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代诗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近代诗的出现
历史背景
由于近代中国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发生了巨变,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产生了新的阶级成分、社会思潮和社会矛盾,因此,近代诗也开始冲破清代传统诗歌的樊篱,出现新潮流。近代进步诗人往往是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们以诗歌为武器,紧密围绕近代各个时期的重大斗争,深刻地反映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内容。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里,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以其特有的敏感和蹊径独辟的诗歌,揭示清王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危机,呼号变革,期望能对腐朽现实实行“劲改革”的人才的兴起,揭开了近代进步诗歌潮流的序幕,也为近代诗歌与现实政治密切结合奠定了基础。接着,魏源、林则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贝青乔、金和等一批经历了鸦片战争的诗人,怀抱爱国深忧和民族义愤,突出地反映了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们的诗歌抨击侵略者,痛斥投降派,讴歌抗敌英烈,为中华民族反帝斗争留下了光辉形象和历史画卷。稍后,太平天国人民革命政权提出“弃伪从真”的反封建的文化纲领,革命领袖们的诗歌,以抒写吊民伐罪的理想、改天换地的气魄、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传达出广大人民的心声。
政治运动的推导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展起改良主义政治运动,近代诗歌也被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黄遵宪努力创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梁启超响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推誉黄遵宪为“诗界革命”的旗帜。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具体、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从咸丰以来到“庚子事变”前后的历史面貌,贯串着救亡图存、变法趋新和对卖国投降与顽固守旧势力所进行的斗争,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林纾、蒋智由、丘逢甲等,也都各有所侧重,以不同风格的诗歌,表现了呼号变法图强的共同主题和追求进步救国的志士激情。
进一步的发展
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开始在诗坛上崭露头角,以诗歌为革命号角,将近代诗歌进一步推向新领域。秋瑾的诗激昂慷慨,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富有巾帼英雄的气概。稍后,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在辛亥革命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社员发展至200余人,辛亥革命后,更剧增至1000多人,聚集了一大批倾向革命的文化人。其代表诗人柳亚子的诗是民主革命斗争的回响,他伴随革命历程,围绕主要矛盾和重大事件,抒发壮怀与激情,充满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南社其他重要诗人陈去病、高旭、周实、宁调元、马君武、苏曼殊等也都表现了反帝反封建反清革命的思想和对自由、民主、国家富强的理想的热烈追求。
近代的文明
近代是西学东渐、资本主义文明传入时期。先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奇迹般的新事物以及与封建思想体系截然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梁启超即曾表示:“将竭力输入欧洲之精神、思想,以供来者之诗料。”(《夏威夷游记》)歌咏新事物、新学理,成为近代诗歌又一崭新的内容。黄遵宪的《今别离》,抒写在有了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已知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条件下,别离的新滋味;《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杂取佛理和植物学、化学、生理学等新学理以入艺术构思,都是前人所没有的。同时,随着近代与外国的交往,一些诗人得以涉足国外,亲自接触资本主义新世界,他们“足遍五洲多异想”,“吟到中华以外天”,将诗笔展拓到海外。在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等人的诗作中,可以看到日本的樱花、伦敦的大雾、巴黎的铁塔、锡兰岛的卧佛等各国奇异的风光,也可以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美国的总统大选、英国的日渐衰朽的资产阶级社会等政治状况。所有这些都大大开拓了近代诗歌表现的领域,所以康有为说:“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
② 长征这首诗是歌颂重大历史事件的诗吗
征这首诗是歌颂重来大历史事件的事吗?自长征这首诗是歌颂历史重大事件的,是歌颂了红军二万五烟里长征克服重重困难,走出雪山草地的这样的一个历史故事,这个历史事件轰动了全世界,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支持,鼓励,非常佩服中国红军拥勇善战,克服重重困难的顽强精神,最后取得革命的胜利,长征的胜利
③ 《红军长征》这首诗描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作者是谁
《七律·长征》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容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作于1935年10月。内容如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④ 急需与历史事件有关的诗句!谢谢咯!
东风不与周郎变,铜雀春深锁二乔
⑤ 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的成语或词语) 一个就可以给分
散文 蒙的 或 演义
⑥ 诗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很多;
赤壁
杜牧
折戟沈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回乔.
主要写的历答史事件是赤壁之战.
毛泽东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
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
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桥)
更喜岷山千里雪,(岷山)
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
⑦ 古诗的历史
中国诗词,历史渊源流长,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古诗一直伴随着我国人民,体现了中华文化最为精彩的一面之一。
⑧ 与历史事件有关的诗(急需!!!)字数长的
八十三年历尽沧桑,八十三年叱咤风云;
八十三年辉煌行版程,八十三年名扬;
为了民族之独立,权 为了人民之解放;
您历尽曲折与坎坷,您饱尝磨难与艰辛。
您以博大的胸怀和钢铁般的意志,
创立了千秋伟业;
您以甘甜的乳汁和大海般的深情,
哺育了中华儿女;
忆往昔:
我们唱着“义勇军进行曲”,
伴着国际歌的旋律,
砸烂了日本法西斯,
推翻了蒋家王朝。
看今朝:
我们唱着“东方红”,
豪情满怀走进新时代,
自力更生,改革开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啊!
您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您是中国人民的救星,
中国人民在您鲜红的旗帜下,
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华夏儿女在您驾驭的航船上,
披波斩浪,扬帆远航。
⑨ 关于历史九一八事变的诗歌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你土地一样古老的,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由于你们的,刻满了痫苦的皱纹的脸,我能如此深深地,知道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
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躺在时间的河流上,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那破烂的乌篷船里,映着灯光,垂着头,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蓬发垢面的小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枝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
是不是,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把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饥谨的大地,伸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诗词赏析:
从这首诗我们看见了诗人的个性和他的诗的审美特色。他的诗是艺术生命形态的生成和创造。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
许多论者评述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自自然然的艺术特色,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可感的技巧。所谓散文美,我以为还说明诗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这也正是大诗的气象。
这首诗很难说有几个明显的段落,只能说有几个起伏。被称作主旋律的两行诗,是一个激荡的大气韵和境界,一下子把读者推了进去,使你不但置身其中,身内身外顿时落满了厚重的雪。随后,诗人才展开一幅幅的寒冷的场景。
首先是风的出现,它“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不停地絮聒着……”读者感触到了风的无法躲避的侵袭和它古老的哀伤的声息,不由得令人感到了历史的沉重。
接着诗人从土地和人民的艰辛岁月,诉述了诗人自己“也是农人的后裔”,经历过流浪和监禁,失去了青春。
诗人的命运与整个古老的民族和土地的命运是血肉相连的。诗人真挚的自白使诗浸染着温暖而赤诚的血泪,让诗、诗人与读者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紧紧联在一起。接着又在雪的寒冷中,看见在战争中遭到蹂躏和杀戮的善良的妇女,还有年老的奔波在流亡道路上的母亲。……诗人深情地呼号: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读者的心头上,引起了更深更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9)历史事件近代诗扩展阅读
在抗日战争的诗歌创作中,艾青无疑是创作力最旺盛、成就最大的诗人。这八年,他走向自己创作的第一个高峰,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例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乞丐》《手推车》《他死在第二次》《我爱这土地》等。
作家王蒙回忆,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在爱荷华大学举办的“国际笔会”上,隔绝多年的海峡两岸作家第一次聚首。因长期分离,大家不知话应该从何说起。这时,有人提议朗诵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当热血沸腾、情绪激昂而悲伤的作品朗诵完毕,大家的心理隔绝一下子消逝了。
今天看来,这首写于七十八年前的诗作,仍然可以说是凝聚民族共同记忆,激起人们内心深处强烈历史共鸣的最佳诗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并不是一首构思已久、反复酝酿的作品。它1937年12月诞生于日军围城,即将举行大会战的武汉,带有仓促写就的痕迹。
可在封锁着中国的寒冷中挣扎而出的长诗,却带着超乎人们想象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