流的浩浩荡荡。且故事的相对平淡,会使阅读者追随着作者满含深意的探寻脚步,将更多的兴趣放在故事背后,而不是故事的本身。

本书无意将万历十五年琐碎的事件递补进来不厌其烦地讲述,而是意图通过探寻人物背后的命运,命运背后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后的历史不可抗拒性,来完成自己对“大历史观”的一次总论证。如果仅仅将万历十五年展示出来,那么因为无重大事件可记,本书也将成为一片空白,于是作者以此年作为一个时间线索,前后延伸,得出了和这一年存在某些关联、对万历一朝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名单,然后对这些重要人物在万历十五年前前后后发生的故事进行叙述和评点。

明代实行文官治国,万历一朝也就概莫能外。文官治国有两大要素:礼仪和人事。礼仪一方面使君主更像君主,成为代天统治的化身,具有神的力量,另一方面则用于化解人心,达到行为的趋同和有序。人事则成为文官的命门,以人事主管文官,则所有的文官不过是在宦海里浮浮沉沉。这就勾勒出了万历一朝政治上的粗线条,在这里道德取代法律,论语和四书五经取代了象征民意的成宪。没有法律,那么惟有依靠人情,而人情是具有弹性的尺度,不会具有不容推移置换的原则性。这些,对整个封建社会几乎同样适用。

封建式礼仪钝化了百姓,它使百姓成为循规蹈矩的愚民,使来自下层的发展动力接近于无。应该说,中国封建礼仪的力量很是惊人,各个王朝治下的百姓揭竿而起不外两大原因:1.官逼;2.饥馑,后者尤为主导因素。人事则钝化了文官——社会上层人士的改革动力,它使官员们蝇营狗苟,为求升迁、自保不惜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张居正正是没有认清明代行政制度的的本质,所以才会企图凭借一己之力,给已经暮气沉沉的大明王朝以生机,然而效率、求实、实务、廉洁、法治都不符合文官集团的整体利益。在生时他能利用自己的元辅身份和皇帝的宠信部分地实现自己的筹划,并无限尊荣,死后却难免遭到文官集团的彻底清算,以至殃及子孙。而对他的清算,又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来进行的,可见封建文官集团统治的荒谬和黑暗,整个社会如病如膏肓。

在明代,国事之不可为以至于此。流行于道的,正是申时行之流的调和折中之策:但求能够维持现状,便是最大功德。即使是腐败目所共睹,蛀败着国家的经济基础和人心基础,在于文官,不但不能藉此廉洁吏治,而且还要同流合污。这也就出现了宋明两代开国皇帝让文官治国的悖论:国家固然避免了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家天下也没有能够长久地保全,文官治下国力积贫积弱,官僚贪污腐败,礼义道德沦丧缺失,令人们对文官和熏陶文官的中国传统文化失掉自信力。而宋明,甚至最终都为当时的关外异族所取代。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清廉的海瑞,已经成为“古怪的模范官僚”,因为文官阶层的整体腐败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注定他的“模范”不会得到上层的认可,只能作为口碑流传于民间;果敢的戚继光,不过是“孤独的将领”,他的成名非但自身要有出类拔萃的才能,还需要有谭纶、张居正的大力提携,他在军事上的种种成就无比辉煌,却又无有一种不是面对现实妥协的产物;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封建礼教的束缚,选择以出家、自杀的方式来逃避,在此种社会流俗下,也就合情合理。

透过《万历十五年》粗略的叙事表象,黄仁宇先生充分运用了西方的政治学等既成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对万历一代,乃至中国明代、封建社会,进行了有关行政、司法、立法、军事、哲学、民俗等全方位的叙述和分析,更多地含有中西对比的意味,也成功地完成了“大历史观”的初次试验。我觉得这是本书最精华的部分。

“大历史观”是如何形成的呢?作者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相当于“跋”)中如是说:“受过被裁失业、与家人一起感受经济危机和被人歧视的景况,才越来越把眼光放大,才知道个人能力有限,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内尚不能看清,而需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Ⅸ 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

应该是3-2-1-4吧
戚继光(1528——1587年)
郑和(1371-1433)
岳飞(1103~1142)
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公元1661年

Ⅹ 前苏联1917-1937年重大历史事件

喀琅施塔得事件、苏波战争、苏俄内战、乌克兰大饥荒、苏联肃反运动。

1、喀琅施塔得事件

1917年2月,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水兵爆发起义,3月分布在其他基地的整个波罗的海舰队水兵起义。

11月7日,波罗的海舰队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击冬宫,发出了十月革命开始的信号。而这发出十月革命第一炮的战舰,正是从喀琅施塔得基地开出的。

喀琅施塔得事件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实际意义,这次事件在布尔什维克看来无疑是一场悲剧,而在其反对势力看来则象征着布尔什维克的失败,这在于喀琅施塔得水兵在十月革命中极为特殊的地位。

1917年俄国革命普遍得到了俄国水兵的大力支持。1906的维亚普里革命中,起义水兵控制了赫尔辛基附近的许多岸防工事和要塞,但是在仍然对沙皇政府效忠的波罗的海舰队猛烈轰炸下,起义被镇压。

喀琅施塔得水兵曾是十月革命最重要支柱之一,其中1/10是布尔什维克党党员,曾被苏共领导人称为十月革命的“荣光和骄傲”。

2、苏波战争

苏波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19年2月——1921年3月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与波兰第二共和国两个新政权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

战争是由两国对扩张领土和扩大影响力的企图所引起。凡尔赛条约使波兰自18世纪末被瓜分以来重新立国,刚刚恢复独立的波兰寻求保住那些在被瓜分时失去的领土;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目标是控制同样的领土,那些地方曾经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失去。

两国都声称自己获胜。在这场战争中,波兰人声称成功的保卫了自己的国家,而苏俄则声称波兰的向东侵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被击退,认为那是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的一部分。

3、苏俄内战

苏俄内战(俄语: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又称苏俄国内战争或对苏干涉战争,是于1918年到1922年在崩溃的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中国外蒙古和波斯。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或苏俄),其与国内反革命势力白俄和外国武装干涉者进行的战争在苏联被称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

4、乌克兰大饥荒

乌克兰大饥荒(拉丁字转写:Holodomor,意为“以饥饿灭绝”,出自“морити голодом”,意为“以饥饿杀死”),是1932年至1933年发生在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大饥荒。

据估计,大约有315万至718万乌克兰人死于这一事件。虽然同一时期在苏联各地都发生了饥荒,但“Голодомор”一词通常用来特指在乌克兰民族聚居区内发生的饥荒。

当代学者大多认为乌克兰大饥荒是在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灾难,造成饥荒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

在乌克兰,这次饥荒有时被认为是故意制造的、针对乌克兰民族的行动,因此当地也称为“饥荒种族清洗”。

历史学家认为苏联政府在这次大饥荒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大饥荒的后果更加惨重。

一些乌克兰人认为苏联对这次大饥荒的责任相当于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并且认为苏联专门利用饥荒清洗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其行为法律上构成种族灭绝。

5、苏联肃反运动

苏联肃反运动,也称大清洗,是指1934年在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1937至1938年被称为苏联“大恐怖”时期,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

列宁格勒省委第一书记谢尔盖·基洛夫遇刺事件直接触发了大肃反,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图哈切夫斯基、布哈林等大批党、政、军领导人还有经济学家康得拉季耶夫和恰亚诺夫。

生物学家瓦维洛夫、作家巴别尔、植物学家米歇耶夫、著名外科医生科赫、坦克设计师扎斯拉夫斯基、无后坐力炮发明者库尔切夫斯基、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第一批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者火箭科学研究所所长克列伊梅诺夫、喀秋莎火箭炮的发明者朗格马克。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实用矿物学创始人费多罗夫斯基等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迫害。

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做秀公审(沙赫特案件、工业党审判、莫斯科大审判等)、关押和死刑。

使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同时也使苏联的党、政、军、科学文化界失去了一大批优秀骨干,使社会主义失去了一次自我完善的机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喀琅施塔得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苏波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苏俄内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乌克兰大饥荒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苏联肃反运动

阅读全文

与1587年的历史事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