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一年级下册历史、政治知识网络图(越详细越好)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自尊自信人人都需要的 1. 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 2.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3. 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4. 别人欣赏我们的长处,不耻笑我们的弱点与缺点,这种被尊重更能使我们体验到快乐与感动。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 5. 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耻的人。 6. 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7.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认识生活中的虚心的具体表现) 8. 世界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不是羽衣霓裳,惭愧知耻是最美丽的服装。 9. 尊重他人是人生的一道底线,是人生的一个亮点,自尊无价。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1. 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2. 我们有责任去关心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 3.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4. 尊重他人的表现:⑴欣赏、鼓励、期待等角度来善待对方;⑵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1. 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2. 生活中有损人格的不良习惯:说谎、逃避责任、假公济私、阳奉阴违等。 3. 自尊者达观: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议论和态度,要适度自尊。 4. 尊重他人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5. 怎样尊重他人? ⑴首先,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⑵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6. 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下面效应。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能行!” 1. 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 2. “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3. 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4. 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⑴自卑的人,轻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⑵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过高的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生活中注意区分这两种人)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 自负与自卑都是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他远离成功。 2. 自信有助成功 自信者良好的心理品质:⑴乐观,⑵好奇,⑶专注。 唱响自信之歌 1. 有了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 2. 看到我们学习、生活中的进步(想一想) 3. 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 4. 实力,才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杠杆。 5. 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 第三课 走向自立 自己的事自己干 1.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 自立在生活中的表现 (举例) 3. 人生需要自立:走进社会,经历风雨、见世面;法律要求我们自立。 4. 走向自立我们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如展示:⑴推销自己的能力,⑵与人沟通、善解人意的能力 ,⑶远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⑷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能力等等。 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 1. 依赖思想的危害: ⑴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⑵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 2. 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 3. 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自主。 (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 自立与自主的关系:自立的前提是自主,自主的表现是自立。 5. 有了独立自主的愿望,即自立的意识后,又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呢? 最基本的就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正如“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在水中反复练习。” (请你列举你生活学习中需要自己做的小事或遇到的问题) 6. 请你谈:你如何“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⑴从思想上认识到依赖的危害,主动告别依赖;⑵学会自主,它是自立的前提条件;⑶立足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 第四课 人生当自强 人生自强少年始 1. 自强,就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 2. 自强精神表现在困难面前:⑴不低头,不丧气;⑵自尊自爱,不卑不亢;⑶勇于开拓,积极进取;⑷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等。 3. 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4. 自弃与自强是对立的。 5. 自弃,是指自己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6. 自弃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 少年能自强 1. 所有自强者共同的特点:对人生理想执著追求。 2. 自强的关键:战胜自我。 自强的捷径:扬长避短。 3. 人最大的敌人:自己。 4. 少年怎样才能自强? ⑴树立正确的理想;⑵战胜自身的弱点;⑶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就能在自强的人生征途中,劈波斩浪,抵达成功的彼岸。 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第五课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人生难免有挫折 1. 挫折,就是所谓 “钉子”,即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 2. 挫折与人生相伴;挫折普遍存在,难以避免。 3. 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多方面的:⑴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⑵各种人为因素,⑶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等因素的限制。 4. 面对挫折和困难,大致有三种人:⑴胆怯、懦弱的人,⑵意志不坚定或者容易满足的人,⑶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 第三种人善于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锋利成功,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挫折面前也从容 1. 挫折的作用:⑴消极作用 使人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⑵积极作用 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品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蚌病成珠”) 2. 人们在战胜一次又一次挫折后赢得的最宝贵的礼物:智慧。 3. 挫折的有效方法? 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⑵正确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⑶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⑷会自我疏导。 4. 战胜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创新, 5. 自我疏导的方法:⑴合理宣泄法,⑵移情法,⑶目标升华法。 第六课 为坚强喝彩 让我们选择坚强 1. 意志坚强的人有哪些表现? 意志坚强的人,⑴对自己的行动的动机和目的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⑵能在复杂的情境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情况,毫不迟疑地采取坚决的措施和行动。⑶在碰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不灰心、不气馁、不焦躁。⑷能够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 2. 坚强意志的意义(作用)?⑴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⑵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意志。⑷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意志。 3. 能否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关键: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1. 坚强的意志是怎样炼成的? ⑴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⑵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来做起。 ⑶善于管理自己。 ⑷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你需要从哪些小事做起:想一想 2. 品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走近法律 1. 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 2. 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 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很多。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 4. 法律的显著特征: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5.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6. 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和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7. 法律的作用: ⑴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⑵保护作用。 法不可违 1.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矩,尤其是不能违反法律。 2. 违法行为,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3. 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 行为) 4.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5. 刑法,以国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6.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7.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一种触犯刑法的。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的必然后果。 8.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9. 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10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来历的刑事处罚。 防患于未然 1. 遵守法律,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2. 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 3. 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4. 规范未成年人行为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5. 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不良行为有哪些?并能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矫正措施。 6. 品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忽以恶小而为之,忽以善小而不为”。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 1. 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2. 专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为我们设置了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4. 家庭保护的含义: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5. 学校保护的含义: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6. 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 7. 社会保护的含义: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8. 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的保护等方面。 9. 司法保护的含义: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1. 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 2. 能够为我们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3. 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途径:1)非诉讼手段;2)诉讼手段。 4. 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包括:⑴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等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⑵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5. 诉讼的含义:它是指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关系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程序。 6. 诉讼是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7. 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8. 刑事诉讼:是指由国家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罪犯的活动。 9. 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案件的解决纠纷的活动。 10. 行政诉讼:俗称“打官司”,是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10敢打官司。 11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2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我们与其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㈡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各单元知识结构图
1、古代亚抄非文明:
(2)初中历史知识结构图扩展阅读: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各单元知识结构图好处:
1、知识结构图能提高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知识结构图本身是对历史知识的再建构,是对整节课的一个整理过程,通过简易的结构图能建立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知识结构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知识结构图脉络清晰,在整理知识结构同时可以调动与学生参与,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知识结构图能帮组学生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学习中得难点,往往是学生不容易弄懂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以及史实所放映出的实质它们之间的联系。
㈢ 求川教版初中历史的所有知识结构详图 知识体系性的!
你在网络里搜一下就有了
㈣ 急求:初中历史知识结构图~~~~~~~~~~~~~加分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10)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㈤ 如何获得初中历史教学的思维导图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它是由英国大脑基金会总裁托尼·巴赞( Buzan)发明的一种很好的思维辅助工具,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简单、有效、美丽,它运用箭头、线条、图像、关键词连接起来,表达一个复杂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的一种记笔记、做规划的方法。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二、“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适合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历史学科教学
由《课程》到主题,再到单元、课、框目,本身就是思维导图的关联点,说明编者在编辑教材时也在运用思维导图结构,搭建《历史》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学会放射状、关联性思考。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法,激发学生潜能和学习兴趣,帮助其从整体上系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1)用“思维导图”整体把握课程结构。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的显化,作为一种思维模式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有助于师生树立思维导图概念和方法。最好的办法是先看封面和单元前言,再看目录,然后翻动全书几次,把握住对全书的“感觉”。将教材的单元、课、框分成各个主题,确定思维导图的框架。最大的主题(教材的名称、单元、课)要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达到整体把握课程结构。
(2)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
㈥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结构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此篇为毛润之疑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所作.上下五千年,煮酒论英雄,说尽龙争虎斗,堪称真命天子有几?祖龙去,不肖子孙沐猴而冠,胡马至,血雨腥风,杯盘狼籍.今时今日,四大文明已成梦中伊甸,我中华文明虽饱受外族蹂躏,却一脉尚存.亡国亦复,复国亦亡,忠臣义士前赴后继,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莫非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果有神明卫我华夏?网上广泛流传<推背图>预言之书,有人据图推断,某象预测台湾回归,某象中日重新开战,某象三次大战,某象世界大同等等,笔者均一笑置之.<推背图>宋史便有记载,辩其真伪亦无意义.然真事隐去,假语村言乃我仙风道骨不传之秘密.
世界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这个问题就象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圣经希腊神话等有过诸多描述,说的都是一件事.本文以女娲造人为正统.道家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女娲就是蛋,盘古就是雏,慈爱生邪恶,女娲生盘古.子虽万恶,母尤爱之,子有千求,母必与之,母子乱伦,世界乃成.子欲为世界之主,母甘居其次.女娲与盘古所生诸子与盘古称兄道父皆不妥.子孙越多,神力越减,以至生老病死,皆沦为凡人.然元神不灭,天庭冥界乃元神会聚之所,非空非色,三维空间不可述其详.
盘古转世投胎为轩辕,盘古子(弟)托生为神农,蚩尤.轩辕能文能武,神农偏文,喜稼穑,蚩尤偏武,性好战.与轩辕战皆负,轩辕氏一统中原,定华夏民族子雏形.黄帝有谦让之心,故中华民族称炎黄子孙,而非黄炎子孙.炎帝却有取而代之之意.故二神单独下凡转世便罢,若同处于世,炎帝必挖黄帝墙角.盘古其余诸子遍布世界各地,不表.
http://www.kjcenter.net/Soft_Show.asp?softid=17539&softchannelid=3
㈦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 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四、秦汉时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书P44秦始皇像)。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5、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9、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政权,第一次实现了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2、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嫱(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13、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14、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15、成书于西汉的《周髀算经》和东汉的《九章算术》是著名的数学著作,对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6、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写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代奉为医学经典,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17、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衡发明了能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18、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19、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历史,《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
1、曹操以少胜多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决战,大败而归,史称赤壁之战,而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在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熟记三国鼎立形势图中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和都城)
3、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大陆的联系。
6、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领刘渊率兵攻入洛阳,西晋灭亡。
7、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
8、南朝的四个政权依次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时,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方,涌现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业城市,番禺(今广州)成为海外贸易中心,
10、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吴国境内绝大多数山越人从山区迁到平原,和汉族人民一道开发江南。农业有所发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
11、北朝的五个政权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12、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均建都于洛阳。
13、南朝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比欧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缀术》
14、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他著有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容最完整的农书。
15、北魏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的郦道元,他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
16、汉字书法从东汉起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艺术:曹魏时钟繇创立了楷书;东晋的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此书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17、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18、石窟艺术是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
㈧ 初中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图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10)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㈨ 七年级下册历史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金榜学案上有。
㈩ 谁能把初中历史大概脉络给我一份
历史初二的下半学期期中前的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描述了人类社会经历了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的历程后进入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本单元分别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世界开始形成一体和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农业文明走向解体、人类新时代的到来。在此基础上,指出明清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5-1工商业的兴起
“工商业的兴起”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叙述了14~16世纪西欧工商业兴起的历程。手工工场的出现,是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开始;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促使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阶级。
5-1-1“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和“商人的地位变了”:通过观察、比较图文资料,了解手工工场的生产情况,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促使西欧工商业的兴起。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尝试收集有关西欧与中国手工工场的某方面事例,分析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首先概述了由于商业的发展,手工作坊发展到手工工场;然后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合作、生产效率高,并进一步指出手工工场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此外,还着重指出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以说明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的曙光,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商人的地位变了”——从商人的经营地位、政治地位以及贵族经济地位等方面,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及阶级关系。手工工场的出现以及工商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两个新的阶层:经营手工工场的商人与手工工场工人,改变了两个旧的阶层:贵族与农民。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小作坊发展成为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意大利,后来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
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比较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所有者 手工作坊主 手工工场主
劳动者 作坊主与家人或帮工 手工工场工人
生产方式 作坊主进行全程工作 工人之间分工合作
生产关系 学徒不领取工资,依附于作坊主。 手工工场主与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手工工场的特点 生产规模大、产量高;工人多,分工合作;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再进行全过程的生产。
手工工场的作用 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生产力变化 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生产关系变化 作坊主——富商(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早期资产阶级
失地农民——雇佣工人——早期工人阶级
手工工场时代,是由农耕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和准备阶段。手工工场时期,农业仍然是主要产业。
5-2冲破思想的牢笼
本课的主题是人们在思想上走出中世纪宗教蒙昧和专制的束缚,追求人性 、科学与民主。它围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诞生以及启蒙运 动,向学生展示欧洲由中世纪社会迈向近代社会的思想旋律。
5-2-1“蒙娜丽莎的微笑”
教材结构分析:“蒙娜丽莎的微笑”主要围绕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以达•芬奇 和莎士比亚为例,阐述了这一时期的人文精神。课文还以《牡丹亭》为例 ,把同一时期中国在文艺领域中的思想突破展现出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文艺作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人文精神。
时间 14世纪-16世纪
发生地 意大利,后传播到西欧一些国家
发生背景 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代表人物 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家。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
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性质及实质 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人文精神的含义 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了人。
意义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愚味中解放出来。
5-2-2“‘教皇奶牛’的解放”
教材结构分析:“‘教皇奶牛’的解放”主要围绕德国的宗教改革展开,简要地说明了德 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核心观念以及影响。通过宗教形势图,让学生比 较直观地了解新教的产生和发展对天主教会权威的冲击。
学习要求:从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入手,知道以路德为代表的新教的核心思想以及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德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16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日益腐败。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马丁•路德的主张 在信仰问题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自己真诚忏悔,就可以得救。(因信称义)
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全国,各地的教会纷纷独立。这一时期,瑞士、英国等西欧国家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宗教改革运动,相继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5-2-3“近代科学的诞生”
教材结构分析:“近代科学的诞生”以培根、哥白尼、布鲁诺、牛顿为代表,阐述了这一 时期人类在认识自然方面的系列突破,让学生知道近代科学的诞生对解除 宗教蒙昧以及重新塑造人们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学习要求:通过了解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感受近代科学的诞生对欧洲中世纪思想所产生的冲击。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科学精神。
英国科学家培根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家研究自然 天文学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
比较托勒密、哥白尼以及布鲁诺的思想,明白人类的科学探索是循序渐进的。
物理学 牛顿的突出成就是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科学的作用 科学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从而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
5-2-4“理性之光”
教材结构分析:“理性之光”主要围绕启蒙运动而展开,通过介绍伏尔泰、卢梭以及网络全书派等思想,突出这一时期的思想主题,即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让学生了解近代政治文明的思想基础。
学习要求:知道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这一运动的思想主题,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何为“启”“蒙” 就是“打破”“蒙昧主义”(迷信和无知)
兴起时间 17、18世纪
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因素: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等
顶峰 18世纪后半期,法国
性质 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的代表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伏尔泰 启蒙运动的旗手,提倡天赋人权
卢 梭 人民主权思想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
狄德罗 网络全书派
启蒙运动的影响
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
4、激励了中日等国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5-3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教材结构分析:本课主要围绕着14~16世纪欧洲的历史展开。14~16世纪的欧洲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新兴资产阶级为求得自身的发展,需要开拓市场和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为此,新兴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新航路的开辟是其中重大活动之一。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扩大了欧亚非之间的贸易和往来,打破了世界各大洲彼此隔绝的封闭状态,使世界从原来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走向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也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人从此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发现新大陆”——主要是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的介绍,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为加强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创造了条件。教材首先以《马可•波罗游记》为切入点,引出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接着重点讲述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作用,即鼓舞了更多的人开始海上探险;随后列举了其他一些当时比较有名的航海家开辟新的航路的案例;最后点明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
“全球联系的加强”——重点介绍了新航路开辟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教材选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描述:新航路的开辟为各大陆之间人们的迁徙提供了方便;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主要是讲新航路开辟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一些欧洲国家对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殖民扩张,野蛮屠杀当地居民,掠夺土地和财富。具体表现为对财富的疯狂掠夺,以及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毁灭印第安人之后,开始从非洲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给非洲造成惨重的损失。
学习要求:1、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等内容,学会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把握历史过程、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2、知道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使全球联系不断加强的史实,另一方面使欧洲殖民者加紧殖民掠夺的历史史实。
3、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培养以历史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4、学习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新航路开辟后的正面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的负面影响
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为人们迁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的民族产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总之,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欧洲国家对美洲、非洲、亚洲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土地和财富;毁灭印第安文明;贩卖黑奴。总之,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5-4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
本课通过讲述17、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先后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制度的经过,从不同层面展现出英国、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状况、特点和深远影响。从中可以让学生领略早期资产阶级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壮阔景象,同时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曲折历程,激发学生探索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奥秘。
“议会对王权的胜利”——选取了英国革命的案例,首先介绍17世纪初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统治期间,议会与王权的斗争概况;接着重点说明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后曾出现复辟,资产阶级采取不流血的方式发动政变,最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课文以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最后,总结了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从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叙述,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事件中,逐渐把握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的特点。课文重点介绍了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突出作用及三权分立的学说。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选取了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历史事件,首先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对君主专制不满的必然结果;其次介绍了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通过对三次武装起义和每次起义所取得的革命成果,使学生懂得正是人民的力量把革命不断推向高潮,明白“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道理。
学习要求:1、通过阅读、收集资料,知道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掌握几个有代表性的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国家。
2、能够说出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影响及其历史作用。
3、能把握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线索,认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发展趋势。
4、通过学习,知道资产阶级革命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知道它(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体会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明白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对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爆发背景 查理一世为了加强王权采取的措施,不仅招致了广大民众的普遍不满,更使国王同议会中的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矛盾迅速激化,从而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英国殖民当局对北美13个殖民地进行殖民统治和压迫,北美人民要求独立。 路易十四和路易十六的君主专制统治。
经过 1、1640年,查理一世企图解散议会
2、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
3、1649年,议会军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取得胜利。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4、1688年,宫廷政变(光荣革命)
5、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2、序幕: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3、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
4、胜利:1781年,美国人民在华盛顿的带领下最终打败了英国军队,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5、1787年制定美国宪法,确定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原则。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
1、1789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并颁布了《人权宣言》
2、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
3、1793年,领导者罗伯斯庇尔等实施了一系列革命政策,使大革命达到顶峰。
结果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由议会限制王权的政体) 总统共和制 共和政体
历史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结束了法国封建专制统治;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5-5面临挑战的中国
第五课是在西方各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的历史背景下,从经济、民族关系、政治制度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着重描述明清时期中国的繁荣及繁荣背后的危机。
5-5-1最后的盛世
教材结构分析:“最后的盛世”——通过介绍当时人口的众多、手工业的繁荣、商业的发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盛世景象。
学习要求:1、通过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具体案例,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尝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把握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中国农耕文明,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背景(明清时期) 1368年明朝建立,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历史。其中1368~1644年是明王朝统治时期,从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是清王朝统治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皇帝进行统治的朝代。
“最后的盛世”的表现 农业 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中国的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湖广熟,天下足。”人口增长迅速。
手工业 丝织业、棉纺织业发达
商业 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国际贸易频繁。
社会生活 服务性行业兴盛
如何正确看待“最后的盛世” “夕阳无限好,只是已黄昏;盛世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5-5-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教材结构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主要体现的是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从总体上看,明统治者侧重于防御,清统治者更重视怀柔政策,由此形成了“明修长城清修庙”两种不同的边防局面。避暑山庄的修建、达赖和班禅封号的册封都表现了清统治者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此外,明代开始的“改土归流”、清代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举措,都有力地表现了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积极措施。
学习要求:掌握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不同态度,体会“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内涵;同时了解统治者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
明清时期与蒙古族、藏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与蒙古族:明-修筑长城 清-土尔扈特部回归、平定准噶尔叛乱
与藏族:清-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驻藏大臣
与西南少数民族:改土归流
明清统治者不同民族政策 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
明清两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5-5-3专制帝国
教材结构分析:“专制帝国”——从专制国家机构、文字狱、科举考试及社会生活领域的专制等方面,重点描述了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此外,教材还补充了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家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的思想发展状况。
学习要求:了解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知道反对专制皇权的代表人物,并尝试与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进行比较。
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的表现 1、设立专制国家机构:明朝建立厂卫等特务机构、清朝雍正设置军机处
2、清朝大兴“文字狱”
3、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
4、社会生活领域的专制:建贞节牌坊、禁止世俗文化
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家——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提出“为天下之大害着,君而已矣”
5-5-4来自海上的挑战
教材结构分析:“来自海上的挑战”——以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欧洲殖民者东来和马戛尔尼来华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明清统治者对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西方文明的东来与野蛮侵略的并存,这也使中国人民开始了英勇的斗争。最后,暗示出古老的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习要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与欧洲殖民者东来史实的学习,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分析东西方在这一时期产生差距的原因。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路线、作用和失败的原因
传教士来华 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明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欧洲殖民者东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澳门;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侵略者和维护祖国统一)。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清朝统治者对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所持的态度与采取的措施,以及马戛尔尼来华的目的与结果。
为什么说中国在19世纪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国家体制看,中国仍是皇权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皇权得到高度强化,人民没有民主与自由;从思想观念上看,掌握国家命运的上层统治者仍以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自居,不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从对外政策上看,坚持闭关锁国;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虽一度处于盛世的繁华,但旧有的体制与观念,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等。因此,当西方国家先后进入革命的时代,国家体制发生巨大变化,寻求向外拓展时,中国仍然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这不可避免地使古老中国面临着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双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