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江苏文科考生,分数线343,我考了362,历史A,政治A+ 全省排名2520名,在北京能上到好学校吗
没问题
B. 我文科,2010届,语数外343,历史C政治B+能不能上南通大学二本
我校普通类第一批本科和第二批本科录取批次(院校代码:1291)的选修科目测试等级要求为BB(含)以上. 所以不能!
C. 历史学基础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内、世界近代史、世界现容代史。
相关参考书:
《中国古代史》(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晁福林
《中国古代史》(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施建中
《中国近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
《中国现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
《中国当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
《世界上古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
《世界中古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祥民主编
《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编
《世界近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宗绪主编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编
《世界现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主编
《世界当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段炳麟主编
《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编
D. 哈工大历史
哈工大一般指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HIT),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主要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享有“工程师的摇篮”之美誉。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其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一直沿用至今;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长铁路局领导,属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据2016年9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拥有校本部、威海校区和深圳校区(筹),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其中校本部校园面积347.49公顷,建筑面积203.86万平方米
;专任教师总数为3695人,其中正高职1122人,占教师总数的30.4%,副高职1534人,占教师总数的41.5%,专任教师博士化率为75.7%;下辖20个学院,开办87个本科专业。
E. 我是今年江苏高考文科考生。高考343分,历史A+政治A。请帮忙推荐几个比较好的学校的适合我这个分数的专业
可以用App下载一个软件,好像是可以查到的吧.
F. 初二历史题目3!!
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和调整
⑴第一次: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拥有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不仅使广大贫雇农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也严重地束缚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使广大贫雇农从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下解放出来,必须进行土改。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那时我国已有一亿多人口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从当年冬开始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冬,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4600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
土地改革的结果及伟大意义: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这就使中国最大多数人民获得了解放;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⑵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3600余个。
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为纠正这种倾向,中共中央于1953年3月8日发出了《关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五年计划的指示》,又于3月26日发表了《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4月3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阐述了“稳步前进”的方针。10月15日、11月4日毛泽东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提出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中一切工作的纲,是农村工作的主题,说“纠正急躁冒进”是一股风,吹倒了一些不应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两次谈话,有许多正确的意见,但也表现出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急于求成、贪多图大的思想。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发展时期。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国家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国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万多个,加上原有的共22.5万多个。
1954年10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了全国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决定到1955年春耕以前,将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0万个。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这次会议的报告。到1955年4月,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由于发展速度过猛,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互利原则的现象。中共中央在1955年初发现了上述问题,发出了一系列通知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1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合作社的通知》,要求各地停止发展,集中力量进行巩固,在少数地区进行收缩。3月上旬,毛泽东提出了“停、缩、发”的三字方针,即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停止发展、实行收缩和适当发展。为了贯彻三字方针,农村工作部于4月下旬召开了全国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布置工作,提出要求。到1955年7月,全国原有67万个合作社,经过整顿,巩固下来的有65万个。
1955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华东区、中南区和河北、天津、北京等15个省市委书记会议。根据毛泽东原来的提议,会议提出1956年发展到100万个社的意见。6月中旬,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了关于到1956年合作社发展到100万个的计划。不久,毛泽东从南方考察回来,主张修改计划, 加速发展。担任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不赞成改变计划,认为合作化运动应与工业化速度发展相适应,不宜发展过快。毛泽东认为邓子恢和中央农村工作部思想右倾。
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1955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党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作了系统阐述,并对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报告还严厉批评了邓子恢等人的“右倾”。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会后,农业合作化运动急速发展,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初步奠定国家工业化基础创造了重要条件。
⑶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结果: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刮起一股“共产”风。在许多方面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公社随便调用社员、生产队的劳力、资金、土地和财产,取消了农民的自留地,出现了剥夺农民的情况。按劳分配的原则遭到破坏,发生了严重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冬,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逐步地解决当时所能认识到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的一些重大问题。
⑷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下降,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则是因为中央政策重视发展重工业造成的。
3.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有很多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原因是不容忽视的。
1.首先,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有十分坚强的领导引导,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方式,先试点再全面推开,逐步发展。通过经济改革入手,中国改进了激励机制,提高了集体和个人的福利。
2.其次,中国的改革始终坚实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中国根据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的总结经验,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同时中国也积极的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为世界的共同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鼓励、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前进。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5。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大了教育投入,如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6。对外开放,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国际合作加强。
7 正确的指导方针和领导
8 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
9 我国资源的丰富
G. 历史 选修一二四 总结 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鲁国“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通过李悝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楚国吴起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失败的改革
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恢复公民大会权力
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②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③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④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历史局限: 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在内容上的本质相同点与意义】
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氏族制度是按血缘来维护的,也就是说梭伦改革直接否定了血缘关系。
克利斯提尼实行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也直接打破了血缘关系。
综上可知,两者改革都从根本上打击了血缘关系。它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 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3、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4、消极影响: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H. 历史学考研的问题 高分!急!!!
第一章 史前人类
第一节、人类的进化
一、从猿到人的漫长演进
1、人与动物的区别
2、人类关于自身起源的认识过程:从神话宗教到科学探讨
3、人类起源的三个阶段(恩格斯的分法)
4、早期人类的四个发展阶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二、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1、旧石器时代
2、氏族制度的形成
特征
血缘家族:从血族群婚到族外婚
第二节、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
一、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
二、农业革命的含义与开始
三、母系氏族公社
1、特征
2、婚姻形式:从族外群婚到对偶婚
三、阶级和国家的起源
1、金石并用时代和社会大分工
金石并用时代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2、从母权制到父权制的转变
婚姻形式的转变:从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
父系氏族公社
3、私有制的出现和奴隶制的萌芽
4、氏族制度的解体
个体劳动和个家庭
农村公社的出现
5、军事民主制和国家的产生。
第三节、史前文化
一、文字的产生
1、手势语言或个人记号语言
2、图画文字或表意符号
3、象形文字或符号
4、表音性质的象形文字或按一定公式来表达的符号(表意文字)
5、音符字母(拼音文字)
二、原始艺术与科学知识的萌芽
1、艺术:绘画、雕刻、装饰、音乐、舞蹈
2、科学知识:天文知识;计算;医学
三、原始宗教观念与神灵崇拜
1、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
2、图腾崇拜
3、自然神灵的崇拜
4、生殖器崇拜
5、祖先崇拜
6、灵物崇拜
7、巫术
习题:
思考题:
1、人类关于自身的起源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
2、如何理解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3、人类的起源经历了哪些阶段?
4、人种是如何划分的?
5、何谓血缘群婚?族外婚和对偶婚?
9、血缘群婚、族外婚、对偶婚的更替与原始社会组织形式的演进两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10、原始社会是如何解体的?
名词解释:
1、新石器时代 2、氏族 3、旧石器时代 4、农村公社 5、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二章 古代西亚诸文明
第一节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一、苏美尔人城市国家(约公元前3000年--前2371年)
1、古代西亚的地理环境
2、苏美尔城市国家的产生与特征
城邦政治制度
苏美尔城邦争霸
二、两河流域南部的统一
1、阿卡德王国(公元前2371年--前2230年)
2、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年--前2006年)
《乌尔纳木法典》
社会经济状况
第二节 古巴比伦王国
一、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约公元前1894年—前689年)
1、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2、古巴比伦第二、第三、第四王朝
二、《汉莫拉比法典》
1、汉谟拉比的专制统治
2、《汉谟拉比法典》
等级制度
奴隶制度
土地制度
租赁和雇用制度
第三节 亚述帝国
一、亚述国家的兴起(约公元前3000年)
亚述历史的三个阶段:早期亚述、中期亚述、亚述帝国
二、亚述帝国(公元前7世纪中期—前605年)
1、亚述帝国的建立
2、奴隶制经济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新巴比伦王国
一、新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公元前1000年)
二、新巴比伦王国的强盛——尼布甲尼撒二世时代
三、奴隶制社会及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公元前538年)
奴隶制的特点:
社会矛盾:
第五节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一、赫梯
1、赫梯国家的产生
赫梯的地理位置
赫梯城邦的形成(约公元前18世纪)
2、赫梯国家的强盛与衰亡(公元前15世纪—前8世纪)
扩张:
《赫梯法典》:
二、腓尼基
1、腓尼基的含义:“紫红之国”
2、腓尼基城市国家(约公元前21世纪—前8世纪)
主要城市国家:西顿、推罗、毕布勒、乌加里特等
腓尼基奴隶制国家的特点:经商、航海与殖民
三、以色列
1、巴勒斯坦
土著居民迦南人(公元前3000年代)
犹太部落与以色列部落(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
2、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的产生(公元前2000年代后期)
与腓力斯丁人的斗争
以色列—犹太国(公元前10世纪)
3、以色列和犹太王国的灭亡
以色列亡国(公元前721年)
犹太亡国(公元前586年)
犹太教
第六节 波斯帝国
一、波斯国家的兴起与对外扩张
1、古波斯的地理位置及波斯国家前的状况
埃兰王国和米底
2、波斯国家的建立(公元前550年)
居鲁士
冈比西斯
高黑塔运动(公元前522年)
二、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1、贝希斯顿铭文
2、波斯帝国(公元前513年)
3、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内容
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琐罗亚斯德教
三、波斯帝国的灭亡(公元前330年)
1、帝国经济
2、社会矛盾的激化
习题:
思考题:
1、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范围与历史内容。
2、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城邦政治的主要特点。
3、亚述帝国奴隶制的特点。
2、新巴比伦王国的扩张及统治政策。
3、大流士一世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名词解释:
1、《汉谟拉比法典》 2、腓尼基文字 3、犹太教 4、贝希斯顿铭文 5、波斯帝国
6、居鲁士 7、高黑塔运动 8、
第三章 古代埃及文明
第一节 古代埃及的历史线索
一、史前时代和前王朝文明(旧石器时代至公元前3100年的铜石并用时代)
1、古代埃及人种
东北非的哈姆人和西亚的塞姆人
2、前王朝文明(公元前4500年—前3100年)
巴达里文化(公元前4500年—前4000年)
涅伽达文化Ⅰ(公元前4000年—前3500年)
涅伽达文化Ⅱ(公元前3500—前3100年)
二、法老埃及历史(公元前3100年-前332年)
1、早期王国时期(公元前3100年-前2686年,第1王朝-第2王朝)
第一王朝
第二王朝
2、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年-前2181年,第3王朝-第6王朝)
奴隶制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奴隶、奴隶主、自由人
法老专制权力的加强:太阳神之子、控制行政、立法、司法和军队
金字塔的构建:意义、齐阿普斯金字塔、哈佛拉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3、第一中间期(公元前2181年-前2040年,第7王朝-第10王朝)
4、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年-前1795年,第11王朝-第12王朝)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奴隶制
奴隶平民的起义风暴
5、第二中间期(公元前1795年-前1567年,第13王朝-第17王朝)
希克索斯人入侵(100余年)
6、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67年-前1085年,第18王朝-第20王朝)
新王国的建立:雅赫摩斯一世、哈特舍普苏特、图特摩斯三世
社会经济与阶级结构
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阿吞神、迁都
社会矛盾的激化与帝国的崩溃
7、后埃及时期(公元前1085年—前332年,第21王朝—第31王朝)
利比亚王朝(第22 --24王朝)
努比亚王朝(第25王朝)
波斯王朝(公元前525年—前404年,前343年—332年,第27、31王朝)
四、异族的长期征服与奴隶制的崩溃(公元前332年-公元641年)
1、马其顿"希腊时代(公元前332年-前30年)
2、罗马与拜占庭统治时代(公元前30年-公元641年)
第二节 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一、宗教观念
1、氏族图腾崇拜
2、太阳神:赖神、阿蒙神
3、灵魂不灭观
二、墓葬习俗
1、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
2、木乃伊
第三节、古代埃及的文化
一、文字
1、图形文字
2、象形文字
二、文学
1、金字塔咒文
2、碑传
3、故事
4、歌谣
5、旅行记
三、天文历法
1、太阳历
2、星座
四、医学
五、数学
六、艺术
1、建筑
2、雕刻
3、绘画及手工品艺术
习题:
思考题;
1、比较古王国与新王国,说明古代埃及政治生活的演变趋势。
2、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3、埃及古代文化的主要成就。
4、简述古埃及的历史分期。
名词解释:
1、木乃伊 2、齐阿普斯金字塔 3、哈特舍普苏特 4、埃赫那吞(阿蒙霍特普四世)
I. 考研343,历史。可调剂的学校
从网上查一下各个学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线,
J. AC米兰什么时期用过343阵型
99年拿冠军的时候用的是343
回忆在风中延续--追忆米兰99年夺冠历程
2004年的5月2日,当裁判在圣西罗吹响终场哨声时,整个球场沸腾了,伴随着”我们是冠军”的歌声和空中飘落的红黑彩带,米兰球员和场外球迷幸福的拥抱在一起,庆祝俱乐部历史上第17座联赛冠军的到来。然而此时的我看到这一幕虽然也和坐在电视机旁的无数米兰的忠心拥护者一样内心感到无比兴奋。但兴奋过后却异常的平静,5年前这个时候米兰夺得哪个冠军已经使我有了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了,因为99年米兰的哪个冠军让正处于人生十字关头的我学会了很多东西。
时光追溯到1998—1999的那个赛季,那年我们的米兰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危机存亡之际,三剑客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封。在米兰王朝崩溃的阴影下,加上前两个赛季的持续低迷,球队不仅远离了欧洲赛场的刀光剑影,在国内联赛也堕落到人见人欺的地步。可以毫不掩饰的说,那时的米兰可谓是一个病入膏盲急需动大手术的巨人。
就在这个危难的时候,我们的主席从乌迪内请来了那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教头-----扎切罗尼和他的得意弟子比埃霍夫。而正是这两个人,改变了那年意甲的历史。至今还记得那个赛季,主席给扎切罗尼定的最低目标仅仅是希望能将米兰带到来年的欧洲联盟杯中去。或许现在我们会觉得那时主席给主教练定下的目标是多么的可笑。可凡是熟悉99年米兰情况的球迷应该明白,主席制定的这个目标决不是妄自菲薄:当96-97、97-98赛季米兰在意甲的排名要用2位数去计算时,当米兰已2年远离欧洲赛事的战火洗礼时,当球队中球员青黄不接,老的老,小的小,能堪当大任的球星少得可怜时,就会认为这年制订的进入联盟杯的任务应该是理智和务实的。这个看似偏低的目标对放松我们球员的心理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能夺得那年联赛冠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危受命,扎切罗尼带着主席对他的信任,和他的弟子比埃霍夫一起奔赴米兰。
赛季初的米兰正如许多媒体预测的一样,赢两场,就输一场或平一场,和那时的领头羊佛罗轮萨一路高歌相比,我们的米兰就像一辆快到年限的老爷车,开上一阵就要熄上一会儿火,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没对米兰夺冠抱有任何的奢望,我们甚至还对米兰能否完成本赛季的最低目标都产生了疑问。
随着联赛的如火如荼的进行,到了中期,拉齐奥逐渐取代了佛罗轮萨领头羊的位置,而我们的米兰仍然没有什么起色,甚至在客场还被中游球队帕尔马四比零给羞辱了一番。那场比赛是我看到队长第一次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了。
当联赛进行到四分之三时,拉齐奥一骑绝尘已让所有媒体甚至包括我们这些忠心支持米兰的球迷都以为99赛季的联赛冠军非拉齐奥莫属了。
但“鹰有时可能比鸡飞得还低,可鸡永远不能比鹰飞得高”,米兰用在最后的几轮表现,向世人再次阐述了这个永恒的真理。
转机发生在与帕尔马的比赛中,当时的米兰在落后一球的情况下依靠顽强的斗志连进两球以二比一反超并最后赢得这场比赛胜利。而拉齐奥此时开始出现的不稳定也更催发了米兰将士爆发的能量。
历史证明,在巨大的机遇面前,即使病入膏盲的米兰,也能从重病中顽强地站起来,昂起曾经骄傲的头,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将那些曾经藐视自己的对手一个个的斩于马下。最终,米兰以不可思议的7连胜硬是将本属于拉齐奥的冠军奖杯抢了过来,为俱乐部的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
当然,最后的7连胜也不是一帆风顺,记忆犹新的是1999年5月2日,在第31轮中,米兰主场3:2胜桑普多利亚的那场比赛尤为惊心动魄,那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刺刀见红的比赛,桑普多利亚输了就意味着降级,而如果米兰输了或者是平局就意味着夺取冠军的希望是微乎其微了。当比赛补时快结束时,米兰2:2桑普多利亚,但运气拯救了我们米兰,比赛即将结束前刚兹的一次不是机会的射门居然被桑普多利亚的后卫撞进了自家的球门。这个进球将90年代初在意甲无限风光的桑普多利亚送回了意乙联赛,也让更让米兰将士增强了对冠军的勇气和希望。并且最终如愿登顶。不过这个进球也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找到了攻击米兰夺取这座联赛冠军属于运气成分的借口。
但不管那些人如何的贬低米兰的胜利,这一年的米兰都似火中凤凰,涅磐后重生。对于米兰而言,没人会否认这是一个伟大、艰苦而又难忘的赛季。从赛季初以进入下赛季的联盟杯为目标到最终的夺冠,米兰在其中历经多少的痛苦、磨难、非议和指责,或许只有扎切罗尼和米兰将士心里知道。
当5年后的今天,我们依靠着梦幻般的阵容和强大的实力众望所归的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冠军奖杯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5年前,我们的前辈们在缺兵少将的情况下依靠的是顽强的信念、对胜利的渴望、以及不屈的斗志为米兰带来了历史上的第16座联赛奖杯。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这座奖杯给一直热爱支持米兰的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丝安慰,更多的还有感动。
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见就过去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的米兰已物是人非。99年的那班人马有的远走他乡,有的退役赋闲,依然还在米兰阵中的仅有队长,比利和安布了。但米兰不会忘记那些曾经为了米兰辉煌而奋斗的教练和球员,扎切罗尼、比埃霍夫、唯阿、博班、阿尔贝蒂尼、刚兹、古力,圣西罗的历史将永远会记住他们这些英雄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