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框架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抬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抬制度
1、 夏商政抬制度的内容:
中央:〇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〇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 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抬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抬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 西周的分封:被封的请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〇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抬;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择月般的政抬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舂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〇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杈
3、西周的宗法制:
〇1内容:用父系的血缧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抬等级,巩固国家政抬的制度。 〇2特点:嫡长子继本制
〇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杈地位,有利于统抬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杈制度的形成
1、 中央集杈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荨;呈权至上;皇位世袈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杈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抬取代贵族政抬的重要标志。
2、 中央集杈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 中央集杈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ol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c_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〇3莫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抬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杈烕,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眉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镜芰:
汉朝汉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抬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莩拟和颁发呈帝诏令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杈烕,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眉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镜芰:
汉朝汉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抬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莩拟和颁发呈帝诏令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杈烕,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眉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镜芰:
汉朝汉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抬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莩拟和颁发呈帝诏令
1、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呈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仕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抬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政抬民主政抬
1、 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贡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抬时期
2、 特征:人民主杈、轮番而抬、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 积极作用:促迸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抬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 《十二铜表法》标志看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M查士丁尼组织编暴)标志看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 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沽、经济统抬;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抬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 〇1光荣革命:1688年
〇2《杈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杈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杈力;国会逐渐处于“同 而不抬”的地位
〇3责任内阁制:苜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抬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 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人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苜,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〇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冲;总统和国 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Ⅱ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的知识框图
wodedazibuzenmohaoshi
Ⅲ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结构框架图
啊!!朋友:
这是很综合的PPT课件,复习之专家!
http://wenku..com/view/62732ff04693daef5ef73dd8.html
这是一个很规范的知识框架,不过有题空要自己添,供参考。
http://wenku..com/view/40fea842a8956bec0975e30d.html
这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的检测题,供检测用、
http://wenku..com/view/db782090dd88d0d233d46a92.html
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那课?
Ⅳ 高中历史必修一和二的知识框架总结,急急!
http://wk..com/view/4ca6930e6c85ec3a87c2c59f?pcf=2#page/1/1407646528012
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二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Ⅶ '求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Ⅷ 求历史必修一,必修二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http://wenku..com/view/faabe3d528ea81c758f5782a.html
http://wenku..com/view/85edab05cc17552707220817.html
http://wenku..com/view/cef0af89680203d8ce2f2412.html
希望能帮到你~
Ⅸ 历史必修2单元知识结构图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赋税制度
(一)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经济思想——以农为本
●经济政策
1.休养生息政策:(1)出现背景:通常在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人口大量减少,经济非常贫困,统治者缺乏较充分的剥削来源的条件下实施。(2)目的: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3)主要内容:一是减轻农民经济负担,调整赋税制度,减租减赋;二是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减少徭役,不搞大型工程;三是减轻刑罚,取消酷刑;四是以农为本,禁止弃农经商,限制贫富分化,巩固小农经济。(4)实质:部分地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5)评价:一方面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农民生产生活及社会的安定、统治的稳固;另一方面,把农业生产与工商业发展对立起来。
2.重农抑商政策:(1)产生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基本国策。(2)评价:①进步性: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消极性: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3)横向联系:17世纪,在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欧洲封建统治者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在经济上出台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重要的经济政策:重商主义。该政策认为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鼓励工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西之间经济政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发展的不同走向。学习中应注意从目的、原因、内容、影响等方面比较它们的不同。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①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商朝,完善推广于西周,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随着春秋末年私田数量的增多,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石。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三)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的变革而演变的
1.初税亩:春秋末年从鲁国开始实行,是中国历史上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的合法化,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2.租赋制——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田租、算赋和口赋、徭役、兵役四项负担。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完善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3.租调制:主要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教材重点介绍了北魏的租调制:授田农民交纳租、调,服徭役、兵役,它是与均田制相配套的。
4.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5.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主要内容是: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赋税制度的一次大变革。
6.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张居正实行改革,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作“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施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7.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初雍正帝在位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这样,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同时,税收由征收实物演变到征收银两,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古代中国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可以两税法为标志;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演变,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5.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经济生活中的相应反映。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1.春秋末年:农业生产开始使用的铁制工具如铁锄、铁斧等,牛耕已经出现。2.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又出现铁铲、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3.秦朝时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4.西汉时期:普遍使用牛耕和铁农具,除耦犁外,又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还发明了耧车。5.三国时期:魏国马钧发明了翻车。6.唐朝时期:制造了曲辕犁,并发明了筒车。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丝织业:
(1)商朝:农作物中有桑,西周青铜器上关于一束丝加一匹马换5个奴隶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丝织业;(2)西汉:纺织业有提花机,丝织品有锦、绣、绢、纱,联系西汉马王堆汉墓有彩绘帛画和出土的一件丝织单衣重量还不到一两,西汉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西汉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亚及欧洲的大秦,可见当时丝织业的繁盛。(3)三国两晋南北朝:蜀汉所产蜀锦行销吴、魏。(4)唐朝至清朝,我国丝织业中心城市很多,其中唐朝有定州、益州、扬州,五代十国有杭州、成都,北宋集中到东京(开封),明朝为苏州、杭州,清朝又有南京、广州等。
2.棉纺织业:
(1)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纺织业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南方已有成套的棉纺织工具;(2)元朝:棉纺织业中心在松江地区,黄道婆学习黎族先进棉纺织技术后又改进了生产工具;(3)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其中心仍然在松江。
3.陶瓷业
中国瓷器世界闻名,唐代邢州白瓷和越州青瓷最为著名;北宋制瓷业发达,定窑白瓷、汝窑青瓷享有盛名,景德镇为著名瓷都;明代制瓷业规模大、分工细,清代景德镇制瓷业扩大规模,并出现瓷器工场。
4.冶铁业
各个时期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燃料,有春秋后期的木炭、西汉的煤、明朝的焦炭;鼓风工具有春秋后期的皮囊、东汉的水排;冶铁中心有战国的宛、邯郸,北宋的徐州,明朝的河北遵化等。
5.造船业
三国时吴国造船业发达;隋朝造船技术达到很高水平;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明朝前期能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四、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1.城市商业的发展
(1)战国时:有许多政治、手工业、商业中心合一型城市,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2)唐朝:开始出现许多以手工行业为中心的城市,如丝织业中心定州、益州、扬州,陶瓷业中心邢州、越州,造纸业中心宣州、益州;还有都市商业区如长安城中的东市、西市和外贸中心城市广州;
(3)两宋时期:出现手工技术中心城市,如定窑、汝窑、景德镇,城市中商业区与住宅区的界限消失,外贸城市增多,有泉州、广州和明州;
(4)明朝时期:手工业、商业、外贸各有其中心城市,如苏州、杭州、松江、景德镇为手工业中心,成都、武昌、扬州为商业中心,广州、宁波、泉州、福州为对外贸易港口。
2.货币
古代中国货币到秦始皇时,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汉代的统一货币为五铢钱;北宋商业繁荣,金属货币为铜钱、铁钱和金银,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重点问题理解
●关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过程
1.商周时期,经济中心在河南、陕西一带;
2.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陕西关中地区
3.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开始发展;
4.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
5.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开始赶上北方;
6.唐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为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
7.五代十国时期:江南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南方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8.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并不断壮大、发展。
(二)原因
1.秦岭淮河以南自然条件优越;2.北方多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3.南方历代统治者为保境安民,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4.中原人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三)特点
1.经济重心转移最突出的几个时期,都发生在封建国家分裂,出现封建割据或北方战乱不休的时候;2.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也是人口大规模迁移的过程;3.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也是从内陆逐步走向海洋的过程,为宋元时期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创造了物质条件。
(四)经济重心转移对今天的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2.经济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好的政策作保障。3.重视吸收外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引进外来人才,这是落后国家和地区赶超先进地区的关键。4.开发与环保相结合。黄河流域开发较早,最后却失去了领先地位,除了其他的众多因素外,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