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1-02-03 16:41:38

1.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复习 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必修三8 \' u1 S" q+ }) h: a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c' w8 R" N4 K0 {, v一、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9 @; n; E/ Z' a" H" ]# U) J
道家 老子(春秋)、庄子(战国)
) }; Y t5 G) X* x6 K儒家 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3 t$ U+ S) r1 W1 L! `& ^" Y) z
墨家 墨子(战国)
$ ?5 D6 F3 g( Y3 f# s" C/ G' {法家 韩非子(战国时期)
2 o/ X8 I8 R( {$ V1 w$ r二、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0 c1 A. p3 T6 P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 o# d4 b; v3 o: r(1)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因材施教。
3 b/ g2 R2 J P! Y' C(2)政治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德治,维护周礼。
' A' K# G9 }! n3 h孔子死后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 N9 h& u5 M# t6 h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发展了儒家思想,地位仅次于孔子):
0 ?! s7 b4 o/ f7 c- O% ~(1)发挥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学说;发挥了孔子民本的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提出性善论。
( K9 W2 `* j. t; Q' e/ m1 h3、荀子(战国末期人,改造了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 u" W, f) {7 @9 H9 g(1)政治思想:施政用“王道”和“仁义”;发展了孔孟民本的思想,最早提出“君舟民水”论;提出性恶论。<br/>. C* P4 v6 q8 q(2)哲学思想:在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8 S& ~6 p9 {8 X/ `<br/>三、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0 ]/ v0 l7 E3 D- A$ B, Z3 J<br/>1、为适应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br/>2 c _& y# n" \ G8 Z(1)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禁止和儒家相异的学说传播,通过思想统一以维护政治统一;<br/>+ Y- O- B( k; R% k* m) m(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 a4 Q5 g: y' b. S
(3)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经后人概括为三纲五常的观念。
* P% n: \7 J- q4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结束了各派学术平等竞争的局面,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h+ {5 ]' {( Z$ V$ ^5 x<br/>3、汉武帝创建太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弘扬了儒家思想必修三复习 知识点整理(人民版)<br/>必修三8 \' u1 S" q+ }) h: a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c' w8 R" N4 K0 {, v一、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9 @; n; E/ Z' a" H" ]# U) J
道家 老子(春秋)、庄子(战国)
) }; Y t5 G) X* x6 K儒家 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3 t$ U+ S) r1 W1 L! `& ^" Y) z
墨家 墨子(战国)
$ ?5 D6 F3 g( Y3 f# s" C/ G' {法家 韩非子(战国时期)
2 o/ X8 I8 R( {$ V1 w$ r二、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0 c1 A. p3 T6 P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 o# d4 b; v3 o: r(1)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因材施教。
3 b/ g2 R2 J P! Y' C(2)政治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德治,维护周礼。
' A' K# G9 }! n3 h孔子死后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 N9 h& u5 M# t6 h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发展了儒家思想,地位仅次于孔子):
0 ?! s7 b4 o/ f7 c- O% ~(1)发挥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学说;发挥了孔子民本的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提出性善论。
( K9 W2 `* j. t; Q' e/ m1 h3、荀子(战国末期人,改造了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 u" W, f) {7 @9 H9 g(1)政治思想:施政用“王道”和“仁义”;发展了孔孟民本的思想,最早提出“君舟民水”论;提出性恶论。<br/>. C* P4 v6 q8 q(2)哲学思想:在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8 S& ~6 p9 {8 X/ `<br/>三、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0 ]/ v0 l7 E3 D- A$ B, Z3 J<br/>1、为适应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br/>2 c _& y# n" \ G8 Z(1)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禁止和儒家相异的学说传播,通过思想统一以维护政治统一;<br/>+ Y- O- B( k; R% k* m) m(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 a4 Q5 g: y' b. S
(3)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经后人概括为三纲五常的观念。
* P% n: \7 J- q4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结束了各派学术平等竞争的局面,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h+ {5 ]' {( Z$ V$ ^5 x
3、汉武帝创建太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弘扬了儒家思想。
0 E- I7 V8 e# i0 w7 B。
0 E- I7 V8 e# i0 w7 B

2. 谁有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的笔记总结或结构框架什么的⋯⋯

你可以说下你那个年纪。

3. 历史必修三,五六七单元知识点总结,谢谢

一本书都是考点

4. 历史必修3知识要点和复习重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1、2、5、6单元)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列举先秦时期的儒家代表及他们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 :
核心:① “仁” 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思想: “为政仁德”,
以德治民。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伦理观:性相近。 孟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性善论” 荀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义”“王道”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伦理观: “性恶论”
2、列举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及其主张。简述宋明理学分别得到哪些新的发展。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代表及主张: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C、
主张“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A “存天理,灭人欲” B、深化“格物致知” C、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南宋陆九渊: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 C、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 明朝王阳明: A、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 2)发展:
北宋时期,儒家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明朝时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3)评价: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3、简述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及主张、影响。
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思想上:八股取士,程朱理学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代表及主张:
“离经叛道”的李贽: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B、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黄宗羲: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王夫之: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影响: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前国家图书馆馆长、研究世界宗教的学者任继愈说:“儒学之所以能持续2000多年,主要是因为它不断地吸取新的内容。”试联系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儒学的发展。 ①战国时,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3分)
- 2 -
②董仲舒揉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家体系;被汉武帝所接受,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分)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3分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在三教融合中得到进一步发展;(3分)
④两宋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3分)
⑤明朝时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3分) ⑥明末清初,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深了巨大的影响。(3分)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简述古希腊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归纳古希腊人文主义代表及其主张。
背景:A、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繁荣B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主要原因)C人的社会地位的提高 代表及主张: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感觉,否定神的意志。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思想核心); 教育对美德同样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异同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时间 14—15C
16C
17—18C
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性质
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
运动。 核心 人文主义
/
理性主义 内容
提倡“人性”,反对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
主张信仰上帝得救,否定罗马教会的绝对权威,国家权力高于教权。
提倡“理性”,旨在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追求民主、平等、个人
自由和法治社会。
影响
把人从封建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人们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了思想准备。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概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简要历程。
(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研究人及人类社会,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道德,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2)中世纪(5—14世纪)的西欧,宗教神学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人文主义思想几近湮灭。

- 3 -
(3)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思想家们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宣扬新的资产阶级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重新闪耀在西欧的上空。(4分) (4)16世纪兴起的宗教改革,主张信仰上帝得救,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人文主义思想得到
进一步弘扬。 (5)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宗教迷信、封建制度和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强调人的尊严,追求自由平等、主张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文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
4、意大利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哪些的成就? 文学三杰: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十日谈》 艺术三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大卫》;拉斐尔—《圣母子》
5、归纳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及其主张。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著《论法的精神》 卢梭: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社会契约论》
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人非工具,主权属于人民;要自由也要自律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前期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实践:开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
军用和民用企业,开设新式学堂等;特点是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
维新派: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实践:戊戌变法;特点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实践:开展新文化运动;特点是学西方的思想。 共同之处: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 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最初表现为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发刊词正式将其阐述为三民主义
它涉及民族革命(民族主义)、政治革命(民权主义)和社会革命(民生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它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
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 4 -
归纳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并指出这一学习历程的主流及特点分别是什么? 派别 时间 背景 代表 思想主张 实践 目的 意义 地主阶级抵抗派
19C四、五十年代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封建
统治危机严重
林则徐 魏源
师夷长技以
制夷

重新认识世界,寻找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启迪思想解放
地主阶级洋务派
19C60年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
李鸿章 曾国藩 左宗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
自强 开展洋务运动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早期维新派
19C六七十年代
洋务运动的
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
王韬
郑观应 主张发展民
族工商业;
实行君主立宪制;学习西方

/
为后期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
后期维新派
19C90年代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经济
戊戌变法
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资产阶级革命派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民族危机加
深;资本主义
得到进一步
发展。
孙中山
三民主义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
挽救民族危机;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推翻了封建帝制;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激进派
20C初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等
提倡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
宣传民主思想,实行民主制
度;发展资本主义 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无产阶级 20C初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十月
革命的胜利。 李大钊 陈独秀 毛泽东
宣传马克思主义。
成立中共;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争取革命的胜利,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特点: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的渐进过程;由学资本主义到学社会主义。
共同之处(主流):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 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5. 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内在差异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思想解放潮内流是1905年—1907年革命派与容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第一次论争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第二次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第三次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一步步的明确反帝反封建,宣传民主自由科学的思想。

6.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我要

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7. 高中历史必修三 的第五单元有哪些知识点

人教版的哦~~你看看对不对呢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基础解读】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
a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b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4、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基础解读】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2、过程: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3)《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8. 高中历史必修三 岳麓版 第五单元 知识点 详细点

第20课复 西学东渐 主要内制容:开眼看世界(主要掌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以及严复进入的进化论思想——社会达尔文主义)。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主要内容:陈独秀思想的转变(资产阶级激进派——接受马克思主义);民主与科学思想;全盘西化与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主要内容: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变化(这是重点,主要掌握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相同与不同)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成熟,及其个各阶段的代表作品和主要内容,这些都需要掌握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主要掌握改革开放的背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真理;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掌握就可以了;科学发展观了解就行。这一课中邓小平理论是重点。

9.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你好,高中历史的高效学习方法。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一味的死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学习是不会有多大提升的。高考在即,学习又差,实在把我急坏了,后来无意间接触了“精英特快速阅读”,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通过正式练习了30天左右,我发现我的学习、复习能力提升了5-6倍,阅读、理解、记忆、归纳、分析等方面,思路更加清晰、大脑更加灵活。掌握了快速阅读,学习能力上去之后,我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开始了主动学习,经过1个月,30天左右的学习复习、巩固,终于从学渣变成了真正的学霸,成功考上了理想的高校。

其实,“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快速阅读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我们“脑、眼”潜能,通过静心调息、扩展视幅、舒尔特表、焦点移动等的训练,培养我们者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理解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等的飞跃。一般用正式软件参加训练,每天坚持练习1-2个小时,30天左右的时间,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5-10倍,达到3000字左右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记忆、理解、思维、注意力等这些能力也相应的会得到很好的提升,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能力,走向成功。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下载安装软件即可免费试用练习。

附:高效学习基本思路:首先,学习一定要主动,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保持注意力,所以你可以记笔记,做自测题,做字谜,画些重点,或者进行小组学习。其次,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再者,明确课前(预习)、课上(专心)、课后(巩固)要做的事情。最后,学会总结、归纳、分析、记忆所学内容、试题、重难点。具体可以到网络贴吧《高效学习法》吧查看交流。里面有很多很好的学习方法和知识。

10. 初三历史 第五单元知识要点

.重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印度民族起义出现的原因:利用教材中反映英国在印度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剥削情况的材料,了解印度民族起义前的社会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使英国发展迅速,而此时的印度却相对落后,与当时的英国形成反差,因此印度成为英国侵略的目标。充分认识印度民族起义爆发的必然性,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依据地图,了解拉丁美洲的地域范围,说明美洲和拉丁美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使学生从地理概念上认识拉丁美洲:18世纪后半期,英、法、荷也相继侵入拉丁美洲,但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仍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强调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原因,即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另一个是外部原因,即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其中国内原因可从两个方面来把握:①经济方面,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大肆掠夺财富,可是这些行为对于殖民地的经济来说,却是致命的打击。②政治方面,处于最上层的是西班牙白人官吏,其次是土生白人。混血人种集团构成了殖民地小资产阶级的基本核心,是反对殖民统治的一支骨干力量。印第安人和黑人处于社会最底层,最受歧视和压迫,成为日后革命军队的主力。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种经济、政治的双重压迫,必然会激起人们的反抗。 2 .难点: 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从人物所处历史背景,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所从事的历史活动方面理解,客观公正地评价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可结合印度电影《章西女王》,生动描述女王顽强抗英,战死疆场的英勇事迹,感受印度人民为捍卫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精神,增强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敢于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拉美独立战争的经过,明白玻利瓦尔为何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出示“南美解放者杯博卡青年队夺冠”,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更加深入理解玻利瓦尔人格的伟大,使学生获得爱国主义的教育,明白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有所作为,要做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人。 三、学法指导 1.要点提炼法。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四个“二”:①两个历史人物,即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玻利瓦尔被称为“南美解放者”,章西女王被称为印度的民族女英雄。②两次民族解放运动,即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和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③两大地区:即印度和拉丁美洲。④两大主题:压迫和抗争。 2.列表归纳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进行比较,辨别得出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利用图表概括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列表归纳殖民地人民抗争情况,引导学生比较,发现问题: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是激起殖民地人民抗争的根本原因;②同是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为什么拉丁美洲取得了胜利而印度民族大起义却失败了,激发学生课后探究思考。 事件 时间 著名人物 背景 影响(结果) 拉美独立运动 18世纪末19世纪初 玻利瓦尔 1.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葡属巴西宣布独立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年 章西女王 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失败,但打击了英国殖民者,表现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反抗殖民侵略的决心 3.人物评价法。通过学习和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其爱国主义优秀品质、值得学习和推崇。 4.横向比较法。横向和纵向比较是学习世界史常用的方法之一。如学习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可联系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了解同一时期,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加紧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和掠夺的同时,为了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和法国一起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在这次战争中,圆明园被英法侵略者焚毁。英国的殖民统治最终引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而同时期中国人民也掀起了反抗外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

阅读全文

与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知识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