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阿尔巴尼亚民族历史博物馆

阿尔巴尼亚民族历史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1-02-03 20:34:32

㈠ 科索沃与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阿尔巴尼亚民族和塞尔维亚民族,对科索沃地区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民族感情,前者把它视为自己的“摇篮”,而后者认定它是自己的“圣地”。

1、科索沃地区最早的居民是阿尔巴尼亚人。(远古时期)

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也就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土著伊利里亚人,远古时期就生活在科索沃,后来归顺古罗马帝国并信奉基督教。

2、科索沃地区最早建立国家的是塞尔维亚人。(中世纪早期)

塞尔维亚人是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由从中东欧南下到巴尔干的斯拉夫人与当地人融合而成的一个南部斯拉夫民族,在拜占庭帝国时期信奉了东正教。也就在此过程中,科索沃被越来越多的南斯拉夫人占据并于1014年并入拜占庭帝国。

1217—1459年间,塞尔维亚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在其鼎盛时期,巴尔干半岛的2/3都属于他们的疆域,国王斯蒂芬·杜尚当时就自称“塞尔维亚人、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的皇帝”。

3、科索沃地区是两个民族共同的“圣地”。(14世纪)

14世纪奥斯曼帝国侵入巴尔干半岛之后,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都在科索沃同入侵者进行了英勇的战斗, 1389年6月和1448年10月发生的两次科索沃战役就是很好的见证。

第一次科索沃战役是塞尔维亚大公率领巴尔干联军抵抗奥斯曼军队;第二次科索沃战役是阿尔巴尼亚人抵抗奥斯曼军队。因此,科索沃对他们来说都是民族的圣地。

4、对伊斯兰教和奥斯曼帝国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两个民族在科索沃地区分道扬镳。(中世纪后期)

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巴尔干之后,利用税赋作为筹码迫使科索沃的居民改变宗教信仰。阿尔巴尼亚人为了不交赋税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改信了伊斯兰教,成了穆斯林;而不肯改变宗教信仰而又难以承担税收重负的塞尔维亚人被迫离开科索沃前往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

土耳其统治者将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到18世纪,科索沃已成为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总的来看,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五百多年中,阿尔巴尼亚人是受益者,而塞尔维亚人是受害者。

5、塞尔维亚人夺回科索沃后的民族政策,导致与阿尔巴尼亚人结下深仇。(近代)

两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塞尔维亚人才在俄国人支持下重新控制了科索沃。在1919年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中,占主导地位的塞尔维亚人对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采取了报复政策,将许多阿尔巴尼亚人驱逐到土耳其。

在各方面给予歧视,阿尔巴尼亚人的许多基本公民权利被剥夺。正因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不是与南斯拉夫人一起进行抵抗德意法西斯斗争,而试图在德意的支持下建立一个大阿尔巴尼亚。

6、南联盟解体后,两族发生惨烈战争,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在国际力量支持下终于独立建国。

1998年2月阿族分裂分子对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发动攻击,双方都有伤亡,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宣布派军舰前往亚得里亚海,六国联络小组要求南联盟和科索沃解放军开始和平谈判。两次谈判都流产了。南联盟不仅不接受协议,而且加紧对科索沃解放军发起猛烈的进攻。

1998年3月24日晚8时起,北约开始对南联盟发动长达七十多天的大规模空袭。在空袭的巨大压力和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下,1999年6月9日,塞尔维亚和北约的代表签署了协议。经过多轮谈判后,科索沃终于在2007年2月17日宣布独立。

㈡ 为什么阿尔巴尼亚的旅游景点不会人山人海

第一阿尔巴尼亚在世界上名声不显,想要去旅游最起码的一个前提是至少要知道。比如版历权史更悠久景色更好的镇远古镇不如凤凰古镇就在于名气小。
第二非欧盟国家,欧盟国家内部都是申根签证。你非欧盟国家多了一个护照手续自然不受欢迎。
第三小国本身景点就弱。不是所有国家都真的有美丽景点的。比如比利时所有的景点加一起还不如个世界之窗来的震撼,过于袖珍和虚假。
第四也是最主要的,一个景点最大的消费主力应该是本国人,一个国家人口少的话自然难以达到人山人海。

㈢ 阿尔巴尼亚首都是哪里有那些著名城市使用何种语言

阿尔巴尼亚 首都:地拉那(Tirana) 2008-10-24 14:55 阿尔巴尼亚简介 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分别与塞尔维亚、黑山及马其顿接壤,南部与希腊为邻,西临亚得里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境内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77%,平原为23%。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降雨量充沛,年均为1300毫米。1月平均气温1~8℃,7月24~27℃。首都:地拉那(Tirana)

阿尔巴尼亚的地理概况

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岸,北部与东北部分别与塞尔维亚和黑山(前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及马其顿接壤,南部与希腊为邻,西临亚得里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

面积28748平方公里。境内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77%,平原为23%。森林覆盖率为36%,可耕地面积占24%,牧场占15%。海岸线总长472公里。阿尔巴尼亚有河流长1250公里,湖泊1250公里和1万公顷咸水湖,是一个水利资源较比丰富的国家,适合水电的发展。目前水利资源只利用了30%。全国共有6座水电站,83座(仅有20座运行)小型水电站和一座火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64.2万千瓦。

阿尔巴尼亚民族概况

阿尔巴尼亚族人占98%。少数民族有希腊族6万多人,马其顿族0.5万多人,还有黑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族等。全国通用阿尔巴尼亚语。现阿居民中近70%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20%为东正教,10%为天主教。

阿尔巴尼亚人口概况

据阿尔巴尼亚最新人口统计结果,2005年1月1日,阿全国人口总数为313.5万,其中男性为156.2万,女性为157.3万。城市人口139.6万人,农村人口173.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9.1人。15岁以下人口83.1万人,15至64岁的占204.3万人,64岁以上的占26.1 万人。

阿尔巴尼亚风俗概况

阿尔巴尼亚人“点头不算摇头算”,即点头表示否定、不同意,而摇头表示肯定、赞同。见面礼节以握手为主。见面拥抱、亲脸、贴面颊限于亲人、熟人之间。夫妻之间亲吻。父母子女之间亲脸、亲额头,平辈亲友之间贴面颊。在与人交往中,阿国人通常彬彬有礼,极善言辞。喝咖啡是阿国人的偏好。阿国人绝大多数为穆斯林,但并不十分虔诚。阿国人的午饭时间一般较晚,通常在下午三、四点钟,而晚饭时间则为晚上九、十点钟。阿国人家庭观念极强,绝大多数的家庭中女主人几乎承担全部的家务。

阿尔巴尼亚的气候概况

属亚热带地中海海洋性气候。降雨量充沛,年均为1300毫米。夏天干燥。一年中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4度,最高达41.5度;最冷为一月份,平均气温7度,最低达零下10度。

阿尔巴尼亚首都概况

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Tirane),是全国第一大城市,也是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于阿中西部平原,达依特山麓下,距亚得里亚海40公里,海拔110米,气候温暖潮湿。地拉那市区人口52万(2003年统计),面积约31平方公里。

地拉那市始建于1614年,1920年定为首都。1922--1939年是索古王朝所在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中心。

地拉那现有大学3所,市内有科学院、文化宫、民族历史博物馆、国际文化中心等重要科学文化设施。以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名字命名的广场座落在市中心。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塑像和古清真寺是地拉那象征性建筑。地拉那"里纳斯"机场为全国唯一的国际机场。

阿尔巴尼亚的公众假期的概况

阿尔巴尼亚一年中有13天假期,分别是:

新年(1月1日、2日);

拜兰节(小拜兰节和大拜兰节各一天,日期不固定);

内夫路斯(Nevruz)日(3月22日);

复活节(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复活节各一天)

国际劳动节(5月1日);

烈士日(5月5日)

特里萨麽麽日(10月19日);

独立日(11月28日)

解放日(11月29日)

圣诞节(12月25日)

如果节日碰巧与周六或周日在同一天,那么将顺延补休一天。

阿尔巴尼亚的主要城市概况

地拉那,是阿国首都(见首都介绍)。

都拉斯市,位于阿尔巴尼亚西北亚得里亚海滨,距首都地拉那41公里,是阿第二大城市,阿国最大的港口都拉斯港就位于这里。都拉斯市始建于公元前 627年,是阿古老城市之一,该市历经沧桑,经历过几次大地震,现保留和发掘的古迹有古城墙和斗兽场等。此外,在城北朱里拉海岸的山顶上耸立着建于二十世纪初的索古国王夏宫。

此外,其它主要城市还有发罗拉(VLORE)、萨兰达(SARANDA)、费里(FIER)、斯库台(SHKODER)、爱尔巴桑(ELBASAN)等阿尔巴尼亚地图

㈣ 阿尔巴尼亚的著名建筑物

斯坎德培广场
国家历史博物馆
国立地拉那大学
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

㈤ 阿尔巴尼亚民族复兴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都有哪些

民族复兴作家和诗人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最早由侨居在意大利南专方的阿尔伯属雷什诗人叶·戴·拉达、小加夫利尔·达拉等人所运用,弗拉舍里、米耶达等诗人又使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现实主义的作家,其代表是安·扎·恰佑比,他的诗集《父亲—托莫里山》(1902),喜剧《死后》、《十四岁的新郎》,诗剧《祖国的英雄》等,从多方面描绘了阿尔巴尼亚人民的生活,揭露了土耳其占领者的暴政,反映了人民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的愿望,他的作品对后来民族独立时期文学影响很大。

㈥ 阿尔巴尼亚的历史文化

随处可见的“碉堡”
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国家,有“碉堡王国”的“美称”。
一个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00万的国家,却密密麻麻分布着几十万座碉堡吗?这便是碉堡之国阿尔巴尼亚的独特景象。
为建碉堡阵花掉1亿多美元。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或者领土纠纷,可说是国门之外,四望皆敌垒,令这个小小山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当时的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富有游击战经验的他们把中国的“深挖洞,广积粮”要诀略加变通,喊出了“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响亮口号,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全民动员建造碉堡。 凡是去过阿尔巴尼亚的人,无不为星罗棋布的碉堡而惊叹。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排碉堡,公路两侧、山顶山腰、房前屋后,甚至度假沙滩上都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碉堡。这些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网、多达几十个一群的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独碉;有能藏兵数百、附设粮仓弹药库的指挥大碉,也有仅能勉强塞进一人的单兵碉。不过最常见的,还是直径3到4米、半掩埋式的圆碉。在记者眼中,那些隐藏在草丛中的铁灰色圆碉,就像一口口倒扣的铁锅,或者是一只只静止不动的大乌龟,趴在那里窥视着过往行人。
阿尔巴尼亚碉堡用优质的钢筋水泥建造而成,据说当时平均造价达到250美元,全国几十万座碉堡,总耗资达到1.75亿美元以上,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惊人。当地人说,一座碉堡的耗资、耗材,足可建造一套标准的两居室住房。由于大量人工、材料消耗在碉堡上,阿尔巴尼亚人不得不长期忍受恶劣的居住环境。
在上世纪90年代,阿尔巴尼亚政局及周边形势发生剧变。如今,和平和发展同样成了这个山国的主旋律。照理说,这些远远超出自卫需要的碉堡既碍眼又占地,理应大量拆除,但十几年过去,仍有很多碉堡岿然不动。究其原因,第一大难题就是缺钱缺装备:当初修碉堡时讲究“敌情观念”,越结实越好,炮弹都炸不开,拆起来当然费劲。前些年阿尔巴尼亚为发展旅游,聘请北约的工兵部队拆除一处海滩上几百座小碉堡,结果这些大兵动用了挖掘机、推土机、吊车等重型设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交差。武装到牙齿的北约工兵尚如此,普通阿尔巴尼亚军民自然更困难了。另一个难题是没权拆。1992年开始的“土改”把许多碉堡连同土地分给农户,但农户们拿到的只是碉堡的“使用权”,产权仍属军队,不论多碍事,军方不说拆,谁也不敢动它。
在记者见过的碉堡中,有的被改成仓库或羊圈,有的被充作小卖部或蘑菇房,还有的干脆被改成住房。风景区的一些碉堡被有钱人用低价买来,稍作装修便当作别墅,倒是冬暖夏凉别具情调。据记者打听,前几年的价格不过5万人民币左右一座。城市边缘的碉堡则被进城打工的农民占用,形成“碉堡版”的打工村。一些“卖相”不好、或地处偏僻的碉堡往往也能发挥余热:有些被改造成厕所供路人“方便”;有些则成为热恋情人幽会的伊甸园;有些靠近边境的废弃碉堡,更成为偷渡者的藏身所,甚至是通向境外秘密地道的开挖起点。
能随身带走的“碉堡”
虽然这些碉堡采光差、改造难、形状别扭,但它一不要房租,二不用交税,自然会得到精明商人的青睐。1985年,一个叫卡那·达拉的人在海滩相中了一座能容数十人的子母大碉堡,将其改造成“碉堡酒店”。酒店里的布置有如军队食堂,服务员也都出身行伍,不但言行举止一派军人风度,甚至菜单也按标准军用电报格式书写。据说每到旅游旺季,仅有的5个“雅间”需提前一周才能订到。受“碉堡酒店”启发,用碉堡开设的酒吧、咖啡馆、旅游专卖店也相继出现。不过按规定,一旦战争爆发,军方有权在4小时内将碉堡收回,重新投入战斗。有趣的是,还有种“碉堡”不但可以买为私有,还可以随身带出国门!这就是有名的阿尔巴尼亚碉堡式烟灰缸。这种烟灰缸用大理石做基座,顶上倒扣个穹状防尘壳,合在一起,酷似真正的阿尔巴尼亚圆碉。到该国旅游的人都爱买上一个带回家收藏。 阿尔巴尼亚人“点头不算摇头算”,即点头表示否定、不同意,而摇头表示肯定、赞同。见面礼节以握手为主。见面拥抱、亲脸、贴面颊限于亲人、 熟人之间。夫妻之间亲吻。父母子女之间亲脸、亲额头,平辈亲友之间贴面颊。在与人交往中,阿国人通常彬彬有礼,极善言辞。喝咖啡是阿国人的偏好。阿国人绝大多数为穆斯林,但并不十分虔诚。阿国人的午饭时间一般较晚,通常在下午三、四点钟,而晚饭时间则为晚上九、十点钟。阿国人家庭观念极强,绝大多数的家庭中女主人几乎承担全部的家务。
最北端的巴依拉姆·楚里城(Bajram Curri)一带去旅游,因为它的周边地区一直处在动荡之中。巴依拉姆·楚里一带靠近科索沃的北部边界地区仍然有地雷。
不要随意施舍。一些旅游者说这个国家乞讨是个问题。由于阿尔巴尼亚封闭的时间太长,大多数外国人,特别是黑人旅游者,可能会引来好奇的目光。
如果不能得到官方的收据,一定要坚决拒付任何费用。另外,请随身携带至少一份护照的复印件。

㈦ “阿尔巴尼亚民族之鹰”出生在哪一座城市

斯坎德培(约1405~1468.1.17),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原名乔治·卡斯特里奥蒂。出身贵族。

1423年作为人版质羁留奥斯曼土耳权其苏丹宫廷,接受伊斯兰教,得教名斯坎德。宫廷禁卫军事学校毕业后参加土耳其军队,因作战有功,受军衔“培”,从此称斯坎德培。1438年任克鲁亚区苏巴什(区长), 着手准备起义。1440年任迪勃拉总管。1443年 11月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举行反抗土耳其侵略的总起义,率300名骑兵占领中部要塞克鲁亚,宣布阿尔巴尼亚公国恢复独立。1444年3月联合各地贵族成立阿尔巴尼亚联盟并组建阿尔巴尼亚军队,被推为联盟领袖和军队最高统帅。1444~1466年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击退土耳其军队13次大规模进攻,其中1450年的克鲁亚保卫战最为著名,使阿尔巴尼亚获得半个多世纪的独立。

㈧ 阿尔巴尼亚是世界碉堡之国,有什么历史故事

阿尔巴尼亚的历史非常悠久,之前被罗马人占据,后来在长久的斗争中,阿尔巴尼亚的人终于获得了政治独立。

阅读全文

与阿尔巴尼亚民族历史博物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