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源自中国近代史的节日及相应的历史事件
印象中植树节好像和孙中山有关,
孙是三月十二日去世的
『贰』 一年中有哪些节日和近代史事件有关
有春节,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自节,七夕节,重阳节,元宵节。
节日是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的节日源于宗教,比如基督教国家的圣诞节。有的节日源于对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纪念,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国庆节、青年节等等。另有国际组织提倡的运动指定的日子,如劳动节、妇女节、母亲节。随着时间推移,节日的内涵和庆祝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现时节日经常与假日相混淆,事实上大多数节日都没有法定假期,如中国部分传统节日仍没有假期,如重阳节。
『叁』 下列哪些节日与历史事件有关
全都有关系。
① 端午节 :春秋时期,纪念楚国屈原的!
② 青年节 :1919年5月4日,专爆发的“五四运动”。
③属 建军节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④ 国庆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肆』 纪念历史事件的节日
(1)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八一建军节——南昌起义;七一建党节——中版共一大的召权开标志党的成立;(2)答案要求:一要通顺简练,二要能紧扣节日主题,有能反映与此节日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内容或意义等方面内容的历史信息。
『伍』 历史与节日的关系
三大宗教的历史与节日
(1) 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在公元3年,住在该地的犹太人为罗马所征服。在罗马人的残酷压迫下,犹太人曾于公元66-132年多次发动起义,失败后遭到更残酷的镇压。由于起义的失败,被压迫的群众感到无能为力,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宗教,期待出现一个救世主,使天国降临地上,来拯救人们的苦难。这反应了他们在现实的斗争生活中的失望,转而在精神方面从宗教中寻求出路,以摆脱其绝望的处境。据有关历史材料,在公元前后,在小亚细亚各地犹太下层居民中出现一种流传"救世主"将要来临的秘密教派。基督教实际上是从这种教派演变来的。
最早的教徒多是奴隶、被释奴隶和贫苦人民。他们在城市中建立起小规模的组织,以十字架为标志,实行财产共有。以后这些小组织联合而成教会。开始,因其反对罗马统治,而受镇压。后来,由于社会中、上层人士参加了基督教,宣扬寄希望于来世,鼓励对国家忠诚,对主人恭顺。因此,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给基督教会以合法地位。到公元380年,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借助于国教的地位,于是基督教教堂、教徒遍布于罗马帝国所辖的各个地方。基督教也就成为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当时把罗马、君士坦丁、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等5个教会置于突出地位。
(2)罗马帝国以后基督教的发展与分裂。在基督教内部,从三四世纪开始,逐渐形成东(君士坦丁堡)西 (罗马)两个中心。 东正教会在拜占庭皇帝时期是国教,直接受皇帝领导。皇帝可以任免教会大主教,召开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决定,解释教义。1453年,拜占庭帝国遭到奥斯曼土耳其人进攻而覆灭。西亚、北非和巴尔干半岛等地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版图。由于奥斯曼帝国信奉伊斯兰教,该地区内东正教受到很大削弱。莫斯科大公乘机使俄罗斯正教会脱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控制,形成独立教会,俄罗斯正教会,并自命为东正教会首脑。沙皇彼得一世对教会改革,使教会在世俗官吏领导下成为国家一部分。这是拜占庭政教集中制的传统的继续在俄罗斯的具体体现。俄罗斯正教会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家颁布教会与国家分离的法令,国教体制告终。现信奉东正教的信徒约有1亿人,其地理分布除前苏联外,主要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前南斯拉夫和芬兰等国。 西罗马帝国由于蛮族的攻击,摇摇欲堕,皇帝瓦兰尼安奴斯三世,企图利用基督教来挽救帝国灭亡,于455年应罗马主教利奥一世请求,授予统治西罗马教会权力,强迫西部主教服从。罗马教会主教则成为罗马教皇。此举遭到东部地区的反对。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教皇已不受当时各小国世俗领导人管辖。在成立教皇国后,教皇同时又是世俗国君。但东罗马帝国当时仍独立存在,故教会仍依附于皇帝。双方矛盾逐渐激化,从相互指责为异端,到1054年相互逐出教门,因而断绝一切往来,各自独立成为两大教派。
16世纪西部教会内部发生宗教改革运动,并陆续分化出一些新教派,称为"新教"。如北欧各国的路德派,法国、瑞士和苏格兰的加尔文派,英国的圣公会(国教会)等。这样,基督教便分裂为三个教派:即罗马教皇所控制的罗马教会,称为天主教;改革后的基督教,称为新教或耶稣教(Romance);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希腊正教会,或称东正教会。 天主教后来由于西班牙与葡萄牙人的殖民统治活动而传遍世界许多地区。其主要分布地区,在欧洲有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比利时、奥地利、波兰;拉丁美洲各国与北美洲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亚洲有菲律宾;非洲有加蓬、布隆迪等。全世界的信徒大约有6亿,在世界各宗教人数中居首位。 信奉新教的在欧洲有丹麦、瑞典、挪威、芬兰、荷兰、英国和德国。由于英国在海外殖民关系又传播到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据统计,现有教徒约3.5亿。新教同天主教和东正教的不同在于,教派众多而无统一与严格的组织。其主要教派有信义会、长老会、圣公会、公理会和卫理会等。
主要宗教仪式有 洗礼、告解、圣体和婚配等。 洗礼是一种入教仪式。可以由主礼者给受礼者额上倾注少量的水,或将受礼者全身浸入水池片刻。据认为这是耶稣立定的圣事,可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告解是教徒将所犯的罪过向神甫告明,并表示忏悔,请求"上帝赦免"。圣体是祝圣的面饼。在做弥撒时,主礼人先领"圣体"和"圣血"(葡萄酒),然后让信徒领圣体。教义称这是代表耶稣的身体和血,为众人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婚配指教徒在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甫主持,在问讯双方,经肯定回答之后向双方祝福正式成婚。
基督教的节日主要有 圣诞节,复活节、圣灵降临节等。 圣诞节是纪念所谓耶稣基督诞生,教会规定为每年的12月25日。东正教因历法不同,其12月25日相当于公历1月6或7日。复活节是纪念所谓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后的"复活"的节日,规定为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圣灵降临节是指所谓"复活"后第40日耶稣"升天",第50日差遣"圣灵"降灵;门徒领受圣灵后开始传教。故规定复活节后第50日为圣灵降临节。
2.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教徒人数将近6亿。 "伊斯兰"是顺从的意思。其教徒称为"穆斯林",是指服从安拉和先知的人。伊斯兰教在我国亦称回教。该教分为逊尼与什叶两大教派。其分布主要集中在西亚、北非、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各地。
(1)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 伊斯兰教于7世纪时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当时,拜占庭与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商道在该地进行长期战争,使当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废,商道梗塞,人口锐减,城市萧条,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各阶层都需要寻找新的出路,以摆脱当时的困境。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570-632)实际上是综合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半岛上原始宗教等教义,声称得到"安拉"(真主)启示,让他在人间为"安拉""传警告","报喜信"和"慈惠众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将宗教活动中心由麦加迁至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组织。
穆罕默德死后,在本教中选举的继承人,称为"哈里发"(意为继承者)。它利用"为真主作战而死,死后可升天堂"及战胜的士兵可以分得战利品等信条对外用兵。对各地的异教居民征人头税及较重的土地税等办法使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因而伊斯兰教广泛传播。经过四任哈里发(632-661)使其领土不但包括整个阿拉伯半岛,而且势力已达到亚、非两洲,西到埃及与北非,东至波斯。
13世纪后期,小亚细亚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兴起。14世纪后期,建立奥斯曼帝国,1453年占领君士坦丁堡消灭拜占庭帝国,并建成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因此,把伊斯兰教带到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
(2)伊斯兰教各教派。伊斯兰教内部在穆罕默德死后,围绕着哈里发继承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结果,由于政治派别的对立而导致宗教派别的产生,主要有逊尼与什叶两大教派,其斗争持续不断。 逊尼派注重实用性和世俗知识,信奉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力量。逊尼派是伊斯兰教中教徒最多的一个教派,其分布遍布欧亚非各大洲。 什叶派则强调理想主义和超自然的力量,坚信永无谬误的伊玛目。什叶派是伊斯兰教中教徒较少的一个派别,主要分布在伊朗。
(4)伊斯兰教的 教义和仪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阿拉伯语"古兰"原意是"诵读"。《古兰经》原是穆罕默德在传教时,以安拉名义所发表的言论,在其死后,由专人汇编而成。伊斯兰教把《古兰经》奉为神圣经典,生活最高准则和立法的最高依据。故遇到问题往往到《古兰经》中去找答案。《古兰经》中没有的,则只好从穆罕默德的其他言行中去找准则。为此,把穆罕默德用"安拉"名义以外的言论编汇成为"圣训"。
在日常生活方面有严格禁食规定,如戒食自死物、血液和猪肉,禁止饮酒,实行土葬,在节日方面,主要有开斋节和宰牲节。开斋节指斋月期满29日,"寻看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为伊斯兰历的10月1日)。宰牲节为伊斯兰历的12月10日。该日沐浴盛装,举行会礼,互相拜会,宰杀牛羊互赠以示纪念。
3.佛教
信仰佛教的人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人数较少,只有2.5亿多人,分布在东亚与东南亚地区。该教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
(1)佛教的兴起与衰落。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其意是"释迦族的圣人"。
公元6世纪中叶至前4世纪中叶为佛教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释迦牟尼创教并向弟子传承教说。大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与戒律认识产生分歧,分为许多教团,进入部派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前后大乘教盛行,并分为中观学派和瑜迦学派。7世纪以后一部分教派与婆罗门教结合形成密教。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消失,直至19世纪才稍有复兴。
(2)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佛教中的主要派别有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不仅在教义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实践方面。 对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把释迦牟尼当作教主,而大乘则把他当作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结果上,小乘追求个人的解脱,大乘则认为应以普度众生,成佛度世为最高目标。从哲学的宇宙观来看,小乘主张"我空法有",而大乘则认为"法我皆空"。大乘佛教流行于中国、蒙古、朝鲜、日本、越南。因其是从印度向北传播的佛教,又称北传佛教。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因其是由印度向南传播的佛教,亦称南传佛教。在我国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区成为喇嘛教的形式,属于中国佛教的一支,称藏传佛教。它于7世纪吐蕃占普松赞干布开始信奉佛教,至13世纪初,经宗喀巴改革而逐渐强大。藏传佛教有其独具的许多教派,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习制度。
佛教的节日有佛诞节(夏历四月初八)、涅盘节(夏历二月十五日,指佛祖逝世日),佛成道日(夏历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亦称腊八,这天已成我国民间的节日,届时吃腊八粥。
『陆』 源自中国近代史的节日及相应的历史事件
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
八一-南昌起义
国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楼上的~屈原是中国近代的?
『柒』 有关悠久历史文化传统节日或事件
重阳节由来简介: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
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
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
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
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
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
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
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
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
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
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
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
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
,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
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
,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
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
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
的。
相关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故事(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
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
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
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
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
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
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
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
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
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
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
,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
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
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
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
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的活动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
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
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
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
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
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
,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
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
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
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
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
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
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
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
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
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
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
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
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
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
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
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
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
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
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
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
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
尚品德。
重阳诗篇: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捌』 重大节日和历史事件
1.植树节抄,近代植树节最早是袭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发起的,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中国的植树节定于3月12日。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
2.清明节的起源,据说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
清明节。
3.端午节: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5.青年节: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爱国运动而设立的节日。
建军节:是为了纪念八一南昌起义。
国庆节:纪念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共成立
『玖』 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的四个节日及其发生年代
国庆节 1949年10月1日
建党节 1921年7月23日
建军节 1927年8月1日
青年节 1919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