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九十九六十年代俄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你是想说19世纪60年代还1960年
⑵ 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是1861年改革抄。
俄国袭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社会改革。十九世纪中叶,俄国还顽固保存着野蛮落后的的农奴制。农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无情的摧残,他们整天无偿的为地主劳动,甚至被作为物品抵押债务。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庄园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必需劳动力由此缺乏来源。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因此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
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革命。
⑶ 90年代后期俄罗斯国内的重大事件
第一节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
1、独联体成员国与东欧国家经济、政治的转型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历史性变化之后,它们先后都走上制度转轨的道路。
经济上从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现在各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已经基本完成。
政治上从原来的共产党一党执政向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西方式民主政治体制过渡。多党制、三权分立、议会民主、民族分离等主导了社会思潮,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历史。因此,社会政治领域的矛盾、冲突异常激烈,许多国家发生政权不稳。特别是在东欧、中亚部分国家政治转型引发民族矛盾,民族分离主义盛行,有的酿成多年的战乱。目前,东欧中亚各国向资本主义民主制的转轨大体趋于完成。政治多元化、三权分立原则也通过宪法得到贯彻,新的政治体制框架初步确定。东欧国家大多选择议会民主制,而独联体较多地采取总统制建国。自由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为该地区的有影响的社会政治思潮。很大程度上这三种思潮及其政党力量的消长决定着这些国家的前途与发展。
2、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对外政策
冷战结束后东欧中亚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地缘政治发生很大变化。转型之初,各国一度奉行全面倒向西方国家的政策。但事实证明此路不通,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口惠实不至。于是大多数东欧中亚国家不得不对其政策做出调整。在保持优先发展同西方国家关系的前提下,更注意保障本国的利益,对外关系趋向于多元、务实。不过,同西方国家的合作仍是这一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他们希望“回归欧洲”,以此作为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他们积极申请要求加入北约和欧盟,力争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尽快与西欧实现一体化。现在这些国家与西方的合作也全面启动。
本节小评此节内容系对独联体成员国和东欧国家在剧变后经济政治外交的简略介绍,只需一般了解即可。
第二节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外交
1、俄罗斯经济、政治的转型
1992年俄罗斯开始从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轨。初期由于相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万能,以为融入西方经济体系就能实现繁荣,所以采取了激进的方式即西方国家推荐的“休克疗法”,使得俄罗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俄经济大幅滑坡,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几年下降,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失业者众多,占国民总数70%的居民处于最低生活水平线以下。直到激进的“休克疗法”失败之后,俄才开始被迫采取比较稳健的办法,但经济总体上在衰退与危机中徘徊。另外,俄国内的政治斗争和苏联解体后造成的原有经济关系的断裂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多年的努力,俄罗斯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向资本主义混合型所有制经济的过渡。21世纪以来俄经济开始出现增长、发展的势头。
俄罗斯的政治转型经历了不少波折。自俄罗斯独立开国以来,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但各派政治力量始终围绕权力分配问题明争暗斗,多次发生全国性重大事件。1993年12月,举行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确定国家的新体制。宪法规定总统享有很大权力,集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议会的权力和作用缩小,在权力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政党活动逐渐纳入法制轨道,党派斗争受到法律制约。虽然总统、议会和各政党之间的斗争仍未停止,但俄罗斯国内左、中、右三派基本保持了平衡,政动荡逐渐趋于平静。多党制进一步向西化方向发展。
苏联解体之后,俄国内另一政治动向就是地方主义膨胀,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中央权力受到削弱。它造成地方各行其政,中央权力被架空。直至1999年末,普京上台执政,这一趋向得以控制,加强了中央权力,政局趋于稳定。
2、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独立之初,俄罗斯一度实行亲西方的政策,以争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但西方的援助是虚多实少,并不可靠。在政治上不把俄罗斯视为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反而乘机蚕食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削弱和限制俄罗斯的国际作用。1993年大选后,俄罗斯决心从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方针,调整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被称为“以西为主,东西兼顾”的“双头鹰外交”。总的目标是,复兴俄罗斯,重新确立俄的大国地位,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为本国的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具体政策是:加快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巩固俄在这一地区的盟主地位。与西方国家关系强调“利益均衡”,既合作又抗争。在北约东扩问题上采取软、硬两手的方针,一面在政治上强硬反对北约东扩,另一面在实践上又进行有条件的妥协,允许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但反对北约军事向东扩展。外交上力争在亚太地区有实质性的突破,以发挥欧亚大国的作用。积极发展对华关系,着手建立和完善面向21世纪的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同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以带动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有重点的恢复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南亚和中东国家的关系。经过几年的调整,俄罗斯在国际上争得较大的迂旋空间。1998年,俄国成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正式成员。二战后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俄日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俄国同中国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97年俄国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普京政府致力于振兴经济、加强中央集权和提升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2000年3月26日,普京顺利当选俄罗斯总统,这标志俄罗斯社会进入一个“以稳定经济为头等任务”的新阶段和俄罗斯“民主改革尝试阶段”的结束。几年来,俄罗斯在经济上由降转升,国家财政状况不断好转,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虽然世界油价高涨使俄外汇收入大增,但俄罗斯把经济工作置于首位功不可没。
政治上,几年来俄罗斯进行了系统的行政改革和司法改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事务的调控能力,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对外关系上,普京上台以后更多地体现了全方位、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基本特点。他强调“务实外交”,总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为俄罗斯国家复兴服务。在做法上重视“内部目标高于外部目标”,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取决于俄罗斯能否成功地解决自己内部的问题。突出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经济色彩,把经济领域里的国家利益看做是最重要的利益。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强调俄罗斯拥有“足够的力量”捍卫主权与安全、维护国家利益。调整与大国的关系,特别是“9·11”事件后,与美国关系大为改善,并加入北约20国委员会,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视独联体为“战略利益范围”,把发展与独联体国家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绝对优先方面”。加强与中国、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关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大国地位有所恢复,俄罗斯将是构筑未来多极化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不过,俄罗斯目前虽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要全面振兴俄罗斯,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本章是2003年新增的一章,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俄罗斯的认识与了解。俄罗斯是当前“一超多强”世界格局中的一个重要力量。经过十余年艰难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过程,目前终于走出混乱、动荡、冲突的时期,基本完成了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进入了一个平稳的发展期。俄罗斯潜在的巨大能力正在逐步的得到恢复与实现,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将充分显露出来。我们对这一变化应有大致的认识与了解,应认识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在国际舞台的新面貌。
本章从命题的角度来看,有两个要点值得注意:(1)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在对外政策上的重大转折及其原因。(2)普京时代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色。不过,正因为本章内容较新,还不很成熟,单独出分析题的可能性不大,而与其他章的内容联在一起命题的可能性较大。
课后训练
1. (分析题)下面是关于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有关材料:
材料1 种种迹象表明,最近同西方,首先是同美国的关系发生转折,这并非只是常见的态度摇摆,而是对形势加以认真考虑的结果,也是出于自卫。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俄罗斯外交部门会来一个180度大转变,用对抗代替昔日同西方合作的方针。政策依旧,只是做了必要的修改,俄罗斯再也不想替人受过,毫无所获地做单方面让步了。
摘自俄国《俄罗斯报》文章《俄美关系蜜月已经结束,今后如何发展?》(1996年4月28日)
材料2 俄罗斯国徽中的“双头鹰”仿佛正在密切地注视着俄罗斯的东西两侧。叶利钦总统之所以强调“国徽象征着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道路”,是因为作为连接欧美与亚洲之桥梁的欧亚大陆国家,俄罗斯要扩大在外交上的决定权,防止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中政治地位的下降。
由于北约东扩,被欧美国家疏远并处于孤立之中的俄罗斯开始将外交政策的重点转向东方,首先与中国接近。两国提出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并多次牵制了美国的一极控制。
摘自日本《东京新闻》文章(1998年1月3日)
材料3 华盛顿对俄罗斯的过渡情况的幻灭正在促成一个相互失望且不耐烦的恶性循环。
在俄罗斯,有下述看法的人不仅仅是日里诺夫斯基。他们说苏联的垮台是西方策划的,西方希望俄罗斯虚弱无力、不稳定,经济上依靠西方的投资,并要靠廉价出售人才、科学、石油、木材和天然气过日子。因为在莫斯科的西方人和西方产品剧增,所以他们认为迄今西方市场给俄罗斯带来的主要是投机、犯罪和公开的腐败现象。而感到不满的俄罗斯人不仅仅是共产党人,人们常常可以听到中间派人士、工业家,甚至还有感到失望的民主派人士发表上述批评性意见。
摘自美国《纽约时报》文章《俄罗斯的反西方之风日趋强劲》(1994年5月17日)
请回答:
(1)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对外政策做了哪些重大调整?
(2)调整后的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说明俄罗斯为什么要调整其对外政策。
2. (分析题)现在俄罗斯的主要问题不是民主将是什么样的,而是新资本主义将是什么样的。确切地说,是国家将在经济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最近几个月发生的事件使人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经济基本上仍在私人手中,但国家将加强监督。在对外政策中,俄罗斯会尽量利用与发达国家的友好关系,把它看做是现代化的资源,同时在原苏联地区开始经济扩张,将来有可能提高莫斯科对新独立国家的影响。俄罗斯仍将留在北约和欧盟这样的一体化政治、经济和军事组织之外,它将努力保持自己在其他方向上(中国、印度、中东)的自由。换句话说,在可预见的将来,俄罗斯仍将留在西方社会之外,这一趋势是早就形成的,俄罗斯没能突然变成“另一种国家”。
摘自俄罗斯《莫斯科时报》
试评析以上材料,说明2004年俄罗斯总统大选及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
参考答案
1. 【答案要点】(1)俄罗斯改变曾一度实行的向西方“一边倒”的方针,在对西方政策上趋向强硬,并重视发展同伊斯兰世界和中国等国家的关系,努力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争取恢复它的世界强国的地位。
(2)调整后的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以西方为重点、东西兼顾,简称为“双头鹰”战略。
(3)促使俄罗斯调整其对外政策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俄罗斯一度实行的向西方“一边倒”的方针,使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显得无所作为,国际地位日趋下降。第二,俄罗斯希望通过外交战略支持西方国家,来获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援助,但结果却令俄罗斯人感到失望。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援助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实际上西方国家仍害怕俄罗斯的强大,希望俄罗斯继续保持虚弱无力、不稳定的状态。这引起了俄罗斯国内越来越多人的反对,对西方不满的情绪日益加强,他们强烈要求奉行独立的对外政策。第三,俄罗斯国内政局发生变化,民族主义势力抬头,迫使俄罗斯政府修改其对外政策。
2. 【答案要点】(1)自从2000年3月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以来,俄罗斯国内外的形势和景况大为改观,它标志延续10年的动荡与贫困时期的结束,一个新的时期的开始。几年来,普京对内力求稳定,高举秩序法治、社会公正的旗帜;对外强调维护国家利益,力争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政绩。2004年3月俄罗斯举行总统大选,普京再次在没有悬念的情况下当选为总统。正是苏联解体后的10年震荡使俄罗斯人民分外珍惜普京执政所带来的稳定、增长与希望,真诚支持普京的连任。
(2)在对外政策上,普京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提升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以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在具体政策上,视独联体为俄罗斯“战略利益范围”,把俄同独联体国家发展关系作为其对外关系的“绝对优先方面”;重视内部目标高于外部目标,突出外交政策中的经济色彩,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调整、发展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关系,保持密切合作,以争取有利于俄现代化进程的外部条件;加强同中国、印度、中东等国家的合作关系。总之,在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俄罗斯将继续奉行东西方兼顾的全方位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使俄罗斯作为大国,成为构筑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的主要力量之一。
⑷ 19世纪俄国历史大事件(1840年以后)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1917年2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俄)、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大至16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8月,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波罗地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并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意义相同。 现代一般认为俄罗斯的历史应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国的建立为始。但是在俄罗斯境内,自远古就有人类居住。 6世纪,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等地区迁徙。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分裂为若干独立公国。1237年蒙古军队占领,建立钦察汗国。 莫斯科建于1147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是其奠基人。他头戴战盔、身披铁甲、左手持盾、双腿跨马的纪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俄罗斯1000多年的历史上,除了24年的鞑靼统治以外,只有两个王朝。第一个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于公元9世纪。上述基辅罗斯时期,就是留利克王朝开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儿子费多尔去世后,留利克王朝绝嗣,统治俄国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从此覆灭。
扩张历史
中世纪后期俄罗斯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帝国,并从15世纪起开始向亚洲扩张。在历代沙皇的领导下,俄罗斯帝国在18世纪开始现代化并到处扩张,成为欧洲列强之一,并从(中国)大清掠夺了58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外东北、库页岛和新疆西部。然而20世纪初开始,俄国的实力开始下降,人民也对现状日渐不满。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在军事上的惨败以及之后的内战,十月革命终于在1917年爆发。
罗曼诺夫王朝
苏联时期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退出一战。十月革命之后的半年,一方面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建立。另一方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与德国妥协。保卫了苏维埃政权。但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动联合武装干涉,并且支持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白卫军发动武装叛乱。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英勇的在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下,红军胜利。为了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社会主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于1922年底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8~1937年,苏联先后胜利的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其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苏联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盛的工业国。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国防实力大大加强,人民的生活大大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成绩辉煌。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日是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苏联人民打败了凶残的法西斯德国为首的轴心国集团的侵略,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纳粹德国后,发展成为冷战中的超级大国,侵占了蒙古的唐努乌梁海、中国的黑瞎子岛等土地,并促成外蒙古脱离中国独立。苏联的历届领导人还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卡年科、戈尔巴乔夫等。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改革。主要针对斯大林时代存在的弊端进行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一些改革。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且赫鲁晓夫改革缺乏科学周密的计划。六十年代之后,改革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改革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勃列日涅夫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继续改革,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达到顶峰,苏联与美国差距缩小,苏联在全球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但是70年代中期之后改革停滞,经济发展逐步减缓,苏联在政治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矛盾逐步积累,为日后苏联的剧变和解体埋下了隐患。安德罗波夫虽然想挽救苏联但是执政时间太短就去世。契尔年科无所作为而终。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处于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苏联社会经济陷入全面的危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其后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方面,由于政治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地位,削弱党的领导,任由西方自由化思潮泛滥,否定苏共历史强调“民主化”“公开性”,造成了人民思想混乱、国家权力的软弱分散。80年代末苏联改革全面失败。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之后,戈尔巴乔夫失去了领导国家的能力,叶利钦控制了俄罗斯,苏共解散国家性质改变,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剧;1991年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战后美苏争霸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说明这一阶段的争霸中,美国占据优势,处于上风。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了高潮。八十年代苏联经济停滞国力不支,美国也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两强的发展均受到影响,因此双方缓和⑤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冷战是不符人心的,所以作为惩罚,两国均受到极大影响。 苏联的骄傲:1957年,苏联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成功的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人。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座核电站。1977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实力占到美国的70%,国民生产总值占美国的58%,人均收入为美国的40%。从战后到八十年代初期苏联一直是世界经济第二强国.苏联渐渐由一个发达国家转变为一个震压全球的超级大国.
俄罗斯联邦
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从此之后,俄罗斯联邦虽然保持了大国的地位,但始终面临经济困境,俄罗斯实现大国梦仍任重道远。 据报道,根据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国收回半个黑瞎子岛的主权,获地174平方公里,当中第二大的岛屿银龙岛,因位处黑瞎岛之西北,故此全部归属中国。俄罗斯保留大乌苏里岛(黑瞎子岛)东半部份,包括有丘姆卡村和俄罗斯居民的别墅。俄方并已经开始拆除岛上的防御设施。黑瞎子岛的勘界立新碑工作已于2007年底完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包括解体前的苏联)社会对苏联70年历史的评价有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发生在1987年1月,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在苏联历史中“不应该有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众所周知,其结果导致了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并对苏联解体产生了重大影响。[1]第二次发生在90年代中期,其主要特点是逐渐抛弃了那种否定一切的态度,能够比较冷静地、客观地评价历史。[2]
1.二月革命那么,为什么革命没有停留在资产阶级二月革命性质上?这是因为,十月党人、立宪民主党人、社会革命党人及孟什维克所代表的企业主和地主试图雄心勃勃地尝试同“无政府状态和经济破坏现象”作斗争。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可能通过非政府途径克服这些现象。他们内心深处是想恢复原来的生活,但是,1917年的客观现实根本不可能实现他们的这个愿望;他们也没有对国家经济生活进行激进改革的方案。由于存在着群众极为蔑视的“资产者”即有产阶级,所以劳动群众关于平均财产的呼声日益高涨。各政党的教条主义者(主要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断送了民主革命和危机“平稳”发展的机会,而且他们还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顺应了群众情绪的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就不足为奇了[8]。
判断十月革命必要性最主要的标准应当是看它是否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应本末倒置,看其是否符合某种理论(如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旧俄国从落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为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充分证明十月革命的必然性。
然而过去研究十月革命也有不足的方面:列宁看到了旧俄国的落后性,发动十月革命是在一种受围困、受孤立的情况下进行的,不得不实行高度集中的体制,利用有限资源以克服“落后性”。但不能把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模式化,社会主义发展应该呈现出多种模式,多样化。俄国缺乏民主传统,没有议会、多党制,革命中激进主义占上风,导致后来执政党内缺乏监督机制。俄罗斯学者认为虽然这不是十月革命直接后果,但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⑸ 俄罗斯每年发生重大政治事件的列表 有追加分
公元1——2世纪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在《日耳曼尼亚志》一书中首次提到斯拉夫维涅德人。
公元6世纪
斯拉夫人已经不断被拜占庭和叙利亚作家所提及。他们居住在多瑙河和维斯瓦河之间。其东部分支称安特人,是东斯拉夫人的祖先。
公元862年
瓦良格人酋长留里克兄弟应诺夫哥罗德贵族邀请,帮助平息叛乱,在诺夫哥罗德自称王公,建立了瓦良格人的留里克王朝。
公元862879年
留里克在位。
公元882年
留里克亲属奥列格南下夺取基辅及其周围地区,定都基辅。
公元882912年
奥列格在位。
公元907年
罗斯军队进攻君士坦丁堡,罗斯与拜占庭签定了第一个关于友好关系、国际贸易和航海准则的条约。
公元911年
罗斯军队再次远征君士坦丁堡。
公元912——945年
伊戈尔在位。
公元941年
伊戈尔第一次远征拜占庭,被“希腊火”打败。
公元944年
伊戈尔第二次远征拜占庭,迫使拜占庭接受新的商约。两国还签订了反对共同敌人的军事同盟。
公元945——969年
伊戈尔的妻子奥丽加在位。
公元957年左右
女大公奥丽加出访君士坦丁堡,接受了基督教。
公元965——972年
斯维雅托斯拉夫在位。
公元980——1015年
弗拉基米尔在位。
公元988年
弗拉基米尔通过同拜占庭皇帝的妹妹安娜公主结婚,加入希腊正教派的基督教,并把基督教定为罗斯的国教。
1015——1019年
斯维雅托波尔克在位。
1019——1054年
智者雅罗斯拉夫在位。
1037——1041年
兴建基辅的索菲亚大教堂。这座教堂是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东正教建筑的精品。
1045——1050年
兴建诺夫哥罗德的索菲亚大教堂。
1051年
“智者”雅罗斯拉夫任命《教条和神恩讲话》的作者伊拉里翁为基辅的都主教。这是担任都主教一职的第一位俄罗斯人。
1113——1125年
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在位。
1147年
编年史上第一次提及莫斯科。
1240年
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攻占基辅。
1243年
拔都建立金帐汗国,定都萨莱(现在的阿斯特拉罕)。
1345——1341年
伊凡•卡里达为莫斯科王公
1328年
伊凡•卡里达获得弗拉基米尔大公称号。
1380年9月
罗斯军队与马麦的蒙古军队在库里科沃旷野会战,大败鞑靼人。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因领导这次会战功绩卓著,获得了“顿斯科伊”的尊号,意为顿河王。
1382年
在罗斯第一次提到火器。
1389——1425年
瓦西里一世在位。
1425——1462年
失明大公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在位。
1462——1505年
伊凡三世在位。
1478年
诺夫哥罗德并入莫斯科公国。
1480年
俄国人民摆脱蒙古人的统治。
1485年
特维尔并入莫斯科公国。
1489年
维亚特卡合并于莫斯科公国。
1497年
伊凡三世颁布全国统一的法典,第一次用法律形式限制农民的出走权。
15001503年
伊凡三世发动对立陶宛的战争,将杰斯纳河和奥卡河之间的地区并入莫斯科公国。
1505——1533年
瓦西里三世在位。
1510年
莫斯科兼并普斯科夫。
1514年
从立陶宛手中夺取斯摩棱斯克。
1521年
兼并梁赞公国。
1533——1584年
伊凡四世在位。
1547年1月19日
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国第一个沙皇。俄国沙皇的历史从此开始。
1549年
召开了统治阶级各等级的“协商会议”。这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缙绅会议,缙绅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俄国等级君主制的确立。
1550年
颁布伊凡四世法典。
1551年1月5月
召开了宗教界代表和世俗封建主代表参加的“百章会议”,讨论了教会改革和国家改革等问题,通过了1550年的法典。
1551年夏
楚瓦什并入莫斯科。
1552年
莫斯科征服喀山汗国。
1555——1560年
兴建瓦西里•勃拉任内大教堂。
1556年
莫斯科征服阿斯特拉罕汗国。
1558——1583年
立沃尼亚战争。
1565——1572年
实行沙皇特辖制。
1581年
颁布“禁年”法令,暂时取消农民在尤里耶夫节离开主人的权利。
俄国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侵入西伯利亚,击败失必儿汗国。
1584——1598年
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在位。
1589年
在俄国建立独立的牧首区,大主教约夫当选为俄国东正教会的第一任牧首,俄国东正教会彻底摆脱了对君士坦丁堡的依附。
1598年1月6日
费多尔•伊凡诺维奇去世,留里克王朝终结。
1598——1605年
鲍里斯•戈都诺夫在位。
1601——1603年
俄国发生大灾荒,有近三分之一的人饿死。
1605——1606年
伪季米特里一世为沙皇。
1606——1610年
瓦西里•叔伊斯基在位。
1606——1607年
伊凡•鲍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1610——1613年
以姆斯季斯拉夫斯基为首的“七波雅尔执政”时期。
1611年1——3月
普罗科比•梁普诺夫领导的第一民军建立。
1611年9——10月
商人米宁和帕扎尔斯基公爵领导的第二民军建立。
1612年10月
民军将波兰武装干涉者驱逐出莫斯科。
1613年
莫斯科召开缙绅会议,推举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从此开始。
1613——1645年
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在位。
1617年
俄国同瑞典签订《斯托尔鲍沃永久和约》。
1618年
同波兰签订了为期14年的德乌林诺协定。
1628年
兴建克拉斯诺雅尔斯克。
1632——1634年
俄国同波兰争夺斯摩棱斯克的战争。
1643——1646年
瓦•波雅尔科夫率军侵入中国黑龙江地区。
1645——1676年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在位。
1647年
鄂霍次克市奠基。
1649年
由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主持召开的缙绅会议通过《会议法典》,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出走权,赋予农奴主对逃亡农奴有永久的追捕权,确立了农奴在土地、人身和司法上对地主农奴主的依附关系。这标志着农奴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最后形成。
1654——1667年
俄波争夺乌克兰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双方于1667年签订了《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把乌克兰划分为两个部分:第聂伯河左岸(即东乌克兰)归俄国,第聂伯河右岸(即西乌克兰)归波兰。第聂伯河右岸的基辅及其附近地区由俄军占领两年,但实际上被俄国永远占有。俄国收复了斯摩棱斯克、契尔尼哥夫、谢维尔斯克和斯塔罗杜勃等地。
1655年
尼康进行教会改革。
1656——1658年
俄瑞战争。
1661年
伊尔库斯克奠基。
1667——1671年
斯捷潘•拉辛领导农民起义。
1676——1682年
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位。
1682年
纳里什金家族和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间的争权斗争。莫斯科的射击军叛乱。
16821696年
伊凡五世和彼得一世同时被宣布为沙皇,索菲娅摄政。
1682——1725年
彼得一世在位。
1686年
彼得一世建立“少年兵团”。
1686年
俄波缔结“永久和约”。
1687年
由著名诗人西梅昂•波洛茨基倡议,建立了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这是莫斯科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学校。
1687和1689年
戈利津公爵两次远征克里木,均以失败而告终。
1689年
中俄缔结《尼布楚条约》,这是俄中两国签订的第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条约。
1695和1696年
彼得一世两次远征亚速夫,最后夺取了亚速夫,获得了亚速海的出海口。
16961725年
彼得一世在位。
16971698年
彼得一世随大使团到西欧考察。
1698年
莫斯科发生射击军叛乱。
1700年
采用新的立法儒略历。
1700——1721年
俄国与瑞典进行的北方战争。
1703年
在莫斯科出版了《新闻报》,这是俄国第一份正式印刷的报纸。
开始兴建圣彼得堡。
1713年
彼得一世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
1718——1721年
废除衙门代之以新的中央机关,委员会。
1719年
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
1721年
俄瑞签订《尼什塔特和约》,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波罗的海及其沿岸地区归属俄国。从此俄国打开了通往西欧的窗户,由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了一个濒海的强国。俄国从此开始称为俄罗斯帝国。
彼得一世接受了皇帝的封号,俄国沙皇从此开始称皇帝。
设立东正教事务管理局(正教院),结束了教会和世俗政权之间的权力之争,使教会权力从属于世俗政权。
开始修建叶卡捷林堡要塞。
1722年
颁布“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员分为14级,破除了门第观念,论功取仕。
1725年
俄国科学院成立,下设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三大部。它不但是一个研究机构,而且还是一个教学机构,附设了大学和中学。
1725——1727年
叶卡捷林娜一世在位。
1725——1730年
白令的第一勘察加探险。
1727——1730年
彼得一世的孙子彼得二世在位。
1730——1740
伊凡五世的女儿安娜•伊凡诺夫娜在位。
1733——1743年
白令第二次勘察加探险,最终证实了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之间存在着海峡。
1735——1739年
俄土战争。
1740年
安娜病死,其侄女的刚生下三个月的婴儿伊凡•安东诺维奇被指定为王位继承人,称伊凡六世。
1741——1761年
彼得一世的女儿叶丽萨维塔•彼得罗夫娜在位。
1755年
罗蒙诺索夫创办俄国的第一所大学莫斯科大学。该校当时设哲学、法律和医学三个系。
1756——1763年
俄国参加七年战争。
1761——1762年
彼得三世在位。
1762——1796年
叶卡捷林娜二世在位。
1764年
废除修道院和教会土地所有制,将其农民划归经济院管理,此类农民称“经济农”。
1767年
召开新法典编纂委员会会议。
1771年
俄国军队占领了整个克里木半岛。
1772年
俄普奥第一次瓜分波兰。俄国占领了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里夫兰省、波洛茨克省的北部、维贴布斯克省、姆什切斯拉夫省和明斯克省的东南部)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共92000平方公里。
17731775年
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
1779年
黑海舰队建立。
1783年
沙皇政府宣布克里木汗国合并于俄国。
1784年
谢里霍夫在阿拉斯加建起了俄国的第一批居民点,宣布这些地方归俄国所有。
1793年
俄国和普鲁士第二次瓜分波兰。俄国得到了白俄罗斯的一部分,立陶宛的一部分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共25万平方公里。
1795年
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
17961801年
保罗一世在位。
1799年
俄美公司成立。
1801年
宣布把从1783年开始受俄国保护的格鲁吉亚并入俄国。
18011825年
亚历山大一世在位。
1803年
颁布《自由农民法令》,允许地主自由解放农奴,但农奴必需缴付巨额赎金。
1804年
政府允许大学自治。校长、院长可由教授会议推选,教授会议世大学的主管机关。
1809年
斯佩兰斯基拟订了一个庞大的国家改革计划,主张采纳君主立宪的外壳在俄国实行特殊的议会制度国家杜马。
1810年
成立具有咨询性质的国务会议。
1811年
创办了皇村高等专科学校,专门培养国家高级官员。
1812年
反对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
1815年
俄普奥三国缔结神圣同盟。
华沙大公国并入俄国。
1819年
彼得堡大学建立。
18251855年
尼古拉一世在位。
1825年12月14日
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6年
在1812年建立的“皇帝陛下办公厅”下设第三厅,掌管高级警察事务,其执行机关是宪兵团。
1832年
国民教育大臣乌瓦洛夫提出“东正教、专制制度、国民性”三位一体的官方国民性理论。
1834年
基辅大学建立。
18341859年
达格斯坦和车臣沙米尔领导的山民起义。
1835年
颁布了第一个工厂法。
颁布了新的大学条例,取消了大学自治。
1836年
《现代人》杂志创刊。
1837年
俄国的第一条客运铁路(彼得堡到皇村)通车。
18371841年
基谢廖夫对国有农民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18391843年
财政大臣康克林进行财政和货币改革,以银卢布作为货币流通的基础。
1839年
阿•斯•霍米亚科夫的《论新与旧》一文发表。从此开始了俄国思想史上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争论。
1848年
沙皇尼古拉一世发表宣言,号召扑灭欧洲革命。
1849年
尼古拉一世派大军镇压匈牙利革命。
1851年
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铁路通车。
18531856年
克里木战争。
18551881年
亚历山大二世在位。
1856年
签订《巴黎条约》,结束了克里木战争。
大赦流放的十二月党人。
1857年
赫尔岑和奥格廖夫的《钟声》杂志创刊于伦敦。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1859年
俄国军队占领了车臣和纳戈尔诺达格斯坦,沙米尔被俘。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
国家银行建立。
1861年2月19日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地位的总法令》。
18621874年
米留金的军事改革。
1863年
废除酒类专卖,征收消费税。废除体罚。
1863年6月
颁布了新的大学条例,恢复大学自治。
1864年
进行地方自治改革,设立地方自治局;
进行司法改革,实行陪审员制度;
进行中等教育改革,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在中学实行各个等级和信仰平等的原则。
18641885年
征服中亚细亚。
1865年
通过了《临时出版章程》,放松了书报检查,规定在出版前不受政府有关部门的检查,但只限于彼得堡和莫斯科。
1867年
沙皇政府将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元卖给美国。俄美公司关闭。
1870年4月22日(新历)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诞生于辛比尔斯克。
1870年
进行城市改革,在俄国城市中建立无等级的城市自治机关城市杜马。
1870年10月
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通知《巴黎条约》的签字国,表示要放弃限制它在黑海主权的相关条款。
1871年3月
《巴黎条约》的参加国签订了所谓的《伦敦公约》,俄国重新获得在黑海的权利。
1872年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俄译本出版。
1873年
“三皇同盟”形成。
1874年
民粹派发起“到民间去”运动。
1875年
“南俄工人协会”在敖德萨成立。
1876年
民粹派秘密组织“土地和自由”社建立。
18771878年
俄土战争。
1878年
“俄国北方工人协会”在彼得堡创立。
1879年8月
“土地和自由”社分裂为民意党和黑分社。
1880年2月
洛里斯梅利柯夫领导的维护国家秩序和社会安全的最高治安委员会成立。
1880年8月
撤销维护国家秩序和社会安全的最高治安委员会和第三厅,其职权转归由洛里斯梅利柯夫领导的内务部。
1881年3月1日
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
18811894年
亚历山大三世在位。
1881年5月
亚历山大三世发布了《专制制度不可动摇》的宣言。
1881年8月
颁布了《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条例》。
18821886年
通过了一系列工厂法。
1882年
成立农民土地银行。
颁布了限制使用童工的法律。
成立工厂检查机关,监督工厂法的执行情况。
废除了欧俄部分的人头税(从1899年起,西伯利亚的人头税也废除了)。
颁布了新的《临时出版条例》,加强了出版审查。
1883年
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建立第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
1884年
新的大学条例,取消了大学自治,把大学置于当局和督学的严密监视之下。
1885年
莫罗佐夫工厂工人罢工。
成立贵族土地银行。
颁布禁止工业企业中的妇女和未成年人夜间工作的法令。
1886年
颁布限制农民分家的法令。
颁布农业雇工条例。
18891892年
米•伊•勃鲁斯涅夫领导的社会民主主义组织在彼得堡活动。
1890年6月
颁布新的地方自治机构条例。
1891年
开始兴建西伯利亚大铁路。
黑土地带的20个省发生饥荒。
1893年
颁布限制农民村社土地重分的法律。
1894年
实行酒类专卖。
18941917年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位。
1895年
列宁在彼得堡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7年
第一次全俄人口普查。
谢•尤•维特进行货币改革,实行金本位制。
18971901年
修建中东铁路。
1898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在明斯克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
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强祖旅大25年。
18991903年
工业危机。
1900年
《火星报》创刊。
19011902年
社会革命党成立。
1902年
自由派的《解放》杂志创刊。
1902年6月
莫斯科地方自治局代表会议,通过了温和的自由主义改革纲领。
1903年
南俄工人总罢工。
1903年78月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于布鲁塞尔、伦敦召开。在代表大会上党分裂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两派。
1903年8月
谢•尤•维特辞去财政大臣之职,被任命为大臣委员会主席。
19041905年
俄日战争。
1904年1月
俄国自由派组织“解放联盟”成立。
1905年1月3日
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大罢工。
1905年1月9日
“流血的星期日”。第一次俄国革命开始。
1905年10月1218日
俄国最大的自由派政党立宪民主党成立大会。
1905年10月17日
尼古拉二世颁布《整顿国家秩序宣言》即《十月十七日宣言》,赐予公民自由,赋予国家杜马以立法职能。俄国开始向立宪君主制过渡。
1905年10月19日
成立了以维特为首的大臣会议。
1905年10月
极右翼政党俄国人民联盟成立。
1905年11月
颁布了缩减农民赎金的诏书。
1905年11月10日
右翼自由派政党“十月十七日联盟”(也称“十月党”)成立。
1906年2月20日
将国务会议改组成与国家杜马并列的上院。
1906年4月16日
维特辞职,任命戈列梅金为大臣会议主席。
1906年4月23日
颁布了新版的《俄罗斯帝国国家根本法》,规定了沙皇、国家杜马和国务会议的权限,沙皇的权力开始受到法律的限制。
1906年4月27日
第一届国家杜马开幕。
1906年7月8日
戈列梅金辞职,内务大臣斯托雷平被任命为大臣会议主席。
1906年7月9日
第一届国家杜马被解散。
1906年7月10日
182名国家杜马代表在芬兰的维堡发表了《维堡宣言》,号召居民不纳税,不服兵役。
1906年8月12日
刺杀斯托雷平未遂。
1906年8月19日
成立战地军事法庭。
1906年11月9日
沙皇政府颁布法令,允许农民带着份地推出村社。斯托雷平农业改革从此开始。
1907年2月20日
第二届国家杜马开幕。
1907年6月3日
解散第二届国家杜马,颁布新的选举法。
1907年11月1日1912年6月9日
第三届国家杜马。
1909年
萨拉托夫大学建立。
1910年6月14日
国家杜马通过了斯托雷平的农业改革方案。
1911年9月1日
斯托雷平在基辅遇刺,后因抢救无效于9月5日去世。
1911年9月11日
任命科科夫策夫为大臣会议主席。
1912年1月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会议在布拉格召开,取消派被开除出党。
1912年4月
勒拿惨案。
1912年11月5日
第四届国家杜马开幕。
1913年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年1月30日
科科夫策夫辞职,戈列梅金被任命为大臣会议主席。
1914年
俄国参加第一世界大战。
彼得堡改称彼得格勒。
1916年1月20日
戈列梅金辞职,施蒂梅尔被任命为大臣会议主席。
1916年11月10日
施蒂梅尔辞职,特列波夫任大臣会议主席。
1916年12月27日
特列波夫辞职,戈利岑任大臣会议主席。
1917年2月23日
彼得格勒女工举行示威游行。
1917年2月25日
彼得格勒总罢工。
1917年2月27日
“进步联盟”的成员组成了由罗将科领导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
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组成了由孟什维克杜马党团领袖齐赫择领导的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苏维埃。
1917年3月2日
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组成了以Г•Е•李沃夫公爵为首的临时政府。
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将皇位传给米哈伊尔•亚历山德洛维奇。
1917年3月3日
米哈伊尔宣布放弃皇位。
1917年3月8日
沙皇全家被逮捕。
1918年7月16日
在叶卡捷林堡处决了尼古拉二世全家。
当代史:
http://www.vechina.com/html/article/200712/16604.shtml
⑹ 苏联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哪些
斯大林时期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这就是“斯大林模式”。但斯大林错误地发动的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使得一大批无辜的干部群众受到错误的制裁,出现了大批冤假错案,为苏联的建设事业及应对外部敌对势力都带来了重大损失。一部分人认为大清洗是斯大林故意发动的大屠杀,但另一部分观点认为这是斯大林错误估计了国内形势而导致的不幸的错误决策。无论原因为何,这都暴露了当时苏联党政体制中缺乏对民主集中制的坚持和维护,领导人个人权力过大而缺乏制约的问题。导致错误未能及时制止。 1932年至1933年间,乌克兰大饥荒爆发,使250万到480万人死亡,当时苏联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部分加剧了饥荒的蔓延。乌克兰独立后,许多政治家和学者认为1932年-1933年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 斯大林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并姑息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 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建立欧洲共同防御体系而不果,英法却相继同德国发表了带有互不侵犯性质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与此相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此后,在1939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攻打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此举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也使得苏联在二战初期颇不得人心。(参考条目:冬季战争、卡廷惨案)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苏军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九百架飞机、几千门火炮、一千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之后,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1943年初,苏军经过顽强抵抗,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才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到了19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占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全歼日本关东军。 1941年秋天,德国大军攻到莫斯科西北近郊,当时苏联政府与各国使节转到南方现在的萨马拉市。11月7日当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抵达被围困的莫斯科市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所有校阅部队在典礼后立即开赴战场。此活动振奋人心。当年苏联政府将此悲壮仪式拍成记录片在各地播放,在二战时对团结国家民心发挥了极大效果,为苏联争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10月,苏联强行吞并中国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 1945年,苏联与中华民国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外蒙古独立. 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令苏联倍感威胁,相对地成立华沙公约组织。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赫鲁晓夫时期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最后赫鲁晓夫在打倒贝利亚、马林科夫等政敌后成为了苏联最高领导人。此后,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期,也标志着美苏争霸开始。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中大肆批判斯大林,之后全面修正斯大林的政策。虽然他纠正 赫鲁晓夫
了斯大林执政时期的许多错误,释放了大量错划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取消了官僚干部的一些不正常的特权以及“特殊津贴”。但是他不顾客观实际,对斯大林时期的许多功绩也进行全盘否定,造成了苏联乃至整个国际共运内部的思想动荡和混乱。另外,赫鲁晓夫在对外问题上具有大国沙文主义的思想倾向,在对待兄弟党兄弟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上,始终以“老子党”的身份自居,干涉别国内政,这严重败坏了苏联在国际上和国际共运内部的形象。(参考条目:布拉格之春、匈牙利十月事件、波兰十月事件) 赫鲁晓夫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对外主张“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他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曾策划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方面远远领先于美国。(参考条目:加加林、东方1号)
勃列日涅夫时期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为最高领导人,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 勃列日涅夫
期。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中不适当的部分进行了更改,否定了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对外实行强硬路线,行“主权有限论”,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还派兵进驻蒙古,甚至在珍宝岛与中国军队激战。他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勃列日涅夫纠正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与政策过度僵化,导致矫枉过正,反而使苏联国家与社会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 勃列日列夫统治中期,即1975年,苏联国力达到巅峰,国民生产总值由美国的23%上升至53%,核力量也由美国的六分之一上升至超过美国,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但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国民经济因为苏联式福利政策和军费开支巨大而滑坡,尤其是农业生产连年下降,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弱,苏联变得外强中干,国库空虚,国力下降。勃列日涅夫大搞裙带关系,党内腐败愈演愈烈,高级干部成了特权阶层。他曾有句经典名言:“靠工资谁也活不了”,在其这种暗示的影响下,腐败像癌细胞在苏联共产党内扩散,埋下了苏联共产党瓦解的种子。
安德罗波夫时期
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0日,长期统治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去世,由原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继任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安德罗波夫执政一年零三个月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在整顿劳动纪律和完善经济机制的试验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获得了苏联群众的支持。但由于健康原因未允许他完成这一任务。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因长期肾病逝世,终年69岁。
契尔年科时期
契尔年科
安德罗波夫去世后,接替担任苏联领导人的是73岁的契尔年科。 当时从契尔年科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威望来看,显然具有过渡性质。他执政仅13个月,虽然未能改善苏联国内外面临的困境,但保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做了一些具体工作。在他执政期间强调政策的继承性,因此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罗波夫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首先在经济方面,主张对苏联的整个经济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造,提出完善经济活动,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将国民经济变成一种高效率的有条不紊的机制。指出,经济试验的实质在于给企业更多的权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摆脱中央过多的监督。
戈尔巴乔夫时期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及契尔年科皆在上任不到两年便病逝。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特别是停止了武力干预),他的发言人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纳屈主义”。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受挫,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在国内实行经济重建和开放性政策,对所谓“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但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所谓“开放性”的日益深入,苏联和苏共的一些历史错误被提出和纠正,但是更多遇到的是敌对势力对苏联及苏共历史的故意抹黑。戈尔巴乔夫却放任这种抹黑行为的扩大,最终导致了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的思想混乱。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白俄罗斯及乌克 戈尔巴乔夫
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12月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标志着苏联不再存在。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 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存在巨大争议。一部分西方政客、学者和部分俄罗斯右翼人士认为他是有胆略的改革者。但随着苏联解体恶果逐渐显现,很多前苏联地区人民将戈尔巴乔夫视作导致苏联解体和国家悲剧的罪人。 参见: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
⑺ 红场与俄罗斯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红场是俄来罗斯首都莫斯科源市中心的著名广场,位于莫斯科市中心,西南与克里姆林宫相毗连。原是前苏联重要节日举行群众集会和阅兵的地方。西侧是克里姆林宫,北面为国立历史博物馆,东侧为百货大楼,南部为瓦西里布拉仁教堂。临莫红场的地面很独特,全部由条石铺成,在红场的西侧是列宁墓和克里姆林宫的红墙及三座高塔,在列宁墓与克里姆林宫红墙之间,有12块墓碑,包括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捷尔任斯基等前苏联政治家的墓碑。红场南边是莫斯科最经典象征的瓦西里大教堂;北侧是国家历史博物馆,建于1873年,也是莫斯科的标志性建筑。附近还有为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而建造的二战英雄朱可夫元帅的雕像,以及无名烈士墓。东面是世界知名十家百货商店之一古姆商场。斯科河。列宁陵墓位于靠宫墙一面的中部。墓上为检阅台,两旁为观礼台。红场上的每一个建筑都与著名的历史事件有关的!希望你能采纳,谢谢.
⑻ 材料一反映的是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
【俄国1861年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签署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材料二: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事件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说明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事件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俄国1861年改革。
(2)解放农奴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农民赎买份地的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
(3)俄国1861年改革主要是为了维护地主利益和沙皇的统治。
(4)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⑼ 俄罗斯各历史时期教育领域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
复1920年9月27日,苏俄发表第二次制对华宣言,宣布以前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一切俄国租界,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本阶级从中国残暴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地归还中国。
1920年11月 苏俄第三次声明废除帝俄时代对华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治外法权。
1920年4月24日,波俄战争:波兰和乌克兰军队进攻俄罗斯,占领乌克兰。
7月12日,俄罗斯承认立陶宛独立。
8月11日,俄罗斯承认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