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历史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发布时间:2021-02-17 04:51:38

A. 怎样才能拓展历史知识

多看看历史文献之类的书

B. 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有什么区别谁能给我解答一下。最好举例说明一下

延伸是,按照前面的课程要就行的趋势,继续进行课程。主要是指深度
拓展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引入些新的知识。主要是广度!

C. 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拓展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又称太史公,著名的史学家,与回 司马迁像
[1]司马光并称“世界答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之一,前“四史”之首。

D. 拓展与延伸 怎么写

E. 请问初一知识拓展延伸的书最好的是谢谢!

教材全解

F. 如何对历史教学进行拓展延伸

如何对历史教学进行拓展延伸
自党和国家在20世纪末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教育部根据世界教育形势的发展,提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将历史、政治和地理等科目采取开卷考试形式,以此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这种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历史教学也将进行相应的改变。
历史科目采取开卷考试,学生几乎都对历史课不感兴趣,不看书,不复习,在考历史前的晚上之晚自习时,我提醒学生赶紧复习历史、资料,哪知学生说道:“历史开卷考试,有什么好复习的,考试的时候翻书就行了。”实际上看书、熟悉书本,更有利于学生在历史考试中的发挥,而学生却不在乎这些。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参与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学习历史知识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则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实现的目标。的确,现在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我们必须抓好历史课堂教学的40分钟,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进展,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下面我以上八年级历史“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人教版)为例,谈谈我对历史教学进行拓展延伸的一种方法。

G. 历史该怎么复习

历史如何复习: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 二、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 ;三、要有一定的练习时间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古代史》《近现代史》《近现代史》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目口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二、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
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第二遍复习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从目前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看,历史学科的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沿革(即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选择题一般是在同一背景材料下,对发生在不同时代但与背景材料相关的历史现象进行设问,形成题组,各小题看似互不相属,实际上是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考查。
1.复习的重点放在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目录、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回忆法进行(即在翻开教材前,先努力回忆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标题以及每个标题下所讲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的联系如何),回忆不出来再翻开教材,这样既抓住了主干知识,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2.若觉得正在复习的内容与已复习过的内容相似时,应立即去回忆与此相似的内容是什么。例如,看到明朝的手工业就应联想到宋朝、元朝手工业发展情况,看到景德镇制瓷业便应想到教材中其他相关的内容,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联式回忆,逐步把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3.注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延伸与拓展的知识主要是相关补充的知识。考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补充内容相关、相似甚至相同的背景材料,虽然试题设问角度会有所不同,如果对背景材料已有所了解,并不会感到陌生,分析解答时也不会无从下手。
三、要有一定的练习时间
首先,选择一本质量较高的复习资料。只要有一本复习资料就可以了。
其次,要有固定的练习时间。每天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每门学科每天都得有一定的复习时间,留给历史学科的时间最多也不过1小时,而且这1小时内又有三本历史教材要复习,那么留下做练习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甚至根本没有。
另外练习时又很少注意节奏、速度,可以每周星期五在历史学科的复习时间里,用近1个小时的时间,将本周以来已复习的相关内容的选择题全部完成,而且只要求做选择题,原因是1个小时时间里要完成包括材料分析题、问答题、选择题在内的练习是不现实的。同时根据高考的实践看,选择题的完成也需1小时左右完成。

H. 拓展与延伸

I. 如何处理好历史学习的拓展

在实施新课程理念过程中,教师注重通过对课外知识的拓展,来辅助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这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是,由于部分教师过分强调课外拓展,似乎不对教材进行拓展,课堂学习内容就不够丰富,就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这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不恰当和不必要的课外拓展,不但无助于教学,反而冲淡教学的重点。比如,在学习《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时,有一位教师对金字塔修建的种种猜测及理由、金字塔的神秘之处做了详细介绍,占了将近二十分钟。这种喧宾夺主式的拓展,不但无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那么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有针对性地对教材进行拓展呢?
一、拓展要以文本为基础
教师的拓展不能离开文本而随意进行,毕竟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如果教师抛开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一味向纵深拓展,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冲淡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师的拓展要以文本为母体,来进行对文本的纵向或者横向的拓展延伸。比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时,提到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课本中有一个“动脑筋”的拓展性练习:夏朝开始的“家天下”现象,后世在中外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面对这样一道拓展性题目,教师要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拓展,不宜太深,比如,学生举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可以,因为它们都是世袭制。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现存的英国王室和日本天皇的例子,都是封建世袭制的残余,没有必要列举拿破仑在建立帝国后就采用“家天下”的方法统治,让他的弟弟、妹夫等亲戚统治西班牙、奥地利等地区。因为,一方面是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不了解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其人,这个拓展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这样的拓展需要大量的课外补充,会喧宾夺主,影响课堂的教学进度。
二、拓展要遵循适处性原则
文本是一个相对完整而又复杂的学习材料,编者是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来编排的,有的地方可以适当拓展,有的地方根本不适宜拓展。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结合教师用书认真研究,哪些地方适宜拓展,哪些地方不适宜拓展,要精心教学内容,编写科学而详实的教案,精心设计拓展的内容,让它们和课本学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比如,在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时,我就根据《鉴宝》、《寻宝》电视节目,设置导语:同学们,你们看过《鉴宝》和《寻宝》节目吗?其中有好多人带着青铜器让专家估价,你们对青铜器的价格还有印象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一些自己在电视中看到的价格。我接着提问:为什么它们价格那么昂贵呢?学生有的回答是古董,有的说是历史悠久,有的说工艺精美……趁着学生兴趣高涨之时,我趁热打铁地说: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段历史,一起去了解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吧!这种拓展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和文本紧密相连。
三、对文本的拓展要能够引起学生共鸣
当教师就文本的某一处进行拓展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的课外拓展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研究文本,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预设,估计学生在某个问题的理解过程中需要有拓展性的知识来辅助,从而合理设计一些拓展内容。比如,在学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课本“动脑筋”中,关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争议,学生的争议仅仅是围绕观念,不能结合“大跃进”的具体情况。教师可以寻找一些能表现当时浮夸风的照片,“坐在稻穗上的姑娘”“小毛驴也刷牙”等等,让学生认识到浮夸风的不切实际和危害。这样的知识拓展,让学生更理解文本所反映的问题,从而加深的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认识到那是一个脱离现实,以谎言为理想的年代,引起学生对文本学习的深入和共鸣。
四、对文本的拓展要遵循适时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拓展,不但要考虑到适度性原则,还要考虑到适时性原则。教师的课堂拓展,往往故事性较强,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拓展要考虑和文本内容的搭配,其原则是合理相间。教师在准备教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枯燥的内容和拓展相搭配。比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文本内容都是平淡、枯燥的叙述,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此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圆明园》纪录片中的内容,从感官上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华美,尤其是大水法的介绍部分。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被圆明园的精美所震撼。接着播放圆明园遗址照片,在强烈的对比和视觉冲击中,激起学生对英法帝国主义的痛恨,理解这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总之,课堂学习的拓展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体现了新课程下学习的开放新、情感性、发展性和综合性,也是大学习惯的重要体现。但是,课堂的拓展不能以教师的好恶或是学生的态度为依据。防止将课堂拓展变为课堂学习的包袱或者是噱头,防止进入为拓展而拓展的怪圈。还是要精心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综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方,进行内容适合学生并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有意义的拓展,从而使课堂教学丰富而紧紧围绕文本和课标进行。

J. 拓展与拓宽的区别

拓展抄与拓宽的区别是:袭意思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意思不同:

1、拓展:开拓扩展。

2、拓宽:开拓使宽广。

二、出处不同:

1、拓展: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一节:“面对着领域的拓展和 汉 族人民的反抗。”

2、拓宽:张新华 刘瑞中 《从“物价浪潮”透视居民消费》:“如果说 中国 居民消费史上第一次革命是以‘扩充数量’为主要特征的,那么,急待发生的第二次消费革命将是以‘提高质量、拓宽空间、变革制度’为基本主题。”



三、侧重点不同:

1、拓展:是指在空间上向外部延伸。这种空间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多用于范围、疆域、版图等,属于中性词,其行为相对主动。

2、拓宽:应用范围较广,一般指事物范围由小变大。这种变化可以是主动行为,也可以是客观事物的自然变化,多用于具体的面积、体积、生产、规模等。此外,它也可用于一些抽象的事物,如矛盾、影响等。

阅读全文

与历史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