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卦历史事件

卦历史事件

发布时间:2021-02-03 14:33:08

⑴ 我想知道一些有关于中国的历史,比如天支地干,二十八星宿,周易六十四卦等等

天支地干http://ke..com/view/1661370.htm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二十八星宿http://ke..com/view/17723.htm
【释义】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青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印度、波斯、阿拉伯古代也有类似我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示例】当代·殷谦《天廷秘传》:“泰初,天极星之众星自成,乃天极星海也,天极星海所纳三大星系,乃太阳星系、银河星系、玉衡星系也。天极星为昊天之宙室,其於银河星系,纳二十八星球,乃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故为中宫。”(殷谦·《天廷秘传》第一回) 【延伸】二十八宿[1](“宿”,拼音:xiù,中古拼音:siuh),中国古代天文学说之一,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国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

周易六十四卦http://ke..com/view/163816.html
《周易》里的“六十四卦”,图像上是由两个八卦上下组合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律演化。在阴阳的变化中,阐述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和指导。

各卦的含意可参见:周易上经三十卦一览及周易下经三十四卦一览。 《易》中的八经卦,两两重复排列为六十四卦。 卦名是: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 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遁、大壮、晋、明夷、 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 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 既济、未济。
六十四卦速记表周易里的六十四卦,图像上是由两个八卦上下组合而成。 各卦的含意可参见:周易上经三十卦一览及周易下经三十四卦一览。 《易》中的八经卦,两两重复排列为六十四卦。 卦名是: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 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遁、大壮、晋、明夷、 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 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 既济、未济。
六十四卦速记表
乾(天) 坤(地) 震(雷) 艮(山) 离(火) 坎(水) 兑(泽) 巽(风) 乾(天)1乾 11泰 34大壮 26大畜 14大有 5需 43夬 9小畜 坤(地)12否 2坤 16豫 23剥 35晋 8比 45萃 20观 震(雷)25无妄 24复 51震 27颐 21噬嗑 3屯 17随 42益 艮(山)33遁 15谦 62小过 52艮 56旅 39蹇 31咸 53渐 离(火)13同人 36明夷 55丰 22贲 30离 63既济 49革 37家人 坎(水)6讼 7师 40解 4蒙 64未济 29坎 47困 59涣 兑(泽)10履 19临 54归妹 41损 38睽 60节 58兑 61中孚 巽(风)44姤 46升 32恒 18蛊 50鼎 48井 28大过 57巽 乾宫八卦 乾属金 乾为天
乾(天) 坤(地) 震(雷) 艮(山) 离(火) 坎(水) 兑(泽) 巽(风) 乾(天)1乾 11泰 34大壮 26大畜 14大有 5需 43夬 9小畜 坤(地)12否 2坤 16豫 23剥 35晋 8比 45萃 20观 震(雷)25无妄 24复 51震 27颐 21噬嗑 3屯 17随 42益 艮(山)33遁 15谦 62小过 52艮 56旅 39蹇 31咸 53渐 离(火)13同人 36明夷 55丰 22贲 30离 63既济 49革 37家人 坎(水)6讼 7师 40解 4蒙 64未济 29坎 47困 59涣 兑(泽)10履 19临 54归妹 41损 38睽 60节 58兑 61中孚 巽(风)44姤 46升 32恒 18蛊 50鼎 48井 28大过 57巽 乾宫八卦 乾属金 乾为天

⑵ 六十四卦的历史来源

一说由八卦两抄两相重面来,即先有八卦后有六十四卦。认为两个经卦上下重叠构成六十四卦。关于重卦作者:古代主要有伏羲、神农、夏禹、文王等不同观点。近代有人以为是殷商卜者所作。
一说由数字直接演化而成,即先有六十四卦而后有八卦,或六十四卦与八卦同时产生。近代从安阳四盘磨、岐山凤雏村、陕西周原等出土的甲骨上发现刻有六个数目字一组的符号。表明六十四卦古已有之,并非由八卦重卦而来。据考证这些文物时间约为殷周时期,可见六爻卦象的出现当为周初(约公元前11世纪)以前。

⑶ 请问一下道教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越详细越好。谢谢!

第一章 道教的孕育与诞生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而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
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
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
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
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另外葛洪师授奇宝即:<<三皇内文>>为符道之书之首,它与<<五岳真形图>>是最重要的符咒之书.三皇内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图.后来变成纯粹的符咒.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站在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早期道教所做的历史总结.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后世的道教影响很大.成熟了丹鼎派,也标志了早期道教的终结.

第四章 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
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
自南北朝以来,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毁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后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则天是先佛后道,唐玄宗崇道抑佛这些当时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自始至终的崇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

第七章 唐代道教心性论的形成
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论建树的总体与精深方面,有不足之处,常处于佛教下风.此时,道教中的博学之士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家老庄之学为本位,吸取佛字中的义理精华,加以融会贯通,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哲理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解释与新观念,形成新的道教义理之学.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探讨成玄英的重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承于江东重玄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与又玄说,二是独得于魏晋郭象之玄学思想而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独化说,三是深化道教哲学理论的道性与真性说.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核心即是关于玄与又玄的学说.其内容为:道本无名无形,不可言说,然而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无之与有,虽然名称不同,但同为大道所出.故道的这种深奥玄远的状态称作玄.如果能够悟解道的这种深奥玄义,也就打开了认识天下万物的心智的关键.成玄英的真性说实际表明了这样一条逻辑思信维路向:即道之本性是自然清静的,修道众生也同万物一样,禀赋道性而自然化生,因此众生之本性也应是清静无为的,然而众生赋性成形以后,由于外物的诱惑和干扰,则渐渐耽于物欲.心识迷乱,丧失本性.解救的唯一办法就是静心修道,摒弃物象之干扰,体悟万法虽动不动,而归根复命,静于真性,以达长生久视之道.
李荣是继成玄英之后又一个在重玄思想领域内有独到学术研究和贡献的道士.他著有<<老子注>>现已失传.他认为至真之道是虚极之理,无声无色,无形无名,即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和心灵来认识.然而它却能包容一切事物,弥罗整个宇宙.既然世俗的正面认识方式不足以表达真道的存在,那末只能从反面的否定方式来以体认.真道作为实体,不生不灭,从时间上讲是不常不怕断,从空间上讲是无象无形,从运动变化来说不盛不衰,无所相待,绝对长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体,时空与运动变化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而道排除了所有这些条件,没有任何东西可与它相对,因此,这样的真道其性质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实体.李荣将道解为虚极之理是他在道教义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
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号白云子,他的道教哲学思想可归纳为:1.道本元气论.就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2.注重生命科学与养身健体修炼.他又将道教的心法修炼分成敬信,继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步骤来完成.
第八章 唐代道教的经戒传授
道教派别多种,每派中法师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传授的经文也不同.一般地讲教外人士多称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后可成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称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晋升洞神派三皇弟子,无上洞神法师;然后再成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师;再迁为界玄派升玄内教弟子,升玄法师;再上一级成为洞玄法师,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只有得到洞真法师尊号后,不管原属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级法师的职位.

第九章 唐代道教的法箓传授
箓通常是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为法箓,法箓文牒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道教法师们认为箓文是由道气演衍的文字,是太上老君的灵文,九天众圣的法言.因此,符图的绘制采用象征云霞烟雾的篆体,文中排列众多天仙地祗名号,要求受箓道士熟读背诵,成为做法事的凭仗. 箓文实际上开创于张道陵.隋唐以来,道士推崇符咒术,他们坚信奉受太上所传的法箓,背诵箓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均受治于我,天神保我,吏兵护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扰,在道门内将符员视为瑰宝.并制定了严格的授受规则,程序.唐代三洞法箓分属于洞神,洞玄,洞真,三洞之间有高低之分但没有门户隔阂.
正一盟威法箓:它是南北朝以来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它又称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宝箓.太为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为黄中总数,元精固守.正一法箓始自张道陵,经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的整理使法箓适用于道教各派的传薪,斋醮活动.
唐代道教外丹
学术界称唐代为道教外丹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统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饵仙术,这极大的信推动了道教外丹的发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教外丹术的历史发展本身.因为在某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分岐,特别是以什么药物作为还丹原料这一问题上主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最重视炼制和服饵黄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张以铅汞为至宝大药的铅汞派;以及硫汞转炼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炼丹实践成果在古代化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黄帝九鼎丹,老君还丹最为著名.
第六章 隋唐道教重玄哲学与政治
魏晋以来不大受道教重视的老庄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经,成为唐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道经.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重玄之道即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性是指众生禀赋于道或道同一的不变之性.众生即是道,道中有众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在唐代崇奉道教,即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个人的信仰,但仍旧以政治利用为主.
其一是利用道教神灵来制造皇权神授论,以达到神化皇权和帝王的目的.
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术来佐国济民,其实质是利用宗教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
其三是利用道教劝善惩恶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
其四是利用道教来抑制或反对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传和发展.
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之略和养生之道.
其六是利用道教神仙方术以求长生成仙.
自南北朝以来,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毁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后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则天是先佛后道,唐玄宗崇道抑佛这些当时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自始至终的崇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

第 第八章 唐代道教的经戒传授
道教派别多种,每派中法师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传授的经文也不同.一般地讲教外人士多称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后可成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称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晋升洞神派三皇弟子,无上洞神法师;然后再成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师;再迁为界玄派升玄内教弟子,升玄法师;再上一级成为洞玄法师,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只有得到洞真法师尊号后,不管原属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级法师的职位.

第九章 唐代道教的法箓传授
箓通常是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为法箓,法箓文牒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道教法师们认为箓文是由道气演衍的文字,是太上老君的灵文,九天众圣的法言.因此,符图的绘制采用象征云霞烟雾的篆体,文中排列众多天仙地祗名号,要求受箓道士熟读背诵,成为做法事的凭仗. 箓文实际上开创于张道陵.隋唐以来,道士推崇符咒术,他们坚信奉受太上所传的法箓,背诵箓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均受治于我,天神保我,吏兵护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扰,在道门内将符员视为瑰宝.并制定了严格的授受规则,程序.唐代三洞法箓分属于洞神,洞玄,洞真,三洞之间有高低之分但没有门户隔阂.
正一盟威法箓:它是南北朝以来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它又称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宝箓.太为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为黄中总数,元精固守.正一法箓始自张道陵,经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的整理使法箓适用于道教各派的传薪,斋醮活动.
正一盟威秘不传人符箓
太上童子一将军箓-它是张天师正一派入道最初必受的箓文
太上正一仙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阳箓授予男子
太上正一灵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阴箓授予女子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统帅阴阳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九凤破秽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步星罡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百鬼召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考召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斩千鬼万神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太玄四部禁气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灵赤官斩邪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毕印箓
唐代道教外丹
学术界称唐代为道教外丹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统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饵仙术,这极大的信推动了道教外丹的发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教外丹术的历史发展本身.因为在某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分岐,特别是以什么药物作为还丹原料这一问题上主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最重视炼制和服饵黄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张以铅汞为至宝大药的铅汞派;以及硫汞转炼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炼丹实践成果在古代化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黄帝九鼎丹,老君还丹最为著名.
多了.
三教合一是唐宋时代宗教思想发展的总趋势.这种思想也同样表现在宋代形成的吕洞宾信仰中.由于吕洞宾信仰在宋代的广泛影响,宋代形成的全真教南北宗都把其信仰吸收到自己的教派来.全真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北宗创始人王重阳,建立起他们与吕洞宾的师承关系来.内丹术全让全真派占去,正一派只余下传统的鬼神崇拜与符咒之方术了.这一时期也出现的八仙的传说.
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事实上是一种自我更新.宋代全真教的出现正是这一更新的结果,全真教能建立道教丛林,使道教开始有了统一教团组织和明确的传法世系,元代以后道教基本被划为正一与全真两大派.从此也就结束了前代道教散乱芜杂的存在方式.

第十三章 两宋内丹派道教
外丹经过了数百年的实验,至唐末,终于使人们认识了外丹成仙说的荒唐,在此条件下,内丹成仙说乘时而起,以一套具有玄深哲理依据的内容成为了道教炼养术中的显学,并形成了以修炼内丹为主的教派-主要流传于南宋的金丹派及兴起于金朝的全真道。
内丹的传承第一代为钟离权,如<<混元仙派图>>,以下第四代是两宋内丹方面最重要的人物系出于刘海蟾门下:李练,张仲范,蓝元道(养素先生),马自然,张伯端,张继先,王庭扬,刘列,陈仲虚,小郑真人,麻衣道者,陈抟等。其中陈抟为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通三教之学,多所师法。张伯端为金丹派南宗之祖。代表作为<<悟真篇>>,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被后人尊称为南宗五祖,一述张伯端一系,主张一已清修。内丹的盛行,使传统的丹鼎道教改变了其贵族专利品的性质,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接受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内丹派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教团南宗,全真道,这是丹鼎道教的一大改革,也是宋元道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概观张伯端内丹学,大略以禅道结合,先命后性为特征,主张从传统内丹修命之门入手,修命时强调须用先天精气为药物,炼精气须用元神所主生真意为主人,也就是由道入禅。
概观陈抟内丹学,皆主张性命双修,强调须取走天元精元为药物,重元神,真意在炼丹中的主宰作,一点显然受到禅宗影响,大致而言,道教传统内丹与禅宗结合融汇是两宋道教内丹的特质所在。陈抟的内丹学集中体现在<<无极图>>中,他运用禅宗“唯心是法”的思想武器,公开向周孔法统挑战,明白指出儒家传统的易学仅为一家之言,并不能揽尽易道。其次陈抟内丹学说为宋元内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他在道家易学方面是建树是丰富多采的。深化了道教理论领导领域的建设。
两宋内丹不仅传行于以内丹炼养为主旨的南宗等道派中,而且传入符录派,促成了符录派的改革。而且传行于儒者文士中,对宋代理学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苏轼,朱熹,周敦颐等都曾究心于内丹学。

第十四章 宋元全真道
全真道,又称全真教,是在金朝占领的原北宋土地上创立的一种新道教,也是道教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影响最大,最重要的教派,尤其是丘处机及其弟子的完善与发展,成为元代以来家喻户晓,与正一派流传至今的道教两大派之一。
全真教的出现是与三教合一的历史大背景密不可分的。王喜的七大弟子中,丘处机是宗派改革思想突出的继承与发展者,同时也是全真教发扬光大的主要传人,他以心性学说为基础,总结了一套简易地修命方法,从而完善全真道三教合一的内丹思想,他对合时代统领全真教止杀救民,积功行善,把宗教的社会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掌教期间,全真道影响深入人心,教众遍布天下,迅速成为道教一大宗派,他也是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道教思想家,他以七十三岁高寿,西行万里,面见成吉思汗,通过讲道戒杀,警悟蒙古统治集团的武力征代意识,对元朝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他利用成吉思汗的特权,为保护人民,保持传统文化作出了显著贡献。道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仁慈为核心的各平思想;无为即有为既出世又入世的观念;性命双修的内丹思想;立志向道的教育思想,他的明确目标,珍惜光阴,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精神至今仍有借鉴作用。在王重阳卒后,全真道分出许多支派,有遇山派,南无派,随山派,昆仑派,盘山派,清静派,中和派等。其中以丘处机的龙门派最为鼎盛。
丘处机卒后,由于元政府担心其势力危及统治而加了限制,主要在于教团领导人两方面的思想意识变化而促成了全真道地位的下降而终结了其辉煌时代。其原渐因在于,全真道由安贫守贱到崇尚华丽,破坏了全真道原来的纯朴形象。其二是居功自傲,自栩化胡,导致释道矛盾。

第十五章 宋元符录派的道教
宋元时期,正一,上清,灵宝三大符录旧派,分加以龙虎山,茅山,合皂山为本山,并派生出了天心,太一,东华新支派。也出现了以儒道融合的典型道派-净明道。正一道派因为以创新雷法(雷法的主要目的主是通过作法求雨祈晴,解决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的现实问题。)而出名世著。其中以张继先为代表,其师从系与同时代的神霄浙创始人王文卿。在其符录派发展过程中,符录与内丹融合形成了神霄与清微两在符录新派,并衍生出西河,武当,南宗等支派。神霄派强调内炼外用皆须以本性元神为主为本。神霄派还从内丹人身小天地等于宇宙大天地之说出发,认为雷法中所召摄的雷神吏将,实际上就是人自身的在宝:精、气、神及五行。清微派称其符出于清微天元始天尊,故以清微名宗,其也以雷法为主,名目很多,清微派也主张内炼为本,符录为末。综上所述,神霄派与清微派都是通过天人一体的玄学推论,无限扩大人自身的潜能,而为咒术建立其唯心主义的哲学依据。符录派如此交融,互相之间难分泾渭,逐渐联合为正一一大派,江南诸教派已无多大区分了。

第十六章 明王朝与道教
弥勒教自隋朝出现,成为历代组织民众起义的宗教。至宋代演变为白莲教,与明教相结合,元末农民起义即以此为号召。所以立国后,称其国号为“明”。朱元璋投军信奉其教,但其对宗教的信仰也太深,自然要任用方士与道士,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刘伯温。刘伯温精通道教方术。建立明王朝后,明代各帝均对道教尊崇,明代的道士数量很多,他们已不再深居庙宇超脱红尘,而变为满足民众世俗信仰而存在的从业人员。明代帝王对于宗教信仰的实用主义态度也带来了道教自身的变化。明太祖分道教为正一与全真,认为全真独为自己,而正一可以有利于人伦,厚风俗,即已表现出对正一与全真的不同态度。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宗教上,就是人们对宗教的信仰追求发生了改变,不再注意那些空泛的说教和虚妄的神仙世界,而是希望能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道教来说,符咒禁忌,去病禳灾,祈晴止雨,养生送死,以及观风望气,相卜降乩之类,都成了人们信仰需求的热门货。佛教与道教一样,为了满足帝王与与众的需求,佛教与道教二教已基本合流了。趋于民间化和世俗化。并与明代社会生活和民间风俗发生更密切的联系。是明代道教的主要特点。

第十七章 明清道教的两大派
元代以来,道教诸派逐渐会归于正一与全真二大派,据1927年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总簿>>记载,当时全国道门有八十六个道派,就严格意义来说,实际道派也是不足20个派别。其实质就是属于正一及全真派。明代正一道士中留下有著述对其教义有阐发者,只有明初的张于初与赵宜真两人。其思想内容就是第一申明道统源流,上攀先秦道家,第二就是强调性命双修,内炼为本。第三就是道释儒三教同源,儒道融合的性命说。第四就是以内炼为本的斋醮道法说。第五就是继承全真教风,清整戒律清规。
在道书的结集与明代道藏的编辑中,<<道藏>>是汇集道教典籍的一部大丛书,明成祖四年(1406年),由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修<<道藏>>,后由其弟子张宇清继续编整。至正统十年(1445年)刊成。称为<<正统道藏>>。共5305卷,以三洞,四辅分类,用千字文为函目。从“天”字至“英”字,共480函。1607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补充编校<<续道藏>>,共180卷,不分类,由“杜”字至“缨”字,共32函。明刻<<道藏>>藏于北京万寿宫,到了清代,经板已有残缺。至八国联军入北京,正续<<道藏>>经板被焚。20世纪20年代涵芬楼借北京白云观所藏正续<<道藏>>改为线装小本,70年代台湾又根椐涵芬楼影印本缩印为精装六十册。80年代日本中文出版社影印为16开本30册,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又缩印为十六开36册。使道藏流传于世。
明代全真教的发展尤以永乐年间的道士张三丰为重要代表。成为吕洞宾之后的最富盛名的“活神仙”,逐渐形成了武当派,其内丹学说从宇宙生成探究人生命之源,其发挥前人之说,颇有独到之处。张三丰有<<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影响最大。后其派分支为自然派、三丰派、日新派、蓬莱派等八支门派。全真诸派中呈中兴之象者唯有龙门派,以龙门派律宗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为中兴之祖。
渗入民间的道教观念和儒佛通俗说教通融在一起表现于出现了大量的俗文学作品,如著名的<<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明清以来,由于正统的佛二教教团腐化衰退,及其它复杂的社会原因,种种民间宗教兴起,盛传于下层社会,但其内容也多摄取佛道儒三教。如黄天教,红阳教,八卦教,罗祖教,三一教,混元教,闻香教,西在乘教,龙天门教,圆顿教,收元教等。这些教派脱离了佛道两教的范畴,各自有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历史现象。
道教衰落了,但是道教的影响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在民间宗教世界重新焕发出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道教修炼内丹的理论与实践。

⑷ 卦山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不知道你问的是卦山本身,还是卦山上的建筑。
卦山位于吕梁山东麓,吕梁山体多形成于4亿6千万内年前至容10亿年的地壳运动,为海底火山期。2亿7千万年至3亿3千万年前,海水最后一次退下,地壳抬升,成为陆地湖泊环境。2亿2千万前进入中生代,本区地壳运动加剧,多次火山岩浆喷出。7千万年前本区地壳才趋于稳定。
天宁寺创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是卦山诸多寺庙中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距今已有1388年。

中国历史大事件

1、传说时期:

参见:炎帝、黄帝、尧、舜、禹。

传说中,黄帝是大约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他曾率领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北方的蚩尤部落。

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这就是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的由来。

炎帝、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史称“禅让”。

2、先秦时期:

参见: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黄帝炎帝部落联盟成华夏族,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他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出现东夷人,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

商人传说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于商,开始兴起。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成汤(即商汤)时,已经成为以亳为都城的强大方国。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首先争取众多方国的支持,征讨不归顺的方国,最后兴兵伐夏,鸣条一战,夏桀兵败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西周(公元前1046 - 公元前771年)从武王灭商建国,到幽王亡国,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物质、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3、秦汉时期:

参见:秦朝、汉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4、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

5、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

6、五代十国:

自唐末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国号为梁,建都于开封。朱梁以后,继起的朝代,分别是唐、晋、汉、周,与梁合称为五代。除五代外,当时中国南方境内还有许多其它的割据势力,即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汉、南唐、荆南、北汉等十个王朝,统称为十国。史称五代十国,但实际的国却不止十个。

7、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

8、明清时期:

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止,是中国封建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时期。

9、近代时期: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

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5)卦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也说公孙轩辕)(公元前2717-前2599年)时期算起,至今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了。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主要是由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时代”的定义是从产生文字之后算起,之前的时期称之为“史前时代”。

中国历史中有传说“伏羲创造八卦”,黄帝时期的“仓颉发明文字”等等,但都无证可考。近代考古发现了3350多年前(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⑹ 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谣言八卦

首先就是朱自清的谣言,在那个时期他作为一个坚定爱国的中国人,因为不领取美国的粮食而被大家赞叹。这种精神非常值得赞赏,甚至得到了毛主席的称赞。虽然如此,但是对于他的谣言还是不对的。很多人都说他是因为不领粮食,并且再加上生活条件不好而饿死的。但实际上,他家中算是小康,完全达不到会饿死的程度。而且他还是清华大学的教授,生活也不算太困境。

大家都会因为情怀问题而谣传他因为不领粮食而死去,但无论是官方证明还是日记证实,他都是因为自身的病症。当然还有一些谣传,例如爱因斯坦以前学习不好的故事,例如数学不及格。但他自己也证实过,自己的数学一直很好,并且超出同龄人。

⑺ 易经64卦是发明的有哪些历史背景

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是周文王发明的。
是周文王被商纣王关在监狱里时推演出来的。

学习易经专一定要了解百家属争鸣里面的那个阴阳家,

她对中国文化是很有影响的,所有数字,三,四,和他们的倍数,在中国文化里面相当常见。

学习易经不容易,但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很有作用。

⑻ 谁知道伏曦64卦的详细历史

伏羲64卦卦序探讨

1--复 [地雷]2 -- 颐 [山雷] 3 -- 屯 [水雷] 4 -- 益 [风雷] 5 -- 震 [雷雷 ] 6 -- 噬嗑 [火雷]7 -- 随 [泽雷] 8 -- 无妄[天雷]

9 -- 明夷 [地火] 10 -- 贲 [山火] 11 -- 既济 [水火]12-- 家人 [风火] 13 -- 丰 [雷火] 14 -- 离 [火火 ]15 -- 革 [泽火] 16 -- 同人 [天火]

17-- 临 [地泽] 18 -- 损 [山泽] 19 -- 节 [水泽] 20 -- 中孚 [风泽] 21 -- 归妹 [雷泽] 22 -- 睽 [火泽] 23 -- 兑 [泽泽 ] 24 -- 履 [天泽]

25 -- 泰 [地天] 26-- 大畜 [山天]27 -- 需 [水天] 28 -- 小畜 [风天] 29 -- 大壮 [雷天]30 -- 大有 [火天] 31 --夬 [泽天] 32-- 乾 [天天 ]

33 -- 姤[天风]34 -- 大过 [泽风]35-- 鼎 [火风] 36-- 恒 [雷风] 37 -- 巽 [风风] 38 -- 井 [水风] 39-- 盅 [山风] 40 -- 升 [地风]

41 -- 讼 [天水] 42 -- 困 [泽水]43 -- 未济 [火水] 44 -- 解 [雷水]45 -- 涣 [风水] 46 -- 坎 [水水] 47-- 蒙 [山水]48-- 师 [地水]

49 -- 遁 [天山] 50 -- 咸 [泽山] 51 -- 旅 [火山] 52 -- 小过 [雷山] 53 -- 渐 [风山] 54 -- 蹇 [水山]55 -- 艮 [山山] 56 -- 谦 [地山]

57 -- 否 [天地] 58 -- 萃 [泽地] 59 -- 晋 [火地] 60 -- 豫 [雷地] 61 -- 观 [风地] 62-- 比 [水地] 63 -- 剥 [山地]64-- 坤 [地地]

以上伏羲64卦卦序由伏羲先天八卦次序推演而来。

伏羲八卦(先天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排列。
自震四至乾一,从爻象来看,震为一阳生,离兑为二阳生,乾为三阳生,反映了阳气上升的过程。
巽为一阴生,坎艮二阴生,坤为阴极三阴生,反映了阴气上升的过程。

按阳气从多至少(阴气由少至多)排列,顺序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按阴气从多至少(阳气由少至多)排列,顺序为:坤一,艮二,坎三,巽四,震五,离六,兑七、乾八。

按春夏秋冬时间次序,伏羲八卦顺序应该是:震——离——兑——乾——巽——坎——艮——坤。
震——离——兑——乾,表示阳气由弱至强的过程(阴气由强至弱)。

巽——坎——艮——坤,表示阳气由强至弱的过程(阴气由弱至强)。

坤卦是阴气达到极点,震卦是一阳初生。

乾卦是阳气达到极点,巽卦为一阴初生。

震卦又可一分为八,按阳气由少至多在上面重叠:坤一,艮二,坎三,巽四,震五,离六,兑七、乾八。就可以得到:1 --复 [地雷]2 -- 颐 [山雷] 3 -- 屯 [水雷] 4 -- 益 [风雷] 5 -- 震 [ 雷 ] 6 -- 噬嗑 [火雷]7 -- 随 [泽雷] 8 -- 无妄[天雷]

同理,离卦又可一分为八,按阳气由少至多在上面重叠:坤一,艮二,坎三,巽四,震五,离六,兑七、乾八。就可以得到:9 -- 明夷 [地火] 10 -- 贲 [山火] 11 -- 既济 [水火]12-- 家人 [风火] 13 -- 丰 [雷火] 14 -- 离 [火火] 15 -- 革 [泽火] 16 -- 同人 [天火]

兑卦一分为八,按阳气由少至多在上面重叠:坤一,艮二,坎三,巽四,震五,离六,兑七、乾八。就可以得到:17-- 临 [地泽] 18 -- 损 [山泽] 19 -- 节 [水泽] 20 -- 中孚 [风泽] 21 -- 归妹 [雷泽] 22 -- 睽 [火泽] 23 -- 兑 [泽泽] 24 -- 履 [天泽]

乾卦一分为八,按阳气由少至多在上面重叠:坤一,艮二,坎三,巽四,震五,离六,兑七、乾八。就可以得到:25 -- 泰 [地天] 26-- 大畜 [山天]27 -- 需 [水天] 28 -- 小畜 [风天] 29 -- 大壮 [雷天]30 -- 大有 [火天] 31 --夬 [泽天] 32-- 乾 [天天]

从巽卦开始至坤卦,是阳气由强至弱的过程(阴气由弱至强)。所以重叠次序应该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所以,巽卦一分为八,按阳气由多至少在上面重叠: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就可以得到:33 -- 姤[天风]34 -- 大过 [泽风]35-- 鼎 [火风] 36-- 恒 [雷风] 37 -- 巽 [风风] 38 -- 井 [水风] 39-- 盅 [山风] 40 -- 升 [地风]

坎卦一分为八,按阳气由多至少在上面重叠: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就可以得到:41 -- 讼 [天水] 42 -- 困 [泽水]43 -- 未济 [火水] 44 -- 解 [雷水]45 -- 涣 [风水] 46 -- 坎 [水水] 47-- 蒙 [山水]48-- 师 [地水]

艮卦一分为八,按阳气由多至少在上面重叠: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就可以得到:49 -- 遁 [天山] 50 -- 咸 [泽山] 51 -- 旅 [火山] 52 -- 小过 [雷山] 53 -- 渐 [风山] 54 -- 蹇 [水山]55 -- 艮 [山山] 56 -- 谦 [地山]

坤卦一分为八,按阳气由多至少在上面重叠: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就可以得到:57 -- 否 [天地] 58 -- 萃 [泽地] 59 -- 晋 [火地] 60 -- 豫 [雷地] 61 -- 观 [风地] 62-- 比 [水地] 63 -- 剥 [山地]64-- 坤 [ 地 ]

无论八卦,还是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都是由阴阳不断地一分为二开始的。

为方便表述,阳爻“——”用“1” 表示,表示阳气。阴爻“- -” 用“0” 表示,表示阴气。

那么,阴阳分四象,阳爻分阴阳为:10,11,表示少阴,太阳,阳气由弱至强。
阴爻分阳阴(注意没写错)为:01,00,表示少阳,太阴,阴气由弱至强。

少阴再分阴阳,100,101,就是震卦,离卦。
太阳再分阴阳,110,111,就是兑卦,乾卦。
震卦,离卦,兑卦,乾卦——阳气由弱至强。

少阳再分阳阴,011,010,就是巽卦,坎卦。
太阴再分阳阴,001,000,就是艮卦,坤卦。
巽卦,坎卦,艮卦,坤卦——阴气由弱至强。

同理,八卦还可分为十六卦,三十二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照上面顺序自己推演。
同理,64卦还可分为128卦,256卦,以致无限推演下去。

当初,周文王就是这样推演的。

可惜,不知是周文王,还是孔子,打乱了这个自然次序,非要引入人文观点,牵强附会地从乾坤卦开始。

现在流传的64卦卦序,违背了质量互变规律,违背了春夏秋冬的时间次序。

我推荐的64卦次序,符合的邵雍的64卦圆图规律,并且明确提出八卦从震卦开始,
64卦从复卦开始。

明白了道理,其实多少卦都无所谓,其表现的规律就是:阴极阳生——阳气逐渐发展到极点——阳极阴生——阴气逐渐发展到极点——阴极阳生。

伏羲64卦卦序,讲的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于周易,没必要搞得那么神秘,那么复杂。

⑼ 大明风华中姚广孝对朱家算卦做出的预言,都一一对应了哪些历史事件

说起姚广孝和刘伯温,那我们就不得不提两位帝王,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分别侍奉两位君内王容,都说伴君如伴虎,难道说两位都看破红尘,早就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在史书上两人并没有什么交集,唯一有联系的应该是两人都是宋濂和高启的老朋友,所以两人的关系,最多也只是认识。说什么明朝有两大军师,什么刘伯温排第一,姚广孝不敢排第二之类的话也是无稽之谈,因为要知道,姚广孝在接受朱元璋的号召,进入朝廷辅佐朱棣的时候,刘伯温已经去世七年了。二人怎么可能关系密切,更不可能为了争夺谁是明朝第一谋士而大打出手,勾心斗角。

⑽ 我国历史上很多的事件都与八卦有关,那么八卦反映的是什么

八卦图在我们眼中是非常神秘的,而且在我国的文化历史中,八卦图也占据着一席之位。我国历史上很多的风水建筑、陵墓等都与八卦有很大的联系,八卦图的外观是正八边形,每条边上都有特殊的符号,都代表了特殊的意义。很多人都不知道古人创立八卦到底是想要反映什么?

然而到了现代人们对八卦又有了新的研究,认为八卦反映的是太阳相对于地球周转运动的循环规律。另外还有人认为八卦是外星人的生物密码。总而言之,八卦究竟去提反映的是什么,到现在还是众说纷坛,没有确切的答案,让人感觉八卦非常的神秘。

阅读全文

与卦历史事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