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样写好历史知识的读书报告
一是划出阅读重点,在阅读过程中就大概的梳理出一个自己的纲目。版
二是大量边缘阅读。这个是权指在阅读重点涉及的方面做一些延伸阅读,从其他的书中提炼一些写报告可以用得着的东西,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是建议推荐阅读。将内容推荐给不同的人看,并与之探讨,集思广益嘛。(时间要充裕啊)
❷ 历史成绩分析报告怎么写
怎么写?
❸ 历史题目如何分析
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它的设计是在试题中引出一段或几段历史材料,要求应试者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前提下,依据课文所体现的历史知识网络,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题上的功夫能反映该考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
材料题的出现有助于发挥其他题型难以具备的功能,这种题型它能有力引导考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狭小天地,能提高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这种题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成为目前历史高考中的第二大主力题型。
(一)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1)、材料来源广泛,取材典型。
众多的历史典籍、历史文件、名人论著、统计资料、图表等都可以成为试题的来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远远地超脱了教材。在引用的大量材料中,为了达到对考生信息处理能力考查,因而材料是粗精并存,真伪难辩。所以,材料解析过程,也就是考生对材料进行甄另,提取信息的处理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及论点。
(2)、材料解析题突出特点是:“新”。
每一道材料解析题,都具有引用新材料,创置新情景,设计新问题的特点。突出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
(3)、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层次化。
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几段材料或文献之间,联系密切,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因而在题的设问方面,环环紧扣,奇巧百出。考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文字表达准确、言简意赅。
材料解析题按其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型、数字材料型、图形材料型、混合材料型(即前面三种材料的结合型)。这里,我们根据命题者给予材料提示的显著程度,将材料解析题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 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
这类材料解析题,命题者不给考生任何有关材料背景的说明,完全依赖于考生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背景,考生根据已有知识首先要判断出材料属于哪部分历史范畴,这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判断这一步走对了,才能在此基础上回答命题者所给出的有关问题。
第二类 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
这类材料中,命题者在给出材料前,往往在题首给出关于材料的背景说明,或引用提示明显的材料,考生据此可立即发现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历史范畴。这种题型以考查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能力为主。
例:阅读以下材料:
上海机器造纸厂(伦章造纸厂)名义资本为15万两,分为1500股。每股100两,但只有1100股认购并缴足了。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1人,中国职工约100人。此厂每月能产纸60吨,实际上1891年全年产纸共600吨。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过股息。因为这个原故,同时又由于原材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 ——— 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此厂的产品在纳税方面并未享受什么优待的章程。
摘自《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回答:根据材料,把伦章造纸厂的基本情况概括为若干要点列出来;并指出这个厂的命运说明了一个什么重要的道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材料后边的时间(1882-1891年)信息可判断该题谈的是19世纪80、9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工业的发展状况。本题的答案如下:
基本情况:
(1) 是一家股份制的私人企业;
(2) 经济效益差;
(3) 受到日本纸的竞争;
(4) 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5) 经营困难,濒于停业。
道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受外国资本主义的竞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非常困难。伦章造纸厂的遭遇是一个缩影。
本题第一部分答案考察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二部分体现了命题中的高层意图
(二)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有人认为材料解析题变化多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因而也就不好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认为只要认真去观察、总结、实践,就会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1、阅读、理解材料。
通过阅读来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
根据你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阅读、理解过程中应该注意:
(1)、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再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
(2)、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包括时间、国别和作者)。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称都很生疏,第二遍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如“古巴导弹危机”材料题,该题在材料前特别提出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事件”,使人会想到它反映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苏关系的冲突:“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1962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此题实质上就是想通过新材料考查教材中的以上认识,因此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取舍。
(3)、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既能反映课本内容,又高于课本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就应将材料中反映课本的内容与课本对号入座,确定材料反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如“关于东京商业繁华重要表现”的材料题,读后,可以看出关于反映东京商业繁华的有两点:一是瓦肆,二是夜市。经过认真阅读分析材料又可找到两点:一是东京是商品中转点,二是商品贸易交易规模大,答案到此才基本完整。此题充分说明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2、领会命题意图。
命题者在设计材料题时,根据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进行设计,那么考生要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领会命题是想通过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等。
3、组织答案
对材料已阅读、理解了,对命题者的意图也揣摸了八九分,那么下边就该动笔组织答案了,应注意以下“规则”:
(1)、按问按分列点。依据设问的分数分布和评卷的可操作性原则,按分列点,分多则多写,分少则简写。另外可以评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断答案的条目数量。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
(2)、语言要方简意赅。材料题不是问答题。一般设问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分值一般不大,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即论从史(材料)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
(3)、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如1992年普通高考第47题,要求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法国1791年宪法。做为考虑答案来讲,首先要肯定它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和专制制度的进步性,又要从材料中看到限制公民选举的虚伪性。
(4)、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不要以朴素的阶级感情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为“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一看见“资产阶级”就痛加批判,一看见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认为完全正确。实际上这还是“左”倾思想的影响。因为任何一个阶级在上升时期都起过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曾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中共的文件中也有反映“左”倾或“右”倾思想。
4、认真检查。
题目答完后,对题目和答案进行严格认真地检查,检查一下审题是否有偏差,答案要点是否齐全,史实是否准确,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5、重视平时训练,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对平时解答材料解析题出现的失误,一定要找出原因,不一定要去记住这一问怎样答才正确,应当考虑“我为什么没有答对”,只有平时注意总结失误,才能避免考场上的失误。
关于历史的复习,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精度巩固基础知识点
1. 精读课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
2. 把握内涵。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须向细处分析,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
二、高准度理解历史概念
1. 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
2. 完整归纳概念内容。
3. 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概念的准确把握。
4. 运用概念分析问题。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习中的理想境界。
三、高密度串连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四、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
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
1. 相对完整的叙述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2. 宏观分析和微观考查。
3. 显性联系与隐性联系。“显性联系”是教材中历史知识间较明显的联系,而“隐性联系”则隐藏于知识之间。换言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和系统化,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
4. 历史学科与相关学科。
五、多角度比较人物事件
在历史测试的四种题型中,无一不涉及到比较能力,因此,学会科学的比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较技能,尤为必要。
1. 把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背景、特点、作用或实质等。
2. 把性质相同但分布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较,理清发展线索。
3. 把同类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比较。
4. 把某些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认清其不同实质。
六、科学评价人物、事件
要想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掌握评价的尺度、角度和信度。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立场正确。要站在正确的阶级立场(人民的、爱国的立场)和社会立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国际主义和改革探索等)上看问题。
2.观点鲜明。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时势造英雄”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两个基本观点。
3.方法得当、客观公正。要全面而准确地分析和评价,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区分不同的阶段,要运用辩证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切忌简单化、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局部和全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七、简要概括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浩瀚庞杂,只有把其浓缩、概括、提炼成简明扼要、要点明确的知识点、知识链,才能有效地掌握教材。
1. 抽取要点。即正确选用课本中的关键字词或章、节、目标题,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精炼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知识要点。
2. 时间作序。即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知识。
3. 逻辑划块。即按照有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分块概括。
八、灵活化运用历史理论
对任何历史问题的分析,都必须以理论为根据,否则就无法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必须系统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注重运用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只有坚持运用史学理论分析问题,史学理论水平、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平时要选择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试题,进行史论结论合训练。有目的、经常性的练习,必然会促使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不断提高。
❹ 历史调查报告的分析
一(怎么样复)、1教学内容的变化,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育事业的发展。70年代课本内容大多为政治倾 向 ,课程单一,没有课外读物或者辅导书,课本质量较差,教育事业还很落后;与现在课程设计自由、科学,追求知识,课外读物众多,接受课外知识途径广泛,课程丰富多样,知识全面,形成鲜明对比。 2反映时代背景的不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70年代的教育反映出那时我国还处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教育被严重政治化了,而今,改革开放事业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民族更加自信,在三个面向思想的指引下,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育事业取得很大进步。二(为什么)教育是社会的一个方面,社会的状况对教育起决定性作用,而教育又反过来反映社会的变化,对社会具有反作用。课本课程的变化时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
❺ 我要一份 高二历史的 教育方面的调查报告 3000字左右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目的和内容
长期以来,在历史课程改革的研究中,研究者比较注意教育理论和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这
种研究强调教学的标准化,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研究,忽略了学习主体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对
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影响。根据新的认知主义教学观,学习主题对所学课程的评价认知是他们发展学习
潜能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要把学生对历史课的认知和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
研究参考。
这次调研的内容主要为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自我评价,喜欢(不喜欢)学习历史课程的自我
归因,对现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章节结构与文字表述的认可程度和期望,对历史教师的教学内容处理
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历史课程考评方式的满意度与期望,以及对学习历史课程的 价值和意
义的认知等几个方面;调研同时还涉及在各类历史学习内容中学生的主要兴趣点,目前学生学习历史真
实的主要方式,以及所具有的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
(二)调研方法
此次调研的对象为九中文科班学生,随意调研。发放试卷25份,收回25份。女生7人(占总数的%)、女
生18人(占总数的%)。
二、调研的主要结果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
1、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不低。在文科的学习学生中,把历史学科列为第一位的
共有7人、第二的共有8人、第三的共有3人。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共占%,超过了调研的半数以上,说明学
生对历史课还是有相当大的兴趣。另外在问到“你是否喜欢学习历史课程”时,有22人表示喜欢学习历
史课程,1人不喜欢学习历史课程,2人表示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
进一步分析,喜欢学习历史课与不喜欢学习历史课的学生中13人表示本身就对历史感兴趣。10人表示历
史教师讲课很精彩。2人无表态。这说明学习的兴趣对学生非常重要。
2、学生喜欢或者不喜欢学习历史课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于学生自身对历史学习是否感兴趣。
在表示喜欢学习历史的同学中,有56%的学生认为喜欢学习历史课的动因是因为自身对历史就感兴趣,
有近44%的学生认为历史教师的可讲得精彩。
调研还进一步发现,学生是否喜欢学习历史课与价值对其学习历史课的要求有很强的相关性。在表示喜
欢学习历史课的同学中,有60%的家长要求孩子学好历史以“作家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有40%的
学生家长要求孩子考个好分数就行了。这说明家庭的期望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重要的影响。
(二)、对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师的教学、历史课的考试方式的评价和期望方面
1、总体上说,多数学生对教科书持基本满意的态度,但对篇章结构安排的满意度相对大于对内容可读
性的满意度。
调研表明,关于教科书的篇章结构的安排,有68%学生认为比较合理,28%的学生认为不够合理,4%的学
生认为很不合理。
对于教科书的内容,52%的学生认为比较丰富,40%的学生认为不太丰富,8%的学生认为很不丰富。
关于教科书的文字表述,有44%的学生认为可读性比较强,24%的学生认为可读性不太强,24%的学生认
为可读性很强,8%的学生认为可读性不强。
2、多数学生对于历史教师的教学情况的评价认可满意。有7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生
动形象,有趣味性。24%的学生认为很一般,谈不上趣味性,但也不是特别枯燥,4%的学生认为照本宣
科,比较枯燥。
对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由60%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述为主,有课堂提问,但没有讨论课。36%的学
生认为教师讲述为主,有课堂提问,也有课堂讨论。
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补充的教科书之外的历史知识,有68%的学生认为介绍过得比较多,32%的学生认为
介绍过,但不多。
对于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图片、地图、录音、录像等教辅工具80%的学生认为偶尔使用。20%
的学生认为基本不使用。
另外还有80%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课比较重视。只有12%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太重视,4%的学
生认为学校不重视。
进一步分析,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的评价与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式与效果存在一定的联系。
调查表明,有52%的学生认为目前自己学习历史的主要方式是以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为主,48%的学
生认为目前自己学习历史的方式是以背诵记忆史实为主。因而72%的学生对老师教科书上的内容或历史
教师讲授的内容有过疑问。对于历史课的教学内容,60%的学生认为应该由教师进行生动的讲述,学生
认真听讲。24%的学生认为应该由教师与学生以讨论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16%的学生认为应该教师在书
上划重点,学生背熟这些重点。
3、多数学生对现有的历史课的评价方式,绝大多数学生(84%)认为现在的考试方式能够部分反映学生
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能够全面反映或根本不能反映的只是各占4%。
与此相关的是,学生最希望的历史课的评价方式是“试卷考试与其他方式相结合”,持这种看法的学生
的比例高达52%。另外12%的学生认为应该写历史小论文,24%的学生认为应该搞讨论、调查、制作等各
种活动。调研表明最希望试卷考试方式的只有9%。
(三)对于学习历史课的价值和意义评价方面
1、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历史课程与现实结合得不够紧。有56%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历史课程与现实结合得
不够紧,44%的学生认为历史课程与现实结合得比较紧,12%的学生认为历史课程与现实结合的比较紧。
2、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程对于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调研表明,有36%的学生认为学习历
史课程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运用等思维能力很有帮助,48%的学生认为认为学习历史课程对于提高理
解、分析、运用等思维能力比较有帮助,8%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程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运用等思维能
力没有什么帮助。
对于学习历史课程对于提高口头或书面语言文字表达能力,44%认为很有帮助,32%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帮
助,8%的学生认为没什么特别的帮助。
对于学习历史课程对于学习政治或者地理或者语文等学科,56%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32%的学生认为比
较有帮助,只有9%的学生认为没什么帮助。
3、多数学生认可历史课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具有的意义,但也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
学习历史对于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作用不大。调研显示有60%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和人生观是“必需”的。32%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有作用的,但不
是必需的。也各有4%的学生认为无关重要,或没有考虑。
有72%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起很大的作用,20%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于培
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较有作用,只有8%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基本上没有作用的没有。
有36%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程对于以后从事社会工作(除了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之外)用处分非
常大,44%的学生认为比较有用,20%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
有9%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程对于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人际关系等)非常有用,52%的学生认
为学习历史课程对于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人际关系等)比较有用,28%的学生学生认为学习历
史课程对于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人际关系等)没有多大的用处,8%的学生认为没有有用。
与以上学生对历史课的价值和意义的评价相关的是,有84%的学生认为高中阶段“必须开设历史课”,
只有9%的学生认为可以开设,但不是必需的。
三、调研后的反思
1、学生自身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教师的精彩讲解也非常的重要,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再加
强趣味性同时要多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2、历史教科书在内容结构、章节安排、文字表述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处理与改进,适应学生的思维水
平与能力。
3、历史教学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需要改革,方式需要多样,要让学生能把自己的个性充分的展示出
来。
4、要加强对历史学习上困难学生的辅导,努力培养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5、要学会在一个阶段或学期过后,进行及时的自主的有关学情的调研活动,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及时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进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总而言之,这次教学调研活动,我的收获较大。
❻ 关于历史调查报告怎么写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❼ 高2历史知识重点总结
高二历复史主要是世界近现代史,制主要讲了新航路的开辟到现代,本人认为重点在于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三次技术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还有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复苏,特别是德国和日本,经济全球化,差不多就这些了,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❽ 什么叫历史知识点统计分析
历史统计点的分析,主要讲的就是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包含的朝代和主要内容
❾ 历史试题分析要怎么写启示一下
大致包括这么几个部门
1、错误的习题及正确答案
2、错误专习题的原因分析属,大致分为疏忽性错误、知识性错误、理解性错误、其他类型错误四类
3、解决方式:针对这几种错误类型所占的比重,分析出目前历史课学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预期目标:下次考试的预期目标,尽量明确具体,不要过于模糊的目标。
希望能帮助到你O(∩_∩)O~
❿ 历史学习报告
洋务运动
当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继而打响的时候,清朝统治者才从这天朝上国的梦境中醒过来,才寻求变更之道,谋求壮大之法。而在此之前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先进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已经著书立说或者翻译西方的某些著作,开始把西方先进的文明传播到中国,他们是“开眼看世界”的先路人物。如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为国人了解西方和对西方文明的传播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性的初步觉醒,对西方的现代化的认识,它所带来的必然是对西方文明的更深层次的思索和探索,对传统文明更深层次的批判和扬弃。
在封建制度濒于死亡,中国历史面临空前变动的时代,封建顽固派坚持固有的旧的秩序,而不懂得变通,这充分暴露出了封建政治模式之下的顽固派的愚昧无知。洋务运动的成功之处则在于它把那个时代先进的文明引进到国内,促使了更多的人“睁眼看世界”,让更多的士大夫走出书斋,让更多的国民惊醒。看到与列强的差距,萌生出更浓重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从而深化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件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虽然它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完善,但是它把中国带向了一个谋求自我发展的轨道。如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及张謇等人的创办大批实业以期救国都是受此影响。
而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最后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成果也会失去保障。而洋务运动作为一场快捷而不深入的近代化运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依然是最大的制约因素。经济的近代化固然重要,而人的近代化,思想的变革才是真正的近代化。洋务运动的失败也直接地说明着这样的一个道理,欲救亡图存,就得从根本上去改变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有了国家机器的有力保障,各项变革才会有条不紊地得到强有力的实施,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