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凉寺有着怎样的历史
1400年,唐烈祖在这里抄避暑纳凉,改寺袭名为石头清凉大道场,石头山从此时起称为清凉山。此后,这里成为南唐宫廷的避暑之处。寺内避暑宫的匾额德庆堂是后主李煜所题。
清凉寺内原藏有中主李璟的八分书、画龙名家董羽的龙,以及书法家李宵远的草书等3件艺术珍品,被称为寺中三绝。
清凉寺是南唐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著名僧人文益长期居住在寺内,被中主李璟封为法眼禅师。
他创建的佛教宗派,即为法眼宗,是禅宗南唐的五支派之一。其禅学思想及理论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980年,幕府山清凉广惠禅寺迁到清凉寺。1402年明成祖朱棣重建寺院,改额为清凉陟寺。当时清凉陟寺规模很大,占地约1.3万平方米。太平天国时期,清凉寺建筑多A于战火,直到清朝末年才稍有恢复。
B. 清凉山的历史文化
清凉山的万佛洞开凿于隋代以前,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皆有造像或维修回。万佛洞主答要有四个石窟,规模宏大,借山势而凿。窟内石柱上和四壁雕有形态各异的石佛万尊,其石刻艺术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历代名人骚客、有识之士的赞赏和爱护。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写《清凉漫兴》四首,赞其为“凿山成石宇,馋佛一万尊。人世亦稀有,神功岂无存”。
清凉山也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之一,陈毅《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诗云:“众星何灿烂,北斗驻延安。大海有波涛,飞上清凉山。”另一首《咏“七大”开幕》云:“百年积弱叹华厦,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C. 薄荷的历史及文化
冥王哈迪斯()爱上了美丽的精灵曼茜(Menthe),引起了冥王的妻子佩瑟芬妮(Persephone)的嫉妒。为了使冥王忘记曼茜,佩瑟芬妮将她变成了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长在路边任人踩踏。
可是内心坚强善良的曼茜变成小草后,她身上却拥有了一股令人舒服的清凉迷人的芬芳,越是被摧折踩踏就越浓烈。虽然变成了小草,她却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人们把这种草叫薄荷 (Mentha)。
薄荷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植物,人生难免有许多错过的人或者事物,能再次相遇、相亲和相爱的机会几乎没有,但越是没有就越是想念。
薄荷虽然是一种平淡的花,但它的味道沁人心脾,清爽从每一个毛孔渗进肌肤,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都通透了,那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会让那些曾经失去过的人得到一丝安慰,所以薄荷的花语是“愿与你再次相逢”和“再爱我一次”。此外,它还有一种花语是“有德之人”。
(3)清凉历史学扩展阅读:
薄荷品种超逾500个,当中最为人所知的有黑胡椒薄荷和绿薄荷,其余的还有苹果薄荷、橘子薄荷、香水薄荷等,大多是以它独有的香气而命名。
【花语】:有德之人。
【赠花礼仪】:把几种薄荷花苗分别种在几个陶瓷花盆中,放入木箱赠人。如果能在每盆花旁边插一个标签注明薄荷的品种,效果会更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薄荷
D. 清凉寺的历史
据清乾来隆年间行唐县志自记载,清凉寺是金大定,即1161—1190年间修建, 清凉寺占地13.7亩,周围辖土地164亩,属于刘磁沟村、吴磁沟村、陈磁沟村、和南王庄村的共同财产。每年的六月初六至七月初六的五台山大庙会时,南方的僧侣们到五台山进香,经过清凉寺,都要在此休息几天,再向北进发,因此,该寺又称为“歇脚寺”。
史料载,清凉寺住持是五台山派遣的高僧,直属五台山管理,是五台山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作用和价值引起了历代王朝的重视,每个朝代都曾修缮,甚至重建过,才使这座千年古刹得以繁荣昌盛,经久不衰。清凉寺内有石碑30余块,碑文记载了该寺历次修建、重建及重修,其中一次重大重修是明永乐年间已亥季春。
清凉寺不但建筑艺术高雅,其坐落环境也让人留恋不舍,加之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成了人们去五台山旅游的第一站。寺中大殿的“三菩萨”壁画更是名扬天下,历史上的文人学者、诸家名流、达官显贵、名道高僧,到五台山旅游时都到此一游,专门来欣赏壁画,领略风采。可惜的是1926年被英国人买走,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E. 学历史的困惑......
我现在上大学了,以一个过来人的感触说说吧(我历史高考得了144,满分150)。专我觉得历史最属重要的要有自己的思路,我复习的时候一般只看笔记,这样整个框架结果就会很清楚。而到细化必须看书的时候,不妨多看看书上小字部分那些有趣的东西,这样可以强化记忆。而且分析题时也常会用到,我就经常在考试的时候先想到那些有趣的小知识,再联想到他是在书上的哪里,再想到自己笔记上是什么框架,尔后根据框架一条条地去找符合的知识点写上去,就基本没问题了。
F. 清凉门的历史典故
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设置清凉门兵马司驻守清凉门。洪武十二年(1379年),版改清凉门为清江门权。明弘治年间(1488~1505),仍然称清江门。到了明万历三年(1575)的秋天,家住南京洪武街的学者顾起元回忆他十岁时,见到这座城门外建有一座当年朱元璋渡江纪念性“建筑”的桅杆一根,“每岁祭之,遂为常制,一兵世守”。“高仅可丈五六尺,一木栏围之,置地上,后不复见矣”。关于明太祖朱元璋渡江的船,还有另外一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与明初大将军徐达渡江时,船夫一边掌舵,一边大声喊着号子:“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明太祖朱元璋听了大喜,“与达蹑足相庆”。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后,给船夫的侄子做了官,还把当年乘坐的船全涂上红色,称之为满江红。不过,顾起元提到的这座城门名,已由清江门改回了原名——清凉门。
G. 冷饮的历史
1]冷饮在古时被称为“冰食”。冷食的传统源远流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是当时的奴隶们唱的一首农事诗,二之日、三之日指的是旧时的十二月和正月。翻译过来就是:十二月,把冰凿得通通地响。正月里,把它藏进冰窖。“凌阴”就是藏冰室。藏进冰窖干什么用呢?供贵族们在夏天时享用。
食冰
古时贵族食冰,首先依赖于藏冰。《周礼·天官·凌人》中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凌:冰室;三其:三倍),春始治鉴(春天献羔而启冰)。”凌人是周朝专司冰事的职官,主掌斩冰、藏冰、启冰、颁冰诸事。在陕西凤翔,发掘出过秦时一处凌阴。这个凌阴掘于一个夯土台基的中央,深约2米,窖口10米×11.4米,底8.5米×9米。窖周围的夯土成隔温墙,厚3米。窖上有瓦顶建筑,窖底铺板岩,窖口有五道可起落的闸门,闸门下有排水道,可供溶水排出。冰窖周围有大量腐殖质,大约是昔日用麦草做保温层的残迹。 过去,按节令,夏历十二月凿冰,正月藏冰,三月启冰。藏冰时,按《仪礼》记载,要祭司寒之神。祭品要用黑色的公羊和黑色的黍米,因为寒气来自北方,司寒之神也就是北方之神。北方的土是黑的,北方的神也是黑的,故称“玄冥”。待启冰时,还要献礼。献礼要用羔羊春韭,在窖口要挂上桃木弓、荆棘箭,以辟鬼邪。启冰时取出的第一批冰,要托以祭盘,于太庙祭祀先祖。 除冰室、冰井之外,还有“冰鉴”。“冰鉴”即冷藏食品的大冰盆,今有出土的曾侯乙“冰鉴”两个,呈方形。这种“冰鉴”有盖,里面装一方壶。盖的中间是空的,盖上盖子,方壶的壶盖正好从中间露出。很显然,这壶是用来盛酒的,“冰鉴”对壶中的酒起到了冰镇的作用。
造冰
因当时收藏冰非常不易,所以唐以前,能享用冰的人并不多。当时皇宫举行冷宴,以食冰为主,皇帝即以冰颁赐部下,以示皇恩。隋唐以后,城中开始有卖冰的铺子,但夏天冰的价格仍很高。《云仙杂记》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至唐代,中国已有人造冰。《杜阳杂编》记载:“盛夏安镬,用水晶如掌者汲水煮沸,取越瓶盛汤,油帛密封,复煮千沸,急沉涧底,平旦冰结矣,名寒筵冰。” 中国人造冰与欧洲人造冰相比,大约早了5个世纪。初创冰雕者,当属唐代的杨国忠子弟。《开元天宝遗事》记:“杨国忠子弟,以奸媚结识朝士。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置之雕盘中,送与王公大臣。惟张九龄不受此惠。” 皇帝们在盛夏因为多食冰水,就容易暴病。《宋史·施师点传》记,施师点任礼部侍郎后,孝宗皇帝很器重他,经常与他长谈。“一日入对后,殿上曰:‘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师点曰:‘自古人君当无事时,快意所为,忽其所当戒,其后未有不悔者。’上深然之。” 《本草纲目》也记载,宋徽宗因食冰多而致脾病,国医久治无效,召杨介诊之。杨介以冰块煎药,所谓“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以冰治冰,结果治好了徽宗的脾。
编辑本段冷饮的分类及选择
食用冰
质量好的食用冰色泽应均匀,有透明感;形态完整,且大小一致;冻结坚实,滋味纯正,无异味;肉眼看不出杂质。
冰淇淋
好的冰淇淋口感清凉细腻,滋味和顺,绵甜爽口,具有各香型品种特有的香气,呈均匀一致的乳白色或与其花色品种相一致的均匀色泽,无变形、无软塌、无收缩,涂层无破损,不存在有冻结紧固等现象。
雪糕
好的雪糕色泽符合品种应有的基本色,如乳白色、棕褐色等,且均匀一致;形态完整,大小一致,表面起霜;插杆整齐,无断杆、多杆和空头现象,涂层均匀无破损;组织结构坚实、细腻、滑润,无明显粗糙的结晶,香气纯正,无异味,无杂质。
汽水
好的汽水色泽纯正,无沉淀物及肉眼看得见的杂质;瓶口干净、严密,无漏气、漏液现象;汽水的液面与瓶口距离为3~6cm。若汽水甜味不足,异味有余,表明汽水已变质;若汽水的清凉刺激感不明显,则表明饮料中的CO2含量偏低。
果汁
果汁饮料是将果实的汁液兑入不同量的水和糖而制成。品质好的果汁应有天然色泽,具有其品种特有的香味。澄清果汁应澄清透明,无混浊;混浊果汁应均匀一致,无沉淀和杂质,封口严密,不漏液。
编辑本段几款自制中药防暑冷饮
夏天,天气炎热,消暑冷饮往往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防暑冷饮的配制方法。 清凉三鲜饮 鲜竹叶30克,鲜荷叶30克,鲜薄荷适量。制法:将以上3味药用清水2000毫升浸泡半天,加热煎煮约10分钟,过滤后,再加入适量蜂蜜搅匀。冷却后代茶饮,有清热去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防暑三豆饮 绿豆100克,黄豆30克,赤小豆30克,荷叶15克。制法:将以上各味加水2000毫升,煎煮至豆烂后,加白糖适量。冷后可以清汁代茶饮。此饮有清热解毒、和中健脾、去暑利湿的作用。对慢性腹泻、脾虚湿重者很有好处。 解毒三花饮 金银花20克,菊花20克,淡竹叶20克。制法:将以上三味加清水2000毫升,浸泡后煎煮约10—15分钟,过滤后,加入适量蜂蜜搅匀。冷后代茶饮,能清热解毒、明目除烦、清心利尿。 消暑三白饮 白茅根100克,白扁豆10克,白木耳10克。制法:清水浸泡后,煎煮,取汁加入白糖适量,代茶饮。此方具有清热养阴、去暑利湿、健脾开胃之功效。 菊花蜂蜜饮 菊花50克,麦冬20克。制法:以上各味加水约2000毫升浸泡,煎煮后保温半小时,过滤后加入适量蜂蜜搅匀,冷却后当茶饮。此方可生津止渴、清心健脑、明目养肝、消除疲劳。 山楂麦冬饮 山楂20克,炒麦芽20克,麦冬20克。制法:以上各味加水煎煮开后,过滤上清液,可加入适量白糖,冷后代茶饮。此方有开胃健脾、生津止渴功效,特别对中老年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适用。
编辑本段冷饮史话
(详解) 曹祈东 吃冷饮,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用最原始的方法制冰了,如《诗经》中就有奴隶冬日凿冰储藏以供贵族们夏季享用的记载。到了周代,出现了专管取冰用冰的官员,称为“凌人”。《周礼·天宫·凌人》记有:“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秋末期,“冰镇米酒”已经开始在诸侯们的宴席上出现。战国中期,我国的冷饮制作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三国时期的藏冰之俗更盛。屈原《楚辞·招魂》有“华酌既陈,有琼浆些”之句,后面又提到一种“柘浆和瑶浆”。柘浆,是甘蔗榨成的液汁;瑶浆,泛指用各种鲜果榨制加工的糊状冷食。这琼浆柘汁,可以说是现代的奶酪、冰糕、杏仁露及枇杷露的原始产品。 唐代,诞生了人造冰,苏鹗在一本记述唐朝宝应至大中年间即代宗至懿宗十个朝代的笔记《杜阳杂编》中说:“盛夏安镬,用水晶如掌者汲水煮沸,取越瓶盛汤,油帛密封,复者千沸,急沉涧底,平坦冰结矣,名寒筵冰。”到了晚唐,商人为了招徕生意,在冰中加糖,更吸引顾客。 宋朝初年,冷饮已经开始大量进入市场,人们把果汁、牛奶、药茶、冰块等混合调制成冰冻的饮品,名叫“冰酪”,如北宋汴京的“砂糖冰雪冷元子”,南宋临安的“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等。南宋诗人杨万里对“冰酪”大加赞赏,曾为此题诗一首:“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此时的冷饮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脱掉了贵族化外衣,享用者已由朝廷的官宦贵族扩展到了庶民百姓。 元朝时的商人,又在冰中加上蜜糖和珍珠粉。元忽必烈执政时,开始生产冰淇淋,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还颁布了一道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淇淋的敕令。直到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开中国时,才把我国冰淇淋的制作方法带到意大利,以后又传到法国和英国。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一书中说:“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后英国商人又将冰淇淋改制成雪糕。1768年,荷兰化学家普利斯特创造了一种能解渴消暑的“荷兰水”,也就是现在的汽水。1920年,美国一名商人成功研制了冰棍。从此,冰棍便成了世界各国人民盛夏消暑的佳品。 明清时代,冷饮的花样就更为繁多,最负盛名的是北京的“冰镇酸梅汤”。据史书记载,当时北方的卖冰者们,常以铜盏相碰作响来招徕顾客,为此,清代诗人王涣洋曾作诗赞道:“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由此可见,当时的冷饮已经比较普遍了。 我国用机器制造冷饮食品,最早始于1927年,当时上海出售的冰棍,大多是圆柱形的,日产量不过两三千支。后来,冰棍的形状才改成了扁长形。时至如今,冷饮花样繁多,已经无法用文字描述了。
编辑本段冷饮注意事项
夏季吃冷饮几不宜 1.不宜饮用过量。冷饮过量,轻则胃胀难受,重则引起消化不良或胃肠炎、腹泻等。 2.不宜种类太杂。饮用的冷饮种类太杂,饮料相互交叉,对身体有害。儿童夏季吃冷饮,尤要注意节制。 3.不宜大汗后暴饮。大汗之后暴饮,会刺激血管和皮肤收缩,引起“闭汗”,不仅不能很快地补充调节体内水分和盐类,反而会冲淡了胃液,从而导致胃肠道疾病。 4.慢性病患者不宜滥饮。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冠心病患者,不宜滥饮。同时,要注意选择甜度适中的品种,有节制地饮用,以免诱发疾病。 不会影响健康的冷饮食用法 天气炎热,冷饮开始占据人们的生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宜吃冷饮,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吃冷饮更要有所选择,甚至应忌冷饮。 胃溃疡、胃炎、消化不良患者不宜多吃冷饮。由于患者消化系统功能较差,吃冷饮后容易刺激消化道黏膜,影响消化功能,加重病情。饭后也不应该马上喝冷饮。饭后人体血液大多集中在胃等消化器官,如果饭后马上吃冷饮,使胃部扩张的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妨碍了正常的消化过程。冷水的刺激也使胃肠道蠕动加快,影响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同时,冷水还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另外,老年人一般上消化道功能减退,对冷饮的耐受性也有所降低,也不应该大量吃冷饮,以免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喝水最好是在饭前两小时。温热的茶水是较理想的饮料,最好的饮料温度是介于30--32摄氏度之间,跟体温接近。冷饮的温度一般要比胃内温度低,长期喝过量的冷饮,会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导致胃的防卫能力下降,影响健康。少喝冷饮和冰水,尤其不宜在饭前、饭后食用,这样才不容易影响健康。
编辑本段这些人群最好别吃冷饮
随着天气变热,冷饮市场销售火爆起来。有关专家提醒,入夏后食用冷饮要适量,某些病人更应注意饮食禁忌,否则会影响健康。 具体而言,以下几类人群在食用冷饮时要特别注意 1.老人和幼儿。这类人群由于体质较弱,在短时间内吃大量冷饮,可能出现口腔肌肉麻痹、痉挛;由于胃肠骤然受冷,刺激肠粘膜引起胃肠不规则收缩,可能出现腹痛;由于冷热不均,胃肠血管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受到不良影响,导致胃肠功能失调,肠蠕动加快,容易发生腹泻等症状。 2.糖尿病患者。冷饮料一般含有较多糖分,病人食之可使血糖升高,导致病情加重。 3.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胆囊炎、消化不良患者。 4.这些病人的消化系统功能较差,吃冷饮后容易刺激胃肠粘膜,加重病情。 5.龋齿、牙质过敏患者。这类病人吃冷饮会诱发牙痛。 6.高血压、冠心病和动脉硬化患者。这类病人如果大量食用冷饮,会突然刺激胃肠道,使血管收缩,升高,加重病情,容易诱发脑溢血。 7.咽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关节炎患者。在冷饮的刺激下,这部分人可能咽喉部炎症加重或诱发咳嗽,或引起旧病复发。 8.肾病患者。这类病人不宜食用含有香精、色素香料等成分的冷饮,因为这些成分会加重肾小球过滤排毒的负担,同时可使浮肿症状更加严重。 9.肥胖患者。冷饮中含糖多,会增加肝糖元,转化为脂肪,使身体更加肥胖,容易诱发脂肪肝和高脂蛋白血症。
H. 清凉大师的个人简介
清凉大师,华严宗四祖;世称清凉国师、华严疏主。十一岁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一生广泛参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等各宗教义;
贞元十二年(公元七九六年)应德宗之诏入长安,协助罽宾般若法师翻译乌荼国王贡献之《华严经》后分梵本,共四十卷,世称《四十华严》;又奉诏于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
世寿达一世纪余的清凉澄观大师,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讲经,当时地位颇受尊崇,可谓历史上绝无仅有。其弟子宗密、僧叡、法印、寂光称为门下四哲,继承法统者为宗密。师对华严的主要贡献是记述华严诸师之言说,光大华严宗。讲说《华严经》达五十遍,著作有《华严经疏》等书四百余卷,俨然为中国佛学宝藏中重要的一环。
据史书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诞生,生时光明满室,照彻邻坊。稚龄时,即喜聚沙建塔为戏,及至成人,身长九尺四寸,双手过膝,口竟有如佛相之四十齿。
澄观大师年少时,就发下十誓弘愿(后称“清凉十愿”),一生以此自励。此十愿为:体不损沙门之表,心不违如来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经,性不染情爱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尘,胁不触居士之榻,目不视非仪之彩,舌不味过午之肴,手不释圆明之珠,宿不离衣钵之侧。
澄观大师身历九朝,先后为七世皇帝(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讲经,累封为国师。文宗开成四年三月六日,澄观大师预知时至,召集弟子海岸等人,咐嘱后便跏趺而寂,世寿一百零二僧腊八十三。文宗以师为先帝祖圣所崇仰,特罢朝三日,重臣缟素,举国哀悼。
圆寂之后,印度有位证得罗汉果的僧人,来震旦(中国)弘扬佛法,续佛慧命,路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的地方,忽见有两个童子,凌空而过,这位僧人用神通制住二童子前进,乃问他们前 往哪处?所为何事?二童答:‘我们到震旦请华严菩萨的齿,拟在印度文殊堂供养。’僧人又问:‘何人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二童答:‘澄观国师。’言毕,二童凌空而去。这位罗汉来到长安(唐朝的国都),将此消息宣布,奏明皇帝,准许开澄观国师的棺,果然发现门牙少了二颗。由此大家才知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乘愿而来教化众生。贞元十六年韩愈还曾作《送澄观》诗:“皆言澄观虽僧徒,公才吏用当今无。”称赞他的才学。而史记载:唐文宗为澄观之死辍朝三日,并撰《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像赞》,称赞澄观“教融海岳,恩廓乾坤。首相二疏,拔擢幽昏”。宰相裴休等“重臣缟素,”并为澄观树碑。
I. 燥热的夏天,古人是怎样用“冰”来降温、保鲜的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面对炎热的夏天,有许多可以采取清凉的措施,例如有空调,还有冰箱来保存食物以及风扇等等。我国是世界上用兵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可以知道,古代人民夏季也能用冰块来降温,那么,古人是如何用冰来降温和保鲜的呢?古代取冰一般是通过冬天再解冻的河面上,将冰切成块状,然后当它的厚度达到一米以上时。古代勤劳的人们就会把冰块运到事先挖好的地洞里。这样等到了夏天的时候,就可以拿来降温啦。冰制作的食物最开始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了,到了唐宋便慢慢开始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里,成为了他们炎炎夏日中舒缓清凉的一种解腻之物。另外,还有一些古人用冰来保存尸体,古人下葬极有讲究,需要选取好的时机才能下葬,因此在夏季有人去世之时,为了防止他们腐化腐烂,要将遗体放在清凉的地方存放至下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