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谈一谈您对1840—1949年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看法,可以是某一个重大事件或者其他什么都可以!
这个阶段是从被侵来略到站起来的历源史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这些都是因为中国古代的落后的政治制度造成的 ,一些人总说什么清政府腐败啊 无能啊
我晕 , 要是没有这种制度的束缚 政府还能成这样 ? 所以归根结底都是落后的制度造成的
,没有跟上世界的潮流 ,沉迷于之乎者也间 陶醉在固纸考据上 。 反而倒退了 。
直到抗日的爆发到解放 , 中国才开始苏醒了。 慢慢的成长到今天
2. 谈一谈你对历史和写的历史的看法,你认为历史应该注重"信"还是因果
谈一谈你对历史和写历史的看法,我对历史没有看法,历史写得很好。
3. 联系历史,请就某个历史问题谈谈自已的看法2000字左右
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在中日学者之间是一个很难达成共识的问题。这位日本朋友认为首先应该承认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事实,然后才能思考和评价这段历史,进而来书写当代历史。我是赞同他的提法的。否认历史和篡改历史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这是历史不断明证的。我想没有人愿意一直纠缠一个问题没完没了,关键是要有基本的认识,这是原则问题,毫无商讨的余地。
南京大屠杀的提法和升温确认了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地位,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这段悲惨的历史,但是南京大屠杀的凸显也掩盖了很多类似的屠杀事件。很多的人已经忘记或是忽略了在中国众多省份曾经发生过的屠杀事件。十五年前爷爷给我讲过的“活埋小杜庄”的屠戮已经为乡村青年所不知了,那个村子的遗址也已经被扩展的村庄占用了,可谁又知晓那地底下埋藏了老老少少三百多口冤屈的魂灵呢?历史不是事实的全部,有一些肯定是要被遗忘的,但是至少让这些魂灵安息于此不要搅扰了吧。
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动荡屈辱的抗争史或许太厚重了,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国人的记忆里只是众多重大事件之一,不象日本人记忆广岛长崎原子弹事件一样。这里的差异是一个遍体鳞伤的人和一个局部受伤的人的比较和感受吧。此外党派斗争下的历史被无限度地缩小,只有一个焦点,其他的都湮没于尘埃了。等到再次扒露出来的时候,就产生了历史牵连中的现实,现实中的历史认知,以及历史和现实的衔接问题。这样三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中日未来的发展趋势、进度和深度,我很是审慎地张望那遥远的未来。
4. 求对历史事件看法的论文
1991年8月19日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庞大国家当时的领导人——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被认为要为这一事件负上相当重大的责任。而在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改革”中,他激进的新闻改革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并被认为是导致了严重的意识形态崩溃,成为苏联解体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戈尔巴乔夫新闻改革的评价
毫无疑问,戈尔巴乔夫的新闻观念受西方影响极深——这和他多次出国的经历以及较高的学历都有相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公开性原则”无疑是新闻媒体应该追求的价值观,而他新闻改革中最重要的三点:取消新闻审查制度、规定各种组织或公民个人都有办报权、扩大办报人的自主权限,也都符合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
从改革初期的情况看,通过改革,苏联的媒体得到了群众更多的信任和欢迎,也更贴近真实的国情——从新闻的角度看,这肯定是成功的。突破新闻禁区,新闻才变得具有价值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政党的宣传工具;对于历史问题的揭露,也符合人民知情权的要求。
从以上的分析看,戈尔巴乔夫的新闻改革无论如何都是进步的,是符合历史潮流的,甚至是成功的。但是,为什么仍然有这么多人认为他的改革失败了呢?因为苏联解体了,苏联的改革失败了,从结果出发,在意识形态的失范上,自然又追究到了新闻改革的问题上来。
然而,苏联的意识形态崩溃,其根源并不在新闻自由,而恰是在新闻不自由。因为过去的新闻不自由,斯大林才能肆无忌惮的犯下惊人的罪行而不担心为人所知。因为对真相缺乏了解,国民无法真正参与到国家的事务中来,也就无法发挥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优势。而新闻有了自由后对于过去的揭露,不过是它早就应尽的义务的补救。
应该说,苏联的失败,并不在于新闻改革,而是因为过去所犯下的可怕罪行。因为已经犯下了罪行,苏共就无法回避其责任,作为一个政党,被迫下台,也属当然。另一方面,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以及独联体国家并未走上富强之路,其中一些甚至出现倒退,这也有政治经济多方面的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其罪并不能归于新闻自由。相反,我们倒可以说,即使出现了其他的倒退,在新闻事业方面,他们取得了进步。这么看来,国内一些人借此来攻击苏联的新闻改革,鼓吹“操纵舆论”,倒显得别有用心了。
5. 谈谈你对近代史的看法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种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了,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鸦片和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逐步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勾结,来实现他们独霸中国的目的。这样,中国便一步步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此,中华民族成了一个被压迫的民族。首先,1840年6月英国以武力侵略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英国侵略军烧杀抢掠,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威胁下,迫使清政府分别和他们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此后,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还派了两支人马分头北伐和西征。后来,湘军疯狂反扑,太平军连连失利。1855年,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大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大平天国军事上取得很大胜利的时候,领导人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内部战争。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军冲入天京城内,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了。太平天国坚持战斗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接下来,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10月下旬,英法两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者]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1861年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的衙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中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1883年底,法军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清军齐心杀敌,击溃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中越军民抗法战争的辉煌胜利,迫使法国内阁倒台。但是,清政府急忙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定条约,同意在中越边界开辟通商,中国任用法国人修筑铁路等条件。从此,法国的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定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19世纪末,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德、日、意、奥等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在孙中山的倡议下,1905年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一些成员,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在革命的领导下,革命军英勇奋斗,所向披靡,迅速占领武昌城。革命党人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社会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我国社会的一大转变,一大进步!这次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为以后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国人民觉醒了。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前举行示威游行。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7月15日,汪精卫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而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落网”的口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此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国民革命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发动叛变,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在国民革命的后期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以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有效地组织人民反抗。 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胜利。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起,以过人的努力,超常的毅力,去发奋汲取文化知识;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采纳哦
6. 说说你对党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认识
弄得几个MM持家有道的到处想办法节省空格
7.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依照历史的年代次序系统地讲述历史,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具体地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每一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每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和本质,进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敏感度。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呢?怎样分析历史事件?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找出因果关系
一切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互为因果的。如西汉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这绝不是统治阶级发“善心”,而是秦末农民战争显示的巨大威力。西汉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采取暂时减轻对农民剥削的政策。这就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必然性。又由于文景时期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出现了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这些历史事件无不互为因果,同时历史事件彼此之间除了表现“纵”的内在联系之外,还经常表现“横”的联系。如“五四运动”的发生除了有国内历史条件外,还由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正因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当时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受到了鼓舞,找到了方向和道路。总之,抓住历史事件彼此之间的纵横联系,是分析历史事件的一把钥匙。
二、剖析事件发生的条件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分析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的种种条件,找出它的原因,对深刻认识历史事件的性质和发展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前提是充分理解。而历史情境的有效设立则是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方式。
作为过去发生的事实,历史是不可重复的客观存在。不可再现是历史的特点,而受制于中学教材与学生实际,一般呈现出来的史实都显得偏短。要想让中学生去完整地认识那些年代久远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就是情境再现。教师通过一定的资料收集,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过去几百上千年的历史情境化,再让学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真实地感知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梳理经历人类社会曾经的生活习惯与民族风俗。只有当学生亲身回溯历史感知历史,才能充分理解历史的前世今生。
逻辑分析作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需要在思维层面剖析历史的前因后果。任何历史事件的分析,都要从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发展等过程分部挖掘,不能带着主观的情感和臆断,尤其注重客观公正的实事求是,还原历史的真相。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综合运用正确的历史分析方法,才能找到历史事件的分析模式。比如商鞅变法,只要深入剖析它出现的历史背景就比较容易理解变法的目的。
三、理清事件发展的头绪
历史事件的发展总是表现出“开始→发展→高潮→结果”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住发展线索,理清头绪。
四、弄清作用或影响
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就决定了每个历史事件必然会对整个历史产生作用和影响。所以对历史事件的作用、影响、后果或意义要作仔细的分析,不能呆板地死记“条条”。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巨大历史意义。如十月革命、三大战役、辛亥革命、遵义会议等等。但有的历史事件却表现出对历史发展的阻碍作用,产生消积的后果。如袁世凯复辟帝制、国会纵火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等。有的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起过深刻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如秦末农民战争,它推翻了旧的封建统治,这是直接影响。同时,新的统治者慑于农民革命的威力,不得不采取宽舒政策,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表现出它的间接影响。
历史事件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才有可能把历史事件分析清楚,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8. 人们认为十月革命是“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请谈谈你的看法,谢谢~
对世界: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的理想第一次成为了现实。是世界发展的里程碑。
对俄国,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9. 请大家说一下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个人观点!
笑谈姜维(很久以前的原创)
我想姜维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一提到他,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英雄形象!对于姜维我想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姜维前半生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投降蜀汉。许多人认为姜维投降的过程是:打败赵云被诸葛亮看中—诸葛亮用计引姜维出城—用反间计使姜维没有归路—姜维投降。但历史上,姜维投降远没有那么精彩。据《三国志》的记载:“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所以,可以看出姜维很“倒霉”,大家都误会他,他没办法,只好降蜀,并不是诸葛亮使的坏!
而姜维降蜀之后,并没有像小说中那样被诸葛亮看重,甚至达哪先问姜维。在《三国志》中,找不到任何姜维在诸葛亮北伐时出谋划策的文字。如果一些人用不写不等于没有的话反驳我,我也无言以对。但诸葛亮死后,姜维的确得到重用,《三国志》记载:“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而后,也就开始了他漫长的北伐生涯。
提姜维的北伐,就不得不提姜维的用兵,姜维的用兵的却比诸葛亮要高!我们先看看姜维的战绩,“1、十年……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2、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3、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4、明年,加督中外军事。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5、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却住锺题。6、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7、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於淮南,分关中兵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乃少,闻维方到,众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拒之,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维前住芒水,皆倚山为营。望、艾傍渭坚围,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8、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以上是姜维八伐中原的一些文字记载,不难看出,对于姜维的用兵《三国志》中有较详细的记载,而且姜维曾经打过胜仗(魏军败退。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等),夺过地盘(夺狄道)。另外《三国志》中姜维对汉中的看法,也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才华:“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至于其中巧妙之处,知兵法者一眼即明,不作赘述。
但要说的是姜维虽是军事高手,却不是政治高手。姜维连年争战,可谓穷兵黩武,这对蜀汉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终于,魏国开始有动作了——钟会、邓艾两路伐蜀。所以姜维连连失利,退守剑阁。剑阁这个地方易守难攻,钟会攻打了许多次也没有成功,准备退兵。这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邓士载偷渡阴平”!这个邓艾用兵要高于姜维,邓艾不止一次打败姜维,姜维的一举一动邓艾都能料到。这次邓艾就出了个绝招,阴平这个地方是没有路的,邓艾令士兵自己开路,沿着悬崖峭壁爬过剑阁,直入绵竹!诸葛亮的儿子诸葛蜒带领大军往绵竹抵抗,结果失败。刘禅就开城投降,蜀汉灭亡。而那时侯信息不灵,姜维这边得到的情报众说纷纭,有说刘禅跑到东吴,有说死守成都,有说已经死了。姜维这边搞不清怎么回事,就带着大军回到广汉、郪道一代看看怎么回事,结果刘禅一看大家都回来了,那好,一起投降吧。但需要声明的是:姜维早料到阴平要出事,上表要刘禅加兵驻守(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但刘禅听了巫婆的话,没有加兵!另外,从上图也可看出,魏国从各种不同的地方伐蜀,这在侧面解释了是否非要兵出祁山!人家能打进来,你就不能打过去?
而此时姜维可以选择投向邓艾或钟会,为什么不直接降邓艾,反带着大军折回去投降钟会呢?我看姜维是觉得钟会有利用价值,钟会这个人是有反心的,邓艾虽然自高自大,但没有反心!邓艾充其量也就想当个易州王,而钟会是想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写邓艾是“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是别人认为他有异心,而钟会则写“自称益州牧以叛。”可惜的是钟会不得人心,最后被魏将杀死。
我看姜维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就是不得人心!不能容人!陈寿对姜维的评价是:“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三国志》中曾记载:姜维在想出兵北伐时,张疑提出现在魏国强大,不能北伐,姜维干脆不带张疑一起北伐,结果大败。而从那之后,张疑就没有被重用。也正因为姜维不看重人际关系,所以在钟会反叛时,姜维根本没考虑手下是不是想反,结果是一场空梦。
由此,可以看出姜维是一个类似晁错的人。一心为国,自己的确也做的很好。但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重视团体,不看重政治,难成大事!
广才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