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1-02-16 22:48:17

Ⅰ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新版复习提纲

答: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1、后版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1)原因:发端于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人类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表现:①美国 ②日本 ③德国: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但此时它比英国、法国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 2、世权界殖民体系确立: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其中法国在非洲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统治。 3、欧洲列强的军备竞争:
(1)原因:在瓜分世界和夺取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争。
(2)表现:德国和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Ⅱ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

人教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一)、人口方面 1、人口国情(人口现状的特点)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此外,还表现为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多,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等。2、13亿人口日到来的意义(2005年1月6日零时02分)积极意义 表明了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的13亿人口日迟到了4年,为世界人口总量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负面影响 使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面临新的严峻的挑战,人口剧增给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3、变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 (1)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A 我国是人口打工,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能否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着我国现代化的成败。 B 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河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运用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 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转人口负担为人口优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 4、青少年在人口问题上能做些什么 青少年要了解我国的人口形势,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国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5、人口问题的危害(总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可以是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的危害)人口增长过慢的负面影响: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人口素质偏低的负面影响:人口素质低,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程度很低,还会破坏它们;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会受传统生育观念的限制,不利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会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压力,如劳动力负担加重,社会负担加重,并且会给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6、什么是合理的人口?一个国家的人口应该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应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7、为什么说我国既是人口数量的问题,又是人口质量的问题? 人口过多,严重影响劳动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劳动者素质偏低,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劳动者素质低,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直接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8、人口普查的意义:(1)有利于准确把握我国的人口数量、素质与结构。(2)有利于正确制定我国21世纪的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3)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9、怎样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a.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c.努力做好优生优育工作,使人口发展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10、请你为提出我国的人口素质提出几个好建议?①要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③要做好优生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④要以广大农村为重点,大力帮助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二)、资源方面 1、资源国情: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资源大国——是优势),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资源小国)。 2、资源问题的具体表现: 表现为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开发利用不够科学,利用率低,浪费、损失严重;资源的分布不平衡;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劣势) 水资源还表现为污染严重。我国自然资源具有什么优势和劣势?3、为什么要开展节约资源的活动? 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也是资源消耗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分布不平衡,加之多年来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破坏,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形势,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我国自然资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我国形成资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自然资源具有数量有量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愈来愈多;加上人口众多、增长过快,资源人均占有量愈来少。加之多年来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短缺。5、解决资源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①开源与节流②紧紧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③实施跨区域调配资源④依靠法律和制度⑤提高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转变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⑥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⑧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资源的意识。 6、资源问题的危害:,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甚至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7、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8、青少年该怎么做? 树立和增强,节约资源意识;随手关闭水龙头,随手关灯;尽可能循环利用废物。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塑料袋;积极参加各种节约资源的宣传活动;开展减卡救树活动;向他人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9、在资源问题上,我们应树立什么观点? ①人均观点 。 ②“欲要取之,必先与之”。 ③节约观点。◆有关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1、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①水资源具有数量有量的特点,加上人口众多,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 ②水资源分布不平;③科学利用不够,浪费严重; ④水体污染严重2、如何保护和科学地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对策是什么?)①积极兴修水利,改变分布不平衡的状况; ②提倡节约用水,重复和循环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③加强环境保护,防止水体污染;④要制定各种保护水资源的法律和政策;⑤依靠科技,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3、为了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当地政府应该怎么办?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禁污染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合理调整水价,引导公民节约用水;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对污水进行处理;打井抗旱;南水北调;植树造林;改进灌溉方式;循环用水,一水多用,提高水的利用率等 4、在夏天,我们每天都需洗浴,这需要耗去大量的水。为了保护水资源,尽量少用水,请你想几个好建议?① 宣传节水的重要性②生产或使用节水龙头③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④用经济手段调节用水等等。5为了建立节水型社会,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A 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 B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一)、人口方面
1、人口国情(人口现状的特点)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此外,还表现为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多,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等。2、13亿人口日到来的意义(2005年1月6日零时02分)
积极意义 表明了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的13亿人口日迟到了4年,为世界人口总量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负面影响 使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面临新的严峻的挑战,人口剧增给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3、变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
(1)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A 我国是人口打工,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能否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着我国现代化的成败。 B 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河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运用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 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转人口负担为人口优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 4、青少年在人口问题上能做些什么
青少年要了解我国的人口形势,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国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5、人口问题的危害(总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可以是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的危害)人口增长过慢的负面影响: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人口素质偏低的负面影响:人口素质低,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程度很低,还会破坏它们;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会受传统生育观念的限制,不利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会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压力,如劳动力负担加重,社会负担加重,并且会给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6、什么是合理的人口?一个国家的人口应该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应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7、为什么说我国既是人口数量的问题,又是人口质量的问题? 人口过多,严重影响劳动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劳动者素质偏低,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劳动者素质低,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直接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

Ⅲ 九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复习提纲(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人教版)

九年级《思想品德》知识点归类复习
一、“主体”、“主要”、“主角”、“主导力量”类
1、我国“一国两制”中的国家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5、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主要表现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和理财。
6、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
二、“基本”类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3、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P37
10、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2、“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3、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P36
14、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
三、“基础”类
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6、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
7、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8、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
9、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四、“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充满生机和活力。(P38)
3、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6、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9、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 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 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0、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五、“本质”、“实质”、“性质”类
1、我国改革的实质(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共同富裕。
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六、“最”类
1、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
4、最富有责任心的人的共有情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5、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8、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权威的是:宪法。
9、最能考验公民责任意识的是:国家处在危难时刻。
七、“集中”、“集中体现”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
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
5、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
6、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八、“决定”类
1、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是:教育。 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是:教育。
2、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
4、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5、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是:基本经济制度。
九、“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我国的两种制度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十、“核心”、“中心”类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 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十一、“关键”类
1、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是:少生。
2、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者。
3、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十二、“目的”、“目标”
1、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的目的是:发展。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材P114“六个更加”。
6、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十三、“原则”、“原因”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管理。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7、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十四、“前提”类
1、两种制度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2、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 3、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十五、“保证”、“保障”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2、物质文明发展的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是:政治文明。
3、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是:精神文明。
4、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十六、“重要”、“重点”类
1、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
5、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
6、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行政。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
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
9、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增强自身实力
十七、带有“一”的知识点:
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
十八、带有“二(两)”的知识点:
1、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2、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3、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4、公有制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5、“两种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十九、带有“三”的知识点:
1、三次科技革命:P55
2、三个代表: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社会主义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原因或表现:P34第一段2-4行。
4、基本国情的三个方面: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P50、P53、P59。
5、实行计划生育的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6、人口现状的三个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7、控制人口数量的三个具体措施:晚婚、晚育、少生。
8、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9、三步走战略:P88第二段第3行……P89第一段。
10、“三下乡”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城市“创三优”:创建优美环境、建立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
11、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2、公有制经济的三种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3、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4、新型民族关系的三个特点: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15、维护民族团结的“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Ⅳ 人教版九年级整一册历史与社会(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复习提纲及知识点!快!采纳的我给你200分!

字比较多,所以分开回答了,不过我只有一二单元的
和期末的一张关键字填空

九年级《 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一 战后世界的新格局
一、“两极”与“冷战”
1、 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即将胜利之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向反共反苏。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这“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简称“华约”。
“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4、冷战与争霸:北约建立前,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宣称,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人们称之为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标志)。
5、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的霸权主义也膨胀起来,在军事上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
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6、冷战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了政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7、冷战后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还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洲则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20世纪90年代,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改变。
2、表现: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
立,苏联分为15个独立的国家、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三、“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1、冷战后绝大多数国家都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国际社会祈盼和平,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恐怖主义作为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的威胁(2001年9。11)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有新表现。(美国)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
3、根据1999年美国对南联盟的轰炸、2001年9。11事件、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说说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恐怖主义力量的增长,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等。
4、在这些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 在北约轰炸南联盟、巴以冲突和轰炸伊拉克事件中,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国际社会的反战呼声,干涉其他国家事务,以霸权、强权的野蛮行径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奉行的一套价值观念。它既是战争的组织者,又在战争中推波助澜,使地区冲突加剧,世界更加不安定。“9•11”恐怖袭击就是恐怖分子对美国政府的一次报复,但它却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世界和平造成极大威胁。
四、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个主题。
(1)战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2存在的现实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悬殊,落后、危机、债务,困扰着占世界人口2/3的发展中国家。
(3)发展问题的突出表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也叫南北问题。
(4)南北问题的历史根源:源于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侵略。根本原因:这些发展中国家独立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改变(——会造成贫富差距扩大)。
(5)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的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6)怎样才能解决南北问题?
需要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就需要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7)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和追求:争取民族独立、主权完整,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消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五、殖民体系的瓦解(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之一)
1、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它国家也先后取得独立。
2、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3、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表达了获得独立的亚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共同愿望。
4、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席卷整个非洲大陆,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5、战后说明亚非国家崛起的事件
非洲大陆民族独立运动的完成,结束了殖民统治时代;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亚洲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中东国家的觉醒等事件。
六、各国现代化的追求
1、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再加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50——1970)
2、独立后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亚洲“四小龙”的腾飞 二战后,许多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3、 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争取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崛起。

二、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一、巩固新生政权
1、措施:抗美援朝、肃清反革命、西藏和平解放、建立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经济、土地改革
2、抗美援朝、:1950年6月,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出兵朝鲜,为了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3、试从当时的世界形势、力量对比、军队士气、地理因素等方面说说美国将军所说的:“这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美国军队远离本土作战,战线过长,而且对地形和作战条件不如中国军队适应。(如,中朝军队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物资,虽然在一些方面受到极大限制,但却机动灵活,不受公路的制约;只要有路可走,他们就可在正面、侧面,或敌后进行作战。而联合国军队却恰恰相反。它必须依靠卡车在公路上运送给养,而公路最易被路障所截断。)
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暴,勇于牺牲;在作战方面训练有素,尤其善于打夜战;敢拼敢打,充满气势和决心。
侵朝战争是非正义的;而抗美援朝是正义战争。
二、进入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农业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这表明中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2、一五计划(1953——1957)
工业在就:中国逐步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交通运输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毛泽东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一五”期间,我国共建成三十多条铁路,还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失误与挫折
1、错误的表现: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运动中,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1966年——1976年发动了地场“文化大革命”。
2、错误出现的原因: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很大的曲折。
3、危害:大跃进造成了国民工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路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
4、 给我们的启示: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以课本讲得为主)
四、“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1、新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黄继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
2、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3、我们发展核器是为了维护与国家安全。我们反对核武器的制造和扩散。
4、(了解)“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包括:“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等等。正是靠着这种“铁人精神”,石油战线的工人们经过三年艰苦的大庆石油会战,终于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弹一星” 精神不仅表现为白手起家、苦打硬拼,其核心是科技创新精神。
五、改革开放的年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1、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3、改革:从农村开始,1979年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最初为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采用。)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对外开放地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改革首先从沿海开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在这些地方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可以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后这些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了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是当时一般家庭的高级消费品,代表着高水平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新四大件”(彩电、电脑、手机、VCD)取代了“旧四大件”。
现在摄像机、可口可乐、麦当劳、VCD、DVD、音响等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六、“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2、什么是“一国两制”?
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一国两制”的实践。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从英国)顺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从葡萄牙)回到祖国怀抱。
4、香港回归的意义:宣告了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终结,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5、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说明了什么?(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中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
6、中国为什么要照顾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与现实?
香港从1842年起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定要实现香港的主权回归;香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经济开始腾飞,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且也是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自由港,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香港可以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一国两制”就是基于香港的历史与现实情况而提出的。
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对立。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台湾经济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一国两制”就是考虑到台湾的特殊情况,允许台湾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7、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不同?
香港一百多年前被割让给英国,澳门四百多年前被葡萄牙所强占,两地分别沦为英国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遭受殖民统治;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建立政权,但大陆与台湾属于国家内部事务,与香港和澳门被侵占截然不同。
8、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台独”势力(2)、国际反华势力严重阻碍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8、中国政府对于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是什么?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8、你认为我们青少年可以为实现国家统一做些什么?(3分)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台独”行为作斗争;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3分)

9、中美关系的变化:50年代:美国在外交上孤立并遏制中国,中美关系敌对、紧张;1971年:美国代表团访华,双方开始接触,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关系改善;1979年:中美建交。
10、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有所转变?中美关系出现好的势头?
美国方面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尼克松在一份报告中曾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从中国方面看,与美国关系正常化可起到牵制苏联,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作用。因此,改善两国关系是双方的共同要求。
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才能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同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两大制度的对立逐渐为美苏争霸替代,所以才出现了中美关系史上的这一难忘的镜头。
11、新世纪我国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每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世界财富论坛; 2004年世界遗产大会; 2001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在上成立 “上海合作组织”。
12、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中美建交;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七、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1、为什么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是什么?
机遇: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进步潮流中,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是可能的;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挑战: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实质是经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如果不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我国的发展现状: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人民的生活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展望前景:我们要在新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对青年的要求: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6、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教育水平:公共教育和健康教育在GDP中的比重很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居住条件:虽然人们的居住条件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居民住房建设相对落后等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住房面积和居住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

Ⅳ 九年级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 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 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专题二.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34页)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2.和平成为主题之一的原因是什么?

冷战结束后,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国际社会祁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

3.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4.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5.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6.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主题原因是什么?

当今国际社会仍是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世界,落后、贫困、危机、债务,捆扰着占世界人口2/3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

7.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②恐怖主义。

8.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

9.恐怖主义的危害: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威胁。

10.当今世界不太平根源(最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1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的表现是什么?

超级大国倚仗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鼓吹“先发制人”和“预防性干预”,以争夺和控制世界战略要地和资源重地。

12.发展问题也称南北问题。

造成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其他原因:①历史上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历史原因)

②战乱和不稳定

13.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14.解决南北问题根本途径(对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其他途径(对策):①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②维护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保持国内社会稳定。

15.建设和谐世界我国应奉行怎样的内外政策?其作用何在?

对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

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专题三.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36页------38页)

考点34.了解我国人口现状及对社会发展影响,理解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

1..我国人口现状:①人口数量大,新增人口多②人口素质不高③人口老龄化

2.为此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3.计划生育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4.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控制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

6.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提高人口素质

7.我国人口现状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总说: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低、人口老龄化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都会带来沉重压力。

分说:①人口数量大影响:使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加剧了资源危机、环境恶化;加重就业压力,使诸如交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人口素质偏低影响:增加了就业难度;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低,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③人口老龄化影响:增加了养老、福利、社会保障事业的经济压力,增加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等,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压力。

8.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社会健康发展有何意义?

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减缓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给人们的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带来的压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考点35.了解我国的资源状况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解决资源问题的措施

1.我国资源状况如何?(除了总量丰富外,其他是我国的资源问题)

①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的,但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这是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

②资源分布不平衡 `

③自然资源的质量不高

④资源利用率低,破坏与浪费严重”

2.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的,但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

3.自然资源特点:数量有限

4 资源利用中出现种种问题的危害: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短缺问题。

5.我国应对资源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①开源与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②跨区域调配,是解决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等

③把对资源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6.“开源”是指什么?

“开源”指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资源开发的范围。

7.节流:以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

8.开源与节流关键在于:科学技术。

9.解决资源问题,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什么?

开源 (“嫦娥一号” “神七”发射目的之一)

10.科学技术在资源方面的作用何在?

①利用科学技术,可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

②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

③利用科学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

11.资源问题的出现有何危害?

资源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12.在资源问题上青少年应做到什么?

①树立人均观念和 节约观点,珍惜和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②遵守资源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同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③做到节水、节电、节地,不吃野生动物,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日常生活中具体行动)

考点36.了解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解决环境问题对策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哪两类?

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2.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3.中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废气 、废水及固体废气物污染

4. 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危害是什么?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5.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6.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①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地位)

②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我国的环保方针),决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具体行动:

在生态建设方面:①针对一些地区风沙肆虐、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大规模的防护林工程建设

②把防治荒漠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力开展治沙工作

③还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退耕还牧等工程,恢复自然环境本来面貌。

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①重点治理大江大河的水体污染

②治理重工业地区和城市的大气污染。

7.在环境问题上,青少年应做到什么?

①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意识,积极宣传环保。

②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依法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③做到爱护花木,植树种草,拒绝在街头、露天烧烤,不焚烧废弃物,不乱扔垃圾。(日常生活中具体如何做)

考点37.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PRED四者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的整体。

2.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中(PRED),人口因素是:关键因素。

人口因素是关键因素的原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造成资源短缺;人类排放的废弃物也逐渐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了环境污染,终会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人口数量的变化会引发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及社会变动等一系列的变化。

3.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地位、作用)。人类与自然资源是休戚与共的关系。(关系)

4.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位、作用)

当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协调时,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是平衡的,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就比较优越;否则,就会制约人类的生活、生存和发展。

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6.可持续发展中人类应树立的意识是什么?(对人类有何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要求人们必须以很高的道德标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人类应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7.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 含义: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 含义: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 含义:许多区域性的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的问题,要求

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

8.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正在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②不仅积极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踊跃参加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该战略从观念走向实践,我国具体所作的两方面的努力)

③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正从观念走向实践。青少年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9.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国应怎么办?

①在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两类社会)

②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0.文明发展道路是怎样的?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专题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40页)

考点38.知道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1.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通过价格 传递的信号,指挥着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适时的改变他们的计划,自发的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即市场调节)

2.看得见的手指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看不见的手”时要注意什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自觉利用“看不见的手”,才能使经济健康地发展。

4.宏观调控有何作用?(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点,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5.市场机制有何作用?

能够自动组织、协调全社会的经济活动,起到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6.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作用如何?

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它自发的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考点39.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原则

1..我国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两地之间)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本地)

2.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千差万别

3.怎样因地制宜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首先应怎样?)

发展区域经济,首先应分析地区发展的条件 ,主导因素和优势产品,才能使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4.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开展贸易活动作用何在?

背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每个区域都会有自己的资源特点和名优产品,贸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

作用:应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开展贸易活动,可以使人人们充分生产各自的优势产业,使各地都能享受到更多更丰富的产品。

5.我国各种资源区域分布是怎样的?

①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有发展能源工业的优势条件;

②东部地区工业和交通的基础好,人才、技术、资金雄厚,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③南方降水充沛、空气湿润、水资源丰富,很多地方是鱼米之乡。

④北方降水量较少、空气较干燥、水资源较少,适于发展旱作农业。

专题五.生活在国际社会

考点40.了解当今国际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1.当今国际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经济全球化 ②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 ③文化多元化

2.全球化表现为: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

3.文化多元化:(含义)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

过程怎样:全球化的过程一定是不同文化共同生存、共享文化成就的过程。

4.文化多样性作用何在?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是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考点41.知道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我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山西:平遥古城、云冈石窟,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云南丽江古城,江苏苏州古典园林,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重庆大足石刻,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河南龙门石窟,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盛京三陵、十三陵、明孝陵),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甘肃莫高窟,四川青城山-都江堰,安徽皖南古村落,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河南殷墟,广东开平碉楼及村落。

考点42.知道欧盟、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的作用

1.欧盟:是当今世界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影响:它的崛起有利于世界走向多极化

2.联合国

定义: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是一个当今多极化世界共同制定世界规则的地方。

面对世界多极化在制定国际关系规则方面,联合国最具 广泛性,权威性

3. 联合国的历史由来:

①联合国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产物。

②1945年,中、苏、美、英等50多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制宪会议,〈〈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10月24日生效。这一天成为联合国的诞辰之日。

至今有190多个会员国。

4.联合国的诞辰之日:1945年10月24日.。

5.联合国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6.联合国的原则是什么?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等。

7.联合国发挥了什么作用?

和平方面: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

发展方面:促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

8.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地位)。积极参加联合国及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为联合国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如何作贡献)

9.世界贸易组织

①定义:“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游戏规则”,就是目前世界

市场上应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规则。

②有人把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③其基本职能: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成员间贸易争端

④.世界贸易组织作用是什么?

它较大幅度的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

10.中国于2001年 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1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有何影响?

加入WTO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也给中国政府和人民带来重大的责任和挑战。(既有利又有弊)

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1、在非洲南部地区发现的南方古猿是今天人类已知的直系祖先。2、今天印度尼西亚境内出土的爪哇直立人化石,是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3、三大人种:黄、白、黑 (受到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母系氏族社会(女神该亚的传说、妇女在氏族内起主导作用) 父系氏族社会(厄瑞忒斯的传说、晚期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第二课 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国家
发源地
文明成果
备注

古代埃及
尼罗河流域
金字塔、木乃伊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

古代巴比伦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
《汉穆拉比法典》
作用:法典维护私有制和社会秩序,地位:是讫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
印度河、恒河流域
种姓制度、佛教发源地
种姓:四大种姓 实质:古代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

佛教:产生时间 创始人 早期教义及评价 流传

一、四大上古文明区(东方四大文明古国)

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公元前3100年) 西亚: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公元前3000年)

南亚:印度河流域——古印度(公元前1000年) 东亚:黄河流域 ——古中国

二、古埃及:金字塔——文明标志(法老陵墓)

三、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894年)

1、作用:维护私有制和社会秩序 2、地位:已知世界历史上首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四、古印度(雅利安人)

1、四大种姓制度内容 2、实质: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婆罗门——宗教祭司(精神统治) 刹帝利——军事贵族(世俗统治、国王)

吠 舍——自由民 (平民、商人) 首陀罗——土著居民(被征服、奴隶)

五、佛教

①背景: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②创始人是释迦牟尼。③早期倡导“众生平等”。

④影响:力图在宗教领域突破种姓间的严格界限,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它宣扬的是极乐世界的“平等”,对民众产生了麻醉的消极作用。

第三课 希腊罗马的上古文明

1、希腊:古代希腊的文明,最早起源于爱琴海及其周边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南部迈锡尼一带为中心,统称爱琴文明。著名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发达,伯里克利执政时民主政治发展到全盛。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特点:a、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广泛性),b、机构:公民大会(开放性),c、保障:法制严格、健全(规范性),d、范围: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局限性)) 斯巴达(崇尚武力)

2、罗马:发源于地中海中部意大利半岛台伯河畔,后扩展至欧亚非三洲。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中国的春秋末期)。公元前3世纪统一意大利半岛,开始大举扩张。经过布匿战争打败迦太基,地中海成了“罗马人的内海”。公元前30年,屋大维建立帝国(大秦)。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原因:经济衰落、人民起义、蛮族进攻),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和上古历史的结束。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大军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

第五课 中古时代的东亚和西亚

1、东亚:日本七世纪,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混乱,645年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拥立孝德天皇,建年号“大化”。646年元月,孝德天皇颁布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西亚:阿拉伯帝国 6世纪前后,阿拉伯半岛社会矛盾尖锐,秩序动荡,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7世纪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8世纪中叶,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巴格达盛极一时,有力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沟通。9世纪中叶后,帝国衰落,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世界三大宗教简表

教派
起源地
创立时间
创始人
经典
教义

佛教
印度
公元前6世纪
释迦牟尼
《金刚经》
倡导众生平等

基督教
巴勒斯坦地区
公元1世纪上半叶
耶稣
《圣经》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麦加
公元7世纪
穆罕默德
《古兰经》
信仰真主安拉

第六课 中古时代的欧洲

1、封建等级制:公元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进行“采邑改革”,此后,西欧形成了封建等级制。

2、天主教会:8世纪中期,基督教会通过“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教皇既是宗教领袖,又获得了世俗权力,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意干涉别国的内政,控制着西欧的思想文化。

3、西欧城市:11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出现复兴。法国的琅城起义要求获得城市自治。城市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兴盛,使西欧于12世纪前后诞生了一批最早的大学。

第七课 战争与民族交往

1、希波战争:①原因:波斯帝国的军事扩张,入侵希腊②主要战役:公元前490年马拉松战役,希腊获胜,后诞生了马拉松赛跑运动。

2、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家崛起,征服了希腊各邦。公元前334年,国王亚历山大开始东征,10年间,先后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东抵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东征的影响 (见书) 3、罗马征服地中海:(略) 4、地跨欧亚非大帝国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第8课 交流与文化传播

1、马可·波罗:13世纪到达中国的元朝。《马可·波罗行纪》,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书”,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对后来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们也曾有所启示。2、造纸术:西汉早期已使用大麻造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751年,经过怛逻斯之战,开始向西传播。3、火药:元代开始向外传播。4、指南针:北宋时期用于航海,12世纪后期(南宋时期)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往欧洲。5、印刷术:10世纪后辗转传至欧洲。6、阿拉伯数字:最早由印度人发明,经过阿拉伯人的吸收与改进,最终创制而成。

第9课 科学技术:

1、历法:古埃及《太阳历》是讫今所知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通用的公历与之有直接渊源。

2、数学:殴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世界上最早的公理化数学名著,被奉为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最负盛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杰出爱国者。发现的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为力学开辟道路。

第10课 文字和文学

1、古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人类最古老的文字。

2、《荷马史诗》是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相传由盲诗人荷马所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3、戏剧

三大家悲剧: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 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

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4、《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故事集,不仅反映了阿拉伯地区的社会状况,也折射出希腊、印度等诸多国家地区的风俗人情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各地区人民的文化交流。

Ⅶ 初三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世界史复习资料 (3-4)

《世界历史》第一册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开展殖民掠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生贵族力量日益壮大,他们要掌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来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总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意义
:a.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1689年,为限制国王权利,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b.它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2.<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为限制国王的权利,确定议会的大权,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以后的国王不能滥用权利,为所欲为,这就使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3.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英国采用海盗方式,在海上进行抢劫活动.16世纪晚期,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开始在海外殖民.英法早期殖民活动主要集中在印度和北美.在殖民扩张过程中,英法荷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最后,英国战胜了荷兰和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4.来克星顿的枪声和美国独立
a. 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b. 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整编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c. 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
d. 1777年,在萨拉托加战役中,美军打败英军,是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e.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f. 意义:
1.独立战争使美国赢得了独立(1787年,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实行总统制,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它同时又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5.攻占巴士底狱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6.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和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791年6月,奥地利和普鲁士采取军事行动,帮助路易十六镇压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君主统治,,9月,法国军队也把外国军队赶出国境,并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资产阶级革命高潮过后,法国政局动荡,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皇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颁布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对外打击反法联盟,扩张法国势力.对外战争损害了被侵略地区人民的利益,引起人民的反抗,1812年远征俄国失败,敲响了帝国的丧钟;在莱比锡战役中,法军再次惨败;1814年反法盟军开进巴黎,帝国灭亡.
7.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促使手工工场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次革命,,它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
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原料;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出现于棉纺织业.
进程
a.18世纪六七十年代,珍妮纺纱机,水利纺纱等机器相继问世;80年代,水利织布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
b.机械师瓦特制成了改良蒸气机,1785年,这种蒸气机被用来带动纺织机器,从而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c.蒸气机的使用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汽船和火车机车相继诞生.d.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8.工业革命的影响
影响
a.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c.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是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离的整体.
9.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武装起义,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理论研究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联系在一起,在吸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意义:使无产阶级有了自己强大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0.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
北部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南部实行大种植园经济,以黑人奴隶为主要劳动力.双方在关税和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的矛盾不可调和.
意义:
使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1.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1689年,彼得一世为摆脱落后状态使俄国成为近代强国,推行多方面的改革,其内容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推行学校教育.它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农奴主推行的富国强兵改革.作用: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巩固了专制统治,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1861年改革
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所发展,但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发展极其缓慢.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维护贵族和地主的利益被迫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可以出钱赎买一块份地.它实际上是一场沙皇自上而下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12.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主要内容:
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意义:
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世界历史》第二册

1.科学成就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成就:
a.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石油的开采和提炼,石油,电力和煤炭构成了三大能源.
b.新机器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德国的西门子创制了第一辆有轨电车;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导致了汽车和飞机的试制成功.
c.新的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 19世纪中期,发明了有线电报;19世纪晚期,有线电话和无限电报也研制成功.
影响:
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途径.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19世纪晚期,随着生产力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其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
美国和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别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
英国和法国由于技术装备落后和过分依赖殖民地,经济发展缓慢,工业生产被美国,德国赶上和超过.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竭力进行武装扩张,促进了经济发展;俄国资本主义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仍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和主要成员
同盟国集团: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后来参加到协约国一方)
协约国集团:
英国,法国,俄国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西线三大战役
1914年6月底,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街头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这就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
西线三大战役:
交战双方是英法和德国,分别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5.美国参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大战爆发时,美国利用中立的地位与交战国做生意,通过出售军火,提供贷款,大发横财,国力大增.1917年,在交战双方都已精疲力竭的时候,美国加入协约国,终于参战了.美国的参战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财力方面,使协约国受益极大.
一战性质:
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6.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经济陷于全面崩溃,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用武力镇压革命群众.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亲自领导下,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推出”一战”,颁布了没收地主,寺院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的<土地法令>.
苏联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28年和1933年的两国五年计划,其重点都是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1937年苏联基本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同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7.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1919年1-6月,参加国有27个,英国,法国,美国三国成为和会的主宰.其主要内容有: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分别和德国盟国签订一系列和约,它们和对德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决定成立制裁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1920年成立,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和约内容见初三<世界历史>第二册35页)
8.华盛顿会议
在美国倡议下召开,共有九国国家参加,美,英,日三国起主要作用.英,法,日,美签订了<四国条约>,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属地的权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了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实际上成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9.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是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有三大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其内容有:金融方面,首先从金融业开始,使私人现款重新流通;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耕牛,由政府拨款补偿;工业方面,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1933年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社会赈济方面,新建许多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
评价:
a.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
b.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改变,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10.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德意日三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
希特勒的上台执政,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到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成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
11.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
a.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建立和强化了法西斯专政,疯狂对外侵略;
b.英法美的纵容侵略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联军民英勇捍卫国土,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1942年初,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年9月意大利新政府投降;
1943年中,美,英在埃及召开开罗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依据;美,英,苏在伊朗德黑兰举行了会议,确定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达成重大协议:德国由美苏英分区占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初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12.二战后苏联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措施和影响
从1946年起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在斯大林领导下,集中精力恢复并发展经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是苏联工业的发展重点.苏联人民取得了经济振兴的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教育文化事业有较大发展,加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13.”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1967年,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互相间的合作,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发起建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欧共体”建立后,成员国数目不断增加,相互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欧共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14.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
美国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抵挡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冲击,控制西欧各国.
为了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包围,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0世纪50.60年代,发动了侵略朝鲜和越南战争.
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立的增强,苏联也走上了霸权主义的道路;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70年代末,苏联出兵占领了阿富汗,企图建立在南亚和波斯湾地区的霸权;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美苏争霸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也给两国本身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苏联力不从心,80年代中期被迫改变称霸政策.
15.第三世界的兴起
二战后亚洲人民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
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

Ⅷ 急求初三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提纲 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九年级全一册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一 战后世界的新格局
一、“两极”与“冷战”
1、 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即将胜利之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向反共反苏。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这“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简称“华约”。
“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4、冷战与争霸:北约建立前,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宣称,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人们称之为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标志)。
5、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的霸权主义也膨胀起来,在军事上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
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6、冷战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了政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7、冷战后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还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洲则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20世纪90年代,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改变。
2、表现: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
立,苏联分为15个独立的国家、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三、“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1、冷战后绝大多数国家都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国际社会祈盼和平,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恐怖主义作为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的威胁(2001年9。11)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有新表现。(美国)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
3、根据1999年美国对南联盟的轰炸、2001年9。11事件、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说说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恐怖主义力量的增长,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等。
4、在这些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 在北约轰炸南联盟、巴以冲突和轰炸伊拉克事件中,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国际社会的反战呼声,干涉其他国家事务,以霸权、强权的野蛮行径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奉行的一套价值观念。它既是战争的组织者,又在战争中推波助澜,使地区冲突加剧,世界更加不安定。“9•11”恐怖袭击就是恐怖分子对美国政府的一次报复,但它却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世界和平造成极大威胁。
四、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个主题。
(1)战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2存在的现实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悬殊,落后、危机、债务,困扰着占世界人口2/3的发展中国家。
(3)发展问题的突出表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也叫南北问题。
(4)南北问题的历史根源:源于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侵略。根本原因:这些发展中国家独立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改变(——会造成贫富差距扩大)。
(5)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的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6)怎样才能解决南北问题?
需要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就需要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7)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和追求:争取民族独立、主权完整,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消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五、殖民体系的瓦解(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之一)
1、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它国家也先后取得独立。
2、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3、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表达了获得独立的亚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共同愿望。
4、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席卷整个非洲大陆,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5、战后说明亚非国家崛起的事件
非洲大陆民族独立运动的完成,结束了殖民统治时代;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亚洲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中东国家的觉醒等事件。
六、各国现代化的追求
1、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再加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50——1970)
2、独立后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亚洲“四小龙”的腾飞 二战后,许多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3、 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争取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崛起。

二、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一、巩固新生政权
1、措施:抗美援朝、肃清反革命、西藏和平解放、建立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经济、土地改革
2、抗美援朝、:1950年6月,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出兵朝鲜,为了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3、试从当时的世界形势、力量对比、军队士气、地理因素等方面说说美国将军所说的:“这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美国军队远离本土作战,战线过长,而且对地形和作战条件不如中国军队适应。(如,中朝军队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物资,虽然在一些方面受到极大限制,但却机动灵活,不受公路的制约;只要有路可走,他们就可在正面、侧面,或敌后进行作战。而联合国军队却恰恰相反。它必须依靠卡车在公路上运送给养,而公路最易被路障所截断。)
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暴,勇于牺牲;在作战方面训练有素,尤其善于打夜战;敢拼敢打,充满气势和决心。
侵朝战争是非正义的;而抗美援朝是正义战争。
二、进入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农业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这表明中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2、一五计划(1953——1957)
工业在就:中国逐步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交通运输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毛泽东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一五”期间,我国共建成三十多条铁路,还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失误与挫折
1、错误的表现: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运动中,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1966年——1976年发动了地场“文化大革命”。
2、错误出现的原因: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很大的曲折。
3、危害:大跃进造成了国民工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路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
4、 给我们的启示: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以课本讲得为主)
四、“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1、新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黄继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
2、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3、我们发展核器是为了维护与国家安全。我们反对核武器的制造和扩散。
4、(了解)“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包括:“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等等。正是靠着这种“铁人精神”,石油战线的工人们经过三年艰苦的大庆石油会战,终于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弹一星” 精神不仅表现为白手起家、苦打硬拼,其核心是科技创新精神。
五、改革开放的年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1、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3、改革:从农村开始,1979年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最初为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采用。)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对外开放地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改革首先从沿海开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在这些地方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可以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后这些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了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是当时一般家庭的高级消费品,代表着高水平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新四大件”(彩电、电脑、手机、VCD)取代了“旧四大件”。
现在摄像机、可口可乐、麦当劳、VCD、DVD、音响等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六、“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2、什么是“一国两制”?
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一国两制”的实践。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从英国)顺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从葡萄牙)回到祖国怀抱。
4、香港回归的意义:宣告了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终结,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5、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说明了什么?(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中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
6、中国为什么要照顾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与现实?
香港从1842年起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定要实现香港的主权回归;香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经济开始腾飞,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且也是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自由港,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香港可以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一国两制”就是基于香港的历史与现实情况而提出的。
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对立。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台湾经济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一国两制”就是考虑到台湾的特殊情况,允许台湾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7、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不同?
香港一百多年前被割让给英国,澳门四百多年前被葡萄牙所强占,两地分别沦为英国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遭受殖民统治;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建立政权,但大陆与台湾属于国家内部事务,与香港和澳门被侵占截然不同。
8、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台独”势力(2)、国际反华势力严重阻碍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8、中国政府对于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是什么?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8、你认为我们青少年可以为实现国家统一做些什么?(3分)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台独”行为作斗争;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3分)

9、中美关系的变化:50年代:美国在外交上孤立并遏制中国,中美关系敌对、紧张;1971年:美国代表团访华,双方开始接触,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关系改善;1979年:中美建交。
10、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有所转变?中美关系出现好的势头?
美国方面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尼克松在一份报告中曾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从中国方面看,与美国关系正常化可起到牵制苏联,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作用。因此,改善两国关系是双方的共同要求。
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才能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同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两大制度的对立逐渐为美苏争霸替代,所以才出现了中美关系史上的这一难忘的镜头。
11、新世纪我国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每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世界财富论坛; 2004年世界遗产大会; 2001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在上成立 “上海合作组织”。
12、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中美建交;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七、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1、为什么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是什么?
机遇: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进步潮流中,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是可能的;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挑战: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实质是经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如果不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我国的发展现状: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人民的生活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展望前景:我们要在新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对青年的要求: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6、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教育水平:公共教育和健康教育在GDP中的比重很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居住条件:虽然人们的居住条件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居民住房建设相对落后等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住房面积和居住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

阅读全文

与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