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图学发展历史
地图学史是研究地图和地图学的产生、历史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地图学分支学科。主要根据保存下来的地图作品、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对地图科学内容、编制技术与表现形式的发展过程,以及地图学理论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总结历史规律,促进现代地图学发展。据苏联学者考证,早在1万年前即出现用线画与符号表示事物的原始地图。现今保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和公元前25世纪巴比伦陶片地图。中国已发现的最早地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山王墓的“兆域图”。《管子·地图篇》最早论述了地图对军事决策指挥的重要性。马王堆汉墓出土的3幅地图说明距今2100年前中国地图绘制已达到相当高水平。古希腊著名天文、地理与地图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是最早的地图学著作,他还创造了地图投影方法并用普通圆锥投影绘制了世界地图。中国著名地图学家裴秀所创立的“制图六体”是关于地图编制原理的精辟论述。唐代贾耽、元代朱思本、明代罗洪先等历代地图学家都对中国地图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现今保存的1136年石刻《禹迹图》与《华夷图》也是重要的古代地图代表作。世界著名地图学家墨卡托所创作的墨卡托投影至今仍为航海图、航空图与宇航图所采用。17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以及罗盘仪与望远镜结合的测绘技术发展,欧洲各国普遍开展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加上探险、考察的大力加强,促进了专题制图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航空摄影的出现又使地形测绘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加速了各种专题制图的发展。同时地图投影、地图概括、专题制图、综合制图的理论也逐步形成。70年代遥感、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的引进,遥感制图与机助制图技术迅速发展,不到20年时间已从实验探索进入广泛应用。新技术的引进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导致地图信息论、地图传输论、地图模型论、地图感受论与地图符号学等新理论的提出,不断充实和发展着地图学的理论体系。地图学的发展经历了中世纪前的产生与兴起、17~19世纪的全面奠定基础和20世纪以后的不断飞跃等几个大的历史阶段。地图学的产生与发展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并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同时地图的内容也反映各阶段人类对周围环境认识的广度与深度。
『贰』 最早的地图和地图历史
在文字尚未出现时,地图就已进入人类的视野,其中最早的地图在公元前6200年於土耳其地区出现。
15世纪时从13世纪原稿复制的世界地图,是首次描绘出北美洲海岸的地图在现今世代,我们倾向觉得地图是理性及科学的产物,其实地图本身也有神秘的一面。古代地图,尤其是在未知的领域中,常常跟非科学的宇宙观结合来表达人於宇宙的关系。
例如:中世纪的「TO地图」把耶路撒冷描绘成世界的中心,把地球当作耶稣的躯体。此时的地图没有经纬网和比例尺,科学实用价值丧失。相反地,地中海人的航海地图却是非常准确。
1568年,荷兰制图学者墨卡托创立了正轴等角圆柱投影。这个投影将等角航线绘制为直线,因此至今还在海图制图时使用。
(2)历史学地图扩展阅读:
中国最早的地图:
1700多年前,西晋人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18篇,它是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地图集。
在序言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裴秀因此被称为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
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制图六体”是:一曰分率(比例尺),用于测定地区的大小;二曰准望(方向),用于确定各地物的方位;三曰道里(距离),用于确定道路的理程;四曰高下(高取下,取下为水平直线距离);五曰方邪(方取斜,取斜为直线距离,六曰迂直(迂取直,取直为直线距离)。
这六项原则归纳起来也就是现代地图学所论述的比例尺、方向和距离3要素,说明绘制地图必须制定比例尺,测出地物之间的方向,并求得各地物间的水平直线距离。
裴秀还指出这“六体”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他认为,六体必须综合运用,互相参考,否则就不能正确绘制出反映实际地貌的地图来。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
『叁』 如何通过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举例:1 手拿黄巢起义的路线图和行进范围,对着起义事件一起看,印象会较其他版方式深刻。
2 桌上摊好辽宋夏权金元的地图,课上听老师讲解这个时期的政治变化格局,很有意思的其实,尤其是其中的战争,和谈,分界线,以及势力范围。
3 看着清朝后期地图,老师讲解清末土地被分割的事件和范围,印象会深刻很多。
等等
你的作文在开头后就可以拿实例来进行描述你是如何用地图更好的学习历史的,几个实例一放,篇幅自然是出来了,最后来个结尾,说说自己的收获就可以了。
地图册是帮助理解的
可买可不买
『伍』 地图学的历史
地图有将近4500年的历史,再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们会先后就地图的起源、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介绍。 地图的起源可追溯到4500年前,那时人们开始用各种方式,对自己周围的环境进行空间图像的原始记述。当时,地图的制作材料有陶片、纸草,铜版、椰枝、石块、兽皮等。现保存下来的最为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5~前23世纪巴比伦人绘制在陶片上的地图。
社会的发展、实践的需要,尤其是源于埃及尼罗河季节泛滥和几何学的诞生;中国黄河下游平原的农田水利,与筑城工程对勾股弦定理和规矩等测绘仪器的应用,都推动了地图的发展。 中国《管子·地图》篇,是最早论述地图地理内容的专篇。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地图表明中国古代地图学理论与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当时,东西方地图的编绘和地图学的发展,明显地反映出海洋与大陆两种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农业与航海贸易两种不同的社会生产的需求。
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论证了地球是球形。以后有人开始测量地球的周长,并出现了圆柱地图投影。公元二世纪,托勒密编著的《地理学指南》,附有27幅世界地图,翻印达50版,在西方影响达一千年之久。公元三世纪,中国的裴秀编制了《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提出了“制图六体”, 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地图编制原理的最精辟论述,形成东方独特的地图技术途径,在中国也影响了近千年。
托勒密与裴秀两位古代地图学家,按照数学法则建立的描述地理位置的经纬线和方里网,至今仍然是地图数学基础。通过16世纪东西方的交流,两种坐标体系同时出现在一幅地图上。法国的地形图上出现了中国地图上的方里网;中国的《大清一统舆图》采用了西方地图上的经纬线。
1405~1433年中国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反映下西洋情况的《郑和航海图》是中国现存最详尽的古代航海图,也在世界上开创了使用航海图的先河。此后,航海图也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各国的航海探险和海上霸权的争夺而得到迅速发展。
1569年,墨卡托设计正轴等角圆柱投影,第一次把东、西半球已知范围展现在一幅地图上。这种投影的地图能为航海者进行直线导航,为航海图所普遍采用,被命名为“墨卡托投影”,以后还出版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地图集。随着航空和航天的需要,多种横轴和斜轴的墨卡托投影相继出现。墨卡托的工作被誉为16世纪欧洲地图学的里程碑,他的地图集开创了世界全图的新投影,反映了当时欧洲地图发展的特点。
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地图集的先驱是中国的罗洪先。他继承和发展了朱思本的舆地图,完成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图集《广舆图》。图集采用划一的24种图例符号,以几何图案替代象形图案,这是地图集设计上的进步。罗洪先和墨卡托都以地图集的形式,分别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的历史成就,承前启后,对后代地图发展产生的影响延续了数百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沟通东、西方地图学知识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公元1600年以后,在中国学者的支持和合作下,他利用西方和东方的世界地理知识汇编成《坤舆万国全图》。该图标有当时新发现的大洋和大洲等区域概念,以及地中海、罗马、古巴、加拿大等中译名;同时把张衡浑天仪上使用的南极、北极、赤道等名词应用于地图。
17世纪以后,欧洲各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为了探寻海上通商航路、扩大殖民地,既需要航海图,也需要实测的地形图,以满足开发工矿资源和土地资源,以及军事战争的需要。为此,各国所进行的大规模地形图测绘,成为近代地图学的主流。
1791年,英国成立陆军测量局。之后,西欧各国相继建立研究编制地图的国家机构,形成大规模的专业队伍和规范化的技术体系,并陆续完成了本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其中如瑞士的《都孚》地形图等就以精美细致而著称。
欧洲的地图测绘技术,传播到了中国后,清朝测绘了《皇舆全览图》和《大清一统舆图》,这些奠定了中国近代地图的科学基础。19世纪中叶,中国采用梯形投影,绘制了当时较完善的亚洲地图。
1909年,国际地理大会对地图分幅、地形表示、城镇分级、地名拼音等作出了统一规定。以后,又对分层设色、公制单位等标准作了修订,并拟定了独特的地图投影和全球的统一分幅编号。这些措施对地图的国际化和标准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大部分国家也接受了地图统一的国际分幅编号。地质图、人口地图、土地利用图、森林图和土壤图的国际合作编制工作和分类,图例系统标准化的研究,都取得很大的进展。地图已进入工业化大生产和社会商品化的阶段。
随着自然科学的分化和内陆探险的深入,专题地图的新领域不断得到开拓。19世纪末,德国再版的自然地图集,包括了地质、海洋、气象、地磁、植物、动物以及人种的分布图,反映出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中国的杨守敬费时15年,在前人基础上编制了《历史舆地图》,集中反映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丰富遗产,解决了许多有关水道变迁、州郡迁移的争论。
20世纪的地图学,一方面继承丰富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又出现新的发展,即向综合制图方向发展。地图的内容强调反映自然综合体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作用,着重反映人地关系和环境生态效应。航空摄影、卫星遥感及计算机制图的问世,使综合制图得到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地图学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1932年第一次运用航空摄影制图,它使人类可以脱离地面利用高空平台来测绘地图,从根本上改变了近300年来形成的地形图测绘生产过程。航空摄影测量几乎完全取代了经典的平板测绘,广泛应用于国家基本地形图以及城市、农田水利、森林矿山的各种大比例尺地图的测绘。
航空像片信息丰富,可利用红外、天然色、假彩色红外、微波等获取多谱段图像。通过判读或图像处理,用于编制地质、土壤、土地利用、森林资源等多种专题地图。航空摄影还超越地理环境的障碍,特别是人类难以活动的海洋滩涂。沼泽、湖泊、高山和荒漠,从而获得了原来地形图尚未覆盖的空白地区的地理资料。
航空摄影作为地理景观的客观图像记录,为系列地图编制提供了统一的信息源,并反映了各种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在同一空间内的分布和相互联系。系列制图从根本上解决了部门专题制图统一协调的困难。如1969~ 1979年间,墨西哥采用分区彩色航空摄影,完成了全国1:50万地形、地质、土地利用、土壤和土地潜力的系列制图,建立了系统的国家土地档案。
1972年,世界上第一颗地球资源勘测卫星发射成功,人类得以从外层空间来观测整个地球。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作为新型的地图信息源,具有快速、准同步和大面积覆盖的显著特点,可提供空前巨大的信息量,使地图学呈现新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计算机的引进为标志,地图学进入信息时代,为适应计算机及信息传输工具的需要,便于输出、输入、处理、存储和更新,地图开始出现数字信息的新形式。地图概括理论和定量化研究,从本质上解决了地图容量和清晰度问题。借助地理数量方法的成果,为计算机辅助地图制图开辟了道路。计算机辅助制图的迅速发展,从试验阶段过渡到了应用阶段,它利用软件系统解决了地图投影变换、比例尺缩放和地图地理要素的选取与概括,实现了地图编辑的自动化。许多国家陆续建立了地图数据库。
在地形图数据库基础上,欧美和日本等国又进一步发展了地理信息系统。这类系统具备多维信息复合功能,包括社会经济统计、地面观测站网记录、地球物理场数据、多时相的遥感数据、以及多种专业的数学分析模型或地图专家系统,具有进行数学模拟试验和预测预报的功能。至此,地图已不仅是描述和表达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信息载体,还是区域综合分析研究的成果,即地理信息系统输出的智能化产品。地理信息系统为地图学的区域性与综合性研究,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保证。
『陆』 哪里可以找到中国历史地图
最有名的: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可以在这些网站在线看:中华文明之时空基础版架构中国历史地图
在线分图:权
清朝地图 明朝地图 元朝地图元朝地图 南宋地图 北宋地图 唐朝地图 隋朝地图 三国地图 东汉地图 西汉地图 秦朝地图 战国地图 春秋地图
其他的:
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历史地图》
中国社科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
在线的:
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地图系统
『柒』 想把历史学的特别好,看哪本历史地图册比较好,(世界史和中国史)
你好!
想把历史学好,看历史地图作用不大!从本质上说,学历史是让人记住过去,展望未来,吸取教训,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考试的角度说,要记住知识点!你看图只是对地理有帮助!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捌』 通过看历史地图学历史对于看地图有什么详细的要求
看历史地图,可用现在的地图,了解历史沿革,地名变化情况,于中读史,可立体的增进知识。
『玖』 地图的历史
地图的历史
我们的地图的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表格、不断发展,地图从单一承载政治、军事功能的工具发展到人们学习地理和旅游出行的工具,使用者从官员和军事将领发展到普通百姓。包含一些简单线条和符号的原始地图大约在公元前一万年至一万五千年之间出现了。最初人们用简单符号表示事物,后来逐渐产生了文字,于是符号与文字同时出现在地图上。中国的文字是从象形符号发展起来的,如川字是水流,山字由三个山峰组成,田字就是分成小块的土地等。这些古代图形符号,也许就是最先在地图上标记的符号。
中国有记载的最古老的地图是4000年前夏禹的九鼎。九鼎是当时统治权力的象征,在鼎上除了铸有各种图画外,还有表示山川的原始地图。已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地图是河南安阳花园村出土的《田猎图》和在云南沧浪县发现的巨幅岩画《村圩图》,距今已有3500年历史。而现存发现最早的平面地图是在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遗址中发现的《兆域图》(宫堂图)。它是一幅墓地设计的平面地图,除绘有“宫”、“堂”、“门”等规则图形外,还有文字与距离数字,刻绘相当精细,充分说明那个时期我国已有较高的地图制作水平。
地图的起源,有人推测比文字的起源还要早。因为原始地图跟图画一样,把山川、道路、树木如实地画出来,是远古人类外出狩猎和劳作的指南。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广泛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西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图专家裴秀。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成为我国明代以前地图制图学理论的基础,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世纪中叶以前,人们认为地图就是“地球表面在平面上的缩写”,或者说成“地球在平面上的缩影”。这个定义很简单,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但不准确、不全面。因为这个定义也适用于其他图像,比如风景油画、风光照片、航空照片或者卫星照片。它没有充分表达出地图区别于其他图像的特性。
随着地图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地图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图有了更深入了解,对地图下了更准确的定义,即:地图是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采用地图语言,经过制图综合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图形。这个定义概括了地图的三个特性:有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地图语言来描述、经过了制图综合。地图所具有的这三个基本特性,是其他影像、图画、文字都不可能同时具备的。
现代社会中,地图的种类更加丰富,地图的使用也日益普遍。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地图。除了常见的纸质地图、特型地图(如塑料立体地图、地球仪等),还有电子地图、多媒体地图、网络地图等。
不管是传统的纸质地图、特型地图,还是电子地图、多媒体地图、网络地图,都是地图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所具有的地图的三个基本特性是不会改变的。
每一幅地图都包含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利用点、线、面的组合,可以形象地表示地形、河流、湖泊、交通线、城镇等有形事物,也可以表示境界、经纬线、等温线等无形现象。对这些点、线、面组成的符号的解释就是图例。符号系统和注记构成了地图独有的语言。用地图语言表示地理事物,比其他语言、文字、电码等更直观。
『拾』 如何运用历史地图学好历史
历史地图是帮助同学们学好历史知识的重要辅助材料。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历史地图来学好历史知识呢?
下面以《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见《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22页)为例,给大家讲一下学习历史地图的一些方法。
一、看图例。在图的右下角出现的火把、箭头、椭圆等即为图例内容。弄清图例是学好地图的前提条件。只有弄清了图例,才能有针对性地去看图、识图、析图。如上图,只有找出了太平军从金田到南京的进军路线,才能清楚太平军进军南京时主要经过了哪些地区,才能对太平军北上经过的千难万险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另外,通过找出图上出现的几条不同的路线,你才会清晰地看到定都南京后,太平军又开展了北伐、西征等重大军事行动,从而对太平天国形成军事上的全盛局面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图上显示的两种不同的活动地区,你就会直接感受到农民起义者从拜上帝教直接活动的狭小范围,发展到鼎盛时期控制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发展形势迅猛由此可见一斑。
二、联教材。我们看历史地图是带有一定的目的的,即读图是为了辅助对教材正文内容的学习,所以联系教材是读图中很关键的一步。只有联系教材内容,我们在读图时,才能知道图上的哪些地点、线路是需要掌握的重点,也就是需要侧重记忆的内容。如上图中出现的金田、永安、安庆、湖口、天京、扬州,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所以也应该成为我们学习地图时关注的重点内容,它们的位置,我们一定要搞清、记准。
三、挖隐性。隐性知识,即隐藏在图中,而没有在教材中直接表述出来的内容。通过读上图可知:太平军西征的起点是天京,最西到达长沙;太平军北伐的起点不是天京,而是扬州,最北到达过天津附近,最终失败地点是冯官屯;在1855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时,黄河曾有过一次改道,由原来的在黄海入海变为在渤海入海。
四、析缘由。有人问,为什么在1862年清政府“借师助剿”,英法侵略军会帮助清政府而进攻太平天国呢?回答这个问题,如能结合以上地图及教材内容即可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我们知道,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又被迫开放了11个通商口岸,英法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扩大了;从图上可知其中的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四地则处于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地区;而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是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综合以上三点内容可知:在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英法侵略者是得不到不平等条约规定的侵略权益的,所以,为了保护已有的和为了获得更多的侵略权益,英法对太平天国的作战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