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方历史的书,
1、《剑桥插图中世纪史》,作者福西耶
中世纪时代的开始阶段,这个时期不仅以内变革、瘟疫和世俗斗争为标志容,而且以教会迅速兴起、拜占庭帝国日益重要和繁荣的加洛林文艺复兴为特点。
2、《基督教史》,作者王美秀
本书是一部基督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基督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基督教产生前的犹太社会状况。
3、《罗马史》,作者特奥多尔·蒙森
这主要指头两卷,其所包括的时间为罗马国家的最初五百年。在实史开始之处,它就由于自身的缘故,决定和安排了表述的内容和形式。
4、《极简欧洲史》,作者约翰·赫斯特
本书以清晰、幽默、发人深省的笔调,杂以活泼的插图,叙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明,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与巨大贡献。
5、《圣经》,作者摩西、马太
是犹太人的信仰经典,讲述古时犹太人的历史,并记录先知预言。不仅写出了犹太民族的发展历史、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历史。
B. 西方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学家以及他们的史学思想是什么
古希腊,希罗多德(Herodotus)(前484年?—前425年?),《历史》,历史之父
古希腊,修昔底德(Thucydides)(前460年?—前400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罗马,尤利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年—前44年),《高卢战记》和《内战记》
罗马,李维(Livy)(前59年—17年),《罗马史》
古希腊,普鲁塔克(Plutarch)(46年?—120年?),《希腊罗马名人传》
罗马,塔西佗(Gaius Cornelius Tacitus)(55年?—117年?),《编年史》
英国,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1737年—1794年),《罗马帝国衰亡史》
德国,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年—1886年)
德国,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年—1895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德国,戴布流克(Hans Delbrück)(1848年—1929年),《战争艺术史》
英国,丘吉尔(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年—1965年),《英语民族史》
法国,费夫尔(Lucien Febvre)(1878年—1956年),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
法国,布洛赫(Marc Bloch)(1886年—1944年),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
英国,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历史研究》
法国,布劳岱尔(Fernand Braudel)(1902年—1985年),年鉴学派第二代学者,《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美国,费正清(John K. Fairbank)(1907年—1991年)
德国,戈洛·曼(Golo Mann)(1909年—1994年)
美国,L·S·斯塔夫里阿诺斯(L.S. Stavrianos)(1913年—2004年),《全球通史》
C. 被誉为西方历史学之父
B 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文化成就,属于识记型的题目,难度较低。希罗多德是古版希腊伟大的权历史学家,被西方尊称为“历史之父”。B项正确;A项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腊早期喜剧代表作家;C项修昔底德也是古代希腊历史学家,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D项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思想家。
D. 中国学习西方的历史
(器物层次) 形成新思想,在思想界起了启迪作用,但没有付之于实践。
2.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
为什么要学 怎么学 学什么 结果
背景: 60年代,由于受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清政府内忧外患,急于寻求出路。而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总理衙门中央
洋务机构的建立为洋务派学西方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的:具体目的“剿发捻”(镇压人民革命);“勤远略”(抵抗外来侵略);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发起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经济:创办近代企业;
军事:筹划海防,创办新式海军;
文教: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器物层次)
是近代化的开端,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晚清政府
为什么要学 怎么学 学什么 结果
背景: 20世纪初,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又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目的: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实质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从1901年开始实施“新政”,从1905-1911年进行“预备立宪”,但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经济:奖励实业;
军事:编练新军;
文教: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政治:“预备立宪”,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内容较全面,但却是骗局(主要是后者)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最终破产,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成熟的客观革命形势,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
二、资产阶级学习西方
1.早期维新派
背景: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维新派。
目的:抵制外来侵略,发展资本主义。
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提出并宣传自己的主张
经济:发展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在理论上还不成熟,更未付之于实践,实际影响不大。但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康、梁维新派
背景: 19世纪90年代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目的: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成为高潮。
政治: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思想——学习西方科学文化。
(制度层次)
昙花一现。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孙中山革命派
背景: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目的: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为高峰,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学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国家学说,并把它发展为三民主义。
(制度层次)
功败垂成——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最终失败。
4.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派
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国家一天天还下去;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思想与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目的: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掀起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文化。
民主与科学。
民主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思想文化层次)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运动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终于成为中国人民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三.无产阶级学西方
背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义在中国传播的提供了思想条件。
主要思想:马克思主义。
主要实践:五四运动、建立中国共产党、参加国民革命、反对美蒋的反动统治、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
影响:历尽曲折坎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和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四 .农民阶级对西学的态度
(1)太平天国运动
A.拜上帝教
太平天国并没有吸取西方的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却从西方寻来了已经腐朽没落的中世纪文化。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袖把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糅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用以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以实现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愿望。
B.《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由于社会条件不具备,农民阶级不欣赏,根本未得到实施。说明农民领袖能接受西方思想但农民阶级却不赞同。
(2)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扶清灭洋”,在反侵略的同时也否定了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可见,固守传统 是农民阶级的本性,他们只有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E. 中古西方历史学
简单的讲就是问什么 答什么
抓住题目中每个关键字 提炼深层信息 用事实论证
F. 西方古典史学的特点是什么
导言: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及演变概貌
西方史学源远流长、恢弘博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大的历史性的转折和变迁。
第一次转折:西方史学的创立。发生在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历史与神话分离,产生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的古典史学。
第二次转折: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前后。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
第三次转折:开始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西方史学从基督教的神学史观转向资产阶级史学的人文主义史观。
第四次转折:发生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史学理论的演变更为激荡复杂,产生了与传统史学相对峙的新史学思潮。
第五次转折: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标志着当代西方史学的形成。
第一节:古典史学(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
1、希罗多德与“社会文化史”传统的开创。
人本意识、世界史眼光和存真存疑的批判原则,奠定了西方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2、修昔底德与“政治军事史”传统的确立。
将人类历史独立于天神之外的历史观念,成为西方建立科学的历史学的基础。
3、古典史学思想的发展特征:
(1)倒退的、循环的历史观念。
(2)人本主义思想。
(3)“世界主义”思想。
(4)尚未取得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
第二节:基督教史学(公元5世纪——14世纪的黑暗时代)
基督教史学理论的价值:
1、系统提出了历史“统一性”和世界史的观念。
2、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历史直进观”和“历史进步论”。
3、提出善恶冲突推动历史进步的“历史动力观”。
3、创立体现历史线形发展的公元纪年法。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攸西比厄斯。
第三节:近代资产阶级史学(14世纪——19世纪末)
一、人文主义史学(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
人文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恢复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2)重新强调历史的垂训意义。
(3)重视历史叙述的体例。
重要流派:“修辞学派”、“博学派”。
二、理性主义史学(启蒙时代17世纪——18世纪末)
理性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强调人类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2)主张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和评判历史。
(3)提倡突破狭隘的政治军事史,注意广义上的社会文化史。
(4)提出系统的历史进步理论。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伏尔泰《论世界各国的民族精神、礼仪和风俗习惯》、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纲》、康德《从世界主义者角度看世界历史观念》、维柯《新科学》
三、浪漫主义史学与历史主义(十九世纪)
浪漫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2)关注历史发展的个性和独特性。
(3)提倡用情感来取代理性,反对用抽象的理性原则来概括历史。
(4)注重伟大人物和政治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历史主义是浪漫主义史学的一个最重要内容。历史主义的鲜明特征:
(1)人类历史是有机发展的过程,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连续性。
(2)对历史现象要以同情的、理解的态度加以研究,进行历史的分析,具体了解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承认它们存在的合理性。
(3)世界历史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用一般性的世界历史模式代替各民族具体的历史研究。
维柯的《新科学》开创了世界历史主义。
赫尔德的“文化的历史主义”。
兰克与“政治的历史主义”。
四、历史哲学 (十八世纪以后)
所谓的“历史哲学”,即是对历史进行哲学的思考。指的是人们对于历史不应该只以堆积史实为能事,还应该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论的了解。
近现代的历史哲学一词,专指西方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则一般通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在唯心主义方面,历史哲学一词的涵义和内容,也随着科学观念和哲学观念的变化而经历长期不断的演变,其演变的趋势是从思辩的走向分析的。大体上,前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历史演变的规律或规划是什么?而后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历史知识或理解的性质是什么?
思辩的历史哲学——重要探讨整个人类历史的特征、意义模式和规律等。是试图在一大堆貌似杂乱无章的历史事实的背后,寻求出理性的原则、规律和意义来。(前面所述各派大体上都属于思辩的历史哲学。)
思辩的历史哲学特别关注的问题:
(1)历史运动的模式。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2)历史发展的动力。看法不一,或认为是人的理性,或认为是复杂的人性,或认为是英雄人物。
(3)历史进程的目的和意义。认为历史发展有明确的目的和终极意义。
代表人物:维柯、伏尔泰、赫尔德、康德、黑格尔,以及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
分析的历史哲学——着重阐释历史学研究本身特有的性质、方法、价值或作用。其出发点是:要理解历史事实,首先就要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性质。历史哲学的任务应该应该就是(或者至少、首先而且主要的就是)对历史的假设、前提、思想方法和性质进行反思。
分析的历史哲学关注的问题,更多的是历史认识是什么,而不再是历史本身是什么;更多的则是人们是怎样在认识历史的运动的,而不再是历史自身是怎样运动的。对于分析的历史哲学来说,更重要得多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对历史本身的探讨和解释,而是对历史学的探讨和解释。
代表人物:布莱德雷、狄尔泰、克罗齐、柯林武德、波普尔等。
四、实证主义史学(十九世纪后半期)
实证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主张依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设历史学,力图使史学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追寻“一般法则”的科学。
(2)努力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反对历史研究的“个体论”倾向。
第四节:当代西方史学(20世纪以来)
一、当代西方史学形成的特征:
1、从传统的“叙述型”转向“分析型”。即用“问题史学”代替“叙事史学”。
2、从研究“显要人物”(精英人物)的活动为中心,而转向研究普通人和“社会底层的力量。
3、从狭隘的政治军事史转向探求社会历史的“总体”与“结构”。
4、从个人在故纸堆中扒梳史料的手工业方法转为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技术。
5、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借鉴和吸收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二、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及其理论:
(一)“新史学”的开端
法国卡尔。兰普勒特最早提出“新史学”这一口号;法国亨利。贝尔创办《历史综合评论》;美国鲁滨逊与“新史学派”的建立。
(二)法国年鉴学派(三个发展阶段)
1、创建阶段(1929——1945年)。代表人物是费弗尔和布洛赫。这一阶段奠定了年鉴学派的基本理论:
(1) 反对传统史学迷信史学和史料的倾向。
(2) 提倡“总体史学”。即强调历史研究的对象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 反对历史研究以精英人物为中心,大力倡导“从下往上看的史学”,主张着重研究下层的普通大众的历史。
(4) 主张史学要按科学的程序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用“问题史学”代替“叙事史学”。
(5) 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2、第二发展阶段(1945——1968年)
是年鉴学派“制度化”和深化阶段。代表人物为布罗代尔(1902——1985)。
布罗代尔理论代表作:《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布罗代尔的基本思想是“三段论”(历史时间的理论):认为历史时间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的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分别表述三个不同层次的历史运动,而其中的长时段历史也就是结构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长期的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借助于长时段历史观,才能够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人类生活的全貌。
3、第三发展阶段(1968年以后)
打出“新史学”的旗号,从此被称为“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是勒高夫、诺拉、夏蒂埃、勒韦尔。
年鉴——新史学派着重研究的理论、方法和领域:
(1)继承了长时段理论,着重研究各种结构和变化缓慢但长期起作用的事物。认为只有通过长时段才能把握和认识推动历史前进的潜在力量。研究领域是历史人类学和精神状态史。
(2)重视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
(3) 进一步拓宽历史研究的领域,更潜心于细小的课题。
(4)重新强调政治的作用,承认事件的重要意义。
(三)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
即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人物有多布、希尔顿、希尔、霍布斯鲍姆、汤普森。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共同性与理论特征:
(1)熟悉马恩著作,信仰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从事历史研究。但对历史唯物主义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和解释,并有所修正。
(2)发扬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史学传统,强调对历史特殊性的认识,坚持历史学是研究历史事实发展过程的科学。
(3)强调研究下层人民的历史。
(4)注重总体史研究。
(四)当代西方比较史学
西方比较史学的研究著作大致上归纳为四类:
(1)“各文明体系的比较”研究。即如斯宾格勒、索罗金和汤因比那样的宏观比较。
(2)“主要是对文明的某种中心题目进行比较研究,如比较宗教式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大都是一些比较具体的历史现象的比较。
(3)通过比较而“研究历史过程”,“它们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可选择的生产方式’的比较研究到一个单独的行业实现工业化的速度和程度的比较;从革命这个永远受欢迎的题目的比较研究到限定仍很明确的过程的比较研究(例如现代教育制度的普及)。着重历史比较尤其与经济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某些学派有密切的联系”。
(4)“机构的比较”。如教会、党派、银行之类的组织和机构的比较。
比较史学的特点:它不像写作通史或断代史的历史学家那样在连续叙述人类的发展中寻找历史的意义,也不像历史哲学家那样在寻求全面的总体模式中获取历史的意义,而是从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直在撞击着人类的那些永恒的问题中寻找历史的意义。为此,比较史学按照某种规范和范畴,从人类历史中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侧重探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某种情况下的特殊规律,亦即寻求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异同。
(五)当代西方心理史学
心理史学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的嫁接而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借助与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索人类过去的种种行为,进而更全面与更深刻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
心理史学分为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和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
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 ——是用精神分析法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其理论的一般特征:(代表人物是埃里克森、李夫顿和克胡特)
(1) 以新精神分析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即坚持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学说的原则,强调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同时强调自我的的自主性,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养育方式)对人格的重大影响。
(2) 反映了一种“心理决定论”的历史观。即用历史人物的心理特征解释一切行为。
(3) 模式归纳。即习惯套用心理学模式的归纳,缺乏因果解释的科学研究(有些原理根本无法验证)。
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 ——反映了当代西方心理史学的变化趋势:(代表人物温斯坦、普拉特、埃尔金斯、阿瑟尔、霍弗、拉森)
(1)由“心理因素决定论”向“外在环境决定论”转变。
(2)方法论的突破。即不再仅仅是将心理学理论作为解释历史现象的史学方法,而把历史上的心理现象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不再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个人和群体的历史行为,而是把历史上的个人和群体心理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变化,使心理史学不知不觉变成了历史心理学和心态史学了)。
(3)社会学对心理史学的渗透。强调不是心理驱力决定外在现实,而是外在现实决定心理状态。()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史学的应用。强调了人的行为完全是环境决定的,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像是本能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对外部世界的反应。
(4)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史学中的应用。强调了人的认知模式会影响和决定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六)当代西方计量史学
计量史学也就是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当代西方计量史学的特征:
(1)运用电子计算机。它的使用,使系统收集、利用史料及进行统计分析成为可能,并向研究者提供了处理大量情报资料和分析多变量现象的能力。
(2)进行统计分析。但不是指以往史学研究中那种描述性的统计,而是一种高级的推理统计学和多变量解析领域的分析,对此非用电子计算机不可。
(3)制作数学模式。借用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中的理论模式,以数理形式来表现历史文化现象。
(七)文化形态史观
文化形态史观是当代西方思辩的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人物是斯宾格勒(著作《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著作《历史哲学》)。
其主要理论特征:是用“幼年、青年、成年、老年”(斯宾格勒)或“起源、生长、衰落、解体”(汤因比)四大阶段的生命周期来概括人类历史或文化的全部过程及其一般模式。
强调两点:
第一:所谓的历史就是文化或文明。这一结论旨在肯定,文化或文明才是人类历史的真正载体,而历史的意义即寓于作为人类历史之基本现象的文化或文明之中。因此认为,历史哲学与史学研究所应阐释的主要对象既不是纯粹的精神观念,也不是表层的政治、经济现象,而是作为一种历史整体的文化或文明。
第二、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具有同等价值、属于同一时代的。这个结论的重点在强调,各种文化形态或文明社会原本就是自成一体、各有根据的,而决无孰优孰劣或孰高孰低之分。确信历史哲学与史学研究所面对的世界历史指的是整体,而不是某个选定的部分。因此,理应放弃狭隘的欧洲文化中心论和偏颇的民族主权国家观,转向一种整体性的、深层次的文化形态或文明社会比较研究。
参考书目:
《西方史学史》,张广智主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9月版。
《西方新史学评述》,庞卓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G. 西方历史学界的记录方式与中国有什么不同
我们当代所看到的历学写作方式就是西方的史学记录方式。五四以后向西方学习的方面之一。以如范文澜先生写得《中国通史》就是是不是就是西方的史学记录方式,按其年代,人物,相关事件全部逐一的记录下来。
H. 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有谁
历史哲学包括黑格尔孔德康德,还有兰克、斯宾格勒、汤因比、波普尔等等。
历史学家有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李维、塔西佗、吉本、勒高夫、布罗代尔等等。
I. 西方历史学的源头为何是神话与传说
不仅仅是西方的历史学,源头会是神话和传说,就是中国自己的一些历史学的源头也是神话和传说,比如说女娲造人,嗯,夸父逐日盘古开天辟地。
J. 西方史学著作有哪些。
汤因比:历史研究、人类与大地母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